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能力,综合运用,写作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积累(14分)
    1. 阅读回答问题。
    颁奖台上,朝气péng bó① 的奥运健儿们如星辰闪耀。他们健zhuàng② 的体魄是刻苦训练的成果。训练时,即便是风烛残年的三届奥运健将,也依然不知疲倦地刻苦训练,对运动事业充满热忱;比赛时,赛场内人声鼎沸,无论是强大的对手还是复杂的局势,他们都不会茫然无cuò③ ,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技艺,向着胜利奋勇拼搏,用出色的表现令全世界的观众信服。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词语。
    (2)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烛残年B. 热忱C. 人声鼎沸D. 信服
    【答案】(1)①蓬勃 ②壮 ③措 (2)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蓬勃:péng bó,繁荣而旺盛的样子。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而壮实。
    茫然无措:máng rán wú cuò,人在困惑和迷茫中无法应对的状态。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通常用于形容年老体弱、生命垂危的老人。句中形容三届奥运健将,用错对象;
    B.热忱:热情,常用来形容人对某事有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此处形容奥运健儿对运动事业的态度,使用恰当;
    C.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句中形容赛场内热闹的场景,使用正确;
    D.信服:相信并佩服。此处形容奥运健儿用出色表现让观众相信并佩服,使用正确;
    故选A。
    2. 默写。
    ①油蛉在这里 ______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④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⑤《<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低唱 ②.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③. 遥怜故园菊 ④. 山入潼关不解平 ⑤.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⑥.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啼、遥怜、菊、潼”等字词容易写错。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古诗词中,明月、芦管、大雁等事物常常被用来寄寓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 《世说新语》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而成。
    C.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字舍予,其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D. 《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本文的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而不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也不是由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而成,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而成的是《吕氏春秋》;
    故选B。
    二、阅读能力(29分)
    4. 请根据名著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答案】 ①. 芭蕉扇 ②. 《山海经》 ③. 忠厚、热心帮助孩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敢于反抗,猪八戒憨厚可爱又有些懒惰,沙僧任劳任怨,唐僧意志坚定。他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以奇幻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的神话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十篇回忆性散文。作品以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生动描绘了从故乡的生活到南京求学,再到日本留学等不同阶段的人和事,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既有对童年温馨生活的怀念,也有对旧传统、旧道德的批判,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
    (1)结合文段“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原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她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那罗刹又扇两扇。果然不动。罗刹慌了,急收宝贝,转回走入洞里,将门紧紧关上”可知,文中明确提及铁扇公主拿出扇子扇孙悟空,且前文表明这扇子是个“灵宝”,后文罗刹女(铁扇公主)将其称为“宝贝”并急忙收起。由此可知,文段中的“宝贝”是芭蕉扇。该选段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相关内容简介: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后与唐僧等人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在路过火焰山时,师徒四人受阻。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扇灭火焰山的大火,孙悟空便前往借扇。第一次借扇,铁扇公主因红孩儿之事对孙悟空怀恨在心,用芭蕉扇将孙悟空扇得无影无踪。孙悟空得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后二次来借扇,铁扇公主扇不动他,急忙退回洞中紧闭大门,如选段中所描述。之后孙悟空变作小虫进入铁扇公主腹中,迫使她交出假扇,孙悟空用假扇扇火,火焰越扇越大。最后孙悟空变作牛魔王骗得真扇,却又被牛魔王变作猪八戒的模样骗回,最终在众神的帮助下,孙悟空打败牛魔王,成功借得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的大火,师徒四人得以继续西去取经。
