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文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有一半以上议员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指派,有些选区已渺无人烟,仍照样选派国会议员,而人口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等没有国会议员的名额。由此可知英国()
A.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B.国王与议会斗争激烈
C.议会下院改革势在必行 D.政党政治的腐败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有些选区已渺无人烟,仍照样选派国会议员,而人口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等没有国会议员的名额”可知,当时议会下院的议员选举规则并不合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参政权利没有得到合理分配。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影响力增强,从而推动了议会的改革,C项正确;1689年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国王的权力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步减少,国王与议会斗争逐渐降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的政党制度,无法得出政党政治的腐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9月,中国人大网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网站上可以查询到通过该平台每日参与讨论 人数和累计提交的修改意见条数。这些做法()
A.体现了民主立法的原则 B.强化了人大的监督职能
C.增加了立法工作的流程 D.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人大立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人们可以参与讨论,并提交修改意见,体现了我国立法的民主性原则,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立法,而非人大的监督职能,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立法遵循全民参与的民主立法原则,并不是增加工作流程,排除C项;全民参与立法讨论,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而非参政,排除D项。故选A项。
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多处如下记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传送文书)”“令赦(被赦免的有过犯罪记录)交毋从事官府”。由此可知,秦朝()
A.创立了文书行政制度 B.基层官吏素质较低下
C.对吏的任用严格规范 D.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规定,隶臣妾年老体弱及不足信赖的,不要派去送递文书;被赦免的有过犯罪记录不要让其在官府做事,这说明秦朝对官吏的任用严格规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吏的任用规定,而不是文书行政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吏的任用规定,没有涉及基层官吏素质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刑峻法的内容,而是对吏的任用规定,排除D项。故选C项。
4.1829年至1883年,美国政府各个层级的官员任命与支配权皆被选举获胜的政党领袖所掌控。以林肯总统为例,在他就职之后,其有权任命的1639个职位中就有1457个职位人员被更换。林肯此举()
A.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了政党分肥制特征
C.保证了官员对政府忠诚 D.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9年至1883年(美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政党分肥制是指执政党将政府职位作为政治酬劳分配给本党成员的一种政治现象,美国政府各个层级的官员任命与支配权皆被选举获胜的政党领袖所掌控,且林肯总统在就职后大量更换了官员,这完全符合政党分肥制的特征,B项正确;更换官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行政效率有所影响,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此举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且频繁更换官员也可能导致政策不连续、工作交接不畅等问题,从而影响效率,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政党分肥是为了保证官员的忠诚。此外,忠诚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官员的任命方式,还取决于官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政党分肥制带来的弊端,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官制度的建立或与此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无夫权的婚姻”,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要将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A.源于平民经济地位提升 B.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C.证明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D.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民法大全》对妇女人身和财产的保护,说明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罗马民法大全》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虽然《罗马民法大全》保护妇女的人身和财产独立,但当时男女地位并不平等,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剔除了法律中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材料信息只涉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6.图1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
A.重刑法而忽略伦理教化 B.法律体系开始走向完备
C.法律程序注重公平公正 D.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图示可知,法律体系与王朝更替有很大 重合,体现了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关系,D项正确;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重视伦理教化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法律体系开始走向完备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的法律程序,体现不出公平公正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7.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A.有利于培养国民民族认同
B.顺应民主共和 主流趋势
C.推动了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适应传播启蒙思想的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这主要是服务于统治者,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些说明官方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普及,意在增强民众对国家语言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推行民族语言增强民族认同感,并未凸显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政府重视生活语言和标准语言,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其他文化,实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C项;启蒙思想发展的时间是在17、18世纪,其传播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获得政治权力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8.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断然放弃“一边倒”战略,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国家,把亚非拉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B.努力寻求更大外交空间
