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辽宁中考真题试卷及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展开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1.0分)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汽油挥发 B. 粮食酿酒 C. 废纸粉碎 D. 轮胎爆炸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取用碳酸钠粉末 D. 过滤
3. “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电荷的原子团一定是酸根离子
B. 原子得失电子后,原子核会发生变化
C. 3Ca2+和2H中的“2”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D.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4.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改进西方制碱方法,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生产过程涉及主要化学反应有:①NH3+X+CO2=NH4HCO3;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③2NaHCO3− △ Na2CO3+H2O+CO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是H2O
B. NH4HC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C. 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为纯碱
D. 反应②所得的NH4Cl是一种氮肥
5. 在柠檬中含有大量柠檬酸(C6H8O7),食品中加入柠檬酸后口感好,并可促进食欲。下列关柠檬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柠檬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7个氧元素构成
C. 柠檬酸分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等
D. 柠檬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6. 下列关于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量观--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B. 转化观--铁和稀盐酸反应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铁
C. 微粒观--氯化钠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数目不变
7. 关于物质的组成、构成与性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两者的原子不同
B. 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 稀硫酸和稀盐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 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铁都属于碱,所以它们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C.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D. 用简易净水器净化泥沙水
9.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的木炭
B
KC1固体(MnO2)
加入适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NO3溶液(CuSO4)
加入过量Ba(OH)2溶液,过滤
D
Cu(NO3)2溶液(HNO3)
加入过量氧化铜粉末,过滤
A. A B. B C. C D. D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0. 化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关系。下列各图中概念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4.0分)
11.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氖元素______。
(2)3个甲烷分子______。
(3)1个硝酸根离子______。
12. 生活和生产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里经常使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功能。
(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来水厂供给。在自来水厂里,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明矾,其作用是______。
(3)合成纤维与羊毛纤维织品很容易发生混淆,常用来鉴别两种纤维的方法是______。
(4)天气炎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游动,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有关。
13. 如图1是锂元素、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关于溴元素的一条信息______。
(2)锂元素与溴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3)图2表示的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14. t1℃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的现象如图1所示。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______。
(2)将烧杯B中的溶液升温到t2℃时,充分搅拌后,烧杯B中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3)t3℃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3℃,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甲______乙(填“<”、“>”或“=”,下同),若再降温到t2℃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甲______乙。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5. 取硝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4.7g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固体全部溶解,再向烧杯中加入104g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8.7g沉淀。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6.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只有D中不含有氧元素,B是一种钾盐,C、F属于相同类别的物质,且C的固体常用于人工降雨。图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是______,
(2)D−F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17.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铜能够制成铜片或拉成铜丝,主要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______。
(2)铝制品具有良好抗腐蚀能力的原因是______。
(3)为了比较铝、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把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请解释其中的原因______。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______(填序号)。
①Al3+、Fe2+、Cu2+
②Al3+、Cu2+
③Fe2+、Cu2+
④Al3+、Fe2+
⑤Al3+
18.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能量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现代人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许多家庭做饭用的罐装的“煤气”(如图所示)作燃料,罐中所装的是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丙烯(C3H6),请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是______。当厨房失火时,立即移走“煤气罐”,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铜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迈入青铜器时代。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可制得乙醇汽油,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使用乙醇汽油除了能节省石油资源外,其另一条优点是______。
七、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9.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1是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该现象说明______。
(2)图2是电解水实验,实验中检验a管内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3)图3是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挤出浓盐酸,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设计A、B两个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0.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通常情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气体应该从______(“a”或“b”)端通入。
(3)若将图中B装置改成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______。
21. 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样品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固体A和溶液B,并对固体A和溶液B的成分展开了探究活动。
探宄活动一: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A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探究活动二:探究溶液B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 NaOH;猜想②:Na2CO3;猜想③:NaOH和Na2CO3;猜想④:NaOH和______。
【实验探究】小明、小强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小明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溶质一定含有NaOH。
小强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溶质是Na2CO3。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不能确定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请指出小明同学结论的不足之处是______。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继续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③正确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铜溶液。
