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完善,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从小说创作来看,乡土文学不仅没有走向消亡,源于“乡土”、寄托着中国人浓郁“乡愁”、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会支持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也体现在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和精神旨归之中。作家对文学“乡土”的叙事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内蕴在叙事主体中对“乡土本体”的热爱、“乡土传统”的继承、“乡土精神”的发扬都是不变的。从广义上来说,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
    (节选自毛金灿《21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红色经典会让作家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作家就用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
    D.无论是悲观、客观还是乐观地描写乡土,都蕴含着叙事主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在谈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做简要说明。
    (5)学校文学社团想选择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同学们阅读,请你结合材料中的选取标准,推荐一部乡土文学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感到愠怒和不安。
    ①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
    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②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③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④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部分,着意写出了现代人在旅行中的“焦急”“不安”等心理状态,旨在表达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同情。
    B.孔子及其弟子“让世界感到了畏惧”,因为他们不像聪明的现代人懂得“舍弃”,他们身上不可理喻的执著让世界震撼。
    C.孔子之所以能驾驭颠簸的木车“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在于他抓住了生命更本质的东西——激情。
    D.结尾部分提到人类将智力和激情变为科技和工具,如果“抽掉了心灵”,人类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两个“总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现代人的奔波忙碌。
    B.句子②中的“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燃烧的诗情。
    C.句子③中的“更”,语意上有层进,强调孔子在古代的意义远远不如现代。
    D.句子④承上启下,“遥想”承接上文的描写,“明白”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3)文章塑造一位伟大的孔子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孔子这些精神品质的?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
    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得璧,传之美人,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
    秦王恐A其破璧B乃辞C谢固请D召有司E案图F指G从此以往十五H都予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退回,与《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B.布衣,平民百姓,与《出师表》“臣本布衣
    C.衣,穿上,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侣”“友”二字的用法相同。
    D.相与,相互一起,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相与”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与赵国交换的意思,便假意说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趁机把璧拿回自己手里。
    B.秦王被蔺相如的诚心打动,便按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天
    C.廉颇认为一向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靠嘴皮上的功夫却位居自己之上,十分不满,于是公开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D.门客们不理解蔺相如忍让、躲避廉颇的行为,蔺相如则通过秦王和廉颇的对比以及两虎相争例子进行了解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请简要分析故事中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芙蓉,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开篇在愉快美好的气氛中起笔。
    B.“遗”,赠送之意。女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儿却不知道要送给谁,因为思念的人在远方
    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眼前的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阻挡着自己去寻找远方的爱人。
    D.这首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言辞虽浅显易懂,却能蕴含深意;事虽近在咫尺
    (2)“芙蓉”即荷花,又称莲花。同样写采莲之事,本诗与《采莲赋》中“夏始春余,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3)“江”与“月”历来被文人钟爱,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构成了一幅幅或雄浑壮美、或孤独远思、自解胸怀的画面 , ”这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一位60多岁来自河南安阳的阿姨在一场直播连线活动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直击人心。无数网友被深深打动,亲切地称她“麦子阿姨”。
    其实,对于如今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旅行算不得一件稀罕事。网络博主、旅行达人们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新鲜。那么
    因为,这和遗憾有关。麦子,是阿姨地头那一茬茬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庄稼,也是每个普通人生活中甩不开的责任、放不下的牵绊。人人都有自己的“麦田”,也许是未处理完的工作,也许是照料父母孩子的担子,可能是少时滚烫的梦想、尚未抵达的远方,也可能是一段彻底放空的假期、一次(A),也因而容易在低头赶路、柴米油盐的日日夜夜中被搁置、被掩埋。谁没有几件(B)的心事?谁没有以“改日”“往后”为托词,一次次浇灭内心的小火苗?