    (2)结合“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可知,作者描述了书中有各种奇异的形象,并且表明这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提到,阿长为他买来了他一直渴望得到的有许多图画的《山海经》,里面就有像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等各种奇特的形象。由此可知,文段中的“宝书”是《山海经》。
    (3)结合《阿长与〈山海经〉》中相关内容“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阿长主动询问并记在心上,尽管她不识字,却费尽周折帮“我”买到了心心念念的书。这一行为体现出阿长忠厚老实,没有文化却热心为孩子办事,一心想满足孩子的愿望。由此可知,《朝花夕拾》中的“买宝书”是阿长忠厚、热心帮助孩子的体现 。
    5. 现代文阅读。
    爆米花香①
    ①腊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走在古老的东禅巷,阳光照亮了半条巷子,巷子的另一边则在背阴处。
    ②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浙江黄岩留下的旧街老巷已经不多。而留在这些巷子里生活的,也大多是上了年纪舍不得离开的人。每每走在这些街巷,我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
    ③远远地,听到沉闷的一声“砰”响,好多年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走近了一看,果然有一群人,手里正拿着各种容器,容器内装着还散发着热气的爆米花。
    ④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有的拿来大米,“爆”出来的是“大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
    ⑤那一声“巨响”后,小锅炉里的米花会冲进一个长长的、有着细密网眼的布袋里。等热气消散,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我们这些孩子将它们用一个干净的脸盆接住,装好后带回家。一碗米刚好“爆”一盆米花。回家后,等盆里白白胖胖的米花彻底冷却,再装进密封的饼干桶、玻璃罐、布袋中,留着慢慢享用。
    ⑥那时候,我们会把干燥的食品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塞几把米花,一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放学后回到家里,还会把米花放到糖水里,这样吃出的是另一种味道。
    ⑦其实,我的母亲自己就会做不少美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四季她总能做出一些美味。冬天的北方,每家都会储藏大白菜、萝卜和大葱。母亲把萝卜切成厚度一厘米左右的片,在每片上再切几刀,然后挂在铁丝或绳子上晾晒,之后放些盐腌制起来,没多久就可以吃了。这些萝卜干既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就稀饭,还可以炒菜。快过年时,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麻花、油条、猫耳朵、叶片、金果条……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
    ⑧随父母从部队转业到黄岩,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时物资供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许多小时候觉得稀罕的东西都变得寻常起来。比如,在街上可以看到农民担着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在售卖,街巷里时不时地飘来阵阵大海的咸腥味。那些原来母亲做给我们吃的小点心,也可以在街头小店里买到,不必再等到过年才有口福。
    ⑨但只有爆米花,临近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
    ⑩南方的爆米花,与北方相比有些许不同。如把年糕切成片,“爆”出来的是扁圆形的“糕片”;切成条,“爆”出来的则是长条形的糕条。有时候人们还会用豆类来“爆”。另外,“爆”的时候放少许糖精,则多了份松而甜的口感。
    ⑪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却开始咀嚼记忆的味道。可惜呀,平时街上也再难见到,那个巷口的小车和车上小小的锅炉,还有摇炉的人不声不响站起时孩子们见状奔跑的瞬间……
    ⑫可是,当那不经意的一声闷响传来时,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注释】①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旧城改造推进,旧街老巷都已经全部消失。
    B. 腊月时走在小巷,作者再次闻到爆米花香味。
    C. 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会做花样百出的美食。
    D. 到了八十年代初,儿时稀罕的食物变得寻常。
    (2)作者描写爆米花给我童年生活带来快乐时,刻画了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章填写下表。
    (3)标题中的“香”饱含着“滋味的香”“人情的香”“心理感受上的香”。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A (2) ①. 高兴; ②. 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
    (3)字面含义指爆米花的香味;深层含义指母亲对孩子们的关心,母子情深。对儿时在北方生活的美好回忆(或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透过爆米花的香味,勾连起作者对童年及旧时光的怀念。文中描绘了北方与南方的不同爆米花制作方式,展现了简单快乐的童年生活。母亲的巧手与物质匮乏年代的应对,凸显了家庭温馨。而旧城改造背景下的记忆与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年代变迁带来的乡愁与怀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悠远的童年记忆与温馨的家庭片段让人难以忘怀。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结合第②段“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浙江黄岩留下的旧街老巷已经不多”可知,文中表述是旧街老巷“不多”,并非“全部消失”,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第④段“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可知,“飞快地跑回家”这一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孩子们急切的状态。他们迫不及待地回家拿粮食,就是为了能尽快参与到爆米花的活动中。这种急切源于对爆米花的期待与喜爱,所以可以看出孩子们此时内心是高兴的,充满期待的。由此可知,此句对应的心理为“高兴”。
