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训练多份(Word版附解析)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 地质与地貌练习(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 地质与地貌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盐丘形成的过程依次是,清水断崖的岩石类型可能是,清水断崖形成的过程可能是,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某科研团队取样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沉积物,研究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变,发现该处的沉积受周边陆地环境、气候变化、季风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如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洋流是索马里半岛近岸海域物质输送的主要动力之一。夏季,该海区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是( )
A.寒流西南向东北B.暖流西南向东北
C.寒流东北向西南D.暖流东北向西南
2.研究发现,取样点和P处所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两处( )
A.洋底沉积物交换弱B.季风风向差异较大
C.洋流流向季节相反D.海水温度压力不同
3.末次冰期时,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西南风增强
B.海平面上升,东北风减弱
C.海平面下降,西南风减弱
D.海平面下降,东北风增强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墨石公园地区三叠纪时期地层由板岩构成,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胶结形成构造糜棱岩,后糜棱岩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据此完成4﹣4题。
4.三叠纪以来,石林所在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变质作用—侵蚀搬运—地壳运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木尔大峡谷红白相间的“盐山”奇峰兀立、千姿百态,拥有丹霞、雅丹、岩盐喀斯特、盐丘底辟构造等地质地貌景观,如图1所示,堪称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其中,盐丘底辟构造是由于岩盐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如图2所示,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温宿峡谷地貌景观受到的外力作用形式有( )
A.风力侵蚀、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流水侵蚀
6.盐丘形成的过程依次是( )
A.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
B.构造运动—挤压上浮—沉积作用—重力作用
C.沉积作用—构造运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
D.沉积作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构造运动
2024年4月3日早上7时58分,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正欲前往当地知名景点清水断崖的王老师一家不得不提前终止行程返回大陆。据当地的旅游资料显示,清水断崖是位于海边一处面向大海,壮美绝伦的大理石崖壁。据此完成7﹣8题。
7.清水断崖的岩石类型可能是( )
A.甲B.乙C.丙D.戊
8.清水断崖形成的过程可能是( )
A.海水堆积﹣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C.海水堆积﹣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
D.海水堆积﹣地壳下沉﹣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如图为世界某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完成9﹣11题。
9.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
A.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阔
B.山地纵向分布,河谷相间
C.地势起伏较大,山地面积广
D.四周地势陡峭,多盆地分布
10.影响该地区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地形
②光照
③水源
④土壤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有利于( )
A.西风挟带水汽输入B.发展交通运输建设
C.大气中污染物扩散D.种植高耗水农作物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2.a、b、c、d四处河岸,河流冲刷强度最大的是( )
A.a处B.b处C.c处D.d处
13.图中虚线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
A.M、N两处B.P、Q两处C.M、P两处D.N、Q两处
14.沿XY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
A.
B.
C.
D.
读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a与b的温差为7℃。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若甲地一月均温为7℃,则甲地与山峰相对高度可能为( )
A.3000mB.4000mC.5000mD.6000m
16.与图示区域东部河流发育较长有关的是( )
A.地势中间高,东西两侧低
B.降水东部多,西部少
C.东部河网密布
D.东部地形较缓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完成下面小题。
17.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
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
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18.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19.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是(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牛轭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水较深B.分布于河流上游
C.水质较差D.与流水侵蚀无关
21.叠嶂是浙江省雁荡山一种巨厚流纹岩地貌,它由岩浆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量裂隙,后受内、外力共同作用而成,朝阳嶂是其典型代表(图1)。某研学小组前往该山考察,图2为朝阳嶂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叠嶂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岩浆活动
B.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重力崩塌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若在图中修建森林火情观测站,最适宜的地点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图示甲乙两区域面积相同,与乙地相比,甲地( )
①平均海拔较高
②坡度较大
③平均海拔较低
④坡度较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香港东平洲海岸公园景区内的页岩如画卷般铺之于大地(如图),成为郊外旅游及地理考察的热点,该地页岩形成于中生代,常含有植物和昆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本次野外地质考察用到的工具及其用途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质罗盘测量页岩年代
B.地质锤识别矿物硬度
C.放大镜观察矿物结构
D.小刀切割岩石样品
珠江广州段临近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涨落两次。历史上广州人常借助潮汐之利,乘小船前往沿水分布的城郊园林游玩,因小船动力弱,往返需依循潮汐涨落的规律。冬季的一个午后,住在沙面岛东侧的某家庭顺应潮汐规律,乘船前往荔枝湾,傍晚返回。图1示意沙面岛到荔枝湾河段特征及水路分布,图2示意上述河段流速、流向时间变化规律。据此完成25﹣25题。
25.受径流影响,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河岸是( )
A.②附近河岸B.③附近河岸C.④附近河岸D.⑤附近河岸
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26﹣27题。
