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生物真题/答案/解析_2020高考生物模拟卷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谷氨酸的R基为—,则两个谷氨酸分子形成的二肽中含有碳和氢原子数分别是10和18
B. 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链状多肽中的氨基数m-n+1
C. 鸡蛋煮熟的过程中,高温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D. 变性的蛋白质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变性后的蛋白质仍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中的肽键遇到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详解】A、谷氨酸的R基为—,则谷氨酸的分子式为C5H9O4,两个谷氨酸分子形成的二肽的过程脱掉一分子水,故二肽中含有碳和氢原子数分别是10和16,A错误;
B、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氨基酸中R基上氨基的个数为m-n,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链状多肽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其它的氨基存在于R基上,故这条多肽中游离的氨基数m-n+1,B正确;
C、鸡蛋煮熟的过程中,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C正确;
D、变性的蛋白质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变性后的蛋白质仍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出现紫色,D正确。
故选A。
2.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 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B. 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C. 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
D. 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即“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这个事实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观点。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有关组成生命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生物大分子中以碳元素的含量为最高,所以“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 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的水更多
C. 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说明生物具有统一性
D. 镁离子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会造成叶片发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2.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3.等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中C、H的比例高,其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比糖类多。
【详解】A、生物体中氧元素的含量最高.正是由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碳是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没有碳就没有生命”,A错误;
B、与葡萄糖相比,脂肪中C、H比例较高,故分解脂肪比分解等量葡萄糖,释放的能量更多,B错误;
C、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如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镁离子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会造成叶片发黄,说明无机盐是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部分,D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为将小白鼠细胞和人体细胞融合的过程,图中的小球和小三角表示各自膜表面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膜表面的蛋白质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此外,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还包括磷脂双分子层
B. 细胞膜的元素组成包括C、H、O、N、P
C.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图示细胞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的脂质以磷脂为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蛋白质和磷脂,它们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P,B正确;
C、两种膜的融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适当提高温度就会加速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以及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无关
B.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
C.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完全不同
D. 真核细胞既有DNA又有RNA,而原核细胞只有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以及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有关,A错误;
B、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但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正确;
C、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C错误;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既有DNA又有RNA,D错误。
故选B。
6.某同学将形态和生理状况相似的某植物叶片下表皮细胞随机分为六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实验过程中相关细胞都保持生理活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a
b
c
d
e
f
蔗糖溶液浓度()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实验前原生质体体积/
实验后原生质体体积
0.70
0.80
0.90
1.05
1.10
1.15
A. 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
B. 实验后,d组液泡中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组
C. 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表皮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先变小,再变大
D. 原生质体体积在实验前后大小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膨胀,即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即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详解】A、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都发生了改变,说明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d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而b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膨胀,由于开始时细胞液的浓度相同,因此d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组细胞液浓度,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逐渐变大,说明表皮细胞长度逐渐变短,C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蔗糖浓度为0.35g/mL时,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即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在0.40g/mL时,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即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细胞液的浓度在0.35~0.40g。ml-1之间,D正确。
故选C。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肠杄菌吸收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受体蛋白
B.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消耗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ATP
D.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详解】A、一般情况下,细胞内的钾离子大于细胞外的钾离子,大肠杆菌吸收K+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腌制果脯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而死亡,然后糖分大量进入细胞才导致慢慢变甜,不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B错误;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C错误;
D、肾小管的重吸收水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的,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完成,因此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D正确。
故选D。
8.如图表示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的反应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适宜条件,酶的催化效率往往大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b温度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 相对于a温度,对照组在b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显著
D. 该实验只能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探究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分析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
【详解】A、分析图中中曲线可知,与a温度比较在b温度下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中的Fe3+,A正确;
B、分析图中中曲线可知,该实验只是在b温度下酶的活性升高,但是并不能说明b温度是最适温度,B错误;
C、分析图中中曲线可知,对照组在b温度下分解速率高于a温度,升高温度只是提供了反应所需的条件,但是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该实验不仅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且可以通过与无机催化剂比较说明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9.用 α、β、γ 表示 ATP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TP 的 β、γ 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可用于基因的转录
B. ATP 彻底水解产生三种小分子有机物
C. ATP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
D. ATP 的 γ 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 C3的还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1)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
(2)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详解】A. ATP 的 β、γ 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用于基因的转录合成RNA,A正确;
