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生 物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糖参与DNA和ATP的组成
B. 麦芽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还原性糖
C. 有糖参与形成的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
D. 肌糖原通过水解为葡萄糖直接补充人体降低的血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构成ATP的五碳糖是核糖,A错误;
B、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体内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还原性糖,B错误;
C、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以此作为判断细胞膜内外的标志,C正确;
D、肝糖原通过水解为葡萄糖直接补充人体降低的血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DNA分子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RNA分子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
2.下列关于细胞中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核苷酸有8种
B. DNA和RNA合成时都需要解旋酶
C. DNA和RNA在细胞质中均有分布
D. DNA和RNA都可以贮存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遗传信息。
【详解】A、核酸有两种包括DNA和RNA,构成DNA的碱基有A、T、G、C,构成RNA的碱基有A、U、G、C,故碱基共5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核苷酸有8种,A正确;
B、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断开氢键,RNA合成时需要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B错误;
C、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和RNA,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DNA在细胞质,DNA在细胞质转录产生RNA,C正确;
D、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B。
3.由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肽,作为高效环保材料已经在化妆品、洗涤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示意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合成至少要经过7次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
B. 该化合物的合成、分泌过程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
C. 该化合物需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该化合物中游离羧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文可知脂肽是由一条脂肪酸链和一条由7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链组成的。
【详解】A、脂肽中有7个氨基酸形成七肽,含有6个肽键,故需要6次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A错误;
B、枯草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仅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
C、鉴定蛋白质有无用双缩脲试剂,不需要加热,C错误;
D、该化合物游离的羧基位于多肽链的一端和R基中,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决定,D正确。
故选D。
4.下图表示细胞中与水分子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甲、乙、丙
B. 结构甲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于葡萄糖和水
C. 结构乙中H2O分解的部位是类囊体薄膜
D. 结构丁上合成多肽链时生成的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判断: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丙为粗面型内质网。
【详解】A、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构成,甲为线粒体膜,乙为叶绿体膜,丙为粗面型内质网膜,A正确;
B、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需酶的催化。
第一阶段:细胞质的基质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的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B正确;
C、结构乙中H2O分解属于光反应过程,场所为类囊体薄膜,C正确;
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生成的水分子数目等=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D错误。
故选D。
5.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两端的一段非编码DNA重复序列。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就会缩短一定长度,最终会导致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长度的维持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端粒中“TTAGGG”重复序列有利于保护正常基因序列
B. 端粒酶可以连接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C. 端粒酶以DNA序列为模板不断延长端粒DNA序列
D. 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
2、端粒酶(或端粒体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化。
【详解】A、端粒中“TTAGGG”重复序列位于染色体末端,如果丢掉一部分端粒酶可以再合成,故端粒中“TTAGGG”重复序列有利于保护正常基因序列,A正确;
BC、由图可知端粒酶由RNA组成,应该是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从而不断延长DNA序列,B正确,C错误;
D、恶性肿瘤细胞而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的细胞,据题意可知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强,D正确。
故选C。
6.下表列出了部分实验的材料、研究内容和操作或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材料
探究内容
操作或结果
Ⅰ
乳酸菌
细胞呼吸的方式
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
Ⅱ
菠菜叶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滤纸条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色素带,其中最上面的色素带呈黄色
Ⅲ
酵母菌
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先滴加适量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进行显微计数
Ⅳ
鸡血细胞
DNA的粗提取
用2mol/LNaCl溶液溶解DNA,用95%的冷酒精析出DNA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Ⅰ、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可判断CO2产生的多少,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Ⅰ错误;
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滤纸条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Ⅱ错误;
Ⅲ、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Ⅲ错误;
Ⅳ、DNA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所以溶解DNA用2mol/L的NaCL溶液,DNA不溶于酒精(特别是95%冷却酒精),细胞中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滤液与等体积的95%冷却酒精混合均匀,静置2~3分钟,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DNA,Ⅳ正确。
故选D。
【点睛】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7.下列有关姐妹染色单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B. 姐妹染色单体是经染色体复制形成的
C. 四分体时期通过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姐妹染色单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单独一条染色体不能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分子。
【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后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然是一条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两条染色体,A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是由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的,B正确;
C、四分体时期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产生基因重组,C错误;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次二分裂后期以及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8.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烟草花叶病毒不同提取物感染烟叶的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用不同提取物感染烟叶的实验进一步证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
C、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可发生在该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转录终止时RNA从模板链上的终止密码子处脱离下来
C. 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 翻译时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呈互补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洋葱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细胞质基因表达的场所是线粒体,A错误。
B、转录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终止时RNA从模板链上的终止子处脱离下来,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B错误;
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C错误;
D、翻译时编码氨基酸的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呈互补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根尖是白色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启动子、终止子位于DNA上,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
10.下列有关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增加了家养动物变异多样性
B. 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 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一定属于不同物种
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详解】A、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增加家养动物变异多样性,A正确;
B、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B错误;
C、如果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个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11.下列生理过程中,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胰液的分泌
B. 溶菌酶对细菌的杀灭
C. 剧烈运动时乳酸的产生
D. 垂体中生长激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详解】A、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有导管)分泌到消化道 ,A错误;
B、溶菌酶对细菌的杀灭可发生在内环境,B正确;
C、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剧烈运动时乳酸的产生是在细胞内发生的,C错误;
D、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不是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睛】突破点:凡是发生在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12.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结构如图)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电镜下可见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合成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
B. 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 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
D. 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必须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运输到细胞膜外如抗体、胰岛素等。胞内蛋白是在细胞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详解】A、乙酰胆碱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结构蛋白,由游离核糖体合成,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A错误;
B、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所以兴奋由神经到突触后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C正确;
D、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乙酰胆碱受体抗体,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下丘脑功能的是( )
A. 能感受血浆中渗透压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
B. 能促进或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激素
C. 能借助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控制躯体运动
D. 能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调节汗腺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或抑制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B正确;
C、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
D、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能调节汗腺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14.图表示温室鱼—菜互生种植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巧妙设计,以水为媒,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
