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吉林省G8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吉林省G8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吉林省G8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吉林省G8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吉林省G8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G8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 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
    C. 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 宇宙环境不安全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②、③位置,C正确;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④位置、②、④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③位置时,月球虽然在地球、金星中间,但三者位置不呈一直线,A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A错误;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与质量与地球相近,B错误;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所以没有生命存在,C正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宇宙环境都是相对安全的,D错误。故选C。
    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学习、研讨,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是该小组某位同学记录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笔记: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的特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同学描述中的笔误有(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4. 下列现象或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应正确的是( )
    A. 温室大棚—太阳活动 B. 波浪潮汐—太阳辐射
    C. 火山喷发—太阳活动 D. 风力发电—太阳辐射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该同学的描述中有三处笔误:①“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地壳运动与地球的内部动力有着密切关系,与太阳辐射无关;②“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不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③“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故选C。
    【4题详解】
    温室大棚能够起到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大棚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温室大棚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错误;波浪能量的直接来源是风能,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潮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B错误;火山喷发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热运动,主要是岩浆活动,C错误;风力发电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
    “绝地求生 ”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亦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左图为降落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 ”,右图为“ 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某队员在该岛从 1500m 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A.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 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 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6. 左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7. 据右图,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海风的时间段是( )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D. 6时至18时
    【答案】5. C 6. D 7. B
    【解析】
    【5题详解】
    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m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是位于对流层中,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伞降落过程中气温升高;在下降的过程中,气体的密度变大,气压升高,C对,ABD错。故选C。
    【6题详解】
    由所学可知,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读图乙,①④大于②③,BC错误;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温度高、大气膨胀上升,温度低、大气收缩下沉,④近地面温度高故大气膨胀上升,①温度低故大气收缩下沉,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D正确,A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风的形成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为冷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区;陆地为热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区。读图丙可知,8时至16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近地面吹海风,B正确;16时至次日8时、18时至次日6时都是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此时吹陆风,AC错误;6时至18时这一时间段中,6时到8时、16时到18时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吹陆风,故此时间段,风向由陆风转为海风再转为陆风,D错误。故选B。
    焚风是过山气流在山脉背风坡下沉时形成的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太行山东麓是我国焚风现象的频发区,下图为该区域某城市2009~2018年的焚风现象统计示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该城市焚风现象日频次较低时段及其影响因素为( )
    A. 夜间-上山风 B. 夜间-下山风 C. 白天-下山风 D. 白天-上山风
    9. 太行山东麓的焚风现象对当地的影响( )
    A. 缓解春旱,提高冬小麦的单产 B. 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C. 降低取暖能源消耗 D. 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焚风现象日频次较低时段为12-20时,主要在白天,AB错误。受热力环流的影响,白天山坡升温较快,温度较高,气压较低,空气上升,山谷的大气沿山坡爬升,形成上山风(谷风),一定程度削弱焚风的作用,C错误,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焚风现象是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使经过的地区干热更明显,蒸发量增加,加剧干旱,A错误。焚风使局地更干旱,提高森林火险等级,B错误。干热风起到一定增温作用,降低取暖的能源消耗,C正确。焚风的气流先经过郊区,通过增温作用使城市和郊区的温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减弱,D错误。故选C。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在建设海绵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下图示意某城市植草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植草沟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城市内涝,主要原因是其( )