    二空,结合第④段“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有的拿来大米,‘爆’出来的是‘大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可知,同学们分别拿来不同的粮食去爆成不同的米花,并且还会互相交换品尝。这种行为体现出同学们之间相处和谐,愿意分享自己的食物,关系亲密无间。由此可知,“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对应心理为“亲密无间,乐于分享”。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理解及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以及第④ - ⑥段对儿时爆米花制作过程和食用方式的描写,如“等热气消散,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我们常常在口袋里塞几把米花,一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放学后回到家里,还会把米花放到糖水里,这样吃出的是另一种味道”可知,文中多处提到爆米花的香味,并且详细描述了吃爆米花的场景。这些内容表明爆米花本身的味道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香味就是实实在在的滋味的香。由此可知,标题中的“香”包含滋味的香,即爆米花的香味。
    结合第⑦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四季她总能做出一些美味……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麻花、油条、猫耳朵、叶片、金果条……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可知,母亲在物资匮乏时,想尽办法为孩子们制作各种美食。母亲的这些举动充分体现了她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饱含着浓浓的母子情深,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体现。由此可知,标题中的“香”包含人情的香,指母亲对孩子们的关心,母子情深。
    结合第④-⑥段对儿时爆米花活动的回忆,如“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以及第⑫段“可是,当那不经意的一声闷响传来时,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欢声笑语……”可知,作者回忆起儿时在北方与爆米花相关的种种经历,充满了欢乐与美好。这些回忆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记,代表着对儿时在北方生活的美好回忆,体现了心理感受上的美好。由此可知,标题中的“香”包含心理感受上的香,指对儿时在北方生活的美好回忆(或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6. 古诗文阅读
    颜回攫①食
    孔子穷②乎陈、蔡③之间,藜羹不斟④,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⑤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⑥中而食之。选间⑦,食熟,谒⑧孔子而进食。孔子佯⑨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⑩,食洁而后馈⑪。”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⑫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故知人不易矣。”
    【注释】①攫jué:抓。②穷:被困。③陈、蔡:春秋时的陈国,蔡国。④藜羹不斟:野菜和汤都没有。⑤爨cuàn:烧火做饭。⑥甑zèng:古代蒸食的炊具。⑦选间:一会儿。⑧谒:拜见。⑨佯:假装。⑩先君:死去的父亲。⑪食洁而后馈:米饭很干净先用来供奉先君。馈,向尊长进食。⑫煤炱tái:烟尘。
    (1)短文讲述了孔子与颜回之间发生误会的故事。孔子看见颜回①______,以为他和自己一样,七天没吃饭了,饥饿难耐。后来经过与颜回的交谈,才发现颜回抓饭吃的原因是②______。(请用原文填空)
    (2)请简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孔子佯为不见之 夫君子之行(诸葛亮《诫子书》)
    B. 回攫而饭之 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
    C. 而目犹不可信 日中不至,则无信(《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D. 故知人不易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答案】(1) ①. 攫其甑中而食之 ②. 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凭借自己看到的就轻易下结论,要了解事情的全貌。 (3)B
    【解析】
    【导语】这篇短文讲述了孔子在困顿之时,对弟子颜回误解的故事。文中通过孔子在看到颜回抓饭吃时产生误会,巧妙地反映出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而颜回最后的解释,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食物的珍惜与谨慎态度。故事旨在传达“眼见未必为实”的道理,提醒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轻易下判断。文本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对话,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处境,富有教育意义。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可知,文中明确描述孔子看到颜回伸手到甑中抓饭吃这一行为,所以①处应填 “攫其甑中而食之”。
    结合“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可知,颜回向孔子解释是因为刚才有烟尘掉进甑中,觉得扔掉沾烟尘的食物不吉利,所以才抓出来吃了,这就是颜回抓饭吃的原因,因此②处应填“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启示道理。
    结合“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以及“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可知,孔子仅看到颜回从甑中抓饭吃这一表象,便以为颜回是因饥饿难耐而私自吃饭。但实际上颜回是因为烟尘落入饭中,出于不浪费食物的考虑才抓饭吃。孔子仅凭所见就差点误会颜回。由此可知,不能仅仅依据自己亲眼看到的片面现象就轻易地对事情或人下结论,而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完整情况,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误解和错误判断 。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代词,代指颜回抓饭这件事/结构助词,;
    B.饭:都是动词,吃;
    C.信:动词,相信/名词,信用;
