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左图)于2023年12月7日开始建设,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秦岭站建设期间,某日某科研人员每间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一张照片,并合成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 )
A. 东北方B. 东南方
C. 西南方D. 西北方
2. 拍摄乙位置太阳时,北京时间约为( )
A. 5时B. 9时
C. 19时D. 23时
3. 为期两个月的建站过程中,秦岭站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接近( )
A. 0°B. 8°
C. 16°D. 23.5°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示甲的位置和太阳视运动方向可以看出,甲与后一次拍摄位置的太阳高度基本相同且邻近最大太阳高度,结合材料可知,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时,所以甲位于当地正午之前2小时,秦岭站位于南极地区,正午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正午之前太阳相对靠东,所以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东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甲为10时,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时,则乙为22时。读图可知,秦岭站的经度大致为165°E,故165°E为22时,22-(165°-120°)÷15=19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据图结合所学知识,秦岭站的纬度大致为75°S,12月22日左右正午太阳达到最大为90°-(75°-23.5°)=38.5°;2月7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按照太阳直射点一个月移动8°左右,2月7日太阳直射南纬11.5°,正午太阳高度为90°-(75°-11.5°)=26.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38.5°-26.5°=12°,但由于该段时间位于两至日(冬至日)附近,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幅度较小,故最后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小于12°,四个选项中的8°符合题意,故选B。
地层产状是指地层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一般由倾角、走向和倾向构成。图为某地水平方向地质构造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地层产状中长线表示地层走向,短线表示地层倾斜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区域内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岩浆入侵—挤压褶皱—变质作用—岩层断裂
B. 变质作用—岩层断裂—岩浆入侵—挤压褶皱
C. 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
D. 挤压褶皱—岩层断裂—岩浆入侵—变质作用
5. 该区域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O、C、P、KB. P、C、O、K
C. K、O、C、PD. O、C、K、P
6. 推断图中断层西南、东北两侧地层的位移方向和该水平构造面上、下花岗岩体的宽窄变化( )
A. 断层东北侧地层相对抬升,水平构造面上部花岗岩体窄
B. 断层东北侧地层相对下降,水平构造面下部花岗岩体宽
C. 断层西南侧地层相对抬升,水平构造面上部花岗岩体宽
D. 断层西南侧地层相对下降,水平构造面下部花岗岩体窄
【答案】4. C 5. A 6. A
【解析】
【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层中存在明显的褶皱,这是地壳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所以挤压褶皱是该区域最早的内力作用。岩浆入侵作用会破坏原有地层,形成新的岩浆岩,岩浆岩受到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作用,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在地壳的进一步运动中,地层可能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因此,该区域内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甲处周围的地层产状均向P处倾斜,可以得出甲处地层向下凹陷,呈向斜构造。已知向斜处地层中心新、两翼老,所以可以得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O、C、P,K地层形成于断层之后,而断层形成于P地层之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甲处为向斜构造,断层西南、东北两侧P地层宽窄不同,东北侧相对较窄说明该处地层相对抬升(西南侧相对下降),而同侧花岗岩体水平面宽增加,说明该处花岗岩体下部宽,上部窄。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7. 磷高累积区是( )
A. 高山冰雪带B. 高山草甸带
C.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8.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 大气的温度较低B. 地表径流量较小
C. 土壤含水量较少D. 生物生产量较低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m左右,相当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高山冰雪带一般分布在海拔高、气候干燥的地区,土壤水分较少,不利于磷的累积,A错误;高山草甸带分布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土壤中水分蒸发较小,土壤水分含量较多,该地降水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弱,有利于磷累积,所以,磷高累积区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B正确;该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多后减少,而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降水丰富的地区,其分布区磷累积量较少,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相对于磷高累积区(4000米左右)来说,此处气温高,流水侵蚀强,土壤水分减少,C正确,A、B错误;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热量条件更好,生物生产量较高,D错误。故选C。
飑线是由许多雷暴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来临时会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气团相互碰撞,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飑线形成的必要条件。图为某年3月22日8:00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9. 在垂直方向上,有利于飑线形成的气团性质分布是( )
A. 高空暖干,低空冷湿B. 高空暖湿,低空冷干
C. 高空冷干,低空暖湿D. 高空冷湿,低空暖干
10. 此时图中飑线附近( )
