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下图为亚洲沿20°N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甲区域所在国家( )
A. 主要信奉伊斯兰教B. 软件和纺织业较发达
C. 盛产棉花和甜菜D. 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 形成乙区域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B. 冰川侵蚀
C. 风力侵蚀D. 海浪侵蚀
3. 甲、乙两区域相同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 冬季受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风影响
B.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 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D. 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甲区域位于20°N的亚洲,又被80°E经线穿过,该国家应为印度,印度主要信奉印度教,A错误;印度软件和纺织业较发达,印度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孟买,印度的班加罗尔以生产计算机软件而闻名于世,B正确;印度盛产棉花,但不产甜菜,C错误;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乙区域位于20°N的亚洲,又被100°E经线穿过,该地区应为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高山深谷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中南半岛纬度低,气温高,几乎没有冰川侵蚀,B错误;中南半岛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较小,C错误;中南半岛内部的地形特征与海浪侵蚀无关,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甲、乙两区域主要的气候类型都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是雨季;冬季受来自大陆内部东北季风影响,降水少,是旱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被誉为“千湖之国”,是世界上位置最北的国家之一。芬兰的能源面临着供应紧张、能源结构单一的问题。下图示意芬兰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芬兰成为“千湖之国”的原因是( )
A. 火山喷发B. 地壳运动
C. 冰川消退D. 人工挖掘
5. 芬兰解决能源紧张状况的最佳措施是( )
A. 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B. 加大能源的进口量
C. 关停高耗能产业,节省能源D. 加强能源多元化发展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该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火山喷发较少,不是成为“千湖之国”的原因,AB错误;芬兰是世界上位置最北的国家之一,纬度高,在冰河时期,芬兰大部分地区被巨大的冰盖覆盖。气候转暖后,冰川逐渐退缩,在冰川磨蚀的地表形成的大量冰蚀洼地中,积水后形成湖泊,加上冰碛物不规则堆积,低洼处积水成湖。这些湖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因此与人工挖掘无关,C正确,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芬兰纬度高,太阳能资源比较贫乏,A错误;加大能源的进口量不利于能源安全,B错误;关停高耗能产业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加强能源多元化发展即能解决能源紧张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澳大利亚某月10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月珀斯( )
A. 高温多雨B. 炎热干燥
C. 盛行东南风D. 盛行东北风
7. 该季节达尔文盛行风向的主要成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受热力环流影响
C.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 受地形因素影响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据图可知,此时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低压,海洋气压较高,说明此时为夏季;珀斯位于澳大利亚西岸30-40°S沿海,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气候特点表现为炎热干燥,B正确,A错误;由于此时为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大,其风向会随着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不会整月盛行同一个风向,但是当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北风,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此时为南半球夏季,该季节达尔文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而西北季风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导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使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故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C正确;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力环流和地形因素则不是该盛行风向形成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方言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性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湖北省方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性。发掘方言的文化内涵,已越来越被重视。下图示意湖北省方言区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从地理角度考虑,湖北省方言复杂多样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复杂,河湖众多②水陆交通便利,外来人口迁入多③距离标准语地区较远④少数民族大杂居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9. 挖掘方言文化内涵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 )
A. 发展旅游业B. 保护多元文化
