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028/1-17392712459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028/1-17392712459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028/1-17392712461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028/0-17392712427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028/0-17392712428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702028/0-17392712428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
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
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
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
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
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
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
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
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
,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
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
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
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
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的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
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
第 1页/共 22页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
”的生活。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
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
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
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
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
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
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
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
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
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味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味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
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
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
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
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
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
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
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
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摘编自朱光潜《人生的艺术》)
材料二:
人文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探寻世界对我们的意义,艺术掌握世界的创造性想象方式不仅基于现实,
同时又超越了现实,更由此带来艺术家主体对待世界自我超越的一种态度。由此,艺术特别是经典艺术,
具有遏制私欲膨胀、提升人格修养的功能。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
第 2页/共 22页
心理层面,也表现在现实层面。艺术人生的意义可从个体生存、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三个角度加以阐
述,是一种有品味的人生,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
我国学界对于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往往较多关注对国外理论的借鉴,却相对忽略本土理论资源的传
承,更缺少将二者融会贯通。从王国维开始,中国美学家创造了“无用之用”“无所为而为”“以美育代
宗教”“怡情养性”等一系列美学话语。这些话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把西方美学本土化,以解
决中国的本土问题。
(摘编自杜卫《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完满的人生是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而整个人生则包含实际人生与艺术,但与艺术存
在着隔阂。
B. 艺术家是知道生活的人,这句话强调了他们的性分与修养,即必须做到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
情趣与谐和。
C. 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藏于心中,就会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收获,人们才不会陷入到生活的
庸俗中去。
D. 经典艺术有提升人格修养的功能,可助人生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境界,但我国学界忽视了对其人文价
值的关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忙于争温饱的人是情趣干枯的人,所以他们对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觉得缺乏趣味,这类人就属于缺少生活
艺术的人。
B. “人生艺术化”这一美学话语的提出,既汲取了西方哲学智慧,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一种融
会贯通。
C. 艺术的生活必有欣赏与创造,生命个体需要把人生当做一件艺术品去塑造,并以此来提高人格修养,实
现自我超越。
D. 艺术创作讲究认真体验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二
者相辅相成。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妙处的一项是( )
A. 王徽之居山阴,忽然决定雪夜访戴,经过一夜行舟,到达之后他又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
必见戴?”
B. 陶渊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后作《饮酒二十首》,其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一个“见”
第 3页/共 22页
字值得玩味。
C. “我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这是苏格拉底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留下
的一句嘱咐。
D. 曹操试探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方食,失匕箸”,恰逢雷声大作,便以胆小为由悄
悄掩饰过去。
4. “艺术的生活”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朱光潜先生于 1926 年提出了全新的美学话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有自我本色,不蹈袭别人陈规旧矩。
