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第1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第2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探究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年,中国队首次在花样游泳集体项目中夺得奥运金牌。花样游泳属于精巧运动,是经过不断学习逐渐掌握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B. 大脑皮层是精巧运动学习的高级中枢
    C. 进行精巧运动时,小脑参与维持机体协调平衡
    D. 熟练后,进行精巧运动不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2.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细菌抗原
    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B或T淋巴细胞
    D. 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
    3.情绪过度激动、长时间大哭或习惯性叹气等引起呼吸频率过快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内环境中的CO2排出过多,从而导致血浆的pH过高,引发四肢发麻或眩晕等症状,这种情况称为呼吸性碱中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呼吸性碱中毒患者的血浆pH大于7.45
    B. 血浆的pH升高与NaHCO3/H2CO3的比值降低有关
    C. 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明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D. 患者可通过反复屏气或用纸袋罩住口鼻呼吸来缓解症状
    4.研究人员为探究定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和(或)2,4-D对即将成熟的柑橘体内脱落酸量的影响,进行了一项科学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主要在即将成熟的果实中合成,具有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的作用
    B. 留树天数超过20天,随喷施2,4-D浓度升高,柑橘体内脱落酸含量升高
    C. 对于抑制柑橘内源脱落酸的合成,赤霉素和2,4-D可能表现为协同作用
    D. 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促进果实成熟的效果明显强于单独使用2,4-D
    5.失温是指机体体温下降至35℃以下的生理状态,轻者出现口齿不清、肌肉不协调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和心跳骤停。对于马拉松等户外运动,突发极端天气带来的失温是非常凶险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失温的实质是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B. 发生失温后机体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
    C. 轻度失温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D. 将保温毯贴身包裹在身体核心区域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
    B. ACEI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C. 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 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
    B. 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C. 4VA通过正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D. OR35可能为编码信息素4VA受体的基因
    8.鼠的种类繁多,危害大,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钩端螺旋体(属于细菌)病等。为了研究制约鼠种群数量的因素,科研人员将某一鼠种群迁入一座荒岛后,获得了如下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钩端螺旋体、温度、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鼠的种群密度
    B. 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为0
    C. 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
    D. 通常可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数量
    9.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只取决于食物条件
    B. 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C.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要调查北坡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0.如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
    B. 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
    C. 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 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
    1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 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D. 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荷塘生物群落
    B. 受惊后鸥鹭起飞时的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C. 蜻蜓能帮助荷花传粉,蜻蜓采食荷花的花蜜有助于物质循环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栖息空间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
    C. 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 图中g和i有一处表示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14.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美洲狮、灰熊和狼是马鹿的主要捕食者,研究者仔细分析了最近20年内401只马鹿个体的监测记录,图柱顶端的整数为捕食致死的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季节,马鹿迁徙均可规避被捕食的风险
    B. 图示几种生物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种间关系
    C. 该马鹿种群的能量在向东迁徙时只流向美洲狮
    D. 美洲狮集中分布在马鹿分布区以东,灰熊和狼不同季节分布区可能有差异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5.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调节
    B. 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
    C.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约为770kPa
    D.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16.抗利尿激素(ADH)与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受体X结合后,经一系列信号转导,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DH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定向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 ADH与受体X结合可使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
    C. 水通道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被转运至管腔膜,从而加快对水的重吸收
    D. 受体X不敏感或受损时,尿量会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增加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7.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药剂4次。
    (1)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 ______ 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 ______ 法进行调查。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 。
    (3)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______ ,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 结构。
    ②在0~20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3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cm土层,实验区 ______ ,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 ______ 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 ______ 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18.神经学家研究发现了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轻摸海兔的喷水管,鳃很快缩回.②连续多次重复①中的触摸过程,鳃的缩回变慢甚至消失(即为习惯化).③习惯化后,在头部给予重击,并同时轻摸喷水管,鳃非常迅速缩回(称为敏感化).如图表示海兔缩鳃反射的神经调节模式及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含有______种神经元,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______.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的变化是______.表中①和②代表的现象分别是______和______(填“产生”或“不产生”),原因是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据图分析,习惯化后,当海兔头部受到重击后,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______结合后,能使突触后膜K+______受阻,因此,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突触中,突触前膜兴奋后,恢复静息电位变慢,使Ca2+______增加,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出现敏感化.
    五、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9.AD(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引起AD的因素众多,对西替利嗪过敏者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受到西替利嗪刺激时会释放TSLP,TSLP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进而引发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AD患者在涂抹西替利嗪(过敏原)后机体反应的部分图解。(注:IgE表示过敏反应抗体,肥大细胞脱颗粒中含有组胺)

