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联合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联合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扰素、多巴胺和糖被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人体的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C.组胺能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引起组织水肿
D.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血浆蛋白的含量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内涵包括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
【详解】A、干扰素、多巴胺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糖被位于细胞膜外侧,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人体的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B错误;
C、组胺能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因素是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其中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D错误。
故选C。
2.植物的生命活动受激素和环境因素等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B.光敏色素被激活后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芽分化和叶绿素合成
D.人工春化能缩短冬小麦的繁殖周期
【答案】A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在促进细胞分裂完成方面,生长素能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但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A错误;
B、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正确;
C、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能促进芽分化和叶绿素合成,C正确;
D、春化作用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人工春化能缩短冬小麦的繁殖周期,D正确。
故选A。
3.水和无机盐对维持人体的稳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B.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Na+的重吸收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答案】B
【分析】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A、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A正确;
B、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能促进Na+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C正确;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D正确。
故选B。
4.布氏田鼠是某地的主要鼠害物种。研究人员在2公顷的农田范围内对布氏田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2只布氏田鼠,第二次捕获58只布氏田鼠,其中有标记的布氏田鼠24只。研究人员在农田中发现有5只第一次标记的布氏田鼠在重捕前已死亡。该农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接近( )
A.69只/公顷B.81只/公顷
C.138只/公顷D.162只/公顷
【答案】A
【分析】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设种群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M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n只,其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公式M/N=m/n,得N=(n·M)/m。
【详解】题意显示,调查2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62只鼠,第二次捕获58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24只,研究人员在农田中发现有5只第一次标记的布氏田鼠在重捕前已死亡,而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N=(n·M)/m=(62-5)×58÷24÷2=68.875≈69只/公顷,A正确。
故选A。
5.膝跳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其传入神经纤维与传出神经纤维相连接,效应细胞为股四头肌的肌肉纤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仅含有一个突触
B.完成该反射不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
C.传出神经元向股四头肌传递的是电信号
D.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A、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通过突触连接,传出神经与其支配的肌细胞也通过突触连接,因此膝跳反射弧含有不止一个突触,A错误;
B、完成膝跳反射需要神经中枢(脊髓)的参与,B错误;
C、传出神经元向股四头肌传递的是化学信号,C错误;
D、在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D正确。
故选D。
6.将流感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并给小鼠接种该疫苗。接种后,灭活的病毒会引起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灭活的病毒.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B.树突状细胞能将灭活病毒的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B细胞接受灭活病毒刺激后即被激活,开始增殖分化
D.多次接种灭活病毒制成的疫苗,有利于小鼠建立免疫屏障
【答案】C
【分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
【详解】A、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可以吞噬灭活的病毒,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将灭活病毒的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正确;
C、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错误;
D、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多,有利于小鼠建立免疫屏障,D正确。
故选C。
7.为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配制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都能促进插条生根
B.预实验的浓度梯度较小,可为寻找最适浓度提供参考
C.各实验组中2,4-D溶液的浓度不同,处理的时间也不同
D.用高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插条时,可采用沾蘸法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以下2类方法比较简便。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详解】A、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所以若配制的2,4-D溶液浓度太高,会抑制插条生根,A错误;
B、在进行正式实验前先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的浓度梯度较大,B错误;
C、本实验处理的时间是无关变量,每一组处理的时间应该保证相同且适宜,C错误;
D、用高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插条时,可采用沾蘸法,生长素溶液浓度较低时采用浸泡法,D正确。
故选D。
8.血糖是人体重要供能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l·L-1,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物质甲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接受刺激分泌物质甲的过程为体液调节
B.肾上腺素与物质甲协同调节血糖的平衡
C.物质甲能抑制肝细胞吸收和储存葡萄糖
D.下丘脑中存在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
【答案】D
【分析】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详解】A、据图,胰岛B细胞受神经递质的作用或直接受血糖浓度上升的作用分泌物质甲胰岛素,其中胰岛B细胞受神经递质的作用分泌物质甲胰岛素的过程为神经调节,A错误;
B、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物质甲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两者并不是协同调节血糖平衡,而是相抗衡,B错误;
C、物质甲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肝细胞吸收和储存葡萄糖,C错误;
D、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可将兴奋传递给下丘脑,说明下丘脑中存在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D正确。
故选D。
9.人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眼和耳中的感受器能将外界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B.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后作用的时间比较短暂
C.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腺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答案】B
【分析】在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详解】A、在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即眼和耳中的感受器能将外界刺激转变为电信号,A正确;
B、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后作用的时间比较长,B错误;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
D、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B。
10.环境中的细颗粒物、病毒的核酸、塑料添加剂和臭氧等,均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表中的相关推论不合理的是( )
【答案】C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是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是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人为地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其中,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呼吸道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发生时,均需要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的刺激才能够完成,B正确;
