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化学总复习之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考点一遍过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化学总复习之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考点一遍过 试卷01
    中考化学总复习之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考点一遍过 试卷02
    中考化学总复习之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考点一遍过 试卷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化学总复习之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考点一遍过 试卷

    展开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发展史
    技术、理论的发明和发现
    代表人物或发明国家
    历史作用
    《怀疑派化学家》、酸碱指示剂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
    近代化学开启
    原子-分子论
    原子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分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
    化学作为独立学科,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发现;
    水的组成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
    元素周期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分类、有序地研究物质
    40年代发明侯氏制碱法
    中国科学家侯德榜
    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1972年首次提取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中国科学家张青莲
    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举例
    水结冰(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铁生锈(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区别
    没有生成新物质
    生成了新物质
    微观实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微粒的运动速度或微粒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旧分子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
    常伴有的现象
    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爆炸、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是有些现象的发生也并不是就意味着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这些现象的发生,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水的沸腾,氧气变为液态后变为淡蓝色,饱和石灰水升温后有氢氧化钙析出,车胎、锅炉、气球等的爆炸。
    三、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四、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区分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有结果,是性质的具体体现;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般是不受外界影响。性质在变化的基础上带有结论性的描述,往往有“可以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容易”、“是┄”、“会或不会”等字眼。
    性质、变化、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考向一 化学发展史

    典例1 (2019·兰州中考)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D.侯德榜改进制碱技术制得了烧碱
    【解析】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故A正确;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B正确;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C正确;D、侯德榜改进制碱技术制得了纯碱,不是烧碱,故D错误。故选D。
    【答案】D

    1.(2019·南京市秦淮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的中国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张青莲 C.道尔顿 D.屠呦呦
    考向二 物质的变化

    典例2 (2019·岳阳市中考化学二模)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纸张燃烧 C.石蜡熔化 D.海水晒盐
    【解析】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石蜡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答案】B

    2.(2019·濮阳市六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水果榨果汁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 鲜奶制酸奶
    化学变化记忆口诀
    化学变化,颇有特征;其他物质,伴随而生;
    发光发热,沉淀生成;产生气体,颜色变更;
    现象各异,五彩缤纷;物理变化,同时发生。
    考向三 物质的性质

    典例3 (2019·泰州中考)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铜作导线 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A、铜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D、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碳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
    【答案】B

    3.(2019·兰州中考一模)下列各有关的叙述,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
    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
    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
    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其性质。
    若在使用物质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液氮用作制冷剂;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1.(2019·广州市黄埔区九年级一模)实验室常用的紫色石蕊试液是由以下哪位科学家发现的
    A.拉瓦锡 B.阿伏加德罗 C.波义耳 D.道尔顿
    2.(2019·重庆市渝中区中考二模)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B.绿色化学的提出
    C.纳米技术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3.(2019·兰州市毕业诊断考试)下列关于化学史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B.侯德榜是唯一研发出利用食盐制取纯碱的科学家
    C.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之间存在联系,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4.(2019·天津河西区中考一模)下列在厨房中的操作,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 B.切黄瓜 C.酿米酒 D.磨豆浆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烧和加热是不一样的
    C.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
    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6.(2019·天津市津南区中考二模)下列典故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破釜沉舟 B.火烧赤壁
    C.程门立雪 D.立竿见影
    7.(2019·济南市历城区二模)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木做成舟
    C.葡萄酿酒 D.蜡烛燃烧
    8.(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第一次联考)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用石墨制得金刚石
    B.用食醋去除水垢
    C.用石油作原料炼制汽油
    D.用柠檬酸、小苏打自制汽水
    9.(2019·上海市青浦区二模)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气作燃料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用来炼铜
    C.液氮用作制冷剂 D.过氧化氢用于制氧气
    10.(2019·滨州一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1.(2019·郑州外国语学校6月模拟)下列实验操作训练中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试管破裂 B.火柴燃烧 C.灯泡发光 D.打磨铜丝
    12.(2019·淮南市潘集区九年级第5次联考)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沼气生产 B.石油蒸馏
    C.转炉炼钢 D.高炉炼铁
    13.(2019·兰州中考一模)有下列现象:①火药爆炸;②木棍折断;③蜡烛熔化;④燃放礼花;⑤牛奶变酸;⑥塑料受热变软;⑦碘受热升华,⑧铁丝生锈。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14.(2019·北京市通州区三模)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宋代突火枪
    B.海水制盐
    C.粮食酿酒
    D.铁的冶炼





