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专练17 极地地区(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练17 极地地区(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文件包含专练17极地地区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原卷版docx、专练17极地地区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打牢基础,构建知识框架
1. 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点;2. 理解原理,深化概念;3. 练习题海战术,巩固知识
第二部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深度
1. 强化地图技能,提升空间思维 2. 分析热点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 模拟考试,适应考试节奏
一轮复习结束后,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全真模拟考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适应高考的考试节奏。
【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
专题17 极地地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广东韶关·二模)陨石是指流星体从行星际空间穿越过大气层而陨落到行星、卫星或小行星表面后残存的固态天然物体。南极地区的陨石地球年龄最长、保持状态最好、储存量最大。冰盖流动是南极陨石移动的主要动力。下图为南极冰流域分布及冰盖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科考队在格罗夫山附近发现了大量陨石。推测这些陨石发现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
2.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相比,南极地区陨石年龄长、储存量大的条件是( )
①大气层厚度小 ②风化作用较弱③风力侵蚀作用强④冰层保护作用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1.冰盖流动是南极陨石移动的主要动力,冰盖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带动陨石向低处移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格罗夫山位于冰盖由高向低流动的“山脊”处,陨石在冰盖流动过程中会被带到山脊的较低一侧。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格罗夫山冰盖向南侧流动,陨石被带到格罗夫山的南侧,所以陨石最可能发现的地点位于该山地的南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南极大陆的气候寒冷、干燥,这种环境特点使得陨石的风化作用受到抑制,从而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原状。同时,南极的冰层对陨石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液态水和其他破坏性因素对陨石的侵蚀。这使得南极地区的陨石能够长时间保存,并且数量众多,②④正确。大气层厚度小对于陨石的年龄和储存量影响并不直接,因此不是主要原因。南极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会使陨石遭到破坏,不利于陨石的保存,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2-23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菲尔德斯半岛位于南极乔治王岛,是南极最湿润的地方,南部的菲尔德斯海峡海浪大。柯林斯冰盖位于乔治王岛上,面积1250km2,平均厚度约200m。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位于菲尔德斯半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菲尔德斯海峡海浪大的原因可能是( )
A.地壳运动活跃B.西风漂流势力强C.海域结冰期短D.狭管效应显著
4.近年来,柯林斯冰盖面积( )
A.不断缩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大D.保持不变
5.南极长城站选址建站,主要考量的是( )
①沿海地形平坦②年均气温高于0℃③生物资源丰富④出现极夜时间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3.D 4.A 5.B
【解析】3.海浪大的原因主要是风力强劲引起的,地形的峡管效应,是风力强劲,导致风浪大,D正确;壳运动活跃、西风漂流、 海域结冰期长短,对风力影响较小,ABC错误。故答案选D。
4.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柯林斯冰盖消融,面积不断减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5.海岸线长、滩涂平坦,便于小艇抢滩登陆;夏季露岩多,地衣、苔药等植物发育也比其他地点好,企鹅和其他鸟类在此栖息繁殖,适宜开展多学科考察。①③正确;南极长城站年均气温低于0℃,②错误;该地区位于极圈以外,不会出现极夜现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023·福建厦门·二模)朗伊尔城(78°13'N,15°33'E)位于挪威属地斯瓦尔巴群岛,季节性冻土(冬季冻结厚度达2~3米)广布。1906年,该地发现了丰富的煤矿,吸引英德俄等国的煤业公司来此采煤。朗伊尔的煤矿开采在夏季处于半停产状态,冬半年反而加大生产。近年来,朗伊尔城多数煤矿基地陆续关闭,仅剩挪威和俄罗斯的煤业公司在此采煤:同时,科学考察研究和旅游活动正在急速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朗伊尔夏季煤炭开采处于半停产状态主要是因为( )
A.融水渗漏,开采难度大B.正值极夜,作业时间短
C.降水丰沛,排水成本高D.风力强劲,污染扩散快
7.推测英德等国煤业公司放弃在朗伊尔城继续采煤主要是由于( )
A.煤炭开采时间有限B.该城煤矿资源枯竭
C.煤炭开采利润降低D.国内能源需求减少
8.朗伊尔在科考和旅游业上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 )
A.便利的对外交通B.独特的自然景观
C.完善的服务设施D.悠久的发展历史
