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上的水(Word版附解析)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上的水(Word版附解析)第1页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上的水(Word版附解析)第2页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上的水(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上的水(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上的水(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传统护岸,下列哪个最可能是以上,下列哪些可能是以上,咸海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
    1.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
    A.气压增大B.海水流动减缓
    C.风力加强D.蒸发减弱
    2.(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沃克环流强弱会引发相应地理环境的变化。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沃克环流变强,③变强,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
    B.沃克环流变强,②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C.沃克环流变弱,影响我国的台风增多增强
    D.沃克环流变弱,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南旱北涝
    3.(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某科研团队取样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沉积物,研究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变,发现该处的沉积受周边陆地环境、气候变化、季风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如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据此完成4﹣6题。
    4.洋流是索马里半岛近岸海域物质输送的主要动力之一。夏季,该海区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是( )
    A.寒流西南向东北B.暖流西南向东北
    C.寒流东北向西南D.暖流东北向西南
    5.研究发现,取样点和P处所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两处( )
    A.洋底沉积物交换弱B.季风风向差异较大
    C.洋流流向季节相反D.海水温度压力不同
    6.末次冰期时,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西南风增强
    B.海平面上升,东北风减弱
    C.海平面下降,西南风减弱
    D.海平面下降,东北风增强
    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八卦洲附近进行生态护岸(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如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八卦洲汊道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7﹣7题。
    7.与传统护岸(硬质化挡墙)相比,生态护岸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下渗
    ②增大了地表径流
    ③增加了地下径流
    ④蒸腾作用增强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如图示意两个地理信息坐标轴,分别表达了横纵坐标地理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哪个最可能是以上(a)图中X轴的标注( )
    A.对外开放程度B.生活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丰富程度
    9.下列哪些可能是以上(b)图中X轴的标注( )
    ①海水温度
    ②海水蒸发量
    ③海洋降水量
    ④入海径流量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其萎缩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灾难。如图示意1992~2018年咸海地区标准化的水面面积、土地利用面积、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咸海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河流水D.地下水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如图),完成11﹣11小题。
    11.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厦门贺笛港与海相通;70年代初,氮笛港西侧建设西堤后,形成贺皙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氮皙湖污水四溢、水体黑臭。90年代起,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的指引下,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堤闸门和导流堤是“搞活水体”的重要措施。经过生态治理,箕笛湖如今已是“城市会客厅”,其中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厦门地标之一。据此完成12﹣13题。
    12.西堤设闸门和导流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
    A.海浪B.潮汐C.沿岸洋流D.海水密度
    13.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反映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 )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
    2024年1月23日,福清多个海拔较高的村庄迎来了2024年的第一场雪,如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幅南岭镇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14﹣14小题。
    14.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B.海上内循环
    C.海一气循环D.陆地内循环
    2023年寒假期间,某旅游爱好者来到浙江宁波镇海区郑氏十七房旅游,如图为该游客拍摄的一幅江南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水资源更新快
    B.该地区地表径流对地表影响小
    C.此时植被蒸腾作用强
    D.降雪不能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每年8月,“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会吸引众多游客。如图为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间一般是( )
    A.阳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B.阳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C.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D.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17.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利用潮汐特点进行的是( )
    A.发展海水养殖B.船舶进出港口
    C.赶海D.研究海水淡化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8﹣18题。
    18.图中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差异B.海水盐度差异
    C.海水温度差异D.风向差异
    “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2023年1月22日,“奋斗者”号在位于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8047米处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对全球深渊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测得到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先逐渐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
