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时间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人口流动热度是表征城市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京津冀区域内部不同交通工具的城市人
口流动热度分布。在京津冀区域内部人口流动中,廊坊市占据重要地位。完成下面小题。
1. 京津冀区域内部,廊坊市人口流动热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等级高 B. 交通通达度高 C. 地理位置优越 D. 产业结构合理
2. 廊坊市使用汽车交通工具的流动人口可能主要来自( )
A. 北京 B. 天津 C. 石家庄 D. 保定
【答案】1. C 2. A
【解析】
【1 题详解】
第 1页/共 14页
廊坊市城市等级低于北京、天津等城市,A 错误;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流动热度高的支撑条件,但不是主
要原因,B 错误;廊坊市位于京津冀区域的核心位置,靠近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使其成为区域内
部人口流动的重要节点,人口流动热度高,C 正确;廊坊市产业结构无优势,并非其人口流动热度高的主
要影响因素,排除 D。故选 C。
【2 题详解】
廊坊市与北京距离较近,且北京城市规模大,就业机会多,使用汽车交通工具的流动人口可能主要来自北
京,A 正确;天津与廊坊虽距离较近,但从实际情况看,北京对廊坊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吸引廊坊使用
汽车出行的人口流动更多,B 错误;石家庄、保定距离廊坊相对较远,不是廊坊市使用汽车交通工具的流
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CD 错误。故选 A。
【点睛】公路运输的特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由于公路运输网一般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
分布面也广,因此公路运输车辆可以“无处不到、无时不有”。
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2020 年青藏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差
异大,青海柴达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高于 75%),西藏高海拔牧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低于 15%)。下图示
意 2000-2020 年青藏高原分区平均城镇化率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 与 2000-2010 年相比,2010-2020 年青藏高原城镇化增长速度最快 地区是( )
A. 青海 B. 西藏 C. 川西 D. 甘南
4. 导致柴达木地区与西藏高海拔牧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产业结构 B. 生态环境 C. 交通运输 D. 国家政策
5. 为使高海拔牧区更多农牧民享受城镇化成果,需要( )
A. 发展粮食加工工业 B. 改善农牧区住房条件 C. 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 D. 促进异地城镇化建设
【答案】3. B 4. A 5. C
【解析】
第 2页/共 14页
【3 题详解】
根据图中城镇化率柱状图,可大致判断,与 2000-2010 年相比,2010-2020 年青海城镇化率增加的百分数减
小,甘南城镇化率增加的百分数变化不大,西藏和川西城镇化率增加的百分数明显变大,2000-2010 年西藏
城镇化率增加的百分数最少,而 2010-2020 年相比于 2000-2010 年,西藏城镇化率增加的幅度最大,故增
长速度最快,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4 题详解】
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较快,吸引人口集聚,城镇化水平较高;西藏高海拔牧区以畜牧业为
主,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所以产业结构是导致两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A 正确;
两地生态环境都较为脆弱,不是造成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B 错误;交通运输对城镇化有影响,但
不是导致两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 C;国家政策对两地的影响并非导致城镇化水平差异的关键,
D 错误。故选 A。
【5 题详解】
高海拔牧区以畜牧业为主,缺少粮食农产品,不适合发展粮食加工工业,A 错误;改善农牧区住房条件不
能直接使农牧民享受城镇化成果,B 错误;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让更多农牧民享受城镇化成果,C 正确;促进异地城镇化建设可能会导致一些社会
问题,且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农牧民享受城镇化成果的问题,D 错误。故选 C。
【点睛】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
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2024 年 11 月,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的钱凯港正式开港。钱凯港选址于秘鲁首都利马北郊钱凯湾,
距利马现有港口卡亚俄港约 60 千米。钱凯港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少数可以停泊 20 万吨级集装箱船港口。
