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七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七生物与环境-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黑叶猴俗称“乌猿”,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等地,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喀斯特石山地区的叶猴中分布最广、最为人熟知的一种。弄岗保护区复杂多变的喀斯特雨林生态系统是黑叶猴天然的庇护所,生活着广西最大的黑叶猴野生种群。下列关于黑叶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弄岗保护区中黑叶猴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不改变该区域种群密度
    B.利用动物声音的个体识别技术也可开展野外种群数量的监测
    C.调查时若发现黑叶猴种群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下降,该种群属于衰退型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易地保护
    2.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3.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就是说大旱之后通常会有蝗灾肆虐。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蝗虫数量大大增加。而阴湿多雨的环境容易使蝗虫间出现流行性疾病,也会使青蛙的数量增加,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改变蝗虫性别比例可以直接降低蝗虫种群密度
    B.食物、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是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C.温度、水分等属于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D.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4.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赤眼蜂是控制二化螟的卵寄生蜂,可大规模低成本饲养;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害虫防治菌,寄主广泛但易受环境影响。某研究团队利用赤眼蜂携带球孢白僵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潜能进行了相关研究(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球孢白僵菌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
    B.二化螟幼虫孵化的死亡率与赤眼蜂寄生时寄主卵的龄期呈正相关
    C.整合两种或多种生物防治剂是一种无污染的、高效的害虫治理策略
    D.赤眼蜂作为球孢白僵菌载体,利用其寄生特性可开发新型“生物导弹”
    5.某地区域内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分布着许多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生物,下列关于生活在上述区域中的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无群落的垂直结构
    B.某些蕨类植物叶绿体颗粒小、数量多,是与其阴生环境相适应的
    C.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其适应干旱环境
    D.湿地生物群落中只有水生植物没有陆生植物
    6.2024年底,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在进行防沙治沙时,工作人员采用铺设草方格,种植柽柳、梭梭等灌木,接种寄生植物肉苁蓉,栽植沙枣、杨树等方式在大漠边缘筑起绿色长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空间广袤、缺乏竞争植物,新栽植树种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B.由于肉苁蓉寄生在柽柳的根部,因此肉苁蓉与柽柳的生态位相同
    C.阻沙防护带的某区域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在沙漠边缘铺设草方格并种植植被进行固沙,未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狮子鱼常栖息在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下生存着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其基因组中与皮肤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丢失,通体透明,骨骼非常薄,具有弯曲能力,能适应超高压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与其他狮子鱼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B.通过统计不同深度海洋中优势种鱼类的个体数可获知该海域的鱼类物种丰富度
    C.超深渊狮子鱼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深海超高压环境导致了超深渊狮子鱼产生骨骼变薄的突变
    8.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在同一地点将甲、乙两种植物种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种植.计算收获时的种子数比值,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M与N的关系所反映的两者之间的竞争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
    B.为保证收获到甲的种子,播种比例不应小于a
    C.M=b,乙植物将逐渐被甲植物淘汰至数量为0
    D.M=c时,甲乙两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
    9.唐代元稹《田野狐兔行》中描述:种豆耘锄,种禾沟甽。禾苗豆甲,狐骨兔翦……日暗天寒,禾稀豆损。鹰犬就烹,狐兔俱哂。”下列针对这一景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气候影响禾、豆的种群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禾、豆、鹰犬和狐兔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C.该生态系统中的狐和兔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D.猎杀鹰犬会使狐、兔的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10.关于食物网结构的讨论往往基于两类食物网:①拓扑网络,即只包含物种捕食关系的网络;②能流网络,即包含具有捕食关系的物种间的能量流动大小(实线箭头的粗细与能量多少正相关)。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拓扑网络中包含了三条食物链
    B.能流网络体现了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这一基本原理
    C.基于A取食偏好的能流网络未遵循能量逐级递减的规律
    D.基于自然状态的能流网络中AB以及AC之间均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1.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生物体和大气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下图表示大气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B.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C.①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