【答案】6.A 7.C 8.B
【解析】6.朗伊尔的煤矿开采在夏季处于半停产状态,冬半年反而加大生产,说明该煤矿受季节影响较大,结合材料可知,当地有季节性冻土(冬季冻结厚度达2~3米),夏季气温高,季节性冻土会融化,融水渗漏,开采难度大,A正确;夏季当地不会出现极夜,B错误;当地为极地气候,夏季降水不丰沛,C错误;煤炭开采主要考虑地质状况,况且冬季时当地受极地东风影响更大,冬季风力更大,D错误。故选A。
7.吸引企业进行产业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效益,当初英德等国煤业公司在此地开采煤矿时是因为开采利润较高,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的开采,煤矿深度逐渐增加,开采成本越来越大,开采利润越来越低,所以英德等国煤业公司放弃在朗伊尔继续采煤,C正确;夏季时,由于该地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可开采的时间并不短,A错误;近年来还有挪威和俄罗斯在此开采,且说明煤矿产没有枯竭,B错误;英德两国经济未发生衰退,对能源的需求量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C。
8.挪威朗伊尔(78°N) 位于北极圈,会有极昼夜现象出现,另外也有极光的景观,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广布,使其形成独特的极地自然景观,具备科考和游览价值,B正确;当地地处极地高纬度地区,位置偏僻,对外交通不便,A错误;当地纬度极高,人口分布极少,服务设施不会很完善,C错误;近年来科考和旅游业才快速发展起来,故科考和旅游业发展历史短, D错误。故选B。
(22-23高三上·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2022年4月28日,中国极地科考团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顺利返回至上海基地。右图为我国中山站为解决科考人员蔬菜供应问题所建立的温室建筑外景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海运调入的蔬菜相比,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 )
A.生产成本低B.农药残留多C.品种丰富多样D.营养价值高
10.从节能角度分析,推测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除耐寒外,还应具备的生长特点是( )
A.喜光B.喜湿C.耐旱D.生长周期短
【答案】9.D 10.D
【解析】9.海运的蔬菜作为露天种植,生产成本低,且海运运费低,而南极地区地理环境恶劣,需修建温室调控温度等,生产成本较高,A错误;南极多严寒、恶劣天气,虫害、病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农药残留少,B错误;为适应恶劣的天气,对于作物品种要求高,品种较为单一,C错误;海运调入的蔬菜运输时间长,蔬菜的营养流失大,而南极温室多为新鲜蔬菜,营养价值高,D正确。故选D。
10.南极温室为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要提供稳定的温度和光照,能源消耗量大。当蔬菜生长周期短时,能节约能耗,D正确。喜光会增加能耗,A错误;喜湿、耐旱的生长习性对于节能效果不大,B、C错误。故选D。
(22-23高三上·河南洛阳·阶段练习)融池是极地的冰盖或巨型冰川表面的冰融化后,流水汇聚而成的水池。南极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南极地区融池主要分布在冰盖边缘,冰面河与融池组成了冰盖边缘的水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地区融池数量增多趋势明显,融池的出现加速了南极冰盖边缘的崩解。下图示意某年航拍的融池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南极地区融池主要分布在冰盖边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B.洋流性质C.风力大小D.纬度高低
12.融池能加速南极冰盖边缘崩解,主要是因为融池水的( )
A.蒸发B.冰面流动C.下渗D.盐度高
13.融池增多导致南极地区( )
A.海水的盐度降低B.海冰变厚C.地面反射率增大D.生态改善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11.据材料分析可知,南极大陆面积的98%被冰盖覆盖,冰盖边缘地区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盖边缘地区的冰更容易融化,冰川融水汇聚形成融池,D正确;与纬度相比,距海远近、风力大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C;南极大陆周围洋流为寒流,因此,洋流性质不是南极地区融池主要分布在冰盖边缘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
12.融池水会透到冰面下,或形成裂隙,或对冰的底部形成润滑,从而降低了冰盖边缘的稳定性,加速南极冰盖边缘崩解,C正确、B错误;水分蒸发需要消耗能量,因而蒸发不是南极冰盖边缘崩解的主要原因,A错误;“融池是极地的冰盖或巨型冰川表面的冰融化后,流水汇聚而成的水池。”,南极冰川水为淡水,因而融池水盐度低,D错误。故选C。
13.分析可知,融池增多后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将加速融池下面的冰盖融化,导致海水升温,海冰变薄,海平面上升,海水得到稀释,海水的盐度降低,A正确、B错误:融池增多导致南极地区的地面反射率减小,部分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影响,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动植物生存,CD错误。故选A。
(23-24高三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北冰洋上的斯瓦尔巴群岛由崇山峻岭组成,完整保留着十几亿年前至今的连续岩层,角峰、U形谷等地貌景观广布。与格陵兰岛近3000米的巨厚冰层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平均冰层厚度只有几十到几百米。目前,俄罗斯在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的浮冰上陆续建立了若干个浮冰漂流科考站。图示意斯瓦尔巴群岛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4.乙地海水温度较甲地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上升流②地形③大气环流④太阳辐射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