B. 鱼类的残饵、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
C. 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
D. 该系统物质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读题可知,“鱼菜共生”型农业模式是一种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详解】A、由图可知,水在蔬菜和鱼塘之间循环流动,蔬菜可以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同时能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所以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A正确;
B、鱼类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B正确;
C、人类对该生态系统利用强度较大,要源源不断的满足人们对鱼、蔬菜等物质的需求,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C正确;
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故该生态系统不能自给自足,D错误。
故选D。
15.在进行野葛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几种生长素或其类似物(IAA,NAA和IBA)对不定根发生(根长和根数)的影响,获得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野葛的组织培养除了提供生长素外,还需要提供细胞分裂素等激素
B. 对不定根数的影响,NAA在低浓度时效果更好而IAA在高浓度时效果更好
C. 在0.4mg/L浓度条件下,相较于NAA,IBA诱导的不定根较长、数量较多
D. IAA、NAA和IBA对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培养过程为:取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作为外植体,诱导进行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成根、芽等器官,最后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诱导该过程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激素的重要功能是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一般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诱导生根和生芽,A正确;
B、分析图表,对不定根数的影响,NAA在低浓度(0.3mg/L)时效果更好,超过此浓度,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而IAA在0.1-0.6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加强,B正确;
C、在0.4mg/L浓度条件下,NAA诱导的不定根长4.4cm、数量为5.6条,IBA诱导的不定根长6.2cm、数量为 7.0条,C正确;
D、分析图表,在0.1-0.6mg/L范围内,IAA对不定根数以及根长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NAA对不定根数以及根长的影响表现为两重性,IBA对不定根数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对根长的影响表现为两重性,D错误。
故选D。
16.组培苗在移栽前,一般需要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下图是不同炼苗方式组合对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移栽存活率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闭盖炼苗:T1=3d,T2=6d,T3=12d
开盖炼苗:t1=1d,t2=2d,t3=3d
不同炼苗方式组合(T+t)对白兰地
红枫移栽存活率的影响
A. 炼苗初期应创设与室外环境相同的条件,促使组培苗适应环境
B. 闭盖炼苗期间应控制的环境条件为:无菌、无光,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C. 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锻炼6d后,再开盖炼苗3d
D. 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锻炼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把握关键信息“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然后作答即可。
【详解】A、炼苗开始数天内,应和培养时的环境条件相似;炼苗后期,则要与预计的栽培条件相似,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的目的,A错误;
B、组织培养期间需要无菌操作,长成幼苗后不需要无菌的环境条件了,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锻炼6d后,再开盖炼苗2d,C错误;
D、分析题图,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锻炼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D正确。
故选D。
17.某科研小组制备了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含菌种Bbai-1)来降解原油,下表表示不同pH和盐度对游离菌和固定化微球降解原油的影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固定化技术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的优点
B. 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
C. 与游离菌相比,固定化菌的降解原油能力提高
D. 在pH=8、盐度=3%时,接种量越大降解率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包埋法固定细胞:即将微生物细胞均匀的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中。
2、包埋时常用的载体包括: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稀铣胺等。
【详解】A、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海藻酸钠是包埋细胞的原料,活性炭吸附性强,故该固定化技术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的优点,A正确;
B、分析表格,随着PH、盐度的升高,同一条件下固定化菌的降解率均比游离菌降解率高,所以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B正确;
C、分析表格,随着PH、盐度的升高,同一条件下固定化菌的降解率均比游离菌降解率高,C正确;
D、在pH=8、盐度=3%时,固定化菌的降解率高,看不出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8.研究小组利用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来探究某池塘中大肠杆菌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涂布操作:1、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2、取少量菌夜(不超过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3、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4、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可转动培养皿,使菌液分布均匀。
【详解】A、进行涂布平板操作时,取少量菌液(不超过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灭菌后的涂布器推匀,A错误;
B、涂布完成后,在培养皿底做好标记,并将培养皿倒置,B错误;
C、计数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选项中各菌落数符合要求,求平均值即可,C正确;
D、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判断有无杂菌污染,题目中空白对照组有5个菌落,说明在培养过程中有杂菌污染,应重新开展实验,D错误。
故选C。
19.制作葡萄酒时,在部分发酵液中加入果胶酶处理一段时间后,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酒制作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B. 葡萄酒的澄清度随果胶含量减少而下降
C. 果胶酶在酸性条件下仍具有催化活性
D. Ⅰ组中还原糖含量高主要是因为有更多的多糖被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果胶(1)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2)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3)是果汁加工中影响出汁率和果汁澄清度的主要原因。
2、果胶酶(1)定义: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2)作用:a、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b、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
【详解】A、18-25℃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最适温度,A正确;
B、果胶是果汁加工中影响出汁率和果汁澄清度的主要原因,葡萄酒的澄清度随果胶含量减少而提高,B错误;
C、果胶酶的活性受PH影响,最适作用PH:3.0,C正确;
D、果胶是一类多糖的总称,I、II组作对照,I组加入了果胶酶,果胶含量低,还原糖含量高,II组位加入果胶酶,果胶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D正确。
故选B。
20.下图为母牛发情周期机理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其中黄体是决定发情周期的重要环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垂体→促卵泡素→卵巢→黄体的调节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B. 若黄体萎缩,孕酮减少,会引发新的一次发情周期
C. 人为注射孕酮,可延长部分母牛的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
D. 人为注射前列腺素,可提前引发部分母牛新一次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
2、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例如甲状腺。
【详解】A、垂体→促卵泡素→卵巢→黄体的调节过程属于分级调节,A错误;
B、据图可知孕酮对垂体起抑制作用,当黄体萎缩,孕酮减少时孕酮对垂体抑制作用减弱,促进垂体→促卵泡素→卵巢→发情行为,B正确;
C、人为注射孕酮,孕酮增多抑制体→促卵泡素→卵巢→发情行为,可延长部分母牛的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C正确;
D、人为注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增多,对黄体抑制作用加强,黄体分泌的孕酮少,进而促进垂体→促卵泡素→卵巢→发情行为,D正确。
故选A。
21.纤维素和壳聚糖都是多糖类化合物,纤维素酶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解作用。下图表示相关的实验研究,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B. 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pH、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等为无关变量
C. 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
D. 纤维素酶对两种底物水解作用的差异可能与底物和酶结合部位不同有关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酶活力也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来表示,两者呈线性关系。酶反应速率越大,酶活力越高,反之越低。
2、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详解】A、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丰富,所以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PH、温度还有底物种类,酶浓度、底物浓度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
C、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在PH大概为4.8之前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在PH4.8-6.3之间低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在PH=6.3、温度=60。C时,对二者的水解作用相同,C错误。
D、酶分子中与结合底物有关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每一种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部位,每一个结合部位至少结合一种底物,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催化部位决定酶的催化能力以及酶促反应的性质,D正确。
故选BC。
22.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D.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易感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A、易感菌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A正确;
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是通过质粒实现的,质粒将抗药基因在菌株间、菌种间传递,使抗药基因由一个质粒转移到另一个质粒,故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将体内的有益菌也杀死,所以会引起菌群失调,C错误;
D、长期使用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所以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D正确。
故选ABD。
23.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代DNA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向子代的传递
B. 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C. 白天烟草植株释放的信息素可作为雌蛾的捕食信号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单向进行的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1、 间接信息交流:通过激素。2、 通过膜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特定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细胞,如精卵结合3、相邻细胞之间通过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细胞,如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
【详解】A、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A正确;
B、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烟草释放的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C错误;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BCD。
2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左图为该病的某家系图,这对夫妇为了避免再次妊娠患儿,胚胎植入前进行了遗传学检测(PGD),检测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时应选择内细胞团的少许细胞进行检测
B. 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技术有核移植、胚胎移植等
C. 该技术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伦理争议
D. EA1~EA5均可以作为植入的胚胎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胚胎植人前遗传学诊断通常是从体外授精后6-10个细胞阶段的胚胎活检1-2个细胞进行DNA的分析,将无遗传病的胚胎移植入子宫,从而防止有遗传病的患儿出生或孕育中发现问题后面临终止妊娠的痛苦。
2、为行PGD而对配子或胚胎进行的操作,在心理和伦理上可能很难被一些患者接受。
【详解】A、内细胞团的细胞是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滋养层细胞,它们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所以做基因诊断时,通常取少量滋养层细胞诊断是否患有遗传病,A错误;
B、该过程未用到核移植,B错误;