    (1)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结构上具有很多分支的意义是 ______ 。图示IgE ______ (填“是”或“不是”)抗TSLP的抗体,判断理由是 ______ 。
    (2)分泌IgE的细胞可由 ______ 直接分化而来,图示表明患者不是第一次接触西替利嗪,理由是 ______ 。
    (3)AD患者出现湿疹样皮疹的原因是 ______ ;涂抹西替利嗪后,机体通过调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可以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瘙痒,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______ 调节。
    20.半个世纪前,科学家提出了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的“酸生长假说”,至今这一假说仍在不断发展。
    (1)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具有 ______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2)研究发现,胚芽鞘切段在无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加入生长素后大约10分钟,就可观察到胚芽鞘切段快速生长。科学家提出“酸生长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生长素诱导的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
    ①当培养基中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切段生长的作用表现为 ______ 。
    ②依据“酸生长假说”,人们作出以下预测,其中与假说不相符的是 ______ 。
    a.中性缓冲液不能抑制生长素诱导的生长
    b.能促进H+外排的膜蛋白复合物应该能促进生长
    c.若用含H+的缓冲液处理细胞壁,则可能促进细胞的短期生长
    ③科学家用生长素诱导玉米胚芽鞘的生长,得到图1所示结果。该结果是否可作为支持“酸生长假说”的证据?请作出判断并写出论证过程。

    判断结果: ______ (填“是”或“否”)。做出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
    (3)为探究生长素激活细胞膜上H+-ATP酶的机制,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2。

    ①据图2分析, ______ 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关系是 ______ 。
    ②依据研究结果,请在答题纸上图中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完善生长素作用机制模型 ______ 。
    21.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降水和降尘被输入到土壤或水体中,对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为在植物多样性降低和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不断在 ______ 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碳循环失衡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等,同时还会加速土壤中 ______ 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此调节机制为 ______ 反馈调节。
    (2)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动会对碳平衡产生巨大影响。研究者通过模拟实验对某草地生态系统开展相关研究。
    ①据图1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 ______ 。