C.着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D.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20世纪60年代,伴随中苏关系的破裂,美国继续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有所恶化。国家对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把亚非拉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目的是通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争取外交支持,拓展外交空间,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比较复杂,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D项;亚非拉国家并不都属于中国的邻国,排除C项。故选B项。
如表是某学者根据明朝初期徽州地区地契的使用情况制作的表格。据此可知,该地区()
A.土地商品化流转速度加快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弛
C.对外贸易推动了经济变革 D.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银作为通货的契约数量逐渐增加:洪武时期为6,正统时期为35,成化时期为90,而且到成化年间的90份契约中,全部使用白银,这表明在明朝初期徽州地区,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在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卖田的契约书呈现下降趋势,不能说明土地商品化流转速度加快,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抑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地契使用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美、英两国自1941年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双边对话和谈判,最终达成了一致,并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由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行协定》。这说明()
A.二战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 B.英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C.美英对世界经济控制进一步加强 D.冷战格局开始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至1944年(世界)。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全球经济遭受重创,战后各国面临经济重建的挑战。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体现了二战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A项正确;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且受到美国的竞争和压制,“英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并不能直接说明美英对世界经济控制的进一步加强。此外,该体系也有积极影响,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经济稳定,而非只是单纯的控制,排除C项;冷战格局开始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非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1.雍正年间,清世宗下令各地乡村设立乡约,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乡约正、约副要召集全约之人宣讲《圣谕广训》,建立起“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据此可知,乡约制度()
A.是乡村的民主自治制度 B.提高了儒学的普及程度
C.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清世宗下令在全国各地乡村设立乡约,规定乡约正、约副定期宣讲《圣谕广训》,建立起“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这表明乡约制度起到了教化乡里百姓、捍卫乡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D项正确;乡约制度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但不属于“民主自治制度”,排除 A项;乡约制度对儒学普及程度的影响难以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政府的行政成本不会因为乡约制度的实行而降低,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世纪年90年代,丹麦政府社会救济法案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享用公共津贴,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社会服务享用条件也更严格,认为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反映了()
A.国家基层治理能力增强
B.北欧福利国家彻底破产
C.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政府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年90年代(丹麦)。根据材料“丹麦政府社会救济法案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享用公共津贴,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社会服务享用条件也更严格,认为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可知,政府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寻求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权责的平衡,以期达到社会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丹麦政府调整社会福利政策,以期达到社会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没有提及基层治理情况的变化,无法得出基层治理能力增强,排除A项;“福利国家彻底破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危机,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而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3.图1和图2所示分别反映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曾出现的农业生产场景。据图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相似性 B.农业庄园式劳作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C.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广泛且持久的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古代埃及与古代中国都出现了牛耕。这说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有一定相似性,A项正确;从这两张图中无法得出农业庄园式劳作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的结论,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不是庄园式劳作普遍的情况,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并且图中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关系,排除C项;“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广泛且持久的交流”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故选A项。
14.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利用施肥技术增加粮食总供给量,并且把小麦销售到其他地区,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贸易路线,排除B 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5.据《田车谣》载:朝踏车,暮踏车,辘掉衔尾翻乌鸦,绕畴接岸声咿哑。自从五月天不雨,大河小河断鱼罟,中田日见稻秧焦,疲尽耕牛人力苦。骄阳炙背火云热,手足胼胝筋骨折,农夫滴泪不成泉,河水乾于眼中血。这里的田车()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变革