C. 丰富生活内容D. 促进普通话推广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且河流湖泊众多,在历史时期受地形和河湖阻隔,形成多样的方言文化,①正确。湖北地处华中地区,邻接周围省份多,随着人们对河流湖泊的航运功能开发,多省人口借助水陆交通迁入湖北,增加了湖北方言的多样化,②正确。距离标准语地区较远是产生方言的原因,但并非湖北省方言复杂多样的原因,③错误。湖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汉市、荆州市等地,大杂居意为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夹杂在汉族等民族中,这并非湖北省方言复杂多样的原因,且材料可知,湖北省各地均有方言,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材料“方言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性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由此可知,挖掘方言文化内涵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保护多元文化,B正确。发展旅游业、丰富生活、推广普通话都不是挖掘方言文化的主要价值,ACD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微地形的分异作用十分明显。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大兴安岭可作为( )
①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③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分界线④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11. 导致大兴安岭两侧农业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B. 光照
C. 降水D. 生活习惯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属于半湿润区,以西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400毫米左右,为半干旱地区,①正确;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大致为长城一线,②错误;大兴安岭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③错误;大兴安岭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河流难以注入海洋,大多为内流区,而东部河流基本上都注入海洋,大多为外流区,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说明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而以西地区水分条件相对较差,故影响其农业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C正确;大兴安岭两侧纬度差异不大,故热量和光照条件差异较小,AB错误;生活习惯对于农业景观差异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肉质好,其奶可制酥油,毛皮能做皮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毛衣,骨可入药,牛粪可做燃料。经过多年的发展,西藏朗县牦牛产业由小做大,由分散到集中,已初具规模。下图示意朗县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牦牛毛厚而长,主要是为了( )
A. 御寒B. 防雨淋
C. 排汗D. 防蚊虫叮咬
13. 推测现今朗县养殖牦牛主要是为了( )
A. 制作绳索B. 运输货物
C. 获取燃料D. 食用、药用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出汗少,牦牛毛厚而长,主要是为了御寒,不是为了排汗,A正确,C错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蚊虫少,B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题详解】
读材料,牦牛肉质好,奶可制酥油,毛皮能做皮衣、帐蓬和绳索,绒可制毛衣,骨可入药,牛粪可做燃料可知,且经过多年的发展,西藏朗县牦牛产业由小做大,由分散到集中,已初具规模。说明目前朗县养殖牦牛主要是面对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了食用和药用,D正确,制作绳索和获取燃料是为了自给自足,不是面向市场,现今交通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不是为了运输货物,ABC错误,故选D。
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种植。大豆常用来制作成各种豆制品或榨取豆油,我国大豆压榨需求量是自产量的3倍。下图示意我国大豆主产区分布,下表示意春、夏大豆播种和收获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东北大豆主产区种植大豆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 水源充足B. 劳动力丰富
C. 土壤肥沃D. 气候温凉
15. 与夏大豆相比,东北地区春大豆栽培范围更广,其原因可能是春大豆( )
A. 生长期短B. 对地温要求低
C. 产量更高D. 品质更优
16. 我国大豆的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 )
A. 东北地区B. 西北地区
C. 国际市场D. 南方地区
【答案】14. C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的农业发展条件优势主要在于黑土十分肥沃,因此大豆的品质高,C正确。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气候温凉并非东北的特有优势,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春大豆和夏大豆的生长期相近,A错误。春大豆播种时间早于夏大豆,由此可知春大豆对地温的要求较低,可以适应春季早期的温度,B正确。春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不一定比夏大豆更优,并无信息说明,CD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结合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分布情况可知,大豆的主产区主要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且根据材料“大豆常用来制作成各种豆制品或榨取豆油,我国大豆压榨需求量是自产量的3倍”,由此可推测我国大豆的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国内的非大豆主产区。西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市场需求较少,因此我国大豆的消费市场是南方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受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发,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蒙两国联手实施这项计划,但难度较大。下图示意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
(1)描述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特征。
(2)说明蒙古国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难度较大的原因。
(3)简述若蒙古国造林计划成功对该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答案】(1)各种土地类型多呈块状分布;草原面积最广;地表植被由北向南,从草原过渡为荒漠。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荒漠区面积广,树木成活率低;年降水量小,河流数量少,水资源缺乏,灌溉水源不足;种植树木多,覆盖面积广,工程量大。
