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
    少年·踏上逐梦之旅
    1.阅读“少年·成长”徽章设计稿,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勾(lè)______ (zī)______养
    (2)请在波浪线上补充徽章背景的设计意图。
    徽章背景中,浪花翻滚,象征着______。
    【答案】(1)①勒 ②滋
    (2)示例1:少年在人生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示例2:少年成长过程中无论面临何种波折和起伏,都将披荆斩棘,勇敢面对。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
    勾勒:gōu lè,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滋养:zī yǎng,供给养分。
    (2)本题考查情景补写。
    做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个徽章的主题是“少年·成长”,徽章的各个元素都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且相互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接着分析浪花这一元素的特点,浪花通常与大海相关,大海广阔无垠且充满变化,有波涛汹涌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与少年成长的历程有相似之处;然后根据少年成长的特点,如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但也会不断前进、追求梦想等,将浪花的象征意义与之结合起来,用简洁且富有深意的语言进行表述。
    示例1: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如同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那翻滚的浪花象征着他们会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怀揣着勇气和希望,在风浪中砥砺前行。
    示例2:少年成长如同在大海中搏击风浪,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次挑战,而少年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起伏的人生之海中不断奋进,驶向成长的彼岸。
    2.教室布置需要对联,请为下面这副对联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上联:少年当立凌云志 下联:____________
    A.学子求知探奥秘B.笔耕不辍绘未来
    C.青春不负揽月心D.尽书豪情于笔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写作上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律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注意对联一般讲究“仄起平收”。阅读上联可知“少年”是名词,“当”是副词,“立”是动词,“凌云志”是偏正短语,且“凌云”一词是动宾结构,“志”是中心词。
    A.“秘”为仄声,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律;
    B.“笔耕不辍”是主谓结构,“绘未来”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的结构不一致;
    C.“青春”是名词,“不负”是动词性的偏正短语,“揽月心”是偏正短语,“揽月”是动宾结构,“心”是中心词,与上联的结构一致;“心”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律;同时,从内容上来看,是说少年要有志向,青春要不辜负理想,内容上也相关;
    D.“尽书豪情”是动宾结构,“于笔端”是介宾短语后置,与上联的结构不一致。
    3.少年在阅读中成长,小说中鲜活的人物、诗歌里鲜明的意象,乃至作者自身,都能成为少年成长的精神财富。请在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获得的成长启示。
    A.《水浒传》 B.《世说新语》 C.《艾青诗选》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A《水浒传》中鲁智深为救金氏父女路见不平拳打镇关西,丢官逃亡也不退缩,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启示我们成长中要勇敢捍卫公平正义,同时告诉我们做事要热忱与谋略兼具。
    示例2:B《世说新语》里的陈元方年仅七岁,面对父亲朋友的失信无礼,条理清晰地反驳,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不失礼仪,堪称少年楷模。告诉了我们诚信守时之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应懂礼有节,遇冒犯时要冷静应对。
    示例3:C《艾青诗选》的作者艾青爱国之心拳拳可昭,在《我爱这土地》中将自己化作一只至死仍在歌唱的鸟儿,他眼中的泪水令人动容,激发我们热爱并守护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及感悟启示。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艾青诗选》是现代诗人艾青所编著的一部诗歌选集,收录了艾青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该诗集涵盖了艾青在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下的丰富创作,包括对土地、人民、自然、战争等方面的描绘和思考。
    作答此题,从三部名著中挑选,基于人物事迹、意象表达或作者情感,精准提炼成长启示;详尽阐述所选名著中对应的具体内容,将其与成长启示紧密相连;剖析具体情节如何引发成长思考,呈现对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
    示例一:我选 A《水浒传》。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情节令人震撼。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凶猛老虎,毫无惧色,凭借过人胆识与高强武艺,将其打死。这让我明白,成长途中会遇各种“拦路虎”,不能畏惧退缩,要勇敢直面。同时,武松打虎时巧妙周旋,并非一味蛮干,启示我们做事还需讲究方法策略,有勇有谋,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我突破。
    示例二:我选 B《世说新语》。管宁和华歆同席读书,看到有乘轩冕者过门,华歆放下书本去观看,管宁便割席分坐,称其“子非吾友也”。管宁坚守内心纯粹,不被外界虚荣干扰。这告诫我们,在成长中要保持专注,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纷繁诱惑左右,专注于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业提升,才能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示例三:我选 C《艾青诗选》。在《向太阳》中,艾青描绘了太阳带来光明与希望,“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太阳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让我懂得,成长中即便身处黑暗,也要心怀希望,像追逐太阳般,不断向着光明奋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在困境中汲取力量,努力绽放光彩。
    少年·直面时代困惑
    (一)文学作品阅读(16分)
    流量制造
    张甫军
    ①夜幕降临,城边的跳蚤市场依然热闹。
    ②“你这个老头……”一个突兀的声音在人群中炸开。人们停下来,纷纷向声音望去,有些已经凑了过去。
    ③“你为啥要在我车的引擎盖上吃饭?”说话的是个年轻女人,绿色头发,浓妆艳抹,一身豹纹紧身短裙。她正在一辆小轿车前数落一个驼背的老汉。
    ④老汉赔着笑,没有吭声,只是用手擦了擦嘴,把引擎盖上的饭盒端起来,用袖子擦拭着引擎盖。
    ⑤A“干吗?毁灭证据啊?”绿头发女人并不买账,“赔钱!”
