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多来自, 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 图中代表岩石圈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 在平流层飞行的民航客机
B. 即将发射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C. 航天员入驻的天宫空间站
D. 在东风着陆场着陆的返回舱
2. 在轨运行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属于( )
A. 行星 B. 卫星 C. 恒星 D. 彗星
3. 航天员所在的空间站位于( )
①地月系②太阳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在平流层飞行的民航客机、即将发射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以及在东风着陆场着陆的返回舱,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ABD错误;航天员入驻的天宫空间站,在宇宙空间中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属于人造天体,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围绕行星-地球运行,属于(人造)卫星,B正确;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动的天体,恒星是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炽热的气体球,彗星是冰物质组成,均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特征不符,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十七号空间站围绕地球运动,应属于地球的人造卫星,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①②③正确;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同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以外的所有星系的统称,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因此空间站不属于河外星系,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屋顶光伏发电是指在屋顶装设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用户发电以自用为主,多余电量入网。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屋顶光伏发电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A. 炭火烧烤 B. 风力发电厂 C. 地热发电 D. 水力发电厂
5. 下列地区,屋顶光伏发电能效最高的是( )
A. 东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江南丘陵 D. 青藏高原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由所知识可知,炭火烧烤使用的碳、风力发电厂使用的风能、水力发电厂使用的水能均是来自太阳辐射能,排除ABD,地热发电使用的地热能来自地球的内部,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C符合题意。故选C。
【5题详解】
东北平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都位于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多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不适合布局屋顶式光伏发电,排除ABC;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通见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屋顶光伏发电能效最高,D正确。故选D。
极光为太阳风携带大量带电粒子冲击两极高空稀薄的大气,使大气发生电离而产生的特殊现象。极光多出现在极圈附近区域,但在北京时间2024年5月11日凌晨,欧洲北部、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漠河均观测到极光。完成下面小题。
6. 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多来自( )
A. 日核 B. 日冕层 C. 光球层 D. 色球层
7. 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 )
①流星现象增多②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③太阳辐射增强④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受太阳风影响,高能带电粒子冲入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B正确;日核为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属于太阳内部圈层结构,A错误;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为黑子,C错误;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日珥,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与极光无直接关系,太阳辐射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昼长、天气等影响,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①③错误;极光是由太阳活动引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不仅可能产生极光,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活动也会加强,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恒河平原地区,属于地震多发地带。在过去180年间首都周边曾发生过80多次较大的地震。恒河平原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是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新德里某次地震震源深度250千米,地震发生后,P波速度由震源到地面( )
A. 逐渐变慢 B. 逐渐变快 C. 先变慢后变快 D. 先变快后变慢
9. 与喜马拉雅山脉相比,新德里附近( )
A. 地壳厚度更大 B. 地核厚度更大
C. 莫霍界面更浅 D. 古登堡界面更深
【答案】8. A 9. C
【解析】
【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为莫霍界面以上部分,全球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上地幔为莫霍界面至地下约1000千米,由材料可知,新德里某次地震震源深度250千米,故其位于上地幔,读图可知,P波为纵波,由地震震源深度250千米到地面纵波波速逐渐变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较新德里所在区域地壳厚度更大,A错误;二者的地核厚度与古登堡界面深度差距不大,BD错误;由于壳为莫霍界面以上部分,,新德里附近地壳薄,故莫霍界面更浅,C正确;故选C。
据日本鹿儿岛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4年9月3日上午,位于鹿儿岛县三岛村的硫黄岛发生了火山喷发,喷出的烟尘高达700米。读火山喷发景观图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代表岩石圈的是( )
A. ④ B. ⑤ C. ④+⑤ D. ④+⑤+⑥
11. 此次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由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组成,即代表岩石圈的为④+⑤,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1题详解】
火山灰物质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喷出地表之后进入大气圈①,经过沉降过程进入生物圈②、水圈③,最后在地表沉积,进入岩石圈(④+⑤),所以迁移顺序为①②③④,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有其科学性。完成下面小题。
12. 从科学角度看,诗句中的“天”最有可能为大气层中的( )
A. 臭氧层 B. 平流层 C. 对流层 D. 高层大气
13. 与诗句中的“天”紧密相连的大气层( )
A. 能见度高 B. 上冷下暖 C. 含有电离层 D. 云雨现象明显
【答案】12. C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词是说黄河的的补给水源之一是大气降水,而大气降水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中,C正确;臭氧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不会出现降水天气,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下冷上热,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所以能见度高,A正确,BD错误;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C错误。故选A。
读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图中时刻风力最大的地点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15. 下列关于四地风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东北风 B. ②地—偏南风