为确保港口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港口建设了约 2.6 千米长的 L 型堤坝。钱凯港将成为亚洲与南美洲陆海
新通道起点。图 1 示意钱凯港地理位置,图 2 为钱凯港遥感影像。完成下面小题。
第 3页/共 14页
6. 与卡亚俄港相比,钱凯港选址优势是( )
A. 陆上交通便利 B. 海域面积更广 C. 海水深度较大 D. 位于海岸线中点
7. L 型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 方便船只进出 B. 扩大服务范围 C. 减少泥沙沉积 D. 抵御海浪侵袭
8. 钱凯港开通运营,可以有利于南美洲( )
A. 新鲜水果蔬菜远销欧非 B. 劳动力流动方向改变
C. 对巴拿马运河依赖降低 D. 矿产品出口方向改变
【答案】6. C 7. D 8. D
【解析】
【6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钱凯港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少数可以停泊 20 万吨级集装箱船的港口,说明该港口海水深度大,
利于大吨位船停泊,C 正确;两港口均面向大洋,海域面积、海岸线位置区位优势差异不大,BD 错误;图
文材料均没有表明两港口的陆上交通状况,陆上交通可能差异不大,且陆上交通也不是港口选址的主要优
势,A 错误。故选 C。
【7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为确保港口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建设了 L 型堤坝,由此可推测 L 型堤坝的主要作用是抵御
海浪侵袭,保护海岸及港口,D 正确;方便船只进出、扩大服务范围均不是施工时需要考虑的方面,L 型堤
坝阻挡海水运动,无法减少泥沙淤积,ABC 错误。故选 D。
【8 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钱凯港将成为亚洲与南美洲陆海新通道起点,故钱凯港开通运营,有利于南美洲矿产品向亚
洲出口,故矿产品出口方向改变,D 正确;南美洲与欧非相距遥远,港口对应的海运集装箱运输,速度慢,
主要不是运输新鲜水果蔬菜,A 错误;钱凯港开通运营与南美洲航运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无关,C 错误。港
第 4页/共 14页
口运营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不能改变劳动力流动方向,B 错误。故选 D。
【点睛】港口选址的自然条件:要求水域有足够的水深,以便大型船舶顺利进出;港湾形态良好,如呈口
袋状或 U 形,可有效避风避浪;同时,水域面积要足够大,以满足船舶调头和多艘船舶停靠的需求。陆域
条件则要求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便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长期安全运营。
2024 年 11 月,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 3046 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位
于沙漠南侧的和田地区探索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梯田式”治沙模式(下图),先将高大的沙
丘平整为“梯田”,再铺设草方格和滴灌带种植植物。未来,当地将利用机械固定间距种树,推动精准高
效种植,促进治沙产业化。完成下面小题。
9. 与工程措施相比,和田地区在治沙过程中采用生物措施( )
A. 消耗水源少 B. 治沙效果好 C. 使用寿命短 D. 操作难度小
10. 与完全平整沙丘后滴灌种植植物的治沙模式相比,和田地区“梯田式”治沙模式可以( )
A. 提高施工质量 B. 调节空气湿度 C. 降低治沙成本 D. 减少水土流失
11. 未来和田地区治沙产业化过程中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遥感技术 B.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 无人机 D. 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 题详解】
生物措施需要种植植物,消耗水源较多,A 错误;生物措施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固沙,改善土壤结构等,治
沙效果好,B 正确;生物措施使用寿命较长,C 错误;生物措施需要考虑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操作难度并不
小,D 错误。故选 B。
【10 题详解】
“梯田式”治沙模式先将沙丘平整为“梯田”,再铺设草方格和滴灌带种植植物,相比完全平整沙丘后滴灌种植
第 5页/共 14页
植物,减少了平整沙丘的面积和工作量,降低了治沙成本,C 正确;“梯田式”治沙模式与施工质量、调节空
气湿度关系不大,排除 AB 错误;该地区主要是风沙问题,水土流失不严重,D 错误。故选 C。
【11 题详解】
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获取土地利用、植被生长等信息,在治沙产业化过程中可用于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土
地沙化情况等,A 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B 错误;无人机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C
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治沙产业化过程中不是主要利用的技术,D 错误。故
选 A。
【点睛】防风固沙林是指为降低风速,固定流沙,改良土壤而营造的防护林。在风沙灾害严重地区,通常
需先栽植沙生植物,包括灌木及草本植物来固定流沙。如我国有的沙区先在格状沙丘上设置生物沙障,栽