    B.先增后减,后基本保持不变
    C.先逐渐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
    D.先减后增,后基本保持不变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
    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
    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21.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22.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是(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读某大洋部分海域表层海水密度、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对图中曲线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密度B.②为温度C.③为密度D.③为盐度
    24.与图示30°海区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B.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C.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如图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示意图和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与未铺砂石的裸田比较,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平均气温较高B.昼夜温差较大
    C.土壤通气性较好D.太阳辐射较强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蒸发B.降水C.径流D.洋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27.(2024春•福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阿姆河流域(如图)为研究对象开展研学活动,广泛搜集资料,展示“流域内协调发展”学习成果。
    任务一:水之源
    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北流入咸海(内流湖)。阿姆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四个国家,其年径流量671亿m3,比中亚第二、三名的锡尔河、伊犁河加起来的水量都多。与锡尔河一起孕育了欧亚丝路上最繁华的绿洲文化。表1为1951﹣2005年阿姆河产流区(甲地上游地区)多年平均产流构成。
    任务二:水之患
    阿姆河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前苏联时期,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和水库,主要应用于航运和灌溉。河流开发对流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任务三:水之未来
    阿富汗政府于2022年3月开始,在巴尔赫省修建库什特帕运河,取水口位于巴尔赫省卡尔达尔区阿姆河左岸。阿富汗每年从阿姆河抽取的水量对中亚国家非常敏感。他们至今尚未与阿富汗就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达成一致协议。
    (1)分析阿姆河乙地流量比甲地少的自然原因。
    (2)阐述前苏联时期河流开发对咸海及咸海周围地区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你为阿姆河流域用水现状提出优化策略。
    28.(2024春•福州期末)读材料,完成下题。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
    (1)根据表中资料,绘制折线统计图(要求标注图名以及坐标),并概括海水溶解氧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的原因。
    29.(2024春•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河,干流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西坡,向西南流经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等州和墨西哥西北端,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 333千米,只有145千米在墨西哥境内;流域面积64.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水含沙量很高,河水浑浊,呈暗褐色。
    (1)科罗拉多河中下游的支流多为季节河,一般断流多发生在季节,分析原因。
    (2)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请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0.(2024•鲤城区校级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
    (1)分析乙地水温比甲地高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请解释其原因。
    2025年菁优高考地理解密之地球上的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
    1.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
    A.气压增大B.海水流动减缓
    C.风力加强D.蒸发减弱
    【分析】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两地的温差、距风源地的远近、地形地势、植被覆盖率、地表的粗糙程度。
    【解答】解:在这段时间内,大陆架底层海水温度先上升后下降,而海平面高度则上升,可推知此期间离岸风(西南风)减弱,海水的离岸运动也减弱,B正确。
    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期间,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底层水温增加,气压变小,A错误。
    风力加强与向岸风导致的海水温度和海平面高度的变化不一致,C错误。
    蒸发减弱与向岸风带来的水汽增加现象相矛盾,表层水温增加导致海水蒸发加强,D错误。
    读图,7月18﹣20日,海平面逐渐升高、大陆架底层水温升高,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南岛东部海域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沃克环流强弱会引发相应地理环境的变化。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沃克环流变强,③变强,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
    B.沃克环流变强,②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C.沃克环流变弱,影响我国的台风增多增强
    D.沃克环流变弱,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南旱北涝
    【分析】沃克环流是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
    【解答】解:沃克环流变强,乙海域气温比往年偏低,气流下沉增强,即②变强,此时东南信风增强,离岸风增强,秘鲁寒流的势力有可能增强,B错。
    当沃克环流变弱时,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相互发生改变,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域温度可能比往年低,因此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数量和强度有可能下降,C错。
    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此时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域温度比往年低,夏季风势力有可能较弱,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D错。
    沃克环流变强,说明此时乙到甲地的太平洋海水流动变强,意味着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此时甲海域温度比往年偏高,气流上升增强,即③变强,甲海域沿岸更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有可能暴雨成灾,A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沃克环流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沃克环流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3.(2023秋•鼓楼区校级期末)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分析】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解答】解: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盛行上升补偿流,海温低,气温低,气流下沉,C正确。
