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 (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3 实验探究题(热学综合34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3 实验探究题(热学综合34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3实验探究题热学综合34题原卷版docx、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3实验探究题热学综合34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3" \h \u
\l "_Tc31833" 【题型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
\l "_Tc31833" 【题型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6
\l "_Tc5338" 【题型3 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27
\l "_Tc31833" 【题型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2023•武汉)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36 ℃。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吸收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象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填标号)。
A.石蜡的凝固点为48℃ 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
C.0~15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
【答案】(1)36;(2)吸收;不变;(3)B。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是36℃;
(2)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A、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故A错误;
B、由图丙可知,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故B正确;
C、由图丙可知,5min时,石蜡和海波的温度相同,故C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1)36;(2)吸收;不变; (3)B。
2.(2023•德州)如图甲所示,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盐,使路面的冰及时融化,确保了行人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张做了一组关于冰熔化的实验。
(1)如图乙,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是 ﹣3 ℃。
(2)加热一段时间后,小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丁图中绘制了A图象,由此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在熔化过程中内能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张又取了适量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再次加热,得到丁图中B图象。
(4)再次取适量浓度更大一些的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加热,得到丁图中C图象。由以上实验可知,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 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1)自下而上;﹣3;(2)晶体;增大;(4)降低。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则应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温度计的示数为﹣3℃;
(2)由图象可知,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冰为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
(3)分析图丁可知,加入食盐后冰的熔点将会降低。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3;(2)晶体;增大;(4)降低。
3.(2023•朝阳)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器材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图乙是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绘制的图象,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4分钟时的内能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8分钟时的内能。
(3)持续加热,烧杯内的水沸腾后试管里的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理由是 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能达到沸腾的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
【答案】(1)自下而上;(2)晶体;小于;(3)不会;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能达到沸腾的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解答】解:(1)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要先放酒精灯,根据外焰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高度,再放烧杯,确定试管的高度,最后放入温度计,根据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
(2)由图像知冰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说冰是晶体;
由图乙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物体吸热越多,内能越大,故在4分钟时具有的内能小于在8分钟时的内能;
(3)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能达到沸腾的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晶体;小于;(3)不会;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能达到沸腾的温度,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4.(2023•怀化)图甲是探究晶体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由乙图可知海波熔化时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且温度 保持不变 (选填“升高”或“保持不变”或“降低”)。BC段对应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海波的熔点是 48 ℃,可选用 实验室温度计 (选填“实验室温度计”或“体温计”)进行测量。
【答案】吸热;保持不变;48;实验室温度计。
【解答】解: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
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在0℃以上,示数为48℃;
海波的熔点是48℃,超出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则选用实验室温度计进行测量。
故答案为:吸热;保持不变;48;实验室温度计。
5.(2023•宜昌)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
(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1)。当两罐内 混合物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2),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 零下6℃ ,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 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
(2)小华还发现,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 乙 (选填“甲”或“乙”)罐。
【答案】(1)混合物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零下6℃;盐降低了冰的熔点;(2)乙。
