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血液的pH在正常范围内将会( )
    A. 下降B. 上升C. 不能确定D. 不变
    【答案】A
    【分析】血液中含有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体在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故血液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将会有所下降,但血液中的缓冲物质HCO3-可以和产生的乳酸反应,从而不会引起血浆pH的剧烈变化,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唾液酸(SA)可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糖或磷脂结合,有助于长时记忆和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微生物,当癌变细胞表面SA超量分布时可逃脱免疫监视,下列关于SA的推测错误的是( )
    A. 可参与细胞间识别
    B. 作为抗原与抗体结合
    C. 可能有助于突触形成
    D. SA浓度可做为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答案】B
    【分析】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改变以及新突触建立有关,短时记忆与海马区有关。
    【详解】A、 由题干中“有助于免疫细胞识别微生物”以及“可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糖或磷脂结合”可知,唾液酸可参与细胞间识别,A正确;
    B、 题干中未提及唾液酸作为抗原与抗体结合,B错误;
    C、因为唾液酸有助于长时记忆,而长时记忆与突触的形成和强化有关,所以唾液酸可能有助于突触形成,C正确;
    D、根据“SA超量分布时可逃脱免疫监视”,所以SA的浓度可做为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D正确。
    故选B。
    3. 反馈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一种常见方式,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向相反方向变化;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使受控制部分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控制中枢是胰岛,受控部分是组织细胞
    B. 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C. 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
    D. 排尿过程存在着正反馈调节,正反馈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答案】B
    【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控制部分是血糖平衡中枢下丘脑,受控部分是胰岛和其他相关的组织细胞,A错误;
    B、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随后捕食者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然后被捕食者的数量因为天敌数量增加而减少,随后捕食者因食物匮乏而数量减少,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
    C、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反馈调节使植物体相关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如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合成,说明生长素和乙烯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C错误;
    D、排尿过程存在着正反馈调节,通过正反馈调节实现了尿液的排空,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B。
    4. 生活在潮间带(海、陆过渡地带)的滨螺常以浒苔(一种藻类植物)为食。图表示某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滨螺密度的增加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演替
    B. 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先增加后下降
    C. 滨螺密度变化会改变潮间带中浒苔的生态位
    D. 随着滨螺密度增加,藻类之间的竞争强度逐渐增加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一定范围内,藻类物种数随滨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密度后,藻类物种数随滨螺密度增加而降低。
    【详解】A、滨螺密度的增加过程中,并没有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因此并没有发生群落的演替,A错误;
    B、潮间带的滨螺与浒苔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因此,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减少,滨螺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滨螺种群密度下降,然后浒苔密度将增加,B错误;
    C、生活在潮间带(海、陆过渡地带)的滨螺常以浒苔(一种藻类植物)为食,浒苔与其他藻类具有竞争关系,滨螺的种群密度影响了藻类的种数,则滨螺密度的变化会改变潮间带中浒苔的生态位,C正确;
    D、随着滨螺密度增加,藻类种数先增加后减少,藻类的数量未知,则不能确定藻类之间的竞争是否增强,D错误。
    故选C。
    5. 咳嗽分为VC和RC,前者属于随意活动,人可以自愿地引发或抑制其发生,喉部刺激不是VC发生的必要条件;后者属于非自愿的,在吸入食物或分泌物时会刺激RC的发生,从而对呼吸道产生保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刺激可直接引起咳嗽神经中枢兴奋,作出咳嗽应答
    B. 纯粹的自主咳嗽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属于条件反射
    C. 咳嗽可以有意识的被控制,所以不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D. 若某人咳嗽功能障碍,肺炎发生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答案】D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详解】A、食物刺激可直接引起相应的感受器兴奋,产生的兴奋通过相关的传入神经传到咳嗽神经中枢,再通过相关的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作出咳嗽应答,A错误;
    B、由题意可知:VC属于随意活动,人可以自愿地引发或抑制其发生,喉部刺激不是VC发生的必要条件,说明VC的发生可以没有感受器参与,因此纯粹的自主咳嗽(VC)不一定属于反射,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扩张,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收缩,咳嗽涉及支气管的参与,虽然可以有意识的被控制,但仍然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C错误;