(3)降低风沙发生频率,改善大气环境;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蒙古国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包括沙漠、荒漠草原和草原,草原,其中占比重最大的零星分布有森林和水体。因此分布特征为:各种土地类型多呈块状分布;草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面积最广;地表植被由北向南,从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再过渡为沙漠。
【小问2详解】
可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来分析:据所学可知,蒙古国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气候干旱,荒漠区面积广,树木成活率低;年降水量小,河流数量少,水体面积小,水资源缺乏,灌溉水源不足;蒙古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种植树木多,覆盖面积广,工程量大。
【小问3详解】
森林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若蒙古国造林计划成功对该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包括:蒙古国气候干旱,风沙作用强,造林可降低风沙发生频率,改善大气环境;森林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森林是陆地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断裂带,素有“地球伤疤”之称。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在马拉维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东非大裂谷内发育了多个湖泊,其中维多利亚湖为非洲最大淡水湖。下图为东非大裂谷图。
(1)从板块构造角度,简述东非大裂谷附近湖泊的形成过程。
(2)分析维多利亚湖成为非洲最大淡水湖的原因。
(3)推测东非大裂谷随板块运动的变化发展趋势。
【答案】(1)非洲板块张裂,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地带低洼处积水成湖。
(2)维多利亚湖形成在东非大裂谷的断裂带中,湖泊面积大;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丰富,水源补给量大;维多利亚湖有河流流出,加快湖泊盐分代谢,降低湖水含盐量。
(3)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处,随着板块运动进一步张裂,东非大裂谷完全裂开,海水流入,可能形成新的海洋。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附近湖泊的形成过程为:非洲板块由于位于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地带低洼处容易积水,最终被湖水填满形成湖泊。
【小问2详解】
“最大”的原因: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大裂谷的东西两支裂谷之间,由于板块张裂运动,地壳逐渐断裂下陷,慢慢形成巨大的湖盆;位于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量丰富,水源补给量大;“淡水湖”的原因:维多利亚湖是白尼罗河的发源地,有河流流出,加快湖泊盐分代谢,降低湖水含盐量。
【小问3详解】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最深、最年轻的裂谷之一,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处,随着板块运动进一步张裂,东非大裂谷完全裂开,东侧印度洋海水流入,可能形成新的海洋。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涪江是嘉陵江产沙量最高的一级支流。自20世纪60年代起,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涪江年输沙量巨大。自然灾害的出现也会对当年输沙量产生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涪江输沙量开始发生改变。图1示意涪江流域地理位置,图2示意1998—2017年小河坝水文站测得的涪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
(1)描述涪江流域的水系特征。
(2)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说明涪江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特点。
(3)指出1998年后的20年间涪江年输沙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支流较多,呈树枝状;流程较短,流域面积较小;自西北向东南汇入嘉陵江;落差较大,大多数河段深而窄,呈“V”字形。
(2)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输沙量受径流量(降水量)影响明显,冬季为涪江枯水期,输沙量较小;夏季为涪江丰水期,输沙量大。
(3)变化:1998年后涪江年输沙量波动减少,趋于稳定,其中2013年出现一次高峰。减少的原因: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拦截部分河流泥沙。高峰的原因:2013年涪江流域降水量较大,山洪暴发,挟带大量泥沙,使输沙量迅速增加。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分析可知,涪江流域的支流较多,水系呈树枝状分布;该流域的支流大多流程较短,且该流域面积相对较小;涪江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汇入嘉陵江;该流域最高处海拔5474米,最低处189米,说明该流域落差较大,河流流速较快,下切侵蚀力强,使得大多数河段河谷深而窄,使河谷呈“V”形。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年内变化较大;由于该流域河流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故输沙量受降水量(径流量)影响较为明显,冬季由于降水较少,涪江为枯水期,水量较小,使其输沙量相对较小;而夏季为涪江的丰水期,水量较大,此时输沙量较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涪江年内输沙量具有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
【小问3详解】
根据图2分析可知,在1998年后,涪江的年输沙量整体上呈波动减少趋势,且输沙量逐步稳定,但是在2013年出现了一次输沙量高峰年份。由于河流的含沙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由此可知其输沙量减少的原因应是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使得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减少了进入河流中的泥沙量;另一方面,修建水利设施也具有拦截部分泥沙的作用,也会使河流含沙量降低。2013年出现输沙量高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自然灾害的出现也会对当年输沙量产生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有可能对输沙量产生较大影响的自然灾害应是山洪灾害,故在2013年该流域可能因降水量较大发生了山洪灾害,山洪挟带了大量泥沙注入涪江,使2013年涪江的输沙量迅速增加。
类型
播种
收获
春大豆
4-5月
9月
夏大豆
5-6月
10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地理PDF版含答案,共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