②对待生活兼有严肃认真与豁达摆脱之胜。
③情趣丰富,懂欣赏。
④甄别善恶,追求至高至善。
⑤追求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5. ①以超越物质索取和名利追求的心态,不被个人的滥俗和虚伪所左右,不为现实恶性所压倒,执着有为,
显出严肃与自律,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个人的事业发展。
②以“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态度和欣赏的眼光,懂得摆脱和豁达,投身于社会事务,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
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以生活为艺术,以超越实用和现实世界的艺术境界,致力于启蒙与救亡,从而改造落后的旧社会,改造
愚昧的国民性,实现美育救国的人生理想。
【解析】
【导语】本文由朱光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出发,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提出人生应追求实用、科学、
美感的平衡发展,最终实现艺术化人生。文章坚持真善美统一的美学价值,推崇本色生活、情趣丰富的生
命,同时强调艺术创作和生活的严肃与豁达并存,为读者展示了一种高品味、高格调的生活追求。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整个人生则包含实际人生与艺术,但与艺术存在着隔阂”错误,原文说“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
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可知作者并未说整个人生与艺术存在着隔阂。
C.“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藏于心中,就会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收获,人们才不会陷入到生活
第 4页/共 22页
的庸俗中去”错误,材料一中朱晦庵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在说明艺术的生活要
有“源头活水”,而不是说将“天光云影共徘徊”景象藏于心中就会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收获。
D.“但我国学界忽视了对其人文价值的关注”错误,原文是“我国学界对于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往往较
多关注对国外理论的借鉴,却相对忽略本土理论资源的传承”,并非忽视对艺术人文价值的关注。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A.“忙于争温饱的人是情趣干枯的人,所以他们对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觉得缺乏趣味”错误,因果倒置,原
文是“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
温饱”,是因为情趣干枯所以忙于争温饱,而不是因为忙于争温饱所以情趣干枯。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强调的是自然流露、真实本真,不做作。
A.王徽之雪夜访戴,兴尽而返,行为自然随性,真实本真,体现了“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妙处。
B.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地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悠然心境,体现了自然流露,符合“风行
水上,自然成纹”的妙处。
C.苏格拉底临刑时嘱咐还钱,行为自然真实,体现了其本真的一面,符合“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妙处。
D.刘备“失匕箸”后以胆小为由掩饰,是其机智之举,非自然流露,不能体现“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
妙处。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中提到“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以西施捧
心颦眉是自然流露,而东施强学则成滥调为例,说明艺术的生活应像西施那样,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
就自然地表现出怎样言行风采,有自己的本色,不盲目模仿他人。
②从“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可以看出艺术
的生活对待生活认真严肃。又提到“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他也知道摆脱”,表明艺术的生活在面对
生活事物时,既有认真执着的一面,也懂得豁达地摆脱,做到二者兼具。
③“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这里明
第 5页/共 22页
确指出艺术的生活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同时“‘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
事物能否欣赏”,说明懂得欣赏也是艺术生活的特征,情趣丰富的人懂得欣赏生活中的诸多事物。
④“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这表明艺术的生活需要从伦理角度甄别善恶,并且追求像“至高的善”这样的内在价值。
⑤材料二提到“艺术人生的意义可从个体生存、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三个角度加以阐述,是一种有品
味的人生,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说明艺术的生活在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①“出世的精神”意味着超越物质索取和名利追求,不被个人的滥俗和虚伪所左右。材料中强调生活忌俗
滥,俗滥是缺乏本色和虚伪的表现,而艺术的生活要有自己的本色,不蹈袭他人成规旧矩。“做入世的事业”
要求执着有为,显出严肃与自律。材料中提到艺术家在创作时认真严肃,锻炼作品呕心沥肝,一笔一划都
不肯苟且,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如此认真,这种认真的态度用于事业,就能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个人
事业发展。
②“以出世的精神”体现为以“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态度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懂得摆脱和豁达。材料
中指出艺术家能以独特视角看待事物价值,看重或看轻事物都能恰当处理,在摆脱时见出豁达。“做入世的
事业”意味着投身于社会事务,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和正义。以这种豁达且懂得欣赏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
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以出世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以生活为艺术,追求超越实用和现实世界的艺术境界。材料中提到艺术具
有提升人格修养等功能,艺术人生追求真善美统一。“做入世的事业”在当时背景下,可理解为致力于启蒙
与救亡,改造落后的旧社会,改造愚昧的国民性,实现美育救国的人生理想。从王国维等美学家把西方美
学本土化以解决中国本土问题,也可看出这种以艺术为手段实现社会变革的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黑以后
徐则臣
亮了一下,然后彻底灭了,屏幕上只剩下一块方方正正的幽蓝的黑。大概是保险丝又坏了,在抽屉里
摸了半天,打火机不知到哪儿去了,更别提火柴了。现在谁还需要这东西,城市生活不需要,这里没有火
柴的位置。火柴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乡土概念,和锅灶、路边的野火和田间农民嘴上的烟卷生活在一起。
停电的晚上我不可避免地成了一个瞎子。
事实上,半个城市在这个晚上同时成了瞎子。是停电。我摸黑站到了窗户边,两眼仍是一抹黑,目力
第 6页/共 22页
所及的城市上空静卧着浓重的黑暗,不见灯火,没有声音,好像所有人集体失语。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
我们不知所措。的确,没有灯光的夜晚在城市是不可思议的。这意味着破坏一顿晚餐,终止一场交易,结
束一段爱情,报废一堆产品,甚至耽误一个生命。前面的两栋楼房只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钢筋水泥的固体,
和无数黑得幽深的窗子。何老师问我有没有蜡烛,我说哪来那东西。何老师接着说,是啊,都什么年代了。
我们是否真到了不需要火柴和蜡烛的年代?