26.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27.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5万年前,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如图)。在此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古长江溯源切穿黄陵背斜、袭夺古川江,且古金沙江南流受阻,改向东流,逐渐形成现今的长江干流。距今约1万年,受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云梦泽和彭蠡泽两大通江湖泊形成。距今约3000年,云梦泽和彭蠡泽逐渐消亡,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随之形成。据此完成28﹣30题。
28.下列现象中,最适于佐证“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的是( )
A.背斜以东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垂直差异
B.背斜以东沉积物粒径大小的水平差异
C.背斜以西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垂直差异
D.背斜以西沉积物粒径大小的水平差异
29.距今约1万年,两大通江湖泊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①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抬升
②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沉降
③海平面下降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0.推测云梦泽和彭蠡泽消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上游来水量减少
B.地壳和海平面趋于稳定
C.泥沙淤积,湖泊沼泽化严重
D.人类围湖造田活动加剧
二.解答题(共4小题)
31.(2024•荔城区校级开学)如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等高线图,ABC为不同地形单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地区地形特点。
(2)简析B地形单元的成因。
(3)简述C地形单元的重要自然地理意义。
32.(2024秋•柘荣县校级月考)下面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搜集的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材料二 表格示意该区域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
(1)图中M、N两条河流,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的是哪一条?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3)如果在沿海建港口,甲、乙两城镇更具优势的是 。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
33.(2024•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34.(2024春•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
(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2) 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主要特点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坡(填“迎风”或“背风”)较缓。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地质与地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某科研团队取样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沉积物,研究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变,发现该处的沉积受周边陆地环境、气候变化、季风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如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洋流是索马里半岛近岸海域物质输送的主要动力之一。夏季,该海区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是( )
A.寒流西南向东北B.暖流西南向东北
C.寒流东北向西南D.暖流东北向西南
【分析】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寒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解答】解: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索马里半岛沿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由于风向为西南风,表层海水在风的作用下向东北方向流动,所以该海区洋流的流动方向是西南向东北,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图为载体,考查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2.研究发现,取样点和P处所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两处( )
A.洋底沉积物交换弱B.季风风向差异较大
C.洋流流向季节相反D.海水温度压力不同
【分析】阿拉伯海西南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的原因从海底地形、水体交换、沉积物颗粒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读图可知,取样点和P处之间有洋脊,洋底沉积物交换弱,导致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A正确。
两地距离较近,季风风向、洋流流向、海水温度压力差别不大,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图为载体,考查阿拉伯海西南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3.末次冰期时,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西南风增强
B.海平面上升,东北风减弱
C.海平面下降,西南风减弱
D.海平面下降,东北风增强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发射发生在冰期,冰期气温低,海水收缩,则海平面下降;由于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所以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说明来自于北面的陆地的风力增强,该地是季风气候,西南风不可能吹到该地,二东北风从背部陆地吹来,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墨石公园地区三叠纪时期地层由板岩构成,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胶结形成构造糜棱岩,后糜棱岩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据此完成4﹣4题。
4.三叠纪以来,石林所在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变质作用—侵蚀搬运—地壳运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由材料“三叠纪时地层由板岩构成”可知,板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由材料“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胶结形成构造糜棱岩”可知,变质岩再经过地壳运动和固结成岩形成糜棱岩;由材料“后糜棱岩隆升出露地表,被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塑造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可知,糜棱岩再经过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地貌,因此主要经历过的地质过程是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化侵蚀,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石林所在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过程,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木尔大峡谷红白相间的“盐山”奇峰兀立、千姿百态,拥有丹霞、雅丹、岩盐喀斯特、盐丘底辟构造等地质地貌景观,如图1所示,堪称新疆“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其中,盐丘底辟构造是由于岩盐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如图2所示,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温宿峡谷地貌景观受到的外力作用形式有( )
