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并列的引号,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8分)根据提示,填写空缺的部分。
    (1)崔颢《黄鹤楼》中“ , ”两句,都运用叠词描绘所见之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花草萌发,化静为动,勾画初春
    (3)陶渊明《饮酒(其五)》表明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内心复杂感受的两句是:“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从内、外两个角度阐述“国恒亡”的原因。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ㅤㅤ海洋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战①(lüè)要地。眼下,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 )之一。进入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蓝色朋友圈”不断扩大,“海丝”和“陆丝”在福建实现陆海②(lián)动、东西互济。全省( )“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6个,“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总数达到122条( )、筑梦远航,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为③(pǔ)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增添蓝色动能。
    (1)(3分)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顺,请在适当的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句子规范、通顺
    3.(6分)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1)(3分)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
    ㅤㅤ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少年在一幅大地图跟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红一军团的剧社里两个少年先锋队队员,是我生平所看见的最优雅的舞童……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
    ㅤㅤ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觉醒过来, 。
    (2)(3分)根据《昆虫记》,在横线上填空。
    ㅤㅤ《昆虫记》是法布尔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科普巨著,他用野外观察研究昆虫,书中昆虫充满生命活力。整本书行文活泼 。
    二、阅读。(67分)
    4.(7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喜迁莺①(节选)
    蔡挺
    ㅤㅤ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山西年少。(喜迁莺,词牌名。)
    (1)(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燕脂”“夜紫”指战场血迹,鲜血像夜空、泥土那样变成暗紫色。
    B.甲诗“临易水”反用荆轲刺秦典故,“风萧萧兮”蕴含着怀才不遇之感。
    C.乙词由秋霜起笔,写出了景色的凄清,继而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风貌。
    D.乙词“陇上铁衣寒早”大意是陇山上将士身穿铠甲,在早寒中戍守边疆。
    (2)(4分)请从写景方法和主旨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甲、乙诗词的相同之处。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独东南藩篱颇薄,又设碣石卫城于东南,甲子城于东,分守要害;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然民有忧者,余因而思之,患莫大于山海寇。油坑、赤冈等处,分兵防缉,犹可言也。惟鲎门港遵海而南,亡命奸宄,乘此出入,莫能御之。且去邑仅八十里,使或意外有变;可一夕蹴蹂其地,何哉所谓安也?”
    (有删减)
    ㅤㅤ材料二:
    ㅤㅤ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有删减)
    (1)(2分)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B.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C.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D.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2)(4分)判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者在空白内打“√”,不同者打“×”。
    ①烽连戟列 折戟沉沙
    ②患莫大于山海寇 生于忧患
    ③莫能御之 乘奔御风
    ④且去邑仅八十里 年且九十
    (3)(4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民有忧者,余因而思之。
    ②请以军礼见。
    (4)(6分)材料一要达到“所谓安也”应注意哪些问题?材料二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亚夫“不可得而犯”?请简要分析。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辈
    简默
    ㅤㅤ①父亲与其他人乘专车离开济南,经郑州、过武汉,进株洲和衡阳,三天四夜后,火车最后停在了黔南都匀市。东边的黔桂铁路蜿蜒不见首尾,由济南第二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入的都匀机床厂(后更名为东方机床厂)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ㅤㅤ②时间是1966年9月,恰逢中秋节,单身的父亲与那些拖家带口的同事一起在绿皮火车上、在“哐当哐当”的节奏中度过了那个中秋。
    ㅤㅤ③父亲在世时,从未跟我说起过他乍到都匀机床厂的生活,我也没问过,一片荒凉。不少职工居住在棚屋中,早晨到剑江边掬一捧河水洗洗脸
    ㅤㅤ④在机床厂的日子,我家经常有来自山东的花生米吃,因为我们有位老乡伯伯。他姓任,长我父亲几岁,又矮又胖,我们孩子都叫他“花生米伯伯”。他和我父亲都喜欢穿蓝色帆布工作服,仿佛是将帆布质地的机床厂穿在了身上。有一次,拈一粒油炸花生米,害羞似的轻抿一小口老乡自酿的苞谷酒。他很快脸红了、话稠了,说着说着就肩头耸动着掉泪了。听父亲说,“花生米伯伯”的母亲在山东农村,微薄的薪水都换作了一张张窄窄的车票。回来时没啥好带的,就背上一布口袋花生米。背来了却舍不得吃,分送给老乡,也随身带着逗逗我们到都匀许多年之后,他走累了,索性留在了母亲身边,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