______
【反思与拓展】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碱石灰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一定含有NaOH
B.一定含有Na2CO3
C.一定含有CaO
D.至少含有NaOH、CaO中的一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废纸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轮胎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汽油挥发、废纸粉碎、轮胎爆炸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C
【解析】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轻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带电荷的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离子,如铵根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原子核不会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3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错误。
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带电荷的原子团,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带电荷的原子团、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氮、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3、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5、1、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侯氏制碱法”生产过程涉及的的主要化学反应,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为碳酸钠,俗称是纯碱,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侯氏制碱法”生产过程涉及的的主要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肥的分类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柠檬酸是由分子构成的,柠檬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B.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在柠檬酸分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选项说法错误;
D.柠檬酸中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6):(1×8):(16×7)=9:1:14,则柠檬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物质结构来分析;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来分析;
C.根据分子与原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解:A、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能一步转化为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和稀盐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铁都属于碱,但氢氧化铁难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掌握碱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因此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过程中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氯化钠不能和稀硫酸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过程中泥沙被过滤除去,能够得到除去泥沙的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C、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D
【解析】解:A、灼热的木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uSO4能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HNO3能与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氧化铜不溶于水,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D
【解析】解:A、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化合物包括含碳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生成气体的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可能是生成气体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溶液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D。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
含碳化合物可能是有机物,例如酒精,也可能不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碳;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相等化合物的反应;
溶液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本题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的知识,要注意理解。
11.【答案】Ne 3CH4 NO3−
【解析】解:(1)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氖的元素符号是Ne。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甲烷分子可表示为:3CH4。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1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O3−。
故答案为:
(1)Ne;
(2)3CH4;
(3)NO3−。
(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答案】乳化 吸附水中悬浮物使之沉淀下来 抽丝,灼烧,闻气味 温度
【解析】解:(1)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所以厨房里经常使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填:乳化;
(2)明矾溶于水会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故填:吸附水中悬浮物使之沉淀下来;
(3)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灼烧时无此气味;故填:抽丝,灼烧,闻气味;
(4)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天气炎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所以天气炎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游动,故填:温度。
(1)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纤维的成分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4)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来分析。
本题考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3.【答案】溴的原子序数是35(或溴的元素符号是Br,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04) 核内质子数不同 A、D
【解析】解:(1)根据溴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5,表示原子序数为35;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4;溴的元素符号是Br等。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锂元素与溴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3)A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D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溴的原子序数是35(或溴的元素符号是Br,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04)(合理即可);
(2)核内质子数不同;
(3)A、D。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
(3)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乙 不饱和溶液 > <
【解析】解:(1)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即乙的溶解能力比甲强,A中没有剩余固体,B中有剩余固体,因此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乙。
故填:乙。
(2)甲在t2℃时的溶解度大于乙在t1℃时的溶解度,t1℃时乙能够完全溶解,则甲在t2℃时能够完全溶解,并且得到不饱和溶液。
故填:不饱和溶液。
(3)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3℃,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甲>乙;
若再降温到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由于乙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甲,溶解的溶质也比甲多,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甲<乙。
故填:>;<。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5.【答案】解:设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y,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85
x 28.7g y
58.5x=143.528.7g=85y,
x=11.7g,y=17g,
反应后溶液质量:24.7g+100g+104g−28.7g=200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7g−11.7g+17g200g×100%=1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5%。
【解析】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6.【答案】CO2 复分解反应 K2CO3+2HCl=2KCl+H2O+CO2↑ BaCl2+H2SO4=BaSO4↓+2HCl