    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
    受南赤道暖流西流影响,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
    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厄尔尼诺的影响,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难度中等。
    某科研团队取样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沉积物,研究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变,发现该处的沉积受周边陆地环境、气候变化、季风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如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据此完成4﹣6题。
    4.洋流是索马里半岛近岸海域物质输送的主要动力之一。夏季,该海区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是( )
    A.寒流西南向东北B.暖流西南向东北
    C.寒流东北向西南D.暖流东北向西南
    【分析】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寒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解答】解: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索马里半岛沿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由于风向为西南风,表层海水在风的作用下向东北方向流动,所以该海区洋流的流动方向是西南向东北,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图为载体,考查洋流的性质及流动方向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5.研究发现,取样点和P处所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两处( )
    A.洋底沉积物交换弱B.季风风向差异较大
    C.洋流流向季节相反D.海水温度压力不同
    【分析】阿拉伯海西南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的原因从海底地形、水体交换、沉积物颗粒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读图可知,取样点和P处之间有洋脊,洋底沉积物交换弱,导致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较大,A正确。
    两地距离较近,季风风向、洋流流向、海水温度压力差别不大,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阿拉伯海及取样点位置图为载体,考查阿拉伯海西南部海盆沉积物特征差异的知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6.末次冰期时,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上升,西南风增强
    B.海平面上升,东北风减弱
    C.海平面下降,西南风减弱
    D.海平面下降,东北风增强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发射发生在冰期,冰期气温低,海水收缩,则海平面下降;由于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多来自其北面的陆地,所以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说明来自于北面的陆地的风力增强,该地是季风气候,西南风不可能吹到该地,二东北风从背部陆地吹来,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取样点的陆源沉积物质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八卦洲附近进行生态护岸(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如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八卦洲汊道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7﹣7题。
    7.与传统护岸(硬质化挡墙)相比,生态护岸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下渗
    ②增大了地表径流
    ③增加了地下径流
    ④蒸腾作用增强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来护岸导致岸堤植被增加,下渗率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径流减缓;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强,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如图示意两个地理信息坐标轴,分别表达了横纵坐标地理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哪个最可能是以上(a)图中X轴的标注( )
    A.对外开放程度B.生活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丰富程度
    【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解答】解:由图可知,(a)图中X轴的数值随人口容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X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关系;选项中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关系,B正确。
    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资源丰富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关系,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及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9.下列哪些可能是以上(b)图中X轴的标注( )
    ①海水温度
    ②海水蒸发量
    ③海洋降水量
    ④入海径流量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分析】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地表径流、洋流、蒸发、轮廓、结冰和融冰等。
    【解答】解:(b)图中X轴的数值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X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海洋降水量增加、入海径流增大会降低海水盐度,③④正确。
    海水温度增加、海水蒸发量增加则海水盐度增加,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的关系,①②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和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其萎缩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灾难。如图示意1992~2018年咸海地区标准化的水面面积、土地利用面积、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咸海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河流水D.地下水
    【分析】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主要集中在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影响河流流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春季补给,气温高低和积雪多少影响河流流量;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气温变化及积雪和冰川储量影响河流流量;湖泊水补给,全年都有补给,补给稳定,主要取决于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解答】解:由题干可知,咸海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故其主要的、直接的补给水源为河流水,C正确。
    气候干旱,地下水水位低,地下水不是咸海的主要补给水源,D错误。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A错误。
