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回延安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回延安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体知识,初读正音,白羊肚,柳林铺,词语解释,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延安是一个无比神圣的名字,那里有宝塔山,有杨家岭,有枣园,每一个地方都像闪亮的红星,曾映亮了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那里,曾有大批进步青年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
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创造的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所谓“兴”,就是借事借物起兴,由此引出第二句的本意。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朗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思考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再读诗歌,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②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③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④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⑤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惜别之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情感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层面的。
【品析】连用“莫要”、“莫把”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比激动、不能自已的激动心情。叫灰尘不要挡住自己的眼睛,表明诗人急切地想要看到故地的情形,表现了其对延安深厚的感情。
【品析】 用“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无限欣喜与热爱之情。
【品析】“搂”写出了诗人对故地之物的亲切之感;“定”表明“搂”得紧,唯恐跑走,飞走。用梦境写心境,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品析】“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亲切和敬爱,抒发了诗人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延安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品析】“唱”、“笑”、“招”分别赋予“杜甫川”、“柳林铺”、“红旗”以人的特点,写河流、村庄、旗帜也热情欢迎诗人的到来,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回延安途中急切、喜悦的心情。
【品析】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品析】“扑”字用语贴切,以无声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看到延安及延安亲人时无比欣喜激动而又无以言表的心情。
【品析】这两行巧妙地选取两个地名,追溯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场景,自然引出下文对延安生活的回忆。“回家中”表明诗人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其对延安的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品析】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比喻“我”与延安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写出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品析】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出“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这里主要采用了兴的手法,写出了延安对“我”的恩情。
【品析】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试讲课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回延安,贺敬之,作者简介,诗体简介,听朗读,主题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获奖ppt课件,文件包含初二语文统编版-《回延安》2-2PPT课件pptx、初二语文统编版-《回延安》2-1教案docx、初二语文统编版-《回延安》2-3学习任务单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习题ppt课件,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