15.与格陵兰岛相比,在该群岛进行地质科考的有利条件是( )
A.流水地貌类型多样B.科考适宜时间较长
C.气候温暖风力较小D.岩石标本易于收集
16.浮冰漂流科考站易于观测北冰洋( )
A.地质构造B.洋流运动C.海底地形D.冰盖变化
【答案】14.A 15.D 16.B
【解析】14.乙地比甲地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多,④正确;北部的山地及岛屿削弱了冷空气对乙地的影响,②正确;该海域不存在上升流,①错误;甲、乙两地都受极地东风影响 ,大气环流的影响差异不大,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同属于北极地区,角峰、U形谷等地貌景观广布,流水地貌较少,A错误;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同属于北极地区,纬度较高,极昼期较长,科考适宜时间相差不大,B与题意不符;与格陵兰岛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冰层厚度相对较小,岩石样品收集难度较低,D正确;与格陵兰岛相比,斯瓦尔巴群岛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气温适宜,但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较大,C错误。故选D。
16.浮冰漂流科考站可以随浮冰漂流,科考范围广,更便于观测北冰洋洋流运动等海洋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B正确;该科考站不能全面观测北冰洋的地质构造、海底地形,AC错误;冰盖主要分布于陆地上,浮冰科考站难以观测,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3-24高三上·海南儋州·阶段练习)(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部,接近亚欧大陆的最北端,大部分时间被极寒的冰雪天气笼罩,春夏季冰雪消融,表层冻土变沼泽。该地蕴藏着巨大的地下油气资源,但油气资源开采和运输都困难重重,冬季是开采的最佳季节。目前中国参建亚马尔LNG和北极-2LNG(液化天然气,LiquefiedNaturalGas,简写LNG)能源开发。全球未开发的油气资源在北极地区量最多、开发潜力最大。下图为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形成示意图。
(1)推断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6分)
(2)简析北极地区能源开采,冬季比夏季更合适的原因。(6分)
(3)列举极地能源开发需要克服的困难。(4分)
【答案】(1)北极地区大部分是被大陆环抱的北冰洋,拥有广阔的浅海大陆架,大陆架发育有巨大的海盆,从大陆剥蚀搬运而来大量沉积物,加上海洋中集聚的大量有机物(比如死亡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遗骸),经过上亿年地质演变形成油气资源。(6分)
(2)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冬季时,气温通常在零下40多度,大地冰封,汽车可以在冰路上行驶,方便人员往来;冬季气温低,天然气液化的能源成本低;夏季冰雪和冻土消融,土地会成为沼泽,施工和交通容易陷入泥潭之中。(6分)
(3)极寒气候,施工环境恶劣;脆弱植被保护;冻土层保护和稳定;码头冰冻;北冰洋破冰。(4分)
【分析】本题以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形成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极地天然气的成因,能源开发的条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天然气的形成包括生物原因形成、有机原因天然气、无机原因天然气这几种,天然气也是一种再生能力较弱的资源,形成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很重要,所以天然气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北极地区被大陆环抱,大陆架上的浅海盆地容纳了从大陆剥蚀搬运来的沉积物,同时集聚大量的有机物,经过上亿年地质演变形成油气资源,随着地壳抬升或板块漂移,部分地区逐渐露出海面。
(2)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在北半球夏季,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会出现极昼,气温较高,部分冰雪融化,土地会成为沼泽,不利于汽车通行,能源运输。冬季时,气温极低,地面冰封,汽车可以在冰路上行驶,方便人员往来,冬季气温低,天然气液化的能源成本低。
(3)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要克服极寒天气,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植被保护困难,保护冻土层的稳定存在困难,码头冰冻、北冰洋结冰,破冰工作量大,难度高。
18.(23-24高三上·重庆沙坪坝·开学考试)(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们于2022年11月5日在中山站(69°S,76°E)附近进行冰雪机场建造工作,作业过程中需要克服南极下降风这一巨大挑战。南极下降风是南极地区常年存在的现象,其形成与地形地势、气温、重力等因素相关,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南极下降风风力较大,对南极地区生物有明显影响。
(1)描述南极下降风的形成过程。(6分)
(2)推测冰雪机场作业当天南极下降风风力最强的时间段(正午、黄昏或凌晨)并简述理由。(6分)
(3)南极下降风与沿岸海洋生物数量丰富有密切关系,简述原因。(6分)
【答案】(1)南极地区气温低,空气辐射冷却下沉;极地高压与四周海洋形成气压差,大气由极地高压向四周低压区运动;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冰盖向下滑动。(6分)
(2)凌晨。南极地区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弱;日出前地面辐射损失热量最多,降温最明显。(6分)