    冰雪融水需经河流汇入咸海,不是咸海的直接补给水源,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如图),完成11﹣11小题。
    11.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
    【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海洋表面平均密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解答】解:海水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②表示海水密度;海水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①表示海水盐度;海水表层的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③表示海水温度。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①③②,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厦门贺笛港与海相通;70年代初,氮笛港西侧建设西堤后,形成贺皙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的高强度开发,氮皙湖污水四溢、水体黑臭。90年代起,在“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的指引下,当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堤闸门和导流堤是“搞活水体”的重要措施。经过生态治理,箕笛湖如今已是“城市会客厅”,其中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厦门地标之一。据此完成12﹣13题。
    12.西堤设闸门和导流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
    A.海浪B.潮汐C.沿岸洋流D.海水密度
    【分析】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解答】解:在西堤设置闸门和导流堤可以控制潮汐的进出,利用潮汐的涨落来促进湖水的交换和流动,从而改善水质,所以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潮汐,B正确。
    沿岸洋流的规模和方向相对较为稳定和固定,而且在厦门港这样的局部区域,沿岸洋流的影响相对较小,C错误。
    海水密度差异在局部的港内区域不太显著,单纯依靠海水密度的差异来实现湖水的流动和交换效果不明显,且难以通过人工设施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控制,D错误。
    海浪通常具有较大的能量和不稳定性,难以被直接有效地利用,而且海浪的作用对于改善湖水的水体流动效果相对有限,A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13.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反映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 )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
    【分析】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答】解:公平性原则包括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将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保障了白鹭等生物与人类平等地享有生存空间和资源,体现了赏筜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遵循公平性原则,C正确。
    多样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
    持续性原则侧重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确保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共同性原则强调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湖心岛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没有体现出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A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024年1月23日,福清多个海拔较高的村庄迎来了2024年的第一场雪,如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幅南岭镇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14﹣14小题。
    14.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B.海上内循环
    C.海一气循环D.陆地内循环
    【分析】水循环分为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等。
    【解答】解:福清市属于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降水主要来自于太平洋,几个地表径流注入东海,所以图示区域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故A正确,BD错误。
    水循环没有海一气循环类型,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类型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
    2023年寒假期间,某旅游爱好者来到浙江宁波镇海区郑氏十七房旅游,如图为该游客拍摄的一幅江南难得的雪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水资源更新快
    B.该地区地表径流对地表影响小
    C.此时植被蒸腾作用强
    D.降雪不能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流速度越慢,更新时间越长。
    【解答】解: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更新快,A正确。
    由于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地表径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表径流对地表影响大,B错误。
    寒假为冬季,气温低,太阳辐射量小,蒸腾作用弱,C错误。
    降雪是降水的形式之一,能促进陆地水体更新,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每年8月,“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会吸引众多游客。如图为钱塘江大潮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间一般是( )
    A.阳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B.阳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C.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
    D.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
    【分析】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解答】解:潮汐现象与阳历日期无关,AB错误。
    农历初八和二十二前后,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相垂直,天体引潮力相互削减,引潮力小,形成的海水潮位较低,为天文小潮,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一线,天体引潮力大,海水潮位高,潮汐现象最为明显,形成天文大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7.下列人类活动中不属于利用潮汐特点进行的是( )
    A.发展海水养殖B.船舶进出港口
    C.赶海D.研究海水淡化
    【分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1、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2、作用:可以利用潮汐、波浪进行发电;潮汐电站水库可用于水产养殖;大型波浪发电装置可同时起到消波防浪,保护海港、海岸、海上建筑以及海水养殖场等作用。
    【解答】解:海水淡化主要研究海水水质、盐度等,潮汐不会影响海水淡化,研究海水淡化不需要利用潮汐特点,D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海水养殖、船舶进出港口,以及赶海(落潮时到海边捡拾贝、藻类等现象)都要利用潮汐特点,研究海水的涨落规律,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水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8﹣18题。