    因为,这和温暖有关。主播全力帮助,网友全程接力,也为这个明媚故事涂抹上厚厚的温暖底色。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麦子,是阿姨地头那一茬茬的庄稼,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存放,或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节选自《拿来主义》)
    (1)文中第一段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请阐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比喻义以及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Ⅰ中提到: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每个都温暖而可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完善,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从小说创作来看,乡土文学不仅没有走向消亡,源于“乡土”、寄托着中国人浓郁“乡愁”、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会支持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也体现在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和精神旨归之中。作家对文学“乡土”的叙事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内蕴在叙事主体中对“乡土本体”的热爱、“乡土传统”的继承、“乡土精神”的发扬都是不变的。从广义上来说,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
    (节选自毛金灿《21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红色经典会让作家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作家就用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
    D.无论是悲观、客观还是乐观地描写乡土,都蕴含着叙事主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 B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在谈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做简要说明。
    (5)学校文学社团想选择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同学们阅读,请你结合材料中的选取标准,推荐一部乡土文学作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关系的能力。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4)本题考查材料之间观点的比较分析能力。几则材料之间有一个内在逻辑主题,但不同材料各有侧重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几则材料虽然内容相对独立、侧重角度不同,但彼此形成互补关系。
    (5)本题考查运用材料相关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会给出一个生活情境,要求依据文本材料,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态度、方法、途径、措施,意义等。
    【解答】(1)A.原文是“进入现代以来,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选项扩大范围。
    B.“都采用”表述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离去—归来—再离去”是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B错误。
    D.“就能准确界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才能得出更具学理性的结论”。
    故选C。
    (2)A.“不是实指故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A错误。
    B.强加因果,红色经典诱发作家的史诗性冲动与作家选择用长篇小说呈现乡土流变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C.材料二举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不是为了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举《秦腔》是说有人认为其体现了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终结。
    故选D。
    (3)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体现了对故乡乡土的眷恋。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主要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乡土人情等乡土文学所侧重的元素。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乡村田园的生活场景。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展现了乡村的农事和水乡风光。
    故选B。
    (4)材料一:
    首先关注的是21世纪乡土小说的作品形式,指出其代表性作品大多为长篇小说这一现象,一方面从乡土问题本身来看,需要长篇小说这样的形式来承载,“50后”“60后”作家由于自身的经历和能力,以及自身的视野和结构能力。同时还提到红色经典对这些作家史诗性冲动的诱发,整体上侧重于从作品的形式和作家创作的角度来探讨21世纪乡土文学。
    材料二:
    重点在于讨论21世纪乡土文学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发展状态,提及“乡土文学消亡论”这一现实问题,以《秦腔》和“红高粱”系列为例。然后阐述了乡土文学不仅没有消亡,有新的情节单元。最后强调从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来对“乡土文学”概念进行界定。
    故答案为:材料一:侧重从作品形式和作家创作角度,指出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包括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
    材料二:侧重从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概念界定角度,探讨了21世纪乡土文学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存亡”问题,同时说明乡土文学不仅未消亡,强调应从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本体来界定“乡土文学”概念。
    (5)推荐作品《边城》:
    乡土的地域特色:
    《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将湘西的自然景观。湘西的茶峒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独特的吊脚楼展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是乡土文学中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乡土世界的大门。
    人物对乡土的情感:
    书中的主要人物翠翠等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成长、生活的轨迹都与湘西的山水紧密相连,以及她对爷爷,都渗透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体现了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纽带。
    乡土文学的价值:
    从乡土文学的价值来看,沈从文在作品中展现了湘西的传统礼俗,以及当地人们质朴善良的人性之美,传承和发扬了乡土传统和乡土精神,通过对湘西世界的精心描绘,符合对乡土文学以审美精神为本体的标准,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乡土社会的传统和人性,因此是一部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优秀作品。
    故答案为:推荐作品:沈从文《边城》。
    推荐理由:
