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卷】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014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卷】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014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卷】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0147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卷】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B.冰箱冷冻室的最低温度约为2℃
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可达10m/s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D.传播声音不需要介质
3.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现象( )
A.凝固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是晶体
B.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
C.由甲图可知在﹣117℃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或固态
D.由乙图可知此时酒精的沸点是78℃
5.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若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中的像变小 B.镜中的像不变
C.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m D.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5m
6.下列光现象中与潜望镜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镜中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7.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8.体积为1m3的水结成冰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增加 B.体积减少 C.质量增加 D.质量减少
9.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10.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质量比为2:1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 )
A.皑皑白雪开始消融
B.手背擦上酒精会感觉到凉
C.衣柜中的樟脑球一段时间后变小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1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D.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到主轴上的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13.某同学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液体的密度是2×103kg/m3
B.该液体可能是水
C.当总质量为40g时,液体体积是45cm3
D.当液体体积增大时,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减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4分)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测量值是 cm;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15.(4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的取为 m/s,“枯井之底,蛙在内,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6.(4分)如图所示,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面“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17.(4分)铁锅质量是3kg,铁勺质量是600g,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密度之比是 。
18.(4分)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图所示情况,他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
19.(4分)一块金属的体积是2.5m3,质量是6750kg,则它的密度是 ,若将金属块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有的像A'B'。
21.(2分)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2.(7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小明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3)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4)在第(3)的前提下,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 、 像;实际生活中根据这个原理可制成 。
23.(6分)为了判断一个小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铁球的质量为158g,铁球的体积为30cm3,问
(1)该小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写出分析过程;
(2)若小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铁=7.9×103kg/m3)
24.(6分)小明同学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其竖直方向的直径N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MM在水平面内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则在光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这说明折射光和入射光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他测量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入射角α
30°
45°
60°
折射角β
22°
32°
41°
(3)小明将光屏F调至与光屏E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玻璃水槽底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如果在B点上有一条鱼,用叉子沿AO方向插下去能否插到鱼 (填“能”或“不能”)。
(4)请在上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经水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OG。
25.(6分)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部分)。
站名
南京
泰安
济南
北京
到站时刻
11:25
11:42
13:12
发车时刻
9:10
11:27
11:45
路程/km
0
558
617
1023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26.(7分)请用天平,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写出实验方案,及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用测量量和已知量),并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B.冰箱冷冻室的最低温度约为2℃
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可达10m/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此故A不符合实际;
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冷冻室中的水处于结冰状态,其温度要低于0℃,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7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所以一般百米赛跑成绩不可能达到10m/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D.传播声音不需要介质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声速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等知识;结合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区分好声音的三个特征。
3.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现象( )
A.凝固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分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解答】解:冰花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小冰晶。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是晶体
B.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
C.由甲图可知在﹣117℃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或固态
D.由乙图可知此时酒精的沸点是78℃
【分析】(1)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
(3)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沸点是:78℃,结合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4)晶体熔化过程中要继续吸热。
【解答】解:ABD、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故ABD正确;
C、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故选:C。
【点评】读物质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沸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和沸腾的特点,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5.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若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中的像变小 B.镜中的像不变
C.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m D.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5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此题。
【解答】解:
A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故A错误,B正确;
CD、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后来远离平面镜后退0.5m,此时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0.5m=1.5m,则镜子中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1.5m;镜中的像距离小芳为1.5m+1.5m=3m。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视觉感觉总是近大远小,即离像近感觉大,离像远感觉小,像的真实大小总与物相同。
6.下列光现象中与潜望镜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镜中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分析】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潜望镜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镜中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海市蜃楼是光通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7.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分析】(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AB、老花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因此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同时也可以用来当放大镜使用,故AB正确,C错误;
D、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因此爷爷是个远视眼,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矫正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要知道凸透镜的特点和具体应用。
8.体积为1m3的水结成冰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增加 B.体积减少 C.质量增加 D.质量减少
【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知道水的密度和冰的密度大小关系,利用密度公式ρ=比较体积关系。
【解答】解:1m3的水结成冰后,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水的密度为1×103kg/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所以水结成冰后,密度减小,由V=可知,体积将变大,故A正确、BC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质量属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9.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是过焦点,所有的折射光线会聚成像,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这条折射光线上。
(2)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解答】解:(1)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折射光线一定过焦点,如图。实像是所有折射光线会聚形成的,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折射光线上。
(2)u>f 时,凸透镜成实像,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像点向右远离凸透镜。
由(1)(2)得,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像点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
故选:C。
【点评】凸透镜成实像时,实像是所有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像点一定在任何一条折射光线上。然后根据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进行判断像的移动方向。
10.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质量比为2:1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