为了看清这个停电的夜晚,我走到阳台上。往日在楼上观看城市,目光总被霓虹灯和污染过的空气阻
断,被喧嚣的市声分割,感觉城市仅是一个圆形的高压锅,拥挤、逼仄,每个人都要踮着脚尖生活。纯粹
的黑夜阔大了城市的面孔,在高楼之上,黑夜像大地一样展开,平坦、辽阔、苍茫,看不到尽头。应该感
谢停电,它成全了城市,使之复归于大地。这个夜晚让我看到了生活其中的城市的沉静的一面,伏卧大地
之上,喧嚣止处呈现出大地的品质。
像乡村的夜晚。二十岁之前我在田野里游荡。小时候没见过电灯,所有的电灯、电话、电视机都在课
本上,无法看到灯光的颜色,更想象不出电视机是如何说出不同的声音。不像城市,白天和晚上几乎没有
区别,乡村的黑夜就是黑夜。乡村的黑夜意味着太阳和尘土落地,火柴、油灯、蜡烛和月亮升起来。除了
个别晚上我在煤油灯下看书,多数夜晚是在月亮地里度过。那时候我羡慕过电话和电视,尽管不知道它们
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但从没渴望有一盏自己的电灯,因为电灯底下的生活远不如月亮地里的好玩。那是
一个人不需要灯的时代。
月悬半空,高过村庄的一棵棵冲天白杨,三五成群的小孩凑到一起了。如果大家兴致都好,不愿早早
回家,就去藏猫猫。那时候跑得可真远,两三个人竟远离了村庄,跑到了田野里。大概也就在那些夜晚,
我才知道生我的村庄原来这样小,几步就跑出了炊烟、狗咬和伙伴们的追赶;同时发现野地那么大,随便
一棵什么树都可以替代我的位置,我,我们,在夜一样宽广的大地上,在大地一样宽广的夜里,完全可以
忽略不计。月光明晃晃地照着,惊动了偷食的老鼠、夜游的长虫、搬家的蚂蚁和巡视的猫头鹰。布满车辙
和牛蹄印的土路上,匆匆穿过这些小东西慌乱的影子。我们趴在麦地里,明知道不会有人找到这里,我们
还是一丝不苟地趴着不动,体会着被寻而不遇的快乐。短暂的消失,伏在大地之上,与之肌肤相亲,和麦
子们在一起,听它们拔节的声音和成熟的叹息。一定有人在大地上睡着了,梦见和麦子一起生长,听到大
地的汁液流进身体的汩汩之声。伏在大地上,感觉世界是整体的,它是一个巨大的球,缓缓地转动,人和
每一棵树、每一株麦子一样,是大地的一部分,夜包裹着你,月光包裹着你,夜、月光、你、这个世界,
不可分离。
很多年后,当我从麦田里站起来,像个人物似的在大地上走来走去时,我得到的却是一个破碎的世界,
一个在地图上被红色、蓝色的线条分割过的世界,世界变成了一个平面,而不再是一个巨大的球,像一只
切开的生日蛋糕,有了不同的方向。多年以前的纯粹的夜、月光、麦田、野地、伙伴,没有一样可以带到
第 7页/共 22页
城市里来。这里没有煤油灯,没有藏猫猫,没有夜间穿行的老鼠、蚂蚁、猫头鹰和蛇。这里是一个电的世
界,一种可以取消黑夜的东西,把生活打扮得花枝招展,同时让人远离一些东西。
暑假我回家,天热得受不了,偏偏一棵树砸坏了电线,接连几天没电。在单位要么空调,要么电扇,
房间里永远是春天,现在好了夏天结结实实地来了,赶都赶不走,电扇不转,拿什么赶。午饭过后我就坐
到树底下,拼命地摇动扇子。父母他们就无所谓,照样睡他们的午觉。可我不行,我的皮肤和感觉已经被
一些电的派生物改造过了。停电的晚上,我什么事都干不了,连一场随心所欲的聊天都不能胜任。整个村
庄都在聊天,会唱的还来两嗓子,停电对他们来说跟其他的夜晚没什么两样,他们按照我小时候同样的方
式生活,我装模作样地混迹其中,努力想做好一个听众,但是我精神不能集中。多大的讽刺啊,长大了我
竟然不会生活了,在停电的夜晚,我成了故乡的可怜的异乡人。
也许不止我一个人在停电的夜晚突然不会生活,整个城市在这个时候都不知该干什么。我在阳台上站
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家的电话纷纷响起。他们在相互询问对方,这个夜晚该怎么过,以及什么时候能来电。
在城市里,我们逐渐变成了另一个人,另外一种东西。思维被通上了电,电灯、电话、电视机、影碟机、
电脑,告诉我们该怎样思考,我们的生活前所未有地规律,日复一日地做昨天早就做过的事。如果其中的
某件东西突然丢失,我们的身体会和生活同时被打开一个缺口,生活的阵脚立刻紊乱。电这种东西,给人
类的黑夜再造了一个太阳,改变的却不仅仅是人类的半个生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停电后,“我”与“半个城市”都成了“瞎子”,可见现代城市对电的依赖,暗含了作者的担忧之情。
B. 停电的夜晚让“我”有机会看到城市开阔沉静的另一面,从而引发了“我”对曾经的乡村生活的追忆。
C. “我”小时候对电器的无知,蕴含了对落后的乡村生活的反思,对电话电视的羡慕蕴含了对城市生活的
向往。
D. 家乡停电的生活,让“我”意识到“竟然不会生活了”,进而引出下文作者对城市电力化生活状态的思
考。
7. 关于本文与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几篇选文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停电引出对社会生活的叩问,《赤壁赋》以秋江泛舟引发对生命与宇宙的追问,都体现了作家细
腻而敏锐的情思。
B. 本文与《荷塘月色》都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描绘出月下之景的朦胧幽静,融情入景,
激发读者的想象。
C. 本文与《我与地坛》都在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往事的追忆中穿插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表达了作家们独
特的思考。
第 8页/共 22页
D.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并都选择了日常生活细节来寄寓作
者的审美体验。
8. 文中提出“我们是否真到了不需要火柴和蜡烛的年代”的疑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提问的用意。
9. 本文围绕“天黑以后”展开多层叙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为下文叙写小时候野地藏猫猫的经历作铺垫,
②与“那是一个人不需要灯的时代”的认知形成对比,
③承载主题,体现了作者对当代电力化生活的反思,
④引发读者对传统生活方式价值意义的思考。
9.