    D.故:连词表因果,所以/形容词,原来;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遭受困厄,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孔子)白天睡觉。颜回出去找米,找到后就烧火做饭,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从锅里抓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拜见孔子并献上饭食。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这件事。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这饭食很干净,先拿去供奉先君吧。”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烟尘掉进了锅里,扔掉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我就抓出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我们相信的是眼睛看到的,可是眼睛看到的也还是不可信。由此可知,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
    7. 阅读回答问题。
    江上阻风①
    【清】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②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③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释】①本诗写于宋琬洗清冤狱,再次被朝廷授与四川按察使职位的赴任途中。②瞿塘:即瞿塘峡,在四川奉节县东,为长江三峡之首。③征:征途,指诗人离家赴任途中。
    (1)下列景象与本诗不符的一项是( )
    A. 遥远的路途B. 翻腾的江水
    C. 轻柔的西风D. 满头的白发
    (2)本诗善用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以第三句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1)C (2)第三句“长江巨浪征人泪”,将长江巨浪比作征人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赴任途中内心的愁苦,巨浪之大恰似其愁绪之深,借景抒情,饱含诗人复杂的情感。
    【解析】
    【导语】《江上阻风》是一首清代诗人宋琬所作的五言律诗,通过描写被风阻在江上的景象,反映了诗人赴任途中的孤独与忧愁。诗中运用比喻,借长江的巨浪和西风来表达内心的波澜与年华的流逝,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中“一夜西风共白头”,通过“一夜”及“共白头”可见西风强劲,并非轻柔。从“瞿塘西望路悠悠”可知有遥远的路途,“长江巨浪征人泪”可见翻腾的江水,“共白头”可见满头的白发,所以选“轻柔的西风”;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长江巨浪征人泪”意为:风险浪惊船阻江上,客思洒清泪。这句诗中,诗人把“长江巨浪”比作“征人泪”。诗人宋琬在冤狱洗清后再次被朝廷任用赴任途中,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长江的巨浪滚滚,恰似征人(诗人自己)心中的泪水不断。征人远离家乡,又经历了如此坎坷的仕途,心中的悲苦、忧愁、对未来的迷茫等情绪都如同长江的巨浪一样,汹涌澎湃且无尽头。通过这样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在赴任途中内心的悲愁。
    三、综合运用(8分)
    8.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南城中学开展“语文课本剧”展演活动。
    (1)小语参演的《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本剧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以下评价:“主题揣摩真绝妙,本色表演代入强。自然演绎效果好,元方再现印象深。”根据评语判断得分最低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2)此次课本剧演出拟邀请校长为嘉宾。下面是节目组拟写的邀请函,其中有两处语言运用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邀请函
    敬爱的校长:
    ①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②我们将于12月28日14:00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课本剧展演活动,③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作为特邀嘉宾来观看表演。④期待您莅临指导,并对本次演出提出拙见。
    语文课本剧展演节目组
    2024年12月25日
    【答案】(1)B (2)①句中“扩大”改为“激发”;④句中“拙见”改为“宝贵意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设计活动。
    评委评价“主题揣摩真绝妙”表明剧本对主题把握精准,故事完整且主题深刻,符合剧本内容要求,所以A选项得分不会低;“本色表演代入强”“自然演绎效果好,元方再现印象深”体现出表演时动作表情自然、投入,生动展现角色,说明表演能力强,C选项得分也不低;“自然演绎效果好,元方再现印象深”还意味着整体呈现效果佳,从服装道具到化妆造型都配合得当,符合剧情和角色特点,D选项得分也不错。而在整个评价中,没有任何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夸赞,比如发音、语音、语言流畅度、语调感染力等均未提及,所以相比其他选项,B选项语言表达最有可能是得分最低的。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①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存在语病,“扩大”与“兴趣和热情”搭配不当。“兴趣”通常与“培养”“激发”搭配,“热情”常与“激发”“点燃”等搭配 。所以应将“扩大”改为“激发”,修改后的句子为“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④句:“拙见”是对自己见解的谦称,不能用于请别人提出意见。这里希望校长提出意见,应使用敬辞,可改为“宝贵意见” ,修改后的句子为“期待您莅临指导,并对本次演出提出宝贵意见”。
    四、写作能力(40分)
    9. 作文。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有许多新的变化与收获。鲁迅走进三味书屋,他的世界多了几分规则与约束;海伦•凯勒从黑暗无声的世界走向了爱的广阔天地,她的世界变得光明美好。步入初中近一个学期的你,又多了几分什么呢?是多了在众人面前敢于展现自我的自信,还是多了不再浮躁的沉稳;是多了对父母师长的理解和体谅,还是多了面对困难不再轻易退缩的坚毅。
    请以“我多了几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中心。(3)充分表现“我多了几分 ”的过程。(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积极健康,文体明确。(5)请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我多了几分沉稳
