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607/3/1_17393067395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607/3/2_17393067395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697607/3/3_17393067395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促进生产力进步最重要的因素,人类近现代史上历次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都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科技进步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只要人类保持对自然认识不懈的努力,就必定会产生科技革命,随后形成产业革命,因此产业革命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科技革命只有在适宜的经济条件与社会体制下才能诱发产业变革。其实在历次产业革命发生之前,与产业革命相关的科技革命就已经发生了,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二者间隔的时间长达百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科技革命出现后,产业革命需要伴随某些国家或地区的要素价格变化、市场体系嬗变、社会体系变革才能应运而生,并率先形成新兴的生产力,进而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量子信息、虚拟现实和生物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业已开启,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发生,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已经显现。此轮产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同步推进,各国纷纷加快实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国家战略,比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工业新法国”、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等。通俗地讲,全球已进入争夺产业革命策源地的“突破战”。
从我国看,发展由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拥有显著的优势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中高端人才数量红利逐步显现;在市场规模方面,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在产业的装备方面,我国产业链结构全、链条长,且工业装备数字化转型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已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74.7%。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领军和顶尖人才数量依然不足;要素市场仍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够畅通、商品服务质量体系不够健全;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渗透率不足,数字化装备水平在行业间差距较大。
(摘编自曾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视的几个理论问题》)
材料二: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向深入,解决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越来越需要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运用多学科思维、工具和手段去探索。这意味着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能博采众长,又能匠心独运。近年来,我国将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和扶持,推动前沿交叉领域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为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通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倒逼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培养更有见解、更具突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是做“拼盘”,而是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交叉融合。对于有志于从事交叉研究的青年学子来说,需要对本学科之外的至少一个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只有真正掌握本学科范式,为原始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跨入别的学科领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除了需要为学生搭建起跨学科交流学习的平台和通道,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边界,还要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让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样是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资源。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实施,这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对培养青年人才的探索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重大需求牵引和校地合作支持,积极探索学术引领和产业引领双驱动的发展模式。一手抓学术,一手抓重大需求、重大应用,通过“内虚外实”的方式将其彻底打通,由此构成良性循环。
能坐得住冷板凳、持之以恒深耕基础科学研究、锚定最重要最前沿问题迎难而上的青年学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科学是创新体系的大厦之基,虽然其在应用转化上比较缓慢,但仍需我们支持这种研究探索。只有基础研究做扎实了,积累足够的原创自主知识产权,才可以用原创的知识、能力、平台去生产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底层“源”技术。