①天黑以后城市停电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利,展现了人们对电力化生活的依赖,表达了作者的思考;
②天黑以后 城市由拥挤喧嚣变为平坦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生活的不满。
③少年时期乡村天黑以后藏猫猫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人与自然、大地相融合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传
统生活的追忆;
④成年以后回到家乡,天黑以后无法融入乡村的夜晚,展现了城市化生活对人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
城市化生活的审视。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停电的夜晚,表现了现代人对电力生活的依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乡村淳朴生活
的怀念。作者用城市与乡村、现代化与自然的对比,透视出科技发展的代价——人类逐渐远离自然与生活
的本真。文章语言细腻生动,兼具哲思与诗意,通过对光明与黑暗、生存与生活的深入探讨,唤起了读者
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自省与思考。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蕴含了对落后的乡村生活的反思,对电话电视的羡慕蕴含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错误。“我”小时候对
电器的无知,更多的是体现乡村生活的原始质朴,而非对乡村生活的反思。对电话电视的羡慕也只是一种
好奇,没有体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描绘出月下之景的朦胧幽静,融情入景”错误。《荷塘月色》
第 9页/共 22页
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描绘出月下荷塘朦胧幽静之景,融情入景。但本文主要是通过停电后
的黑暗,回忆乡村月夜生活,重点并非描绘月下之景的朦胧幽静,文中对乡村月夜的描写更多是展现乡村
生活的质朴与纯粹,并非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营造朦胧幽静氛围。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
①火柴和蜡烛代表着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夜晚,它们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
明。通过这一疑问,唤起人们对过去那种依赖火柴、蜡烛等简单生活用品的传统生活的回忆,于是后文作
者就回忆了小时候野地藏猫猫的经历,所以这句话为下文叙写小时候野地藏猫猫的经历作铺垫。
②过去在不需要灯的时代,在乡村的夜晚,人们在月光下玩耍,伏在大地上,感觉世界是整体的,与自然
万物和谐共处。而在城市中,人们被各种电子设备包围,对自然的感知变得迟钝,得到的是一个破碎的世
界。所以这句话与“那是一个人不需要灯的时代”的认知形成对比。
③停电时,城市里的人们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度过没有电的夜晚,这表明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依赖它,精神上失去了应有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所以,这一疑问承载了主题,体现
了作者对当代电力化生活的反思。
④火柴和蜡烛象征着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在那个靠它们照明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虽然没有现代的繁华,
但却有着更多的质朴和快乐。所以,这一疑问引发读者对传统生活方式价值意义的思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①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不知所措,这意味着破坏一顿晚餐,终止一场交易,结束一
段爱情,报废一堆产品,甚至耽误一个生命。所以,天黑以后城市停电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利,展现了人们
对电力化生活的依赖,表现了作者的思考。
②往日在楼上观看城市,目光总被霓虹灯和污染过的空气阻断,被喧嚣的市声分割,感觉城市仅是一个圆
形的高压锅,拥挤、逼仄,每个人都要踮着脚尖生活。纯粹的黑夜阔大了城市的面孔,在高楼之上,黑夜
像大地一样展开,平坦、辽阔、苍茫,看不到尽头。“我”应改感谢停电,它让我看到了城市由拥挤喧嚣变
为平坦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生活的不满。
③在乡村的夜晚,“我们趴在麦地里……体会着被寻而不遇的快乐”,与大地、麦子亲密接触,能听到它们
生长的声音,感受到世界的整体性,意识到人与万物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大地相融合的
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生活的追忆。
④成年以后回到家乡,停电之后,整个村庄都在聊天,会唱的还来两嗓子,停电对乡亲们来说跟其他的夜
第 10页/共 22页
晚没什么两样,但是“我”即使装模作样地混迹其中,努力想做好一个听众,但是我精神不能集中,从而
展现了城市化生活对人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生活的审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
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於乎哉,礼也!”
