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燕山地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燕山地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质量检测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9页。
2.在试卷、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
3.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笔作答。
4.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是( )
A. 拉瓦锡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D. 阿伏伽德罗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定量实验测定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A正确。
B.道尔顿是英国科学家,和阿伏伽德罗一起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B不正确。
C.门捷列夫是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C不正确。
D.阿伏伽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与道尔顿一起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D不正确。
故选A。
2.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蜡熔化B. 酒精挥发
C. 天然气燃烧D. 水的沸腾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天然气燃烧会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的沸腾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3.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体积含量约占的气体是( )
A. 氧气B. 氮气
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约占空气体积的,不符合题意;
B、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约占空气体积的,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磷PB. 铁feC. 锌ZND. 钠Ne
【答案】A
【解析】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详解】A、磷的元素符号表示为P,故A正确;
B、铁的元素符号表示为Fe,故B错误;
C、锌的元素符号表示为Zn,故C错误;
D、钠的元素符号表示为Na,故D错误;
故选:A。
5. 海带、木耳、菠菜等食物可为人体补铁。这里的“铁”指的是( )
A. 单质B. 元素C. 原子D. 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则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故选B。
6. 下列描述中,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
A.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 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C.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D. 铁的熔点很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描述的是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冰的密度比水的小,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铁的熔点很高,描述的是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中子数B. 质子数
C. 核外电子数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选B。
8. 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二氧化硫B. 一氧化碳
C. PM2.5D. 氮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PM2.5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氮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 红磷B. 木炭C. 铁丝D. 氢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自来水B. 雪碧
C. 液态空气D. 液态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物质等,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雪碧中含有水、糖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态氧气是氧气的液态形式,属于纯净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
A. 潜水B. 急救C. 灭火D. 气焊
【答案】C
【解析】
【详解】A、潜水利用了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氧气的用途,不符合题意;
B、医疗急救利用了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氧气的用途,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助燃,不能用来灭火,不属于氧气的用途,符合题意;
D、气焊利用了氧气助燃的化学性质,属于氧气的用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过滤B. 倾倒液体
C. 读取液体体积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滤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选项错误;
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持瓶,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倒入液体,选项错误;
C、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读取,选项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将导管的出气端浸入水中,手握试管外壁,如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选项正确,故选D。
13. 已知碳14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碳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 6B. 8C. 12D. 14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
故选A。
14.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为12B. 质子数为12
C. 元素符号为MgD. 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信息示意图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根据图像,镁的原子序数为12,A选项正确;
B、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所以镁的质子数为12,B选项正确;
C、元素信息示意图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根据图像,镁的元素符号为Mg,C选项正确;
D、元素信息示意图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图像,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D选项错误。
故选:D。
15. 下列符号表示1个氢分子的是( )
A. HB. H2C. H+D. 2H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子的表示方法:在物质化学式前面加上数字即可,而表示1个氢分子的化学符号为H2。
【详解】A、H表示1个氢原子、氢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H2表示1个氢分子,故B符合题意;
C、H+表示1个氢离子,故C不符合题意;
D、2H表示2个氢原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二氧化钛(TiO2)可用于生产防晒霜。其中钛元素(Ti)的化合价为( )
A. -4B. +3C. +4D. +5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氧化钛中,设钛元素(Ti)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x+(-2)×2=0,得x=+4价;
故选C。
17. 能鉴别氮气和氧气两瓶气体的方法是( )
A. 观察颜色B. 闻气味
C. 插入带火星的木条D.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和氧气都是无色气体,通过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A错误;
B、氮气和氧气都是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闻气味无法鉴别,故B错误;
C、氮气没有助燃性,插入带火星的木条无明显现象,氧气有助燃性,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以观察到木条复燃,故C正确;
D、氮气和氧气都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该方法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食醋B. 白酒C. 红磷D. 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醋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白酒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19.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用淘米水浇花B.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 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D. 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A正确;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故B正确;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不利于节约用水,故C错误;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D正确,故选C。