    ⑥此时,围观的人群已经形成了半圆的人墙,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指指点点,有的摇头鄙夷。看到老汉不知所措的样子,人群里一个妇女发话了:“小姑娘,你说话别这么难听,这个大叔只是在上面吃了个饭,又没……”
    ⑦“嘁,多管闲事!”绿头发女人不容妇女说下去,翻着白眼,又催老汉,“两百块,我要洗车!”
    ⑧那个妇女被戗得立在原地,不知说什么好。
    ⑨“你这人咋说话这么冲?”这时又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伙子,他端着手机,一边录着视频一边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⑩“啧,又来一个狗拿耗子的。”绿头发女人一脸不屑,瞧见小伙子拿手机录视频,正色道,“瞎拍啥啊?你再拍我就报警。”
    ⑪小伙子“哼”了一声,便将手机放了下来,不过那手机的镜头却悄悄对着绿头发女人,视频还在录制,他说:“你这样对待一个老年人不好。”
    ⑫“这跟你有一毛钱关系?”绿头发女人白了小伙子一眼,继续向老汉发难,“赔钱,快点,别磨叽!”
    ⑬“咋没关系?天下事天下人管,你欺负老年人我就得管。”听小伙子这么一说,围观的人群有了反应,一边倒地说:“就是,就是。”
    ⑭“你管?冒充大尾巴狼是吧?那好,两百块你替他赔。”
    ⑮“不就两百嘛,我还以为一万两万呢。”
    ⑯绿头发女人冷笑:“呵呵,那你拿钱啊。”
    ⑰“钱肯定赔的,但事情咱们得捋捋。”小伙子说着,走到老汉面前问:“大爷,你咋在她的车盖上吃饭啊?”
    ⑱老汉啊啊啊地说了一长串,看来是个聋哑人。小伙子听不懂,犯起难来,问围观的人群:“大家有会手语的吗?”
    ⑲围观的人群都摇头。
    ⑳老汉看小伙子听不懂,便将小伙子拉到绿头发女人车的另一侧,用手指了指车窗。那车窗开着,老汉将手伸进去,又拿出来,如此比画了一番。
    (21)小伙子明白了,老汉是看到车窗没关,怕有人偷车里的东西,才一边吃饭一边守着。围观的人群也明白了,七嘴八舌地说,“真是好心当作驴肝肺……”
    (22)B见此情景,小伙子赶紧调整手机,用镜头将人群的反应录下来,录了一圈,又将镜头对准绿头发女人。
    (23)绿头发女人一脸尴尬,却依然嘴硬:“帮我看车?哼,我才不信他有这么好心呢。要是我车里少了东西……”说着,她便上了车。
    (24)围观的人群都以为绿头发女人要检查车里是不是少了什么东西,却不知,绿头发女人迅速启动车子,狂摁喇叭,一踩油门,跑了。
    (25)这一切都被小伙子录了下来,他冲狼狈逃跑的车子喊:“喂,开慢点,别翻沟里去了!哈哈……”人群也跟着发出海啸一样的笑声,并向小伙子投去佩服的目光。
    (26)一件小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围观的人群作鸟兽散。小伙子得意地从跳蚤市场出来。他走过一条街,在一个僻巷站住了。他拿出手机,将在跳蚤市场拍的视频发到网上,还取了个吸睛的标题:《街头暗拍,现实版〈农夫与蛇〉》
    (27)视频刚一发出,就获得大量的转发和评论。
    (28)“嘿,爽!”小伙子正高兴,一辆轿车停在了他身边,他看了看驾车的人,满面春风地坐进副驾驶室。驾车的不是别人,正是绿头发女人。她一把将头上的假发扯下来,说:“哼,要不是老娘跑得快,刚才就被市场上的人吃了。”
    (29)“辛苦辛苦,”小伙子赔着笑说,“这不是为了流量吗?别生气,回头再策划一个视频,你演好人……”
    (30)绿头发女人将车靠边停下,刚想说什么,这时,车后排坐进一个人,是之前那个驼背哑老汉,他一边抽掉后背用来伪装的抱枕,一边兴奋地问小伙子:“这次点击量咋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8期)
    【小说·聚焦情节】
    4.根据小说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小说·品味语言】
    5.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相关提示,赏析画线句子。(任选一句)
    A“干吗?毁灭证据啊?”绿头发女人并不买账,“赔钱!”(关注句式的表达效果)
    B见此情景,小伙子赶紧调整手机,用镜头将人群的反应录下来,录了一圈,又将镜头对准绿头发女人。(关注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剖析人物】
    6.绿头发女人、驼背老汉和小伙子三个人物形象鲜明,他们身上存在着共性,请指出他们代表了社会中哪类人?