(摘编自王今朝、胡若琳《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年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科技革命在适宜的经济条件与社会体制下可以诱发产业变革,但两者间隔时间可能较长。
B.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推进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加快实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国家战略,努力争夺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C.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科技的高速发展为跨界通才提供了更广的舞台,同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科技创新可推动产业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作为国家战略核心人才的青年学者应深耕基础科学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懈努力和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必定会产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B.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要素价格变化、市场体系嬗变、社会体系变革,则很难形成产业革命。
C.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若想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得真正掌握两个学科的范式。
D.基础科学虽应用转化慢,但能为原始创新打下基础,科技人才要积极探索,做实基础研究。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促进生产力进步最重要的因素,并阐述了三者之间关系。
B.材料二先指出人才培养的意义,接着阐述人才资源的几个层面,最后强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C.材料一通过数据论证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拥有的产业装备方面的优势条件,更具有说服力。
D.材料二第四段以清华大学的事例论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更具体。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
5.清华、北大等高校积极探索书院制教育改革,以不断优化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成长环境,同时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专业互补;广州、深圳等城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翘楚。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些举措中体现着哪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
【答案】1.D 2.C 3.D
4.①人力资源方面,中高端人才数量红利逐步显现。
②市场规模方面,国内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资本等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③产业装备方面,产业链全且长,工业装备数字化转型快,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较高。
5.①重视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理念。优化成长环境,鼓励青年学者深耕基础科学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驱动的人才支撑。
②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人才理念。加强通识教育,促进专业互补,培养大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适应新质生产力创新特点。
③培养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通过职普融通等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青年人才探索和实践能力,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剖析了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材料一剖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点明各国竞争态势,详说我国发展的优劣势;材料二则立足人才,强调人才是关键支撑,从复合型、应用型、基础研究型等层面,阐述培养理念。二者关联紧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
【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作为国家战略核心人才的青年学者应深耕基础科学研究”错误。材料二提到的是“能坐得住冷板凳、持之以恒深耕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并没有限定是“国家战略核心人才”的“青年学者”。
故选D。
【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推断信息的能力。
C.“至少得真正掌握两个学科的范式”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对于有志于从事交叉研究的青年学子来说,需要对本学科之外的至少一个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并没有说所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都需要掌握两个学科的范式。
故选C。
【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第四段以清华大学的事例论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错误。材料二第四段提到的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的实例,主要是用来论证“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实施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不是论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故选D。