C、遗传学检测(PGD)为人类提供了可以选择后代的机会,故不符合伦理道德,C正确;
D、分析遗传系谱图,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均为杂合子,EA1、EA3、EA4、EA5均为杂合子,EA2是显性纯合,EA1-EA5不患病均可作为植入胚胎,D正确。
故选CD。
25.下列有关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体细胞常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
B. 注入受体细胞的既可以是细胞核,也可以是细胞
C.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移植后的细胞,使其完成减数分裂过程
D. 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很低,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为动物个体。
【详解】A、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含有核基因全能型表达的物质和环境条件,所以受体细胞常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A正确;
B、注入受体细胞的既可以是细胞核,为了保证供核不被破坏,使所得个体的性状更符合工供体,注入受体细胞的也可以是细胞,B正确;
C、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移植后的细胞,使其完成有丝减数分裂过程,C错误;
D、许多克隆动物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很低及克隆动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D正确。
故选ABD。
26.淀粉酶是人体消化液中重要的消化酶,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流程如下:
*注:DNS显色剂与还原糖在沸水浴条件下显棕红色。
请分析回答:
(1) 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________,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2) 第1步中Ⅰ处应加入________,该组作为空白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测定________。
(3) Ⅱ处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第5步加入DNS显色剂前、后沸水浴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结果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淀粉酶的活性具有________作用,推测服用茶花粉提取物可在________(填“升高血糖”或填“降低血糖”)方面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当与富含________(填“芦丁”或填“VC”)的食物共同服用时可增强疗效。
【答案】 (1). 麦芽糖 (2). 3mL磷酸缓冲液 (3). 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 (4). 混匀后在37℃条件下保温相同时间 (5). 高温使酶失活,终止反应的进行 (6). 使DNS显色剂在高温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显色 (7). 抑制 (8). 降血糖 (9). 芦丁
【解析】
【分析】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酶活力也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来表示,两者呈线性关系。酶反应速率越大,酶活力越高,反之越低。
3、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详解】(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填麦芽糖。
(2)分析甲乙两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1ml2.5‰花茶粉提取液,保证等量原则,故第1步中Ⅰ处应加入3mL磷酸缓冲液;甲组为对照组,作用是测定酶在磷酸缓冲液中的活性,即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
(3)步骤3将预热37。C后的底物加入到甲、乙、丙、丁不同物质环境条件下,为了让酶与底物充分反应,故Ⅱ处的操作步骤是混匀后在37℃条件下保温相同时间;为了使各组反应时间相同,故加入DNS显色剂前沸水浴,作用为高温使酶失活,终止反应的进行;根据“注:DNS显色剂与还原糖在沸水浴条件下显棕红色”可知加入DNS显色剂后沸水浴的作用是使DNS显色剂在高温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显色。
(4)分析甲乙两组实验条件及实验结果(柱形图)可知茶花粉提取物对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乙组与甲组对照,乙组酶活力低于甲组,说明乙组中葡萄糖含量低,推测服用茶花粉提取物可在降低血糖方面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分析丙丁两组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柱形图可知服用茶花粉提取物与富含芦丁的食物可增强降低血糖的效果。
【点睛】识记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a单一变量原则、b对照性原则、c等量原则;领会酶活力的相对值可以用葡萄糖生成量来表示。
27.中国已有五千年的饮茶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业研究发现,鲜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鲜叶比较适合制作优质绿茶。某研究所对单作和间作两种环境下,影响茶叶品质的光合生理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
Ⅰ.实验分组。甲组(单作):只种植茶树(1米左右);乙组(间作):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
Ⅱ.实验历程。在同一个茶厂,试验地坡势平缓度,土壤肥力基本一致,分别于春茶、夏茶生长季节进行测定。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日期,从8:00~18:00时每隔2h测定一次茶树的相关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表:两种种植条件下不同季节对茶叶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酚氨比的影响
请分析回答:
(1)间作使茶园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变得更复杂,有利于提高作物对资源的利用。茶可以饮用、桂花可以入药、含笑种子可以榨油这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图1中,导致8:00~12:00期间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经测定,14:00~16:00期间甲、乙两组叶片表面温度相近,而甲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更显著,造成此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0时,夏茶净光合速率甲组低于乙组,而春茶正相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甲组相比,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组种植中,鲜茶产量较高的是________组,更适合制作优质绿茶的采摘季节和种植方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直 (2). 直接 (3). 光照强度(增加)和温度(升高) (4). 光照强度 (5). 相关酶的活性下降 (6). 乔木的遮阴作用,温度相对比较适宜 (7). 甲 (8). 春季、间作
【解析】
【分析】
据图1、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时间、种植方式和种植季节,因变量是甲乙两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再紧扣“鲜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鲜叶比较适合制作优质绿茶”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间作是不同高度的树-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间作使茶园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复杂;食用、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8:00~12:00期间,光照强度逐渐加强、温度逐渐升高,所以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14:00~16:00期间甲、乙两组叶片表面温度相近,温度不是甲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因素,而光照强度逐渐下降,故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
(3)12:00时,夏季比春季温度高,与光和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故填相关酶的活性下降;甲组单作、乙组轮作,茶树1米左右、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高大的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阴、温度相对比较适宜,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甲组净光合速率一直下降。
(4)分析图1、图2可看出甲组净光合速率大部分段时间段高于乙组,故填甲组;据表格可知,甲组与乙组在春季氨基酸含量高于夏季氨基酸含量,间作时乔木可为茶树遮阴,温度更适宜。
【点睛】易错点:通过对比图1、图2得出夏季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高大的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阴、温度相对比较适宜。
28.豁眼鹅(左右双侧上眼睑残缺)属于中国白色鹅种中的小型鹅,具有生长快、肉质好、产蛋多等特点,其豁眼表型是人工选种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豁眼性状与基因H、h和M、m有关,正常眼基因H对豁眼基因h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M的存在是h表现的前提,mm时为正常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鹅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型,与豁眼性状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杂交组合MmZhZh×mmZHW子代中豁眼雌鹅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用该豁眼雌鹅与MmZHZh杂交,理论上子代中正常眼雄鹅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一只正常眼雄鹅与基因型为mmZHW的多只雌鹅交配,子代中正常眼和豁眼比例约为7∶1,则该雄鹅基因型为________。
(4)正常眼雌鹅与纯合正常眼雄鹅交配,子代中豁眼和正常眼的比例接近相等,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揭示鹅豁眼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人员对相关基因FREM1在鹅眼睑处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雄鹅FREM1基因的表达量是雌鹅的2倍,此现象最可能是________所致。
【答案】 (1). ZW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1/4 (4). 5/16 (5). MmZHZh (6). MMZHW×mmZhZh (7). FREM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性别的鹅携带FREM1基因的数量不同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豁眼雌鹅基因型为M-ZhW,豁眼雄鹅基因型为M- ZhZh
表现性为正常眼,mm--、--ZHW、--ZHZ-
【详解】(1)鹅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根据题意分析,与豁眼性状有关的基因是由常染色体上的M、m和性染色体上的H、h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杂交组合MmZhZh ×mmZHW,子代中豁眼雌鹅的基因型为MmZhW,比例为1/2×1/2=1/4;用该豁眼雌鹅与MmZHZh杂交,即MmZhW×MmZHZh ,子代中正常眼雄鹅所占比例=(1-3/4×1/2)1/2=5/16。
(3)根据豁眼基因型为M-ZhW、M- ZhZh ,子代中豁眼比例为1/8=1/2×1/4,已知雌鹅基因型为mmZHW,推知雄鹅基因型为MmZHZh 。
(4)纯合正常眼雄鹅基因型为mmZHZH 、mmZhZh或MMZHZH与正常眼雌鹅mmZHW、mmZhW、MMZHW或MmZHW,子代中豁眼占1/2,所以雄鹅基因型为mmZhZh,雌鹅基因型为MMZHW。
(5)FREM1基因的表达情况在雌雄鹅不一样,因此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位于性染色体,雌鹅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鹅为ZZ,故推知FREM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性别的鹅携带FREM1基因的数量不同。
【点睛】识记鹅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鹅的性染色体组成时ZW,雄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能判断出相应性状的个体该具有的基因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9.蝗虫(雄性2n=23,XO;雌性2n=24,XX)染色体数目较少而大,且多为端部着丝点,易于观察,故常利用雄蝗虫的精巢压片法制作细胞分裂时相观察的标本。图1~3是从多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三个处于不同的分裂中期图像。请分析回答:
(1)将采集的蝗虫精巢适当处理后移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中固定,一段时问后取出,用解剖针挑破曲细精管,使细胞溢出,然后经________→制片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________。
(2)图2中X染色体并未像常染色体一样正常排列在赤道面上,推测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1是处于________(填细胞分裂方式)中期细胞的染色体。与图3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有________种形态。
(4)研究发现,某些化学因素的刺激可以影响减数分裂过程的完成。在采集精巢前对蝗虫活体适量注射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抑制________,使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从而获得较多的中期分裂相。
(5)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分裂最旺盛的时段,研究小组应在______________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规范制作临时装片,对每个装片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 (2). 形态、位置和数目 (3). 雄蝗虫细胞内X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导致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对染色体的拉力不平衡) (4). 有丝分裂 (5). 11或12 (6). 纺锤体的形成 (7). 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8). 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图1~3是从多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三个处于不同的分裂中期图像,可判断图1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由此类推观察曲细精管中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也需要染色;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数目是区分不同分裂时期的标志。
(2)图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由于雄蝗虫细胞内无Y染色体,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雄蝗虫细胞内X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导致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对染色体的拉力不平衡)。
(3)图1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是有丝分裂中期。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最终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与图3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有11或12种形态。