    ㅤㅤ⑤父亲真替他高兴。为欢送他,父亲叫上七八位老乡,到都匀市里的照相馆照了张合影留念。照片中每一个人都穿得利利落落,他们一律头发乌黑、眼睛明亮,我凭此认定他们是一群内心纯净的人。
    ㅤㅤ⑥照片上有一位许伯伯,是父亲在机床厂职工医院的同事。许伯伯坐上了轮椅后,由老二宁子来照顾。3年前,我觉得我是在替我父母看望他俩。他俩都比我父母年长,他们从同样的地方来到那座陌生的山城,在时代的感召下,参与到一个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中,至少在当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经历和记忆,老一辈的感情也潜移默化着我们这些子弟,宁子和我、我和散落在各地的其他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是当年风华正茂的父母,他们是我们的强大背景。那天,穿过客厅,进入卧室,眼前年过八旬的他明显衰老了,我一下子想起,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
    ㅤㅤ⑦我挨着许伯伯坐下,听他讲过去那些事儿。他说起父亲临离开机床厂时跟他的对话。那些话语,让我吃了一惊,我甚至怀疑那不是我父亲说的,但我立刻否定了自己。
    ㅤㅤ⑧许伯伯在2023年1月1日去世。他们青年时怀揣着理想,被一列绿皮火车从济南拉到都匀。火车的色彩仿佛是他们青春的肤色和旗语。
    ㅤㅤ⑨他们老了又追赶着乡愁,被一列火车拉回了山东,却再也不是那列曾经的绿皮火车。
    ㅤㅤ⑩他们是一朵朵蒲公英,时代的风将他们吹到贵州,在高原扎下根来
    (有删改)
    (1)(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仿佛是将帆布质地的机床厂穿在了身上”,这说明他们以厂为家,工作投入。
    B.老一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子弟,“亲近感”得到很好地传承。
    C.逃文写到多个城市地名,且出现“1966”“40年”“2023”等词,凸显历史沧桑感。
    D.选文中“我”“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与朱自清《背影》的四次“眼泪”内涵一致。
    (2)(4分)联系语境,品味词句。
    ①背来了却舍不得吃,分送给老乡,也随身带着逗逗我们甜甜的“花生米伯伯”和脆脆的笑声。(赏析加点词)
    ②火车的色彩仿佛是他们青春的肤色和旗语。(赏析句子)
    (3)(6分)作者在选文中刻画出父亲以及他的老乡、同事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4)(6分)选文结尾处,他们“一天天地学会将他乡变作故乡”,这句话包含了“父辈们”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问:鲁迅研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学者鲁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您用“暗功夫”这个概念,尤其是旧学修养。具体来说,这个“暗功夫”包括哪些方面?
    ㅤㅤ孙郁:所谓“暗功夫”指文本中没有,却在文字背后存在的东西。具体来说:一是外国文学的元素,鲁迅翻译了三百多万字的外国著作,他谙熟对于乡邦文献、野史颇有研究,对于金石学与考古学兴趣浓厚。三是对于现代主义美术的介绍中产生的审美趣味,是带有表现主义痕迹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对于他的创作有新的体味。(甲)
    ㅤㅤ这三点暗含在他知识结构的框架里,但是它们不仅在词语的外部中,而更镶嵌在看不见的文气里。这是理解鲁迅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ㅤㅤ问:鲁迅青年时期到南京求学,后又到日本留学七年,深入地接触域外文化。他大量翻译国外作品,鲁迅是如何处理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ㅤㅤ孙郁:早期鲁迅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价值重估的冲动,强调个性和独立精神。他借鉴了域外的个性主义思想,又从古代的非正宗的精神资源摄取有价值的元素。他后来提倡“拿来主义”,衔接有意味的、合理的思想。(乙)
    ㅤㅤ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小说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在结构上融进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也带有现代意味。他翻译域外作品,根据不同文本,鲁迅翻译尼采作品,用的是列子的语言。而他的杂文写作,也带有域外随笔的风格。(丙)
    ㅤㅤ问:鲁迅生于绍兴,深受浙东文化影响。后来到北京十余年,其间他在辑校古籍、搜求金石拓本、造访古迹、保护古物等方面用力颇多。他整理研究传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ㅤㅤ孙郁:人的思考要仰仗母语的力量。鲁迅觉得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有分量的文字,但它们多淹没在岁月旧径里。这些需要打捞出来。(丁)比如汉代造像就很有气象,这些审美元素后来不被重视,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再比如一些墓志或其它资料的发现,也可以了解民间信仰问题,借此深化对于国民性的思考。他整理传统文化,其实是发现古人智慧的表达亮点,那些闪光的部分是被其在写作中借鉴过的。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李艳华对学者孙郁的采访稿)
    (1)(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对于他的创作有新的体味”运用关联词强调“暗功夫”的意义。
    B.要理解鲁迅,需考虑其作品“词语的外部”和“看不见的文气”所体现出的知识结构框架。
    C.作为学者的鲁迅,他的旧学修养全都来自于古代的非正宗的精神资源,如野史、六朝文等。
    D.选文“三问三答”结构清晰,采访问题简洁、指向明确,回答有理有据
    (2)(4分)下面的材料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ㅤㅤ材料:这就既不脱离传统,又超越了传统。
    (3)(6分)鲁迅《藤野先生》中,他“担心我不肯解剖尸体”,以及“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详情”,鲁迅叙述这类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顿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它表示语段中某些词语的停顿。顿号连接的成分一般比较简短
    ㅤㅤ在使用顿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ㅤㅤ一、相邻或相近的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加顿号。
    ㅤㅤ二、相邻数字连用表示实指时,要加顿号。
    ㅤㅤ三、并列的引号、书名号之间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可以不加顿号。
    ㅤㅤ四、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ㅤㅤ……
    ㅤㅤ材料二:
    (1)(3分)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号连接的成分一般比较简短,且连接的词语,一般来讲词性也相同。