A. B.
C. D.
【分析】根据ρ=分别得出甲乙的体积表达式,合金(体积不变)的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
【解答】解:已知甲乙两种金属的质量比为2:1,
设甲的质量为2m,乙的质量为m,
根据ρ=可得,两种金属的体积分别为:
V甲=,V乙=,
合金(体积不变)的密度为:
ρ===,只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明确合金(体积不变)的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 )
A.皑皑白雪开始消融
B.手背擦上酒精会感觉到凉
C.衣柜中的樟脑球一段时间后变小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这三种状态变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液化,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凝华,这三种状态变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正确;
B、手背擦上酒精,液态酒精容易变为气态酒精,汽化吸热,会感觉到凉,故B正确;
C、衣柜中的樟脑球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正确;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D.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到主轴上的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分析】解答此题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由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或摄像头;
2f>u>f,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或投影仪;
u<f,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②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都有两个虚焦点;
③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上。
【解答】解:
A、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u>2f 时,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或摄像头;可知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正确。
C、当u<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故B正确;
B、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故C错误;
D、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才是凸透镜的焦点,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这个题目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选项,学生容易忽略“平行光线”这一前提条件。
13.某同学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液体的密度是2×103kg/m3
B.该液体可能是水
C.当总质量为40g时,液体体积是45cm3
D.当液体体积增大时,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减小
【分析】(1)设杯子的质量为m0,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V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可得关于杯子质量和液体密度的方程;同理,得出当液体体积V2=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也可得关于杯子质量和液体密度的方程,联立方程组求出液体的密度;
(2)利用V=求当液体质量m2=40g时液体的体积;
(3)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解:
AB、设杯子的质量为m0,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V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
m0+ρV1=10g,
m0+ρ×5cm3=10g,﹣﹣﹣﹣﹣①
当液体体积V2=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m总2=m0+m2=20g,可得:
m0+ρV2=20g,
m0+ρ×15cm3=20g,﹣﹣﹣﹣﹣②
②﹣①可得液体的密度:
ρ=1g/cm3=1×103kg/m3,所以该液体可能是水,故AB正确;
C、当液体质量m2=40g时,液体体积:V2===40cm3,故C错;
D、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当液体体积增大时,液体的密度不变,即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故D错。
故选:AB。
【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4分)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测量值是 3.15 cm;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船 。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4.1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15cm﹣1.00cm=3.15cm;
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
故答案为:3.15;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的测量、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5.(4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的取为 3.0×108 m/s,“枯井之底,蛙在内,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光的直线传播 。
【分析】根据光速为3.0×108m/s和光直线传播的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解:(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速度为3.0×108m/s;
(2)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故答案为:3.0×108;光的直线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速和光的直线传播,要注意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的区别。
16.(4分)如图所示,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面“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音调 。
【分析】(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会看到烛焰跳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和“低”是指声音音调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故答案为:能量;音调。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应用和特性,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7.(4分)铁锅质量是3kg,铁勺质量是600g,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5:1 ,密度之比是 1:1 。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物体和物质的区别,铁锅和铁勺虽然是不同物体,但它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密度相同。然后根据同种物质其质量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铁锅和铁勺虽然是不同物体,但它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密度相同;
600g=0.6kg,铁锅与铁勺的质量之比为=5:1,根据ρ=可知,体积之比为5:1。
故分别填:5:1;1: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间单位的统一。
18.(4分)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图所示情况,他应向 左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减少砝码 。
【分析】根据指针向左偏就向右移动平衡螺母,指针向右偏就向左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中,千万不能移动平衡螺母,当指针向哪侧偏,说明哪侧的物体质量重,故只能靠增加或减少砝码或移动游码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解答】解:如图,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当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要减少砝码。
故答案为:左;减少砝码。
【点评】此题容易出现错误,同是指针右偏,在不同的过程中需要操作的步骤不同,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需要调节平衡螺母,在称量物体质量过程中,需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称量前调节天平的平衡可以根据口诀:“左偏右移,右偏左移”来完成。
19.(4分)一块金属的体积是2.5m3,质量是6750kg,则它的密度是 2.7×103kg/m3 ,若将金属块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2.7×103kg/m3 。
【分析】(1)已知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解答】解:(1)这块金属的密度 ρ===2.7×103kg/m3。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如果将它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仍为2.7×103kg/m3。
故答案为:2.7×103kg/m3;2.7×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有的像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得到物体的像。
21.(2分)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即可。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即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其折射光线更加靠近主光轴;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2.(7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下 (填“上”或“下”)调整;
(2)小明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①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②蜡烛放在了在焦点上 ;
(3)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4)在第(3)的前提下,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右 (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 实 像;实际生活中根据这个原理可制成 投影仪 。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光屏上承接不到烛焰的像的原因是烛焰成虚像或成的实像太远,光具座太短,以至承接不到像;