【解答】解:(1)为了准确测量两罐内混合物的温度,应在两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稳定时测出混合物的温度,因此当两罐内混合物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
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因此甲罐中的温度为0℃,由图2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甲温度计的示数为0℃,乙温度计的示数为零下6℃,因此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零下6℃;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2)甲罐内混合物的温度为0℃,0℃时水能以液态存在,罐外壁出现的液态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而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此温度下水只能以气态或固态存在,罐外壁出现的固态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因此出现白霜的是乙罐。
故答案为:(1)混合物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零下6℃;盐降低了冰的熔点;(2)乙。
6.(2023•辽宁)小明在家中发现了爸爸防止血糖过低而食用的葡萄糖粉,想知道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于是将葡萄糖粉末带到学校的实验室,组装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1)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cba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 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 。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显示温度为 58 ℃。
(3)如表是小明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葡萄糖粉 是 (填“是”或“不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4)从第7min到第8min,试管中物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加剧 (填“加剧”、“不变”或“减弱”)。
【答案】(1)cba;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2)58;(3)是;固液共存;(4)加剧。
【解答】解:(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cba;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58℃;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该物质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
(4)从第7min到第8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试管中物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加剧。
故答案为:(1)cba;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2)58;(3)是;固液共存;(4)加剧。
\l "_Tc31833" 【题型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7.(2023•威海)在探究了“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后,小明又探究了不同密度的盐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规律。
(1)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配制好的盐水密度,实验原理为 ρ= 。
(2)如图甲所示,使用温度计测量盐水的温度,错误的操作是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纠正错误后,小明用相同热源对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盐水1、盐水2和纯水(ρ1>ρ2>ρ水)进行加热,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3)初步得出盐水的沸点随盐水密度变化的规律是 盐水密度越大沸点越高 ,实验时大气压 低于 标准大气压。
(4)两种盐水从相同初温加热至刚好沸腾, 盐水2 吸收的热量更多(选填“盐水1”或“盐水2”),请结合本实验推理,如果内陆地区一个水量不变的咸水湖随着含盐量逐渐升高,其对周围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会变 弱 (选填“强”或“弱”)。
【答案】(1)ρ=;(2)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3)盐水密度越大沸点越高;低于;(4)盐水2;弱。
【解答】解:(1)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配制好的盐水密度,实验原理为ρ=;
(2)图甲中错误的操作是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3)已知,ρ1>ρ2>ρ水,由图乙可知,盐水1的沸点大于盐水2的沸点,所以可以得出盐水的沸点随盐水密度变化的规律是,盐水密度越大沸点越高;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由图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9℃,所以实验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4)由乙图可知,盐水2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比盐水1长,因此盐水2吸收的热量更多;
根据吸热公式Q吸=cmΔt可知,在吸收热量和质量一定时,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越小。由图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盐水1温度变化比盐水2温度变化大,所以盐水1的比热容比盐水2的比热容小,又知盐水1的密度大于盐水2的密度,故咸水湖含盐量逐渐升高,对周围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会变弱。
故答案为:(1)ρ=;(2)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3)盐水密度越大沸点越高;低于;(4)盐水2;弱。
8.(2023•临沂)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由图象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 不变 。
(3)进一步分析可知, a 组所用水的质量较小。
(4)a、b两组所测水的沸点均不是100℃,这是由于 当地气压 (选填“实验误差”或“当地气压”)引起的。
(5)对实验进行评估可知,b组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你给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是: 减少水的质量 (填写一条即可)。
【答案】(1)液化;(2)不变;(3)a;(4)当地气压;(5)减少水的质量。
【解答】解:(1)“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2)根据图象可知,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3)观察图乙中的图象可知,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a升温快、b升温慢,a组水的质量小于b组水的质量;
(4)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5)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给烧杯加盖子等。
故答案为:(1)液化;(2)不变;(3)a;(4)当地气压;(5)减少水的质量。
9.(2023•青海)为了“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表1:
表1:
(1)如图甲所示,同学们根据实验要求,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器材;
(2)实验前期,每隔3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升高到88℃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该时刻的温度是 89 ℃,数据记录如表2所示,分析表2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2 ℃;
表2:
(3)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 体积增大,最后破裂 。由此可以验证表1中猜想正确的是 乙 (选填“甲”或“乙”);