    从乡土的地域特色来看,《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如茶峒的山水,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
    从人物对乡土的情感来看,书中的人物翠翠等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情感都与这片乡土紧密相连。
    从乡土文学的价值来看,作品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绘、人性之美等,符合乡土文学以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为本体的标准。

    答案:
    (1)C
    (2)D
    (3)B
    (4)故答案为:材料一:侧重从作品形式和作家创作角度,指出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包括乡土问题本身的容量。
    材料二:侧重从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概念界定角度,探讨了21世纪乡土文学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存亡”问题,同时说明乡土文学不仅未消亡,强调应从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本体来界定“乡土文学”概念。
    (5)故答案为:推荐作品:沈从文《边城》。
    推荐理由:
    从乡土的地域特色来看,《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如茶峒的山水,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
    从人物对乡土的情感来看,书中的人物翠翠等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情感都与这片乡土紧密相连。
    从乡土文学的价值来看,作品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绘、人性之美等,符合乡土文学以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为本体的标准。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感到愠怒和不安。
    ①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
    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②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③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④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的开头部分,着意写出了现代人在旅行中的“焦急”“不安”等心理状态,旨在表达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同情。
    B.孔子及其弟子“让世界感到了畏惧”,因为他们不像聪明的现代人懂得“舍弃”,他们身上不可理喻的执著让世界震撼。
    C.孔子之所以能驾驭颠簸的木车“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在于他抓住了生命更本质的东西——激情。
    D.结尾部分提到人类将智力和激情变为科技和工具,如果“抽掉了心灵”,人类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句子①中两个“总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现代人的奔波忙碌。
    B.句子②中的“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燃烧的诗情。
    C.句子③中的“更”,语意上有层进,强调孔子在古代的意义远远不如现代。
    D.句子④承上启下,“遥想”承接上文的描写,“明白”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3)文章塑造一位伟大的孔子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孔子这些精神品质的?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分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抓住文章重点段落,提取关键语句,注意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语句的内涵,体会散文的构思、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写作意图。
    (2)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要结合语境品味其内涵,赏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人物刻画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的描绘,包括动作、语言、心理等,侧面描写包括景物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等方面加以体现。
    (4)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要能针对作家的创作风格、文章的情感倾向以及创作背景分析评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主旨。
    【解答】(1)文章开头部分“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感到愠怒和不安,并非要表达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同情,丧失了像孔子那样为了思想和理念坚持。
    故选A。
    (2)对于句子③“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中的“更”字,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这里的“更”不是说孔子在古代的意义不如现代。孔子所展现出的激情、为传播思想的执着等品质,对于现代和未来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提供指引和启示,而不是对不同时代重要性的简单比较。
    故选C。
    (3)作者将现代人在现代交通工具中的焦躁不安,如“在现代旅行中。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在大地上往复奔走,他为了自己的思想,并这样终其一生,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作者描写了冬天的场景,“枯叶铺地。在冬天。”即使环境恶劣,向各个阶层传播他的思想,凸显其不惧艰难困苦。
    文中直接对孔子进行评价,“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诗人。”肯定了孔子在布道;“他是这样一种生命,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一片灿烂之中,即激情,展现出孔子的智慧和对思想本质的把握能力。
    故答案为:通过对比手法,将现代人的焦躁不安与孔子乘坐木车的不知疲倦对比。
    具体场景描写,如冬天孔子依然坚持行程。
    直接评价,肯定孔子在多方面的卓越地位及对思想本质的把握能力。
    (4)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现代人类不断将智力和激情转化为科技和工具,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忽略了心灵和激情的重要性。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怀念像孔子那样为了理想和思想,不被物质条件所束缚的精神状态,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和精神支撑。
    作者期望现代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不要陷入因追求物质和科技而导致的危机之中,走向真正的觉悟,展现出对人类未来精神走向的一种期望,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平衡。
    故答案为:反思现代社会,忧虑人类追求科技和工具时忽略心灵和激情。
    怀念传统精神,期望从对木车激情的怀念中获得启示。
    对未来的期望,希望人们找回心灵和激情。


    答案:
    (1)A
    (2)C
    (3)通过对比手法,将现代人的焦躁不安与孔子乘坐木车的不知疲倦对比。
    具体场景描写,如冬天孔子依然坚持行程。
    直接评价,肯定孔子在多方面的卓越地位及对思想本质的把握能力。
    (4)反思现代社会,忧虑人类追求科技和工具时忽略心灵和激情。