(3)u=v=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是实验中经常用到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4)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解答】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三者还要在同一高度上,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因此蜡烛要向下调节;
(2)烛焰成虚像的原因有两个:①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②蜡烛放在了在焦点上;
(3)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u=2f=20cm,所以f=10cm。
(4)在第(3)的前提下,即f=10cm,烛焰向右移动2cm,物距变为18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至另一位置,生活中投影仪就是依据这一原理;
故答案为:(1)下;(2)①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②蜡烛放在了在焦点上;(3)10;(4)右;放大;实;投影仪。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3.(6分)为了判断一个小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铁球的质量为158g,铁球的体积为30cm3,问
(1)该小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写出分析过程;
(2)若小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铁=7.9×103kg/m3)
【分析】(1)由ρ=变形公式求出实心部分的体积,比较这个体积与题中的体积,确定是空心的还是空心;
(2)两者之差为空心部分的体积。
【解答】解:
(1)由ρ=可得,铁球中铁的体积:
V铁===20cm3,
因为V球=30cm3>V铁,所以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心=V球﹣V铁=30cm3﹣20cm3=10cm3。
答:(1)该小铁球是空心的;
铁球中铁的体积:V铁===20cm3,
因为V球=30cm3>V铁,所以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是10cm3。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运用,本题用求体积的方法判断是否空心较为简单。
24.(6分)小明同学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其竖直方向的直径N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MM在水平面内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则在光屏F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这说明折射光和入射光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他测量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写出一条即可)
入射角α
30°
45°
60°
折射角β
22°
32°
41°
(3)小明将光屏F调至与光屏E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玻璃水槽底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如果在B点上有一条鱼,用叉子沿AO方向插下去能否插到鱼 不能 (填“能”或“不能”)。
(4)请在上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经水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OG。
【分析】(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3)根据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光路的可逆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当从上面看水中的物体时,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并且物体的光线进入观察者的眼睛,逆着光线看,就看到了此时的物体;
(4)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
(1)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这说明折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内;
(2)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该小组同学继续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眼睛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所以用叉子沿AO方向插下去不能插到鱼,叉鱼时要瞄准像的下方才能插到鱼。
(4)图中已经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OG.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不能;在;(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可逆的;不能;(4)见上图。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过程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25.(6分)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部分)。
站名
南京
泰安
济南
北京
到站时刻
11:25
11:42
13:12
发车时刻
9:10
11:27
11:45
路程/km
0
558
617
1023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分析】(1)到站时间减去发站车间即为运行时间;
(2)由列车时刻表得出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解答】解:
(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
t=t′=13:12﹣9:10=4h2min;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时间t′=13:12﹣11:27=1h45min=1.75h,s′=1023km﹣558km=465km,
则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
v′==≈266km/h。
答:(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是4h2min;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是266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能够从表格中确定对应的时间和路程。
26.(7分)请用天平,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写出实验方案,及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用测量量和已知量),并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分析】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根据ρ=求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解:实验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其体积V1;
③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的水中,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密度表达式:
石块的体积V=V2﹣V1,
石块的密度ρ==;
记录表格:
石块的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石块及水的总体积V2/cm3
石块的密度ρ/g/cm3
答:实验方案见上面解析;
表达式:ρ==;
记录表格见上表。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天平、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是我们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B.冰箱冷冻室的最低温度约为2℃
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可达10m/s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D.传播声音不需要介质
3.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现象( )
A.凝固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是晶体
B.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
C.由甲图可知在﹣117℃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或固态
D.由乙图可知此时酒精的沸点是78℃
5.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若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中的像变小 B.镜中的像不变
C.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m D.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5m
6.下列光现象中与潜望镜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镜中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7.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8.体积为1m3的水结成冰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增加 B.体积减少 C.质量增加 D.质量减少
9.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10.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质量比为2:1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 )
A.皑皑白雪开始消融
B.手背擦上酒精会感觉到凉
C.衣柜中的樟脑球一段时间后变小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1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D.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到主轴上的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13.某同学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液体的密度是2×103kg/m3
B.该液体可能是水
C.当总质量为40g时,液体体积是45cm3
D.当液体体积增大时,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减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4分)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测量值是 cm;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15.(4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的取为 m/s,“枯井之底,蛙在内,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6.(4分)如图所示,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面“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17.(4分)铁锅质量是3kg,铁勺质量是600g,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密度之比是 。