(4)实验结束后,发现本次实验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请你为他们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减少水的质量 。
【答案】(1)自下而上;(2)89;92;(3)体积增大,最后破裂;乙;(4)减少水的质量。
【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所以安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89℃;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第8min后水吸热,温度保持在92℃不再升高,说明水已经沸腾,所以沸点为92℃;
(3)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最后破裂;
水沸腾过程中的是吸热但温度不变,故由此可以验证表1中猜想正确的是乙;
(4)根据公式Q=cmΔt,吸收一定的热量,同种液体要提高温度的变化量,可以从质量,液体初温入手,所以可填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89;92;(3)体积增大,最后破裂;乙;(4)减少水的质量。
10.(2023•盐城)小华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先调整铁圈A的高度,确保用酒精灯的 外焰 加热。接着将铁圈B向 上 移动,调节温度计到恰当的位置。
(2)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95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图丙所示情形可能为表中第 6~10 min时气泡上升的状态。
(3)沸腾后撤去酒精灯,观察到的现象是水 过一会儿 停止沸腾,说明沸腾需要持续 吸热 。
【答案】(1)外焰;上;(2)95;98;6~10;(3)过一会儿;吸热。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先调整铁圈A的高度,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接着将铁圈B向上移动,调节温度计到恰当的位置。
(2)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为95℃,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98℃,图丙所示情形可能为表中第6~10min时气泡上升的状态。
水在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3)沸腾后撤去酒精灯,观察到的现象是水过一会儿停止沸腾,说明沸腾需要持续吸热。
故答案为:(1)外焰;上;(2)95;98;6~10;(3)过一会儿;吸热。
11.(2023•河北)小明按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升高到93℃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99 ℃。
(3)实验结束后,小明取下烧杯上的盖子,发现盖子上有水珠,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简要写出水珠的形成过程: 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
(4)若按图2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答案】(1)自下而上;(2)99;(3)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4)不能
【解答】解:(1)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在固定石棉网时,因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利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水从3min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
(3)盖子上的小水珠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4)不能观察到试管中的水沸腾,因为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因没有温差,无法继续吸收热量而无法沸腾。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9;(3)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4)不能。
12.(2023•青岛)小海在劳动课实践中发现,水滴入热油锅中,油花四溅。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小海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如下探究。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从水温达到9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并持续加热一段时间。
(1)小海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了相应的点,如图乙所示。
①请你根据图乙中描出的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②根据绘制的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100 ℃。
(2)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如果被这样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同温度的水会 放出 大量的热。
(3)小海发现,当试管内的水沸腾时,烧杯中的食用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 高 ,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溅。
【答案】(1)①见解答;②100;(2)液化;放出;(3)高。
【解答】解:(1)①根据所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图象如下:
②由绘制的图象知,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沸点是100℃;
(2)水蒸气在人的皮肤表面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所以将会导致皮肤严重烫伤;
(3)试管内外的液体温度是一样的,水沸腾了,到达了沸点,而食用油没有沸腾,说明没有到达沸点,所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溅。
故答案为:(1)①见解答;②100;(2)液化;放出;(3)高。
13.(2023•淮安)某兴趣小组利用一次性纸杯研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应使用酒精灯的 外 焰对纸杯加热。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水温为 66 ℃。
(2)当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沸腾时水的温度特点为 温度保持不变 。
(3)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气泡中的主要成分是 水蒸气 。
(4)取下温度计,继续加热,在水烧干之前纸杯没有被烧坏,主要原因是水沸腾需要 吸热 ,使纸杯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答案】(1)外;66;(2)温度保持不变;(3)水蒸气;(4)吸热。
【解答】解:(1)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66℃;
(2)图丙所示的图像中,水沸腾时图线变得平直,温度不再上升,因此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发出大量的水蒸气,所以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4)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杯没有燃烧。
故答案为:(1)外;66;(2)温度保持不变;(3)水蒸气;(4)吸热。
14.(2023•西藏)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85℃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的温度是 95 ℃。
(2)分析图(乙)可知,水在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
(3)为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 减少水的质量 (写出一种合理方法即可)。
(4)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低于100℃,可能原因是该地区的大气压强 低于 标准大气压。
【答案】(1)95;(2)不变;(3)减少水的质量;(4)低于。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该时刻的温度是95℃;