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适吴,教吴射御,导之伐楚。楚恭王怒,使子反将,败吴师,二国从斯结
仇。于是吴始通中国而与诸侯为敌。
二十五年,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
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敢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
行事,当国政。
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诸樊复
让。札复谢。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诸樊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后封季札于延陵。
余祭十二年,楚灵王会诸侯伐吴,诛庆封。庆封数为吴伺察,故晋、楚伐之。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
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举兵伐楚,取二邑而去。
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我洁身清行,
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①,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
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②之矣,犹未也。然勤③而不怨矣。”为之
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第 11页/共 22页
[注]①叔孙穆子:即叔孙豹,春秋时鲁国人。②基:奠基。③勤:感觉心情急躁。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嫡长 A 当国 B 非前王 C 之私 D 乃宗庙 E 社稷之制 F 岂可 G 变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只,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
B. 私,私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的“私”意思相同。
C. “如秋风之过耳”与《劝学》“取之于蓝”的“之”用法不相同。
D. 东,东迁,名词作动词,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有关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寿梦即王位之初朝见周天子时,和鲁成公在钟离相见。寿梦深入询问周公制作的礼制音乐,并听了夏、
商、周三代的民谣。
B. 楚国申公巫臣逃到吴国,劝其攻打楚国。楚恭王因此派子反攻吴,打败吴军。吴、楚由此结仇,这时吴
国才与中原地区交往。
C. 寿梦想让季札继位,季札以不能废弃从前帝王的礼制为由推让。后诸樊和余昧在位时,仍要让君位于季
札,季札一再推辞。
D.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时,认为叔孙穆子虽乐善好施却不善择人,祸患一定会殃及他的子孙,劝说他务必
要注重选择人才。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 季札到鲁国后对周乐大加赞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其理由。
【答案】10. BDF
11. B 12. D
13. (1)您身为鲁宗室大臣,又肩负鲁国大政,不慎重推荐人才,怎么能够担当这样重大 责任呢?
(2)螃蟹有六条腿,还有两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是因为它心
思浮躁)。
14. ①听完《周南》《召南》,感觉意犹未尽,无抱怨之感;
②听了《邶》《鄘》《卫》,感觉深沉,觉得忧伤但无颓废感;
③听过《王》,感觉有忧思却无恐惧的情绪。
【解析】
第 12页/共 22页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材料分别出自《吴越春秋》和《左传》,共同展现了季札的品德和思想。在材料一中,
通过其谦逊推让、不慕富贵、恪守礼法的行为,突出了季札的高洁人格;而材料二则呈现出他对周礼音乐
的深刻理解与文化鉴赏力,以及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思考。这两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季札作为一个温
文尔雅、才识过人的士大夫典范,其思想品德也映射出礼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嫡长子主持国政,并不是父王的私意,而是国家的制度,怎么能改变呢?
“夫嫡长当国”,“夫”为发语词,“嫡长当国”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 处断开;
“前王之私”作“非”的宾语,其后 D 处断开;
“乃宗庙社稷之制”,判断句,句意完整,F 处断开。
故选 BDF。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只/同类的人。句意:只把扎发髻作为习俗。/郯子那些人。
B.错误。私情/偏爱。句意:而根据父子之间的私情来办事呢?/我的妻子偏爱我。
C.正确。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青”。句意:就像秋风吹过罢了。/从蓝草里提取靛青。
D.正确。句意:这大概(表现的)是周王室东迁吧! /随着江水向东行驶。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祸患一定会殃及他的子孙”错误,“子其不得死乎” 意思是:您怕是不得善终!说的是叔孙穆子本人,
而不是其子孙。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吾子”,您;“任”,担荷(肩担);“举”,举荐;“堪”,胜任。
(2)“跪”,腿;“寄托”,容身;“用”,因为;“……者,……也”,判断句。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 13页/共 22页
①结合“工 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可知,听完《周南》
《召南》,感觉意犹未尽,无抱怨之感;
②结合“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可知,听了《邶》《鄘》《卫》,感觉
深沉,觉得忧伤但无颓废感;
③结合“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可知,听过《王》,感觉有忧思却无恐惧的情绪。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王寿梦元年,朝见了周天子,又到楚国,考察其他诸侯国的礼制音乐。鲁成公在钟离会见了寿梦,
寿梦深入地询问了周公旦制作的礼制音乐,鲁成公便详尽地给他陈说了先前帝王的礼制音乐,接着还给他
吟诵歌唱了夏、商、周三代的民谣。寿梦说:“我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把扎发髻作为习俗,哪里有这样的
服装呢!”寿梦便叹着气而离去,说:“哎呀呀,这种礼制啊!”
寿梦二年,楚国的逃亡大夫申公巫臣来到吴国,教授吴国人射箭和驾驭马车,并劝导他们攻打楚国。
楚恭王生气了,派遣子反率领军队回击,击败了吴国的军队,吴、楚两国从此结下了仇怨。从这个时候起
吴国才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而和诸侯为敌。
二十五年,寿梦病重将死。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诸樊,二儿子叫余祭,三儿子叫余昧,第四个儿
子叫季札。季札有贤才,寿梦想让他继位,季札推让说:“礼制有成规,怎么能废弃从前帝王的礼制,而根
据父子之间的私情来办事呢?”