    A. 减少了降水量 B. 净化了污染物
    C. 减少了地下径流 D. 增加了雨水下渗
    11. 植草沟低于两侧公路,主要是为了( )
    A. 减少踩踏 B. 利于汇水 C. 开阔视野 D. 降低成本
    【答案】10. D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植草沟增加了城市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了下渗量,减少了地表径流,可有效减轻城市内涝,D正确;降水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有关,植草沟的建设并不会减少降水量,A错误;植草沟可以净化污染物,但不是减轻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B错误;植草沟能够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所以选D。
    【11题详解】
    两侧公路路面硬化,水分下渗相对较少,植草沟低于两侧公路,其地势更低,有利于汇集来自两侧公路的雨水,促进水分下渗,B正确;不是为了减少踩踏、开阔视野,AC错误;植草沟低于两侧公路,增加了建设成本,D错误。所以选B。
    海水温度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皆存在显著差异,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层叫做温跃层。下图为大西洋不同纬度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大西洋海水温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深度下高纬度海域垂直差异最大
    B. 不同纬度海域水平差异大致相同
    C. 不同纬度海域温跃层的深度大致相同
    D. 南温带海域水平差异大于北温带
    13. 水深3千米内,造成大西洋热带海域水温垂直变化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底地形差异 B. 表层海水运动
    C. 太阳辐射差异 D. 海水蒸发差异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从低纬向高位走,等温线变得较为稀疏,说明同一深度下,高纬度海域的水温垂直差异较小,A错误;由图可知,海水表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赤道附近表层水温可达25℃以上,高纬表层水温可达0℃以下,水温的水平差异较大,B错误;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层叫做温跃层,也就是在垂直温度变化上,等温线较为密集的地方为温跃层,各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C错误;在海洋表层的温度变化上,南半球海洋表面的等温线较为密集,而北半球较为稀疏,说明南半球海域水平差异大于北温带,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在水深3千米内,海水的温度变化较大,由海水表面向水深3千米处递减,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影响,越往下太阳辐射越难以到达,水温较低,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C正确;不同纬度的海底地形不同,但是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趋势一样,A错误;不同地方海水运动有差异,但是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趋势一样,B错误;低纬地区海水蒸发剧烈,蒸发较弱地区海水蒸发,但是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趋势一样,D错误。故选C。
    2023年8月2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不顾多方反对,将第一批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入大海。下图为太平洋主要洋流分布及福岛核电站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日本核污水排放将导致的危害有( )
    ①导致海水密度增大②长期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
    ③污染物随海水蒸发,导致大气污染④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5. 此次核污水到达北美后在美国西南部海岸的扩散,主要借助的洋流是( )
    A. B.
    C. D.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海水密度受到温度和盐度的影响,核污水排放可能不会导致密度增大,海水密度增大对海洋环境的危害较小,①错误;日本核污水排放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②正确;日本核污水排放的污染物随海水蒸发较少,不会导致大气污染,③错误;日本核废水的排放会导致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图中洋流流向与水温变化特点分析可知,图A为南半球的寒流,图B为北半球的寒流,图C为北半球的暖流,图D为南半球的暖流。日本东部有北太平洋暖流,是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北太平洋暖流可能将核污水带到美国西海岸,但是到达北美后在美国西海岸的扩散是受到加利福利亚寒流影响,CD错误;加利福利亚寒流运动方向自北向南,A错误,B正确。故选B。
    “潮汐树”因空中俯瞰一条条潮沟犹如参天大树而得名。潮沟主要由潮流往复不断冲刷海滩而形成。图左、图右分别为东营市某日潮位变化图和“潮汐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与潮沟形成过程相似的地貌是( )
    A. 河漫滩 B. 冲积扇 C. 流动沙丘 D. 海蚀平台
    17. 若该日能观察到“潮汐树”景观,则范围最大的时段是( )
    A. 2~4时 B. 6~8时 C. 14~16时 D. 22~24时
    【答案】16. D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潮沟主要由潮流往复不断冲刷海滩而形成,这说明潮沟是因海浪侵蚀而形成的,而河漫滩、冲积扇、流动沙丘都是由沉积作用形成,ABC错误;海蚀平台是因海浪侵蚀而形成的,与潮沟形成过程相似,D正确。故选D。
    【17题详解】
    落潮时,潮水回落海面且落差大,流速快,以冲蚀为主,此时潮水在潮滩上冲刷形成了潮流冲沟,即“潮汐树”,且海滩裸露面积越大,即潮位最低时,最有利于观测“潮汐树”景观。图表中6~8时较其他选项时间潮位最低,所以能观测到“潮汐树”景观范围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 ②搬运作用 ③溶蚀作用 ④堆积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9. 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 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
    B. 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
    C. 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变窄
    D. 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
    【答案】18. D 19. B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图示河流形成曲流,并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①④正确;河流曲流的形成与搬运作用无关,搬运是过程,不形成具体地貌,②错误;溶蚀作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原因之一,与该河流地貌无关,③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乙图所示P岸坡度较缓,且有沉积物,说明为堆积岸,即凸岸,T岸坡度较陡且无沉积物,说明为侵蚀岸,即凹岸,与甲图中的①③符合;②位于直流部分,河岸无明显的凹凸现象,②错误;④的PT均位于凹岸一侧,也不符合,④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河谷在发育过程中,从初期到成熟期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下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B项错误;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C项错误;河谷横剖面由上游的“V”形变为下游的“U”形,D项正确。故选D。