    18.图中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差异B.海水盐度差异
    C.海水温度差异D.风向差异
    【分析】图中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可以从盛行风、海水密度、海水补偿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甲、乙位于南半球副热带海区,主要受西南信风的影响。对于甲地而言,西南风是离岸风,形成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对于乙地而言,西南风是向岸风,不易形成上升流。因此甲处上升流较乙处强的原因是盛行风的影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洋流成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2023年1月22日,“奋斗者”号在位于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8047米处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对全球深渊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通常情况下,载人潜水器在万米深潜过程中,测得到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先逐渐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
    B.先增后减,后基本保持不变
    C.先逐渐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
    D.先减后增,后基本保持不变
    【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解答】解:根据所学,由于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而海水导热率低,这就导致海水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而在深水区,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或基本保持不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北脉山前造山带北侧,区内断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图为该景区构造示意图。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水湫池平均水深约为7米,甘湫池某些月份出现干涸现象,故称为甘湫池。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主要分布在炭谷西岸的“V”形谷斜坡地段。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区域( )
    A.杏园坡断层最早发生
    B.水湫池海拔高于甘湫池
    C.盘下断层最早发生
    D.甘湫池早于水湫池形成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结合材料“水湫池和甘湫池是著名的山崩遗迹”及图可知,河流水被山体崩积物堵塞形成水湫池和甘湫池。由图可知杏园坡断层被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截断,说明杏园坡断层早于盘下断层和甘湫池断层形成,A正确,C错误。
    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看出河流大体是由南向北流动,因此可推断图示区域南高北低,甘湫池海拔高于水湫池,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水湫池是杏园坡断层时期形成的,甘湫池是甘湫池断层时期形成的,说明水湫池早于甘湫池形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1.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为( )
    ①整体形态北宽南窄
    ②堆积物由南向北粒径减小
    ③北部堆积物粒径上大下小
    ④南部堆积物层理更明显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形态为南宽北窄,①错误。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地势整体为南高北低,可推断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应为自南向北移动堆积,因此南侧堆积物粒径大,北侧粒径小,②正确。
    该处为“V”形谷,且堆积体南宽北窄,因此北部受到地形限制,堆积体狭长向北延伸,粒径逐渐变小,形成下层堆积体,之后滑落的堆积物覆盖在其上,形成上层粒径大,下层粒径小的分层结构,而南部层理较差,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的特征表现,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2.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是( )
    ①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
    ②甘湫池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
    ③甘湫池崩塌堆积体粒径大
    ④甘湫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分析】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主要从补给、下渗、蒸发、面积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比较两堰塞湖面积可直接得出甘湫池面积小于水湫池,①正确。
    结合前述分析可知甘湫池位于水湫池上游,入湖径流量小于水湫池,②正确。
    甘湫池崩塌堆积体主要为粒径较大的花岗岩石块,渗漏严重,雨季补给量大于渗漏量,水位上升;旱季降水少,渗漏量大于补给量,出现干涸,③正确。
    翠华山景区位于秦岭山区,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蒸发量与补给量大致平衡,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与水湫池相比甘湫池出现干涸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读某大洋部分海域表层海水密度、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对图中曲线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密度B.②为温度C.③为密度D.③为盐度
    【分析】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分布规律: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向赤道、两极两侧递减;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向两极逐渐降低;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向两极逐渐升高。
    【解答】解:结合所学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分析,图中曲线①随着纬度升高而升高,由此判断该曲线表示海水密度,A正确。
    图中曲线②是由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与海洋盐度分布规律比较一致,②盐度,B错误。
    曲线③随着纬度升高而降低,而且变化幅度较大,与温度纬度变化比较一致,③为温度,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大题以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24.与图示30°海区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B.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C.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分析】海水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从水平分布来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有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低纬和高纬,海水盐度逐渐降低。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水平分布来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海水温度高,但由于降水量较多,故盐度较低。一般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故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密度小,B正确,AC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性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如图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示意图和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与未铺砂石的裸田比较,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平均气温较高B.昼夜温差较大
