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使广大农村地区众多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麻庙村地处秦岭南麓,村落形成于明清时期。麻庙村依山而居,两三户人家形成民居组团,农田分布四周,整体沿着河流呈带状分散式分布。下图为麻庙村周边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麻庙村聚落分布的主要目的是( )
A. 方便对外沟通B. 抵御外来入侵
C. 减少耕地的占用D. 避免地质灾害
2. 为了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麻庙村应( )
A. 大力推进聚落现代化建设B. 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
C. 限制传统聚落商业化发展D. 平整地形扩大村落的规模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麻庙村沿河布局,且分布狭长,不利于民居之间交流沟通,且当地位于山区,交通不便,A项错误;读图可知,该村落民居组团较分散,不利于抵御外来入侵,B项错误;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麻庙村四周地势较高,民居组团面积较小且布局分散,农田围绕麻庙村分布,农田面积较大,因此村内为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形成小而分散的居住区布局,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免地质灾害应将村落规划在海拔高处,分散布局在河谷无法有效避免地质灾害,D项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根据材料“村落形成于明清时期”可知,该村落历史悠久,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其发展应更注重文化传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当地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保留,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B项正确;限制商业发展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不利于传统聚落的发展,C项错误;村落沿河流分布,且当地等高线较密集,平整地形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生态破坏后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D项错误。所以选B。
2022年8月22日,菜电视合在我国西部一公园石碑下进行短视频指摄,为追开强烈光照,选择在碎影下进行拍摄活动。下图为抽摄当天正午碎影示意图。(tan30°≈0.577,tan60°≈173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石碑所在地区可能是( )
A. 四川B. 云南
C. 甘肃D. 贵州
4. 能表示该日拍摄场地范围的是( )
A. B.
C. D.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拍摄当天正午时,石碑高20米,影长11.6米,根据tanH=20/11.6=1.724,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0°;此日是8月22日,根据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大致3个月直射点移动23.5°,计算出1个月大约移动7.8°,可推测8月22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7.8°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出当地的纬度=(90°-60°)-7.8°=37.8°N,甘肃符合,C正确;四川、云南、贵州纬度较低,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8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位于正南,西北落下,图B符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在我国新疆的伊犁河谷地,从10月至翌年3月,会出现长达半年之久的逆温现象。山区是伊犁地区季节放牧业的主战场,冬季严寒,饲草短缺,常常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而逆温能缓解冬季严寒,在此形成人工牧草栽培的适宜区,使这里成为牲畜越冬避寒的重要场地。长期以来,牧民就利用它作为牲畜过冬的“冬窝子”,也是建立牧民定居点的良好场所。下图示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1月、2月、4月和7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伊犁河谷冬季多逆温的原因是( )
A. 河谷向西开口,利于冷空气深入聚积
B. 冬季多晴天,地面辐射强,谷底散热快
C. 冬季高山冷空气下沉,积聚谷底,谷底暖空气被抬升
D. 冬季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
6. 牧民1月越冬的“冬窝子”最理想的位置是( )
A. 海拔1000m的谷地南坡B. 海拔1000m的谷地北坡
C. 海拔500m的谷地南坡D. 海拔500m的谷地北坡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冬季山坡降温快,气温低,冷空气下沉到谷底聚积,将暖气团挤走上升,形成逆温现象,C正确;伊犁河谷向西开口,会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不是冷空气深入集聚,A错误;谷底的热量散失较慢,B错误;大气逆辐射弱不是导致逆温的主要原因,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由图可知,1月份在海拔1000m附近气温最高,且山谷的北坡为阳坡,光照好,利于牲畜过冬,B正确;海拔1000m谷地南坡为阴坡,不适宜过冬,A错误;海拔500m左右气温较低,CD错误。所以选B。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下图示意东南信风不同强度作用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海水混合层的厚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赤道太平洋正常风、弱风及强风时,混合层厚度排序正确的是( )
A. a—b—cB. b—c—a
C. c—b—aD. a—c—b
8. 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洋混合层变薄时,赤道太平洋海水环流是( )