(2)由图乙可知,从7到15分钟,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从第7分钟水开始沸腾,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为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4)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低于100℃,可能原因是该地区的大气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95;(2)不变;(3)减少水的质量;(4)低于。
15.(2023•沈阳)在课堂上同学们用小纸锅烧水,如图甲所示。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乙,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老师提醒大家固定夹A和B的高度都要适当,固定夹A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能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那么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需要计时,记录温度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丙中的 a (填“a”或“b”)所示现象。
(3)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丁所示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温度保持不变 。
(4)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b、c (填字母)。
a.纸板上的小孔加快了水的散热,因此小孔是多余的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节约能源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a;(3)温度保持不变;(4)b、c。
【解答】解:(1)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水沸腾时温度较高,会不断有大量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这些气泡上升时体积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开,由此可知图a所示为水沸腾时的图景;
(3)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4)a、实验中若在烧杯上加盖密闭,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会升高,所以设计一个小孔是为了使杯内外气压平衡,故a错误;
b、适当提高水的初温,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节约能源,故b正确;
c、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这主要是因为水沸腾时要吸热,并且水的温度不变,使纸锅的温度不能达到纸的燃点,故c正确。
故选bc。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a;(3)温度保持不变;(4)b、c。
16.(2023•阜新)如图所示是“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所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规律制成的,读取温度值时,正确的方法是 B (选填“A”“B”或“C”)。
(2)实验中待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水沸腾后再记录四次,并填写在下表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8 ℃,此时实验室的气压 小于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验中在烧杯口处看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若要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 减少加入水的质量 。
【答案】(1)热胀冷缩;B;(2)98;小于;液化(3)减少加入水的质量。
【解答】解:(1)实验时所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读取温度值时,视线要和液柱的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正确的方法为B;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温在98℃保持不变,故沸点为98℃;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此时实验室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3)若要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减少加入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B;(2)98;小于;液化(3)减少加入水的质量。
17.(2023•山西)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小兰和小伟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实验。
(1)图甲装置中给烧杯加盖的目的是 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答案合理即可)。
(2)观察气泡可判断图甲中水处于 沸腾时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3)小兰和小伟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如图乙中A、B所示。由图象可知,小兰和小伟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mA > mB。
【答案】(1)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2)沸腾时;(3)>。
【解答】解:(1)在烧杯上加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2)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都达到沸点,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同时气泡所受水压减小,气泡不断增大,图甲是沸腾时的情形;
(3)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相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不同,可以判断所用水的质量不同;A初温高,所以A的质量大,即mA>mB。
故答案为:(1)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2)沸腾时;(3)>。
18.(2023•营口)小建和小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
(2)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95 ℃。
(3)小建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水蒸气 散发到空气中。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保持不变 。
(5)小晨利用原有器材,将装置中烧杯上方带孔的硬纸盖换成无孔硬纸盖,重新实验,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高于99℃,原因是水面上方气压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95;(3)水蒸气;(4)吸热;保持不变;(5)变大。
【解答】解:(1)观察实验装置图发现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图乙中的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因此它的读数为95℃;
(3)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增加了一个无孔的硬纸板盖在烧杯上,烧杯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沸腾时的温度高于99℃。
故答案为:
(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95;(3)水蒸气;(4)吸热;保持不变;(5)变大。
19.(2023•深圳)如图所示,琴琴同学探究“水的沸腾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水的质量为100g,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表。
(1)当加热0.5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95 ℃;
(2)根据示数研究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征是: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琴琴同学实验过程中,水沸腾时的温度小于100℃,原因是 当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
(4)如何减少加热时间,请给琴琴同学提个建议: 减少水的质量 ;