C、胃液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细胞免疫需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清除病原体,因此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会降低细胞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C。
11.某实验小组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锥形瓶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统计到的酵母菌均有活性
B.向计数室上先滴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使结果偏小
C.培养到第3d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K/2
D.3~5d,酵母菌数量不断下降与营养物质匮乏有关
【答案】C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统计到的酵母菌既有活的酵母菌也有死的酵母菌,A错误;
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待测样液至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若先向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使统计结果偏高,B错误;
C、培养到第3d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K/2,C正确;
D、由图可知,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种群达到K值,此后随着时间延长,由于营养物质匮乏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等使得酵母菌数量不断下降,D错误。
故选C。
1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重要的数量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B.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C.了解濒危物种的种群年龄结构有助于制定繁殖计划
D.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主要目的是提高种群的死亡率
【答案】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而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B、生物的种群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会受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正确;
C、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故了解濒危物种的种群年龄结构有助于制定繁殖计划,C正确;
D、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主要目的是降低其出生率,D错误。
故选D。
13.研究人员设置了低浓度CO2(p1)和高浓度CO2(p2)两种条件,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甲藻、乙藻,检测两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甲藻或乙藻时,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形
B.单独培养甲藻或乙藻时,在第8~10d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大
C.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种内竞争也较为剧烈
D.高浓度的CO2有利于藻类生长,从而提高两种藻类的K值
【答案】D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
1、“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形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藻类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增长曲线都呈现S形增长,A正确;
B、单独培养甲藻或乙藻时,两种藻类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增长曲线都呈现S形增长,在第8~10d时,种群数量大约接近于K/2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大,B正确;
C、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存在种间竞争,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乙的细胞密度相对较大,乙在竞争中占优势,由于资源有限,种内竞争也较为剧烈,C正确;
D、由图可知,甲藻在高浓度CO2条件下,K值并没有增大,D错误。
故选D。
14.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来统计棉蚜的种群密度
B.棉田中的抗棉蚜棉花和不抗棉蚜棉花是两个种群
C.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
D.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有利于防治棉蚜
【答案】B
【分析】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为寄生关系。
【详解】A、棉蚜活动能力弱,体积微小,因而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棉田中的抗棉蚜棉花和不抗棉蚜棉花是一个种群,B错误;
C、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这一种间关系是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C正确;
D、题意显示,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也可能对棉蚜天敌也有影响,因而推测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有利于防治棉蚜,D正确。
故选B。
15.沙蝗的活动和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其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受水分的影响
B.天敌是制约沙蝗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通过喷洒农药来消灭沙蝗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D.沙蝗种群数量增长的过程中,种群密度压力增大
【答案】B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食物、天敌等)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详解】A、根据沙蝗的活动和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可知,沙蝗停止扩散受水分的影响,A正确;
B、天敌是制约沙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喷洒农药可以快速消灭沙蝗,但会造成环境污染,C正确;
D、沙蝗种群增长的过程中,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密度的压力会增大,D正确。
故选B。
16.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种群的K值保持稳定不变
B.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时,数量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为K/2时.对应图2中的b点
D.在控制鼠害时,要使其数量远低于K/2
【答案】D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是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的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又叫K值,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为0,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会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A错误;
B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对应于图2中的a点,BC错误;
D、K/2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以下,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甲状腺在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出现炎症进而功能异常,发病机制如图所示。已知TSH是促甲状腺激素,Tg是甲状腺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1)甲状腺激素具有多种作用,包括调节______,提高神经系统的______。
(2)分析图可知,GD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______,TSH的含量会_____。GD的发病机制是____。
(3)NK细胞是天然的免疫细胞,能快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4)某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其甲状腺出现炎症。为了区分该患者是患GD还是CLT,可检测其血浆中_____(答出2点)的含量。
【答案】(1)①.体内的有机物代谢 ②.兴奋性
(2)①.增加 ②.减少 ③.机体产生的TSH受体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3)监视
(4)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抗体、Tg抗体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如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
【小问2详解】对于GD患者,从图中可知,TSH受体抗体与TSH受体结合,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GD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加。由于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TSH,所以TSH的含量会减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是常见的甲亢类型,患者会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抗体,这种抗体与TSHR结合,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小问3详解】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NK细胞是天然的免疫细胞,能快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小问4详解】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TSH的含量会减少,且含有TSH受体抗体;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TSH的含量会增加,且含有Tg抗体,因此为了区分该患者是患GD还是CLT,可检测其血浆中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抗体、Tg抗体的含量。