A. B.
C. D.
9. 当赤道西太平洋海洋混合层变薄时,该海域( )
A. 渔业增产B. 均温变高
C. 降水增加D. 盐度降低
【答案】7. D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洋混合层是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混合层的厚度变化受东南信风的强弱影响较大(a),东南信风较弱时,赤道太平洋东岸冷海水上泛较弱,太平洋表层的热流转向美洲,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混合层增厚,而赤道西太平洋水温则因信风减弱而自东向西暖流动力不足,导致混合层变薄(c),信风增强时,则东西混合层变化相反(b),所以赤道太平洋正常风、弱风及强风时,混合层厚度排序正确的是a—c—b,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混合层的厚度变化受东南信风的强弱影响较大,赤道东太平洋海洋混合层变薄时,东南信风增强,赤道太平洋东侧南美洲沿岸海水上泛,西侧亚洲沿岸海水下沉,两侧海水循环呈逆时针方向运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赤道西太平洋海洋混合层变薄,即赤道东太平洋到达赤道西太平洋暖海水减少,东南信风减弱,从而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西太平洋海水上升增强,将深水区大量的海水营养盐(磷酸盐、硝酸盐等)带到表层,鱼类饵料增多,渔业增产,冷海水上升增强,水温降低,降水减少,盐度升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土壤密度是土壤紧实度的指标,在同一气候条件下土壤密度除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外,还受植被、耕作、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小区域内不同植被下土壤密度随深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对该地表层土壤密度影响较小的因素主要是( )
A. 成土母质B. 植被类型
C. 耕作条件D. 有机质含量
11. 农田土壤密度大于自然植被土壤密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多次翻耕B. 大量使用化肥
C. 枯枝落叶较多D. 植物根系发达
12. 从地表径流角度考虑,该区域最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是( )
A. 混交林B. 纯林
C. 草地D. 农田
【答案】10. A 11. B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四个植被位于小区域范围内,成土母质区别不大,对土壤密度影响较小,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密度存在差异,B错误;图中除农田外,其他均无耕作情况,属于自然状态,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密度不同,C错误;枯枝落叶一般降到土壤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有机质,不同植被条件下,有机质含量不同,表层土壤密度不同,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农田大量使用化肥,会加重土壤板结,从而提高土壤密度,B正确;翻耕会降低土壤密度,A错误;无法比较农田与其他植被枯枝落叶的数量差异,排除C;根系发达会增加土壤疏松程度,降低土壤密度,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依据土壤密度的定义可知,土壤越疏松,密度越小,则对降水的存储能力就越强,产生地表径流越少,越不易产生水土流失。图中混交林土壤密度最小,最不易产生水土流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位于三峡库区周边的湖北秭归县兰陵溪为滑坡灾害多发区,山体坡角为30°~37°;该滑坡地位于鄂西暴雨中心范围内,强降水条件使堆积物饱水,且由于三峡库区拦洪蓄水,库水上涨下调影响边坡下部岩土体稳定,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从而引发坡体下滑。下图为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形成机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B. 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C. 风化层顶间岩层结构疏松D. 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14. 三峡库区兰陵溪地区防止滑坡的有效措施有( )
A. 恢复坡面植被B. 坡面设置排水沟槽
C. 减缓坡度大小D. 实施加固坡脚工程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的发生是由降水强度、坡度、坡面碎屑物质、坡脚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是受三峡库区拦蓄洪水的影响,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故三峡库区拦洪蓄水产生的库水上涨下调的水位变化会掏蚀边坡下部岩土体,破坏岩体自然平衡,在强降雨发生时,受重力作用影响,使坡面碎石层沿柔软结构面发生下滑,因此,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时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A项正确;坡度大和坡面物质不稳定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B项错误;滑坡的发生主要和坡面岩石有关,和顶间岩石关系较小,C项错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是产生滑坡的动力条件之一,但对滑坡的产生影响小于库区水流对坡脚的破坏,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D项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时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因此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边坡底部的岩石物质,保证坡面的稳定性,D项正确;恢复坡面植被对减少坡面不稳定物质有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区域降水,减缓堆积物饱水时间,可以减慢滑坡的发生,但对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影响较小,不是最有效的措施,A项错误;坡面设置排水沟槽有利于减少坡积物的吸水量,减慢堆积物饱水速度,但对防止库区水流侵蚀坡脚的作用较小,不是最主要的措施,且坡面排水进入库区会增大库区水位,增强库区水流对坡脚的影响,B项错误;减缓坡度大小成本较高,且会对库区两侧岩石产生较大影响,使岩石较易破碎,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增多,不是有效措施,C项错误。故选D。