18.(4分)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图所示情况,他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
19.(4分)一块金属的体积是2.5m3,质量是6750kg,则它的密度是 ,若将金属块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有的像A'B'。
21.(2分)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2.(7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小明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3)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4)在第(3)的前提下,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 、 像;实际生活中根据这个原理可制成 。
23.(6分)为了判断一个小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铁球的质量为158g,铁球的体积为30cm3,问
(1)该小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写出分析过程;
(2)若小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铁=7.9×103kg/m3)
24.(6分)小明同学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其竖直方向的直径N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MM在水平面内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则在光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这说明折射光和入射光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他测量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入射角α
30°
45°
60°
折射角β
22°
32°
41°
(3)小明将光屏F调至与光屏E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玻璃水槽底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如果在B点上有一条鱼,用叉子沿AO方向插下去能否插到鱼 (填“能”或“不能”)。
(4)请在上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经水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OG。
25.(6分)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部分)。
站名
南京
泰安
济南
北京
到站时刻
11:25
11:42
13:12
发车时刻
9:10
11:27
11:45
路程/km
0
558
617
1023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26.(7分)请用天平,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写出实验方案,及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用测量量和已知量),并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2018-2019学年天津市津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B.冰箱冷冻室的最低温度约为2℃
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cm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可达10m/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此故A不符合实际;
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冷冻室中的水处于结冰状态,其温度要低于0℃,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7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所以一般百米赛跑成绩不可能达到10m/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D.传播声音不需要介质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声速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等知识;结合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区分好声音的三个特征。
3.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现象( )
A.凝固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分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解答】解:冰花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小冰晶。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是晶体
B.由甲图可知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
C.由甲图可知在﹣117℃时,酒精一定处于液态或固态
D.由乙图可知此时酒精的沸点是78℃
【分析】(1)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
(3)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沸点是:78℃,结合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4)晶体熔化过程中要继续吸热。
【解答】解:ABD、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故ABD正确;
C、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故选:C。
【点评】读物质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沸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和沸腾的特点,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5.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若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中的像变小 B.镜中的像不变
C.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m D.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5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此题。
【解答】解:
A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故A错误,B正确;
CD、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后来远离平面镜后退0.5m,此时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0.5m=1.5m,则镜子中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1.5m;镜中的像距离小芳为1.5m+1.5m=3m。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视觉感觉总是近大远小,即离像近感觉大,离像远感觉小,像的真实大小总与物相同。
6.下列光现象中与潜望镜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镜中花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分析】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潜望镜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A、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镜中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海市蜃楼是光通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7.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分析】(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AB、老花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因此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同时也可以用来当放大镜使用,故AB正确,C错误;
D、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因此爷爷是个远视眼,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矫正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要知道凸透镜的特点和具体应用。
8.体积为1m3的水结成冰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增加 B.体积减少 C.质量增加 D.质量减少
【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知道水的密度和冰的密度大小关系,利用密度公式ρ=比较体积关系。
【解答】解:1m3的水结成冰后,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水的密度为1×103kg/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所以水结成冰后,密度减小,由V=可知,体积将变大,故A正确、BC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质量属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9.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是过焦点,所有的折射光线会聚成像,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这条折射光线上。
(2)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解答】解:(1)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折射光线一定过焦点,如图。实像是所有折射光线会聚形成的,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折射光线上。
(2)u>f 时,凸透镜成实像,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像点向右远离凸透镜。
由(1)(2)得,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像点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
故选:C。
【点评】凸透镜成实像时,实像是所有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像点一定在任何一条折射光线上。然后根据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进行判断像的移动方向。
10.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质量比为2:1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 )