A.风力侵蚀、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流水侵蚀
【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
【解答】解:根据材料“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木尔大峡谷红白相间的‘盐山’奇峰兀立、千姿百态,拥有丹霞、雅丹、岩盐喀斯特、盐丘底辟构造等地质地貌景观”和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主要的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丹霞、岩盐喀斯特等主要是流水(雨水)侵蚀地貌,故温宿峡谷地貌景观受到的外力作用形式有风力侵蚀、流水侵蚀,B正确。
纬度、海拔不够高,冰川侵蚀的作用影响小,AC错误。
内陆地区不受海浪侵蚀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6.盐丘形成的过程依次是( )
A.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
B.构造运动—挤压上浮—沉积作用—重力作用
C.沉积作用—构造运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
D.沉积作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构造运动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解:读图可知,盐丘形成首先要在较低的地区经化学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岩盐层;然后受板块运动影响,地壳运动挤压过程中,岩盐受到压力作用下,岩盐会变得比它周围的砂岩更具塑性、更易流动,地下的岩盐受力向上隆起,向地层隆起的背斜顶部集聚增厚,继续受到挤压,盐岩因其比重较小容易上浮及受到挤压,岩盐会突破表层岩层,形成外溢状态,出露地表形成盐丘,所以盐丘形成的过程依次是沉积作用—构造运动—挤压上浮—重力作用,C正确,AC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024年4月3日早上7时58分,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正欲前往当地知名景点清水断崖的王老师一家不得不提前终止行程返回大陆。据当地的旅游资料显示,清水断崖是位于海边一处面向大海,壮美绝伦的大理石崖壁。据此完成7﹣8题。
7.清水断崖的岩石类型可能是( )
A.甲B.乙C.丙D.戊
【分析】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风化侵蚀后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外力作用成为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成为变质岩;变质岩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重熔再生变为岩浆。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
【解答】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知,沉积物堆积形成沉积岩,所以甲是沉积岩;火山喷发形成喷出岩,所以丁是玄武岩,则戊是岩浆,乙是侵入式岩浆岩,即花岗岩;则丙是变质岩。清水断崖是大理石,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对应丙,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8.清水断崖形成的过程可能是( )
A.海水堆积﹣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C.海水堆积﹣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
D.海水堆积﹣地壳下沉﹣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水断崖是大理石,大理石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中堆积、固结成岩后形成的,故需要先海水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然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后经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出露地表后受到外力的作用,形成在现在的清水断崖景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如图为世界某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完成9﹣11题。
9.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
A.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广阔
B.山地纵向分布,河谷相间
C.地势起伏较大,山地面积广
D.四周地势陡峭,多盆地分布
【分析】地形的结构特征、地形类型的分布特征、地势高低的分布特征和特殊地貌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大于500米,且等高线密集),中部分布有山谷、盆地,地势起伏大,山地面积广,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形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影响该地区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地形
②光照
③水源
④土壤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影响城镇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政策、历史)。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河流沿岸,所以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水源,①③正确。
光照和土壤对城镇分布影响较小,②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影响该地区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1.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有利于( )
A.西风挟带水汽输入B.发展交通运输建设
C.大气中污染物扩散D.种植高耗水农作物
【分析】地形的结构特征、地形类型的分布特征、地势高低的分布特征和特殊地貌的分布。
【解答】解: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区冬季受西风带影响,且该地区西部有开阔的谷口,有利于西风进入,给该地区带来降水,A正确。
该地区山地面积广,不利于发展交通运输建设,B错误。
该地区中间低,四周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C错误。
种植高耗水农作物会加剧水资源短缺,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形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2.a、b、c、d四处河岸,河流冲刷强度最大的是( )
A.a处B.b处C.c处D.d处
【分析】一般而言,河道越窄,水流速度越快,冲刷越严重;河道越宽,水流速度越慢,冲刷越轻;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示a、d是凹岸,是侵蚀岸,水流速度快;b、c是凸岸,是堆积岸,水流速度慢,故BC错误。
图示a处河道较d处窄,水流较快,侵蚀强度大,故A正确,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冲刷强度大小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13.图中虚线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
A.M、N两处B.P、Q两处C.M、P两处D.N、Q两处
【分析】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山脊是河流的分水岭。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M、N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大数值凸出是山谷,山谷容易发育河流,故A正确。
P、Q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小数值凸出为山脊,山脊的河流的分水岭,不可能容易发育河流,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流位置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
14.沿XY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
A.