    D、通过咳嗽的动作可以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若某人咳嗽功能障碍,则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可能导致支气管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生长繁殖因此肺炎发生的风险将大大增加,D正确。
    故选D。
    6. 植物的顶端优势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控。研究发现,蔗糖也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顶端优势,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和独脚金内酯在调控侧芽生长过程中相抗衡
    B. 可通过对休眠的侧芽施加细胞分裂素来解除顶端优势
    C. 可以推测,休眠的侧芽中蔗糖的含量可能较低
    D. 生长素含量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侧芽的生长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特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
    【详解】A、蔗糖抑制BRCl的作用,独脚金内酯促进BRCl的作用,所以在调控侧芽生长过程中蔗糖和独脚金内酯相抗衡,A正确;
    B、细胞分裂素可抑制BRCl,从而促进侧芽生长,所以可通过对休眠的侧芽施加细胞分裂素来解除顶端优势,B正确;
    C、蔗糖促进侧芽生长,所以可以推测,休眠的侧芽中蔗糖的含量可能较低,C正确;
    D、生长素含量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比值较低时有利于侧芽的生长,D错误。
    故选D。
    7. 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的CRP会急剧上升;过量饮酒后,血浆CRP水平也会升高,引起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一系列反应(部分过程如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B. 神经递质和CRH、ACTH等都需要经过血浆运输
    C. 图中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激素调节
    D. 长期过量饮酒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可知,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来进行的,也受免疫系统的调节。体现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是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糖皮质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详解】A、据图分析,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来进行的,所以图中“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神经递质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组织液),不需要经过血浆的运输,B错误;
    C、图中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参与神经调节,也可分泌相应激素参与激素调节,C正确;
    D、据图分析,人过量饮酒后会引起血浆CRP水平升高,通过有关神经的调节使下丘脑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进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分泌细胞因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此人饮酒后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B。
    8. 脑雾,即大脑处于“模糊状态”,患者常常表现出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脉搏和血压不稳等症状。近期有研究发现,脑雾患者持续性血脑屏障破坏,可诱发脑内炎性反应,出现脑水肿和脑炎等生理病变。据此推断错误的是( )
    A. 患者意识障碍可能是大脑皮层受损导致
    B. 患者记忆力下降可能是新突触的建立功能障碍导致
    C. 患者脉搏和血压不稳说明自主性神经也可能受血脑屏障破坏的影响
    D. 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渗出,脑脊液渗透压降低,引发脑水肿
    【答案】D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患者意识障碍可能是大脑皮层受损导致,因为大脑皮层是调控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
    B、患者记忆力下降可能是新突触的建立功能障碍导致,因为长期记忆的产生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患者脉搏和血压不稳说明自主性神经也可能受血脑屏障破坏的影响,因为脉搏和血压调节受自主神经的调控,C正确;
    D、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渗出,脑脊液渗透压升高,引发脑水肿,D错误。
    故选D。
    9. 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下列推测正确的( )
    A. 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改变
    B. 入侵初期,与农田生境相比溪流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C. 食蚊鱼入侵是调节唐鱼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但不改变其K值
    D. 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答案】A
    【分析】物种入侵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
    【详解】A、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唐鱼种群体长都偏大,成体鱼较多,唐鱼幼体较少,所以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改变,A正确;
    B、由图可知,入侵初期,与溪流生境相比,农田生境中唐鱼平均体长更长,说明农田生境中唐鱼成体更多,故农田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B错误;
    C、食蚊鱼入侵导致环境条件变化,K值发生改变,C错误;
    D、食蚊鱼入侵使唐鱼成体更多,唐鱼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不利于唐鱼种群数量增长,D错误。
    故选A。
    10.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种丰富度呈“S”形增长
    B.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C. 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D. 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答案】A
    【分析】分析题中弃耕农田中不同年份不同植物的种类变化情况可知,乔木和灌木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灌木比乔木先出现;草本植物种类从少到多;这说明该弃耕农田中生物群落在不断演替,其演替顺序是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由少到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功能相应由简单变为复杂。
