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 (2份,原卷版+教师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3 内能 13.2内能(2份,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3 内能 13.2内能(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3内能132内能教师版docx、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3内能132内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中国传统节日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春节煮水饺时,开大火能使敞口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升高
B.元宵节炸元宵时,使用油炸是因为油的熔点高
C.端午节煮粽子时, 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中秋节烘烤月饼时, 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月饼的内能
【答案】C
【详解】A.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开大火不能使正在沸腾的水温度升高,故A错误;
B.由于食用油的沸点比较高,所以炸元宵是因为油的沸点高,故B错误;
C.粽香四溢,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做功和热传递都能使物体内能增加,烘烤月饼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月饼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2.(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踢毽子是起源于我国汉代的一种健身、娱乐活动。下列关于踢毽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毽子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毽子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只受到重力
C.毽子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D.毽子上升到最高点时, 若外力突然消失, 它将继续向上运动
【答案】A
【详解】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毽子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
B.毽子在飞行过程中,毽子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故B错误;
C.毽子在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一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C错误;
D.当毽子上升到最高点时,此时的速度为0,如果所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毽子将静止,故D错误。
故选A。
3.(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D.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答案】C
【详解】A.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故A错误;
B.物体吸收热量过程中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小,故C正确;
D.在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4.(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以下关于同一物体的内能、热量、温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D.物体内能增大,一定吸收了热量
【答案】C
【详解】A.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B错误;
C.同一物体,质量不变,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C正确;
D.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D错误。
故选C。
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喜爱煮茶叶蛋为节日增添一道美食。下列关于制作茶叶蛋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煮熟鸡蛋是通过做功增大鸡蛋内能
B.蛋壳能轻松被敲碎,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蛋清从白色变成褐色的原因是发生了扩散现象
D.茶叶蛋在汤中越泡越咸,说明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无关
【答案】C
【详解】A.在煮熟鸡蛋的过程中,鸡蛋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鸡蛋的内能,故A错误;
B.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蛋壳能轻松被敲碎与蛋壳的结构有关,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无关,故B错误;
C.由于茶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进入到蛋清分子中去,发生了扩散现象,因此蛋清从白色变成褐色,故C正确;
D.茶叶蛋在汤中,由于汤的温度高,茶水分子和盐水分子的运动程度加剧,进入蛋中的盐分子就越多,因此越泡越咸,可知,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6.(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与大气摩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下列事例中物体内能改变方式与它相同的是( )
A.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B.烧水时水温升高
C.压缩空气温度升高D.取暖器旁的物体温度升高
【答案】C
【详解】神舟十三号载人返回舱与大气摩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来改变内能的。
A.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烧水时水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压缩空气温度升高,是活塞对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C符合题意;
D.取暖器旁的物体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小明从冰箱里取出一盒牛奶,放入左右的热水中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B.热水将温度传递给牛奶,使牛奶的温度升高
C.随着牛奶温度升高,牛奶的内能保持不变
D.加热后牛奶香气四溢,是因为牛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答案】D
【详解】A.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温度高的热水将热量传递给牛奶,使牛奶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故B错误;
C.温度低的牛奶吸收热量,随着牛奶温度升高,牛奶的内能增加,故C错误;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加热后牛奶香气四溢,是因为牛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剧烈,扩散到空气中引起嗅觉,故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8.(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B.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古人钻木取火D.冬天常用双手摩擦取暖
【答案】ACD
【详解】A.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筒壁发热,是摩擦生热现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符合题意;
B.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太阳能水箱中的水被晒热,水从阳光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木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符合题意;
D.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该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9.(2021·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我国有二十四个节气,对其描述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面四个节气描述的诗句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立春:“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要放热
【答案】CD
【详解】A.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故A错误;
B.雨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故B错误;
C.“丹桂小菊万径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CD。
10.(2021·山东日照·统考中考真题)《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著名的词作。其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从物理的角度理解,下列正确的有( )
A.“顿失滔滔”是因为水的凝固B.“顿失滔滔”的河水没有内能
C.万里飘的“雪”是水的凝固形成的D.万里飘的“雪”既有机械能,也有内能
【答案】AD
【详解】A.“顿失滔滔”是因为河水冬季结冰凝固而变成固体,故A正确;
B.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故B错误;
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故C错误;
D.空中飘的雪由于运动具有动能,具有一定高度,有重力势能,因此具有机械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因此空中飘着的雪也具有内能,故D正确。