A. 气温骤升B. 气压猛降
C. 风力较大D. 阴雨连绵
11. 此后图中飑线的移动方向是( )
A. 东南B. 东北
C. 西南D. 西北
【答案】9. C 10. C 11. B
【解析】
【9题详解】
飑线属于强对流云带,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要有利于形成对流运动,高空气团干冷,容易产生下沉运动,低空气团暖湿,容易形成上升运动,C正确,B错误;按照气温越低, 空气中容纳的水汽越少的原理,干冷和暖湿气团对流容易形成飑线,相反,干暖和冷湿的气团性质搭配不容易形成,A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从图中飑线所处的天气形势看,飑线处等压线比附近区域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故据图中飑线位置,可推断此时飑线附近风力较大,C正确;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分布可知在飑线处受偏北风影响,偏北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不会使气温上升,A错误;飑线处气压分布与相邻周边地区相似,没有气压猛降,B错误;飑线附近风力较大,不利于阴雨连绵天气的形成,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依据图中的天气形势(等压线分布) 判断,锋面以北为一股强冷空气,气团中心气压高达 1070hPa,高压脊在飑线的西北方向,南部高压的中心气压在 1040hPa,在飑线的偏南侧, 由于两个高气压之间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低气压带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受南部高气压的阻塞作用,飑线无法向南移动,且西北侧有明显的高压分布,所以飑线只能随低气压带向东北方向移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2年1-8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东大西洋渔区毛里塔尼亚海域进行海水中上层鱼类捕捞。通过渔船收集该海域风向、风速、水温、盐度、密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要素,并对该海域月均捕捞量较多的中心渔场位置进行统计分析。下图示意该海域中心渔场的月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中心渔场渔获量呈正相关的海洋环境要素是( )
A. 水温B. 盐度
C. 密度D. 叶绿素
13. 1-2月中心渔场位置向南移动,主要是由于南部海域( )
A. 太阳辐射增强B. 风场势力增强
C. 洋流向北延伸D. 径流入海增多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叶绿素丰富,说明浮游生物(植物)众多,能够为鱼群提供充足的饲料,故叶绿素与中心渔场渔获量呈正相关,D正确;海洋生物要在一定范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环境下才能更好的生长,与题干信息不符,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渔场位于“东大西洋渔区毛里塔尼亚海域”,是由于离岸风(东北信风)形成上升补偿流,营养盐上泛,饵料丰富,鱼群密集而形成。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东北信风位置偏南,风场势力增强,上升流增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渔获量增加,B正确;1-2月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太阳辐射弱;信风位置偏南,加那利寒流向南延伸;沿岸的热带草原气候正值干季,降水少,径流入海减少,ACD错误。故选B。
在我国乡村发展历程中,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县城和乡村的投资力度增大,县城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愈发突出,镇逐渐成为城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下图示意广东某典型县域“县—镇—村”空间服务结构的演变。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县域空间服务结构模式由阶段Ⅰ向阶段Ⅱ的演变直接得益于( )
A. 农业规模化推广B. 建制镇企业发展
C. 交通条件的改善D. 科学技术的创新
15.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的建制镇( )
A. 村民就业比例下降B. 服务空间范围缩小
C. 商品交易类型减少D. 医疗教育水平降低
16. 阶段Ⅱ①②③④建制镇中,对农村地区服务功能仍较强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答案】14. C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县一镇一村的空间联系,结合图示内容可知,与阶段I相比,阶段Ⅱ县与镇的空间联系增强,村与镇的空间联系渠道由单一向多点多重联系转变,服务结构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C正确;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农业规模和建制镇企业发展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阶段I相比,阶段Ⅱ以建制镇为局域中心的半封闭式服务网络解体,县城对乡村的服务功能增强,这会使更多村民到县城就业,建制镇吸引村民就业比例降低,A正确;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建制镇之间联系增强,建制镇的服务空间范围可能会扩大,B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建制镇的医疗教育设施水平将有所提高,D错误;各建制镇之间及其与县城联系增强,建制镇的商铺进货渠道更通畅,商品交易类型不会减少,C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交通不便,县城难以辐射县域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然需要局域中心即建制镇发挥服务功能,D离县城较远,因此建制镇对D的影响仍然较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大源村是广州郊区的一个城中村,邻近服装批发市场。2012年前后,部分电商从业者开始从市中心转移至大源村,逐步形成以服装为主的电商产业链。2018年以来,大源村逐步把旧厂房改造为电商产业园,个体电商从民房迁到电商产业园。2020年大源村电商直播基地建成,电商产业逐步从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型。下表为传统电商与新型电商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17. 大源村将旧厂房改造为电商产业园,首先影响当地电商产业发展的( )
A. 产业布局B. 产业链条
C. 产业结构D. 产业环境
18. 电商产业园区吸引个体电商入驻的主导因素是( )
A. 土地价格B. 产业基础
C. 市场D. 集聚
19. 与传统电商相比,新型电商的的突出优势是( )
A. 供货渠道多B. 实时互动强
C. 营销成本低D. 配送效率高