(4)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5)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分裂最旺盛的时段,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为自变量,所以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因变量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所以填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点睛】根据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区别能够判断出各分裂时期图像,紧扣蝗虫(雄性2n=23,XO;雌性2n=24,XX)对相关问题作答。
30.Science杂志报道了一种叫做E·gall.的肠道细菌,它能够自发地转移到肠道外,进而引起相应的疾病,其致病机理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E·gall.和人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
(2)根据图1,E·gall.穿过肠道壁,突破了人体免疫的第________道防线,刺激________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进而引发的狼疮性肾炎和抗磷脂综合征称为________病。说明该细菌表面与正常组织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________。
(3)通过注射针对E·gall.的________类药物抑制组织中该细菌的生长,从而削弱其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
(4)科学家分别提取未感染者体内细菌DNA、E·gall.疑似感染者(1—5)体内细菌DNA和E·gall.DNA,通过________技术对提取的DNA样品扩增后进行凝胶电泳分离,得到三种不同条带(如图2),据图分析,________号个体为E·gall.感染者。
【答案】 (1). 寄生 (2). 一 (3). B淋巴细胞 (4). 自身免疫病 (5). 抗原 (6). 抗生素 (7). PCR (8). 1、3、5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2、人体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详解】(1)E·gall.是肠道细菌,寄生于人体内,吸取人体营养物质生活。
(2)肠壁壁黏膜为第一道防线,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故填B淋巴细胞,抗体攻击自身细胞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体本应和细菌结合,却也与正常组织结合,是由于细菌和正常组织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抗原。
(3)E·gall.是细菌,抗生素能杀死细菌,故用抗生素类药物抑制组织中该细菌的生长。
(4)体外扩增DNA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叫做PCR技术,根据图2可知1、3、5号个体为E·gall.感染者。
【点睛】根据图1判断狼疮性肾炎以及抗磷脂综合症属于自身免疫病,分析图2凝胶电泳图谱,对照未感染与E·gall.的条带会进行相关判断。
3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但酵母菌对泡菜的风味和品质也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pH变化,科研人员选用3份泡菜“老盐水”Y1、Y2、Y3和新鲜萝卜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过程并分析回答:
(1)制作泡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无菌操作下每天取泡菜盐水25mL,加入________mL无菌水中,将样品稀释十倍,再依次稀释成102、103、104、105倍稀释液,分别接种涂布,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菌落特征,并选取培养基上的________用于DNA分子鉴定。
(3)菌落计数和盐水中的pH值测定
选取便于计数的培养基对不同种酵母菌的菌落分别计数,用此方法计数和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相比,得到的数值往往偏小,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同时,每天用精密pH计测定盐水中的pH值。
(4)结果分析
实验持续15天,部分实验结果如下:
①发酵后期,膜璞毕赤酵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从种间竞争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Y1老盐水泡制萝卜10d后,泡菜表面出现白膜(俗称“生花”),这可能与Y1发酵液中后期________较多有关,其存在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密封 (2). 225 (3). 单菌落 (4). 此方法只计算活菌数,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活菌和死菌全部算入 (5).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仅是一个菌落 (6). 乳酸菌大量产生乳酸,降低pH值,逐渐抑制酵母菌而成为优势菌群 (7). 膜璞毕赤酵母(或酵母菌) (8). 在发酵过程中,Y1发酵液pH值下降缓慢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流程如下
【详解】(1)密封发酵: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所需的无氧环境。
(2)假设加入xml水,25/(25+x)=1/10,得x=225,进行DNA分子鉴定是应选单菌落,单菌落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子细胞群体。
(3)能用于计数的微生物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用此方法计数和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相比,得到的数值往往偏小,原因:此方法只计算活菌数,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活菌和死菌全部算入,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仅是一个菌落。
(4)①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大量产生乳酸,降低pH值,逐渐抑制酵母菌而成为优势菌群。②白膜(俗称“生花”)是 膜璞毕赤酵母(或酵母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分析表格可知在发酵过程中,Y1 与两外两组相比较发酵液pH值下降缓慢,这是酵母菌存在时期较长的原因。
【点睛】掌握泡菜的制作流程,学会知识迁移,识记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比实际值偏低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此方法只计算活菌数,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活菌和死菌全部算入;
②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仅是一个菌落。
32.RAS基因是一类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基因,该基因突变后被激活,产生了位于细胞特定部位的X蛋白,导致细胞生长和增殖异常,进而引发癌变。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单克隆抗体RT11-i,能靶向结合癌细胞内的X蛋白使其失活,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下图表示体外培养条件下,RT11-i与经改造的海拉细胞(人宫颈癌细胞)作用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 从功能上看,RAS基因属于________(填“原癌基因”或填“抑癌基因”),该基因________(填“存在”或填“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
(2) 海拉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时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 通常情况下,抗体由于其大分子性和亲水性而不能穿过活细胞的细胞膜,只能在________中起作用,而RT11-i可以通过________(填细胞运输物质方式)进入癌细胞内发挥作用。
(4) 改造的海拉细胞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GFP1-10基因形成的,能成功表达相关蛋白,该蛋白片段能与RT11-i上的GFPll蛋白片段相结合。而X蛋白也能在药物的处理下发出红色荧光。实验中发现有的海拉细胞内发出了绿色荧光,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发现细胞中红色荧光区域一定伴有绿色荧光,呈现红、绿荧光相伴现象,该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实验表明,利用单克隆抗体RT11-i有望实现对于RAS突变型癌细胞在________水平上的诊断和靶向的治疗,为人类攻克癌症提供了更加灵敏和精准的途径。
【答案】 (1). 原癌基因 (2). 存在 (3). 不发生贴壁生长、无接触抑制现象(不死性、无限增殖) (4). 内环境(细胞外液) (5). 胞吞 (6). RT11-i进入海拉细胞内(并与GFP1-10蛋白片段结合) (7). RT11-i与X蛋白特异性结合在一起 (8). 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技术:一种免疫学技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
2、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
【详解】(1)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由题意可知RAS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都存在。
(2)正常细胞培养时存在贴壁生长、接触抑制的现象,由于海拉细胞即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所以培养癌细胞时的特点是癌细胞不发生贴壁生长、无接触抑制现象(不死性、无限增殖)。
(3)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后,在内环境发挥作用,RT11-i是生物大分子,由图可知其进入癌细胞的方式是胞吞。
(4)由图可知与海拉细胞内的GFP1-10蛋白片段能与海拉细胞外的GFPll蛋白片段特异性结合,所以当发现有的海拉细胞内发出了绿色荧光,这一事实表明RT11-i进入海拉细胞内(并与GFP1-10蛋白片段结合),由图可知细胞中红色荧光区域一定伴有绿色荧光,呈现红、绿荧光相伴现象,该事实说明RT11-i与X蛋白特异性结合在一起。
(5)单克隆抗体RT11-i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属于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水平上的诊断和治疗。
【点睛】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掌握利用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特定组织中成像的技术,可定为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的依据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33.CCR5是人体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细胞膜CCR5蛋白是HIV-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的“入口”。有学者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后植入志愿者体内,诞生了两位婴儿。这就是学术界和社会伦理界引起激烈争论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下图1、图2分别为相关的技术原理和实施过程。请分析回答:
(1)将Cas9蛋白和向导RNA序列注入受精卵的方法称为________。据图推测,“CRISPR/Cas9”技术中,首先由________引导定位至目标DNA序列,然后由Cas9蛋白将DNA切断。这两种物质的作用结果类似于基因工程中________的作用。基因编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脱靶”(对CCR5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进行了编辑)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对被切断的DNA进行重新连接前大都会随机切掉或增加几个碱基对,此过程导致的变异属于________。胚胎2的两个变异CCR5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都可能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的CCR5蛋白无法装配到细胞膜上,从而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精准改变目标DNA序列的技术。下列现代生物科技中与该技术最接近的是________。
A.转基因技术 B.蛋白质工程 C.细胞核移植 D.胚胎工程
(4)现今基因编辑技术门槛低,很多人在实验室里都可以做,如果不及时制止,就有泛滥的可能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道德、科学精神来思考,你应持有的正确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显微注射法 (2). 向导RNA (3). 限制酶 (4). 其他基因中也可能具有向导RNA的识别序列 (5). 基因突变 (6). 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都会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 (7). 对HIV-1的抗性 (8). B (9). 利用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已经不是争议了,而是疯狂,突破了科研道德和社会伦理底线;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尝试,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应坚决禁止等等
【解析】
【分析】
1、通过图示过程可知RNA通常是转录形成的,是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的,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方法
植物常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动物就是利用显微注射,或者灭活的病毒转导;
细菌可以转化、转导。转化是利用细菌的某些特别菌株;转导是利用噬菌体。
【详解】(1)由图2步骤2用细针将Cas9蛋白和向导RNA序列注入受精卵,所以该方法叫做显微注射法。由图1可知向导RNA引导定位至目标DNA序列,基因工程中切割DNA的工具酶叫做限制酶,向导RNA与目标DNA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相结合,由于其他基因中也可能具有向导RNA的识别序列,所以可能产生“脱靶”现象。
(2)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胚胎2的两个变异分别是由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突变,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都会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这样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变少,据题干“CCR5蛋白是HIV-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的“入口”,所以变异的CCR5蛋白无法装配到细胞膜上,从而实现了对HIV-1的抗性。
(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核糖核苷酸序列(RNA)→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DNA),B项与题意相符。
(4)利用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已经不是争议了,而是疯狂,突破了科研道德和社会伦理底线;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尝试,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应坚决禁止等等。
【点睛】易错点:能够根据图2判断“基因编辑婴儿”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可能会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翻译提前终止。
生 物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糖参与DNA和ATP的组成
B. 麦芽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还原性糖
C. 有糖参与形成的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