故选AD。
三、填空题
11.(2023·辽宁抚顺·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活塞压缩气体 ,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燃棉花。硝化棉燃烧后生成的颗粒物会附着在玻璃筒内壁,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 做功 引力
【详解】[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因此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燃棉花。
[2]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颗粒物会附着在玻璃筒内壁,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2.(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吃粽子、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我们闻到艾蒿的清香味儿,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 煮粽子是通过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粽子的内能, 煮熟后,糯米粒儿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 无规则 热传递 引力
【详解】[1]能够闻到艾蒿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煮粽子是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则煮粽子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粽子的内能。
[3]糯米粒儿的米分子间由于相互作用力的引力而使米粘在一起。
13.(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该玩具叫做爱心温度计。由上下两个玻璃瓶和中间一段弯曲的心形细玻璃管组成,事先在下面瓶子里装有乙醚液体(沸点约为34℃)。把热的手捂在下面瓶底装有液体的部位,一会儿后,乙醚沸腾起来,导致下方玻璃瓶上部气压增大,使液体顺着瓶子里的细玻璃管向上涌。松开手后,液体又会流回底部。
(1)手握瓶底时,手掌的热通过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乙醚的内能;
(2)松开手后,玻璃瓶上方乙醚蒸气经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流回底部。
【答案】 热传递 液化
【详解】(1)[1]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物理过程,即做功与热传递。手握瓶底时,瓶底从手掌吸收了热量,乙醚从瓶底吸收了热量,能量发生了转移,故手掌的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乙醚的内能。
(2)[2]松开手后,乙醚蒸汽无法继续吸收热量,乙醚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乙醚,流回瓶底。
14.(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我们在端午节有包粽子的习俗,煮粽子是利用 的方式增大粽子的内能: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 。
【答案】 热传递 运动
【详解】[1] 煮粽子是通过水和水蒸气把热量传递给粽子,这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增大粽子的内能。
[2] 粽香四溢,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5.(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攀枝花四季花果飘香,我们能闻到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的 现象。5月正是油桃成熟的时节,油桃受到阳光照射,内能增加,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
【答案】 扩散 热传递
【详解】[1]攀枝花四季花果飘香,我们能闻到香味,是香味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油桃受到阳光照射,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油桃的内能。
16.(2022·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6月5日上午,长征2F火箭载着带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飞船外面的整流罩与大气产生强烈摩擦,以 的方式产生大量热量。为保护飞船安全,整流罩必须具有极好的 性,随着火箭高度的增如,大气压逐渐 。最终冲出大气层,与中国空间站会合。
【答案】 做功 隔热 降低
【详解】[1]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用做功的方式产生了大量的热量。
[2]飞船外面的整流罩与大气产生强烈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为了防止大量的热传给飞船,整流罩必须具有极好的隔热性。
[3]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火箭高度的增如,大气压逐渐降低。
四、实验题
17.(2023·江西·统考中考真题)【探究名称】探究保温瓶的保温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有些同学喜欢用保温瓶带热水到校饮用。使用过程中发现瓶内装水较多时,保温效果较好;瓶内装水较少时,保温效果较差。据此,同学们猜想:保温瓶的保温效果可能与 有关。
【证据】针对同学们的猜想,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一套方案。
甲组方案:利用五个规格相同的保温瓶(容积为)在同一天进行实验
(1)上午8∶00将不同体积初温为的热水,同时装入五个保温瓶内;
(2)下午6∶00打开五个保温瓶,同时测量并记录水温,计算出水降低的温度。
乙组方案:利用同一保温瓶(容积为)分五天进行实验
(1)每天上午8∶00将不同体积初温为98℃的热水装入同一保温瓶内;
(2)每天下午6∶00打开保温瓶,测量并记录水温,计算出水降低的温度。
上述两套方案,都能控制实验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完全相同,但乙组方案不能保证每天的 完全相同。所以,同学们选择了甲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如下表:
水的初温:98℃
【解释】
(1)本实验通过相同时间内 来反映保温瓶的保温效果,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量少于时,水量越多,其保温效果越 ;水量在时,水量越少,其保温效果越好。
【交流】
(3)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水量在范围内的初步结论不一定可靠,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水温下降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
(5)下列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的是
A.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B.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
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探究物体动能大小时,用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物体动能的大小
【答案】 水的体积 室温 水降低的温度 好 见解析 热传递 D
【详解】[1]瓶内装水较多时,保温效果较好,瓶内装水较少时,保温效果较差,猜想:保温瓶的保温效果可能与水的体积有关。
[2]乙组方案中利用同一保温瓶分五天进行实验,每天的气温不同,不能保证每天的室温完全相同。
(1)[3]本实验通过相同时间内水降低的温度来反映保温瓶的保温效果,相同时间内水降低的温度越低,说明保温效果越差。
(2)[4][5]由表中数据可知,水量少于1.9L时,保温性能随水量的减小而减弱,水量越多,其保温效果越好;在水量在2L到1.9L时,保温性能随水量的减小而增强。
(3)[6]因为没有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没有普遍性,所以水量在范围内的初步结论不一定可靠。
(4)[7]实验过程中,水放出热量,水温下降,内能减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其内能。
(5)[8]A.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利用真空罩实验,越向外抽空气,声音越小,在此基础上得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采用的是科学推理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采用的是模型法,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探究物体动能大小时,用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物体动能,采用了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保温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水的体积(L)
1.6
1.7
1.8
1.9
2.0
水的末温(℃)
79.0
81.5
83.0
85.5
84.5
水降低的温度(℃)
19.0
16.5
15.0
12.5
13.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 内能的利用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内能的利用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师版docx、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内能的利用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 内能的利用 14.2热机的效率(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内能的利用142热机的效率教师版docx、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内能的利用142热机的效率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 内能的利用 14.1热机(2份,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内能的利用141热机教师版docx、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项练习专题14内能的利用141热机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