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昆明红鑫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9月份)+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红鑫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9月份)+物理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估计的数据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km/hB.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为5m/s
C. 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1sD.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dm
2.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 “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响度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 “响鼓也要重锤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大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 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4.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 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C.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 实验中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以想法尽量使它减小
5.如图所示的图像中,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乙与丁B. 甲与丙C. 乙与丙D. 丙与丁
6.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如图),用手拨动橡皮筋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 手拨动越快,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越快
C. 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D. 用同样的力度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7.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题图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舷窗所看到的C919图景,已知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则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看到的图景可能是( )
A. B.
C. D.
8.把带有滴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滴墨水,其分布如图所示。设小车滴每两滴墨水时间间隔为1s,那么小车从图中第1滴墨水至第7滴墨水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B. 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C.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 小车运动的时间是6s
9.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 音色不变
B. 音调变了
C. 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 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响度相同
10.完全相同的两辆汽车,在相同的路面上沿同一方向向南做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v甲=v乙
B.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北运动
C. 乙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0m/s
D. t=4.5s时,甲、乙两车相距30m
11.伟大的物理学家______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______ 提出了相对论,从根本上冲击了经典物理学体系。
12.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以______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3.控制环境污染是沈阳市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如图甲)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的噪声监测装置(如图乙),显示了噪声的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 不同,我们能分辨出是钢尺声还是塑料尺声,是因为两种声音的______ 不同。(均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导弹运载车的速度为20m/s,则该车1min行驶的路程为______ m,若导弹运载车向正前方360m的山崖发射超声波信号,则该导弹运载车接受到山崖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至少需要______ 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
1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填空:
雪花落水也有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却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雪花落水真的会发出声波,在3月份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上述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水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______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______ (选填“蝙蝠”或“大象”)。
(2)海里的鲸鱼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说明______ 能传播声音,并且这些声响对于鲸鱼来说属于______ (选填“乐音”或“噪音”)。
17.如图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cm。
1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运动了20m,请在图中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像。
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亮做了如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______ 。
(2)小亮用手拍桌子能听见声响但几乎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小亮可以______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 。
(3)如图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该现象说明______ 可以传播声音。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得出:______ 。
(5)如果在月球上做,实验甲中,乒乓球______ 被弹起;实验丙中,乒乓球______ 被弹起(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20.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da=dc=ddv乙,故A错误、C正确;
B、由于v甲>v乙,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后运动,又因为甲、乙在相同的路面上沿同一方向向南做直线运动,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北运动,故C正确;
D、由图可知,t=4.5s时,甲在135m处,乙在105m处,则此时甲、乙之间的距离Δs=135m-105m=30m,故D正确。
故选:BCD。
(1)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
(2)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可知甲、乙的相对运动情况;
(3)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4)由图可知t=4.5s时,甲、乙的位置,据此求出甲、乙之间的距离。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运动图象的认识与理解,是一道常考题。
11.【答案】牛顿 爱因斯坦
【解析】解: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建立的的牛顿三大定律是著名的运动定律,属于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爱因斯坦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论,从根本上冲击了经典力学。
故答案为:牛顿;爱因斯坦。
(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并在之后提出了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些定律都是属于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
(2)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本题是对物理历史的考查,难度较低。
12.【答案】地球 运动
【解析】解: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被研究的物体是卫星,卫星是静止的,必须选择一个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和地球之间位置没有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卫星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1)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正确选择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选择静止的,也可以选择运动的,如果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
13.【答案】声源处 响度
【解析】解:禁止汽车鸣笛是控制噪声的产生,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55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5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声源;响度。
(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4.【答案】音调 音色
【解析】解: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因为不同尺子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钢尺声还是塑料尺声。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决此类音调和音色的区分题目时,关键是把握各概念的决定因素,进行区分。
15.【答案】1200 2
【解析】解:(1)由v=st得车1min行驶的路程:
s=vt=20m/s×1×60s=1200m;
设导弹运载车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山崖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t':
v车t'+v声t'=2s',
20m/s×t'+340m/s×t'=2×360m,
解:t'=2s。
故答案为:1200;2。
知道速度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s=vt可求出车1min行驶的路程;
运载车发射信号后通过的路程与导弹运载车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山崖反射回来的路程之和等于运载车发射信号时与山崖之间距离的二倍,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及公式的灵活运用,难度不大。
16.【答案】超声波 蝙蝠 液体 噪音
【解析】解:(1)由于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所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
(2)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而产生声音,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对鲸鱼来说,这个声音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1)超声波;蝙蝠;(2)液体;噪音。