    【小说·赏析手法】
    7.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两次情节反转,有人认为,单次反转已足够震撼人心;有人认为,第二次反转的加入更是神来之笔。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答案】4.①产生矛盾(制造矛盾)
    ②小伙出场录制视频,女人扬言报警
    ③女人车窗未关,老汉帮忙看车
    5.示例1:A这一句是对绿头发女人的语言描写,运用短句(或:反问句、祈使句),表现了女人的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暗示了她演技的“高超”。
    示例2:B加点词是对小伙子的动作描写,“赶紧调整”写出小伙子善于抓住时机,“录了一圈”“又……对准”体现其素材收集丰富,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6.从小说结尾看,不管是蛮横无理的女人、“憨厚善良”的老汉还是“见义勇为”的小伙,都是高明的“演员”。他们为了获取流量而抛弃本真,弄虚作假,玩弄人心,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7.示例1:我更喜欢两次反转,因为第二次反转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本是好人的小伙、老汉也是骗人骗流量的,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流量至上、利益驱动等问题,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
    示例2:我更喜欢单次反转。老汉聋哑且因善意而守车的真相揭晓,为后文众人纷纷谴责,绿头发女人逃跑作铺垫,让故事充满戏剧性和张力。单次反转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绿头发女人的蛮横无理、小伙子的正义感以及老汉的善良。而且这样的反转能够深刻揭示出小说的主旨,歌颂生活中弱者的善良、平凡人的侠义,也鞭挞了那些蛮横无理、欺凌弱小的人。这种光明的结尾可以传达人们惩恶扬善、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示例3:我更喜欢两次反转。绿头发女人、小伙子以及聋哑老汉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被披露,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第二次反转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这三个不同形象的人瞬间成为同一类人,代表了社会中那些善于伪装,利用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不择手段来谋取利益的人。这一写法更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它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流量至上、利益驱动的社会问题,批判了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利益至上的现象。这种灰暗的结尾其实也是在呼唤诚信和真实的回归,倡导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第一空:根据题干中“矛盾升级”和“出现反转”可得知,绿发女人大声数落老汉是这件事情的开始环节,可概括为:出现矛盾;
    第二空:根据第⑩段“‘啧,又来一个狗拿耗子的。’绿头发女人一脸不屑,瞧见小伙子拿手机录视频,正色道,‘瞎拍啥啊?你再拍我就报警。’”,可见小伙为老汉打抱不平并录制视频,女子看到要报警,可概括为:小伙出场录制视频,女人扬言报警;
    第三空:根据第⑳段“老汉看小伙子听不懂,便将小伙子拉到绿头发女人车的另一侧,用手指了指车窗。那车窗开着,老汉将手伸进去,又拿出来,如此比画了一番”和第㉑段“小伙子明白了,老汉是看到车窗没关,怕有人偷车里的东西,才一边吃饭一边守着”,可知,事情出现反转,老人其实在做好事,可概括为:女人车窗未关,老汉帮忙看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1)根据“干吗?”“毁灭证据啊?”“赔钱!”,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由标点符号可得知,句式为反问句和祈使句。女子得知老汉在自己车的引擎盖上吃饭十分气愤,盛气凌人,带有责备和怀疑的语气。人物语言直接表达出一种急于索赔、不让步的逼人姿态,使得对话紧张感和对峙的氛围增强,突显人物性格的强势,同时也推动情节的进展。后文揭示女子是由一男子假扮而成,可见她的演技逼真。
    (2)根据“调整”“录”“对准”这些动词,可见这是动作描写。事情在此时出现反转,原本被当做坏人的老汉却是出于好心帮助女子看车,小伙子这时“赶紧调整”手机,抓紧时机,捕捉有效信息。“录了一圈”,为下文绿头发女人、小伙子和驼背老汉三人精心设计剧本,演出假象的事实做铺垫。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叙述了绿头发女人、小伙子和驼背老汉三人为了为博眼球,获得点击量而制造一件虚假事件。绿发女人得知老汉在自己的车引擎盖吃饭后大发雷霆,小伙为其打抱不平并记录下来,后得知老汉是好心为女子看车。最后文章揭露真相此事只不过是三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三人都是演员,且是演技“高超”的演员,为了获取流量而欺骗大众,他们为了追求名利而失去本心,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他们代表着社会上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分析。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小说情节通过一波三折的转变,首先是绿色头发女人因老汉在引擎盖上吃饭而责骂他,接着矛盾升级,围观者介入帮助老汉,这时情节首次反转,老汉因好心帮看车而被误解,最后揭示老汉、小伙子和绿色头发女人是为了制造流量而合谋,再次反转,触发读者对流量制造的思考。选择一次反转,则要紧扣眼见不一定为实,一定要调查真相才能下结论,也能凸显老汉所代表的底层人的善良美德,主旨则是歌颂善良的美德。 选择两次反转,则要紧扣批判现实社会中类似的现象:为了谋利益而不择手段,选择欺骗大众,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不论选择哪种都有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相对于情节一波三折而言,第二次更具有代表性。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第二次反转不仅揭示了人物真实意图,使得故事出人意料地揭开本质问题,强化了故事的嘲讽意味,也让读者反思现代社会中流量至上的现象。多次反转使情节更富戏剧性,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主题更具深刻性,引发对道德观和社会风气的深入思考。