D. 肌糖原通过水解为葡萄糖直接补充人体降低的血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构成ATP的五碳糖是核糖,A错误;
B、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体内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还原性糖,B错误;
C、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以此作为判断细胞膜内外的标志,C正确;
D、肝糖原通过水解为葡萄糖直接补充人体降低的血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DNA分子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RNA分子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
2.下列关于细胞中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核苷酸有8种
B. DNA和RNA合成时都需要解旋酶
C. DNA和RNA在细胞质中均有分布
D. DNA和RNA都可以贮存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遗传信息。
【详解】A、核酸有两种包括DNA和RNA,构成DNA的碱基有A、T、G、C,构成RNA的碱基有A、U、G、C,故碱基共5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核苷酸有8种,A正确;
B、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断开氢键,RNA合成时需要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B错误;
C、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和RNA,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DNA在细胞质,DNA在细胞质转录产生RNA,C正确;
D、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B。
3.由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肽,作为高效环保材料已经在化妆品、洗涤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示意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合成至少要经过7次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
B. 该化合物的合成、分泌过程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
C. 该化合物需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该化合物中游离羧基的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文可知脂肽是由一条脂肪酸链和一条由7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链组成的。
【详解】A、脂肽中有7个氨基酸形成七肽,含有6个肽键,故需要6次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A错误;
B、枯草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仅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
C、鉴定蛋白质有无用双缩脲试剂,不需要加热,C错误;
D、该化合物游离的羧基位于多肽链的一端和R基中,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决定,D正确。
故选D。
4.下图表示细胞中与水分子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甲、乙、丙
B. 结构甲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于葡萄糖和水
C. 结构乙中H2O分解的部位是类囊体薄膜
D. 结构丁上合成多肽链时生成的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判断: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丙为粗面型内质网。
【详解】A、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构成,甲为线粒体膜,乙为叶绿体膜,丙为粗面型内质网膜,A正确;
B、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需酶的催化。
第一阶段:细胞质的基质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的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B正确;
C、结构乙中H2O分解属于光反应过程,场所为类囊体薄膜,C正确;
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生成的水分子数目等=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D错误。
故选D。
5.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两端的一段非编码DNA重复序列。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就会缩短一定长度,最终会导致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长度的维持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端粒中“TTAGGG”重复序列有利于保护正常基因序列
B. 端粒酶可以连接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C. 端粒酶以DNA序列为模板不断延长端粒DNA序列
D. 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
2、端粒酶(或端粒体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化。
【详解】A、端粒中“TTAGGG”重复序列位于染色体末端,如果丢掉一部分端粒酶可以再合成,故端粒中“TTAGGG”重复序列有利于保护正常基因序列,A正确;
BC、由图可知端粒酶由RNA组成,应该是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从而不断延长DNA序列,B正确,C错误;
D、恶性肿瘤细胞而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的细胞,据题意可知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强,D正确。
故选C。
6.下表列出了部分实验的材料、研究内容和操作或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材料
探究内容
操作或结果
Ⅰ
乳酸菌
细胞呼吸的方式
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
Ⅱ
菠菜叶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滤纸条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色素带,其中最上面的色素带呈黄色
Ⅲ
酵母菌
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先滴加适量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进行显微计数
Ⅳ
鸡血细胞
DNA的粗提取
用2mol/LNaCl溶液溶解DNA,用95%的冷酒精析出DNA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Ⅰ、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可判断CO2产生的多少,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Ⅰ错误;
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滤纸条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Ⅱ错误;
Ⅲ、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Ⅲ错误;
Ⅳ、DNA在2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所以溶解DNA用2mol/L的NaCL溶液,DNA不溶于酒精(特别是95%冷却酒精),细胞中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滤液与等体积的95%冷却酒精混合均匀,静置2~3分钟,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DNA,Ⅳ正确。
故选D。
【点睛】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7.下列有关姐妹染色单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B. 姐妹染色单体是经染色体复制形成的
C. 四分体时期通过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姐妹染色单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单独一条染色体不能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分子。
【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后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然是一条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两条染色体,A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是由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的,B正确;
C、四分体时期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产生基因重组,C错误;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次二分裂后期以及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8.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烟草花叶病毒不同提取物感染烟叶的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用不同提取物感染烟叶的实验进一步证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
C、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可发生在该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转录终止时RNA从模板链上的终止密码子处脱离下来
C. 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 翻译时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呈互补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洋葱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细胞质基因表达的场所是线粒体,A错误。
B、转录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终止时RNA从模板链上的终止子处脱离下来,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B错误;
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C错误;
D、翻译时编码氨基酸的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呈互补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根尖是白色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启动子、终止子位于DNA上,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
10.下列有关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增加了家养动物变异多样性
B. 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 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一定属于不同物种
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详解】A、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增加家养动物变异多样性,A正确;
B、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B错误;
C、如果植株形态和花色明显不同的两个种群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个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11.下列生理过程中,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胰液的分泌
B. 溶菌酶对细菌的杀灭
C. 剧烈运动时乳酸的产生
D. 垂体中生长激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详解】A、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有导管)分泌到消化道 ,A错误;
B、溶菌酶对细菌的杀灭可发生在内环境,B正确;
C、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剧烈运动时乳酸的产生是在细胞内发生的,C错误;
D、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不是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睛】突破点:凡是发生在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12.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结构如图)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电镜下可见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合成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
B. 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 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
D. 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必须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运输到细胞膜外如抗体、胰岛素等。胞内蛋白是在细胞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详解】A、乙酰胆碱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结构蛋白,由游离核糖体合成,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A错误;
B、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所以兴奋由神经到突触后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C正确;
D、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乙酰胆碱受体抗体,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下丘脑功能的是( )
A. 能感受血浆中渗透压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
B. 能促进或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激素
C. 能借助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控制躯体运动
D. 能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调节汗腺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或抑制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B正确;
C、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
D、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能调节汗腺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14.图表示温室鱼—菜互生种植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巧妙设计,以水为媒,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
B. 鱼类的残饵、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
C. 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