(1)人耳朵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即高于20000Hz的属于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这两种声波都是人耳朵无法听到的;声呐装置是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
(2)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液体能传递声音;从环保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正常休息、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能读懂原文,并结合有关声音的产生、超声波的特点进行分析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7.【答案】3.45
【解析】解:图示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刻度,分度值为1mm;物体起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末端在3.4cm刻度线和3.5cm刻度线之间,读作3.45cm,物体长度为3.45cm。
故答案为:3.45。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量程和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属于基础知识。
18.【答案】解: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运动了20m,其速度为:
v=st=20m4s=5m/s,所以,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见解答图。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由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可知,任何时候物体的速度都相等,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本题考查用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正确理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时间、路程无关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振动 在桌上放一些米粒 转换法 空气 真空不能传声 能 不能
【解析】解:(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如图乙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亮用手拍桌子能听见声响但几乎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小亮可以在桌面上放些米粒,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3)如图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减小,并由此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5)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实验丙中,乒乓球不能被弹开,因为没有空气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1)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转换法;(2)在桌上放一些米粒;转换法;(3)空气;(4)真空不能传声;(5)能;不能。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乒乓球可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用碎纸屑或米粒可以将桌面的振动放大。
(3)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之间会发生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共振现象;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转换法在声音的产生条件中的应用。
20.【答案】控制变量法 a、b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 乙、丁
【解析】解:(1)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材料的关系,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保持琴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由图和题意可知,应选择琴弦a和b。
(2)选择琴弦a和d,材料和粗细均相同,而长度不同,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
(3)乙、丁两图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a、b;(2)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3)乙、丁。
(1)(2)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音调的高低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
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3)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四幅图,可找出振动幅度相同的图即为响度相同。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以通过波形反映出来,要能读懂波形图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v=st 小 时间 0.90 0.30 大 > v1v23v2+2v1
【解析】解:(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是根据v=st进行速度计算的;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实验中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dm,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为sAC=10.0dm-1.0dm=9.0dm=0.90m;
AC段所用的时间为:tAC=15:35:23-15:35:20=3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sACtAC=0.90m3s=0.30m/s;
(4)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5)小车从A位置由静止滑下时,由于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在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总路程的12,则小车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较大,即路程中点时的速度大于时间中点时的速度;
(6)设全程的路程为s,则前五分之三路程所用时间t1=35sv1,后五分之二路程用时t2=25sv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st3=s35sv1+25sv2=v1v23v2+2v1。
故答案为:(1)v=st;(2)小;时间;(3)0.90;0.30;(4)大;(5)>;(6)v1v23v2+2v1。
(1)该实验是根据速度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3)实验中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dm,由图可得出AB段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st可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计时开始偏晚,所测小车运动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距离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据此判断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变化情况;
(5)根据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分析经过AC中点和经过12tAC的速度大小,从而得到速度关系;
(6)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速度公式即可求解。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知识,已知前五分之三路程的速度和后五分之二路程的速度,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22.【答案】用可粘式细绳将闹钟挂在玻璃罩内 闹钟的声音减小
【解析】解:同学们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用可粘式细绳将闹钟挂在玻璃罩内。观察实验现象:如果闹钟的声音减小,则说明小潘的猜想是对的。
故答案为:用可粘式细绳将闹钟挂在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减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23.【答案】运动 240 km/h
【解析】解:(1)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交通标志牌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交通标志牌是运动的;
交通标志牌中可以看出来,从该标志牌到广南的路程为240km;
数字“120”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2)由图乙可知,汽车的速度为80km/h,
由v=st可知,如果这辆轿车以图乙的速度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t=sv=240km80km/h=3h;
(3)由图甲可知,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由v=st可知,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到达广南至少需要的时间:t'=sv'=240km120km/h=2h。
答:(1)运动;240;km/h;
(2)如果这辆轿车以图乙的速度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为3h;
(3)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到达广南至少需要的时间为2h。
(1)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由图甲可知从该标志牌到广南的路程;数字“120”是限速标志;
(2)由图乙试速度表可知汽车的行驶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如果这辆轿车以图乙的速度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广南。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交通标志牌的认识与理解,是一道常考题,难度不大。
24.【答案】解:(1)由v=st可知,导火线全部燃烧需要的时间:t1=s1v1=50cm0.5cm/s=100s;
(2)点火者的速度v2=18km/h=5m/s,
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到达安全区的时间:t2=s2v2=600m5m/s=120s,
应用t2>t1,所以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不能在爆炸之前到达安全区;
(3)要是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到达安全区,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应不小于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到达安全区的时间,
由v=st可知,为了保证安全,导火线长度的最小值:s3=v1t2=0.5cm/s×120s=60cm;
导火线应增加的长度Δs=s3-s1=60cm-50cm=10cm。
答:(1)导火线全部燃烧需要100s;
(2)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不能在爆炸之前到达安全区;
(3)为了保证安全,导火线长度至少需要增加10cm。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导火线全部燃烧需要的时间;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到达安全区的时间,比较可知能否安全到达安全区;
(3)要是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到达安全区,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应不小于点火者点燃该引线后到达安全区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导火线的长度,据此求出应增加的长度。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难度不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华山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读数,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汽化 吸收 13,202,电流 左,2×103J/=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