(5)水在1分钟内吸收的热量为 8.4×102 J;
(6)根据第(5)步进一步探究,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了10分钟,水的质量少了4g,探究蒸发1克水吸收了多少热量?(忽略热量损失)
【答案】(1)95;(2)不变;(3)当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4)减少水的质量;(5)8.4×102;(6)蒸发1克水吸收热量2.1×103J。
【解答】解:(1)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位1℃,指在0刻度以上,此时的水温为95℃;
(2)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水沸点为98℃,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沸点是98℃,即当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4)要减少实验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给烧杯盖上盖子,提高水的初始温度等;
(5)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初温是94℃,加热1分钟后水的末温是96℃,
则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水(t水﹣t0)=4.2×103J/(kg•℃)×0.1kg×(96℃﹣94℃)=8.4×102J;
(6)由(5)可知水在1分钟内吸收的热量为8.4×102J,故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了10分钟吸收的热量为10×8.4×102J=8.4×103J,
忽略热量损失,水的质量少了4g,蒸发1克水吸收热量Q==2.1×103J。
故答案为:(1)95;(2)不变;(3)当时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4)减少水的质量;(5)8.4×102;(6)蒸发1克水吸收热量2.1×103J。
20.(2023•攀枝花)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小明利用纸锅烧水来观察水的沸腾,如图甲所示。
(1)由上表可知,本实验应选用 水银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2)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94 ℃。
(3)为了验证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可 停止加热(撤去或熄灭酒精灯)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纸的着火点为183℃,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500℃,纸锅却不会被点燃,其原因主要是: 纸锅内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94℃不变,纸锅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
【答案】(1)水银;(2)94;(3)停止加热(撤去或熄灭酒精灯);(4)纸锅内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94℃不变,纸锅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解答】解:(1)度计里面的液体的沸点需要超过水的沸点才可以用来测水的沸点,酒精的沸点没有超过水的沸点,而水银的沸点超过了水的沸点,故选水银温度计;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4℃,水的温度到达94℃后不再变化,故水的沸点为94℃;
(3)为了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撤去或熄灭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因为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温度达不到纸的燃点,所以水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故答案为:(1)水银;(2)94;(3)停止加热(撤去或熄灭酒精灯);(4)纸锅内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94℃不变,纸锅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21.(2023•四川)小杨同学在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时,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试管、温度计、秒表、石棉网等,如图甲所示。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 93 ℃。
(3)根据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描绘出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实验数据表明:实验所在地的大气压 小于 (选填“小于”或“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1)自下而上;(2)93;(3)不变;(4)小于。
【解答】解:(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上,所以温度计示数是93℃;
(3)如图丙所示可知,4min沸腾后之后图线为水平线,说明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如图所示:水沸腾时温度为97℃,低于100℃,说明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3;(3)不变;(4)小于。
22.(2023•宿迁)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 烧杯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中,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是 96 ℃;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
(4)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时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
【答案】(1)烧杯;(2)96;(3)持续吸热,温度不变;(4)时;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解答】解:(1)因为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的底部,所以需要先调整烧杯。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线往上示数越大,说明是零上,所以读数为96℃。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图丙中气泡往上越来越大,说明水蒸气含量越来越多,所以说明是沸腾时的气泡图像。
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1)烧杯;(2)96;(3)持续吸热,温度不变;(4)时;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23.(2023•牡丹江)【活化知识,还原生活】
生活中常将牛奶放在热水中(即“水浴法”)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想知道牛奶的沸点,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还需要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小明用酒精灯给牛奶加热,当温度接近90℃,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表所示。
(2)牛奶沸腾时,内部涌出大量气泡,在表面堆积,不易破裂,需不断搅拌气泡。可见,牛奶的沸腾也是一种剧烈的 汽化 现象。同时奶香四溢,这属于 扩散 现象。
(3)实验表明,牛奶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表明牛奶沸腾需要 吸收 热量。
(4)小明发现牛奶的沸点与水的沸点接近,但极容易溢出[俗称“潽(pū)锅”]。用“水浴法”加热牛奶的好处是 物体受热均匀 (写出一条)。
【答案】(1)秒表;(2)汽化;扩散;(3)保持不变;吸收;(4)物体受热均匀。
【解答】解:(1)实验中要测量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所以除了图中的装置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给牛奶加热时奶香四溢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牛奶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物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故答案为:(1)秒表;(2)汽化;扩散;(3)保持不变;吸收;(4)物体受热均匀。