B.
C.
D.
【分析】地形剖面图的判断要剖面线两端点的海拔高度、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高度、坡度的变化、地势的变化等方面解答。
【解答】解:根据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等高距是10米,起点X的海拔高度在230﹣240米之间,终点Y的海拔高度范围在210﹣220米之间,ACD错误。
XY线之间经过河谷,河谷是地势最低的地方;其中由X到河谷,地势下降且坡度先缓后陡;由河谷到Y地势抬升,终点附近坡度陡,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剖面线大排档,属于基础题,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
读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a与b的温差为7℃。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若甲地一月均温为7℃,则甲地与山峰相对高度可能为( )
A.3000mB.4000mC.5000mD.6000m
【分析】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高度,根据陡崖公式:△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计算即可得出;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解答】解:由于a与b温差为7℃,图中任意两相邻等温线之间相差7℃,图中有一条已知等温线为﹣5℃,则与山顶相邻的最近一条等温线的值应比﹣5℃还要低7℃,故为﹣12℃,则山顶的气温取值范围为(﹣19℃,﹣12℃),而甲地一月均温为7°℃,故甲与山顶的温差为(19℃,26℃),由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可知相对高度:Ah1﹣100×0.6=19,Ahl=3167m;Ah2﹣100×0.6=26,Ah2=4367m,故甲与山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167,4367),与之符合的答案只有B,故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6.与图示区域东部河流发育较长有关的是( )
A.地势中间高,东西两侧低
B.降水东部多,西部少
C.东部河网密布
D.东部地形较缓
【分析】河流长度指河源到河口的长度,它是确定河流比降的基本参数。
【解答】解:河流发育的长度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缓越长,坡度越陡则越短。读图可知,东部等温线稀疏,说明地形较缓,故河流发育较长,D正确,ABC错。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流发育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完成下面小题。
17.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
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
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结合材料“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及图可知,河流水被山体崩积物堵塞形成水湫池和甘湫池。由图可知杏园坡断层被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截断,说明杏园坡断层早于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形成,A正确,C错误。
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看出河流大体是由南向北流动,因此可推断图示区域南高北低,甘湫池海拔高于水湫池,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水湫池是杏园坡断层时期形成的,甘湫池是甘湫池断层时期形成的,说明水湫池早于甘湫池形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形态为南宽北窄,①错误。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地势整体为南高北低,可推断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应为自南向北移动堆积,因此南侧堆积物粒径大,北侧粒径小,②正确。
该处为“V”形谷,且堆积体南宽北窄,因此北部受到地形限制,堆积体狭长向北延伸,粒径逐渐变小,形成下层堆积体,之后滑落的堆积物覆盖在其上,形成上层粒径大,下层粒径小的分层结构,而南部层理较差,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9.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是(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分析】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主要从补给、下渗、蒸发、面积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比较两堰塞湖面积可直接得出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①正确。
结合前述分析可知甘湫池位于水湫池上游,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②正确。
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渗漏严重,雨季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旱季降水少,渗漏量大于补给量,出现干涸,③正确。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山区,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蒸发量与补给量大致平衡,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牛轭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水较深B.分布于河流上游
C.水质较差D.与流水侵蚀无关
【分析】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解答】解:由于牛轭湖为废弃的河道,所以湖水较浅,A错误。
牛轭湖是河曲发育后废弃的古河道,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流,B错误。
由于牛轭湖缺少与外界水体的交换,水质较差,C正确。
牛轭湖的发育主要是河流的侧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牛轭湖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21.叠嶂是浙江省雁荡山一种巨厚流纹岩地貌,它由岩浆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量裂隙,后受内、外力共同作用而成,朝阳嶂是其典型代表(图1)。某研学小组前往该山考察,图2为朝阳嶂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叠嶂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岩浆活动