    (二)(16分)
    网红现象探究
    材料一:
    近日,“小英一家”“东北雨姐”等田园生活类头部博主相继被质疑人设造假,自导自演。他们记录乡村生活的视频作品,曾引发千万网友关注并“追更”,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表演”而非真实生活。一句“这个互联网到底还有多少是真的”,一时间引发众多网友共鸣,也带给我们对短视频“去伪存真”的思考。
    对于把日常生活“搬”进视频、直播的创作者,粉丝关注他们,是源于对“真实”的好感和信任。从情感意义上看,创作者的人设反转,会让“走心”的观众倍觉受伤。很多人都从乡村生活视频中体会过获得感和慰藉感:“小英”以记录云南农村生活艰辛而打动人心,众多网友都曾为这个身处困境仍坚韧乐观的女孩送上鼓励;“雨姐”的视频以东北乡村为背景,通过干农活、做农家菜等展现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生活,很多观众表示,一听到那标志性的背景音乐就“浑身充满了干劲”。但当发现自己的真情实意被当作了“流量密码”,观众很容易觉得真心被辜负。而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类短视频往往从初期就有着明确的商业目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剧本,带货诉求明确,牵动观众情绪,吸引人们为其点赞、打赏、购买商品,有的甚至涉嫌虚假带货、引流传销。当真实性成为可被随意操控的变量,最终目的是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如何不让观众懊恼“小丑竟是我自己”。
    (摘编自吴雨阳《靠“表演生活”赚流量走不远》,《新华日报》,2024年12月2日第3版)
    材料二:
    消失1217天之后,李子柒回归了,一出手便是“王炸”。她更新视频《雕漆隐花》,以给奶奶做的紫漆柜为题,隐喻“紫漆柜,子柒归”,5小时观看量破亿。网友感叹:“断更三年,李子柒将赛道拱手相让三年,但依然只有一个李子柒。”
    李子柒1990年出生,因父母婚姻破裂,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在清贫的乡村生活中,她学会了种地、缝衣、竹编、浣洗、放牛……2004年李子柒进城打工,最初在餐厅当服务员,睡过公园长椅,寄居过桥洞,后拜师学打碟,当DJ,后来因奶奶生病需要照顾,决定回乡发展,开始学拍视频。2016年3月25日,李子柒发布第一个视频《桃花酒》,视频虽然是用手机拍摄的,剪辑手法也粗糙,但古色古韵的基调,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点赞量很快突破5万。11月14日,李子柒发布短视频《兰州牛肉面》。为制作视频,她特意前往兰州拜师学艺一个月,反复拍摄200多个镜头,拍了整整3天。5分钟的视频,8000多万的播放量,李子柒的“粉丝”一夜暴涨100万,每天都有广告商寻求合作。诞生于流量时代的她,却从未被流量裹挟,她不追求热点,不造梗,没有直播,也不带货,以月为维度更新视频,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没有戏剧化的事情和纷争,只有文化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被竞争和效率充斥、不断加速的世界里,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传统田园生活,为身陷现代生活困境的大众提供了一种出路、一个心向往之的乌托邦,帮助他们抵抗现代生活的焦虑。
    央视新闻曾如此评价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也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可能。
    (整合自2024年第12期《金融博览》和第33期《看天下》)
    材料三:
    网络乱象频发,没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维护一个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让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得以传播,让良好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近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顿“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主流媒体要敢于担当、敢于澄清谬误、激浊扬清,破除舆论场中嘈杂之音。自媒体更应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流量造假不仅涉及民事责任,甚至会演化为刑事责任;可以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制造混乱和误导的源头。而对于受众来说,也要坚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谨慎“吃瓜”,拒绝“奶头乐”流量制造的信息茧房,理性地对待我们的每一次转赞评。
    (选自2024年4月13日《学习强国·封面新闻》,有删改)
    【揭秘网红造假】
    8.结合材料一,概括网络博主造假的原因及其危害。
    【制定正能量网红标准】
    9.李子柒是被央视认可的正能量网红,请结合材料二,完成下表。
    【整治网络乱象】
    10.结合材料三,针对“新闻链接”中网红扎堆联合国“开会”乱象,思考国家、主流媒体、自媒体及受众分别可以做些什么。请任选其中两个角度作答。
    【辩论网红梦想】
    11.班级里也有同学想要成为网红,针对此情况,班里组织一场辩论会。
    正方观点:“成为网红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反方观点:“成为网红并非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你支持哪一方观点?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根据你的立场准备150字左右的辩论稿。
    【答案】8.原因:一味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利用观众的好感和信任等,实现商业目标。
    危害:伤害观众感情,辜负粉丝信任;涉嫌虚假带货、引流传销,损害消费者权益;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