    步入初中的大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悄然流逝,回望这段旅程,我发现自己悄然间多了几分沉稳。
    曾经的我,总是急躁而冲动,遇到事情往往不假思索便匆匆行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有时还会酿成不必要的错误。记得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我毛遂自荐负责策划,却因为一时的急躁,没有充分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导致活动方案漏洞百出,最终不得不草草收场。那一刻,我深感自责,也意识到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然而,步入初中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我逐渐学会了沉稳。我开始懂得,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冷静思考,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在与人交往中,我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再一意孤行。
    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我再次自告奋勇报名参加。这次,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急于准备演讲稿,而是先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比赛的主题和要求,然后广泛搜集资料,反复推敲演讲稿的内容。在准备过程中,我还主动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在比赛中,我凭借沉稳的表现和出色的演讲内容,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功获得了奖项。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沉稳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知道,成长的道路上,我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保持沉稳的心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步入初中近一个学期,我多了几分沉稳,这份沉稳将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我多了几分_____”中的“我”明确了写作主体,需从自身经历出发;“多了几分”意味着有一个变化过程,是和过去的自己对比,突出现在的成长与收获;横线处要填的是具体的某种品质、情感或态度等,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立意方向:通过回顾初中近一个学期的生活经历,挖掘自身在思想、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成长点,立意要积极向上,展现青春的正能量 。比如可立意于在学习、生活的挑战中获得勇气、担当,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宽容、理解等。
    2.思路点拨。首先确定主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确定补充的内容,如“自信”“成熟”“坚持”等。比如选择“自信”,可围绕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转变展开。其次,选取事例。典型事例是文章的关键。若写“我多了几分担当”,可选取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或在家中为父母分忧的事例。像学校组织文艺汇演,自己负责节目编排,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成功完成,通过这个过程体现担当的成长。接着,描写过程。详细描写“多了几分_____”的过程,可运用心理描写,如写“我多了几分独立”,描写第一次独自在家过夜时,从最初的害怕到逐渐克服恐惧,内心不断给自己打气的心理变化。也可加入语言、动作描写,丰富文章内容。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成长与收获,深化主题,如“经过这一学期,我多了几分从容,我明白成长就是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蜕变,未来我将带着这份从容勇敢前行”,表达对未来的展望。
    话题
    篇目
    摘录
    梳理
    宝贝
    《西游记》
    摘录一:
    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原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她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她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行者收了铁棒,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扇来,老孙若动一动,就不算汉子!”那罗刹又扇两扇。果然不动。罗刹慌了,急收宝贝,转回走入洞里,将门紧紧关上。
    (1)文段中的“宝贝”是 ________。
    《朝花夕拾》
    摘录二: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2)文段中的“宝书”是 __________。
    思考探究
    (3)上述语段都与“宝贝”有关,但体现的人物性格不同。《西游记》中“借宝贝”是孙悟空勇敢无畏、机智善斗的体现。《朝花夕拾》中的“买宝书”是阿长 ______的体现。
    语句
    心理
    我们老远就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
    惊险、刺激,又怕又爱
    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
    ①_______
    ②________
    亲密无间,乐于分享
    南城中学课本剧展演评分细则
    评分项目
    具体表现
    分值
    A剧本内容
    剧本新颖,故事完整,富有创新意识;主题鲜明、深刻、思想健康
    25分
    B语言表达
    发音清晰、语音标准,语言流畅,语调达意,富有感染力
    25分
    C表演能力
    动作大方得体,表情自然投入,表演形象生动
    25分
    D呈现效果
    服装道具得体,符合剧情;化妆造型符合角色要求,表现人物特征
    25分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能力,综合运用,写作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共6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