D. 该系统物质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读题可知,“鱼菜共生”型农业模式是一种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详解】A、由图可知,水在蔬菜和鱼塘之间循环流动,蔬菜可以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同时能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所以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A正确;
B、鱼类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B正确;
C、人类对该生态系统利用强度较大,要源源不断的满足人们对鱼、蔬菜等物质的需求,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C正确;
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故该生态系统不能自给自足,D错误。
故选D。
15.在进行野葛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几种生长素或其类似物(IAA,NAA和IBA)对不定根发生(根长和根数)的影响,获得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野葛的组织培养除了提供生长素外,还需要提供细胞分裂素等激素
B. 对不定根数的影响,NAA在低浓度时效果更好而IAA在高浓度时效果更好
C. 在0.4mg/L浓度条件下,相较于NAA,IBA诱导的不定根较长、数量较多
D. IAA、NAA和IBA对不定根发生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培养过程为:取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作为外植体,诱导进行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成根、芽等器官,最后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诱导该过程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激素的重要功能是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一般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诱导生根和生芽,A正确;
B、分析图表,对不定根数的影响,NAA在低浓度(0.3mg/L)时效果更好,超过此浓度,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而IAA在0.1-0.6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加强,B正确;
C、在0.4mg/L浓度条件下,NAA诱导的不定根长4.4cm、数量为5.6条,IBA诱导的不定根长6.2cm、数量为 7.0条,C正确;
D、分析图表,在0.1-0.6mg/L范围内,IAA对不定根数以及根长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NAA对不定根数以及根长的影响表现为两重性,IBA对不定根数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对根长的影响表现为两重性,D错误。
故选D。
16.组培苗在移栽前,一般需要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下图是不同炼苗方式组合对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移栽存活率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闭盖炼苗:T1=3d,T2=6d,T3=12d
开盖炼苗:t1=1d,t2=2d,t3=3d
不同炼苗方式组合(T+t)对白兰地
红枫移栽存活率的影响
A. 炼苗初期应创设与室外环境相同的条件,促使组培苗适应环境
B. 闭盖炼苗期间应控制的环境条件为:无菌、无光,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C. 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锻炼6d后,再开盖炼苗3d
D. 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锻炼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把握关键信息“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然后作答即可。
【详解】A、炼苗开始数天内,应和培养时的环境条件相似;炼苗后期,则要与预计的栽培条件相似,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的目的,A错误;
B、组织培养期间需要无菌操作,长成幼苗后不需要无菌的环境条件了,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锻炼6d后,再开盖炼苗2d,C错误;
D、分析题图,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锻炼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D正确。
故选D。
17.某科研小组制备了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含菌种Bbai-1)来降解原油,下表表示不同pH和盐度对游离菌和固定化微球降解原油的影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固定化技术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的优点
B. 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
C. 与游离菌相比,固定化菌的降解原油能力提高
D. 在pH=8、盐度=3%时,接种量越大降解率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包埋法固定细胞:即将微生物细胞均匀的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中。
2、包埋时常用的载体包括: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稀铣胺等。
【详解】A、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海藻酸钠是包埋细胞的原料,活性炭吸附性强,故该固定化技术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的优点,A正确;
B、分析表格,随着PH、盐度的升高,同一条件下固定化菌的降解率均比游离菌降解率高,所以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B正确;
C、分析表格,随着PH、盐度的升高,同一条件下固定化菌的降解率均比游离菌降解率高,C正确;
D、在pH=8、盐度=3%时,固定化菌的降解率高,看不出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8.研究小组利用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来探究某池塘中大肠杆菌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涂布操作:1、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2、取少量菌夜(不超过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3、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4、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可转动培养皿,使菌液分布均匀。
【详解】A、进行涂布平板操作时,取少量菌液(不超过0.1ml)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灭菌后的涂布器推匀,A错误;
B、涂布完成后,在培养皿底做好标记,并将培养皿倒置,B错误;
C、计数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选项中各菌落数符合要求,求平均值即可,C正确;
D、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判断有无杂菌污染,题目中空白对照组有5个菌落,说明在培养过程中有杂菌污染,应重新开展实验,D错误。
故选C。
19.制作葡萄酒时,在部分发酵液中加入果胶酶处理一段时间后,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酒制作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B. 葡萄酒的澄清度随果胶含量减少而下降
C. 果胶酶在酸性条件下仍具有催化活性
D. Ⅰ组中还原糖含量高主要是因为有更多的多糖被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果胶(1)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2)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3)是果汁加工中影响出汁率和果汁澄清度的主要原因。
2、果胶酶(1)定义: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2)作用:a、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b、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
【详解】A、18-25℃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最适温度,A正确;
B、果胶是果汁加工中影响出汁率和果汁澄清度的主要原因,葡萄酒的澄清度随果胶含量减少而提高,B错误;
C、果胶酶的活性受PH影响,最适作用PH:3.0,C正确;
D、果胶是一类多糖的总称,I、II组作对照,I组加入了果胶酶,果胶含量低,还原糖含量高,II组位加入果胶酶,果胶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D正确。
故选B。
20.下图为母牛发情周期机理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其中黄体是决定发情周期的重要环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垂体→促卵泡素→卵巢→黄体的调节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B. 若黄体萎缩,孕酮减少,会引发新的一次发情周期
C. 人为注射孕酮,可延长部分母牛的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
D. 人为注射前列腺素,可提前引发部分母牛新一次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
2、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例如甲状腺。
【详解】A、垂体→促卵泡素→卵巢→黄体的调节过程属于分级调节,A错误;
B、据图可知孕酮对垂体起抑制作用,当黄体萎缩,孕酮减少时孕酮对垂体抑制作用减弱,促进垂体→促卵泡素→卵巢→发情行为,B正确;
C、人为注射孕酮,孕酮增多抑制体→促卵泡素→卵巢→发情行为,可延长部分母牛的发情周期,实现同期发情,C正确;
D、人为注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增多,对黄体抑制作用加强,黄体分泌的孕酮少,进而促进垂体→促卵泡素→卵巢→发情行为,D正确。
故选A。
21.纤维素和壳聚糖都是多糖类化合物,纤维素酶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解作用。下图表示相关的实验研究,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B. 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pH、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等为无关变量
C. 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
D. 纤维素酶对两种底物水解作用的差异可能与底物和酶结合部位不同有关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酶活力也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来表示,两者呈线性关系。酶反应速率越大,酶活力越高,反之越低。
2、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详解】A、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丰富,所以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PH、温度还有底物种类,酶浓度、底物浓度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
C、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在PH大概为4.8之前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在PH4.8-6.3之间低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在PH=6.3、温度=60。C时,对二者的水解作用相同,C错误。
D、酶分子中与结合底物有关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每一种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部位,每一个结合部位至少结合一种底物,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催化部位决定酶的催化能力以及酶促反应的性质,D正确。
故选BC。
22.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引起细菌抗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下图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易感菌群中出现具有一定抗药性的细菌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 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就会通过人工选择产生耐该抗生素的菌群
D.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或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易感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A、易感菌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没有染色体,因此抗药性变异的来源不是基因重组和染色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A正确;
B、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是通过质粒实现的,质粒将抗药基因在菌株间、菌种间传递,使抗药基因由一个质粒转移到另一个质粒,故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的长期自然选择,出现了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且逐渐增强。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将体内的有益菌也杀死,所以会引起菌群失调,C错误;
D、长期使用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所以会导致耐药菌群的出现,D正确。
故选ABD。
23.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代DNA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向子代的传递
B. 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C. 白天烟草植株释放的信息素可作为雌蛾的捕食信号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单向进行的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1、 间接信息交流:通过激素。2、 通过膜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特定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细胞,如精卵结合3、相邻细胞之间通过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细胞,如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
【详解】A、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A正确;
B、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烟草释放的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C错误;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BCD。
2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左图为该病的某家系图,这对夫妇为了避免再次妊娠患儿,胚胎植入前进行了遗传学检测(PGD),检测结果如下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时应选择内细胞团的少许细胞进行检测
B. 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技术有核移植、胚胎移植等
C. 该技术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伦理争议
D. EA1~EA5均可以作为植入的胚胎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胚胎植人前遗传学诊断通常是从体外授精后6-10个细胞阶段的胚胎活检1-2个细胞进行DNA的分析,将无遗传病的胚胎移植入子宫,从而防止有遗传病的患儿出生或孕育中发现问题后面临终止妊娠的痛苦。