    【详解】A、从表格中统计年份分析,其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不呈“S”形增长,A错误;
    B、群落在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B正确;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正确;
    D、由于弃耕农田中保留了基本土壤,甚至部分种子或繁殖体,所以在此发生演替为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11. 研究者连续跟踪一个胡桃蚜虫种群,发现该种群数量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①可食胡桃小叶的量;②温度;③捕食。并由此归纳出蚜虫增长的三种类型,如下图所示。Ⅰ型模式不考虑捕食者,Ⅱ型模式考虑捕食者,Ⅲ型模式考虑高强度捕食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据曲线Ⅰ推测:5月下旬和6月初的温度和叶片状态有利于蚜虫的快速增长
    B. 据曲线Ⅰ推测:6月下旬,高温和可食胡桃小叶的量减少,不利于蚜虫生存,蚜虫数量急剧减少并无法恢复
    C. 与Ⅰ型模式相比,Ⅱ型模式中由于捕食者的活动,5月下旬到6月初蚜虫数量增长速率较Ⅰ型缓慢,快速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并立即减少
    D. Ⅲ型模式中,由于高强度捕食者的存在,胡桃蚜虫种群增长较慢,种群密度较小
    【答案】C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详解】AB、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①可食胡桃小叶的量;②温度;③捕食。Ⅰ型模式不考虑捕食者,图中5月下旬和6月初,蚜虫种群迅速增大,可能是此时温度和叶片状态有利于蚜虫的快速增长,而6月下旬,高温和可食胡桃小叶的量减少,不利于蚜虫生存,蚜虫数量急剧减少并无法恢复,AB正确;
    C、Ⅱ型模式考虑捕食者,与Ⅰ型模式相比较,5月下旬到6月初蚜虫数量增长速率缓慢,较慢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并维持一段时间再减少,C错误;
    D、Ⅲ型模式中,由于高强度捕食者的存在,胡桃蚜虫种群增长较慢,种群密度较小,D正确。
    故选C。
    12. 人们常用激动囊(KT,一种细胞分裂素)进行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枝)保鲜。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KT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秋菊切花为材料,筛选KT在5~80mg/L中的适宜保鲜浓度,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表示保鲜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田间秋菊花枝相比,处理前切花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减少
    B. T3阻KT处理浓度应为20mg/L
    C. 保鲜效果T5比T0短,原因是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D. 为探究更精确的最近保鲜浓度,应在T2和T4之间设置多个浓度梯度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详解】A、细胞分裂素可延缓细胞衰老,由于切花容易枯萎,故可推测与田间秋菊花枝相比,处理前切花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减少,A正确;
    B、由表格所设置的浓度梯度(后面一组是前面一组浓度的2倍)可推出,T3组KT处理浓度应为20mg/L,B正确;
    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保鲜效果T5比T0差,原因是浓度过高起抑制作用,C错误;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T2和T4保鲜效果相同,T3保鲜效果最佳,说明最适保鲜浓度,应在T2和T4之间,因此为探究更精确的最近保鲜浓度,应在T2和T4之间设置多个浓度梯度,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道题,共62分)
    13.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能支配骨骼肌的收缩运动,同时也能通过闰绍细胞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调控,调节过程见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甘氨酸,“▄”为士的宁。
    (1)在引发骨骼肌收缩的反射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末梢与其支配的骨骼肌共同组成_____。释放的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_____结合,改变了膜的通透性,使骨骼肌产生兴奋,此时兴奋处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
    (2)分析图可知,闰绍细胞释放的甘氨酸为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闰绍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具有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效应,其原因是_____。
    (3)士的宁是一种有剧毒的植物性生物碱,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竞争性结合甘氨酸受体,但不影响高级运动神经元中心。士的宁中毒后,通常表现为肌肉_____。
    【答案】(1)①. 效应器 ②. 乙酰胆碱受体 ③. 外负内正
    (2)①. 抑制性 ②. 负反馈 ③. 甘氨酸能促进Cl-内流,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3)持续收缩(或痉挛、抽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1) 图中涉及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骨骼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当闰绍细胞的轴突末梢兴奋时,即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时,其突触小体就会释放甘氨酸。结合图示可知甘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氯离子内流,使膜电位差增大,所以甘氨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脊髓前角神经元兴奋会促进润绍细胞兴奋,润绍细胞兴奋后会释放甘氨酸,甘氨酸能促进Cl-内流,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故闰绍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具有负反馈调节效应。
    (3)据图可知,士的宁会阻碍氯离子通道,使闰绍细胞不能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进行抑制,导致骨骼肌过度兴奋,表现为肌肉持续收缩。
    14. 太白山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植被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中还分布着羚牛、川金丝猴、黑熊等多种珍稀动物。