    D.⑤表示分解者,属于第二营养级,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12.某地区分布有三种萤火虫,它们的闪光求偶模式均为雄性发出种特异性的闪光信号,雌性个体回应闪光信号,前者趋近后者,闪光信号的频率、光谱和强度等具有物种特异性,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萤火虫的闪光属于物理信息
    B.萤火虫的闪光特征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C.雌雄萤火虫通过闪光形成信息流,雄性萤火虫作为信息源,不作为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闪光信号的差异,表明这三种萤火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3.某农田弃耕后,很快长满各种杂草,几年后,各种灌木又生长起来。随着时间推移,这块农田演变成了另一种生物群落,演变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至c时间段,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提高
    B.在b至d时间段,群落中所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都在逐渐增大
    C.c时刻群落的物种数量与群落分层一般多于b时刻,且不存在杂草
    D.该群落的演替比从裸岩开始的演替经历的时间短,且在d时刻演替停止
    14.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1961年到2017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61年到2017年间全球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
    B.2001年后出现生态赤字说明地球进入生态超载
    C.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有关
    D.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15.研究生物多样性通常是直接通过对周围植被的调查而获得。有研究者利用花粉进行植物多样性研究,通过悬挂粘板的方法,对温带森林和开阔地的花粉进行了收集,并调查了相应位置的植物多样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的自变量是区域和地形
    B.区域2的生物多样性和花粉丰富度均高于区域1
    C.两个区域中用花粉丰富度反映生物多样性更准确的是区域2
    D.两个区域中森林的花粉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均超过开阔地
    16.新型复合耕作体系——“鱼-菜共生系统”通过完整生态链的构建(见图),形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可持续、低碳高效的生态共生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鱼-菜共生”种养循环模式能够实现该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饵料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被蔬菜吸收利用
    C.硝化池中的硝化细菌属于分解者,把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供蔬菜利用
    D.“鱼-菜共生系统”应考虑群落的种间关系、季节性等问题以保证产量
    17.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动态的重要内容。研究人员将捕获的高原鼢鼠采用皮下注射被动式电子标签,再次捕获时对被捕获个体进行电子标签扫描以识别重捕个体,绘制了如下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年际变化图(种群净补充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新加入种群的个体数量与新减少的个体数量的差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电子标签的注射与扫描使调查的种群密度更准确
    B.秋季至次年春季存活率低的原因为食物匮乏、气温较低
    C.气温、降水量属于影响鼢鼠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2016年春季至秋季种群净补充量上升是因为出生率上升
    18.研究人员选取生境相似,人工干预程度大的小洲湿地和长期无人工干预的咀头湿地,分别研究湿地草本层植物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湿地调查的草本层植物物种数量相同
    B.咀头湿地草本层植 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C.入侵植物的数量少于乡土植物,但入侵植物可能会逐步占据生态位宽度较小的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
    D.入侵植物与乡土植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相较于入侵植物间或乡土植物间更低
    19.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6J/(m²·a)
    C.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或流向分解者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6J/(m²·a),该能量由生产者和陆地的植物残体流向分解者
    20.稻菇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广东某地正式开启稻菇轮作的土地利用新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大球盖菇,是该系统中的分解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菌糠除作为肥料外,还可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某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曲线I表示 (填“出生线”或“死亡率”),根据阿利氏规律,理由是 。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还有 。
    (2)图乙为种群的群体存活力及其部分影响因素。当种群密度过低时,群体存活力较低,种群灭绝风险大大增加,据图分析,原因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群密度过高会导致 ,使种内竞争加剧,群体存活力迅速下降。
    (3)研究和应用阿利氏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将某动物种群引入其他地区时,需要保证 ;在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时,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要求是 ,过疏或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22.(12分)茈碧湖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东北部,是一个天然的淡水湖泊,由高原断陷溶蚀洼地形成。茈碧湖以其清澈见底的湖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是洱海的主要源头。近年来,洱源县实施了茈碧湖饮用水源地湿地建设及湖滨带修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湖滨带恢复等措施,构建了茈碧湖生态环境保护圈,有效消减了入湖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茈碧湖改善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使某些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增大,环境容纳量是指 ;茈碧湖动植物资源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茈碧湖中生长着茈碧花,这种睡莲科植物是芘碧湖的象征。茈碧花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 。