B.源于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D.使生产摆脱了自然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据《田车谣》载:朝踏车,暮踏车,辘掉衔尾翻乌鸦,绕畴接岸声咿哑。自从五月天不雨,大河小河断鱼罟,中田日见稻秧焦,疲尽耕牛人力苦。骄阳炙背火云热,手足胼胝筋骨折,农夫滴泪不成泉,河水乾于眼中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车(即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它的使用提高了播种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田车的使用并未直接推动耕作方式的变革,而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补充,排除A项;田车不是源于生产技术理论创新,而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排除B项;田车的使用虽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但并不能使生产完全摆脱自然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6.1814年印度向英国输出了126万匹棉布,到1835年降到30万匹。同期英国棉布进入印度的数量由9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这些变化主要在于当时英国()
A.扩大了棉纺织手工工场
B.完成了海外的殖民扩张
C.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D.改变了棉纺织生产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4-1835年(英国)。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棉布产量大幅增加,从而能够大量向印度输出,同时也挤垮了印度本土的棉布生产,D项正确;扩大棉纺织手工工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英国棉布产量和对印度输出量的巨大变化。在19世纪,英国主要是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而非手工工场,排除A项;完成海外的殖民扩张主要是在政治和领土方面的成就,它不是导致英国棉布产量和对印度输出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这是其工业生产能力强大的结果,但不是直接解释棉布产量和输出变化的关键,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武王灭商后,需要将周族和商族以及其他部族结合在一起,希望形成以周族为主体的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此西周“封建亲戚”。“封建”是指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如鲁、齐、燕等国之封立。诸侯对周天子负有朝觐、纳贡、军役等义务,他们于其封国内有相当之权力,可再行分封卿大夫等。“亲戚”多以同姓亲族为主,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天子-诸侯-卿大夫一士”之层级统治秩序。“封建亲戚”旨在“以蕃屏周”。同时,周公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各阶层之行为。西周通过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整合,构筑起了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封建”国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从国王至大小贵族、骑士,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依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层层分封。封君需保护、帮助、尊重封臣及其家人和财产。封臣要对封君效忠、服从,服兵役并缴纳“帮助金”,由此形成以领主附庸关系为主导的“封建制度”。若领主未尽保护之责或侵犯附庸权利,附庸原则上可拒绝履行义务甚至解除关系。附庸对隔层领主是独立的,且附庸可同时为多个领主的附庸,这种复杂分封使附庸在领主侵权时有向更强领主申诉的可能,领主与附庸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摘编自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封建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时期“封建制度”的差异。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历史条件:统治疆域的扩大;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宗法制的形成;井田制的推行;礼乐文化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封建”依据方面:西周“封建”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中世纪欧洲“封建”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封建”对象方面:西周“封建”对象多为同姓亲族,中世纪欧洲“封建”对象是各级贵族、骑士等。统治结构稳定性方面:西周“封建”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结合,形成了统一稳定的国家结构,中世纪欧洲“封建”下的附庸关系复杂且相对松散,易出现权力纷争,国家结构相对分散且不稳定。君臣关系方面:周天子权威至上,诸侯服从周天子,诸侯以下各级都要服从上级,关系是单向且严格,中世纪欧洲封君与封臣义务关系明确,关系具有双向性和灵活性,二者相互制约。(答出两点即可)
认识:这些差异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共同塑造而成的;这种差异充分展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明的多元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为西周(中国)。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周武王灭商后,需要将周族和商族以及其他部族结合在一起,希望形成以周族为主体 稳定的统治秩序”并结合所学可分别得出统治疆域的扩大,政治影响力的拓展;根据材料“亲戚”多以同姓亲族为主,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天子-诸侯-卿大夫一士'之层级统治秩序”可得出宗法制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推行井田制;根据材料周公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各阶层之行为”可得出礼乐文化的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变化题、认识题。时空为中世纪的欧洲与西周时期的中国。差异:“封建”依据方面:根据材料一““亲戚”多以同姓亲族为主”可得出西周“封建”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根据材料二“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可得出中世纪欧洲“封建”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封建”对象方面:根据材料一“亲戚”多以同姓亲族为主”可得出西周“封建”对象多为同姓亲族,根据材料二“从国王至大小贵族、骑士”可得出中世纪欧洲“封建”对象是各级贵族、骑士等。统治结构稳定性方面:根据材料一周公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各阶层之行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可得出西周“封建”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结合,形成了统一稳定的国家结构,根据材料二这种复杂分封使附庸在领主侵权时有向更强领主申诉的可能,领主与附庸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可得出中世纪欧洲“封建”下的附庸关系复杂且相对松散,易出现权力纷争,国家结构相对分散且不稳定。君臣关系方面:根据材料一“诸侯对周天子负有朝觐、纳贡、军役等义务,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天子-诸侯-卿大夫一士'之层级统治秩序”可得出周天子权威至上,诸侯服从周天子,诸侯以下各级都要服从上级,关系是单向且严格,根据材料二“封君需保护、帮助、尊重封臣及其家人和财产。封臣要对封君效忠、服从,附庸原则上可拒绝履行义务甚至解除关系”可得出中世纪欧洲封君与封臣义务关系明确,关系具有双向性和灵活性,二者相互制约。
认识: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时期“封建制度”的差异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共同塑造而成的;这种差异充分展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明的多元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巡回审判最早出现于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时期,但那时只是偶尔使用,未成制度。亨利二世(11541189在位)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巡回区,定期派遣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各地受理案件。巡回法官在地方主持审判时,因其采用陪审制,判决更为公正,对当事人更富吸引力。所以,巡回审判制度的结果是将大批原本由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法院审理的案件转移到国王法院。由此,国王司法权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国王法院包揽了全部的刑事案件和几乎全部的自由土地纠纷案件。