【解析】解:(1)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C的固体常用于人工降雨,所以C为二氧化碳,B是一种钾盐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为碳酸钾,B可以生成E,E也可以生成二氧化碳,E可以为碳酸钙,其中只有D中不含有氧元素,D可以与E反应也可以生成C,所以D为盐酸,A可以与B反应,同时又可以生成C和D,所以A为硫酸,C、F属于相同类别的物质,且F可由E制得,所以F为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CO2;
(2)D为盐酸,F为氧化钙,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B为碳酸钾,C为二氧化碳,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K2CO3+2HCl=2KCl+H2O+CO2↑(合理即可);
(4)A为硫酸,D为盐酸,氯化钡与硫酸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 +2HCl。
故答案为:(1)CO2;
(2)复分解反应;
(3)K2CO3+2HCl=2KCl+H2O+CO2↑;
(4)BaCl2+H2SO4=BaSO4↓ +2HCl。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C的固体常用于人工降雨,所以C为二氧化碳,B是一种钾盐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为碳酸钾,B可以生成E,E也可以生成二氧化碳,E可以为碳酸钙,其中只有D中不含有氧元素,D可以与E反应也可以生成C,所以D为盐酸,A可以与B反应,同时又可以生成C和D,所以A为硫酸,C、F属于相同类别的物质,且F可由E制得,所以F为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延展性 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 a试管中未反应的铁粉与b试管中过量的硫酸铜反应 ①、④
【解析】解:(1)铜能被压成薄片、拉成丝,是因为具备良好的延展性。
故答案为:延展性;
(2)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能和氧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结构致密,可以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起到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
(3)由图分析,将铁粉分别加入到硫酸铝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铁和硫酸铝溶液不反应,故a试管中铁有剩余,将a、b试管混合后,红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b试管中过量得硫酸铜溶液继续与a试管的铁反应生成红色铜单质;分析溶液中的阳离子,铝离子不参加反应,一定存在,混合后生成的亚铁离子一定存在,而反应物中铜离子可能过量,也可能不足,所以可能存在,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铝离子、亚铁离子,可能有铜离子。
故答案为:a试管中未反应的铁粉与b试管中过量的硫酸铜反应; ①、④。
(1)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推出铜具有延展性;
(2)依据铝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铝的结构作答;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反应后成分分析技巧,确定反应物的情况,以及反应后滤液中的离子情况。
本题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反应后成分分析,难度中上。
18.【答案】丙烯液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分子间间隔变小,丙烯燃烧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移走可燃物 2CuO+C− 高温 2Cu+CO2↑ 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 对空气的污染较小
【解析】解:(1)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是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是物理变化;丙烯燃烧分子本身发生改变,丙烯燃烧是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厨房失火时,立即移走“煤气罐”,利用的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2)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uO+C− 高温 2Cu+CO2↑;
(3)乙醇燃烧的反应物是乙醇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先配平碳和氢,最后配平氧,所以方程式是: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使用乙醇汽油除了能节省石油资源外,其另一条优点是对空气的污染较小。
故答案为:(1)丙烯液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分子间间隔变小,丙烯燃烧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移走可燃物;(2)2CuO+C − 高温 2Cu+CO2↑;
(3)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对空气的污染较小。
(1)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和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乙醇汽油能减少对空气污染回答本题。
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变化的实质,掌握好相应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9.【答案】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 打开a管的活塞,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尖嘴处,若木条复燃,a管内气体是氧气 润的紫色石蕊小紫花变红色 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解析】解:(1)合金的性能比组成的纯金属的性能优良,所以将纯铜片好黄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
(2)打开a管的活塞,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尖嘴处,若木条复燃,a管内气体是氧气;
(3)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挤出浓盐酸后,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与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紫花中的水分接触,形成盐酸,紫色小紫花变红色,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对照AB实验可知,二者设计的温度不同,所以目的是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1)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2)打开a管的活塞,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尖嘴处,若木条复燃,a管内气体是氧气;(3)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紫花变红色;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根据合金的性能比组成的纯金属的性能优良进行分析;
(2)根据氧气检验方法考虑;
(3)根据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考虑;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温度,再进一步分析即可。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知道酸能使石蕊变红色。
20.【答案】AD 2KClO3−MnO2△2KCl+3O2↑ B b 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
【解析】解:(1)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答案为:AD;2KClO3−MnO2△ 2KCl+3O2↑;
(2)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因此不需要加热;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气体应该从长管进入,因为硫化氢(H2S)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B;b;
(3)若将图中B装置改成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故答案为: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合理答案)。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
(2)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因此不需要加热;
(3)若将图中B装置改成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1.【答案】CaCO3 Ca(OH)2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足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BD
【解析】解:探宄活动一:
取一定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说明固体A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故填:CaCO3。
探究活动二: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 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时是NaOH;猜想②: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时是Na2CO3;猜想③: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时是NaOH和Na2CO3;猜想④: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是NaOH和氢氧化钙。
故填:Ca(OH)2。
【反思与评价】
小明同学结论的不足之处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方案: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硝酸钠,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故填: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反思与拓展】
A.一定含有NaOH,是因为【反思与评价】中证明猜想③正确,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定含有Na2CO3,是因为【反思与评价】中证明猜想③正确,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不一定含有CaO,是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也放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定含有NaOH、不一定含有CaO,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BD。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硝酸钠;