B. ATP 彻底水解产生三种小分子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中磷酸不是有机物,B错误;
C. ATP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C正确;
D. ATP 远离腺苷即γ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 C3的还原,D正确。
故选B。
10.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①②表示不同的物质,甲~丙表示三个反应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生物细胞内都具有催化甲阶段的酶
B. 酵母菌催化乙过程有关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C. 空气中物质①和②的含量会影响该生理过程
D. 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丙阶段生成的能量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阶段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细胞类生物都具有催化甲阶段的酶,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故也有好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B正确;
C、物质①和②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空气中物质①和②的含量都会影响该生理过程,C正确;
D、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释放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D错误。
故选D。
11.如图为一套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结合图示,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
B. 设置烧瓶A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
C. 实验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给予光照
D. 实验前该植物需要黑暗处理一段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把二氧化碳设计成变量,烧瓶A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烧瓶B中装入的是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烧瓶A形成对照试验,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A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钾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设置烧瓶A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B正确;
C、由于烧瓶B中缺少二氧化碳,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实验需要在适宜的时间内进行检测,不需要长时间给予光照,不可进行较长时间后再进行检测,C错误;
D、植物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利于准确判断缺乏CO2的叶能否产生淀粉,D正确。
故选C。
1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B. 细胞在衰老的过程中许多酶活性降低
C.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不可逆性等特点;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A、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A正确;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减小,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色素积累等,B正确;
C、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C错误;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以抵御外界的干扰,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 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数都加倍
C. 在显微镜下观察中期的细胞:可以看见赤道板
D. 染色单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中心体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发生在间期,A正确;
B.分裂间期由于DNA的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
C.赤道板是假想的板,并不存在,C错误;
D.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14.如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4种
B. 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间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该动物的父本
C. 乙细胞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D. 若丁图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在该时期细胞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且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即发生基因重组。
【详解】A、丁中发生交叉互换,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4种,A正确;
B、高等动物进行的是有性生殖,其体细胞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即来自该动物的父本,一半来自卵细胞即来自该动物的母本,B正确;
C、由丙细胞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因此乙细胞表示极体,C错误;
D、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则①和②都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15.某同学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的模拟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该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原来小桶后再多重复。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C. 实验中两只小桶代表两个个体的生殖器官
D 重复300次,理论上会出现9种小球组合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该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A、此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错误;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从而保证A、a和B、b的比例都是1:1,B正确;
C、实验中两只小桶代表同一个个体的生殖器官,C错误;
D、重复300次,理论上会出现四种小球组合情况即AB、Ab、aB、ab,且每种约占1/4,D错误。
故选B。
16.已知 A 与 a、B 与 b、D 与 d 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为完全显性,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AaBbDd 的两个 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7 / 8
B. 基因型有 18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16
C.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4
D. 表现型有 6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3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
【详解】A、纯合子的比例为1/8,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8= 7/8,A正确;
B、基因型有18种,AabbDd个体占的比例为1/8 ,B错;
C、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3/4 ,C错;
D、表现型有8种, D错。
故选A。
17.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亲本
子代
灰色雌性×黄色雄性
全是灰色
黄色雌性×灰色雄性
雄性均为黄色,雌性均为灰色
A. 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色是显性性状
B. 果蝇黄色和灰色的遗传符合遗传的分离定律
C. 控制黄色和灰色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体色和性别两种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
2、正反交结果相同的为细胞核的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涉及到的生物遗传方式有三种情况:
①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特点是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守孟德尔遗传定律,与母本有相同性状的是子代,子代无一定的分离比。
②种皮果皮遗传,特点是种皮果皮的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遵守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于种皮果皮属母本的一部分结构,与母本有相同性状的是亲代本身,子代有一定的分离比。
③伴性遗传。特点是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代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3、分析题干:
①显隐性的判断:根据“灰色雌性×黄色雄性→子代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性状;
②根据正反交的结果不一致,并且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是伴性遗传。
③假设灰色的基因是B,黄色的基因是b,则题干两组的杂交组合为:
灰色(XBXB)雌性×黄色(XbY)雄性→灰色(XBXb、XBY)
黄色(XbXb)雌性×灰色(XBY)雄性→黄色(XbY)雄性、灰色(XBXb)雌性 。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
BC、由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知,控制黄色和灰色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BC正确;
D、体色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决定体色的基因和和决定性别的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体色和性别两种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连锁,不符合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
18.某哺乳动物棒状尾(A)对正常尾(a)为显性,黄色毛(Y)对白色毛(y)为显性,但是雌性个体无论毛色基因型如何,表现为白色毛。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基因型为Yy的雄个体和yy的雌个体杂交,能从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子代的性别
C. 基因型为AaYy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正常尾白毛个体占
D. 若黄色毛与白色毛个体交配,生出一白色毛雄性个体,则母本的基因型是Yy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的信息:
1.根据“雌性个体无论毛色基因型如何,均表现为白色毛”,其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为:
YY
Yy
yy
♀
白色
白色
白色
♂
黄色
黄色
白色
2.根据“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若想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能满足要求的交配组合有三组:YY×YY、YY×Yy、YY×yy,B错误;
C、基因型为Yy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情况:
所以子代中白色毛的比例为5/8,Aa×Aa后代正常尾aa为1/4,故子代正常尾白毛个体占,C正确;
D、若黄色与白色两个体交配,生出一只白色雄性个体(yy),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则母本的基因型是Yy或yy,D错误。
故选C。