-摘编自李培峰《英美法要论》
材料二《大宪章》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第39条的重要性是其他条款所无法比拟的。该条款规定任何自由人,除经其同辈依法审判或根据这片土地上的法律,不得加以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自由、流放和任何其他损害。就该条款的内容来说,以下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自由人”的概念。在当时来说,自由人实际上就指封建贵族和中产阶级。二是“经同辈依法审判”,是指当事人有获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据苗延波《法治的历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中世纪“巡回审判”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英国政治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法律 角度分析颁布《大宪章》的影响。
【答案】(1)趋势:常设化(定期化);判决更公正;审判权扩大。
作用: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加强了王权;维护了统治;促进了普通法的形成。
(2)积极:明确依法审判,确立法律至上原则;有利于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规定陪审团审判,体现了程序公正的原则。消极:提出法律适用范围仅为贵族和中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任答三点,不区分积极和消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但那时只是偶尔使用,未成制度”“定期派遣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各地受理案件”,可得出常设化(定期化);根据一“将大批原本由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法院审理的案件转移到国王法院。由此,国王司法权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可得出审判权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巡回法官在地方主持审判时,因其采用陪审制,判决更为公正,对当事人更富吸引力”可知,判决更公正。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国王司法权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可得出加强了王权:根据一“因其采用陪审制,判决更为公正,对当事人更富吸引力”,可得出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以及维护了统治;联系所学,英国的“巡回审判”,促进了普通法的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从积极与消极角度分析。积极角度,根据材料二“除经其同辈依法审判或根据这片土地上的法律,不得加以其他损害”,可得出明确依法审判,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以及有利于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根据二“当事人有获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可得出规定陪审团审判,体现了程序公正的原则。
消极角度,根据材料二“自由人实际上就指封建贵族和中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于中世纪颁布,提出法律适用范围为贵族和中产阶级,而使得广大的平民和农奴得不到法律保护,维护社会中上层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此可知,其提出法律适用范围仅为贵族和中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阐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机制。秦汉时期,建立什五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时期,王安石实施保甲法,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农户之间相互监督,如有犯罪行为,同保的人需承担连带责任。明朝王守仁在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他九家一同受罪。
总之,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调动了民众的力量,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
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
阐述: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秦汉至明清的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得出论题:一、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二、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
示例一: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其次,结合材料中的信息以及所学秦汉、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措施,展开论述。如秦汉时期,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时期,王安石实施保甲法,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农户之间相互监督,如有犯罪行为,同保的人需承担连带责任。明朝王守仁在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他九家一同受罪。
最后总结,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调动了民众的力量,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 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约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的表现。
【答案】(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丁美洲;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着文化交流与碰撞。
(2)表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咖啡种植园条件恶劣,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咖啡种植园的劳动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日照咖啡”的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咖啡产销体系的不公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年代
契约数
契约内容分类
使用通货分类
卖田
卖地
卖山
其他
宝钞
银
谷物
绢布
洪武
49
12
17
20
37
6
5
正统
54
19
14
17
3
35
7
12
成化
90
8
37
42
3
90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6-21世纪(西方)。特征:根据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可知,历时久、范围广;根据材料“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可知,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美;根据材料“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6-21世纪(西方)。表现:根据材料“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咖啡种植园条件恶劣,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咖啡种植园的劳动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可知,20世纪以来,“日照咖啡”的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根据材料“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可知,咖啡产销体系的不公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唐书·食货志》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下列图片主要说明了, 美国《时代》杂志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下列图片主要说明了, 美国《时代》杂志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