(3)下降风是离岸风,吹动海水形成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上升流带来营养物质,提供丰富饵料。(6分)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下降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的形成过程、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南极下降风的形成与南极大陆的下沉气流有关。由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辐射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下沉形成极地高压;极地高压与四周海洋形成气压差,大气由极地高压向四周低压区运动;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厚、四周薄,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陆坡地形,空气由冰盖中部向四周海洋流动时,在重力作用下沿冰盖向下滑动。
(2)由上题分析可知,南极下降风的形成与极地高压有关,极地高压主要与空气遇冷收缩下沉有关。南极下降风风力最强的时间段,即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强度最大的时间段,应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由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南极地区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弱;日出前后(凌晨)地面辐射损失热量最多,降温最明显,气温最低,下降风风力最强。
(3)沿岸海洋生物数量丰富,说明生存环境优越,饵料丰富。由图可知,下降风是离岸风,吹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形成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涌进行补充,将深层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提供丰富饵料,使得沿岸海洋生物数量丰富。
19.(2022·河北·模拟预测)(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难言岛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特拉诺瓦湾,地势西高东低,西侧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梁,东侧为平地和丘陵,岛内有3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特拉诺瓦湾气候特征鲜明,是下降风(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较强的地区之一。该海湾离岸水域即使在冬季也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我国将在难言岛新建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下图示意难言岛地理位置及周边等高线分布图。
(1)判断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点位于难言岛的可能位置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特拉诺瓦湾盛行下降风的原因。(6分)
(3)简述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的形成与周边环境的关系。(6分)
【答案】(1)难言岛东部。理由:地势平坦,建设难度小;临近特拉诺瓦湾,便于物资运输。(6分)
(2)下降风主要来自西侧、北侧的冰川地区,寒冷气流势力更强;冰川表层摩擦力小;山谷地貌发育,利于气流沿地势向下流动。(6分)
(3)下降风风向主要为自西向东,将特拉诺瓦湾的浮动海冰向东推动;特拉诺瓦湾南侧的冰舌阻挡了更高纬度地区的海冰向北漂移,使得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6分)
【分析】本题以南极地区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科考站的选址,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难言岛整体地势西高东低,结合图中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建设科考站难度会较小;同时,东部地区靠近特拉诺瓦湾,有利于物资的运输,因此,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适合建在难言岛东部地区。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特拉诺瓦湾气候特征鲜明,是下降风较强地区之一。该地的下降风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的冰川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寒冷气流势力较强,而沿线地区冰川摩擦力较小,使得风的势力并没有减弱,同时,该地区山谷地貌发育有利于气流,沿着地势向下流动,形成下降风。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海湾离岸水域即使在冬季也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下降风较为盛行,下降风主要来自于西侧和北侧的冰川地区,主要风向为自西向东,将特拉诺瓦湾的浮冰海冰向东推进;而特拉诺瓦湾南侧的冰舌阻挡了更高纬度的海冰向北漂移,使得特拉诺瓦湾离岸水域冬季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练24 中国的工业(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文件包含专练24中国的工业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原卷版docx、专练24中国的工业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练25 中国的农业(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文件包含专练25中国的农业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原卷版docx、专练25中国的农业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练12 俄罗斯(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文件包含专练12俄罗斯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原卷版docx、专练12俄罗斯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