    (1)太白山中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______。灌木层的秦岭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有人调查了大熊猫部分栖息地不同龄级秦岭箭竹的比例,结果如下图1,据此分所,箭竹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注:箭竹开花后可造成竹秆的死亡)
    (2)大熊猫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纤维。对竹子开花前后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检测结果如图2,据此推测,箭竹开花______(有利于/不利于)大熊猫生存,依据是____________。竹林开花是影响大熊猫种群生存最重要的____________(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因素。
    (3)调查箭竹种群密度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_____的原则,调查结果反映了种群最基本的______特征。
    (4)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可以通过动物的粪便特征获得种群数量信息。因为动物粪便中含有少量脱落的肠道细胞,其中DNA的特有序列可作为识别不同个体的标记。调查太白山长耳鸮种群数量时,第一次收集到90份粪便,经检测来自50只个体;一段时间后,再次收集到100份粪便,经检测其中30份来自与第一次相同的20只个体,其余70份来自其他46只个体。据此估算该长耳鸮种群数量应为______只。
    【答案】(1)①. 垂直结构 ②. 衰退型
    (2)①. 不利于 ②. 未开花竹相比,开花竹(各器官)粗蛋白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 ③. 密度制约
    (3)①. 随机取样 ②. 数量 (4)165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两大类。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1)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从图1中看出,一年生竹和二年生竹的数量少,说明幼年个体数目少,而老年个体(开花竹)数目较多,这是衰退型的特征。
    (2)分析图像可以看到,箭竹的开花竹与未开花竹相比,开花竹(各器官)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升高,由于大熊猫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纤维,因此箭竹开花不利于对于大熊猫觅食。竹是大熊猫的食物,所以这是大熊猫生存的密度制约因素。
    (3)调查箭竹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样方选取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取样的方法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选取五点取样或等距取样的方法;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由题意分析可知,第一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个体数是50只,第二次收集到的动物粪便总个体数为20+46=66,其中20只个体与第一次收集的相同,因此可利用公式计算长耳鸮种群数量应为50×66÷20=165只。
    15. 糖尿病的特征是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下图表示胰岛素降糖的作用机理,GLUT-4表示葡萄糖转运蛋白。请回答相关问题:
    (1)GLUT-4是一种胰岛素敏感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如图所示,当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之后,一方面促进GLUT-4的合成及携带GLUT-4的囊泡与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和合成①______、转化为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的过程,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多尿是高血糖的典型症状。由于原尿中含有葡萄糖,导致原尿______升高,从而使水在______中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多尿,同时会导致______细胞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______。
    【答案】(1)①. 细胞膜 ②. 糖原
    (2)①. 渗透压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 ③. 下丘脑神经分泌 ④. 减少
    【分析】据图分析,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以及转化为脂肪等其它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详解】(1)据图可知,当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之后,一方面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使GLUT-4的合成增加,同时可促进携带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以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转化为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的过程,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高血糖患者由于原尿中含有葡萄糖,导致原尿渗透压增加,从而使水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多尿,同时会导致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16. 拟南芥种子中含有的隐花色素CRY1是一种能够感受光的受体,可调控种子萌发。为了研究CRY1调控拟南芥种子萌发的机制,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拟南芥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4℃处理2~3d,先打破休眠,分别放在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脱落酸(ABA)的MS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BA浓度的高低与种子发芽率的大小呈______(正相关/负相关),据此推测ABA的作用是: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可作出两种假设:假设1: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假设2:CRY1通过减少拟南芥种子______从而影响种子萌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野生型种子,CRY1突变型种子中ABA合成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ABA特异性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______(填“上调”或“下调”),该结果验证了假设1.