植柠条、沙蒿等固沙灌木,以阻止沙粒被风吹移动,并使沙地湿度提高,有机质增加,使沙地环境得到初
步改善。在此基础上栽植乔木树种,逐步达到防风固沙,改造沙地的目的。
赫塔岛(下图)位于苏格兰岛以西约 180 千米,岛上生活的野生索厄羊被认为是欧洲首批驯化羊种的
后代。19 世纪后期,受强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岛上居民全部外迁,索厄羊开始自然演化。随着全球气候变
暖,羊群呈现存活率提高且体型变小、生长速度放缓的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12. 20 世纪以来,赫塔岛上索厄羊得以自然演化,主要是由于该岛( )
A. 环境恶劣 B. 距大陆远 C. 草场广布 D. 水源充足
13.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近年来赫塔岛索厄羊羊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春季低温期变长 B. 夏季高温期变短 C. 秋季高温期变长 D. 冬季低温期变短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 题详解】
赫塔岛位于苏格兰岛以西约 180 千米,距大陆远,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使得索厄羊开始自然演化,B 正确;
第 6页/共 14页
环境恶劣不利于动物的生存演化,不是索厄羊自然演化的主要原因,A 错误;草场广布、水源充足是索厄
羊生存的条件,但不是其得以自然演化的主要因素,CD 错误。故选 B。
【13 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冬季低温期变短,羊群存活率提高,但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植被生长变化,食物供应改变,
使得羊体型变小、生长速度放缓,D 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春季低温期应变短,夏季高温期应变长,AB 错
误;赫塔岛纬度较高,秋季气温不高,应不存在高温期,C 错误。故选 D。
【点睛】气候变化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有
可能增加。
2019 年 8 月台风“利奇马”影响黄海海岸(图 1)期间,在青岛东部海面及其沿岸地区发生了一次海
雾过程。图 2 为此次台风登陆前后气象资料,其中浮标站位于青岛南部海域。完成下面小题。
14. 11 日 16 时之前,利于海雾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①充足的水汽②较低的海温③较大的风速④较低的气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此次海雾的移动方向是( )
A. 由西北向东南 B. 由西南向东北 C. 由东北向西南 D. 由东南向西北
16. 台风过境后海雾消散,是因为( )
A. 气压快速升高 B. 风向发生变化 C. 气温快速回升 D. 杂质迅速减少
【答案】14. B 15. D 16. C
【解析】
【14 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11 日 16 时之前,气温高于海温,风速较大,故 11 日 16 时之前,利于海雾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②③,风速较大,气温较高,暖气流平移到冷海面之上,水汽凝结形成海雾,②③正确④错误;11 日 16 时
第 7页/共 14页
之前气温高于海温,抑制了海水蒸发,空气中水汽相对不足,不利于海雾形成,①错误。故选 B。
【15 题详解】
根据右图中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可知,大公岛站、太平角站、青岛站依次出现大气能见度的最小值,说明海
雾的移动方向是由大公岛站到太平角站再到青岛站,即由东南向西北移动,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16 题详解】
海雾消散主要是大风吹散或气温升高,水汽蒸发。台风过后气压会逐渐升高,但气压变化与海雾消散关系
不大,A 错误;风向发生变化可能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但不直接导致海雾消散,B 错误;气温的快
速回升有助于加速水汽的蒸发,从而破坏雾的稳定条件,使海雾消散,C 正确;杂质并不是形成海雾的主要
原因,也不是导致海雾消散的关键因素,D 错误。故选 C。
【点睛】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水汽充足,风力温和,大气结构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锂矿以盐湖卤水型锂矿为主,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及西北部(图 1)。高原盐湖卤水普遍富含
锂、钾等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周边火山、温热泉等。扎布耶盐湖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干旱,是西
藏目前唯一正在工业化开发锂矿的盐湖。扎布耶盐湖锂矿生产采用“太阳池”技术,将热量储存在池底卤
水中,不仅实现了全年连续生产,且具有较高的环保价值。图 2 为扎布耶盐湖锂矿生产工艺流程图。
(1)推测青藏高原富锂盐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海拔因素对西藏锂矿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不利影响。
(3)说明扎布耶盐湖锂矿生产过程中“太阳池”技术的环保功能。
【答案】(1)周边火山活动、温热泉等为盐湖提供富含锂、钾等矿物质 卤水;在地势低洼处积水形成湖
泊;气候寒冷干旱,蒸发旺盛,湖水不断浓缩,锂等矿物质逐渐富集,形成富锂盐湖。
(2)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不利于工人身体健康和施工;气温低,冻土广布,给基础设施建设和采矿