    怀念传统精神,期望从对木车激情的怀念中获得启示。
    对未来的期望,希望人们找回心灵和激情。
    【点评】1.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
    2.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写了哪几件事,表现景物哪些特点等);
    3.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等);
    4.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观点、态度、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
    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得璧,传之美人,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
    秦王恐A其破璧B乃辞C谢固请D召有司E案图F指G从此以往十五H都予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却,退回,与《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B.布衣,平民百姓,与《出师表》“臣本布衣
    C.衣,穿上,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侣”“友”二字的用法相同。
    D.相与,相互一起,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相与”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与赵国交换的意思,便假意说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趁机把璧拿回自己手里。
    B.秦王被蔺相如的诚心打动,便按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天
    C.廉颇认为一向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靠嘴皮上的功夫却位居自己之上,十分不满,于是公开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D.门客们不理解蔺相如忍让、躲避廉颇的行为,蔺相如则通过秦王和廉颇的对比以及两虎相争例子进行了解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请简要分析故事中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迁移的能力。将加点词语与课内词语进行比较,判断意义与用法的异同,实现课内知识的有效迁移。
    (3)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通顺、合理,符合语言规范。要做到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字词落实,注意特殊句式。
    (5)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注意要点的全面。
    【解答】(1)“秦王恐其破壁”:秦王害怕蔺相如摔破和氏璧,“恐”是谓语,主谓宾结构完整。
    “乃辞谢固请”:“乃”表示于是,“辞谢固请”是秦王的一系列动作,意思连贯。
    “召有司案图”:“召”是动词,“有司”是宾语,句子表达秦王召集官员查看地图,应断开。
    故选BDF。
    (2)A.“相如因持壁却立”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都有“退回”之意。
    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布衣”均指平民百姓。
    C.“衣”是名词作动词,“穿上”的意思,“以……为侣”“以……为友”,该项解释错误。
    D.“卒相与欢”和“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都有“相互、一起”的意思,解释正确。
    故选C。
    (3)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体现了蔺相如看出秦王意图,该项正确。
    B.秦王是因为“度之,终不可强夺”才答应斋戒五日,该项错误。
    C.“廉颇曰:‘我为赵将……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我见相如。’”体现了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及扬言羞辱他。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其势不俱生”体现了蔺相如通过对比秦王和廉颇以及两虎相争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故选B。
    (4)①“诚”:确实。“见欺于王”:被大王欺骗。“负”:辜负。译文: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②“顾”:只是。“念”:考虑。“徒”:只。译文:只是我考虑到,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5)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气,巧妙地与秦王周旋,对应“乃使其从者衣褐,从径道亡。
    负荆请罪:廉颇得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后,对应“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蔺相如形象特点
    有勇有谋:面对秦王,蔺相如能看出其无意偿城,又以“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来威胁秦王,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爱国:蔺相如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他忍辱负重,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大度宽容:廉颇扬言要羞辱他,他却一再避让,他不计前嫌,体现了他的大度和宽容。
    故答案为:可以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来概括。
    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
    有勇有谋:在秦廷上,蔺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又以头与璧俱碎于柱相威胁,成功拖延时间并暗中将璧送回赵国,他勇敢机智。
    不畏强权:在秦王的威严之下,蔺相如毫不畏惧,维护赵国的尊严。
    顾全大局: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选择避让,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胸怀宽广。


    答案:
    (1)BDF
    (2)C
    (3)B
    (4)①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
    ②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
    (5)可以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来概括。
    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
    有勇有谋:在秦廷上,蔺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又以头与璧俱碎于柱相威胁,成功拖延时间并暗中将璧送回赵国,他勇敢机智。
    不畏强权:在秦王的威严之下,蔺相如毫不畏惧,维护赵国的尊严。
    顾全大局: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选择避让,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胸怀宽广。