24.(2023•辽宁)小利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他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纸板的作用是 减少热量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
(2)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61 ℃,继续加热,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水 已经 (填“已经”或“还没”)沸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气泡在水面破裂时,将内能转化为 机械 能。
(4)这样加热几分钟后,得到如图丙所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①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 。
②周围环境大气压 低于 (填“高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1)减少热量散失,加快水的沸腾;(2)61;(3)已经;机械;(4)①保持不变;②低于。
【解答】解:(1)中间有孔的纸板作用是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损失,加快水的沸腾,同时还可以固定温度计;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的温度为61℃;
(3)当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涌现,接连不断地上升,并迅速地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说明水已经沸腾;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气泡在水面破裂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①如图丙,水沸腾前的图线为一条斜向上的线段,所以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水沸腾时,图线变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就说明水的温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即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②液体的沸点与水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此时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此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减少热量散失,加快水的沸腾;(2)61;(3)已经;机械;(4)①保持不变;②低于。
25.(2023•吉林)如图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92 ℃。
(2)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沸腾时吸热, 温度 保持不变。
【答案】(1)92;(2)温度。
【解答】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位置在0℃以上,示数为92℃;
(2)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92;(2)温度。
26.(2023•南通)小明在厨房炖汤,向沸腾的汤中加入盐,汤瞬间沸腾得更剧烈了。在跟同学讨论后,大家对水加盐后的变化,提出了丰富的猜想:
猜想1: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猜想2:盐水的比热容比水小。
为验证猜想,小明用两只同型号的电水壶,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盐水和水,同时加热,用温度传感器测出它们的温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小明描点作出水的温度t水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小红、小亮用其他型号电水壶进行上述实验,实验现象与小明相似。
(1)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中描点作出盐水温度t盐水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盐水和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当温度较低时,随着加热的进行,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2)实验中,盐水的沸点是 99.8 ℃。小明认为盐水沸点低于100℃,所以猜想1是正确的;小红认为盐水的沸点比水高,所以猜想1是错误的。
你赞同谁的观点? 小红 。
(3)进一步分析数据和图像可知,猜想2是 正确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的依据: 水和盐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当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水和盐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盐水和水的温度,水升高的温度比盐水小,由c=可知,盐水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 。
(4)小亮分析表中数据认为“水加盐后能更快沸腾”,你觉得他的说法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不可靠,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进行多次实验,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可靠 。
【答案】(1)见解答图;当温度较低时,随着加热的进行,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99.8;小红;(3)正确;水和盐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当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水和盐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盐水和水的温度,水升高的温度比盐水小,由c=可知,盐水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4)不可靠,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进行多次实验,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可靠。
【解答】解:(1)描点作出盐水的温度t盐水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盐水和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共同特点:当温度较低时,随着加热的进行,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盐水的沸点是99.8℃;同样得出水的沸点是99.3℃,盐水的沸点比水高,所以猜想1是错误的,赞同小红的观点;
(3)观察图像可知水和盐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当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水和盐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盐水和水的温度,水升高的温度比盐水小,由c=可知,盐水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猜想2是正确的。
(4)不可靠,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进行多次实验,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可靠。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当温度较低时,随着加热的进行,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99.8;小红;(3)正确;水和盐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当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水和盐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盐水和水的温度,水升高的温度比盐水小,由c=可知,盐水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4)不可靠,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进行多次实验,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可靠。
\l "_Tc5338" 【题型3 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27.(2023•益阳)某小组同学为了比较水和沙石的比热容大小,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小组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错误之处是 水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杯底 。