作业带来困难;交通不便,增加了运输成本和开发难度。
(3)“太阳池”技术利用太阳能,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碳排放;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减少了因季节
性停产和复产带来的环境扰动。
第 8页/共 14页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北部及西北部盐湖锂矿的分布图以及扎布耶盐湖锂矿生产工艺流程图为材料设置
题目,涉及盐湖的形成、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方向与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
域认知力、体现地理综合学科素养。
【小问 1 详解】
富锂盐湖的形成首先需要分析湖泊盐分的来源:据题干信息:“高原盐湖卤水普遍富含锂、钾等矿物质,主
要来源于周边火山、温热泉等”,说明周边火山活动、温热泉等为盐湖提供富含锂、钾等矿物质的卤水;湖
床处地势低洼,在地势低洼处积水形成湖泊;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稀少,气候寒冷干旱,蒸发旺
盛,湖水不断浓缩,锂等矿物质逐渐富集,形成富锂盐湖。
【小问 2 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会导致空气稀薄,氧气缺少,不利于工人身体健康和施工,会延长工人施工时间,不利
于资源的开发;气温低,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广布,给基础设施建设和采矿作业带来困难;青藏高原
海拔高,人口稀少,相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增加了运输成本和开发难度。
【小问 3 详解】
“太阳池”技术,将热量储存在池底卤水中,太阳池利用率清洁的太阳能,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碳
排放;实现了全年连续生产,减少了因季节性停产和复产带来的环境扰动,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层溶洞和河谷阶地的形成均受构造运动和流水作用影响,一般认为同一自然地理区域内两者在发育
机理和时效性上具有可对比性。黔北绥阳县境内双河洞已探明长度 437.1 千米,垂直纵深 912 米,大致由
四层溶洞连通,形成庞大的岩溶洞穴系统。目前,双河洞仅小部分区域开发为旅游景点。下图示意双河洞
部分洞区(图中数字为溶洞该位置洞底海拔),其中一层有常年性地下河。区内池武溪从洞区发源,下游河
谷发育四级河谷阶地。下表示意池武溪不同层级河谷阶地海拔(第四级阶地因保存较差无法测得准确海拔)。
第 9页/共 14页
分层 海拔/m
第四级 -
第三级 690-750
第二级 660-710
第一级 640-700
(1)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常年地下河的流动方向。
(2)分析双河洞多层溶洞和池武溪河谷阶地发育过程的关联性。
(3)从地理环境角度,简述在双河洞未开发区域进行科考时需注意的事项及理由。
【答案】(1)箭头方向大致从溶洞海拔高处指向海拔低处(从高海拔溶洞指向低海拔溶洞,且经过一层溶
第 10页/共 14页
洞)。如图所示:
(2)地壳运动使区域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河谷阶地; 地壳间歇性抬升,导致河流多次下切,形
成多级河谷阶地;在抬升过程中,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形成溶洞;随着地壳不断抬升,地下水
位下降,在不同高度形成多层溶洞,所以多层溶洞和池武溪河谷阶地发育过程都受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影
响,具有关联性 。
(3)注意事项:防范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理由:该区域 降水丰富,溶洞发育,岩石破碎,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洞内可能有地下河,存 洪涝风险;注意防迷路。理由:双河洞洞区
庞大复杂,未开发区域道路不明,容易迷路 。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双河洞部分洞区及相关文字、表格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能
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河流侵蚀地貌、要素之间的影响、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等相关知识,主要考
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
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小问 1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其中一层有常年性地下河”提示及读图可见,箭头方向大致从溶洞海拔高处指向海拔低处
(从高海拔溶洞指向低海拔溶洞,且经过一层溶洞)。如图所示:
第 11页/共 14页
【小问 2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多层溶洞和河谷阶地的形成均受构造运动和流水作用影响”提示、读表及所学知识,地壳
运动(构造运动)使区域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河谷阶地; 双
河洞多层溶洞说明该地区经历了地壳间歇性抬升,导致河流多次下切,形成多级河谷阶地;在抬升过程中,
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形成溶洞;当溶洞形成后,随着地壳不断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原有的溶