    B.“这个山崖并不高,也就两、三米”,此处的“
    C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它的名称叫作分隔号。
    D.“2001年11月,13/14次列车更新为T13/14次列车”,此处列车是一对。
    (2)(4分)请为材料一中的“第二点”“第四点”各添加一个示例(造句)。
    (3)(6分)根据以上材料中“、”的使用情况,为材料一再补充一条注意事项。请简要概括。
    三、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ㅤㅤ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个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ㅤㅤ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气氛。
    ㅤㅤ苏轼与怀民相与步于月下庭院时,那是一种幽静超然的气氛。
    ㅤㅤ……
    ㅤㅤ说起“气氛”,你有哪些经历或联想?你是否觉得不同的场所应有不同的气氛?请以《营造一种_____的气氛》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文意;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五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8分)根据提示,填写空缺的部分。
    (1)崔颢《黄鹤楼》中“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都运用叠词描绘所见之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两句花草萌发,化静为动,勾画初春
    (3)陶渊明《饮酒(其五)》表明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内心复杂感受的两句是:“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两句,从内、外两个角度阐述“国恒亡”的原因。
    【答案】(1)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重点字:萋)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重点字:辨)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ㅤㅤ海洋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战①(lüè)要地。眼下,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 )之一。进入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年来,“蓝色朋友圈”不断扩大,“海丝”和“陆丝”在福建实现陆海②(lián)动、东西互济。全省( )“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6个,“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总数达到122条( )、筑梦远航,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为③(pǔ)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增添蓝色动能。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顺,请在适当的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句子规范、通顺
    【答案】(1)①略
    ②联
    ③谱
    (2)C
    (3)进入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福建定义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3.(6分)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1)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
    ㅤㅤ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少年在一幅大地图跟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红一军团的剧社里两个少年先锋队队员,是我生平所看见的最优雅的舞童……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
    ㅤㅤ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觉醒过来, 那中国未来的希望将不可限量 。
    (2)根据《昆虫记》,在横线上填空。
    ㅤㅤ《昆虫记》是法布尔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科普巨著,他用野外观察研究昆虫,书中昆虫充满生命活力。整本书行文活泼 让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激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生命的尊重 。
    【答案】(1)示例:那中国未来的希望将不可限量。
    (2)示例:让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激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阅读。(67分)
    4.(7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喜迁莺①(节选)
    蔡挺
    ㅤㅤ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山西年少。(喜迁莺,词牌名。)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燕脂”“夜紫”指战场血迹,鲜血像夜空、泥土那样变成暗紫色。
    B.甲诗“临易水”反用荆轲刺秦典故,“风萧萧兮”蕴含着怀才不遇之感。
    C.乙词由秋霜起笔,写出了景色的凄清,继而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风貌。
    D.乙词“陇上铁衣寒早”大意是陇山上将士身穿铠甲,在早寒中戍守边疆。
    (2)请从写景方法和主旨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甲、乙诗词的相同之处。
    【答案】(1)B
    (2)①都运用了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手法。②都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③都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独东南藩篱颇薄,又设碣石卫城于东南,甲子城于东,分守要害;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然民有忧者,余因而思之,患莫大于山海寇。油坑、赤冈等处,分兵防缉,犹可言也。惟鲎门港遵海而南,亡命奸宄,乘此出入,莫能御之。且去邑仅八十里,使或意外有变;可一夕蹴蹂其地,何哉所谓安也?”