    9.①创作内容 ②示例1:讲究诚信,坚守原则;自强不息,不断学习;追求梦想,坚韧不拔;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影响 ④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为观众提供正面的情感价值和生活启示,帮助观众抵抗现代生活的焦虑。文化传承: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10.国家:国家网信办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禁止网红利用信息差进行虚假宣传等行为,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应迅速跟进,发布揭露网红虚假宣传的报道,并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自媒体:自媒体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删除虚假宣传的内容,并公开道歉,承诺未来遵守法律法规,传播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受众:受众应提高警惕,坚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谨慎对待网红的宣传信息,拒绝信息茧房,理性转赞评。
    11.示例1:我支持正方观点。首先,网红通过网络平台展示才华与个性,获得广泛认可与关注。其次,网红经济蓬勃发展,为有志者提供变现机会,实现经济独立与财富积累。再者,网红能传递正能量,影响社会风气,体现社会价值,例如李子柒就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总之,网红能实现个人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是当代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示例2:我支持反方观点。首先,当下部分网红注重表面光鲜,忽视内在修养与深度思考,甚至内容低俗,易导致价值观扭曲。其次,网红生涯短暂且竞争激烈,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个人发展。再者,过度追求网红效应,可能牺牲个人隐私与生活质量,得不偿失。总之,个人价值应通过提升内在素质、贡献社会与实现职业理想来实现,而非依赖于成为网红这一路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而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类短视频往往从初期就有着明确的商业目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剧本,带货诉求明确,牵动观众情绪,吸引人们为其点赞、打赏、购买商品,有的甚至涉嫌虚假带货、引流传销”可知,网络博主造假的原因:一味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利用观众的好感和信任等,实现商业目标。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很多观众表示,一听到那标志性的背景音乐就‘浑身充满了干劲’。但当发现自己的真情实意被当作了‘流量密码’,观众很容易觉得真心被辜负”“当真实性成为可被随意操控的变量,最终目的是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如何不让观众懊恼‘小丑竟是我自己’”可知,网络博主造假的危害:伤害观众感情,辜负粉丝信任;涉嫌虚假带货、引流传销,损害消费者权益;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
    【9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李子柒1990年出生,因父母婚姻破裂,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在清贫的乡村生活中,她学会了种地、缝衣、竹编、浣洗、放牛……”“11月14日,李子柒发布短视频《兰州牛肉面》。为制作视频,她特意前往兰州拜师学艺一个月,反复拍摄200多个镜头,拍了整整3天”可知,李子柒之所以被认为是正能量网红,是因为她的视频真实记录了乡村生活,既没有戏剧化的争端,又展现了一个宁静的生活方式。而她的视频内容不仅真实可信,还具有创意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再结合评价标准“视频、直播等内容真实可信,具有创意和吸引力”可知,评价维度是创作内容。
    ②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二段“诞生于流量时代的她,却从未被流量裹挟,她不追求热点,不造梗,没有直播,也不带货,以月为维度更新视频,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可知,李子柒的经历体现了她的个人品质,她不被流量裹挟,坚持真实可信的创作,展现了诚信和原则。
    结合第二段“因父母婚姻破裂,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在清贫的乡村生活中,她学会了种地、缝衣、竹编、浣洗、放牛……2004年李子柒进城打工,最初在餐厅当服务员,睡过公园长椅,寄居过桥洞,后拜师学打碟,当DJ,后来因奶奶生病需要照顾,决定回乡发展,开始学拍视频”可知,她通过学习和努力,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取得成就,说明她自强不息,追求梦想。
    结合第二段“2016年3月25日,李子柒发布第一个视频《桃花酒》”“李子柒发布短视频《兰州牛肉面》”,第四段“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可知,从她的视频内容来看,她也关注社会价值,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了她的社会责任感。
    ③④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第三段“在这个被竞争和效率充斥、不断加速的世界里,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传统田园生活,为身陷现代生活困境的大众提供了一种出路、一个心向往之的乌托邦,帮助他们抵抗现代生活的焦虑”可知,这里写她的视频对大众精神上的影响,评价维度属于社会影响。