【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人力资源方面,原文说“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中高端人才数量红利逐步显现”,这清晰表明我国在人力储备上已有一定积累,中高端人才数量增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②市场规模方面,“在市场规模方面,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这表明广阔的国内市场能容纳新产业、新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成果的消化、转化创造空间,要素市场规模的扩张也为发展注入活力。
③产业装备方面,“我国产业链结构全、链条长,且工业装备数字化转型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已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74.7%”,完整的产业链保障上下游产业协同,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这些数据直观展现出产业装备层面的优势。
【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探究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重视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理念。清华、北大等高校积极探索书院制教育改革,以不断优化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成长环境,与材料二中强调的“基础科学是创新体系的大厦之基”以及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探索的观点相一致。高校优化成长环境,鼓励青年学者深耕基础科学研究,体现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有利于积累足够的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用原创的知识、能力、平台去生产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底层“源”技术。
②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人才理念。清华、北大等高校推行书院制教育改革,强化通识教育促进专业互补。材料二也指出,随着科技革命深入,需要大批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高校的改革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接触多元知识,培养融合不同学科思维、协同创新的能力,运用多学科思维、工具和手段去探索,契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③培养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广州、深圳等城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与材料二提到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相契合,他们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这类职教举措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熟悉生产流程,毕业后能快速上手,服务产业创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这有利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青年人才探索和实践能力,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高高的后头岭上
欧阳杏蓬
后头岭上有颗最亮的星。在河坡上,抬头看家,首先看到的,便是岭上正北方向的那颗亮晶晶的星,像手电筒的亮光,在夜幕里捅出一个洞。
做工的人下河洗手,河水清宁,清凉如玉。上得河坡,踏入回家的石板路,唱起老调,身上的疲劳辛苦散去大半。路边稻禾茂盛,平静如海。稻田边上,村庄的灯光一盏一盏,照亮沧桑里的温暖。草里的蟋蟀、蝼蛄、青蛙开始叽叽歪歪,声如浅潮。做工的人并不因此沉醉,却因此兴奋,踩得青石板咚咚作响,不再打量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更不在乎像黑色围巾一样飘着的后头岭了,照着家的方向行进,家的苦涩,此时成了安稳的归宿。
在湘南山地,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后头岭。我们村后面的后头岭,是一条东西走向岭带的一个峰岭。迫于西山的气势拔云,我们的后头岭显得寒酸了不少,山上没有树林,只有野草和石头。野草如絮,石头如羊群,历史故事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很多时间里,她只是作为山的名义,在我们村后面默默无言。
直到有一天,我们爬上山腰,拜谒爷爷的坟墓,才发现,后头岭像一个罐子,山势陡峭。一路转弯抹角,腿酸了,才到得了山腰的坪子——东干脚大部分死去的长辈前辈都埋葬在这里。在那些山间一小块一小块的平地上,左一堆右一堆,像兔子一样蹲着,齐刷刷望向南面。更远一点,苍凉迷茫,我心里却有些激动和温暖。那片苍茫里,有我老舅公的院子。亲人就像一点点火星,交织起来,便是生生不息的山地。
拜谒了爷爷的坟墓,见了那么多无知的土堆,后头岭才有些许神秘。某些时候甚至想,土堆里的那些人,在风清月明之夜,会不会钻出草皮聚个会。也因如此,我们平时上山砍柴、放牛、挖兜子,都自动绕着走,生怕碰上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或伯公在外面乘凉。
后头岭的山顶,有一个官帽一样略呈四方形的大石头,径直看像举起的船。石头四周悬崖峭壁,壁上黑白黄如画家随意涂抹,虽凌乱,却能感到沧桑。吸引我们上去的起因,是有人曾在那里见到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姑娘坐在缓坡上专注地织毛衣。在所有颜色中,红是最显眼,最刺激,最有诱惑力的颜色。我们要去看看,看看是哪里的姑娘。
我们那么年轻,又那么热情。上了界迹岭,再沿着山脊向西,跑到那颗大石头下,看大石头,其实不像船,更像一个四方印。石壁上,黄的是雨淋生的锈,白的是原始的石灰石,黑的是长了皮的石灰石。仰头,是瓦蓝瓦蓝的天,干净得没有一丝云的痕迹,深邃得能磁住目光。耳边,风呼呼地,带着轰轰的天籁之音,从北面坡下来,带起一片共鸣。
穿红衣服的人已经端着手,捧着织了一半的毛衣,沿着山道,在缓缓向北而去,留给我们一个枯瘦的背影。是大辫子,其它的,一无所知。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喜欢坐在红衣女坐过的缓坡上仰看云天,像一只小虫子一样在浩瀚里自由漫游。那个穿红衣的女子偶尔会风一样掠过脑海。