B.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重力崩塌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叠嶂是浙江省雁荡山一种巨厚流纹岩地貌,它由岩浆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量裂隙,后受内、外力共同作用而成,朝阳嶂是其典型代表(左图)”可知,朝阳嶂是流纹岩地貌;流纹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然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大山系,该地植被茂盛,推测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叠嶂裂隙较多,遭受外力作用侵蚀之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该地貌,其形成过程是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若在图中修建森林火情观测站,最适宜的地点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两地之间有山脊或山顶的阻挡,也不能通视。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修建森林火情观测站应选择在地势较高,观测条件比较好的地方,①点海拔在400米,相对较高,可以看到图中东北方位大部分地区,①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点海拔最高,500米﹣600米之间,可以看到图中大部分地区,③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②④两点海拔低,图中大部分地区会被阻挡,都不能看到,②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3.图示甲乙两区域面积相同,与乙地相比,甲地( )
①平均海拔较高
②坡度较大
③平均海拔较低
④坡度较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解答】解: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甲乙两区域面积相同,甲地海拔300米,乙地海拔200米,因此与乙地相比,甲地平均海拔高,①正确,③错误。
图中显示,与乙地相比,甲地等高线稀疏,因此甲地比乙地坡度小,②错误,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香港东平洲海岸公园景区内的页岩如画卷般铺之于大地(如图),成为郊外旅游及地理考察的热点,该地页岩形成于中生代,常含有植物和昆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本次野外地质考察用到的工具及其用途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质罗盘测量页岩年代
B.地质锤识别矿物硬度
C.放大镜观察矿物结构
D.小刀切割岩石样品
【分析】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
【解答】解:地质罗盘可以测量岩层的倾向及倾角,不能测量页岩年代,A错误。
地质锤主要用来采集岩石样本,对硬度的判断不够精确,B错误。
小刀无法切割岩石样品,D错误。
矿物结构细微,仅凭肉眼难以识别,放大镜可以用来鉴定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野外地质考察,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珠江广州段临近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涨落两次。历史上广州人常借助潮汐之利,乘小船前往沿水分布的城郊园林游玩,因小船动力弱,往返需依循潮汐涨落的规律。冬季的一个午后,住在沙面岛东侧的某家庭顺应潮汐规律,乘船前往荔枝湾,傍晚返回。图1示意沙面岛到荔枝湾河段特征及水路分布,图2示意上述河段流速、流向时间变化规律。据此完成25﹣25题。
25.受径流影响,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河岸是( )
A.②附近河岸B.③附近河岸C.④附近河岸D.⑤附近河岸
【分析】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解答】解:读图可知,⑤位于珠江干流,附近河道弯曲,受惯性作用,凸岸堆积作用强,形成沙面岛因此受径流影响,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河岸是⑤附近河岸,D正确。
②河道较平直,堆积作用较弱,A错误。
③④属于支流,流量小,堆积作用弱,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堆积作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26﹣27题。
26.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甲地发育极地气候峡湾,说明该地区受极地气候影响,气候寒冷。乙地发育温带气候峡湾,说明该地区受温带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暖流能带来温暖的海水,使得乙地气温升高,从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B正确。
乙地可能位于更南的位置,冬季白昼时长可能更长,但这并不是导致乙地气候变为温带气候的直接原因,A错误。
构造运动主要影响地形地貌,而不是气候类型,C错误。
海平面上升对气候类型的影响较小,且题目中并未提及海平面上升的情况,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7.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下垫面等。
【解答】解: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这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的特殊环境特征。极地气候区由于气温低,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因此进入峡湾的有机物质较少,导致有机碳累积速率低,①正确。
极地气候区降水主要以降雪为主,且由于气温低,地表径流较少,因此进入峡湾的径流较少,导致携带的有机物质减少,②正确。
实际上,极地海域由于海水冻结,盐分更易析出,海水盐度可能较高,③错误。
波浪的动力与气候类型关系不大,且波浪动力对有机碳累积速率的影响较小,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的原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5万年前,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如图)。在此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古长江溯源切穿黄陵背斜、袭夺古川江,且古金沙江南流受阻,改向东流,逐渐形成现今的长江干流。距今约1万年,受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云梦泽和彭蠡泽两大通江湖泊形成。距今约3000年,云梦泽和彭蠡泽逐渐消亡,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随之形成。据此完成28﹣30题。
28.下列现象中,最适于佐证“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的是( )
A.背斜以东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垂直差异
B.背斜以东沉积物粒径大小的水平差异
C.背斜以西沉积物物质成分的垂直差异
D.背斜以西沉积物粒径大小的水平差异