2023年暑假河南开封市,某班的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分享了假期旅游所去的两个岛屿。下图左图为我国领土最东端的黑瞎子岛,右图为地处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中最大岛屿圣米格尔岛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黑瞎子岛距北极点约为( )
A. 2335kmB. 4660km
C. 7437kmD. 14874km
16. 圣米格尔岛位于黑瞎子岛的( )
A. 西北方向B. 东南方向
C. 东北方向D. 西南方向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黑瞎子岛纬度为48°N,纬度位置距离北极点为42°,根据所学经纬网知识可知,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为111km,沿大圆走纬度差42°,实际距离相差约为4660km,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由图可知,两岛屿不处于同一个经线圈和纬线圈,故不属于正东、西、南、北方向,二者共处北半球,黑瞎子岛纬度高,故圣米格尔岛在南侧,以黑瞎子岛为起点,向西数160°到25°W附近的圣米格尔岛,共跨经度160°,故该岛在黑瞎子岛的西南方向,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读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甲、乙两城市降水资料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与乙地相比,归纳甲地的降水特征。
(2)指出图中①所示的气候类型,从气压带、风带的角度分析②气候类型的主要成因并简述其分布规律。
(3)指出丙地森林火灾多发的季节,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甲地降水日数更多,全年降水日数分配也更为平均;甲地降水总量多于乙地,甲地降水季节分配更为均匀。
(2)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分布规律: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
(3)多发季节:南半球的夏季(或者北半球的冬季)。原因: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解析】
【小问1详解】
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量、季节变化、降水时长等角度出发。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地与乙地相比,每个月降水天数多,全年的降水天数分配较为均匀;总数来说年阴雨天数多,年累积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②地是热带沙漠气候,该地由于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控制,水汽下沉,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主要地理位置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南美洲西侧的狭长区域等地。
【小问3详解】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丙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该气候的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气候炎热干燥,高温降水少容易引发火灾,故当地夏季火灾多发。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我国陆地地势最低(-154.31m)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山麓冲积扇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形成绿洲农业。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图1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2为火焰山景观图。
(1)指出觉罗塔格与火焰山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分析判断依据。
(2)指出吐鲁番盆地的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
(3)分析火焰山顺坡沟壑的形成原因。
【答案】(1)觉罗塔格岩层年龄大于火焰山岩层。理由:火焰山岩层位于觉罗塔格岩层的上方,形成地质年代相对较晚。
(2)吐鲁番盆地为构造(地堑)盆地。过程:地壳受水平挤压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两侧上升形成高地,中部下陷形成低地,周高中低形成吐鲁番盆地。
(3)该地风力作用强烈,山地降水也可形成坡面径流,外力侵蚀作用强;构成火焰山的岩性存在差异,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容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搬运,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形冲沟。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觉罗塔格位于图中火焰山岩层的下部地区,理论上岩层位于下部地区,形成时间越早,因此,火焰山岩层年龄小于觉罗塔格岩层。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本地区地壳受地壳运动影响,水平挤压,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的两侧上升形成高地,中间相对下降形成凹地,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吐鲁番盆地。 该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受到了水平挤压断层的影响,所以判断吐鲁番盆地为构造(地堑)盆地。