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教师用书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教师用书第1页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教师用书第2页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教师用书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教师用书

    展开

    第一板块 文言文阅读——把文言积累进行到底【考情速览】【教考衔接】 全国新高考卷在以前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内课外文言实词的比较理解,以体现“教考结合”,以引导师生学好用好教材。【命题动向】 新高考设置的文言断句题,改变了以往选择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性题目,矫正以往试题通过排除选取答案的方式,真正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素养。专题一 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读文2步骤,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①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②,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③,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④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⑤也。予每探其意而校⑥其事,持久历远,遏⑦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⑧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⑨者,必言经以自辅,援⑩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⑪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⑫无怍⑬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⑭寸指以测渊,矇⑮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⑯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教考结合,注重积累(一)词语释义①殆:                                    ②侵职:                                    ③泽:                                    ④失:                                    ⑤纷如:                                    ⑥校:                                    ⑦遏:                                    ⑧得:                                    ⑨穿凿:                                    ⑩援:                                    ⑪乃者:                                    ⑫曾:                                    ⑬怍:                                    ⑭植:                                    ⑮矇:                                    ⑯殆: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二)特殊句式①是襄子失罚也。                                    ②何以明其然。                                    ③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          (三)语句翻译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译文:                                    真题演练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韩非书 eq \x(A) 云夫子 eq \x(B) 善之 eq \x(C) 引 eq \x(D) 以张本 eq \x(E) 然 eq \x(F) 后难之 eq \x(G) 岂有 eq \x(H) 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译文: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译文: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为了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今年的文言断句侧重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改变了以往断句选择题利用“排除法”等不能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题型,变成了考查素养的主观题。突破一 读文2步骤,抓好5标志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实词词义、虚词语法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把文意弄通;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讲,应该分两步走:步骤一 通文意,由易到难,凭语感断句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步骤二 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标志一 名(代)词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典例1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 eq \x(A) 作《二京赋》 eq \x(B) 因以讽谏 eq \x(C) 精思傅会 eq \x(D) 十年乃成 eq \x(E) 大将军邓骘奇 eq \x(F) 其才 eq \x(G) 累召 eq \x(H) 不应。(选自《张衡传》)标志二 对话、引文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典例2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 eq \x(A) 秦强而赵弱 eq \x(B) 不可不许 eq \x(C) 王曰 eq \x(D) 取吾璧 eq \x(E) 不予我城 eq \x(F) 奈何 eq \x(G) 相如曰 eq \x(H) 秦以城求 eq \x(I) 璧而赵不许 eq \x(J) 曲在赵 eq \x(K)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eq \x(L) 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标志三 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典例3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 eq \x(A) 而右 eq \x(B) 手揕其胸 eq \x(C) 然则将军之仇 eq \x(D) 报 eq \x(E) 而燕国见陵 eq \x(F) 之耻除矣 eq \x(G) 将军岂有意乎?”(选自《荆轲刺秦王》)标志四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典例4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 eq \x(A) 高 eq \x(B) 法令亡 eq \x(C) 常 eq \x(D) 大臣亡罪 eq \x(E) 夷灭者数十家 eq \x(F) 安危不可知 eq \x(G) 子卿尚复谁为乎 eq \x(H) 愿听陵计 eq \x(I) 勿复有云。(选自《苏武传》)标志五 对称结构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典例5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 eq \x(A) 圣 eq \x(B) 愚人之所以为愚 eq \x(C) 其皆出于此乎 eq \x(D) 爱其子 eq \x(E) 择师而教之 eq \x(F) 于其身也 eq \x(G) 则耻 eq \x(H) 师焉 eq \x(I) 惑矣。(选自《师说》)突破二 避开易误点,精准做选择【考情分析】 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 ②误解词语意思(重要的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 ③误拆连动成分; ④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易误点1 不善于根据语句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会都曼先镇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槃陀三国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注】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师进攻之,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节选自《新唐书·苏烈传》)【注】 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名女墙。