18.应激刺激会引起下丘脑特定的神经元产生兴奋,通过突触联系作用于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进而调节肾上腺的活动,最终产生全身适应性反应,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应激刺激引起下丘脑神经元产生兴奋时,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谷氨酸是该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发挥作用后,能提高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膜上______通道的通透性。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在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过程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到一定浓度时,会______下丘脑与垂体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有利于______。
(3)全身适应性反应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浓度______。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可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答出1点)。
【答案】(1)①.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②.钠离子
(2)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抑制 ④.维持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①.升高 ②.都需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作用后会失活
【分析】由图可知,在应激刺激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其分泌过程受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引起全身适应性反应。
【小问1详解】应激刺激会让下丘脑神经细胞由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谷氨酸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提高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促进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
【小问2详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该反馈调节可以避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量过高,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3详解】肾上腺素可作用于靶细胞,可以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等器官时,都需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19.福寿螺是危害水生生态系统的一种入侵软体动物,其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食性广、食量大,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人役地的福寿螺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原因是福寿螺的_____,福寿螺投入水生生态系统后,由于_____(答出2点)等,其种群数量往往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在相同单位体积的实验区内,投入的福寿螺的数量分别为0只(对照组)、10只(低密度组)、20只(中密度组)和40只(高密度组),两周后检测实验区内苦草、狐尼藻和黑藻三种沉水植物的湿重,结果如图。
福寿螺对______的采食具有偏好性。投入福寿螺后,黑藻湿重明显增加,原因是______。
(3)稻鸭共作和池塘养鳖是目前防控福寿螺较为有效的方法。若围绕鸭或鳖对福寿螺的防控效果进行研究,则检测的指标可以是______。
【答案】(1)①.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②.食物和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
(2)①.苦草、狐尾藻 ②.福寿螺大量采食苦草和狐尾藻,对黑藻的采食少;苦草和狐尾藻减少,黑藻获得充裕的生长空间,生长速度快
(3)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常采用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小问1详解】由于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福寿螺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由于食物和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所以福寿螺的数量往往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小问2详解】随着投放的福寿螺数量的增加,苦草和狐尾藻的湿重明显降低,而黑藻的湿重增加,说明福寿螺主要采食苦草和狐尾藻。福寿螺大量采食苦草和狐尾藻,对黑藻的采食少;苦草和狐尾藻减少,黑藻获得充裕的生长空间,生长速度快,因此黑藻的湿重较高。
【小问3详解】鸭、鳖能够捕食福寿螺,与福寿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所以检测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以作为福寿螺的防控效果的检测指标。
20.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为我们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回答下列问题:
(1)陕西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为2024.42km2,野外种群数量约345只,这能反映的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常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法调查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答出2点)。
(2)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由于______(答出2点),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
(3)通过调查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的______,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调查该数量特征,需要统计______。
【答案】(1)①.种群密度 ②.不需要捕捉标记大熊猫,操作便捷;对大熊猫的影响小
(2)①.食物、栖息空间和活动范围改善 ②.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①.年龄结构 ②.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
【小问1详解】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陕西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为2024.42km2,野外种群数量约345只,这能反映的种群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常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法调查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势有不需要捕捉标记大熊猫,操作便捷;对大熊猫的影响小。
【小问2详解】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由于食物、栖息空间和活动范围改善,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小问3详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调查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调查该数量特征,需要统计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1.鼠类大量啃食草原上的牧草,使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这不仅减少了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量,还会影响草原的生态平衡。在鼠害严重的地区,可以使用灭鼠剂来控制鼠的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形,原因是_______。
(2)草原降水量适中有利于鼠的繁殖,降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鼠的生存和繁殖。降水量是影响鼠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因素。鼠有较高的警觉性,会通过观察和记忆来识别捕鼠器的位置和形状,避免再次被捕。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往往会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3)研究人员对某草地的布氏田鼠在5月到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预测未来几年布氏田鼠的数量会增长,判断依据是_______。在成年的布氏田鼠中,雌性个体的数量比雄性个体的多,这对于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
(4)灭鼠剂在控制鼠害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危害。除诱捕等物理方法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答出1点)等方法控制鼠害。
【答案】(1)①.S ②.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且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存在
(2)①.非生物 ②.偏大
(3)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在成年的布氏田鼠中,雌性个体的数量比雄性个体的多,可以提高出生率
(4)引入天敌
【分析】种群的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前者发生在理想的环境中或者某生物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
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
【小问1详解】由于草原上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且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存在,故鼠的种群数量会呈现S型增长。
【小问2详解】降水量属于影响鼠种群发展的非生物因素。由于鼠有较高的警觉性,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偏低,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该种群为增长型,预测未来几年布氏田鼠的数量会增长。在成年的布氏田鼠中,雌性个体的数量比雄性个体的多,可以提高出生率,快速增加种群数量。
【小问4详解】控制鼠害的方法有使用药物、捕鼠器、引入天敌等。
选项
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影响
推论
A
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刺激相关细胞分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
C
降低胃液的pH
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D
使T淋巴细胞的数目减少
降低细胞免疫功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名校高二上学期联合检测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西部分名校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