    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于是手持和氏璧退后几步,气得头发直竖,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倚仗它的强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况且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在朝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呀,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得到和氏璧后,以此来戏弄我,所以我又取回和氏璧,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斜视着柱子。秦王怕他把和氏璧真的撞碎,坚决请求他不要这样做,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赵王惧怕贵国。赵王送和氏璧的时候,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终究不能强夺,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但必定会违背约定不把城邑补偿给赵国,怀中藏好和氏璧,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蔺相如来到后,从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国立即就会把和氏璧送来,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秦王于是说:“现在杀了蔺相如,反而断绝了秦,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完成接见的礼节后。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就任命他做上卿。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不甘心位居他之下,一定要侮辱他,不肯和廉颇相会,常常推说有病。过了些时候,远远看见廉颇。在这种情况下,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品德,廉将军口出恶言,怕得太过分了,何况是将相呢,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风,羞辱他的群臣,难道会怕廉将军吗,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现在如果两虎相斗。我之所以这样做。”廉颇听到这话,露出上身,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想不到将军您宽容我到这种地步啊,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点评】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要根据语境加以记忆,并且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还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芙蓉,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开篇在愉快美好的气氛中起笔。
    B.“遗”,赠送之意。女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儿却不知道要送给谁,因为思念的人在远方
    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眼前的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阻挡着自己去寻找远方的爱人。
    D.这首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言辞虽浅显易懂,却能蕴含深意;事虽近在咫尺
    (2)“芙蓉”即荷花,又称莲花。同样写采莲之事,本诗与《采莲赋》中“夏始春余,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错误,五六句写的是男主人公的视角。
    故选C。
    (2)《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诗歌开篇在愉快美好的气氛中起笔。“采之欲遗谁,写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儿后?我所思念的人都在远方。五六句“还顾望旧乡,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然而,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忧伤以终老”写一对同心而离居的夫妇,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采莲赋》中“夏始春余,叶嫩花初,畏倾船而敛裾”描写春末夏初,荷花初开,又害怕倾翻了船而紧紧抓住衣襟、动作、含羞。
    答案:
    (1)C
    (2)《涉江采芙蓉》写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但所思之人却在远方,想到此后的生涯。《采莲赋》描写春末夏初,荷花初开,又害怕倾翻了船而紧紧抓住衣襟、含羞。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才发现这“单纯”。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诗中的“还顾望旧乡,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那么,也当是离乡游子了,游子之求宦京师,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荡一叶小舟,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采莲之际,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还有着数不清的兰,一并摘置袖中、幽香袭人。——这就是“涉江采芙蓉,所展示的如画之境,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人们才发现。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此刻。“采之欲遗谁!”长长的吁叹,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却正远在天涯,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但是否想到、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她远方的丈夫,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许多读者以为,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不过在写法上,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正手拈芙蓉,身后的密密荷叶,衬着她飘拂的衣裙;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那一闪面隐的面容。两者之间。双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忧伤以终老,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也认定是这女子。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因此,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设想到家室的离思,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这样的诗情抒写,简直是奇想了。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3)“江”与“月”历来被文人钟爱,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构成了一幅幅或雄浑壮美、或孤独远思、自解胸怀的画面 江天一色无纤尘 , 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跬)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犹)
    (3)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重点字:皎)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一位60多岁来自河南安阳的阿姨在一场直播连线活动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直击人心。无数网友被深深打动,亲切地称她“麦子阿姨”。
    其实,对于如今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旅行算不得一件稀罕事。网络博主、旅行达人们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新鲜。那么
    因为,这和遗憾有关。麦子,是阿姨地头那一茬茬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庄稼,也是每个普通人生活中甩不开的责任、放不下的牵绊。人人都有自己的“麦田”,也许是未处理完的工作,也许是照料父母孩子的担子,可能是少时滚烫的梦想、尚未抵达的远方,也可能是一段彻底放空的假期、一次(A),也因而容易在低头赶路、柴米油盐的日日夜夜中被搁置、被掩埋。谁没有几件(B)的心事?谁没有以“改日”“往后”为托词,一次次浇灭内心的小火苗?