    (有删减)
    ㅤㅤ材料二:
    ㅤㅤ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B.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C.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D.首击则尾应/声出/响即随之/似为安矣/
    (2)判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者在空白内打“√”,不同者打“×”。
    ①烽连戟列 折戟沉沙 √
    ②患莫大于山海寇 生于忧患 √
    ③莫能御之 乘奔御风 ×
    ④且去邑仅八十里 年且九十 ×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民有忧者,余因而思之。
    ②请以军礼见。
    (4)材料一要达到“所谓安也”应注意哪些问题?材料二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亚夫“不可得而犯”?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
    ②√
    ③×
    ④×
    (3)①然而百姓中有担忧的人,我因此思考这件事。
    ②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
    (4)材料一要达到“所谓安也”,需注意加强东南藩篱的防御,尤其要重视鲎门港的海防,防止山海寇、亡命奸宄从这里乘船舶出入,对距离仅八十里的城邑造成威胁。
    材料二从以下细节可看出亚夫“不可得而犯”:在细柳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也不得入,需使使持节诏将军才开壁门;壁门士吏告知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也只能按辔徐行;将军亚夫持兵揖,以军礼见天子,不卑不亢,展现出严格的军纪和对原则的坚守,让敌人不敢轻易进犯。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辈
    简默
    ㅤㅤ①父亲与其他人乘专车离开济南,经郑州、过武汉,进株洲和衡阳,三天四夜后,火车最后停在了黔南都匀市。东边的黔桂铁路蜿蜒不见首尾,由济南第二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入的都匀机床厂(后更名为东方机床厂)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ㅤㅤ②时间是1966年9月,恰逢中秋节,单身的父亲与那些拖家带口的同事一起在绿皮火车上、在“哐当哐当”的节奏中度过了那个中秋。
    ㅤㅤ③父亲在世时,从未跟我说起过他乍到都匀机床厂的生活,我也没问过,一片荒凉。不少职工居住在棚屋中,早晨到剑江边掬一捧河水洗洗脸
    ㅤㅤ④在机床厂的日子,我家经常有来自山东的花生米吃,因为我们有位老乡伯伯。他姓任,长我父亲几岁,又矮又胖,我们孩子都叫他“花生米伯伯”。他和我父亲都喜欢穿蓝色帆布工作服,仿佛是将帆布质地的机床厂穿在了身上。有一次,拈一粒油炸花生米,害羞似的轻抿一小口老乡自酿的苞谷酒。他很快脸红了、话稠了,说着说着就肩头耸动着掉泪了。听父亲说,“花生米伯伯”的母亲在山东农村,微薄的薪水都换作了一张张窄窄的车票。回来时没啥好带的,就背上一布口袋花生米。背来了却舍不得吃,分送给老乡,也随身带着逗逗我们到都匀许多年之后,他走累了,索性留在了母亲身边,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
    ㅤㅤ⑤父亲真替他高兴。为欢送他,父亲叫上七八位老乡,到都匀市里的照相馆照了张合影留念。照片中每一个人都穿得利利落落,他们一律头发乌黑、眼睛明亮,我凭此认定他们是一群内心纯净的人。
    ㅤㅤ⑥照片上有一位许伯伯,是父亲在机床厂职工医院的同事。许伯伯坐上了轮椅后,由老二宁子来照顾。3年前,我觉得我是在替我父母看望他俩。他俩都比我父母年长,他们从同样的地方来到那座陌生的山城,在时代的感召下,参与到一个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中,至少在当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经历和记忆,老一辈的感情也潜移默化着我们这些子弟,宁子和我、我和散落在各地的其他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是当年风华正茂的父母,他们是我们的强大背景。那天,穿过客厅,进入卧室,眼前年过八旬的他明显衰老了,我一下子想起,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
    ㅤㅤ⑦我挨着许伯伯坐下,听他讲过去那些事儿。他说起父亲临离开机床厂时跟他的对话。那些话语,让我吃了一惊,我甚至怀疑那不是我父亲说的,但我立刻否定了自己。
    ㅤㅤ⑧许伯伯在2023年1月1日去世。他们青年时怀揣着理想,被一列绿皮火车从济南拉到都匀。火车的色彩仿佛是他们青春的肤色和旗语。
    ㅤㅤ⑨他们老了又追赶着乡愁,被一列火车拉回了山东,却再也不是那列曾经的绿皮火车。
    ㅤㅤ⑩他们是一朵朵蒲公英,时代的风将他们吹到贵州,在高原扎下根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他们“仿佛是将帆布质地的机床厂穿在了身上”,这说明他们以厂为家,工作投入。
    B.老一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子弟,“亲近感”得到很好地传承。
    C.逃文写到多个城市地名,且出现“1966”“40年”“2023”等词,凸显历史沧桑感。
    D.选文中“我”“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与朱自清《背影》的四次“眼泪”内涵一致。
    (2)联系语境,品味词句。
    ①背来了却舍不得吃,分送给老乡,也随身带着逗逗我们甜甜的“花生米伯伯”和脆脆的笑声。(赏析加点词)
    ②火车的色彩仿佛是他们青春的肤色和旗语。(赏析句子)
    (3)作者在选文中刻画出父亲以及他的老乡、同事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4)选文结尾处,他们“一天天地学会将他乡变作故乡”,这句话包含了“父辈们”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甜甜”“脆脆”运用叠词,既表现了孩子们对“花生米伯伯”的亲昵和喜爱,又表现了“花生米伯伯”的和蔼可亲以及他与大家相处的融洽。