氧化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1.0分)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汽油挥发 B. 粮食酿酒 C. 废纸粉碎 D. 轮胎爆炸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取用碳酸钠粉末 D. 过滤
3. “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电荷的原子团一定是酸根离子
B. 原子得失电子后,原子核会发生变化
C. 3Ca2+和2H中的“2”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D.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4.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改进西方制碱方法,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生产过程涉及主要化学反应有:①NH3+X+CO2=NH4HCO3;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③2NaHCO3− △ Na2CO3+H2O+CO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是H2O
B. NH4HC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C. 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为纯碱
D. 反应②所得的NH4Cl是一种氮肥
5. 在柠檬中含有大量柠檬酸(C6H8O7),食品中加入柠檬酸后口感好,并可促进食欲。下列关柠檬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柠檬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7个氧元素构成
C. 柠檬酸分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等
D. 柠檬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6. 下列关于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量观--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B. 转化观--铁和稀盐酸反应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铁
C. 微粒观--氯化钠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数目不变
7. 关于物质的组成、构成与性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两者的原子不同
B. 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 稀硫酸和稀盐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 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铁都属于碱,所以它们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C.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D. 用简易净水器净化泥沙水
9.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的木炭
B
KC1固体(MnO2)
加入适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NO3溶液(CuSO4)
加入过量Ba(OH)2溶液,过滤
D
Cu(NO3)2溶液(HNO3)
加入过量氧化铜粉末,过滤
A. A B. B C. C D. D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0. 化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关系。下列各图中概念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4.0分)
11.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氖元素______。
(2)3个甲烷分子______。
(3)1个硝酸根离子______。
12. 生活和生产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里经常使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功能。
(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来水厂供给。在自来水厂里,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明矾,其作用是______。
(3)合成纤维与羊毛纤维织品很容易发生混淆,常用来鉴别两种纤维的方法是______。
(4)天气炎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游动,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有关。
13. 如图1是锂元素、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关于溴元素的一条信息______。
(2)锂元素与溴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3)图2表示的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14. t1℃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的现象如图1所示。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______。
(2)将烧杯B中的溶液升温到t2℃时,充分搅拌后,烧杯B中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3)t3℃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3℃,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甲______乙(填“<”、“>”或“=”,下同),若再降温到t2℃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甲______乙。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5. 取硝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4.7g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固体全部溶解,再向烧杯中加入104g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8.7g沉淀。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6.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只有D中不含有氧元素,B是一种钾盐,C、F属于相同类别的物质,且C的固体常用于人工降雨。图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是______,
(2)D−F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17.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铜能够制成铜片或拉成铜丝,主要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______。
(2)铝制品具有良好抗腐蚀能力的原因是______。
(3)为了比较铝、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把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请解释其中的原因______。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______(填序号)。
①Al3+、Fe2+、Cu2+
②Al3+、Cu2+
③Fe2+、Cu2+
④Al3+、Fe2+
⑤Al3+
18.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能量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现代人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许多家庭做饭用的罐装的“煤气”(如图所示)作燃料,罐中所装的是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丙烯(C3H6),请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是______。当厨房失火时,立即移走“煤气罐”,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木炭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铜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迈入青铜器时代。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可制得乙醇汽油,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使用乙醇汽油除了能节省石油资源外,其另一条优点是______。
七、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9.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1是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该现象说明______。
(2)图2是电解水实验,实验中检验a管内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3)图3是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挤出浓盐酸,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设计A、B两个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0.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通常情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气体应该从______(“a”或“b”)端通入。
(3)若将图中B装置改成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______。
21. 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样品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固体A和溶液B,并对固体A和溶液B的成分展开了探究活动。
探宄活动一: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A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探究活动二:探究溶液B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 NaOH;猜想②:Na2CO3;猜想③:NaOH和Na2CO3;猜想④:NaOH和______。
【实验探究】小明、小强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小明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溶质一定含有NaOH。
小强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溶质是Na2CO3。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不能确定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请指出小明同学结论的不足之处是______。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继续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③正确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铜溶液。