    第三段“在这个被竞争和效率充斥、不断加速的世界里,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传统田园生活,为身陷现代生活困境的大众提供了一种出路、一个心向往之的乌托邦,帮助他们抵抗现代生活的焦虑”和第四段“她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也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可能”写她的社会影响体现在承担社会责任和传递正能量,为观众带来情感价值并缓解现代生活焦虑,还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国家:结合“近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顿‘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操纵信息内容等问题”可知,国家可以通过加强法律和政策方面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红利用信息差误导公众的行为。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限制虚假宣传、夸大事实等行为,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同时,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引导平台加强自律和对不实信息的筛查与惩戒,以此来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主流媒体:结合“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主流媒体要敢于担当、敢于澄清谬误、激浊扬清,破除舆论场中嘈杂之音”可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及时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澄清事实;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推动传播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网红内容的监督和引导。
    自媒体:结合“自媒体更应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流量造假不仅涉及民事责任,甚至会演化为刑事责任;可以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制造混乱和误导的源头”可知,应提高自身的法律和道德意识,不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秉持真实性原则,发布有价值的内容,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受众:结合“而对于受众来说,也要坚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谨慎‘吃瓜’,拒绝‘奶头乐’流量制造的信息茧房,理性地对待我们的每一次转赞评”可知,提高自身信息鉴别能力,理性看待各类信息,不被表象迷惑,避免盲目追随,加强对信息来源的判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辩论词。要结合材料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示例1:我支持正方观点。在网络时代,个性化的表达和多元化的内容创作丰富着人们的视野,通过展示才华和思想可以得到广泛认可。同时,网红具备巨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还能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良性价值观的传播。正如李子柒以其视频内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个人价值,并为社会贡献力量。
    示例2:我支持反方观点。在网红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过度追求流量常导致失去自我,甚至失去诚信,滋生虚假的现象。在不少案例中,网红为利益所诱,忽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容价值。而真正的个人价值体现于坚持内心热爱的事业,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展示独特的才能,而非单一的被流量和关注度定义。因此,成为网红虽能带来短期利益,却未必能实现长期的个人价值。
    少年·汲取先贤力量
    (一)重温经典名句
    12.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答案】(1)肯将衰朽惜残年 (2)人有悲欢离合 (3)醉能同其乐 (4)后天下之乐而乐 (5)长风破浪会有时 (6)直挂云帆济沧海 (7)春蚕到死丝方尽 (8)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古诗文联读(17分)
    【甲】
    刘禹锡集序(节选)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工为文章,才力雄大,与柳宗元友善,齐名,时称“刘柳”。宗元善为文,禹锡尤精诗。既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象形,托于讽咏,以谲谏①时病,虽云谪居,而谈笑自若,不改其乐天易直之性。
    是集也,编次其诗文,得若干卷,而为之序曰:禹锡之诗,如高山之巅,峻拔壮丽,不可逼视;如长江之水,浩渺无涯,不可涯涘②。其文则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如风云之出没,不可捉摸。
    禹锡之为人,亦自有其不可及者。其志节之高,行谊之笃,足以励世而垂后。故其诗文之传于世者,亦足以见其为人之大概矣。后之学者,读其诗文,而想见其人,亦足以兴其志节,而勉其行谊也。
    呜呼!禹锡没已久,而其诗文犹传于世,亦足以慰其地下之灵矣。然吾辈读其诗文者,当知其人,而勉学其志节行谊,以继其遗风,庶几不负其诗文之所传也。
    【乙】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③
    〔唐〕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④缄封⑤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⑥。
    【注】①谲(jué)谏:委婉地规谏。②涯涘:本意指水边或岸边,后引申为边际、尽头。③刘禹锡谪居朗州5年后,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璧州竹鞭,写诗酬赠。④郢(yīng)客:这里借指元稹。⑤缄封:这里指包裹。⑥敲镫吟:敲击马镫,边走边吟诗。
    【疏通文意,明大略】
    13.阅读【甲】文,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正确朗读,闻情思】
    14.请从语气、语调、重音等角度为【甲】文中画线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