20. 下列物质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汞HgO2B. 二氧化硫
C. 氯化钠NaClD. 氮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化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氧化汞的化学式写为HgO,选项错误;
B、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二氧化硫的化学式写为SO2,选项正确;
C、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氯化钠的化学式写为NaCl,选项正确;
D、氮气由氮分子构成,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氮气的化学式写为N2,选项正确;
故选A。
21.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一组是( )
A. 液态空气B. 二氧化锰C. 四氧化三铁D. 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态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大量氧分子构成,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四氧化三铁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 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C.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选A。
24. 某同学描述了某化学符号的含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一个分子;③表示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该化学符号可能是( )
A. O2B. NOC. H2OD. HClO
【答案】C
【解析】
【详解】A、O2表示氧气这种物质,表示1个氧分子,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表示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NO表示一氧化氮这种物质,表示1个一氧化氮分子,表示一氧化氮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1个一氧化氮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H2O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1个水分子,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表示次氯酸这种物质,表示1个次氯酸分子,表示次氯酸由氢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1个次氯酸分子由1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 实验小组用小刀切取一段蜡烛,用下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用小刀切取蜡烛,说明蜡烛硬度较小
B. 注射器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CO2
C. 玻璃导管口处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
D. 蜡烛的熔化和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小刀能切下蜡烛,说明蜡烛硬度较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C、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第二部分(本部分共10题共3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 食品防腐保鲜有多种方法。
(1)减少食品保存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下列几种方法中,利用此原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抽真空 B 冷藏或冷冻
(2)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可防腐,原因是_______。
【答案】(1)A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
【详解】(1)A.抽真空,能减少食品保存环境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正确;
B.冷藏或冷冻不能减少食品保存环境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错误;故填:A;
(2)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能充入食品包装袋内作防腐剂;故填: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7. 氧循环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循环。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
(2)下列过程中,能产生氧气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煤炭燃烧B. 植物光合作用C. 人的呼吸
(3)氧气有很多用途。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潜水B. 灭火C. 航天
D. 霓虹灯E. 医疗急救
【答案】(1)21% (2)B (3)ACE
【解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故填:21%;
(2)A、煤炭燃烧消耗氧气,不符合题意;
B、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符合题意;
C、人的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潜水,符合题意;
B、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用于灭火,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能用于航天,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不符合题意;
E、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符合题意;
故选ACE。
28.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下图是电解水的实验。
(1)实验中收集到氢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填“a”或“b”)。
(2)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得到了有关水的组成结论为____________。
【答案】(1)a
(2)或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析】(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则a试管产生的是氢气。
(2)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科普阅读】
29.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天然气一般指蕴藏于地层中的气体混合物,主要成分如图1所示。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无色、无味。地壳中,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超过200万亿m3。
天然气是低碳能源,作为燃料,产生相同热量时,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减排二氧化碳65.1%。天然气用于汽车燃油,还可以减少颗粒悬浮物的排放。
天然气可以压缩冷却成液化天然气运输、使用。1m3液化天然气可气化成625m3天然气,用于居民生活中的烹调、取暖等。在送到用户之前,为便于泄漏检测,需要用硫醇等给天然气添加气味。
目前天然气在我国的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图2)。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用作燃料,利用了其______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
(2)天然气相比于煤炭是低碳能源的原因是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液化天然气气化后体积增大的原因_______。
(4)由图2可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天然气主要由甲烷及少量乙烷、丙烷、氮气、丁烷组成
B 甲烷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用天然气替代煤等常规城市燃料,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
【答案】(1)化学 (2)产生相同热量时,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减排二氧化碳65.1% (3)分子间隔增大 (4)2014-2018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AC
【解析】
【详解】(1)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天然气用作燃料,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填:化学。
(2)由题干所知天然气是低碳能源,作为燃料,产生相同热量时,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减排二氧化碳65.1%,故填:产生相同热量时,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减排二氧化碳65.1%。