2、为行PGD而对配子或胚胎进行的操作,在心理和伦理上可能很难被一些患者接受。
【详解】A、内细胞团的细胞是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滋养层细胞,它们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所以做基因诊断时,通常取少量滋养层细胞诊断是否患有遗传病,A错误;
B、该过程未用到核移植,B错误;
C、遗传学检测(PGD)为人类提供了可以选择后代的机会,故不符合伦理道德,C正确;
D、分析遗传系谱图,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均为杂合子,EA1、EA3、EA4、EA5均为杂合子,EA2是显性纯合,EA1-EA5不患病均可作为植入胚胎,D正确。
故选CD。
25.下列有关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体细胞常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
B. 注入受体细胞的既可以是细胞核,也可以是细胞
C.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移植后的细胞,使其完成减数分裂过程
D. 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很低,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为动物个体。
【详解】A、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含有核基因全能型表达的物质和环境条件,所以受体细胞常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A正确;
B、注入受体细胞的既可以是细胞核,为了保证供核不被破坏,使所得个体的性状更符合工供体,注入受体细胞的也可以是细胞,B正确;
C、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移植后的细胞,使其完成有丝减数分裂过程,C错误;
D、许多克隆动物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很低及克隆动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D正确。
故选ABD。
26.淀粉酶是人体消化液中重要的消化酶,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流程如下:
*注:DNS显色剂与还原糖在沸水浴条件下显棕红色。
请分析回答:
(1) 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________,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
(2) 第1步中Ⅰ处应加入________,该组作为空白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测定________。
(3) Ⅱ处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第5步加入DNS显色剂前、后沸水浴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结果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淀粉酶的活性具有________作用,推测服用茶花粉提取物可在________(填“升高血糖”或填“降低血糖”)方面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当与富含________(填“芦丁”或填“VC”)的食物共同服用时可增强疗效。
【答案】 (1). 麦芽糖 (2). 3mL磷酸缓冲液 (3). 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 (4). 混匀后在37℃条件下保温相同时间 (5). 高温使酶失活,终止反应的进行 (6). 使DNS显色剂在高温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显色 (7). 抑制 (8). 降血糖 (9). 芦丁
【解析】
【分析】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酶活力也称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来表示,两者呈线性关系。酶反应速率越大,酶活力越高,反之越低。
3、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详解】(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填麦芽糖。
(2)分析甲乙两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1ml2.5‰花茶粉提取液,保证等量原则,故第1步中Ⅰ处应加入3mL磷酸缓冲液;甲组为对照组,作用是测定酶在磷酸缓冲液中的活性,即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
(3)步骤3将预热37。C后的底物加入到甲、乙、丙、丁不同物质环境条件下,为了让酶与底物充分反应,故Ⅱ处的操作步骤是混匀后在37℃条件下保温相同时间;为了使各组反应时间相同,故加入DNS显色剂前沸水浴,作用为高温使酶失活,终止反应的进行;根据“注:DNS显色剂与还原糖在沸水浴条件下显棕红色”可知加入DNS显色剂后沸水浴的作用是使DNS显色剂在高温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显色。
(4)分析甲乙两组实验条件及实验结果(柱形图)可知茶花粉提取物对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乙组与甲组对照,乙组酶活力低于甲组,说明乙组中葡萄糖含量低,推测服用茶花粉提取物可在降低血糖方面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分析丙丁两组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柱形图可知服用茶花粉提取物与富含芦丁的食物可增强降低血糖的效果。
【点睛】识记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a单一变量原则、b对照性原则、c等量原则;领会酶活力的相对值可以用葡萄糖生成量来表示。
27.中国已有五千年的饮茶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业研究发现,鲜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鲜叶比较适合制作优质绿茶。某研究所对单作和间作两种环境下,影响茶叶品质的光合生理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
Ⅰ.实验分组。甲组(单作):只种植茶树(1米左右);乙组(间作):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
Ⅱ.实验历程。在同一个茶厂,试验地坡势平缓度,土壤肥力基本一致,分别于春茶、夏茶生长季节进行测定。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日期,从8:00~18:00时每隔2h测定一次茶树的相关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表:两种种植条件下不同季节对茶叶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酚氨比的影响
请分析回答:
(1)间作使茶园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变得更复杂,有利于提高作物对资源的利用。茶可以饮用、桂花可以入药、含笑种子可以榨油这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图1中,导致8:00~12:00期间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经测定,14:00~16:00期间甲、乙两组叶片表面温度相近,而甲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更显著,造成此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0时,夏茶净光合速率甲组低于乙组,而春茶正相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甲组相比,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组种植中,鲜茶产量较高的是________组,更适合制作优质绿茶的采摘季节和种植方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直 (2). 直接 (3). 光照强度(增加)和温度(升高) (4). 光照强度 (5). 相关酶的活性下降 (6). 乔木的遮阴作用,温度相对比较适宜 (7). 甲 (8). 春季、间作
【解析】
【分析】
据图1、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时间、种植方式和种植季节,因变量是甲乙两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再紧扣“鲜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鲜叶比较适合制作优质绿茶”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间作是不同高度的树-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间作使茶园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复杂;食用、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8:00~12:00期间,光照强度逐渐加强、温度逐渐升高,所以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14:00~16:00期间甲、乙两组叶片表面温度相近,温度不是甲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因素,而光照强度逐渐下降,故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
(3)12:00时,夏季比春季温度高,与光和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故填相关酶的活性下降;甲组单作、乙组轮作,茶树1米左右、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高大的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阴、温度相对比较适宜,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甲组净光合速率一直下降。
(4)分析图1、图2可看出甲组净光合速率大部分段时间段高于乙组,故填甲组;据表格可知,甲组与乙组在春季氨基酸含量高于夏季氨基酸含量,间作时乔木可为茶树遮阴,温度更适宜。
【点睛】易错点:通过对比图1、图2得出夏季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高大的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阴、温度相对比较适宜。
28.豁眼鹅(左右双侧上眼睑残缺)属于中国白色鹅种中的小型鹅,具有生长快、肉质好、产蛋多等特点,其豁眼表型是人工选种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豁眼性状与基因H、h和M、m有关,正常眼基因H对豁眼基因h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M的存在是h表现的前提,mm时为正常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鹅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型,与豁眼性状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杂交组合MmZhZh×mmZHW子代中豁眼雌鹅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用该豁眼雌鹅与MmZHZh杂交,理论上子代中正常眼雄鹅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一只正常眼雄鹅与基因型为mmZHW的多只雌鹅交配,子代中正常眼和豁眼比例约为7∶1,则该雄鹅基因型为________。
(4)正常眼雌鹅与纯合正常眼雄鹅交配,子代中豁眼和正常眼的比例接近相等,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揭示鹅豁眼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人员对相关基因FREM1在鹅眼睑处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雄鹅FREM1基因的表达量是雌鹅的2倍,此现象最可能是________所致。
【答案】 (1). ZW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1/4 (4). 5/16 (5). MmZHZh (6). MMZHW×mmZhZh (7). FREM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性别的鹅携带FREM1基因的数量不同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豁眼雌鹅基因型为M-ZhW,豁眼雄鹅基因型为M- ZhZh
表现性为正常眼,mm--、--ZHW、--ZHZ-
【详解】(1)鹅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根据题意分析,与豁眼性状有关的基因是由常染色体上的M、m和性染色体上的H、h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杂交组合MmZhZh ×mmZHW,子代中豁眼雌鹅的基因型为MmZhW,比例为1/2×1/2=1/4;用该豁眼雌鹅与MmZHZh杂交,即MmZhW×MmZHZh ,子代中正常眼雄鹅所占比例=(1-3/4×1/2)1/2=5/16。
(3)根据豁眼基因型为M-ZhW、M- ZhZh ,子代中豁眼比例为1/8=1/2×1/4,已知雌鹅基因型为mmZHW,推知雄鹅基因型为MmZHZh 。
(4)纯合正常眼雄鹅基因型为mmZHZH 、mmZhZh或MMZHZH与正常眼雌鹅mmZHW、mmZhW、MMZHW或MmZHW,子代中豁眼占1/2,所以雄鹅基因型为mmZhZh,雌鹅基因型为MMZHW。
(5)FREM1基因的表达情况在雌雄鹅不一样,因此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位于性染色体,雌鹅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鹅为ZZ,故推知FREM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性别的鹅携带FREM1基因的数量不同。
【点睛】识记鹅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鹅的性染色体组成时ZW,雄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能判断出相应性状的个体该具有的基因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9.蝗虫(雄性2n=23,XO;雌性2n=24,XX)染色体数目较少而大,且多为端部着丝点,易于观察,故常利用雄蝗虫的精巢压片法制作细胞分裂时相观察的标本。图1~3是从多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三个处于不同的分裂中期图像。请分析回答:
(1)将采集的蝗虫精巢适当处理后移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中固定,一段时问后取出,用解剖针挑破曲细精管,使细胞溢出,然后经________→制片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________。
(2)图2中X染色体并未像常染色体一样正常排列在赤道面上,推测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1是处于________(填细胞分裂方式)中期细胞的染色体。与图3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有________种形态。
(4)研究发现,某些化学因素的刺激可以影响减数分裂过程的完成。在采集精巢前对蝗虫活体适量注射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抑制________,使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从而获得较多的中期分裂相。
(5)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分裂最旺盛的时段,研究小组应在______________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规范制作临时装片,对每个装片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 (2). 形态、位置和数目 (3). 雄蝗虫细胞内X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导致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对染色体的拉力不平衡) (4). 有丝分裂 (5). 11或12 (6). 纺锤体的形成 (7). 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8). 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图1~3是从多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三个处于不同的分裂中期图像,可判断图1为有丝分裂中期,图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由此类推观察曲细精管中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也需要染色;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数目是区分不同分裂时期的标志。
(2)图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由于雄蝗虫细胞内无Y染色体,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雄蝗虫细胞内X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导致来自两极的纺锤丝对染色体的拉力不平衡)。