    1.(2019·海南中考)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A.徐光宪 B.侯德榜 C.张青莲 D.屠呦呦
    2.(2019·天津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湿衣晒干
    C.粮食酿酒 D.石蜡熔化
    3.(2019·广州中考)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变成CO2气体 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
    C.海水晒盐 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
    4.(2019·巴中中考)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气液化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 铁生锈 D.食盐具有咸味 食盐在水中溶解
    5.(2019·北京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
    6.(2019·温州中考)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7.(2019·衡阳中考)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2019·通辽中考)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一定会有化学变化的是
    A.用汽油除油污 B.用食醋除水垢
    C.用西瓜榨汁 D.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9.(2019·宿迁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
    10.(2019·安徽中考)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11.(2019·泰安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氢气用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
    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
    ⑥氦气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③⑤ D.①④⑤⑥
    12.(2019·绥化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发光 B.水力发电
    C.液化石油气燃烧 D.干冰升华
    13.(2019·烟台中考)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14.(2019·深圳中考)下列实验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验证浓 H2SO4的腐蚀性
    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变式拓展

    1.【答案】B
    【解析】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B。
    2.【答案】A
    【解析】A、水果榨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黄豆酿酱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糯米酿甜酒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正确;D、鲜奶制酸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A。
    3.【答案】B
    【解析】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是因为加油站附近空气中扩散了很多易燃物,易燃烧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反映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A错;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说的是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是碱式碳酸铜分解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所以利用其化学性质,故D错。故选B。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发现了紫色石蕊试液。故选C。
    2.【答案】D
    【解析】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属于古代阶段成果,还处于表象阶段,故A不正确;B、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现代化学理念,故B不正确;C、纳米技术是现代化学科技成果,故C不正确;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从而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故D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A、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项错误;B、利用食盐制取纯碱的科学家除了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还有其他科学家发明的“氨碱法”制纯碱,故选项错误;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错误;D、最早发现元素之间存在联系并排列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故选项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A、拉面条是把面团变成条状,改变了形态,但是其本质没有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切黄瓜是把整个的黄瓜切成片状,改变了形态,但是其本质没有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酿米酒是把米中的糖类经过发酵变成酒精,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D、磨豆浆是把整个豆子变成了浆状的豆液,改变了形态,但是其本质没有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判定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实验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定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A、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发热,正确;B、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加热是实验操作,因此两者不同,正确;C、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制火药、烧瓷器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工艺,正确;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只有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才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A、破釜沉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C、程门立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立竿见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现象,选项错误。故选B。
    7.【答案】B
    【解析】A、光合作用中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木做成舟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形态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C、葡萄酿酒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C
    【解析】A、用石墨制得金刚石,金刚石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用食醋去除水垢生成醋酸钙等,属于化学变化;C、用石油作原料炼制汽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用柠檬酸、小苏打自制汽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9.【答案】C
    【解析】A、氢气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C.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利用液氮汽化吸热的原理,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C。
    10.【答案】A
    【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体小水滴,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正确;B、百炼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正确;C、粉身碎骨浑不怕是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正确;D、炉火照天地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试管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火柴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灯泡发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打磨铜丝,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B。
    12.【答案】B
    【解析】A、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物质通过发酵可以产生沼气,该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甲烷,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B、石油分馏的过程中是利用了各成分沸点的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C、转炉炼钢的过程中是氧气与生铁中的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D、高炉炼铁的过程中是铁的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铁和氧化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①火药爆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②木棍折断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③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④燃放礼花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⑤牛奶变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⑥塑料受热变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⑦碘受热升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⑧铁丝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故选C。
    14.【答案】B
    【解析】A.突火枪火药使用涉及火药的燃烧和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用海水制取盐,利用蒸发原理使水与盐类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C.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铁的冶炼过程中铁矿石转化成铁,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直通中考

    1.【答案】B
    【解析】A、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正确;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项错误;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故选项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A、矿石粉碎只是矿石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湿衣晾干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粮食酿酒是利用粮食发酵产生酒精,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故符合题意;D、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B
    【解析】A、干冰变成CO2气体,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海水晒盐是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化学性质,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是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铁具有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D、食盐具有咸味是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是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
    5.【答案】A
    【解析】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C、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D、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A。
    6.【答案】D
    【解析】A、银白色,颜色属于物理性质;B、密度较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C、导电性良好,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D、能被氧化,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7.【答案】C
    【解析】A、燃放烟花爆竹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诗句描述的是雪后美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B
    【解析】A、用汽油除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用食醋除水垢是利用食醋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用西瓜榨汁只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用玻璃刀切割玻璃只是将其割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
    9.【答案】C
    【解析】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是利用液氧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耕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生火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D、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①氢气用作燃料、②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化学性质;③干冰用作制冷剂、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是利用物理性质;B、①氢气用作燃料、②氧气用于气焊、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⑥氦气用作保护气都是利用化学性质;C、③干冰用作制冷剂、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是利用物理性质;D、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是利用物理性质。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电灯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水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液化石油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包含着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故C错;D、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是由于水分蒸发,析出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故选D。
    14.【答案】C
    【解析】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浓硫酸的腐蚀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能将物质的氢、氧以水的形式脱出,故B错;C、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相互刻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氢氧化钠与石蕊发生反应变色,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故选C。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