    ②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火车的色彩”比作“青春的肤色和旗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辈们年轻时怀揣理想、响应号召、投身三线建设的青春激情和昂扬状态。
    (3)父亲以及他的老乡、同事是一群内心纯净的人,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三线建设,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身处异乡,心系故乡,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他们勤劳质朴,善良友好,与同事相处融洽。
    (4)这句话包含了“父辈们”对他乡的接纳和融入,以及将异乡变为故乡的坚定和执着。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在异乡扎根生活多年后的感慨和释然。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问:鲁迅研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学者鲁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您用“暗功夫”这个概念,尤其是旧学修养。具体来说,这个“暗功夫”包括哪些方面?
    ㅤㅤ孙郁:所谓“暗功夫”指文本中没有,却在文字背后存在的东西。具体来说:一是外国文学的元素,鲁迅翻译了三百多万字的外国著作,他谙熟对于乡邦文献、野史颇有研究,对于金石学与考古学兴趣浓厚。三是对于现代主义美术的介绍中产生的审美趣味,是带有表现主义痕迹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对于他的创作有新的体味。(甲)
    ㅤㅤ这三点暗含在他知识结构的框架里,但是它们不仅在词语的外部中,而更镶嵌在看不见的文气里。这是理解鲁迅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ㅤㅤ问:鲁迅青年时期到南京求学,后又到日本留学七年,深入地接触域外文化。他大量翻译国外作品,鲁迅是如何处理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ㅤㅤ孙郁:早期鲁迅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价值重估的冲动,强调个性和独立精神。他借鉴了域外的个性主义思想,又从古代的非正宗的精神资源摄取有价值的元素。他后来提倡“拿来主义”,衔接有意味的、合理的思想。(乙)
    ㅤㅤ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小说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在结构上融进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也带有现代意味。他翻译域外作品,根据不同文本,鲁迅翻译尼采作品,用的是列子的语言。而他的杂文写作,也带有域外随笔的风格。(丙)
    ㅤㅤ问:鲁迅生于绍兴,深受浙东文化影响。后来到北京十余年,其间他在辑校古籍、搜求金石拓本、造访古迹、保护古物等方面用力颇多。他整理研究传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ㅤㅤ孙郁:人的思考要仰仗母语的力量。鲁迅觉得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有分量的文字,但它们多淹没在岁月旧径里。这些需要打捞出来。(丁)比如汉代造像就很有气象,这些审美元素后来不被重视,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再比如一些墓志或其它资料的发现,也可以了解民间信仰问题,借此深化对于国民性的思考。他整理传统文化,其实是发现古人智慧的表达亮点,那些闪光的部分是被其在写作中借鉴过的。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李艳华对学者孙郁的采访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对于他的创作有新的体味”运用关联词强调“暗功夫”的意义。
    B.要理解鲁迅,需考虑其作品“词语的外部”和“看不见的文气”所体现出的知识结构框架。
    C.作为学者的鲁迅,他的旧学修养全都来自于古代的非正宗的精神资源,如野史、六朝文等。
    D.选文“三问三答”结构清晰,采访问题简洁、指向明确,回答有理有据
    (2)下面的材料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ㅤㅤ材料:这就既不脱离传统,又超越了传统。
    (3)鲁迅《藤野先生》中,他“担心我不肯解剖尸体”,以及“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详情”,鲁迅叙述这类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材料应放在丙处。由材料“这就既不脱离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可知,该句总结上文内容,即鲁迅在翻译域外作品时,用的是中国古代文章的元素,同时他的杂文写作,既有六朝文的痕迹,也带有域外随笔的风格。因此,该句应放在丙处,总结上文内容,并与后文构成过渡。
    (3)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叙述的“担心我不肯解剖尸体”以及“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详情”等情节,结合孙郁在选文中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些情节体现了鲁迅深受外国文学和古代诗文的影响,展现出他对于域外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8.(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顿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它表示语段中某些词语的停顿。顿号连接的成分一般比较简短