后头岭往北,是壁立千仞铁一样的高山,云海茫茫,把“千山鸟飞绝”演绎了一遍,味道苍凉孤寥绝望。往西是西山,像一片凝固的波浪,幽幽一片,连着天,等着太阳红着脸下来裸泳。东边是东山,一条条山脉大河一样奔流,不见船,不见帆,只有一波一波的浪。南边是平地上的平田,像个漩涡,黑乎乎的一片。那些贴在地上的房子,翘着古老的飞檐,使劲想飞翔起来。瓦盖的柏家坪落了一地阳光,明黄得可爱,又薄弱得令人想哭。
和穿红衣服的女子相比,我更喜欢村里穿白裙子的二丫。每天黄昏,她都在路口翘首以盼,等着我们,将她家的牛赶进他们家的牛棚。她像我们村里的天使一样,眼眸又大又黑,身上的裙子每天都雪白雪白,皮肤也和她当老师的妈妈一样白。我们都觉得,她是希望,属于将来的东干脚。
山脚下的东干脚,藏在湾湾里,在山顶上,看不到一丝一毫。村前的石板路、小石桥,龙溪,稻田,和干爽的庄稼地,闪着光辉,连成一片,这便是我们蹦跶热爱的家园。一年四季用不同的颜色,编排我们的生活。戴斗笠的人,挑家伙什的人,站着的人,匍匐的人,默默无声,从东头赶往西头,匆匆地,如从生,赶往死。
站起身来,俯瞰四周,却并非四顾茫然。东西南北,无数后头岭,庇护着湘南山地里无数小村庄。那些村庄,黑的瓦,黄的墙,碎碎小小,破破烂烂,皱皱巴巴,颤颤巍巍,风雨飘摇,却屹立不倒。穷乡僻壤的人,把每一个艰难平庸的日子还归了生活本质。
我想,这便是山地特有的魅力。
高高的后头上岭上有颗最亮的星,带给我们平静和安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头岭上那颗“最亮的星”,既具有神秘感,又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村民生活的平静和安宁,象征着村庄村民的勇敢和善良。
B.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做工人夜归时的环境,笔触细腻,表现做工人虽工作辛苦、身体疲惫却内心愉悦。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建筑和阳光的特点,作者借此传递着对村民贫困现状的同情和对村民摆脱贫困的希望。
D.文章用笔大胆,极具张力,后山岭寒酸,山坪子诡秘,山顶石沧桑,老村庄飘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绝望感和窒息感。
7.关于文中对“红衣姑娘”和“二丫”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衣姑娘是文中极富意蕴的生命个体,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意在表现村庄里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B.作者写红衣姑娘仅给我留下织衣、枯瘦、大辫子等印象,既强化了村里年轻人追求,也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C.二丫纯真、圣洁、质朴、可爱,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意在表达对村庄美好未来的憧憬,希望村庄人充满智慧和良善。
D.相比红衣姑娘,“我”更欣赏二丫,因为二丫似“天使”,代表希望,她的特质与村庄年轻人的生活追求更加契合。
8.文末画线句表明山地很有“魅力”,你觉得这种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欧阳杏蓬的作品“笔力分散,读来印象不强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6.A 7.A
8.①自然景观独特,后头岭周边景色多样,有高山、云海、平田等,各具特色,如“后头岭往北。是壁立千仞铁一样的高山,云海茫茫”等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②人文情感浓厚,村庄里有亲人的墓地、熟悉的村民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如“亲人就像一点点火星,交织起来,便是生生不息的山地”,体现出亲情的温暖和村庄的凝聚力。
③生活本质真实,村民们在艰难平庸的日子里坚守,将生活回归本质,如“穷乡僻壤的人,把每一个艰难平庸的日子还归了生活本质”,这种真实的生活态度具有独特魅力。
9.示例一:不同意。①文章围绕后头岭展开,虽描写内容丰富,但主题明确。通过描写后头岭及周边的自然景观、人文故事等,展现山地独特魅力和村民生活,如对红衣姑娘、二丫等人物的描写丰富了内容,也从侧面体现山地魅力,并不显得笔力分散:
②文章通过细腻描写,如“做工的人下河洗手,河水清宁,清凉如玉”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能让读者感受到山地生活的气息和情感,印象深刻。
示例二:同意。文章描写众多元素,如后头岭的各种景象、不同人物等。线索不够清晰,主题不够突出,如对红衣姑娘的描写虽有神秘色彩,但与主题联系不够紧密,容易使读者阅读时注意力分散,难以形成强烈的整体印象。
【解析】
【导语】文章以“后头岭”为中心,描绘了一个村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象,包括村民夜归时的愉悦、对逝去的祖辈的追忆,以及年轻一代的生活追求。表现了村民们在艰苦环境中劳作的日常生活与内心的宁静安宁,同时展现了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美好未来的向往。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错误。作者确实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做工人夜归时的环境,“河水清宁,清凉如玉”“村庄的灯光一盏一盏”等是视觉描写;“草里的蟋蟀、蝼蛄、青蛙开始叽叽歪歪,声如浅潮”等是听觉描写;但并未调动“嗅觉”这一感官。
C.“对村民贫困现状的同情和对村民摆脱贫困的希望”错误。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描绘房屋与阳光的对比来呈现画面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乡村独特魅力的描绘,并未直接传递出对村民贫困现状的同情和希望。
D.“浓浓的绝望感和窒息感”错误。由原文“颤颤巍巍,风雨飘摇,却屹立不倒”“我想,这便是山地特有的魅力”可知,尽管文中有对后头岭的各种描述,但整体氛围并不是绝望和窒息,而是充满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故选A。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A.“意在表现村庄里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错误。由原文“留给我们一个枯瘦的背影。是大辫子,其它的,一无所知”可知,文中描写的红衣姑娘的形象是模糊且神秘的,她的出现更多是为了营造一种诗意和神秘的氛围,并非专为表现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自由的向往。
故选A。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自然景观独特,文章通过描写后头岭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云海、平田等,呈现出一种多样而又壮美的自然环境。例如“后头岭往北,是壁立千仞铁一样的高山,云海茫茫”等描写,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还为村庄增添了一份灵动和神秘感。