寿梦于是命令诸樊说:“我想将国家传给季札,你不要忘了我的话。”诸樊说:“我敢不遵从您的命令
吗?”寿梦去世,诸樊以嫡长子身份代理操办国事,主持国家的政事。
吴王诸樊元年,已经脱下丧服后,便将君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说:“嫡长子主持国政,并不是父王的
私意,而是国家的制度,怎么能改变呢?” 诸樊又让君位。季札再次推辞。
吴国的百姓坚决要拥立季札,季札不接受而到野外去种地。诸樊临死时,命令弟弟余祭说:“你一定要
把国家传给季札。”后来就把季札封在延陵。
余祭十二年,楚灵王会合诸侯进攻吴国,诛杀了庆封。庆封屡次为吴国侦察敌情,所以晋、楚等国讨
伐他。吴王余祭愤怒地说:“庆封走投无路了才来投奔吴国,把他封在朱方,只是为了表明我们不仇视有才
之士啊。”便起兵讨伐楚国,夺取了两个城邑才回师。
余祭十七年,余祭去世,余昧继位。余昧四年,去世前,想把君位传给季札,季札推让,逃走了,说:
“我不肯接受君位,已经很明白了。我洁身自好,清廉为人,景仰高风亮节,从事崇高的事业,只遵行那
仁义的原则,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秋风吹过罢了。”于是讨回延陵。吴国人就拥立余昧的儿子州于,
称为吴王僚。
第 14页/共 22页
材料二: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见到(鲁国的)叔孙穆子,季札很敬重他。他对穆子说:“您怕是不得善终!虽
然你乐善好施但不善择人。我听说‘君子重在择人。’您身为鲁国宗室大臣,又肩负鲁国大政,不慎重举荐
人才,怎么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呢?祸必及身。”
(吴公子季札)请求观赏周室乐舞。(鲁国)令乐官为其吟唱《周南》《召南》。(季札听后)说:“(音
乐)真好啊!感觉(王业)已开始奠基,有意犹未尽之感。不过,虽感心情急躁却无抱怨之感。”(再)为
其吟唱《邶》《鄘》《卫》,他听后说:“真好啊!有深沉之感,是一首虽忧伤但无颓废感的乐曲。我知道的
卫康叔、武公的善行就像这乐曲一样,这当是《卫》吧!”再为其吟唱《王》,他听后说:“真好啊!(听来)
有悲伤感但无忧虑感,这大概(表现的)是周王室东迁吧!”再为其吟唱《郑》,他听后说:“真好啊!(但)
其中有过于烦琐之感。(政事若烦琐)百姓将不堪忍受,这恐怕将导致亡国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来①
白居易
春来触动②故乡情,忽见风光忆两京。
金谷蹋③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
独有不眠不醉客,经春冷坐古湓城。
[注]①本诗写于元和十二年。②动:一作“地”。③蹋:一作“踏”。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忽”字写出了诗人在见到春日风光时内心的情感波动。
B. 颔联写景,描绘了在湓城春日,人们骑马乘车出行踏春的热闹场景。
C. 颈联对仗工整、互文见义,并通过连续发问来寄寓诗人深沉的情感。
D. 尾联中的“客”即诗人自己,“冷”字写出了诗人春日的独特感受。
16. 诗歌尾联的“不眠不醉”蕴含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不眠”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往日美好生活的留恋;“不醉”则表
达了诗人心绪无法排遣的苦闷和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通过“不眠不醉”,诗人将自己身处异乡的寂寥
以及内心深沉的孤独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风光和人们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首联
第 15页/共 22页
点出春天引发的乡愁,颔联和颈联描绘热闹的踏春场景,尾联则通过“不眠不醉”表现诗人孤独冷清的心
境,反衬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描绘了在湓城春日”说法错误。颔联是诗人的回忆,描绘的是昔日在金谷园和曲江的游春情景,而不
是在湓城的场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不眠”:首联就点明春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故乡情怀,让他不禁回忆起长安和洛阳这“两京”
之地,这种思念之情浓烈到让诗人难以入眠。“不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颔联描绘
了曾经在两京时惬意美好的生活场景。在金谷园,能骑着马踏着花香尽情游玩;在曲江畔,坐着华丽的钿
车碾过青草悠然赏景。颈联又进一步展现出当时人们彻夜欢饮、在红楼中沉醉不知昼夜的热闹欢乐画面。
这些往昔的美好生活与当下自己独在异乡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沉浸在回忆中难以自拔,以至于“不
眠”。
“不醉”:诗人身处异乡古湓城,远离了熟悉且热闹的两京生活,眼前只有陌生的环境和清冷的氛围。他
本想借酒消愁,然而内心的苦闷太过深沉,酒入愁肠,却无法让他沉醉。“不醉”凸显出其无奈与忧愁。“不
醉”还体现出诗人对现实处境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远离故乡,只能在这异乡孤独地生活。
这种清醒使得他内心的痛苦更加深刻,也流露出他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忧叹,明白一切都已改变,却
又无力改变现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伤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之时,常常借用《赤壁赋》中客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之语。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古代诗人常借鸡犬之声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④. 只是朱颜改 ⑤.