A. B.
C. D.
【分析】根据ρ=分别得出甲乙的体积表达式,合金(体积不变)的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
【解答】解:已知甲乙两种金属的质量比为2:1,
设甲的质量为2m,乙的质量为m,
根据ρ=可得,两种金属的体积分别为:
V甲=,V乙=,
合金(体积不变)的密度为:
ρ===,只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明确合金(体积不变)的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 )
A.皑皑白雪开始消融
B.手背擦上酒精会感觉到凉
C.衣柜中的樟脑球一段时间后变小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这三种状态变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液化,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凝华,这三种状态变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正确;
B、手背擦上酒精,液态酒精容易变为气态酒精,汽化吸热,会感觉到凉,故B正确;
C、衣柜中的樟脑球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正确;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D.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到主轴上的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分析】解答此题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由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或摄像头;
2f>u>f,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或投影仪;
u<f,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②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都有两个虚焦点;
③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上。
【解答】解:
A、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u>2f 时,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或摄像头;可知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正确。
C、当u<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故B正确;
B、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故C错误;
D、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才是凸透镜的焦点,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这个题目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选项,学生容易忽略“平行光线”这一前提条件。
13.某同学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液体的密度是2×103kg/m3
B.该液体可能是水
C.当总质量为40g时,液体体积是45cm3
D.当液体体积增大时,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减小
【分析】(1)设杯子的质量为m0,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V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可得关于杯子质量和液体密度的方程;同理,得出当液体体积V2=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也可得关于杯子质量和液体密度的方程,联立方程组求出液体的密度;
(2)利用V=求当液体质量m2=40g时液体的体积;
(3)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解:
AB、设杯子的质量为m0,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V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
m0+ρV1=10g,
m0+ρ×5cm3=10g,﹣﹣﹣﹣﹣①
当液体体积V2=15cm3时,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m总2=m0+m2=20g,可得:
m0+ρV2=20g,
m0+ρ×15cm3=20g,﹣﹣﹣﹣﹣②
②﹣①可得液体的密度:
ρ=1g/cm3=1×103kg/m3,所以该液体可能是水,故AB正确;
C、当液体质量m2=40g时,液体体积:V2===40cm3,故C错;
D、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当液体体积增大时,液体的密度不变,即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故D错。
故选:AB。
【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4分)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测量值是 3.15 cm;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船 。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4.1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15cm﹣1.00cm=3.15cm;
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
故答案为:3.15;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的测量、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5.(4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的取为 3.0×108 m/s,“枯井之底,蛙在内,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光的直线传播 。
【分析】根据光速为3.0×108m/s和光直线传播的现象进行解答。
【解答】解:(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速度为3.0×108m/s;
(2)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故答案为:3.0×108;光的直线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速和光的直线传播,要注意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的区别。
16.(4分)如图所示,将扬声器对准蜡烛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面“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音调 。
【分析】(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会看到烛焰跳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和“低”是指声音音调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故答案为:能量;音调。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应用和特性,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7.(4分)铁锅质量是3kg,铁勺质量是600g,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5:1 ,密度之比是 1:1 。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物体和物质的区别,铁锅和铁勺虽然是不同物体,但它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密度相同。然后根据同种物质其质量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铁锅和铁勺虽然是不同物体,但它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密度相同;
600g=0.6kg,铁锅与铁勺的质量之比为=5:1,根据ρ=可知,体积之比为5:1。
故分别填:5:1;1: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间单位的统一。
18.(4分)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图所示情况,他应向 左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减少砝码 。
【分析】根据指针向左偏就向右移动平衡螺母,指针向右偏就向左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中,千万不能移动平衡螺母,当指针向哪侧偏,说明哪侧的物体质量重,故只能靠增加或减少砝码或移动游码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解答】解:如图,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当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要减少砝码。
故答案为:左;减少砝码。
【点评】此题容易出现错误,同是指针右偏,在不同的过程中需要操作的步骤不同,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需要调节平衡螺母,在称量物体质量过程中,需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称量前调节天平的平衡可以根据口诀:“左偏右移,右偏左移”来完成。
19.(4分)一块金属的体积是2.5m3,质量是6750kg,则它的密度是 2.7×103kg/m3 ,若将金属块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2.7×103kg/m3 。
【分析】(1)已知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解答】解:(1)这块金属的密度 ρ===2.7×103kg/m3。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如果将它截去,剩余部分的密度仍为2.7×103kg/m3。