    ②地下植物碳库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进一步对植被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2。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是精巧运动学习的高级中枢,B正确;
    C、小脑能维持身体平衡,进行精巧运动时,小脑参与维持机体协调平衡,C正确;
    D、熟练后,进行精巧运动仍然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错误。
    故选:D。
    神经系统的组成: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概念等知识内容,能够充分获取题中信息,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2.【答案】B
    【解析】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不能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需要通过T淋巴细胞才能呈递给B淋巴细胞,C错误;
    D、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经T细胞呈递过程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存在,D错误。
    故选:B。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图中显示溶酶体与吞噬小泡的结合,而后出现细菌的抗原片段,所以高尔基体参与了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加工处理后的抗原是直接呈递给T细胞,不是B细胞;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存在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
    本题通过图示考查学生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B
    【解析】解:A、正常血浆pH范围为7.35-7.45,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血浆pH过高,所以呼吸性碱中毒患者的血浆pH大于7.45,A正确;
    B、呼吸性碱中毒时,CO2排出过多,H2CO3减少,会使NaHCO3/H2CO3的比值升高而不是降低,B错误;
    C、当呼吸频率过快时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这表明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
    D、患者通过反复屏气或用纸袋罩住口鼻呼吸,可减少CO2的排出,增加血浆中H2CO3含量,从而缓解症状,D正确。
    故选:B。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4.【答案】C
    【解析】解:A、脱落酸主要在萎蔫的叶片和根冠中合成,A错误;
    B、分析曲线可知,喷施2,4-D组,留树天数超过20天后,随留树天数延长,柑橘体内脱落酸含量升高,B错误;
    C、分析曲线可知,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抑制蜜桔内源脱落酸的合成,即对于抑制柑橘内源脱落酸的合成,赤霉素和2,4-D可能表现为协同作用,C正确;
    D、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组,脱落酸的含量低于单独使用2,4-D组,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组会延缓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不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C。
    1、据图可知,与对照组喷施清水相比,无论喷一定浓度的赤霉素、2,4-D或喷赤霉素+2,4-D,在同一时期脱落酸的含量都较清水组的要低,说明三个实验组对脱落酸的合成都有抑制作用。
    2、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功能,正确分析曲线,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解:A、当参赛人员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机体的体温会下降,从而使人体失温,A正确;
    B、发生失温后,机体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以应对体温降低的结果,B正确;
    C、轻度失温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加产热,C错误;
    D、将保温毯贴身包裹在身体核心区域,核心区域与外界低温的接触减少,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D正确。
    故选:C。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设置了新的情境,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血糖调节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解答】
    A、高血压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高,A正确;
    BC、根据题干信息“(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根据A项分析,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利用障碍,所以ACEI通过调节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细胞加速对血糖的利用储存和摄取,从而降低血糖,B错误,C正确;
    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D正确。
    7.【答案】B
    【解析】解:A、可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因为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A正确;
    B、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因为该过程利用了生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B错误;
    C、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让蝗虫聚集,然后种群数目增多,又反过来使得4VA增多,再吸引更多的蝗虫,为正反馈调节,C正确;
    D、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据此可推测合成的OR35蛋白可能为信息素4VA的受体,D正确。
    故选:B。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8.【答案】C
    【解析】解:A、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为0,B错误;
    C、这个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在K2处,题图可知C点属于K2处,因此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C正确;
    D、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适合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C。
    1、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足的条件下,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率为零,再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数量减少。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自然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有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种群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9.【答案】D
    【解析】解:A、森林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的鸟类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故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错误;
    B、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生活区域就判断小杜鹃的生态位,B错误;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由于地形变化造成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要调查北坡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D。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解: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仍然可以竞争氧气、空间等资源,A正确;
    B、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和微生物,B错误;
    C、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D、植物在水中因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A。
    据图分析:图示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11.【答案】C
    【解析】解:A、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可设计诱虫器收集,A错误;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的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酵母菌数量较多,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
    D、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A、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荷塘生物群落,A正确;
    B、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受惊后鸥鹭起飞时的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B正确;
    C、蜻蜓属于消费者,荷花属于生产者,蜻蜓能帮助荷花传粉,蜻蜓采食荷花的花蜜有助于物质循环,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3.【答案】B
    【解析】解:A、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利用,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d,A正确;
    C、由图示分析可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c,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a,则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ca×100%,B错误;
    C、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正确;
    D、g和i表示的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其中有一处表示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e表示第三个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或g)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g(或i)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4.【答案】C
    【解析】解:A、依题意,图柱顶端的整数为捕食致死的个体数。据图可知,在迁徙季节,不迁徙时死亡的比例比迁徙时死亡的比例大,据此推测迁徙的一种可能原因是规避被捕食的风险,A正确;
    B、依题意,美洲狮、灰熊和狼是马鹿的主要捕食者,则可推断:美洲狮、灰熊和狼竞争马鹿,为种间竞争关系;美洲狮、灰熊和狼都会捕食马鹿,它们与马鹿是捕食关系,B正确;
    C、据图可知,该马鹿种群在向东迁徙时,被美洲狮捕食导致死亡的比例为1,但该马鹿种群的能量不只存在于被捕食的马鹿中,被捕食的马鹿的能量也不会全部注入美洲狮。因此,该马鹿种群的能量在向东迁徙时不只流向美洲狮,还可能流向分解者,C错误;
    D、据图可知,在迁徙季节和非迁徙季节,马鹿向东迁徙时被美洲狮捕食的比例大,可推测美洲狮的集中分布区域可能在马鹿分布区以东,由于不论是否迁徙,马鹿都有被灰熊和狼捕食的个体,因此灰熊和狼不同季节分布区可能有差异,D正确。
    故选:C。
    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5.【答案】AD
    【解析】解:A、细胞内液参与血浆渗透压等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A错误;
    B、主动饮水可以降低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通过调节水分的重吸收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B正确;
    C、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进而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C正确;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其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晶体渗透压,D错误。
    故选:AD。
    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掌握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答案】BC