______
【反思与拓展】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碱石灰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一定含有NaOH
B.一定含有Na2CO3
C.一定含有CaO
D.至少含有NaOH、CaO中的一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废纸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轮胎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汽油挥发、废纸粉碎、轮胎爆炸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C
【解析】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轻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带电荷的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离子,如铵根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原子核不会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3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错误。
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带电荷的原子团,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带电荷的原子团、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氮、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3、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5、1、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侯氏制碱法”生产过程涉及的的主要化学反应,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为碳酸钠,俗称是纯碱,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侯氏制碱法”生产过程涉及的的主要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肥的分类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柠檬酸是由分子构成的,柠檬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B.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在柠檬酸分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选项说法错误;
D.柠檬酸中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6):(1×8):(16×7)=9:1:14,则柠檬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物质结构来分析;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来分析;
C.根据分子与原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解:A、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能一步转化为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氯化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和稀盐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铁都属于碱,但氢氧化铁难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掌握碱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因此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过程中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氯化钠不能和稀硫酸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过程中泥沙被过滤除去,能够得到除去泥沙的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C、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D
【解析】解:A、灼热的木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uSO4能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HNO3能与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氧化铜不溶于水,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D
【解析】解:A、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化合物包括含碳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生成气体的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可能是生成气体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溶液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D。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
含碳化合物可能是有机物,例如酒精,也可能不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碳;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相等化合物的反应;
溶液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本题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的知识,要注意理解。
11.【答案】Ne 3CH4 NO3−
【解析】解:(1)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氖的元素符号是Ne。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甲烷分子可表示为:3CH4。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1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O3−。
故答案为:
(1)Ne;
(2)3CH4;
(3)NO3−。
(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答案】乳化 吸附水中悬浮物使之沉淀下来 抽丝,灼烧,闻气味 温度
【解析】解:(1)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所以厨房里经常使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填:乳化;
(2)明矾溶于水会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故填:吸附水中悬浮物使之沉淀下来;
(3)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灼烧时无此气味;故填:抽丝,灼烧,闻气味;
(4)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天气炎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所以天气炎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游动,故填:温度。
(1)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纤维的成分及其检验方法来分析;
(4)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来分析。
本题考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3.【答案】溴的原子序数是35(或溴的元素符号是Br,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04) 核内质子数不同 A、D
【解析】解:(1)根据溴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5,表示原子序数为35;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4;溴的元素符号是Br等。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锂元素与溴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3)A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D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溴的原子序数是35(或溴的元素符号是Br,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04)(合理即可);
(2)核内质子数不同;
(3)A、D。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
(3)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乙 不饱和溶液 > <
【解析】解:(1)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即乙的溶解能力比甲强,A中没有剩余固体,B中有剩余固体,因此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乙。
故填:乙。
(2)甲在t2℃时的溶解度大于乙在t1℃时的溶解度,t1℃时乙能够完全溶解,则甲在t2℃时能够完全溶解,并且得到不饱和溶液。
故填:不饱和溶液。
(3)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3℃,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甲>乙;
若再降温到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由于乙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甲,溶解的溶质也比甲多,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甲<乙。
故填:>;<。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5.【答案】解:设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y,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85
x 28.7g y
58.5x=143.528.7g=85y,
x=11.7g,y=17g,
反应后溶液质量:24.7g+100g+104g−28.7g=200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7g−11.7g+17g200g×100%=1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5%。
【解析】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6.【答案】CO2 复分解反应 K2CO3+2HCl=2KCl+H2O+CO2↑ BaCl2+H2SO4=BaSO4↓+2HCl
【解析】解:(1)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C的固体常用于人工降雨,所以C为二氧化碳,B是一种钾盐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为碳酸钾,B可以生成E,E也可以生成二氧化碳,E可以为碳酸钙,其中只有D中不含有氧元素,D可以与E反应也可以生成C,所以D为盐酸,A可以与B反应,同时又可以生成C和D,所以A为硫酸,C、F属于相同类别的物质,且F可由E制得,所以F为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C是CO2;