(3)分子之间有间隔,液化天然气气化后体积增大的原因是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填:分子间隔增大。
(4)由图2可知2014-2018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故填:2014-2018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
(5)A 天然气主要由甲烷及少量乙烷、丙烷、氮气、丁烷组成,正确。
B 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
C 天然气是低碳能源,作为燃料,产生相同热量时,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减排二氧化碳65.1%。天然气用于汽车燃油,还可以减少颗粒悬浮物的排放,故用天然气替代煤等常规城市燃料,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正确。
故选:AC。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0. 选择正确的操作(填序号)。
【答案】(1)b (2) a (3)b
【解析】
【详解】(1)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b正确;
(2)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既不能伸入试管,更不能接触试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a正确;
(3)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b正确。
故填:①b;②a;③b。
31. 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1)实验1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实验1中,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实验2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____,放热。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
【答案】(1)①. 试管 ②. 高锰酸钾##KMnO4
(2)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3)①. 白光 ②. ##
【解析】(1)根据图像,仪器a是试管;该装置中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则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试剂是高锰酸钾(KMnO4)。
(2)实验1中,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3)实验2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32. 用下图实验研究分子的性质。
已知:浓氨水易挥发,酚酞溶液不易挥发。
(1)观察到烧杯_____________。(填“A”或“B”)中的液体变红。
(2)以上现象体现了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B中遇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变红,所以B烧杯中的液体变红。
(2)烧杯B中的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3. 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3)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红磷的用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B. 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C. 该实验中,可用木炭代替红磷
【答案】(1)##
(2)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
(3)B
【解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或者;
(2)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实验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从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填: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
(3)A、红磷的用量影响实验结果,如果红磷不足,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A错误;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以防止气体逸出影响实验结果,故B正确;
C、该实验中,不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几乎不变,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故C错误。
故选B。
【科学探究】
34. 化学兴趣小组进行趣味化学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发泡剂、催化剂混合后,迅速涌出大量柱状泡沫。因喷出的大量泡沫像大象用的牙膏,故被称为“大象牙膏”实验,泡沫溢出烧杯所需时间越短,“大象牙膏”实验效果越好。
【提出问题】影响“大象牙膏”实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进行实验】向烧杯A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和5滴发泡剂。向烧杯B中加入水和不同质量的催化剂(酵母)。将两只烧杯中的液体混合,记录泡沫溢出烧杯口所需时间,实验装置如图。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量取水应选用______mL量筒(填“10”或“50”)。
(2)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
(3)结合表中数据,对比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是否影响“大象牙膏”实验效果。
(4)对比实验③④⑤可得到的结论:在实验研究范围内,酵母质量等条件相同时,___,“大象牙膏”实验效果越好。
(5)小李同学想继续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比酵母做催化剂实验效果更好。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方案:向烧杯A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5滴发泡剂,烧杯B中加入______和______,观察到泡沫溢出烧杯所需时间小于。
【答案】(1)50
(2)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H2O+O2
(3)酵母质量
(4)过氧化氢浓度越大
(5)①. 0.4g二氧化锰 ②. 4mL水
【解析】(1)选择量筒时,量筒量程应该大于或等于量取液体的体积,并且最接近,因此量取40mL的水应选择50mL的量筒,故填:50;
(2)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分别为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H2O+O2,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或H2O2H2O+O2;
(3)实验①②③中,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有酵母质量不同,因此实验①②③目的是:探究酵母质量是否影响“大象牙膏”实验效果,故填:酵母质量;
(4)实验③④⑤中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由实验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大象牙膏”泡沫溢出烧杯所需时间越短,因此实验③④⑤可得到的结论:在实验研究范围内,酵母质量等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大象牙膏”实验效果越好,故填:过氧化氢浓度越大;
(5)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比酵母实验效果好,根据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相同根据实验⑤数据,向烧杯A中加入10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5滴发泡剂,则烧杯B中加入0.4g二氧化锰、4mL水,若泡沫溢出烧杯所需时间小于5s,则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故填:0.4g二氧化锰;4mL水。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5. 长时间剧烈运动,人体内会生成乳酸(),使肌肉产生酸痛感。乳酸由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要有过程和结果)。
【答案】①. 三 ②. 3:4
解:乳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答:乳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
【解析】
【详解】乳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乳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6. 天然气是生活中常用的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要有过程和结果)。
【答案】由甲烷的化学式CH4可知,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解析】
【详解】解析见答案。
(1)取用块状固体_________
(2)滴加液体_________
(3)给被体加热_________
实验序号
烧杯A
烧杯B
泡沫溢出烧杯所需时间/s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发泡剂/滴
酵母质量/g
水/mL
①
10%
5
0.1
4
85
②
10%
5
0.2
4
42
③
10%
5
0.4
4
10
④
5%
5
0.4
4
30
⑤
15%
5
0.4
4
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燕山区初三(上)期中化学试卷(质量检测)[原题+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年北京市燕山地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