    ㅤㅤ在使用顿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ㅤㅤ一、相邻或相近的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加顿号。
    ㅤㅤ二、相邻数字连用表示实指时,要加顿号。
    ㅤㅤ三、并列的引号、书名号之间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可以不加顿号。
    ㅤㅤ四、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ㅤㅤ……
    ㅤㅤ材料二: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顿号连接的成分一般比较简短,且连接的词语,一般来讲词性也相同。
    B.“这个山崖并不高,也就两、三米”,此处的“
    C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它的名称叫作分隔号。
    D.“2001年11月,13/14次列车更新为T13/14次列车”,此处列车是一对。
    (2)请为材料一中的“第二点”“第四点”各添加一个示例(造句)。
    (3)根据以上材料中“、”的使用情况,为材料一再补充一条注意事项。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第二点”示例:这次受表彰的学生中,八年级一、二、三班各5名。
    “第四点”示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示例: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时,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三、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ㅤㅤ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个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ㅤㅤ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气氛。
    ㅤㅤ苏轼与怀民相与步于月下庭院时,那是一种幽静超然的气氛。
    ㅤㅤ……
    ㅤㅤ说起“气氛”,你有哪些经历或联想?你是否觉得不同的场所应有不同的气氛?请以《营造一种_____的气氛》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文意;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A.领域
    开通
    披荆斩棘
    B.地域
    开启
    劈波斩浪
    C.领域
    开通
    劈波斩浪
    D.地域
    开启
    披荆斩棘
    顿号(、)
    分隔号(/)
    1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
    例: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2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例1:“日”“月”构成“明”字。
    例2《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例3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1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也可以用逗号和分号)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表示“或”。
    例: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的述语动词之外,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或补语。
    4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表示“和”
    例1:T13/4特别快车
    例2: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李敬元。
    A.领域
    开通
    披荆斩棘
    B.地域
    开启
    劈波斩浪
    C.领域
    开通
    劈波斩浪
    D.地域
    开启
    披荆斩棘
    顿号(、)
    分隔号(/)
    1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
    例: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2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例1:“日”“月”构成“明”字。
    例2《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例3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1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也可以用逗号和分号)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表示“或”。
    例: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的述语动词之外,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或补语。
    4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表示“和”
    例1:T13/4特别快车
    例2: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李敬元。

    相关试卷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6页。

    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