19.若一个双链都被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用该噬菌体侵染只含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杄菌提供原料、酶、能量和模板
B. 子代噬菌体的核酸都含有与
C. 噬菌体的增殖方式与大肠杆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D. 该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含32P的有2个.由于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0%,则腺嘌呤为5000×2×30%=3000个,鸟嘌呤为5000×2×20%=2000个。
【详解】A、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能量,但模板是噬菌体的DNA,A错误;
B、释放出64个子代噬菌体中,有2个噬菌体含32P和含31P,其余62个噬菌体只含31P,B错误;
C、噬菌体的增殖方式是复制,大肠杆菌的增殖方式是分裂生殖,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过程至少需要2000×(64-1)=1.26×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20.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化后形成的S型菌的DNA中,嘌呤碱基比例会改变
B.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是荚膜多糖
C. 荚膜基因的前段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D. S型菌可以一边转录产生mRNA,一边由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A=T、C=G,所以A+G=T+C,即嘌呤等于嘧啶;多糖不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通过酶催化代谢产生的。
【详解】A.R型菌和S型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始终等于嘧啶碱基,各占一半,总比例不会改变,A错误;
B、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多肽)而非直接表达出多糖,B错误;
C、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的前段和末端对应的为启动子和终止子,C错误;
D、S型菌(原核生物)因无核膜,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故其可以一边转录产生mRNA,一边由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透彻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密码子与启动子、终止子的关系,以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的差异。
2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时有DNA分子中氢键断裂和形成过程
B. 各种RNA只能从DNA转录而来
C. 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同时作模板转录生成mRNA
D. 基因表达的过程包含了“中心法则”的全部遗传信息流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转录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中心法则是对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的总结。
【详解】AC、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甚因选择性表达时,局部区域的DNA片段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生成mRNA,做翻译的模板。若基因的两条链分别做模板,合成的RNA将互补,进而封闭了翻译的模板。转录完成后,DNA的两条链再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A正确,C错误;
B、参与细胞生物其因表达的3种RNA为转录生成的,但少数病毒RNA可以通过自我复制而来,B错误;
D、基因表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中心法则中除了包含转求和翻译中涉及的遗传信息流,还包含了DNA复制,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A。
22.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B. 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基因型比例为,这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
C. 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突变后的基因都能遗传给后代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型为Aa 的植物连续自交F2 基因型比例为3:2:3,这是由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B错误;
C、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但突变后的基因不一定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23.下列关于植物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往往从代中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C. 单倍体育种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往往从F2代才出现符合生成的性状,从F2中可筛选具有该性状的植株后再经过自交找出其中的纯合子,因此一般从F3代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A错误;
B、人工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了育种进程,但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B正确;
C、单倍体由于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需要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进行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多倍体育种一般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取多倍体,因此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B。
24.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遗传病
C. 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
D. 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
B.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基因遗传病,但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C正确;
D.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D正确。
故选B。
2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的形成一般需要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并非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的形成一般需要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但是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例如植物的多倍体的产生没有经过地理隔离,只是由于环境的问题导致了染色体加倍,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图甲为某动物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细胞结构,图乙表示该细胞内部分细胞器的物质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细胞中各种________和细胞膜、________共同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图乙中的A和C分别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获取各种细胞器时,一般先采用________法破坏细胞膜,采用________法可分离得到这些细胞器。
(3)若图甲细胞为胰岛B细胞,在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所形成囊泡的膜来自图甲中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细胞器膜 (2). 核膜 (3). ① (4). ④ (5). 吸水涨破法 (6). 差速离心 (7). ③⑦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①是线粒体、②是核膜、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中心体、⑦是高尔基体。
图乙中:A细胞器含有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说明该细胞器含有生物膜和核酸,由于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因此A应为线粒体;B细胞器中含有蛋白质和磷脂,说明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但是不具有核酸,可能为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 C细胞器只含蛋白质和核酸,不含磷脂,说明不含生物膜,因此C应为核糖体。
【详解】(1)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A细胞器为线粒体,对应图甲中的①;C细胞器为核糖体,对应图甲中的④;利用动物细胞吸水张破的方法破坏细胞膜,然后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3)核糖体上分泌出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此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因此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所形成囊泡的膜来自图甲中③内质网和⑦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和分布,识记获取细胞器的方法和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和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和变化,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能够利用所学的细胞器的知识点分析图乙,正确判断图乙中A、B、C细胞器的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7.下图中甲表示几种类型的细胞呼吸的部分物质变化示意图,乙和丙分别是度和O2浓度对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甲图中在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不能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填序号),过程④产生的ATP的去向是___________。
(2)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曲线BC段说明细胞呼吸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温度能否影响甲图中的①-④四个过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_。
(3)丙图表示酵母菌的呼吸情况,则曲线DE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瓶中以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培养酵母菌时,测定出瓶中放出CO2的体积与吸收O2的体积比为,这是因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_________。
(4)由乙、丙两图可知,贮存水果时应选择_________的条件。
【答案】 (1). ③ (2). 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 超过最适 温度,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4). 能 (5). 因为这四个过程均需在酶催化作用下进行,而酶的 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 (6). 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7). 4:3 (8). 低温、低氧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是有氧呼吸,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