    我国东部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暑假到郊区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为( )
    A. 620米 B. 580米 C. 568米 D. 557米
    22. 对图示区域的观察,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②甲处可以观赏到瀑布景观
    ③河流干流自西北向东南流④乙地坡度较丙地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21. B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米,图示区域西北角海拔最高,海拔为550~600米,东南角海拔最低,海拔为0~50米,两地海拔范围交叉相减得出相对高度范围,为500~600米,不能等于500米或600米,因此580符合最大高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甲处河流流经陡崖,形成瀑布,①②正确;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流;乙地等高线较密,坡度较丙地大,③④错误。故选A。
    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主要表现为木本植物侵占草本植物生长空间。木本植物的扩张导致青藏高原局部地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为青藏高原木本植物扩张区主要能量传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被木本植物侵占后的原草本植物区( )
    A. 岩石风化加快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 大气湿度下降 D. 昼夜温差减小
    24. 木本植物扩张后内部草本植物逐渐死亡,主要是由于( )
    A. 光照减弱 B. 地势变陡 C. 水分减少 D. 养分缺失
    【答案】23. D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夜间,木本植物扩张区因蒸散发水汽含量大,大气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强;木本植物区密集的叶片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以冠层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表,产生增温效应,故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大气湿度上升,D正确,BC错误;因为木本植物扩张,使得昼夜温差变小,岩石风化减弱,A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木本植物扩张后内部草本植物逐渐死亡是由于木本植物(如灌木和乔木)通常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其对草本植物起到遮挡作用,这导致草本植物能够获得的光照减少,进而影响其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长期下来会导致草本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逐渐死亡,A正确;地势无明显变化,B错误;木本植物对水分与养分要求更高,故内部水分和养分并没有变差,但草本竞争力减弱,最终逐渐死亡,CD错误。故选A。
    下表示意黑龙江哈尔滨和湖南邵阳甲、乙两处土壤基本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合理的是( )
    A. 甲地土壤缺少母质层 B. 乙地土壤淋溶层较厚
    C. 甲地土壤缺少腐殖质层 D. 乙地土壤颜色为黑色
    26. 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的干扰强 B. 成土母质矿物质含量低
    C. 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D. 地表高大乔木数量较少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甲地位于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慢,土壤腐殖质层较厚,形成肥沃的黑土,AC错误;乙地位于湖南,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分解快,且淋溶作用强,腐殖质层较薄,淋溶层较厚,形成土质黏重的酸性红壤,B正确,D错误。故选B。
    【26题详解】
    甲、乙分别是哈尔滨和邵阳的土壤基本数据,邵阳纬度低,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加之区域降水较多,使得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矿物质成分,对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B错误;邵阳光热条件好,地表高大乔木数量多,D错误;从表格数据无法看出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A错误。故选C。
    2024年12月5日至8日,根据中央电视台的寒潮蓝色预警,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8℃。同一波寒潮影响下南方降雪量远多于北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此次寒潮影响下南方降雪量多于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气温低于北方 B. 北方经济水平低,热岛效应弱
    C. 寒潮南移速度快 D. 南方空气湿度大,水汽含量高于北方
    28. 此次寒潮可能给南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 )
    A. 改变耕作制度 B. 利于果树安全越冬
    C. 减少农药使用量 D. 缩短农作物生长期
    【答案】27. D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降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空气的水汽含量,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于北方地区,水汽含量高于北方地区,因此降水量多于北方地区,D正确;受同一波寒潮影响,冷空气从北向南推进,北方地区气温低于南方地区,A错误;热岛效应只对城市中心的降水量有一定影响,不会大规模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降水量的差异,B错误;寒潮从北向南移动,移动速度应越来越慢,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寒潮低温能够冻死一些害虫,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减轻,虫害减轻会减少农药使用量,C正确;耕作制度与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关,寒潮不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和社会条件,不会改变耕作制,A错误;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不利于果树安全越冬,B错误;寒潮带来的低温天气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减慢,延长农作物生长期,D错误。故选C。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8日,受暴风雨影响,巴西圣卡塔琳娜州多地出现山体滑坡。完成下面小题。
    29. 为获取最新滑坡区域实景图,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技术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 数字地球
    30. 下列有关山体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滑坡只发生在高山区 B. 滑坡损失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 暴雨往往会诱发滑坡 D. 滑坡具有突发性,无任何征兆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数据,无法获取实景图,A错;遥感技术(RS)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平台获取地面的影像信息,可以用于获取滑坡区域的实景图,B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GPS)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无法获取实景图,C错;数字地球是一个将地球信息数字化的虚拟系统,无法获取实景图,D错。故选B。