C. ③地—西南风 D. ④地—偏北风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读图可知,此时刻,①处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力最大,A正确;②③④三地的等压线相对稀疏,风力都小于①地,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示等压线为海平面等压线,属于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读图分析,四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亚洲大陆,①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大致由西南指向东北,风向右偏,形成偏西风,A错误;②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B错误;③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南指向西北,风向右偏,形成东南风,C错误;④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右偏,形成偏北风,D正确,故选D。
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甲、乙、丙、丁四地中盐度最低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 与乙地相比,丁地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距陆地远,水温高③受暖流影响,水温高④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受淡水稀释的影响,该地海水盐度最低,甲、丙、丁距离乙地较近,海洋环境接近,但这三地受陆地淡水补给较少,盐度较乙处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冬季越冬应选择较温暖的海域。冬季陆地温度低,丁地距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且受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黄鱼越冬,②③正确;丁地的纬度位置较乙、丙高,①错误;乙地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饵料较丁地更丰富,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人类在海边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下图是9月某日浙江一水文站潮水位变化过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下列关于图中潮、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时段属于潮,乙时段属于汐 B. 甲时段属于潮,丙时段属于汐
C. 乙时段属于潮,丁时段属于汐 D. 丙时段属于汐,丁时段属于潮
19. 丙时段,适宜在当地开展的人类活动是( )
A. 大型满载船舶进港 B. 紫菜采集
C. 开采海底油气资源 D. 休闲观潮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乙丙时段属于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甲丁时段属于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丙时段潮水退去,潮水位较低,紫菜出露,适宜紫菜采集,B项正确;大型满载船舶此时不宜进港,容易搁浅,A项错误;开采海底油气资源与潮汐无关,C项错误;观潮一般选择涨潮时,而不是落潮时,D项错误。故选B。
栎类是我国天然林中第一大类树木,栎树树干挺直,根系深,萌芽能力强,寿命长,耐寒、耐旱、耐瘠薄,常占据林冠上层,是生态防护林的首选树种。完成下面小题。
20. 栎树成为生态防护林首选树种的主要原因是( )
A. 适应能力强 B. 树干直且高大
C. 植株寿命长 D. 能够净化空气
21. 推测影响栎树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肥力 B. 空气湿度 C. 环境温度 D. 光照条件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栎树根系深、萌芽能力强、寿命长,同时还耐寒、耐旱、耐瘠薄,这表明栎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而生态防护林种植区的环境条件往往较苛刻,因此栎树成为生态防护林首选树种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能力强,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栎树树干挺直,常占据林冠上层,林冠上层的光照条件较好,因此栎树最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而不断演化出高大、挺直的形态,D正确;土壤肥力、空气湿度、环境温度对栎树形态的影响较小,排除A、B、C。故选D。
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属于耕作性和生产性较好的一种土壤。读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气候②风力③生物④时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 调节土温 B. 保水保肥 C. 增加养分 D. 通气透水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微生物、枯枝落叶以及动物尸体等覆盖在地表,经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地表覆盖的有机质、腐殖质逐渐增多,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①③④符合题意。风力对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影响较小,②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黏粒淀积层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通透性较差,但能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B正确、C错误:黏粒淀积层对土温调节作用不大,A错误:黏粒淀积层含的养分较少,C错误。故选B。
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大。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越发突出。完成下面小题。
24.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遥感技术确定地震震级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震源深度
C.遥感技术评估经济损失 D. 地理信息系统确定灾后重建选址
25. 地质灾害发生时,下列自救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地震发生时快速乘坐电梯下楼 B. 滑坡发生时向滑坡体下方逃离
C. 泥石流发生时躲在大石头后面 D. 崩塌发生时向两侧稳定区逃离
【答案】24. D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遥感主要是获取地物的影像信息,对地物进行监测,不能确定地震的震级,A错误;震源深度的确定需要分析地震波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不能确定震源深度,B错误;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震灾区的范围,不能评估经济损失,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分析评估经济损失,以及确定灾后重建选址,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会因震动而损坏,不能乘坐电梯下楼,A错误; 滑坡发生时,滑坡体下方是滑坡物质的运动方向,向滑坡体下方逃离,很可能会被滑坡体掩埋离,B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可能推动大石头,不能躲在大石头后面,C错误;崩塌发生时,向两侧稳定区逃离,能有效避开崩塌体的直接冲击,相对较为安全,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甘肃省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的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该县古生物化石遗迹地。在地理专家指导下,绘制了古生物化石地层分布剖面图(如下图所示)。
(1)不同的演化阶段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地层。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自下而上年龄逐渐____,读图可知,该区域最古老的地层是____(填字母),该地层形成于____代。
(2)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海洋或陆地)环境,该时期是____动物发展时代。
(3)恐龙繁盛时期在____代,当时的气候特征是____,地球上主要以____植物为主,这给目前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____。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研学小组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由____环境向____环境的演变,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答案】(1)年轻 B 古生
(2)海洋 海洋无脊椎
(3)中生 温暖湿润 裸子 为人类提供煤炭资源
(4)海洋 陆地
【解析】