【分析】“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的依据从地质构造、沉积物物质组成、物质的垂直变化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古长江和古川江以黄陵背斜为分水岭,古长江溯源切穿黄陵背斜、袭夺古川江,使得古川江流向发生改变;背斜以东落差较大,侵蚀能力较强,朔源侵蚀后,落差减小,背斜以西的泥沙被带到背斜以东地区沉积,沉积物的成分垂直方向差异较大,A正确。
沉积物粒径大小及分布主要体现侵蚀能力强弱,B错误。
背斜以西主要受侵蚀作用的影响,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云梦泽和彭蠡泽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29.距今约1万年,两大通江湖泊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①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抬升
②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沉降
③海平面下降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析】距今约1万年,两大通江湖泊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由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壳沉降使得地势变得低洼,利于集水,①错误,②正确。
海平面上升使得河流水位相对上升,湖泊水位上升,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云梦泽和彭蠡泽为载体,考查通江湖泊的形成条件,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30.推测云梦泽和彭蠡泽消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上游来水量减少
B.地壳和海平面趋于稳定
C.泥沙淤积,湖泊沼泽化严重
D.人类围湖造田活动加剧
【分析】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云梦泽和彭蠡泽位于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为主,泥沙淤积,湖泊沼泽化严重,C正确。
气候变干,上游来水量减少、地壳和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围湖造田活动加剧不是主要原因,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云梦泽和彭蠡泽为载体,考查云梦泽和彭蠡泽消亡的主要原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二.解答题(共4小题)
31.(2024•荔城区校级开学)如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等高线图,ABC为不同地形单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地区地形特点。
(2)简析B地形单元的成因。
(3)简述C地形单元的重要自然地理意义。
【分析】(1)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海拔在500米以上坡陡谷深的为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下200米以上坡度和缓的为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上部广阔平坦边缘陡峭的是高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的是平原;四周高中部低的是盆地。
(2)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3)C地形单元的重要自然地理意义从气候、水文、植被、流域等方面解答。
【解答】解:(1)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图可知,该地位于渭河平原南北两侧,其中北侧是黄土高原,中部是呈东西延伸的渭河谷地,南侧是东西延伸的秦岭山地。所以地势特点是南北两侧高,中间低。(2)根据上题可知,B 地形区是渭河平原,渭河平原是由于地壳的断裂下陷相差的地堑;地堑形成后由于海拔低,流水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渭河平原,所以渭河平原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3)C是秦岭,秦岭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故答案为:
(1)北侧是(黄土)高原,中部是东西延伸的(渭河)谷地,南侧是东西延伸的(秦岭)山地。地势南北两侧高、中间低。
(2)断层下陷(地堑);流水沉积。
(3)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③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界线,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区的判断、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32.(2024秋•柘荣县校级月考)下面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搜集的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材料二 表格示意该区域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
(1)图中M、N两条河流,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的是哪一条?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3)如果在沿海建港口,甲、乙两城镇更具优势的是 甲 。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位于海湾内,利于避风浪;②水深岸陡,利于船舶停靠和航行 。
【分析】(1)落差较大、流速较快的河流适宜开展漂流活动;等高线稠密坡度陡,水流快;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水流速度慢。
(2)区域的地形特点从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及倾斜状况分析;结合图示分析即可,要注意区域海岸线的南北段差异。
(3)海港的建设需要海水深,利于轮船的停靠;有港湾,风浪小,利于避风;陆域广阔,便于服务设施的建设。
【解答】解:(1)N河流域比M河流域等高线密集,说明N河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更适宜开展漂流活动。
(2)读图可知,图示等高距为50米,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上,部分在500米以上,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东部沿海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主要为平原;地势起伏及倾斜状况: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总体地形起伏较小;区域海岸线的南北段差异:海岸线北段较曲折,南段较平直,北部有海湾。
(3)读图可知,甲、乙两城镇相比较,甲位于海湾内,背风避浪,其附近等深线密集,水深岸陡,利于船舶停靠和航行,故甲更利于建港。
故答案为:
(1)N河。
(2)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多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北段较曲折,南段较平直。
(3)甲; ①位于海湾内,利于避风浪;②水深岸陡,利于船舶停靠和航行。