(2)更正错误后,加热相同的时间,沙石升高的温度比水多,说明沙石的比热容比水 小 。(选填“大”或“小”)
(3)比较全班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各小组之间的实验数据有较大的不同,可能原因是 各组的水和沙石的质量不相同或者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相同或者初温不同 。(请写出一条)
【答案】(1)水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杯底;(2)小;(3)各组的水和沙石的质量不相同,或者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相同或者初温不同。
【解答】解:(1)小组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错误之处是水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杯底。
(2)更正错误后,加热相同的时间,则水和沙石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相等的水和砂石相比,沙石升高的温度比水多,根据可知:沙石的吸热能力弱,即沙石的比热容比水小。
(3)比较全班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各小组之间的实验数据有较大的不同,可能原因是:各组的水和沙石的质量不相同或者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相同或者初温不同。
故答案为:(1)水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杯底;(2)小;(3)各组的水和沙石的质量不相同,或者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相同或者初温不同。
28.(2023•绥化)如图是“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实验记录如表。
(1)实验中利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需要控制水和煤油的 质量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
(2)本实验是通过比较 温度的变化 来反映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强弱。分析数据可知 水 (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3)若实验中水的质量是200g,加热4min,水吸收的热量为 8.4×103 J。
(4)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 比热容大 的性质。
【答案】(1)质量;(2)温度的变化;水;(3)8.4×103;(4)比热容大。
【解答】解:(1)根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要控制物质的质量相同,即实验中应保证水和煤油的初温与质量都相同,这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液体加热,在相等时间内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越长,液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可以用加热时间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温度的变化反映液体吸热能力的强弱;
由表中数据可知,加热了4min,水的温度升高了10℃,煤油升高了20℃,所以水的吸热能力强;
(3)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Δt=4.2×103J/(kg•℃)×0.2kg×(30℃﹣20℃)=8.4×103J;
(4)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和同样质量的其它物质相比,升高相同的温度,水从发动机吸热多,冷却效果好。
故答案为:(1)质量;(2)温度的变化;水;(3)8.4×103;(4)比热容大。
29.(2023•随州)某实验小组用规格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对初温相同的100g水、200g水、100g煤油进行加热,如图所示。
(1)若要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差异应选择 甲、丙 (选填“甲、乙、丙”中的两个)两图进行对比实验。
(2)水沸腾时,小组成员观察到烧杯内出现的气泡是 B (选填“A”、“B”或“C”)图。
(3)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小组成员绘制了从开始加热到沸腾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丁,分析可知100g煤油对应的图象是 c (选填“b”或“c”),已知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
【答案】(1)甲、丙;(2)B;(3)c
【解答】解:(1)若要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差异,需要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故需要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对比实验;
(2)水在沸腾前,底部温度较高,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一部分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放热液化,所以气泡变小;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时不断增大,所以图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根据图丁可知,质量、初温相同的b和c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c的温度升高的多,根据Q=cmΔt可知,c的比热容小,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所以c为煤油的图像。
故答案为:(1)甲、丙;(2)B;(3)c。
30.(2023•广元)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比较a、b两种液体的吸热情况,甲、乙两装置使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两玻璃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表。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质量相等的液体a和液体b,升高相同的温度,a吸收的热量 > b吸收的热量(选填“>”“=”或“<”)。
(2)本实验运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控制变量法 和转换法。
【答案】(1)>;(2)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从题中和表中信息可知,两玻璃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a、b升高相同的温度时,a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故a吸收的热量大于b吸收的热量;
(2)本实验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故答案为:(1)>;(2)控制变量法。
31.(2023•通辽)如图所示,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各取质量为50g、初温为20℃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如表所示。
(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水 (选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2)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 转换 法。
(3)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则2min内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是 6.3×103 J,所使用的酒精灯的加热效率为 21% [q酒精=3.0×107J/kg,c水=4.2×103J/(kg•℃)]。
【答案】(1)水;(2)转换;(3)6.3×103;21%。
【解答】解:(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水升高的温度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
(2)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2min内食用油吸收的热量为:
Q水吸=c水m水Δt水=4.2×103J/(kg•℃)×0.05kg×(50℃﹣20℃)=6.3×103J,