分析图乙:图乙是温度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根据曲线变化可知,AB段说明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的速率升高;B点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此时对应的温度是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BC段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说明温度过高使部分酶失活。
分析图丙,图丙表示氧浓度与细胞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Ⅰ在氧浓度较低时细胞呼吸速率较高,说明曲线Ⅰ该代表无氧呼吸;曲线Ⅱ随氧气浓度的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增强,所以Ⅱ表示细胞的有氧呼吸。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是有氧呼吸,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人体骨骼肌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甲图中骨骼肌细胞中不能进行的过程是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时产生的ATP的作用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2)根据以上对图乙分析可知,BC段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说明超过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导致部分酶失活使得细胞呼吸速率降低;图甲中①~④四个过程都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3)分析题图丙可知,曲线Ⅰ该代表无氧呼吸,随着氧浓度升高,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导致曲线DE段下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之比为1∶1,则有4份CO2来自有氧呼吸,1份CO2来自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2,因此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为4:3。
(4)分析乙、丙两图可知,细胞呼吸在低温、低氧时细胞呼吸速率较低,因此贮存水果时应选择低温、低氧的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物质变化,把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能够利用反应式的关系进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甲中的生理过程及其发生的场所,能够分析图乙和丙中曲线的变化情况,判断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和细胞呼吸的类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8.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单位/)的因素,科研人员利用玉米和大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温度和光照强度属________变量,在不同实验组中应该控制温度和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的O2环境,一段时间后,________幼苗先死亡。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光合作用中[H]和O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大麦在黑暗条件下_______(“有”或“无”)[H]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关 (2). 相同且适宜 (3). 大麦 (4). 在较低浓度和环境下,玉米利用的能力较大麦强 (5). 叶绿体的基粒(类囊体) (6). 有 (7). 黑暗时呼吸作用能产生[H] (8). 植物类型(或植物种类) 、 浓度、浓度
【解析】
【分析】
1.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光合作用受到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2.识图分析可以看出,玉米和大麦在相同条件下,光合速率不同;对于大麦来说,在不同的O2浓度下,光合速率也不同;从横坐标可以看出,不同的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同。综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植物种类、O2浓度和CO2浓度。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研究了O2浓度和CO2浓度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O2浓度和CO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其他均为无关变量,故温度和光照强度属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
(2)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的O2环境时,玉米的光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大麦不能因此当CO2浓度下降时,大麦最先死亡。
(3)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H]和O2产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黑暗条件下大麦呼吸作用能产生[H],所以有[H]的合成。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玉米和大麦在相同条件下,光合速率不同;对于大麦来说,在不同的O2浓度下,光合速率也不同;从横坐标可以看出,不同的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同。综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植物种类、O2浓度和CO2浓度。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物质变化,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得出有效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曲线的变化,找出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情况,这是该题考查重点。
29.以下是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雌性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本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内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图丙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_,其染色体变化对应图丁的______段。
(2)图丁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是________。
(3)若图乙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子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若图丙中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变为b基因,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4 (2). AAaaBBbb (3). 第一极体(极体) (4). de (5). Oc (6).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号与2号没有分开 (7). 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移向细胞两极的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着丝点分裂,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图丁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由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基因型为AAaaBBbb。图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由于该生物为雌性动物,故丙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其染色体变化对应图丁的de段。
(2)分析图丁可知,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c点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是Oc段。
(3)若乙图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染色体组成为AaB的子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1、2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若丙图中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变为b基因,由于原来细胞的存在b基因,因此可能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也有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征,把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是数量变化,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通过分析图丁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能够判断图中曲线对应的细胞分裂类型和时期,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0.果蝇的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是灰身大翅脉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随后又用这对果蝇进行多次实验,结果都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在果蝇的体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体色和翅脉这两对相对性状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__________,理论上子代中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2)该实验结果可知子代中灰身大翅脉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其可能原因是基因型为或_______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若要进一步获得更明确的结论,可以选择纯合的表现型为灰身小翅脉的雌果蝇和灰身大翅脉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Ⅰ.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的个体能正常发育。
Ⅱ.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答案】 (1). 灰身 (2). 翅脉 (3). 4 (4). 8/15 (5). (6). 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灰身小翅脉雄果蝇=1:1 (7). 只有灰身小翅脉雄果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分析可知,亲本都是灰身,而子代有灰身和黑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子代雌性个体中灰身:黑身=5:2,约为3:1,全为大翅脉;子代雄性个体中灰身:黑身=3:1,大翅脉:小翅脉=1:1。可见,大翅脉与小翅脉这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属于伴性遗传,且亲代基因型为BbXEXe和BbXEY。
【详解】(1)根据分析,在果蝇的体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灰身,翅脉大小属于伴性遗传。根据亲代基因型为BbXEXe和BbXEY,理论上子代中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的基因型有BBXEXE、BBXEXe、BbXEXE、BbXEXe共4种。
(2)分析图示可知,该实验结果可知子代中灰身大翅脉所占比例为8/15,即该实验结果中灰身大翅脉雌果蝇个体缺少了1/6,可拆分为1/3×1/2,由于子代雌果蝇中大翅脉基因型有两种,各占1/2,则说明灰身致死的基因型为BB,由此可推知可能是BBXEXE或BBXEXe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为了判断雌果蝇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应选择隐性(灰身小翅脉) 雌性个体与显性(灰身大翅脉)雄性个体交配。
I.若后代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灰身小翅脉雄果蝇=1:1,则基因型为BBXEXe的个体能正常发育。
Ⅱ.若后代表现型只有灰身小翅脉雄果蝇,则基因型为BBXEXe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和比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谷氨酸的R基为—,则两个谷氨酸分子形成的二肽中含有碳和氢原子数分别是10和18