    C.土壤通气性较好D.太阳辐射较强
    【分析】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从气温、有机质积累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砂石的热容量比土壤小,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覆盖砂石可以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砂田作物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蒸发B.降水C.径流D.洋流
    【分析】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有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低纬和高纬,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解答】解:12月至次年1月(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辐射较7—8月(夏季)小,蒸发弱,海水盐度低,与事实不符,A错误。
    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B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N区域位于孟加拉湾的南部,距离陆地较远,地表径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
    该地区12月至次年1月吹东北风,印度洋洋流逆时针运动将南半球更暖、盐度更高的海水带到了N区域,暖流加剧蒸发,导致盐度较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盐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共4小题)
    27.(2024春•福州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阿姆河流域(如图)为研究对象开展研学活动,广泛搜集资料,展示“流域内协调发展”学习成果。
    任务一:水之源
    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向西北流入咸海(内流湖)。阿姆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四个国家,其年径流量671亿m3,比中亚第二、三名的锡尔河、伊犁河加起来的水量都多。与锡尔河一起孕育了欧亚丝路上最繁华的绿洲文化。表1为1951﹣2005年阿姆河产流区(甲地上游地区)多年平均产流构成。
    任务二:水之患
    阿姆河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前苏联时期,修建了一系列的运河和水库,主要应用于航运和灌溉。河流开发对流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任务三:水之未来
    阿富汗政府于2022年3月开始,在巴尔赫省修建库什特帕运河,取水口位于巴尔赫省卡尔达尔区阿姆河左岸。阿富汗每年从阿姆河抽取的水量对中亚国家非常敏感。他们至今尚未与阿富汗就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达成一致协议。
    (1)分析阿姆河乙地流量比甲地少的自然原因。
    (2)阐述前苏联时期河流开发对咸海及咸海周围地区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你为阿姆河流域用水现状提出优化策略。
    【分析】(1)河流流量大小与河流的补给水量有关,阿姆河为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其流量大小的自然原因主要考虑冰雪融水多少、沿途的蒸发量和下渗量。
    (2)河流开发对咸海及咸海周围地区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等方面分析。
    (3)阿姆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又位于水资源紧张的干旱地区,流域用水现状的优化策略应该结合实际,主要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要进行多国的合作与协调、水资源开发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
    【解答】解:(1)据图可知阿姆河最终注入咸海,故为内流河;根据各类产流类型中的降雨产流水量最小可知,该区域比较干旱。据图可知乙地上游支流为季节性河流,补给水量少;甲地位于乙地的上游,该内流河沿途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水分蒸发和下渗损失多,越往下游水量越小,因此,阿姆河乙地流量比甲地少。
    (2)上游灌溉和水利工程导致阿姆河下游水量显著减少,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断流现象,使得到达下游的水量大大减少,由于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咸海接收到的水量大大减少,导致湖面面积急剧缩小。湖面缩小又进一步导致湖水盐度升高,因为蒸发作用会浓缩湖水中的盐分。高盐度的湖水对湖中的生物群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许多淡水生物无法在高盐度环境中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咸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其面积的缩小也影响了区域气候,咸海面积减小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气候变干,风沙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加剧。
    (3)由于阿姆河流经多个国家,其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需要跨国界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建立跨国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或平台,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政策对话和利益协调,确保流域内各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阿姆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阿姆河流域的许多灌溉设施已经老化,效率低下,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对这些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灌溉效率。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耐旱、耐盐、高产的作物品种,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在流域内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通过发展低水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减少对农业和工业等传统高耗水行业的依赖。
    故答案为:
    (1)阿姆河为内流河,甲地位于乙地上游(或越往下游水量越小);沿途气候干旱(或降水少),水分蒸发强;土质疏松,下渗损失多;乙地上游支流为季节性河流,补给水量少。
    (2)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咸海面积缩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或气候变干,风沙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或土地荒漠化加剧;盐度升高(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咸海鱼类减少)
    (3)加强国际沟通合作(或将阿富汗纳入阿姆河管理体系),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推广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或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技术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进老旧灌溉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或降低高耗水工业比例、种植耐旱品种作物等)。
    【点评】本题以阿姆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系水文特征、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28.(2024春•福州期末)读材料,完成下题。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