根据转换法,2min内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是6.3×103J;
2min内酒精灯放出的热量为:
Q放=mq=1×10﹣3kg×3.0×107J/kg=3×104J,
使用的酒精灯的加热效率为
η==%≈21%。
故答案为:(1)水;(2)转换;(3)6.3×103;21%。
32.(2023•泸州)小明学习了比热容知识后,想比较A、B两种未知液体的比热容大小,进行如下实验:
(1)找来两个带保温层的相同电热杯,不计与外界发生的热传递,如图甲所示。
(2)将 质量 相等的A、B两种液体分别倒入两个电热杯中,然后将两种液体均加热到60℃。
(3)将长时间处于室温的两个完全相同的铜块,分别浸没在两种液体中,盖好盖子。
(4)经过一段时间,温度计示数稳定后,A液体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A液体温度降为 56.0 ℃,B液体温度降为53.0℃。
(5)分析可知, A 液体放出的热量多, A 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答案】(2)质量;(4)56.0;(5)A;A。
【解答】解:比较A、B两种未知液体的比热容大小,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两液体的质量相等;
由乙图可知A液体温度降为56℃,则A液体则铜块的末温为56℃,B液体温度降为53℃,则B液体中铜块的末温为53℃,铜块的初温相同,根据Q=cmΔt可知A液体中铜块吸收的热量较多,则A液体放出的热量多;
即cAmΔtA>cBmΔtB,代入数据可得cAm(60℃﹣56℃)>cBm(60℃﹣53℃),整理可得cA>cB,所以A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故答案为:(2)质量;(4)56.0;(5)A;A。
33.(2023•鞍山)小明为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A、B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烧杯中,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A、B的温度。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安装;
(2)实验时,选取 质量 相同、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加热时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热传递 方式来增大液体内能的;
(3)此实验通过 加热时间的长短 (选填“液体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加热一段时间后,液体B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33 ℃;
(5)根据实验数据小明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液体 B (选填“A”或“B”)更适合作为家中“暖气”中输运能量的介质。
【答案】(1)自下而上;(2)质量;热传递;(3)加热时间的长短;(4)33;(5)B。
【解答】解:(1)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安装;
(2)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实验时,选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加热时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来增大液体内能的;
(3)根据转换法,此实验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温度计分度值为1℃;加热一段时间后,液体B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33℃;
(5)根据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象知,升高相同的温度,B加热时间长,B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大,根据Q=cmΔt,在质量和降低的温度相同时,B放热多,液体B更适合作为家中“暖气”中输运能量的介质。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质量;热传递;(3)加热时间的长短;(4)33;(5)B。
34.(2023•盘锦)如图甲所示,小明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加热质量均为200g的水和食用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
(1)由图乙和表丙可知,小明选用的是 水银 (选填“酒精”、“煤油”或“水银”)温度计。
(2)由图乙可知, 水 的吸热能力较强。
(3)水在0~4min吸收的热量是 6.72×10⁴ J。[c水=4.2×103J/(kg•℃)]
(4)小明分析图乙后,想到端午节妈妈煮粽子时,先用大火将水烧开,再改用小火加热,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将粽子煮熟。原因是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
【答案】(1)水银;(2)水; (3)6.72×10⁴; (4)不变。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食用油的沸点为260℃,大于酒精和煤油的沸点,小于水银的沸点,故小明选用的是水银温度计。
(2)由图乙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时间长,故水的吸热能力较强。
(3)水在0~4min升高的温度为:
100℃﹣20℃=80℃
水吸收的热量是:
Q吸=c水m(t﹣t0)=4.2×103J/(kg•℃)×0.2kg×80℃=6.72×104J;
(4)沸腾是吸热过程,但温度保持不变,小明分析图乙后,想到端午节妈妈煮粽子时,先用大火将水烧开,再改用小火加热,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将粽子煮熟。原因是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水银;(2)水; (3)6.72×10⁴; (4)不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7
66
75
84
84
84
84
89
94
99
猜想
沸腾前
沸腾时
甲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乙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的温度℃
24
43
60
72
86
90
92
92
92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温度/℃
90.0
92.3
93.8
96.1
97.1
98.0
98.0
98.0
98.0
98.0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3
95
97
99
99
99
99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min
0
0.5
1
1.5
2
……
12
℃
94
?
96
97
98
……
98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T/min
0
1
2
3
4
5
6
7
8
t盐水/℃
32
50
65
79
89
98
99.8
99.8
99.8
t水/℃
32
48
62
75
84
92
98
99.3
99.3
物质
初温/℃
加热时间/min
末温/℃
水
20
4
30
煤油
20
4
40
记录次数
1
2
3
4
升高的温度(℃)
5
7.5
10
12.5
加热a的时间(min)
2
3
4
5
加热b的时间(min)
1
1.5
2
2.5
物质
加热时间/min
消耗酒精/g
末温/℃
物质
加热时间/min
消耗酒精/g
末温/℃
食用油
1
0.5
54
水
1
0.5
35
2
1.0
88
2
1.0
50
3
1.5
122
3
1.5
65
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煤油
150
水银
35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34 河南卷(河南近三年共3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34河南卷河南近三年共30题原卷版docx、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34河南卷河南近三年共3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8 实验探究题(电学综合40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8实验探究题电学综合40题原卷版docx、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8实验探究题电学综合4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6 实验探究题(力学综合32题)(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6实验探究题力学综合32题原卷版docx、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压轴培优训练挑战16实验探究题力学综合32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