    句子:呜呼!禹锡没已久,而其诗文犹传于世,亦足以慰其地下之灵矣。
    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联比较,知其人】
    15.“巴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从“巴山”中读到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夜雨涨秋池”时的孤独凄凉,进而感受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读【乙】诗,你又能从“巴山”这一意象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6.如果要选择一种颜色来代表刘禹锡,你会选什么颜色?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13.(1)擅长,精通 (2)被罚流放或贬职,贬谪 (3)坚定,坚固 (4)B
    14.“呜呼!禹锡没已久”“地下之灵”等词句,读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表达作者为刘禹锡去世而悲伤,以及对刘禹锡的深切怀念。“而其诗文”“亦足以”后可稍作停顿,以示强调;“犹传于世”语调上扬或作重音处理,表达作者对刘禹锡的真挚赞美。
    15.乙诗的巴山“冰雪深”,描写了制鞭之竹险恶的生长环境,赞美了竹子坚韧不拔、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仍能保持高洁品格、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
    16.示例:我选择用绿色来代表刘禹锡。因为绿色往往象征着生机、希望与未来。在《酬元九侍御赠璧州竹鞭长句》中,刘禹锡巧妙地借竹鞭之绿,寓意自己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正直,便身处困境,亦能如竹般节节高升。在《刘禹锡集序》中,刘禹锡即便谪居他乡,仍能谈笑自若、不改其乐天易直之性,这份乐观与豁达,正是绿色生命力的完美体现。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工于心计:擅长用心谋划。工:擅长,精通。根据联系成语的方法可知,“工为文章”的“工”意思是:擅长,精通。工为文章:擅长写文章。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谪:被罚流放或贬职,贬谪。根据关联课内法,“既谪沅、湘间”的“谪”意思是:被罚流放或贬职,贬谪。既谪沅、湘间:被贬到沅水、湘水一带之后。
    (3)根据结合语境的方法,其志节之高,行谊之笃,足以励世而垂后:他志向气节的高尚,品行道义的坚定,足够激励当世并且流传后世。“笃”形容其“行谊(品行)”,突出其对品行道义的追求是坚定的,不轻易改变的,故可知,笃,坚定。
    (4)亦足以兴其志节:也足以激发自己的志向气节。这里“兴”做动词支配“其志节”这个名词性短语,结合语境可知,“B.激发;振奋”代入语境,句意流畅。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句意:唉!刘禹锡离世已经很久了,然而他的诗文仍然在世间流传,这也足以告慰他在地下的灵魂了。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刘禹锡离世已久但诗文仍流传于世的感慨,情感较为深沉复杂,既有对逝者的缅怀,又有对其诗文传世的欣慰与赞叹。
    “呜呼”作为感叹词,开篇便奠定了一种沉痛的基调,应读得深沉、悠长,语调低沉,语速缓慢,仿佛是作者忍不住发出的一声长叹,饱含对刘禹锡离世的悲痛之情。“禹锡没已久”同样以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出,着重突出刘禹锡已经去世很久这一事实,加深读者对时光流逝、斯人已逝的感慨,强化怀念之情。“而其诗文”后停顿,引发听众对刘禹锡诗文的关注,暗示下文将阐述其诗文的重要意义;“亦足以”后停顿,则突出作者对刘禹锡诗文价值的肯定,让听众更加留意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犹传于世”此处语调上扬或作重音处理,“犹”字强调了即便刘禹锡离世已久,他的诗文却依然能够在世间流传,展现出诗文强大的生命力。上扬的语调或重音处理,能将作者对刘禹锡诗文能够传世的惊喜、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使听众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刘禹锡诗文的高度认可与赞美。“亦足以慰其地下之灵矣”此句整体语调回归低沉、舒缓,仿佛作者在轻声安慰刘禹锡的在天之灵,传达出一种欣慰与告慰的情感,给人一种平和、温暖的感觉,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对刘禹锡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一生的尊重。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赏析。
    对巴山意象的理解:在《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中,“巴山冰雪深”描绘了“巴山”处于冰雪覆盖的恶劣环境。“巴山”在此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指代,更成为了一种象征。
    结合诗歌背景及托物言志手法分析情感:刘禹锡当时正谪居朗州,生活处于困境之中。诗中写“巴山”的竹子生长于如此冰天雪地的艰难环境,却依然坚韧。诗人借“巴山”所孕育的这一坚韧之竹,托物言志。一方面,通过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描述,暗示自己如同这巴山之竹,身处逆境;另一方面,以竹子不畏冰雪严寒的特性,表达自己即便遭遇贬谪困境,也不会改变高洁的品格,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又凸显了他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的高尚情操和强大精神力量。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选择一种颜色来代表刘禹锡,其实就是用这种颜色来暗示刘禹锡的人物形象,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用带有独特寓意的颜色来代表刘禹锡,就是在展现刘禹锡不同的形象。注意要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来陈述理由。