狗吠深巷中 ⑥. 鸡鸣桑树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第 16页/共 22页
易错字词:蜉蝣、渺、粟、雕、砌、吠、颠。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话说:“葫芦压窗台,一年好运来。”
春天里,随手在院角墙边撒几颗葫芦籽,不日葫芦苗破土而出,在葫芦架上恣意泼绿。藤蔓间七挂八
搭的小葫芦,吹气球般快速膨大。那些模样周正、圆润饱满的葫芦,在其蒂部扎根红绳,便跳脱了被蒸煮
熬炒的宿命。
作了标记的葫芦缘藤而居,与季节对视,任岁月熬煮,风一程,雨一程,从青葱岁月到花样年华,从
中年时光到垂暮老迈,青瓷般的表皮渐渐浸润出蜡黄。葫芦就此与老藤告别,被竖放在窗台上,如一尊打
坐的高僧,静观尘世冷暖,坐看生命荣枯,渐渐变得虚怀若谷、满身轻盈。
“一个葫芦两个瓢。”干透了的葫芦被固定在长条凳上,沿正中轻弹墨线,手锯走线剖开,掏去黑色的
瓤籽,烫过开水晾干,就成了遇水不腐、负重不破的瓢儿。它们意气风发地走进人间烟火,或成水瓢滋润
千家万户,或成米瓢滋养生灵万物,或成面瓢滋美芸芸众生……
18. 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蜂儿如同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B.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
D. 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们成了各种瓢儿走进千家万户,滋养生灵万物……”,语义基本相同,
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A 19. ①原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 “水瓢”“米瓢”“面瓢” 不同的瓢的功用进行
列举,结构整齐,句式工整,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改句表达平淡,没有这种效果。
②原文针对不同的瓢,分别用 “滋润”“滋养”“滋美” 来描述其功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瓢对人们生
活的影响。而改句表述较为笼统。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青瓷般的表皮渐渐浸润出蜡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葫芦原本的表皮比作 “青
瓷”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葫芦表皮在变化之前,具有如青瓷般的色泽与质感,给人以细腻、温润的直观感
第 17页/共 22页
受 ,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想象出葫芦的样子。
A.把 “蜂儿” 比作 “小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主要修辞手法相同。
B.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 “来得……” 结构相似,增强语势,与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不同。
C.“感动得战栗” 将群山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与画横线句子以比喻为主不同。
D.有问有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与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不同。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或成水瓢滋润千家万户,或成米瓢滋养生灵万物,或成面瓢滋美芸芸众生”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
法 。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
种排比带来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表现力,表述相对平淡。
②原文针对不同的瓢,分别用“滋润”“滋养”“滋美” 来描述其功能,用词精准且富有变化。“滋润”
突出水瓢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水需求的满足,给人以润泽之感;“滋养” 强调米瓢对生命生长所需粮食的
承载,突出对生命的培育;“滋美” 则着重体现面瓢用于制作面食,给人们带来美味享受,精准地表现出
不同瓢在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改后的 “滋养生灵万物” 用词较为笼统,无法像原文那样细致入微地体现
不同瓢的具体功能差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12 月 6 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①大雪时节,天气寒冷而干燥,室内外温差大,易诱发感
冒、支气管炎、哮喘和多种呼吸道疾病。②公众该如何科学防治?③怎样养生保健?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如何发挥作用?⑤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热点关切进
行解答。
大雪时节,气温比以前明显下降,中医提倡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做好头部、面部、腰
部和腿部的保暖,适当增衣加被。 A ,收藏人体的阳气。此时运动不要大量出汗,大汗以后阳气
外泄,寒邪入体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在饮食上,专家建议,冬天不要吃太多辛辣刺激、燥热食物,防止耗伤人体津液,津液耗伤容易生燥。
此外, B ,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判断是否可以服用膏方养护身体、提高免疫力。也
可以根据冬季气候特点选用秋梨膏、固元膏等,缓解冬燥津伤。
在冬季,特别是大雪节气后, C 。疾控部门将密切关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动态,持续
做好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哨点监测,及时开展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指导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
第 18页/共 22页
等重点机构加强聚集性疫情发现和规范处置。
20. 下列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点的“特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
B. 散会的时候,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技术上的问题。
C. 《我在岛屿读书》节目特别吸引观众,成为文学爱好者的精神食粮。
D. 班长今天的装扮真特别,大家一眼就发现了他。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答案】20. A 21. ①修改为: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
⑤修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时
令节气与健康”这一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
22. A.冬季是“收藏”的季节
B.冬季也是吃膏方进补的好时机
C.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文“特别”用来突出强调着重做好这些部位的保暖。
A.“特别”是对“骑自行车郊游”这一郊游方式进行突出强调,与文中“特别”意义和用法相同。
B.表示特地,特意做某事。
C.侧重于程度上的“格外”,强调吸引观众的程度。
D.表示与众不同、不普通。
故选 A。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不合逻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属于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列举,中间应该用“等”。可改为:易诱发
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
⑤“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结构混乱,正确的表达可以是“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或