【点评】本大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地形特征的描述、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关键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33.(2024•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分析】(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的原因主要从侵蚀、海浪、海岸平直、海湾地貌等方面分析。
(2)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及理由主要从侵蚀、沉积、海水倒灌等方面分析。
(3)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主要从海浪、泥沙颗粒、侵蚀、沉积距离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但其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这主要是因为甲海岸浪高更大,强烈的海浪侵蚀作用导致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此外,甲海岸的地形相对平直,缺乏有利的沉积环境,不利于泥沙的堆积;而乙海岸则是一个海湾构造,这种地形有利于泥沙的沉积。
(2)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的侵蚀情况发生了变化,水坝运行后,甲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了,这是因为水坝建立后,下游的泥沙搬运能力下降,导致甲海岸处的泥沙沉积减少;同时,海水倒灌现象加强,使得甲海岸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增强。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来看,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首先,乙海岸由于海浪作用较小,泥沙颗粒较细;而甲海岸受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因此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海浪的侵蚀,使得方案①的效果不明显;其次,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不同的沉积物都有沉积;由于R河距离甲海岸较近,这些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于在甲海岸处堆积,因此对海浪的侵蚀具有更好的抵御效果,使得方案②的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
(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洋侵蚀与堆积作用、水库的功能、沉积作用分选性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4.(2024春•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
(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冲积扇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流水沉积 。
(2) 新月 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主要特点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迎风 坡(填“迎风”或“背风”)较缓。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陡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陆上内循环 。
【分析】(1)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
(2)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3)沙丘陡坡相对高度大速度快,沙丘缓坡相对高度小速度慢。
(4)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水循环包括三大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
【解答】解:(1)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根据图文材料,党河流经沙漠地区,流水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山麓地形平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因此祁连山山麓地貌类型多为冲积扇,该类地貌由于流水沉积形成的。
(2)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迎风坡风力大,受风力侵蚀坡度缓,背风坡沙粒堆积,风力侵蚀小,坡度陡。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陡坡,原因是坡度相对较大,利于滑行。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最终没有注入海洋,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上内循环。
故答案为:
(1)冲积扇;流水沉积
(2)新月;迎风
(3)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4)地表径流;陆上内循环
【点评】本大题以鸣沙山和月牙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核心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水循环的有关知识,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0/28 19:07:48;用户:组卷89;邮箱:zyb089@xyh.cm;学号:42173901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坡、草山
湖泊
其他
1977
45.2
4
8
2
40.8
2007
30.8
14
20.3
10.8
24.1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坡、草山
湖泊
其他
1977
45.2
4
8
2
40.8
2007
30.8
14
20.3
10.8
24.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 地球与地图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示区域地形的判断正确的是,图中河段水流较急的地点是,适合科考队员进驻夏季站的时间是,泰山站在昆仑站的,图中下列地点露营安全性最高的是,图中甲地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 工业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棠阴夏布品质高,主要得益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 农业练习(Word版附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省份中,属于粮食主销区的是,1964年前,巴萨卡湖为,区域内种植园主要种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