【小问1详解】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新的沉积物不断覆盖在旧的沉积物之上形成的,所以自下而上年龄逐渐变年轻(新)。联系已学可知,三叶虫主要生活在古生代,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故该区域最古老的B地层形成于古生代。
【小问2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所以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该时期为古生代早期,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
【小问3详解】
恐龙主要繁盛于中生代。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为恐龙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中生代地球上主要以裸子植物为主。由于地壳运动活跃,大量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炭,为目前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能源资源。
【小问4详解】
从存在三叶虫化石可知,早期有海洋环境阶段。结合材料和图示,目前是高原等陆地环境,所以经历了由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地层,且现在处于高原地区,说明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使得地层上升,古生物化石得以出现在现在的地表附近。
27.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读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穿堂风”是一种大气的____(水平或垂直)运动,其产生的直接动力是____,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
(2)请在下面左图中绘出夜晚山林与石质地面之间的空气环流方向,在右图中绘出夜晚山林与石质地面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弯曲情况。
(3)比较晴天与阴天“穿堂风”的风力大小,并分析原因。
【答案】(1)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 自北向南
(2)
(3)与阴天相比,晴天“穿堂风”的风力更大。
原因:与阴天相比,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更高;晚上大气递辐射作用弱。石质地面降温快,气温更低;晴天白天和晚上房前屋后的温差均比阴天大,房前屋后的热力环流更强,气压梯度力也更大。“穿堂风”的风力更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穿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其产生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依据图中指向标左北右南可知,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
【小问2详解】
由于石质地面与植被地面热力性质差异,夜晚石质地面降温快,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凸,高空等压面相反;山林降温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凸,高空等压面相反;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流从石质地面流向山林,高空由山林上空流向石质地面上空。形成顺时针环流。绘图如下:
【小问3详解】
与阴天相比,晴天时云层少;白天太阳辐射强,且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屋前石质地面增温更快,气温更高;由于云层少,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或大气的保温作用弱,石质地面降温快,故白天和夜晚,屋前石质地面和屋后山林的温差更大,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气压梯度力也更大,穿堂风风力大。故晴天穿堂风风力更大。
28.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中国最美梯田之一。云南省旱情多发,但该地梯田农业受旱情影响较小,其内部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是良性生态系统的典范。读当地森林——聚落——梯田—河谷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别写出图中①③④⑤水循环环节的名称和该地区所属的主要水循环类型。
(2)森林是这里独特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森林对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3)说明当地水资源是如何有效循环利用的?
【答案】(1)①蒸发;③降水;④下渗;⑤地下径流。
水循环类型:陆地内循环。
(2)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腾;减少地表径流。
(3)村寨,梯田之上的森林和山体蓄留降水;利用沟渠,将水引入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后通过沟渠流入梯田,提供农田灌溉水源;之后流入河湖,河湖为森林降水提供水汽。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结合图示信息,①只存在于河流上空,应表示蒸发;根据图中箭头表示,③应是降水;④是下渗;⑤是地下径流。图中表示了红河哈尼梯田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应表示的是陆地内循环。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森林植被丰富,能增加蒸发和蒸腾量,使空气湿度增大;森林增大植被覆盖率,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枯枝落叶能阻挡水流,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村寨,梯田之上的森林和山体能蓄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使降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通过沟渠,将水引入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后通过沟渠流入梯田,提供农田灌溉水源;之后流入河湖,河湖为森林降水提供水汽,实现循环。
29.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研究河流地貌,对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读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及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
(1)左图中河流①处上游河谷多呈“____”字形,其特点是河谷两壁____,深度通常____(大于或小于)宽度,右边景观图中____为①处上游常见景观。
(2)左图中,从河流①处到③处,流水的____(侵蚀或堆积)作用逐渐减弱,____(侵蚀或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3)左图中①②③三处,最容易形成牛轭湖的是____处,右边景观图中____示意牛轭湖景观,请说明牛轭湖的形成过程____。
(4)比较左图中①②两处,哪处更适合农业种植?请说明理由。
【答案】(1)V 较陡 大于 丙
(2)侵蚀 堆积
(3)② 甲 过程:在地势平缓地区,河流常形成“S”形弯曲河道;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②处。理由:②处地势平坦开阔;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肥沃。
【解析】
【小问1详解】
左图中河流①处上游河谷多呈“V”字形。因为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形成V形谷。 下切侵蚀使得河谷深度增加,侧向侵蚀相对较弱,所以两壁陡峭且深度大于宽度。 右边景观图中丙为峡谷地貌,为①处上游常见景观。
【小问2详解】
左图中,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地区地势趋于平缓,流速减慢,侵蚀作用减弱。故河流上游①处到河流入海口的③处,流水的侵蚀作用逐渐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小问3详解】
左图中①②③三处,最容易形成牛轭湖的是②处。②处地形平坦,河流弯曲度大,容易因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右边景观图中,甲有呈弯月形、与河流有一定联系且相对独立的水体,即牛轭湖景观。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在地势平坦地区,河流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弯曲度不断增大,形成河曲。随着时间推移,弯曲河道的相邻两个凹岸,由于不断受到侧蚀,距离越来越近。最终,在洪水等作用下,河流会自然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小问4详解】
读左图可知,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谷狭窄,地形起伏较大,耕地面积小;且水流速度快,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难以保持。而②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堆积,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种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