B. 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链状多肽中的氨基数m-n+1
C. 鸡蛋煮熟的过程中,高温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D. 变性的蛋白质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变性后的蛋白质仍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中的肽键遇到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详解】A、谷氨酸的R基为—,则谷氨酸的分子式为C5H9O4,两个谷氨酸分子形成的二肽的过程脱掉一分子水,故二肽中含有碳和氢原子数分别是10和16,A错误;
B、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氨基酸中R基上氨基的个数为m-n,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条链状多肽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其它的氨基存在于R基上,故这条多肽中游离的氨基数m-n+1,B正确;
C、鸡蛋煮熟的过程中,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C正确;
D、变性的蛋白质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变性后的蛋白质仍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出现紫色,D正确。
故选A。
2.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 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B. 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C. 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
D. 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即“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这个事实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观点。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有关组成生命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生物大分子中以碳元素的含量为最高,所以“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 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的水更多
C. 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说明生物具有统一性
D. 镁离子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会造成叶片发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2.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3.等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中C、H的比例高,其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比糖类多。
【详解】A、生物体中氧元素的含量最高.正是由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碳是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没有碳就没有生命”,A错误;
B、与葡萄糖相比,脂肪中C、H比例较高,故分解脂肪比分解等量葡萄糖,释放的能量更多,B错误;
C、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如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镁离子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会造成叶片发黄,说明无机盐是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部分,D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为将小白鼠细胞和人体细胞融合的过程,图中的小球和小三角表示各自膜表面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膜表面的蛋白质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此外,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还包括磷脂双分子层
B. 细胞膜的元素组成包括C、H、O、N、P
C.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图示细胞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的脂质以磷脂为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蛋白质和磷脂,它们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P,B正确;
C、两种膜的融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适当提高温度就会加速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以及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无关
B.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
C.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完全不同
D. 真核细胞既有DNA又有RNA,而原核细胞只有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以及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有关,A错误;
B、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但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正确;
C、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C错误;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既有DNA又有RNA,D错误。
故选B。
6.某同学将形态和生理状况相似的某植物叶片下表皮细胞随机分为六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实验过程中相关细胞都保持生理活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a
b
c
d
e
f
蔗糖溶液浓度()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实验前原生质体体积/
实验后原生质体体积
0.70
0.80
0.90
1.05
1.10
1.15
A. 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
B. 实验后,d组液泡中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组
C. 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表皮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先变小,再变大
D. 原生质体体积在实验前后大小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膨胀,即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即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详解】A、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都发生了改变,说明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d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而b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膨胀,由于开始时细胞液的浓度相同,因此d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组细胞液浓度,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逐渐变大,说明表皮细胞长度逐渐变短,C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蔗糖浓度为0.35g/mL时,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即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在0.40g/mL时,实验前与实验后细胞长度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即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细胞液的浓度在0.35~0.40g。ml-1之间,D正确。
故选C。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肠杄菌吸收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受体蛋白
B.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消耗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ATP
D.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详解】A、一般情况下,细胞内的钾离子大于细胞外的钾离子,大肠杆菌吸收K+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腌制果脯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而死亡,然后糖分大量进入细胞才导致慢慢变甜,不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B错误;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C错误;
D、肾小管的重吸收水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的,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完成,因此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D正确。
故选D。
8.如图表示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的反应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适宜条件,酶的催化效率往往大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b温度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 相对于a温度,对照组在b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显著
D. 该实验只能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探究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分析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
【详解】A、分析图中中曲线可知,与a温度比较在b温度下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3中的Fe3+,A正确;
B、分析图中中曲线可知,该实验只是在b温度下酶的活性升高,但是并不能说明b温度是最适温度,B错误;
C、分析图中中曲线可知,对照组在b温度下分解速率高于a温度,升高温度只是提供了反应所需的条件,但是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该实验不仅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且可以通过与无机催化剂比较说明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9.用 α、β、γ 表示 ATP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TP 的 β、γ 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可用于基因的转录
B. ATP 彻底水解产生三种小分子有机物
C. ATP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
D. ATP 的 γ 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 C3的还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1)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
(2)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详解】A. ATP 的 β、γ 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用于基因的转录合成RNA,A正确;
B. ATP 彻底水解产生三种小分子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中磷酸不是有机物,B错误;
C. ATP 含有 2 个高能磷酸键,其中的“A”代表腺苷,C正确;