(2)D为盐酸,F为氧化钙,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B为碳酸钾,C为二氧化碳,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K2CO3+2HCl=2KCl+H2O+CO2↑(合理即可);
(4)A为硫酸,D为盐酸,氯化钡与硫酸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 +2HCl。
故答案为:(1)CO2;
(2)复分解反应;
(3)K2CO3+2HCl=2KCl+H2O+CO2↑;
(4)BaCl2+H2SO4=BaSO4↓ +2HCl。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C的固体常用于人工降雨,所以C为二氧化碳,B是一种钾盐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为碳酸钾,B可以生成E,E也可以生成二氧化碳,E可以为碳酸钙,其中只有D中不含有氧元素,D可以与E反应也可以生成C,所以D为盐酸,A可以与B反应,同时又可以生成C和D,所以A为硫酸,C、F属于相同类别的物质,且F可由E制得,所以F为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延展性 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 a试管中未反应的铁粉与b试管中过量的硫酸铜反应 ①、④
【解析】解:(1)铜能被压成薄片、拉成丝,是因为具备良好的延展性。
故答案为:延展性;
(2)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能和氧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结构致密,可以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起到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层的铝进一步氧化;
(3)由图分析,将铁粉分别加入到硫酸铝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铁和硫酸铝溶液不反应,故a试管中铁有剩余,将a、b试管混合后,红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b试管中过量得硫酸铜溶液继续与a试管的铁反应生成红色铜单质;分析溶液中的阳离子,铝离子不参加反应,一定存在,混合后生成的亚铁离子一定存在,而反应物中铜离子可能过量,也可能不足,所以可能存在,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铝离子、亚铁离子,可能有铜离子。
故答案为:a试管中未反应的铁粉与b试管中过量的硫酸铜反应; ①、④。
(1)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推出铜具有延展性;
(2)依据铝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铝的结构作答;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反应后成分分析技巧,确定反应物的情况,以及反应后滤液中的离子情况。
本题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反应后成分分析,难度中上。
18.【答案】丙烯液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分子间间隔变小,丙烯燃烧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移走可燃物 2CuO+C− 高温 2Cu+CO2↑ 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 对空气的污染较小
【解析】解:(1)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是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是物理变化;丙烯燃烧分子本身发生改变,丙烯燃烧是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是化学变化;厨房失火时,立即移走“煤气罐”,利用的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2)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uO+C− 高温 2Cu+CO2↑;
(3)乙醇燃烧的反应物是乙醇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先配平碳和氢,最后配平氧,所以方程式是: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使用乙醇汽油除了能节省石油资源外,其另一条优点是对空气的污染较小。
故答案为:(1)丙烯液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分子间间隔变小,丙烯燃烧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移走可燃物;(2)2CuO+C − 高温 2Cu+CO2↑;
(3)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对空气的污染较小。
(1)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和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乙醇汽油能减少对空气污染回答本题。
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变化的实质,掌握好相应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9.【答案】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 打开a管的活塞,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尖嘴处,若木条复燃,a管内气体是氧气 润的紫色石蕊小紫花变红色 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解析】解:(1)合金的性能比组成的纯金属的性能优良,所以将纯铜片好黄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
(2)打开a管的活塞,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尖嘴处,若木条复燃,a管内气体是氧气;
(3)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挤出浓盐酸后,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与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紫花中的水分接触,形成盐酸,紫色小紫花变红色,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对照AB实验可知,二者设计的温度不同,所以目的是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1)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2)打开a管的活塞,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尖嘴处,若木条复燃,a管内气体是氧气;(3)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紫花变红色;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根据合金的性能比组成的纯金属的性能优良进行分析;
(2)根据氧气检验方法考虑;
(3)根据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考虑;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温度,再进一步分析即可。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知道酸能使石蕊变红色。
20.【答案】AD 2KClO3−MnO2△2KCl+3O2↑ B b 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
【解析】解:(1)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答案为:AD;2KClO3−MnO2△ 2KCl+3O2↑;
(2)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因此不需要加热;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收集硫化氢气体,气体应该从长管进入,因为硫化氢(H2S)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B;b;
(3)若将图中B装置改成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故答案为: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合理答案)。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
(2)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因此不需要加热;
(3)若将图中B装置改成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的方法: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等。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1.【答案】CaCO3 Ca(OH)2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足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BD
【解析】解:探宄活动一:
取一定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说明固体A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故填:CaCO3。
探究活动二: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 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时是NaOH;猜想②: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时是Na2CO3;猜想③: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时是NaOH和Na2CO3;猜想④: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是NaOH和氢氧化钙。
故填:Ca(OH)2。
【反思与评价】
小明同学结论的不足之处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方案: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硝酸钠,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故填: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反思与拓展】
A.一定含有NaOH,是因为【反思与评价】中证明猜想③正确,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定含有Na2CO3,是因为【反思与评价】中证明猜想③正确,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不一定含有CaO,是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也放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定含有NaOH、不一定含有CaO,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BD。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硝酸钠;
氧化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