②人文情感浓厚,文章通过描绘村庄与亲人墓地、邻里村民间的联系,展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感。作者通过“亲人就像一点点火星,交织起来,便是生生不息的山地”这样的细节描述,将亲情的温暖和村庄内部的紧密关系具象化,强调出村庄人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浓烈亲情和凝聚力。
③生活本质真实,作者通过描写村民在艰难生活中不被磨灭的坚韧和对生活本质的回归,展现了一种质朴真实的生活态度。例如“穷乡僻壤的人,把每一个艰难平庸的日子还归了生活本质”,这种态度不仅表达了村民面对困境的不屈和乐观,也体现了生活的原始力量和持久魅力,赋予平凡的日子一种庄严和厚重的美感。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不同意。
①首先,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它紧密围绕“后头岭”这一核心展开。文中详细描绘了后头岭的自然景观,如“后头岭像一个罐子,山势陡峭”“石头四周悬崖峭壁,壁上黑白黄如画家随意涂抹”,这些描写都紧扣主题,展现了后头岭的独特地貌。其次,文章通过描写与后头岭相关的人文故事,如村民的生活、爷爷的坟墓、红衣姑娘的传说等,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如“二丫”这一形象,她不仅代表了村里的年轻一代,更象征着希望和未来,与后头岭及整个山地生活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总之,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山地生活的完整画卷。
②作者使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紧密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中诸多细节描写,例如,“做工的人下河洗手,河水清宁,清凉如玉”“踩得青石板咚咚作响”等描写,就生动地展现了村民劳作后的宁静与满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没有削弱文章的整体感,反而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印象深刻,并未显得笔力分散。
示例二:同意。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描写来看,文章涉及了后头岭的陡峭山势、苍凉迷茫的远景、山顶的大石头及四面的悬崖峭壁等,这些描写虽然生动,但缺乏一个明确的串联;其次,在人文故事的叙述上,文章提到了土堆里的长辈前辈、穿红衣服的姑娘以及村里的二丫等,这些人物和故事虽然各具特色,但同样缺乏一个明确的主题来统领。例如,对穿红衣服的姑娘的描写,“留给我们一个枯瘦的背影。是大辫子,其它的,一无所知”,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她的出现和离去都显得较为突兀,与文章整体的主题联系不够紧密,容易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始御太极殿,谓群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九》)
材料二:
臣祖禹曰,《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夫君以知人为明,臣以任职为良。君知人则贤者得行其所学,臣任职则不贤者不得苟容于朝,此庶事所以康也。若夫君行臣职,则丛脞矣,臣不任君之事,则惰矣,此万事所以堕也。当舜之时,禹平水土,稷播百谷,土谷之事,舜不亲也。契敷五教,皋陶明五刑,教刑之事,舜不治也。伯夷典礼,夔典乐,礼乐之事,舜不与也。君人者,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寒暑各司其序,则不劳而万物生矣。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劳也,所治者寡,所职者详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多疑,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不足矣。故其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患,贤者不能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是以隋文帝勤而无功,太宗逸而有成,彼不得其道,而此得其道故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帝勤A于为治B临朝或C至日昃D五品已上引坐E论事F卫士G传餐而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保持,坚持,与《促织》“执图诣寺后”中的“执”意思不相同。
B.“公得其一”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相同。
C.任,胜任,与《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任”意思相同。
D.与,参与,与《过秦论》“合从缔约,相与为一”的“与”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开始听政,就告诫群臣要对诏令文书的不当之处提出意见,不能只是一味地顺从,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
B.房玄龄、萧瑀认为,隋文帝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也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唐太宗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说法。
C.《尚书》里说,国家元首非常贤明,股肱大臣就会优秀,国家众事就会成功无误。对这一说法,范祖禹并不认同。
D.范祖禹认为,国君如果事无巨细都自己处理,那么贤能的人就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是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
14.范祖禹强调“彼不得其道”,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0.BDF 11.C 12.C
13.(1)群臣既然知道了君主的心意,就没有人敢劝谏争辩了,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了的原因。
(2)君主不能不安逸,因为他治理的事情重大,掌管的事务关键啊。
14.隋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不能全面了解情况,喜察就多疑;因此“事皆自决,不任群臣”,他事必躬亲,不任用百官,而天下事务繁多,一人之力难以事事合理,最终导致天下不治。
【解析】