    【30题详解】
    滑坡不止发生在高山区,也可以在丘陵区以及沿海地区发生,A错;滑坡损失危害较大,会造成财产损失,危及到人身安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财产会受到滑坡的影响,B错;暴雨会增加土壤的饱和度,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诱发滑坡,C对;滑坡在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地裂、地面变形、岩石破裂声等,D错。故选C。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丘与湖泊共存是沙漠中的独特景观。与沙丘共存的湖泊多为地形低洼处的地下水出露而成。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改变,影响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下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
    (1)说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两种主要外力作用。
    (2)简述风向与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的关系。
    (3)简析风蚀方向由a到b的原因。
    (4)任选一种教材中学过的风沙侵蚀地貌,说出其名称及其地貌特点。
    【答案】(1)侵蚀和堆积
    (2)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顺风向前延伸。
    (3)a地风速小,气压高,b地风速大,气压低,a、b间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流向b,风沿ab方向侵蚀。
    (4)(二选一)
    ①风蚀蘑菇 地貌特点: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②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有沙子堆积。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月牙湖主要受到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由于地下水出露而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和左图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所示:新月形沙丘缓坡指示来风的方向,陡坡指示背风坡。形态上: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同时两翼顺着盛行风向前延伸。
    【小问3详解】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即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从图中等风速线可知:a地风速小,处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压较大,a为高压;b地风速大,位于盛行风侧翼迎风处,气压较小,b为低压;a、b两地之间呈现明显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地流向b地,风速快,风沿ab方向侵蚀。
    【小问4详解】
    风蚀蘑菇的地貌特点:突起的孤立岩石,由于接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较多,磨蚀作用更强,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使得下部被磨蚀的更加细小,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的地貌特点:该地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湖底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不断的吹蚀,形成风蚀沟槽,风蚀增强,形成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分布的特征,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但其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有沙子堆积在沟槽内。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的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使土壤板结,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养分不足等。下图为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示意图。
    (1)我国南方分布有广阔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森林土壤剖面中,从地表面垂直向下的土层依次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母质层,母岩层等。
    (3)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及人类活动等。
    (4)简要描述华北地区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现象的原因?
    (5)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简要描述东北黑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常绿阔叶林 红壤
    (2)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3)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4)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
    (5)①雨热同期,草原、森林等植被丰富;②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③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④全年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育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是红壤。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层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等。
    【小问3详解】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及人类活动等。
    【小问4详解】
    春季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当水分蒸发,留下盐分,形成土壤盐渍化;农耕灌溉用水量大,加之不合理的灌溉,盐分迅速累积,容导致土壤盐渍化现象加重。
    【小问5详解】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相对较好,草原、森林等植被丰富,有机质来源丰富;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寒冷且漫长,微生物活性弱,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除7、8月外,全年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
    性质
    地点
    有机质(g/kg)
    氮(g/kg)
    磷(g/kg)
    钾(g/kg)
    pH值
    甲(哈尔滨)
    24.90
    1.50
    1.47
    23.40
    7.50
    乙(邵阳)
    12.40
    1.02
    1.02
    23.30
    5.10

    相关试卷

    2025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该冷锋在,该冷锋移动速度较慢,主要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高一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高一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8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