    (3)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控和环境因素共同完成的。请尝试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
    【答案】(1)①. 负相关 ②. 抑制种子萌或促进种子休眠
    (2)①. 内源ABA的含量 ②. 上调
    (3)
    【分析】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ABA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1)据图1分析,ABA浓度越高,种子发芽率越低,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BA浓度的高低与种子发芽率的大小呈负相关,据此推测ABA的作用是:抑制种子萌发或促进种子休眠。
    (2)由图1,使用ABA处理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中含有CRY1,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1存在有利于种子萌发。根据实验结果可作出两种假设,假设1: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因为ABA能够抑制种子萌发,促进种子休眠;假设2:CRY1通过减少拟南芥种子内源ABA的含量从而影响种子萌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野生型种子,CRY1突变型种子中ABA 合成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野生型和突变型中ABA的含量相近,若假设1正确,说明CRY1突变型种子中ABA特异性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ABA特异性受体增多,种子对 ABA 的敏感性增强,不利于种子的萌发。
    (3)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同时植物生长发育也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因此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17. CAR-T细胞是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一种T细胞,其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CD19)。研究人员尝试用CAR-T免疫疗法治疗某种B细胞淋巴瘤(MCL)。
    (1)正常的B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并接受_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转化为具有______能力的癌细胞。
    (2)CD19-CAR-T细胞的制备及其免疫疗法的原理如图。
    ①把特异性识别______的抗体基因,及胞内传导信号分子基因等串联在一起获得融合基因(CAR),将其与pCDH质粒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体外培养的患者T细胞中。
    ②制备获得的CAR-T细胞,应该能特异性结合MCL,激活______免疫,最终裂解癌细胞。此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能够在体内______。
    (3)研究人员欲进一步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分子机理,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已知Ⅱ-2、TNF-α是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请在下表中的I、Ⅱ两处填写相应内容。
    综合上述信息和实验结果,概述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CD19-CAR-T细胞通过CD19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上的CD19抗原,使其激活并释放大量_________,进而实现靶向杀伤裂解癌细胞。
    【答案】(1)①. 辅助性T细胞 ②. 无限增殖
    (2)①. CD19 ②. 细胞 ③. 形成记忆T细胞
    (3)①. 无CD19的肿瘤细胞 ②. CD19-CAR-T细胞 ③. 杀伤性细胞因子
    【分析】识别并清除机体内癌变的细胞,离不开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详解】(1)正常的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够识别抗原并接受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B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进而转化为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癌细胞。
    (2)①由题意和图示可知:T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CD19),所以要制备能特异性识别MCL细胞的CAR-T细胞,需要把特异性识别CD19的抗体基因及胞内转导信号分子基因等串联在一起获得融合基因(CAR),将其与pCDH质粒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体外培养的患者T细胞中。
    ②由图可知:CAR-T细胞相当于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导致癌细胞裂解。可见,制备获得的CAR-T细胞,应该能特异性结合MCL,激活细胞免疫,最终裂解癌细胞。此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能够在体内形成记忆T细胞。
    (3)欲进一步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分子机理,即探究CD19-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是否与肿瘤细胞的CD19有关,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肿瘤细胞的种类,T细胞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因此表格中的Ⅰ处填无CD19的肿瘤细胞;Ⅱ处填CD19-CAR-T细胞。表中信息显示:乙组CD19-CAR-T细胞释放的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的量明显高于甲组,说明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是:CD19-CAR-T细胞通过CD19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上的CD19抗原,使其激活并释放大量杀伤性细胞因子,进而实现靶向杀伤裂解癌细胞。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组别
    T0
    T1
    T2
    T3
    T4
    T5
    KT浓度(mg/L)
    0
    5
    10

    40
    80
    结果
    ++
    +++
    ++++
    +++++
    ++++
    +
    组别
    T细胞种类
    肿瘤细胞种类
    ⅠL-2的释放量
    TNF-α的释放量

    CD19-CAR-T细胞
    Ⅰ______
    1.89%
    0.20%

    Ⅱ______
    有CD19的肿瘤细胞
    30.10%
    32.49%

    相关试卷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我国科学家利用红鲫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