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率兵至叶叶水 eq \x(A) 而贼堞马头 eq \x(B) 川 eq \x(C) 定方选精卒万 eq \x(D) 骑三千 eq \x(E) 袭之 eq \x(F) 昼夜 eq \x(G) 驰三百里 eq \x(H) 至 eq \x(I) 其所 eq \x(J) 都曼惊 eq \x(K) 战无素 eq \x(L) 遂大败 eq \x(M) 走马保城【技法点拨】1.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考生可以先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推断断句的整体意思。比如【典例】中,可以先明确“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的意思,再推断断点不相同的语句的意思。2.分析不同断点语句的具体意思。考生要正确断句,不仅要比较完整地把握断句的整体意思,还要把握句中每个字的具体意思。考生可以从已确定的句法成分的意义入手分析,再进一步确认。比如【典例】中的“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从动词“选”分析,宾语可能是“精卒万骑三千”,也可能是“精卒万骑”。但如果在“精卒万骑”之后断开,“三千袭之”中的主语“三千”就解释不通了。易误点2 不会根据句法结构断句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嘉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赵鼎以谪死 eq \x(A) 其子汾 eq \x(B) 将丧过衢 eq \x(C) 杰雅憾鼎 eq \x(D) 又希秦桧意 eq \x(E) 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 eq \x(F) 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 eq \x(G) 蒙之先遣人告 eq \x(H) 汾焚之 eq \x(I) 逮至一无所得。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节选自《明史·何鉴传》)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尝按千户张文冕 eq \x(A) 罪 eq \x(B) 文冕亡去 eq \x(C) 至是构于刘瑾 eq \x(D) 而瑾亦嗛鉴 eq \x(E) 不与通 eq \x(F) 遂坐以事 eq \x(G) 连罚米 eq \x(H) 贫不能偿 eq \x(I) 奏诉获免。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会座病 eq \x(A) 魏惠王亲往 eq \x(B) 问病 eq \x(C) 公叔曰 eq \x(D) 公孙鞅年虽少 eq \x(E) 有奇才 eq \x(F) 愿王举国而听之 eq \x(G) 王 eq \x(H) 即不听用鞅 eq \x(I) 必杀之 eq \x(J) 无令 eq \x(K) 出境。【技法点拨】1.从语法角度分析断句。 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2.注意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1)判断句。要特别注意表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的副词,如“乃”“则”“即”“非”等。(2)兼语句。基本结构形式为:主语+动词1+兼语+动词2+宾语,中间一般不能断开。兼语句中的动词1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使令类,如“使”“令”“遣”“命”等; ②封黜类,如“封”“拜”“迁”“除”“举”等; ③劝诫类,如“劝”“诫”“告”“教”等。(3)成分后置。这类句子切忌用现代汉语的句法去断句。其常见的类型有:①定语后置。常见的句式有“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另外,文言文中在表示事物数量时,数量词也常常放在中心词的后面;②宾语前置。在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有些前置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结构助词,其中常见的有“之”“是”等。(4)双宾语。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注意不能把第二个宾语误认为是下个句子的主语。一般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类型有:①给予类,如“与”“予”“赐”“馈”“遗”“贻”“授”“赍”“赏”等;②教示类,如“告”“示”“教”“诲”“语”等; ③作为类,如“为”“树”等。(5)省略句。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根据句意补充出省略的相应成分,然后进行断句。3.注意从复句关系角度断句。 从复句关系(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的角度可以判定某些断点的正误。如【典例3】中“虽”表转折,其后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判断断点的正误时,要看断点前后的两部分内容语意上是否相对或相反。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 文言文阅读——把文言积累进行到底专题一 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读文2步骤,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教考结合,注重积累(一)词语释义 答案:①危亡 ②超越职权 ③恩泽 ④失掉 ⑤众多,杂乱 ⑥比较 ⑦阻止,遏制 ⑧合适,合理 ⑨非常牵强地解释,牵强附会 ⑩引述 ⑪先前,从前 ⑫竟然 ⑬惭愧 ⑭竖起 ⑮暗昧不明 ⑯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二)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三)语句翻译 答案: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真题演练10.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答案:CEG11.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答案:B12.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答案:C13.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参考译文】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典例1 答案:BCDEG典例2 答案:ABCDEFGHJKL典例3 答案:ACEG典例4 答案:BDFGHI典例5 答案:BCDEFGI突破二 避开易误点,精准做选择易误点1典例 解析:容易产生的断句有两处:①“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②“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①句的意思是(苏烈)率领军队到达叶叶水,而贼兵在马头川筑造城墙据守;②句的意思是(苏烈的军队)一昼夜急驰三百里,到达贼寇的军营。都曼十分惊慌,作战没有准备。由①句中的“率兵”和②句中的“至其所”可知,“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应该说的是关于苏烈率兵进攻都曼的内容。“选”即挑选,“袭之”即攻打他(都曼),“精卒万骑三千”是“选”的对象。考虑到古代汉语中“名词+数词”的特殊结构,这里的“精卒万骑三千”,可以断为“精卒万”“骑三千”,两者之间为并列结构,共同做“选”的宾语。由②句中“都曼惊/战无素”以及后文的关键词“大败”“走”可知,后文讲的是都曼败了,逃向了某地。“走”的意思是逃跑,故“走马保城”前应断开。答案:ACDFHJKLM易误点2典例1 解析:容易混淆的有两处:①“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②“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①处,断句的关键是确定“鼎”是“憾”的宾语还是“又希秦桧意”的主语。“憾”,动词,遗憾,不满意,其后要跟宾语。且“又”表示动作的继续,所以“又”前要断开。②处,判断的关键是确定“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在句子中的成分,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意思是“平时同故交往来的书信”,作“取”的宾语,故②处不断开。答案:ACDEGI典例2 解析:从句子看,“按”是动词,意思是“追究,查办”,宾语可以是“张文冕”,也可以是“张文冕罪”,但后面的“文冕亡去至”中主语是“文冕”,应在“罪”后断开,且“至”的意思是到,后缺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应在“去”后断开;由“瑾亦嗛鉴不与通”可知,“遂坐以事连罚米”的主语应该是“刘瑾”,意思是“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判何鉴罪被罚米”,而后面“贫不能偿”的主语应该是“何鉴”,意思是“(何鉴)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所以应该在“罚米”后断开。答案:BCDFHI典例3 答案:ACDEFGIJ 时 间题 型2023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阅读简答2023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阅读简答2023全国甲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2023全国乙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