故答案为:2.7×103kg/m3;2.7×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有的像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得到物体的像。
21.(2分)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即可。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即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其折射光线更加靠近主光轴;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2.(7分)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下 (填“上”或“下”)调整;
(2)小明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①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②蜡烛放在了在焦点上 ;
(3)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4)在第(3)的前提下,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右 (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 实 像;实际生活中根据这个原理可制成 投影仪 。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光屏上承接不到烛焰的像的原因是烛焰成虚像或成的实像太远,光具座太短,以至承接不到像;
(3)u=v=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是实验中经常用到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4)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解答】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三者在同一直线上,三者还要在同一高度上,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因此蜡烛要向下调节;
(2)烛焰成虚像的原因有两个:①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②蜡烛放在了在焦点上;
(3)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u=2f=20cm,所以f=10cm。
(4)在第(3)的前提下,即f=10cm,烛焰向右移动2cm,物距变为18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至另一位置,生活中投影仪就是依据这一原理;
故答案为:(1)下;(2)①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②蜡烛放在了在焦点上;(3)10;(4)右;放大;实;投影仪。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3.(6分)为了判断一个小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铁球的质量为158g,铁球的体积为30cm3,问
(1)该小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写出分析过程;
(2)若小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铁=7.9×103kg/m3)
【分析】(1)由ρ=变形公式求出实心部分的体积,比较这个体积与题中的体积,确定是空心的还是空心;
(2)两者之差为空心部分的体积。
【解答】解:
(1)由ρ=可得,铁球中铁的体积:
V铁===20cm3,
因为V球=30cm3>V铁,所以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心=V球﹣V铁=30cm3﹣20cm3=10cm3。
答:(1)该小铁球是空心的;
铁球中铁的体积:V铁===20cm3,
因为V球=30cm3>V铁,所以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是10cm3。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运用,本题用求体积的方法判断是否空心较为简单。
24.(6分)小明同学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其竖直方向的直径NM为两半圆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MM在水平面内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则在光屏F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这说明折射光和入射光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他测量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写出一条即可)
入射角α
30°
45°
60°
折射角β
22°
32°
41°
(3)小明将光屏F调至与光屏E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在玻璃水槽底部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贴着光屏F沿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如果在B点上有一条鱼,用叉子沿AO方向插下去能否插到鱼 不能 (填“能”或“不能”)。
(4)请在上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经水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OG。
【分析】(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3)根据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光路的可逆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当从上面看水中的物体时,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并且物体的光线进入观察者的眼睛,逆着光线看,就看到了此时的物体;
(4)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
(1)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这说明折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内;
(2)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该小组同学继续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眼睛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所以用叉子沿AO方向插下去不能插到鱼,叉鱼时要瞄准像的下方才能插到鱼。
(4)图中已经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OG.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不能;在;(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可逆的;不能;(4)见上图。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过程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25.(6分)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部分)。
站名
南京
泰安
济南
北京
到站时刻
11:25
11:42
13:12
发车时刻
9:10
11:27
11:45
路程/km
0
558
617
1023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分析】(1)到站时间减去发站车间即为运行时间;
(2)由列车时刻表得出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解答】解:
(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
t=t′=13:12﹣9:10=4h2min;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时间t′=13:12﹣11:27=1h45min=1.75h,s′=1023km﹣558km=465km,
则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
v′==≈266km/h。
答:(1)列车全程所用的时间是4h2min;
(2)列车由泰安站驶达北京站的平均速度是266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能够从表格中确定对应的时间和路程。
26.(7分)请用天平,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写出实验方案,及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用测量量和已知量),并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分析】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根据ρ=求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解:实验方案:
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其体积V1;
③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的水中,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密度表达式:
石块的体积V=V2﹣V1,
石块的密度ρ==;
记录表格:
石块的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石块及水的总体积V2/cm3
石块的密度ρ/g/cm3
答:实验方案见上面解析;
表达式:ρ==;
记录表格见上表。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天平、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是我们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