    因为,这和温暖有关。主播全力帮助,网友全程接力,也为这个明媚故事涂抹上厚厚的温暖底色。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麦子,是阿姨地头那一茬茬的庄稼,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各句的修辞手法,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解答】(1)原句“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麦子生长过程中颜色交替的动态画面;同时句中“甩不开”“放不下”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阿姨对麦子年复一年的悉心照料。而修改后的句子,但失去了原句对麦子生长状态的生动描绘。
    (2)A处,语境强调人们对相聚盼望了很长时间。盼望已久:盼望了很长时间。
    B处,语境强调心事让人牢记在心,故可用“念念不忘”,时刻不忘。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内心的想法比作“小火苗”。
    A.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代指绿叶。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兜鍪”。
    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漫江碧透”形容江水绿到极致。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船”比作“一苇”,画波浪线句子是把抽象的内心想法比作具体事物,从具体到具体。
    故选B。
    答案:
    (1)不能这样改写。原句“绿了又黄,而“甩不开”“放不下”,体现出麦子与阿姨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
    (2)A盼望已久 B念念不忘
    (3)B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存放,或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节选自《拿来主义》)
    (1)文中第一段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请阐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比喻义以及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比喻义及比喻论证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解答】(1)“鱼翅”:这里用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即那些具有营养价值。作者认为对于这些精华,就像吃掉鱼翅一样自然。
    “鸦片”:代表了那些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可利用之处的文化元素。作者主张应批判性地继承,如将鸦片用于医疗而非滥用。
    “烟枪和烟灯”:指的是完全负面、无价值且有害的文化糟粕,除了保留少量作为历史见证外。
    “姨太太”:比喻依附于旧文化或旧制度的不必要的附属物,暗示它们也应当被舍弃。
    通过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2)②语序不当,应改为“或使用,或毁灭”。
    ⑤语序不当,应改为“没有拿来的,没有拿来的。
    答案:
    (1)“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现的部分,“姨太太”比喻依附于旧文化或旧制度的不必要的附属物,让读者容易理解接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2)②,应改为“或使用,或毁灭”。
    ⑤,应改为“没有拿来的,没有拿来的。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Ⅰ中提到: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每个都温暖而可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本作文题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关键词是“圆梦”,从“也”这个表并列的连词来看,前一层的“圆梦”的主体是“自己”,后一层的“圆梦”的主体是“别人”,当然,在“替人圆梦”的同时,也许也在“圆自己之梦”。第二句话:“故事里的人,每个都温暖而可爱。”关键词是“温暖而可爱”,这是对“故事里的人”的评价,这些人无论是“圆自己的梦”,还是“替别人圆梦”,都让人感觉“温暖而可爱”,所以,这些人圆的“梦”一定不是“个人的梦”,而是“大家的梦”,是“符合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梦”。写作时,可以从“圆梦者”的角度,写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从“帮人圆梦者”的角度,写成全他人,幸福自己;从“梦想”的角度,写心怀家国,不负韶华。
    参考立意:
    (1)志存高远,筑梦前行。
    (2)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3)你圆梦,我助力。
    (4)成全他人,幸福自己。
    (5)圆他人之梦,也是圆自己之梦。
    (6)心怀家国,不负韶华。
    (7)青年梦,中国梦。
    (8)我的梦,大家的梦。
    【解答】
    梦之链:温暖与希望的传递
    在生活的长河中。而那些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故事,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不仅是一个人愿望的达成、一种力量的传递,编织出一幅幅温暖而美丽的画卷。
    在这个替人圆梦的故事里、理解和支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赠人玫瑰。当一个人的梦想被点燃,使得更多人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动力源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帮助他人圆梦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认可。通过参与他人的梦想旅程。
    然而。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他人的需求;还需要有一份坚定的信念。正是这样一群温暖而可爱的人们。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那颗可以点亮他人梦想的星星吧,还是在学校里鼓励同学勇敢追梦,还是在生活中向陌生人伸出援手,每一次真诚的帮助都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成为那个能给别人带来光明的人、彼此温暖的社会时。这就是我从这个“圆梦”故事中所领悟到的意义所在。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1/25 8:21:48;用户:语数外;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

    相关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等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等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