【答案】17. D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大源村将旧厂房改造为电商产业园,办公条件、仓储条件等得到明显的改善,完善了基础设施,为电商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电力、网络、交通等条件,所以首先影响到电商产业发展的是产业环境,D正确。产业布局、产业链条、产业结构是后续需要发展需要考虑的内容,A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电商产业园区通过集聚效应为个体电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合作机会、服务多样性和成本节约等优势,从而成为吸引他们入驻的主导因素,D正确,土地价格、产业基础和市场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电商的入驻决策。但相比之下,集聚效应所提供的优势更为显著和直接,因此可以认为是吸引个体电商入驻的主导因素,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新型电商利用直播、短视频、图文分享等形式,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增加了商家的销售机会。实时互动有助于商家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B正确。虽然新型电商在某些方面,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型营销方式,可能降低了部分营销成本,但这并不是其与传统电商相比的突出优势。事实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型电商在营销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C错误。新型电商在配送效率、供货渠道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排除AD。故选B。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2023年6月,中国某煤炭企业与湖北签订了“丹水北运”项目,即借助我国“北煤南运”重要的铁路运输通道,将丹江口水库的优质淡水装入密闭液袋,用集装箱运往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沿线城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该企业签约“丹水北运”项目的主要目的是( )
A. 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B. 提高丹江口水库的经济效益
C. 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压力D. 解决运煤车“空载返程”问题
21. 北运的“丹水”主要用于( )
A. 居民饮用B. 农田灌溉
C. 工业冷却D. 生态修复
22. “丹水北运”项目持续造福沿线城市的关键是( )
A. 减少运输过程损耗B. 保障铁路运输的通畅
C.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D. 维护水源地生态安全
【答案】20. B 21. A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企业是一家煤炭企业,企业签约“丹水北运”项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丹水北运利用我国北煤南运的铁路运输通道,能够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压力,但不是企业签约丹水北运项目的主要目的,C错误;解决运煤车"空载返程"问题不是该企业签约"丹水北运"项目的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北运的"丹水"是将丹江口水库的优质淡水装入密闭液袋,用集装箱运往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沿线城市,因此北运的"丹水"主要用于居民饮用,A正确。农田灌溉、工业冷却需水量较大,采用这种方式运输,成本高昂,不符合实际,B、C错误;生态修复不是北运的"丹水"的主要用途,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丹水北运"项目持续造福沿线城市的关键。减少运输过程损耗,可以降低成本,但不是持续造福沿线城市的关键,A错误;保障铁路运输的通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但不是持续造福沿线城市的关键, B 错误;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可以扩大市场,但不是持续造福沿线城市的关键,C错误;"丹水北运"项目持续造福沿线城市的关键是维护水源地生态安全, 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属于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下图)。纳木错面积约为2015km2,湖面海拔约为4718m,最深处超过120米,湖泊换水周期为34.15年。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流域形成了明显的湖陆风。纳木错周围为广阔的湖滨地区,水草丰美。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气候暖湿化较为显著,纳木错面积总体呈扩展趋势。
(1)分析纳木错水体循环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
(2)指出纳木错流域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简析纳木错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湖区周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纳木错面积较大,湖泊较深,蓄水量较大;属于内流湖,水量补给有限;流域封闭,湖水无法向外流出;蒸发为湖水主要排泄方式,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
(2)冬季;冬季湖水水量小,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湖陆热力差异小,导致湖陆温差小,近地面湖泊与周围陆地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小,湖陆风弱。
(3)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冻土水释放;年降水量增多;入湖水量增多。不利影响:湖岸侵蚀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重;淹没周边草场,破坏生物栖息地。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体更新周期与水量、水深、与外界水体交换等有关。纳木错面积较大且湖泊较深,因此湖泊蓄水量较大,水体更新周期长;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属于内流湖,水量补给有限,水体更新量有限;该流域较为封闭,湖水无法向外流出,水体交换困难;湖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且蒸发为湖水主要排泄方式,因此湖水更新困难,更新周期长。
【小问2详解】
湖陆风是由湖泊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湖陆风最弱说明此时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水的水量小,气温低,湖面封冻且湖泊周围的陆地都被冰雪覆盖,因此此时湖泊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小,导致湖陆温差小,进而使得近地面湖泊与周围陆地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小,因此湖陆风弱。因此纳木错流域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
【小问3详解】
主要原因是分析补给的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冻土水释放;加上年降水量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增多。不利影响:入湖水量增多后,湖泊水位升高,湖岸侵蚀加剧,从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随着湖泊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上升,蒸发加剧后,会使土地盐碱化加重;湖泊水量增加,水位升高,会淹没周边草场,破坏生物栖息地。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柠檬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喜暖、喜酸性土、忌积水,生长季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光照。重