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位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该地区物理风化、风力作用较强,使得地表形成疏松的沙质物质,而该地区山地降水,汇集成坡面径流,导致该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火焰山岩石性质差异明显,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极易被侵蚀,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型冲沟,形成顺坡沟壑。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理苍山位于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山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全年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温度15.5℃,降水量在1000~2000mm。下图是我国云南茶山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
(1)指出西坡2500m以下没有出现大规模天然阔叶林的原因。
(2)推测大理苍山东西两侧自然带中景观、物种内部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并分析原因。
(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推测秋季适宜拍摄苍山的原因。
【答案】(1)该地降水较多,但西坡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天然阔叶林,故推测2500m以下水分条件较差,因该地地处横断山区,存在焚风效应,出现倒置的地带性植被,向下植被逐渐稀疏,变为河谷灌丛,是水分匮乏的原因;此外耕作线的存在,导致人为活动对自然林带破坏严重。
(2)自然带名称:杜鹃灌丛带。原因:杜鹃灌丛带分布的海拔最高,气温低,植被生长所需的水热条件不足,因此植被景观可能较为单一,内部差异最小;东西两侧自然带地处山顶,面积较小,水汽、热量交换频繁,水热差异小。
(3)夏季降水多,云雾多,影响拍摄;冬季气温低、风力大,不适合游览参观;与春季相比,秋季秋高气爽,能见度高,适宜拍摄。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山地主要是横断山,横断山西侧为背风坡,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故推测2500m以下水分条件较差,不足以支撑天然阔叶林的生长;西侧2500m以下海拔相对较低,考虑到焚风效应,背风坡受沿坡面下沉的干热风影响不断加剧,出现倒置的地带性植被,向下植被逐渐稀疏,变为河谷灌丛,是水分匮乏的原因;此外耕作线的存在,说明人为活动对自然林带尤其是天然林种的破坏严重。
【小问2详解】
自然带景观差异小说明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相差小,山顶处附近无论东西两侧都是海拔最高的,气温都很低,水分条件也都很差,所以在山顶处附近的气候条件相似,因此植被景观可能较为单一,内部差异最小;山顶处东西两侧地域邻近,且面积较小,水汽、热量交换频繁,水热差异小,所以自然环境差异最小,据图示可知在山顶处的自然带名称是杜鹃灌丛带。
【小问3详解】
拍摄照片需要有较高的空气能见度,与春季相比,秋季秋高气爽,能见度高,适宜拍摄。而夏季降水多,云雾多,空气能见度较低,影响拍摄;冬季当地气温低、且风力大,气候条件不适合游览参观。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斗茶是唐朝以来中国品评茶叶优劣的一种活动,早期由民间自发组织。云南是中国普洱茶的原产地,普洱茶于清朝时期走进宫廷成为贡茶,并逐步呈现繁盛局面。
易武镇(2015年撤乡建镇)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东北山区,境内坐落着易武茶山,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易武茶山和与其所属一县的象明乡的革登、倚邦、莽枝、蛮砖以及景洪市的攸乐茶山共称为六大古茶山。而易武茶山是六大古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茶山,也是其中保护最好、古树遗存最多的茶山。下图为斗茶发展历程。
(1)简述易武发展茶树种植的自然优势。
(2)说出易武乡政府办斗茶会的目的。
(3)推测现阶段易武乡茶叶发展可能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位于山区,排水条件好;土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2)统一标准,控制质量;组织协调,避免恶意竞争;塑造品牌,扩大影响力。
(3)酸雨污染茶园,降低品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占用耕地,种植面积缩小;劳动力流失,制茶技艺得不到传承;土壤污染;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包括气候中的热量、降水、光照、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等方面。茶树喜酸性土壤,当地土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易武茶山地处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排水条件好;当地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
【小问2详解】
当地有六大古茶山,茶类品种繁多,不利于当地统一品牌,办斗茶会是为统一标准,控制质量;当地茶叶品牌较多,行业内同质竞争较为严重,办斗茶会较少行业内恶意竞争;办斗茶会能提高当地茶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
【小问3详解】
随着全球矿物质的过量燃烧,酸雨现象日益严重,酸雨会污染茶园,降低品质;随着经济发达,当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占用耕地,种植面积缩小,同时工业化产生的土壤污染降低茶叶品质;城市化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制茶技艺得不到传承;当地经济相对欠发达,且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日数
甲
23
20
24
21
22
21
25
24
19
18
18
21
乙
18
17
17
9
6
6
8
9
4
8
14
20
降水量
甲
40
382
478
323
228
259
289
218
121
133
170
357
乙
270
256
183
50
20
7
11
15
9
67
170
30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名校联考(月考)联合体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