洞可能会脱离地下水位,在更高位置形成一层溶洞,多次这样的过程,在不同高度形成多层溶洞,所以多
层溶洞和池武溪河谷阶地发育过程都受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影响,具有关联性 。
【小问 3 详解】
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黔北绥阳县境内双河洞位于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降水丰富,溶洞发育,
地形崎岖,地质复杂,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溶洞内可能有地下暗河,可能存在
洪涝风险,所以在双河洞未开发区域进行科考时需注意的事项:防范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根
据材料信息“大致由四层溶洞连通,形成庞大的岩溶洞穴系统”“目前,双河洞仅小部分区域开发为旅游
景点”信息提示,双河洞洞区庞大复杂,未开发区域道路不明,容易迷路 ,所以在双河洞未开发区域进行
科考时需注意的事项:注意防迷路。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河流众多。水稻种植主要有雨养旱稻和灌溉水稻等。2010-2020 年水稻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均有
大幅提升,但单产较低。其水稻种植和加工主要由个体户和小型磨坊组成,在储运和加工过程中,水稻总
损耗率高达 30%。近年来,尼日利亚与中国积极开展杂交水稻合作,从中国引进多种杂交水稻试验品种。下
图示意尼日利亚自然地理环境。
第 12页/共 14页
(1)推测尼日利亚灌溉水稻主要分布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2)分析尼日利亚水稻损耗严重的原因。
(3)简述尼日利亚与中国开展杂交水稻合作的条件。
【答案】(1)分布地区:尼日利亚北部地区。理由:北部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干季降水
少,需要灌溉水源;靠近河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2)原因:水稻种植和加工主要由个体户和小型磨坊组成,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导致损耗大;缺乏完善
储运体系,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易造成损失;当地气候炎热,病虫害较多,影响水稻品质,导致损耗严
重。
(3)条件:尼日利亚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种植,有发展水稻种植的潜力;尼日利亚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有提
升空间,但单产较低,有合作需求;中国在杂交水稻种植投术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良品
种。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尼日利亚自然地理环境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区域间经济协作等知识,
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体现地理综合学科素养。
【小问 1 详解】
水稻生长需要优越的水热条件,尼日利亚地处热带范围内,热量条件优越,所以适宜水稻生长的地区应是
水分条件好的。而本题需要解释灌溉水稻,这说明当地的气候应有明显的少雨季节,尼日利亚南部靠近几
内亚湾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水稻几乎不需要灌溉。所以尼日利亚灌溉水稻
主要分布的地区应是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在干季时降
水少,需要灌溉水源;据图示信息可知北部地区有较多河流发育,靠近河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小问 2 详解】
第 13页/共 14页
水稻损耗严重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社会经济方面:尼日利亚经济落后,其水稻种植和加工主
要由个体户和小型磨坊组成,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导致损耗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也缺少必要的冷藏
保鲜技术,所以在储运和加工过程中水稻产品易造成损失;尼日利亚地处热带,气候炎热,病虫害较多,
影响水稻品质,且稻米易变质,导致损耗严重。
【小问 3 详解】
尼日利亚地处热带地区,南部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极好,而北部也有便利的灌溉水源,所以自然条件适
宜水稻种植,发展水稻种植的潜力巨大;据上题分析得知尼日利亚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有提升空间,但单
产较低,且水稻损耗严重,尼日利亚方面有合作需求;中国在杂交水稻种植投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
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良品种,且借助中国的投资也可弥补其水稻损耗严重的不足。
第 14页/共 14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及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试题地理(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测永暑礁常住居民多从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