D. ATP 远离腺苷即γ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 C3的还原,D正确。
故选B。
10.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①②表示不同的物质,甲~丙表示三个反应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生物细胞内都具有催化甲阶段的酶
B. 酵母菌催化乙过程有关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C. 空气中物质①和②的含量会影响该生理过程
D. 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丙阶段生成的能量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阶段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细胞类生物都具有催化甲阶段的酶,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故也有好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B正确;
C、物质①和②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空气中物质①和②的含量都会影响该生理过程,C正确;
D、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释放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D错误。
故选D。
11.如图为一套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结合图示,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
B. 设置烧瓶A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
C. 实验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给予光照
D. 实验前该植物需要黑暗处理一段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把二氧化碳设计成变量,烧瓶A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烧瓶B中装入的是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烧瓶A形成对照试验,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A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钾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设置烧瓶A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B正确;
C、由于烧瓶B中缺少二氧化碳,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实验需要在适宜的时间内进行检测,不需要长时间给予光照,不可进行较长时间后再进行检测,C错误;
D、植物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利于准确判断缺乏CO2的叶能否产生淀粉,D正确。
故选C。
1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B. 细胞在衰老的过程中许多酶活性降低
C.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不可逆性等特点;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A、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A正确;
B、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减小,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色素积累等,B正确;
C、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C错误;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以抵御外界的干扰,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 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数都加倍
C. 在显微镜下观察中期的细胞:可以看见赤道板
D. 染色单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中心体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发生在间期,A正确;
B.分裂间期由于DNA的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
C.赤道板是假想的板,并不存在,C错误;
D.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14.如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4种
B. 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间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该动物的父本
C. 乙细胞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D. 若丁图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在该时期细胞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且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即发生基因重组。
【详解】A、丁中发生交叉互换,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4种,A正确;
B、高等动物进行的是有性生殖,其体细胞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即来自该动物的父本,一半来自卵细胞即来自该动物的母本,B正确;
C、由丙细胞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因此乙细胞表示极体,C错误;
D、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则①和②都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15.某同学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的模拟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该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原来小桶后再多重复。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C. 实验中两只小桶代表两个个体的生殖器官
D 重复300次,理论上会出现9种小球组合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该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A、此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错误;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从而保证A、a和B、b的比例都是1:1,B正确;
C、实验中两只小桶代表同一个个体的生殖器官,C错误;
D、重复300次,理论上会出现四种小球组合情况即AB、Ab、aB、ab,且每种约占1/4,D错误。
故选B。
16.已知 A 与 a、B 与 b、D 与 d 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为完全显性,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AaBbDd 的两个 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7 / 8
B. 基因型有 18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16
C.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4
D. 表现型有 6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3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
【详解】A、纯合子的比例为1/8,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8= 7/8,A正确;
B、基因型有18种,AabbDd个体占的比例为1/8 ,B错;
C、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3/4 ,C错;
D、表现型有8种, D错。
故选A。
17.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亲本
子代
灰色雌性×黄色雄性
全是灰色
黄色雌性×灰色雄性
雄性均为黄色,雌性均为灰色
A. 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色是显性性状
B. 果蝇黄色和灰色的遗传符合遗传的分离定律
C. 控制黄色和灰色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体色和性别两种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
2、正反交结果相同的为细胞核的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涉及到的生物遗传方式有三种情况:
①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特点是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守孟德尔遗传定律,与母本有相同性状的是子代,子代无一定的分离比。
②种皮果皮遗传,特点是种皮果皮的遗传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遵守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于种皮果皮属母本的一部分结构,与母本有相同性状的是亲代本身,子代有一定的分离比。
③伴性遗传。特点是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代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3、分析题干:
①显隐性的判断:根据“灰色雌性×黄色雄性→子代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性状;
②根据正反交的结果不一致,并且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是伴性遗传。
③假设灰色的基因是B,黄色的基因是b,则题干两组的杂交组合为:
灰色(XBXB)雌性×黄色(XbY)雄性→灰色(XBXb、XBY)
黄色(XbXb)雌性×灰色(XBY)雄性→黄色(XbY)雄性、灰色(XBXb)雌性 。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灰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
BC、由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知,控制黄色和灰色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BC正确;
D、体色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决定体色的基因和和决定性别的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体色和性别两种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连锁,不符合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
18.某哺乳动物棒状尾(A)对正常尾(a)为显性,黄色毛(Y)对白色毛(y)为显性,但是雌性个体无论毛色基因型如何,表现为白色毛。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基因型为Yy的雄个体和yy的雌个体杂交,能从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子代的性别
C. 基因型为AaYy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正常尾白毛个体占
D. 若黄色毛与白色毛个体交配,生出一白色毛雄性个体,则母本的基因型是Yy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的信息:
1.根据“雌性个体无论毛色基因型如何,均表现为白色毛”,其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为:
YY
Yy
yy
♀
白色
白色
白色
♂
黄色
黄色
白色
2.根据“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A与a、Y与y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若想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能满足要求的交配组合有三组:YY×YY、YY×Yy、YY×yy,B错误;
C、基因型为Yy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情况:
所以子代中白色毛的比例为5/8,Aa×Aa后代正常尾aa为1/4,故子代正常尾白毛个体占,C正确;
D、若黄色与白色两个体交配,生出一只白色雄性个体(yy),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则母本的基因型是Yy或yy,D错误。
故选C。
19.若一个双链都被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用该噬菌体侵染只含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杄菌提供原料、酶、能量和模板