    (3)在茈碧湖中,荷花、浮萍、黑藻等分别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形成了湖泊群落的 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 的能力。
    (4)在进行湿地建设和湖滨带修复工程时,要种植适宜在茈碧湖生存的树种,且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种植的植被种类越多,湿地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稳定性越大。
    23.(10分)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退耕还林是重要举措之一。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演替的过程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群落的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农田弃耕后很快杂草丛生,面目全非,说明农田稳定性很低,原因是 。
    (3)该地区退耕还林后,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 。
    (4)科研人员对该群落中能量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③÷(①+⑤+X)×100\%表示,其中X代表的含义是 ,图中 (填序号)的能量未流入第二营养级,导致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章养级的能量流动是递减的。
    24.(12分)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碳循环和全球碳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分解特性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凋落物分解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此过程中碳元素的形式变化为 。
    (2)大量研究表明,氮元素是调控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科学家对东北温带森林的62种树木凋落物进行了分解实验。首先测定各树种凋落物的初始含量,将N含量高于1.39%的归为高N组(29种),低于1.39%的归为低N组(33种)。每个树种的凋落物单独装入尼龙网中,连续监测10年,得到图示结果。
    由图可知,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氨含量的关系是 。
    (3)研究团队对低N组的五角槭的叶片喷施氨肥,使其氮含量增加,收集其落物,与未加氨肥的五角械凋落物一起放置野外进行上述实验。
    ①该实验相比(2)的实验,可以排除 的影响。
    ②该实验所得结果仍然支持(2)中的规律。
    (4)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低N组相比,高N组中发现了更多的微生物残体,请解释原因 。
    (5)为解释(2)中的规律,科学家提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积累的微生物残体会抑制凋落物分解,微生物残体越多抑制效果越明显”的观点。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观点 。(要求:写出对照组、实验组、观测指标和预期结果。可供选择的材料有:某一树种落物、低N组分高得到的微生物残体、高N组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残体)
    25.(14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镉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重金属之一,在生物体内易积累不易排出,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为评估水稻的生存状况,可调查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即 。还需研究区域内水稻的植株高度、与其他生物的种间关系等特征,这些都属于在研究该物种的 。
    (2)土壤中的镉被水稻根系吸收后,会转移到人体内,危害健康,这种现象被称为 。
    (3)为了降低镉元素在水稻中的含量,提高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我国科研团队在中度镉污染水稻田中对两种低积累量水稻品种(甬优1540、甬优9)开展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pH的提升有利于 (填“促进”或“抑制”)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据表分析,该耕地最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为 ,依据是 。
    (4)若某植物具有很强吸收土壤中镉的能力,但在中度镉污染的水稻田中一般不会将其与水稻同时种植,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
    植物残体
    初级消
    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
    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
    呼吸消耗
    能量[105J/(m²·a)]
    90
    42
    84
    13.5
    3
    pH
    稻谷中镉的质量(mg·kg-1)
    产量(kg·亩-1)
    甬优1540
    对照组
    6.0
    0.062
    469.37
    实验组
    6.3
    0.046
    524.60
    甬优9
    对照组
    6.0
    0.058
    528.77
    实验组
    6.3
    0.043
    414.71

    相关试卷

    专题八 生物技术与工程-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八 生物技术与工程-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八生物技术与工程-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八生物技术与工程-2025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测试)(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测试)(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生物与环境测试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生物与环境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提升训练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共37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