第 19页/共 22页
者“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这一主题”。可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
闻发布会。(或: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这一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后文提到“收藏人体的阳气”,结合前文大雪时节气判断应是冬季,可填入“冬季是‘收藏’的季节”。
B.从后文“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判断是否可以服用膏方养护身体、提高免疫力”可知,这里
是在讲冬季吃膏方的情况,可填入“冬季也是吃膏方进补的好时机”。
C.根据后文“疾控部门将密切关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及“加强聚集性疫情发现和规范处
置”,可以推断出在冬季,特别是大雪节气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高发,可填入“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浙江宣传”2025 新年献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这简短有力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极具
指导意义,告诉我们人生既要认清自己,也要知其不可而尽力为止。
何谓“敬我不能”?它是一种对自身的清醒认知,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敬畏之心。人无完人,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局限,而承认这些局限,绝非自我否定,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美国的 “极限施压”,
华为在芯片领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任正非清楚地认识到,在芯片制造的某些高端技术层面,华为暂
时难以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但他并未盲目地追求一蹴而就的突破,而是冷静地提前布局,毅然踏上自主
创新的艰难征程。正是这种对自身能力局限的敬畏,让华为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后续的发
展积累力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说“敬我不能”是认清自我之后的蓄力,那么“尽我所能”,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
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更是对责任的勇敢担当。“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为了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麻痹、死亡的风险,以身试药。为了尽快确定疫苗的安全性,他甚至瞒着家人,给自
己的孩子服用疫苗。顾方舟深知这项工作的艰难险阻,但他依然拼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疫苗的研发中,
最终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护佑了几代人的生命健康。
第 20页/共 22页
其实,“敬我不能”与“尽我所能”并非孤立存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前者让我们避免盲
目自大,帮助我们找准方向;后者则激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就像“研磨大师”叶
辉,在航天工程领域,他将量块研磨的精度做到了惊人的 0.05 微米,远超机器操作的精度。他明白研磨
工作难度巨大,自身技术存在不足,但他凭借多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与钻研,尽自己所能提升研磨技术,
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在认清自我局限之后,尽力而为,这是这是时代所需要的勇敢与担当。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座右铭,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然会遭遇各种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我们既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又能竭尽全力去拼搏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新时代的新青年,应“敬我不能,尽我所能”为指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为
实现个人梦想与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浙江宣传”2025 新年献词为材料,深刻地阐释了面对自身能力不足时应有的态度。“敬我不能”体
现了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清醒认识和尊重,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局限,不盲目自大,这是一种理性和成熟
的表现。“尽我所能”则强调了在认识到自身局限的基础上,依然要积极进取,全力以赴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情,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两者其实相辅相成,前者强调是对自我不足的
谦虚,后者则是对自我不足的努力。即对可为之事大展拳脚,对不可为之事保持敬畏;对不可控之事,保
持乐观,对可控之事,保持谨慎。
综上,考生可以着重围绕“敬我不能”阐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要客观地看待自己,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低估自己的潜力。只有认清自己的 “不能”,才能更好地
找准方向,避免盲目行动。也可以着重围绕“尽我所能”阐述积极进取的态度,指出尽管我们有很多“不
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消极对待生活。相反,我们应该在承认局限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
拼搏、去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辩证看待“敬我不能”与“尽我所能”两者关系,强
调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和自身能力边界,又要积极
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开篇直接点明“敬我不能,尽我所能”这一核心观点。接着,结合材料和具体素材
分别阐述“敬我不能”和“尽我所能”的内涵。“敬我不能”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尊重和知止智慧,比如霍
金虽身体有极大局限,但因认清自身“不能”,专注科研,最终取得科学突破。“尽我所能”是积极人生态
第 21页/共 22页
度和对梦想、责任的担当。比如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克服困难解决吃饭问题的事例,体现其为梦
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展现“尽我所能”的价值。然后强调“敬我不能”与“尽我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论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作用。最后,结合新时代背景,呼吁人们做到 “敬我不能,
尽我所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升华文章主旨,使观点更具现实意义。
立意:
1.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2.保持谦逊,勇敢拼搏。
3.认清局限,尽力而为。
第 22页/共 22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