    (1)根据表中资料,绘制折线统计图(要求标注图名以及坐标),并概括海水溶解氧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的原因。
    【分析】(1)海水溶解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2)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
    【解答】解:(1)根据图表中的数据绘制统计图,横坐标为海水温度,纵坐标为海水溶解氧浓度,在坐标图中选取对应点并连线,完成统计图。据统计图可知,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海水溶解氧的浓度在降低。
    (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东南信风势力减弱,海水上泛减弱,秘鲁寒流变弱,导致饵料减少,海水温度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不利于冷水鱼种存活。
    故答案为:
    (1)
    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
    (2)海水上涌(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海水上泛减弱,饵料减少;底层海水上涌减少,海水温度升高,不利于冷水鱼种存活;海水温度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
    【点评】本题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29.(2024春•鼓楼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河,干流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西坡,向西南流经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等州和墨西哥西北端,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 333千米,只有145千米在墨西哥境内;流域面积64.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水含沙量很高,河水浑浊,呈暗褐色。
    (1)科罗拉多河中下游的支流多为季节河,一般断流多发生在季节,分析原因。
    (2)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请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1)科罗拉多河中下游的支流断流发生的季节及原因应从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的等方面进行分析。
    (2)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解:(1)读图可知,科罗拉多河中下游支流流域接近30°N,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地表径流少,容易断流;中下流支流多流经沙漠地区,下渗作用强,河水容易中途消失,导致断流;夏季时,当地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生产需要大量用水,大量引水灌溉和供水,使得部分支流下流断流。
    (2)题意表明,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的主要原因应用水循环原理进行解释。科罗拉多河流域整体气候干旱,越往下游,纬度越低,气温越高,蒸发越旺盛,土壤盐分容易在表层积累,土壤含盐高;当地农业引水灌溉过程中,大量盐类被灌溉用水溶解,灌溉余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汇入河中,导致河水盐度升高;从上游至下游河流沿岸农业用地面积大,河水被沿岸灌区反复利用,盐度逐渐积累,因此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科罗拉多河越往下游河流水量减少,使得盐度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
    (1)夏季;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下渗作用强;大量引水灌溉。
    (2)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含盐高;引水灌溉大量盐类被水溶解,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汇入河中,导致河水盐度升高;河水被沿岸灌区反复利用,因此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下游河流水量减少。
    【点评】本大题以科罗拉多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河流流量变化、盐度高低等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0.(2024•鲤城区校级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
    (1)分析乙地水温比甲地高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请解释其原因。
    【分析】(1)乙地水温比甲地高的原因主要从洋流、太阳辐射等方面分析。
    (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的原因主要从气温、海冰融化、风、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通过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乙处水温高。图中甲地位于极圈以内,乙地纬度明显低于甲地,受纬度的差异的影响,乙处水温高于甲。
    (2)由材料“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可知,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减少,海冰对风的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穿极流增强;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更明显,穿极流流量变大。
    故答案为:
    (1)乙地有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水温高;乙地纬度低,水温高(或甲地纬度高,水温低)。
    (2)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覆盖减少(对风的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增强,穿极流流量变大。
    【点评】本题以北冰洋穿极流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0/28 19:27:06;用户:组卷89;邮箱:zyb089@xyh.cm;学号:42173901
    产流类型
    水量/mm
    冰川产流
    53
    融雪产流
    240
    降雨产流
    67
    海水温度°C
    0
    5
    10
    15
    20
    25
    30
    海水溶解氧浓度(mg/L)
    14.6
    12.76
    11.29
    10.06
    9.09
    8.25
    7.56
    产流类型
    水量/mm
    冰川产流
    53
    融雪产流
    240
    降雨产流
    67
    海水温度°C
    0
    5
    10
    15
    20
    25
    30
    海水溶解氧浓度(mg/L)
    14.6
    12.76
    11.29
    10.06
    9.09
    8.25
    7.56

    相关试卷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与地图(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球与地图(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示区域地形的判断正确的是,图中河段水流较急的地点是,适合科考队员进驻夏季站的时间是,泰山站在昆仑站的,图中下列地点露营安全性最高的是,图中甲地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质与地貌(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地质与地貌(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盐丘形成的过程依次是,清水断崖的岩石类型可能是,清水断崖形成的过程可能是,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工业(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解密之考点篇试题 工业(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棠阴夏布品质高,主要得益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