    【解析】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并经垂体释放到血液循环中,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但不能定向运输,A错误;
    B、据题干信息和题图分析可知,ADH与受体X结合后,会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最终导致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水通道蛋白的增加可以促进水分子通过管腔膜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B正确;
    C、水通道蛋白以囊泡形式被转运至管腔膜,使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促进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当受体X不敏感或受损时,ADH的作用会受到抑制,导致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不能正常增加。这会减少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尿量的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BC。
    水平衡的调节:
    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7.【答案】随机 取样器取样(或“样方”) 在0~20 cm土壤中,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20cm土壤中,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生物群落 垂直 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数量 植物寄生
    【解析】解:(1)许多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取样时需要随机选择若干取样点。
    (2)分析数据,在0~20cm的土层中频繁化学防治,线虫数量明显降低,而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线虫的数量最多,所以得出结论:在0~20cm的土层中,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而超过20cm的土壤中三种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3)①同一地点全部的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不同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在>20cm土层中,实验区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③生物种类丰富有利于食物网复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从(2)结果看出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的数量明显下降,说明不同处理措施影响线虫各营养类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的数量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中,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对农药更加敏感。
    故答案为:
    (1)随机 取样器取样(或“样方”)
    (2)在0~20 cm土壤中,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20cm土壤中,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3)生物群落 垂直 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4)数量 植物寄生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分析数据:在0~20cm的土层中三种处理方法中频繁化学防治可使线虫数量明显降低,而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线虫的数量最多;而>20cm的土层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本题综合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同时结合农药处理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找到不同的地方得出结论。
    18.【答案】2 运动神经末梢和鳃肌 由负变正 产生 不产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 特异性受体 外流 内流
    【解析】解:(1)图中最简单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组成,含有2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和鳃肌.
    (2)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导致兴奋部位膜内的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连续刺激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分析表格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故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据图分析,习惯化后,当海兔头部受到重击后,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能使突触后膜K+ 外流受阻,因此,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突触中,突触前膜兴奋后,恢复静息电位变慢,使Ca2+内流增加,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出现敏感化.
    故答案为:
    (1)2 运动神经末梢和鳃肌
    (2)①由负变正 产生 不产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
    (3)特异性受体 外流 内流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即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图2中,敏感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增多,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
    2、分析表格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故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本题以海兔缩鳃反射的正常化和敏感化为背景,考查反射孤结构、神经兴奋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了识图、获取信息及综合运用能力.
    19.【答案】增加与其他细胞接触面积(如T细胞等),以便摄取和呈递抗原 不是 根据题意TSLP引发免疫反应过程与IgE和肥大细胞结合过程不同 B淋巴细胞 图中存在IgE,过敏反应为二次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脱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神经—体液
    【解析】解:(1)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结构上具有很多分支,这样能增加树突状细胞与其他细胞(如T细胞等)接触的面积,从而更有效地摄取和呈递抗原。图示IgE不是抗TSLP的抗体,判断理由是:根据题意,TSLP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进而引发免疫反应,而图中IgE是与肥大细胞结合,在西替利嗪(过敏原)的作用下,使肥大细胞脱颗粒,与抗TSLP的作用过程不同。
    (2)分泌IgE的细胞(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直接分化而来。图示表明患者不是第一次接触西替利嗪,理由是图中存在IgE,IgE是过敏反应抗体,过敏反应是二次免疫反应,只有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发生。
    (3)AD患者出现湿疹样皮疹的原因是: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物质,组胺等物质会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现湿疹样皮疹;涂抹西替利嗪后,机体通过调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体液调节),组胺可以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瘙痒(神经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因此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增加与其他细胞接触面积(如T细胞等),以便摄取和呈递抗原 不是 根据题意TSLP引发免疫反应过程与IgE和肥大细胞结合过程不同
    (2)B淋巴细胞 图中存在IgE,过敏反应为二次免疫反应
    (3)肥大细胞脱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神经—体液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调节 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a 是 加入生长素后激活了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促进了H+外排使胞外pH下降,同时胚芽鞘切段生长速度加快,说明生长素通过诱导H+外排进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K 拮抗作用
    【解析】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2)①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超过最适浓度以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再继续升高生长素浓度,会对胚芽鞘切段生长起抑制作用。
    ②“酸生长假说”的核心是生长素能激活细胞膜上的质子泵,将H+泵到细胞外,从而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细胞伸长。
    a、中性缓冲液不能提供H+,故中性缓冲液能抑制生长素诱导的生长,a与假说不符;
    bc、根据题意直接促进细胞壁伸展的是细胞外的H+,故能促进H+外排的膜蛋白复合物应该能促进生长,bc与假说相符。
    故选:a。
    ③实验结果显示,从加入生长素开始,pH在不断下降,切段长度不断上升,故可判断该结果支持“酸生长假说”。因为加入生长素后,激活H+-ATP酶(质子泵),H+外排增加,导致细胞外pH下降,从而促进胚芽鞘切段生长。
    (3)①分析图2,与野生型相比,缺K蛋白pH上升,生长速率下降,说明K蛋白可以促使pH下降,生长速度加快;缺F蛋白时,pH下降,同时生长速率上升,说明F促进pH上升,抑制生长,综上所述,是K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关系是拮抗作用。
    ②根据①分析,可将生长激素作用基制模型填写如下:

    故答案为:
    (1)调节
    (2)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a 是 加入生长素后激活了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促进了H+外排使胞外pH下降,同时胚芽鞘切段生长速度加快,说明生长素通过诱导H+外排进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3)K 拮抗作用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相关实验的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
    21.【答案】非生物(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分解者 正 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解析】解:(1)碳循环存在形式:C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碳酸盐和碳单质的形式存在;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中分解者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符合正反馈调节。
    (2)据图1分析可知,自变量为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因变量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分析图2可知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
    (1)非生物(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分解者 正
    (2)①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②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 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 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由于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营养类群
    相对丰度
    0~20cm
    >20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
    喷水管皮肤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
    持续产生


    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收缩逐渐减弱
    收缩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收缩

    相关试卷

    重庆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湘西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