    仔细阅读【甲】文,重点关注刘禹锡的为人品性,如第三段“其志节之高,行谊之笃”体现他的高尚气节与笃厚品行;第一段“谈笑自若,不改其乐天易直之性”展现他乐观豁达的性格。还有对他诗文风格的描述,第二段“如高山之巅,峻拔壮丽”“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凸显豪迈大气、雄浑奔放。剖析【乙】诗,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领会诗人借竹鞭托物言志,表达自身坚守正直、不惧困境的意志;“巴山冰雪深”暗示成长环境艰难,衬托出坚韧品质。
    基于提取的关键信息,思考不同颜色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常象征热情活力、革命斗志;蓝色可代表深邃宁静、理智沉稳;绿色寓意生机希望、自然平和等。将刘禹锡的性格、品质、诗文风格与颜色寓意逐一匹配,判断哪种颜色能最全面、精准地反映其特质。例如若选红色,需论证刘禹锡的热情似火体现在何处,其斗志昂扬与人生经历如何关联;若选蓝色,要阐述他的深邃思想如何通过诗文展现,面对困境时理智沉稳的表现等。
    示例:我选择青色代表刘禹锡。一方面,他气节高尚,被贬沅、湘仍“谈笑自若”,坚守自我。正如【乙】诗“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以竹自比,展现正直坚韧,传统中青色与竹子特性相符,契合其品格。另一方面,其诗文风格豪迈奔放,【甲】文称诗如高山、长江般壮阔,文如风云变幻难测,青色可呈现高山的苍茫、长江的深邃,与诗文磅礴大气呼应。再者,刘禹锡虽屡遭贬谪却乐观豁达,如春日青色蕴含的蓬勃朝气,能在困境发现美好、积极创作,所以青色能全方位展现他的魅力与风骨。
    参考译文:
    【甲】刘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擅长写文章,才思能力雄浑博大,与柳宗元交情深厚,声名相当,当时的人称之为 “刘柳”。柳宗元擅长写文章,刘禹锡尤其精通诗歌。被贬到沅水、湘水一带之后,他被江山的风光景物所触动,常常描绘事物、刻画形象,寄托在讽喻歌咏之中,以委婉的方式劝谏当时的弊病。虽然说是被贬谪居住,却谈笑自如,没有改变他豁达乐观、平易正直的本性。
    这部文集,编排整理他的诗文,得到若干卷,为此作序说:刘禹锡的诗,如同在高山的顶峰,高峻挺拔、壮丽雄伟,让人不敢靠近直视;又像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看不到边际。他的文章则气势磅礴、豪放自如,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如同风云的出现与隐没,难以捉摸。
    刘禹锡的为人,也自有旁人难以企及之处。他志向气节的高尚,品行道义的坚定,足够激励当世并且流传后世。所以他流传在世间的诗文,也足以让人看出他为人的大致风貌。后世求学的人,读他的诗文,进而想象他的为人,也足以激发自己的志向气节,勉励自己的品行道义。
    唉!刘禹锡离世已经很久了,然而他的诗文仍然在世间流传,这也足以告慰他在地下的灵魂了。然而我们这些读他诗文的人,应当了解他的为人,并且努力学习他的志向气节和品行道义,来传承他遗留的风范,希望不辜负他诗文所传达的精神。
    少年·抒发心之所感
    17.活动结束,老师布置了以下写作任务,请从中选择一项,写一篇文章,完成表达交流任务。
    【任务一】结合个人经历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围绕你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关键节点或重要事件展开,讲述其对你的影响。
    【任务二】发挥联想与想象,创作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可以设定一个或多个角色,在虚构的情境中展现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内心挣扎时的选择与成长。
    【任务三】提炼你对成长的独到见解,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文章需明确观点,围绕成长的意义、方法、影响因素等展开论述。可以结合个人经历、社会现象、名人案例等。
    要求:(1)任务自选,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略。在这枚徽章中,我们精心勾(lè)______了一幅少年成长的画卷。徽章的中心,一本书悠然铺展。书是智慧的源泉,(zī)______养着少年求知若渴的心田。书页上方,一只蝴蝶振翅欲飞,就像少年汲取知识后即将展翅翱翔,拥抱广阔天地。徽章背景中,浪花翻滚,象征着 。整个设计简洁而有深意,展现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求知与探索、坚韧与勇气。这枚徽章,是对少年成长之旅的致敬,也是对少年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正能量网红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①______
    视频、直播等内容真实可信,具有创意和吸引力。
    个人品质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
    ……
    新闻链接
    近日,某社交媒体上,突然冒出不少在联合国总部“开会”的网红博主,拉满“成功人士”“青年精英”造型。然而随着媒体深挖,真相却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联合国总部可以买门票进入参观,并不值得炒作,网红纯粹是利用信息差,拉大旗扯虎皮圈粉圈钱。
    精神品质
    古诗文名句
    出处
    忠君爱国
    (1)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乐观旷达
    (2)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与民同乐
    (3)______,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心怀天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坚定信念
    (5)______,(6)______。
    李白《行路难》
    无私奉献
    (7)______,(8)______。
    李商隐《无题》
    词句
    方法
    释义
    (1)工为文章
    联系成语:工于心计
    ______
    (2)既谪沅、湘间
    关联课内: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______
    (3)其志节之高,行谊之笃,足以励世而垂后
    结合语境
    ______
    (4)亦足以兴其志节
    查阅词典:A.兴致;兴趣 B.激发;振奋 C.昌盛:旺盛 D.发动:创办
    ______(填选项)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共10页。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