B. 子代噬菌体的核酸都含有与
C. 噬菌体的增殖方式与大肠杆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D. 该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含32P的有2个.由于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0%,则腺嘌呤为5000×2×30%=3000个,鸟嘌呤为5000×2×20%=2000个。
【详解】A、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能量,但模板是噬菌体的DNA,A错误;
B、释放出64个子代噬菌体中,有2个噬菌体含32P和含31P,其余62个噬菌体只含31P,B错误;
C、噬菌体的增殖方式是复制,大肠杆菌的增殖方式是分裂生殖,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过程至少需要2000×(64-1)=1.26×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20.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化后形成的S型菌的DNA中,嘌呤碱基比例会改变
B.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是荚膜多糖
C. 荚膜基因的前段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D. S型菌可以一边转录产生mRNA,一边由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A=T、C=G,所以A+G=T+C,即嘌呤等于嘧啶;多糖不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通过酶催化代谢产生的。
【详解】A.R型菌和S型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始终等于嘧啶碱基,各占一半,总比例不会改变,A错误;
B、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多肽)而非直接表达出多糖,B错误;
C、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的前段和末端对应的为启动子和终止子,C错误;
D、S型菌(原核生物)因无核膜,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故其可以一边转录产生mRNA,一边由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透彻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密码子与启动子、终止子的关系,以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的差异。
2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时有DNA分子中氢键断裂和形成过程
B. 各种RNA只能从DNA转录而来
C. 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同时作模板转录生成mRNA
D. 基因表达的过程包含了“中心法则”的全部遗传信息流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转录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中心法则是对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的总结。
【详解】AC、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甚因选择性表达时,局部区域的DNA片段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生成mRNA,做翻译的模板。若基因的两条链分别做模板,合成的RNA将互补,进而封闭了翻译的模板。转录完成后,DNA的两条链再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A正确,C错误;
B、参与细胞生物其因表达的3种RNA为转录生成的,但少数病毒RNA可以通过自我复制而来,B错误;
D、基因表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中心法则中除了包含转求和翻译中涉及的遗传信息流,还包含了DNA复制,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A。
22.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B. 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基因型比例为,这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
C. 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突变后的基因都能遗传给后代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型为Aa 的植物连续自交F2 基因型比例为3:2:3,这是由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B错误;
C、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但突变后的基因不一定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23.下列关于植物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往往从代中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C. 单倍体育种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往往从F2代才出现符合生成的性状,从F2中可筛选具有该性状的植株后再经过自交找出其中的纯合子,因此一般从F3代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A错误;
B、人工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从而加快了育种进程,但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提高有利变异的频率,B正确;
C、单倍体由于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需要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进行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多倍体育种一般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取多倍体,因此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B。
24.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遗传病
C. 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
D. 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
B.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基因遗传病,但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C正确;
D.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D正确。
故选B。
25.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的形成一般需要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并非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的形成一般需要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但是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例如植物的多倍体的产生没有经过地理隔离,只是由于环境的问题导致了染色体加倍,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图甲为某动物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细胞结构,图乙表示该细胞内部分细胞器的物质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细胞中各种________和细胞膜、________共同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图乙中的A和C分别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序号),获取各种细胞器时,一般先采用________法破坏细胞膜,采用________法可分离得到这些细胞器。
(3)若图甲细胞为胰岛B细胞,在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所形成囊泡的膜来自图甲中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细胞器膜 (2). 核膜 (3). ① (4). ④ (5). 吸水涨破法 (6). 差速离心 (7). ③⑦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①是线粒体、②是核膜、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中心体、⑦是高尔基体。
图乙中:A细胞器含有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说明该细胞器含有生物膜和核酸,由于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因此A应为线粒体;B细胞器中含有蛋白质和磷脂,说明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但是不具有核酸,可能为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 C细胞器只含蛋白质和核酸,不含磷脂,说明不含生物膜,因此C应为核糖体。
【详解】(1)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A细胞器为线粒体,对应图甲中的①;C细胞器为核糖体,对应图甲中的④;利用动物细胞吸水张破的方法破坏细胞膜,然后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3)核糖体上分泌出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此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因此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所形成囊泡的膜来自图甲中③内质网和⑦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和分布,识记获取细胞器的方法和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和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和变化,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能够利用所学的细胞器的知识点分析图乙,正确判断图乙中A、B、C细胞器的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7.下图中甲表示几种类型的细胞呼吸的部分物质变化示意图,乙和丙分别是度和O2浓度对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甲图中在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不能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填序号),过程④产生的ATP的去向是___________。
(2)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曲线BC段说明细胞呼吸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温度能否影响甲图中的①-④四个过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_。
(3)丙图表示酵母菌的呼吸情况,则曲线DE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瓶中以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培养酵母菌时,测定出瓶中放出CO2的体积与吸收O2的体积比为,这是因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_________。
(4)由乙、丙两图可知,贮存水果时应选择_________的条件。
【答案】 (1). ③ (2). 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 超过最适 温度,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4). 能 (5). 因为这四个过程均需在酶催化作用下进行,而酶的 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 (6). 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7). 4:3 (8). 低温、低氧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是有氧呼吸,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
分析图乙:图乙是温度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根据曲线变化可知,AB段说明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的速率升高;B点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此时对应的温度是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BC段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说明温度过高使部分酶失活。