庆市潼南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低缓丘陵地形区,是我国著名的柠檬之都。从2007年开始,当地政府鼓励闲置农田进行土地流转,建成大规模高标准柠檬种植基地,扶持柠檬加工企业,吸纳农民(尤其是建卡贫困户)进入种植和加工环节务农务工。近年来,该地区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协同大足、资阳、遂宁等地,聚焦柠檬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柠檬全产业链建设,打造“龙头打主力、集群拓能级”的中国柠檬产业集群。
材料二:左图为为潼南区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柠檬种植基地景观图。
(1)分析潼南成为我国柠檬之都的优势自然条件。
(2)阐述土地流转对潼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从区域协同的角度,为潼南打造柠檬产业集群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丘陵广布,地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紫色土肥沃,土壤偏酸性。
(2)减少闲置农田,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加快脱贫致富。
(3)建立协同发展组织机构,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避免同质竞争;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潼南作为龙头主力,牵头三产融合,完善产业链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昼夜温差、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潼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满足柠檬喜暖的特性;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低缓丘陵地形区,丘陵广布,地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不易积水;四川盆地是紫色土,紫色土土壤较为肥沃,且偏酸性,满足柠檬喜酸性土的特点。
【小问2详解】
土地流转可以减少闲置农田,从而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建成大规模高标准柠檬种植基地,可以促进柠檬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土地流转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
【小问3详解】
区域协同即优势互补。需建立协同发展组织机构,为柠檬产业集群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避免区域内的同质竞争,从而降低经济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柠檬的运输;潼南作为龙头主力,牵头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完善产业链建设,提高经济效益。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加坡是东南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除新加坡外,东南亚各国的路网密
度普遍较低。泛亚铁路东南亚段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点项目,链接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在昆明并入中国铁路网。
材料二:左图为泛亚铁路东南亚段规划线路图,右图为泛亚铁路开通前后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度及提高比例,下图为老挝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图。
(1)与新加坡相比,指出老挝路网密度低的原因。
(2)泛亚铁路开通后,新加坡和缅甸的区位优势度提高比例大,请分别简析其原因。
(3)说明泛亚铁路建成后对我国西南地区二、三产业的有利影响。
【答案】(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口密度小,交通运输需求小;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成本高。
(2)三条线路的终点(起点)都在新加坡,发展铁海联运,扩大服务范围;经过缅甸线路较长,辐射作用较强;缅甸在泛亚铁路开通前区位优势度低,开通后受益大。
(3)增加工业原料来源,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制造业发展;带动沿线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交通环境,增加出海通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扩大对外贸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老挝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较为短缺且修建技术落后;和新加坡相比,老挝的人口密度较小,因此交通运输需求也较小;老挝国内多山地,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成本高,因此路网密度较低。
【小问2详解】
泛亚铁路开通后,三条线路的终点(起点)都在新加坡,因此新加坡可以发展铁路和海运联运,从而扩大服务范围,扩大经济腹地;泛亚铁路经过缅甸的线路较长,因此对缅甸的辐射作用较强;缅甸在泛亚铁路开通前区位优势度低,而开通后受铁路的影响很大。
【小问3详解】
泛亚铁路建成,西南地区的交通条件改善,可以增加工业原料的来源,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制造业发展;泛亚铁路还可以带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铁路沿线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泛亚铁路建成有利于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环境,增加出海通道,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加强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从而扩大对外贸易等。
类型
传统电商
新型电商
销售逻辑
消费者寻找商品
商品寻找消费者
消费者购物行为
现有消费需求→平台搜索→购买
平台浏览→商品推送→冲动消费→购买
销售形式
商品网页
直播、短视频、图文分享
销售平台
淘宝、天猫、京东、盒马、拼多多、唯品会……
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微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试卷 地理,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包括单项选择题两,该区域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磷高累积区是,此时图中飑线附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