(3)图1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是有丝分裂中期。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最终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与图3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有11或12种形态。
(4)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5)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分裂最旺盛的时段,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为自变量,所以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因变量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所以填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点睛】根据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区别能够判断出各分裂时期图像,紧扣蝗虫(雄性2n=23,XO;雌性2n=24,XX)对相关问题作答。
30.Science杂志报道了一种叫做E·gall.的肠道细菌,它能够自发地转移到肠道外,进而引起相应的疾病,其致病机理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E·gall.和人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
(2)根据图1,E·gall.穿过肠道壁,突破了人体免疫的第________道防线,刺激________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进而引发的狼疮性肾炎和抗磷脂综合征称为________病。说明该细菌表面与正常组织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________。
(3)通过注射针对E·gall.的________类药物抑制组织中该细菌的生长,从而削弱其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
(4)科学家分别提取未感染者体内细菌DNA、E·gall.疑似感染者(1—5)体内细菌DNA和E·gall.DNA,通过________技术对提取的DNA样品扩增后进行凝胶电泳分离,得到三种不同条带(如图2),据图分析,________号个体为E·gall.感染者。
【答案】 (1). 寄生 (2). 一 (3). B淋巴细胞 (4). 自身免疫病 (5). 抗原 (6). 抗生素 (7). PCR (8). 1、3、5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2、人体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详解】(1)E·gall.是肠道细菌,寄生于人体内,吸取人体营养物质生活。
(2)肠壁壁黏膜为第一道防线,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故填B淋巴细胞,抗体攻击自身细胞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抗体本应和细菌结合,却也与正常组织结合,是由于细菌和正常组织表面可能存在相似的抗原。
(3)E·gall.是细菌,抗生素能杀死细菌,故用抗生素类药物抑制组织中该细菌的生长。
(4)体外扩增DNA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叫做PCR技术,根据图2可知1、3、5号个体为E·gall.感染者。
【点睛】根据图1判断狼疮性肾炎以及抗磷脂综合症属于自身免疫病,分析图2凝胶电泳图谱,对照未感染与E·gall.的条带会进行相关判断。
3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但酵母菌对泡菜的风味和品质也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pH变化,科研人员选用3份泡菜“老盐水”Y1、Y2、Y3和新鲜萝卜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过程并分析回答:
(1)制作泡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无菌操作下每天取泡菜盐水25mL,加入________mL无菌水中,将样品稀释十倍,再依次稀释成102、103、104、105倍稀释液,分别接种涂布,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菌落特征,并选取培养基上的________用于DNA分子鉴定。
(3)菌落计数和盐水中的pH值测定
选取便于计数的培养基对不同种酵母菌的菌落分别计数,用此方法计数和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相比,得到的数值往往偏小,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同时,每天用精密pH计测定盐水中的pH值。
(4)结果分析
实验持续15天,部分实验结果如下:
①发酵后期,膜璞毕赤酵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从种间竞争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Y1老盐水泡制萝卜10d后,泡菜表面出现白膜(俗称“生花”),这可能与Y1发酵液中后期________较多有关,其存在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密封 (2). 225 (3). 单菌落 (4). 此方法只计算活菌数,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活菌和死菌全部算入 (5).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仅是一个菌落 (6). 乳酸菌大量产生乳酸,降低pH值,逐渐抑制酵母菌而成为优势菌群 (7). 膜璞毕赤酵母(或酵母菌) (8). 在发酵过程中,Y1发酵液pH值下降缓慢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流程如下
【详解】(1)密封发酵: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所需的无氧环境。
(2)假设加入xml水,25/(25+x)=1/10,得x=225,进行DNA分子鉴定是应选单菌落,单菌落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子细胞群体。
(3)能用于计数的微生物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用此方法计数和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相比,得到的数值往往偏小,原因:此方法只计算活菌数,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活菌和死菌全部算入,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仅是一个菌落。
(4)①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大量产生乳酸,降低pH值,逐渐抑制酵母菌而成为优势菌群。②白膜(俗称“生花”)是 膜璞毕赤酵母(或酵母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分析表格可知在发酵过程中,Y1 与两外两组相比较发酵液pH值下降缓慢,这是酵母菌存在时期较长的原因。
【点睛】掌握泡菜的制作流程,学会知识迁移,识记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比实际值偏低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此方法只计算活菌数,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活菌和死菌全部算入;
②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仅是一个菌落。
32.RAS基因是一类与癌症发生有关的基因,该基因突变后被激活,产生了位于细胞特定部位的X蛋白,导致细胞生长和增殖异常,进而引发癌变。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单克隆抗体RT11-i,能靶向结合癌细胞内的X蛋白使其失活,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下图表示体外培养条件下,RT11-i与经改造的海拉细胞(人宫颈癌细胞)作用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 从功能上看,RAS基因属于________(填“原癌基因”或填“抑癌基因”),该基因________(填“存在”或填“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
(2) 海拉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时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 通常情况下,抗体由于其大分子性和亲水性而不能穿过活细胞的细胞膜,只能在________中起作用,而RT11-i可以通过________(填细胞运输物质方式)进入癌细胞内发挥作用。
(4) 改造的海拉细胞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GFP1-10基因形成的,能成功表达相关蛋白,该蛋白片段能与RT11-i上的GFPll蛋白片段相结合。而X蛋白也能在药物的处理下发出红色荧光。实验中发现有的海拉细胞内发出了绿色荧光,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发现细胞中红色荧光区域一定伴有绿色荧光,呈现红、绿荧光相伴现象,该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实验表明,利用单克隆抗体RT11-i有望实现对于RAS突变型癌细胞在________水平上的诊断和靶向的治疗,为人类攻克癌症提供了更加灵敏和精准的途径。
【答案】 (1). 原癌基因 (2). 存在 (3). 不发生贴壁生长、无接触抑制现象(不死性、无限增殖) (4). 内环境(细胞外液) (5). 胞吞 (6). RT11-i进入海拉细胞内(并与GFP1-10蛋白片段结合) (7). RT11-i与X蛋白特异性结合在一起 (8). 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技术:一种免疫学技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
2、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
【详解】(1)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由题意可知RAS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都存在。
(2)正常细胞培养时存在贴壁生长、接触抑制的现象,由于海拉细胞即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所以培养癌细胞时的特点是癌细胞不发生贴壁生长、无接触抑制现象(不死性、无限增殖)。
(3)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后,在内环境发挥作用,RT11-i是生物大分子,由图可知其进入癌细胞的方式是胞吞。
(4)由图可知与海拉细胞内的GFP1-10蛋白片段能与海拉细胞外的GFPll蛋白片段特异性结合,所以当发现有的海拉细胞内发出了绿色荧光,这一事实表明RT11-i进入海拉细胞内(并与GFP1-10蛋白片段结合),由图可知细胞中红色荧光区域一定伴有绿色荧光,呈现红、绿荧光相伴现象,该事实说明RT11-i与X蛋白特异性结合在一起。
(5)单克隆抗体RT11-i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属于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水平上的诊断和治疗。
【点睛】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掌握利用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特定组织中成像的技术,可定为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的依据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33.CCR5是人体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细胞膜CCR5蛋白是HIV-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的“入口”。有学者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后植入志愿者体内,诞生了两位婴儿。这就是学术界和社会伦理界引起激烈争论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下图1、图2分别为相关的技术原理和实施过程。请分析回答:
(1)将Cas9蛋白和向导RNA序列注入受精卵的方法称为________。据图推测,“CRISPR/Cas9”技术中,首先由________引导定位至目标DNA序列,然后由Cas9蛋白将DNA切断。这两种物质的作用结果类似于基因工程中________的作用。基因编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脱靶”(对CCR5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进行了编辑)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对被切断的DNA进行重新连接前大都会随机切掉或增加几个碱基对,此过程导致的变异属于________。胚胎2的两个变异CCR5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都可能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的CCR5蛋白无法装配到细胞膜上,从而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精准改变目标DNA序列的技术。下列现代生物科技中与该技术最接近的是________。
A.转基因技术 B.蛋白质工程 C.细胞核移植 D.胚胎工程
(4)现今基因编辑技术门槛低,很多人在实验室里都可以做,如果不及时制止,就有泛滥的可能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道德、科学精神来思考,你应持有的正确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显微注射法 (2). 向导RNA (3). 限制酶 (4). 其他基因中也可能具有向导RNA的识别序列 (5). 基因突变 (6). 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都会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 (7). 对HIV-1的抗性 (8). B (9). 利用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已经不是争议了,而是疯狂,突破了科研道德和社会伦理底线;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尝试,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应坚决禁止等等
【解析】
【分析】
1、通过图示过程可知RNA通常是转录形成的,是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的,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方法
植物常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动物就是利用显微注射,或者灭活的病毒转导;
细菌可以转化、转导。转化是利用细菌的某些特别菌株;转导是利用噬菌体。
【详解】(1)由图2步骤2用细针将Cas9蛋白和向导RNA序列注入受精卵,所以该方法叫做显微注射法。由图1可知向导RNA引导定位至目标DNA序列,基因工程中切割DNA的工具酶叫做限制酶,向导RNA与目标DNA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相结合,由于其他基因中也可能具有向导RNA的识别序列,所以可能产生“脱靶”现象。
(2)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胚胎2的两个变异分别是由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突变,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都会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这样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变少,据题干“CCR5蛋白是HIV-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的“入口”,所以变异的CCR5蛋白无法装配到细胞膜上,从而实现了对HIV-1的抗性。
(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核糖核苷酸序列(RNA)→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DNA),B项与题意相符。
(4)利用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已经不是争议了,而是疯狂,突破了科研道德和社会伦理底线;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尝试,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应坚决禁止等等。
【点睛】易错点:能够根据图2判断“基因编辑婴儿”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可能会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翻译提前终止。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