分析图丙,图丙表示氧浓度与细胞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Ⅰ在氧浓度较低时细胞呼吸速率较高,说明曲线Ⅰ该代表无氧呼吸;曲线Ⅱ随氧气浓度的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增强,所以Ⅱ表示细胞的有氧呼吸。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是有氧呼吸,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人体骨骼肌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甲图中骨骼肌细胞中不能进行的过程是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时产生的ATP的作用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2)根据以上对图乙分析可知,BC段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说明超过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导致部分酶失活使得细胞呼吸速率降低;图甲中①~④四个过程都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3)分析题图丙可知,曲线Ⅰ该代表无氧呼吸,随着氧浓度升高,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导致曲线DE段下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之比为1∶1,则有4份CO2来自有氧呼吸,1份CO2来自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2,因此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为4:3。
(4)分析乙、丙两图可知,细胞呼吸在低温、低氧时细胞呼吸速率较低,因此贮存水果时应选择低温、低氧的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物质变化,把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能够利用反应式的关系进行计算,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甲中的生理过程及其发生的场所,能够分析图乙和丙中曲线的变化情况,判断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和细胞呼吸的类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8.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单位/)的因素,科研人员利用玉米和大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温度和光照强度属________变量,在不同实验组中应该控制温度和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的O2环境,一段时间后,________幼苗先死亡。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光合作用中[H]和O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大麦在黑暗条件下_______(“有”或“无”)[H]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关 (2). 相同且适宜 (3). 大麦 (4). 在较低浓度和环境下,玉米利用的能力较大麦强 (5). 叶绿体的基粒(类囊体) (6). 有 (7). 黑暗时呼吸作用能产生[H] (8). 植物类型(或植物种类) 、 浓度、浓度
【解析】
【分析】
1.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光合作用受到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2.识图分析可以看出,玉米和大麦在相同条件下,光合速率不同;对于大麦来说,在不同的O2浓度下,光合速率也不同;从横坐标可以看出,不同的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同。综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植物种类、O2浓度和CO2浓度。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研究了O2浓度和CO2浓度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O2浓度和CO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其他均为无关变量,故温度和光照强度属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
(2)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的O2环境时,玉米的光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大麦不能因此当CO2浓度下降时,大麦最先死亡。
(3)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H]和O2产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黑暗条件下大麦呼吸作用能产生[H],所以有[H]的合成。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玉米和大麦在相同条件下,光合速率不同;对于大麦来说,在不同的O2浓度下,光合速率也不同;从横坐标可以看出,不同的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同。综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植物种类、O2浓度和CO2浓度。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物质变化,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得出有效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曲线的变化,找出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情况,这是该题考查重点。
29.以下是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雌性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本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内有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图丙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_,其染色体变化对应图丁的______段。
(2)图丁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是________。
(3)若图乙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子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若图丙中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变为b基因,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4 (2). AAaaBBbb (3). 第一极体(极体) (4). de (5). Oc (6).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号与2号没有分开 (7). 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移向细胞两极的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着丝点分裂,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图丁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由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基因型为AAaaBBbb。图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由于该生物为雌性动物,故丙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其染色体变化对应图丁的de段。
(2)分析图丁可知,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c点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是Oc段。
(3)若乙图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染色体组成为AaB的子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1、2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若丙图中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变为b基因,由于原来细胞的存在b基因,因此可能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也有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征,把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是数量变化,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通过分析图丁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能够判断图中曲线对应的细胞分裂类型和时期,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0.果蝇的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是灰身大翅脉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随后又用这对果蝇进行多次实验,结果都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在果蝇的体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体色和翅脉这两对相对性状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__________,理论上子代中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2)该实验结果可知子代中灰身大翅脉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其可能原因是基因型为或_______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若要进一步获得更明确的结论,可以选择纯合的表现型为灰身小翅脉的雌果蝇和灰身大翅脉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Ⅰ.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的个体能正常发育。
Ⅱ.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型为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答案】 (1). 灰身 (2). 翅脉 (3). 4 (4). 8/15 (5). (6). 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灰身小翅脉雄果蝇=1:1 (7). 只有灰身小翅脉雄果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分析可知,亲本都是灰身,而子代有灰身和黑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子代雌性个体中灰身:黑身=5:2,约为3:1,全为大翅脉;子代雄性个体中灰身:黑身=3:1,大翅脉:小翅脉=1:1。可见,大翅脉与小翅脉这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属于伴性遗传,且亲代基因型为BbXEXe和BbXEY。
【详解】(1)根据分析,在果蝇的体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灰身,翅脉大小属于伴性遗传。根据亲代基因型为BbXEXe和BbXEY,理论上子代中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的基因型有BBXEXE、BBXEXe、BbXEXE、BbXEXe共4种。
(2)分析图示可知,该实验结果可知子代中灰身大翅脉所占比例为8/15,即该实验结果中灰身大翅脉雌果蝇个体缺少了1/6,可拆分为1/3×1/2,由于子代雌果蝇中大翅脉基因型有两种,各占1/2,则说明灰身致死的基因型为BB,由此可推知可能是BBXEXE或BBXEXe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为了判断雌果蝇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应选择隐性(灰身小翅脉) 雌性个体与显性(灰身大翅脉)雄性个体交配。
I.若后代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雌果蝇:灰身小翅脉雄果蝇=1:1,则基因型为BBXEXe的个体能正常发育。
Ⅱ.若后代表现型只有灰身小翅脉雄果蝇,则基因型为BBXEXe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和比例,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