【导语】本文集中探讨了治国之道。材料一中,唐太宗通过与群臣的对话,批评了隋文帝过分亲力亲为反而导致失败的管理方式,强调重任贤才和分权而治。材料二强调君主识人用人和大臣胜任职务的重要性,批评不明之君事事亲为,导致政务失误。通过对比,揭示了过度集中权力与有效治国之间的矛盾,强调集思广益和分权治国的重要性。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帝勤于治理朝政,上朝听政有时到太阳偏西,五品以上官员被引来坐下一起商议国事,卫士们传送餐饭(让大家在朝堂上)吃。
“文帝勤”,主谓结构,“于为治”补充说明“勤”的内容,中间不断开,在B处断开;
“或”作状语,“至日昃”为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句;
“五品已上引坐论事”中,“五品已上”是主语,“引坐论”是谓语部分,“事”作“论”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保持,坚持/拿着。句意:都应该议论并坚持(正确意见)。/拿着地图去到寺庙的后面。
B.正确。代词,指代对隋文帝的评价/语气副词,一定。句意:你们只知其一。/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C.错误。意思不同,胜任/承受。句意:大臣不能胜任国君命令之事。/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D.正确。参与/一起,共同。句意:舜同样不参与。/(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共同结为一个整体。
故选C。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这一说法,范祖禹并不认同”错误。材料二中范祖禹引用《尚书》的话来阐述国君与大臣各司其职国家才能治理好的观点,可见认同《尚书》的说法,并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道理。
故选C。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主意”,君主的心意;“莫”,没有人;“所以”,……的原因;“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2)“治”,治理;“司”,掌管、主管;“要”,重要、关键。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隋文帝“不明而喜察”,他本身不能做到明察事理,却又喜好对事情苛察,导致很多事情不能全面了解通透又多疑;这让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万事都喜欢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使得大臣们知晓君主心意后,便只有无条件接受,不敢争辩谏议。而天下事务繁多,他虽劳神苦形,但一人之力难以事事合理,最终导致天下不治,隋朝二世而亡,故“彼不得其道”,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开始亲临太极殿听政,对群臣说:“中书省、门下省,都是关键重要的部门,诏书敕令有不合适的地方,都应该议论并坚持(正确意见)。近来只看到(大家)顺从旨意,没听到有不同意见。如果只是照章行文,那谁不能做这事呢,又何必挑选贤才呢。” 房玄龄等人都叩头谢罪。皇上问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呢?”(房玄龄、萧瑀)回答说:“隋文帝勤于治理朝政,上朝时有时到太阳偏西,五品以上官员被引来坐下一起商议国事,卫士们传递食物(让大家在朝堂上)吃。虽然他品性算不上仁厚,也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了。” 皇上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不英明却喜欢苛察。不英明就会有洞察不到的地方,喜欢苛察就会对很多事多疑,所有事情都自己决断,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广阔,每天要处理的政务繁多,即使再劳神费力,又怎能事事都处理得合理呢!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心意,就没人敢直言劝谏了,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了的原因。我就不这样,选拔天下的贤才并安排在百官的职位上,让他们思考天下的事情,经由宰相谋划,仔细考虑成熟后觉得合适妥当,然后上奏让我知晓。(官员们)有功劳就赏赐,有罪行就处罚,谁敢不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呢,何必担忧天下治理不好呢!”
材料二:
范祖禹说,《尚书》讲:“国君英明啊,大臣就贤良啊,万事就安康啊。” 又说:“国君琐碎啊,大臣就懈怠啊,万事就荒废啊。” 国君以了解人才为英明,大臣以胜任职责为贤良。国君了解人才,那么贤能的人就能施展自己所学的才能,大臣胜任职责,那么不贤能的人就没办法在朝廷中苟且容身,这就是万事能够安康的原因啊。如果国君做大臣的事,那就会琐碎繁杂了,大臣不能胜任国君之事,那就会懈怠了,这就是万事荒废的原因啊。在舜统治的时期,禹负责平定水土,稷负责播种百谷,水土、粮食这些事务,舜并不亲自去做。契负责施行五常之教,皋陶负责明确五种刑罚,教化、刑罚这些事务,舜也不去处理。伯夷掌管礼仪,夔掌管音乐,礼乐这些事务,舜同样不参与。做国君的,就如同上天在高空运行,而四季寒暑各自按照顺序更替,这样不用辛劳而万物自然生长。国君不能不轻松安逸,因为国君治理的是重大的事情,掌管的是关键的事务。大臣不能不辛劳,因为大臣所处理的事务少,所负责的工作却很详细具体。不英明的国君,不能了解人才,所以致力于苛察并且多疑,想要凭借一人之力代替百官所做的事,那么即使是圣明聪慧之人,时间精力也会不够用啊。所以他的臣下,事情无论大小都归国君处理,政令有了得失,(大臣们)也不承担由此带来的祸患,贤能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尸位素餐的人却能保住自己的职位,这就是天下不能治理好的原因啊。因此隋文帝勤劳却没有功绩,唐太宗安逸却能有所成就,那是因为隋文帝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而唐太宗掌握了正确的治国之道的缘故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漏迟·咏怀
元好问①
淅江②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似麒麟殿③里,又不与、巢由④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注】①元好问:金代词人,此词大约作于金代灭亡之际。②淅江:今河南淅川,金宣宗完颜珣为避蒙古军锋,将都城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③麒麟殿:汉代宫殿名,相传为汉宣帝宴饮群臣之地。④巢由:巢父、许由,皆古之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词人表达了复杂的心理。“杳”流露出路远难归的苦闷;“羡”流露出虽然不归却可以归隐的豁达。
B.“不似”两句,词人对内心矛盾的原因作了阐释,表明自己既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又没有古代高士的才华。
C.“扰扰”三句,与苏轼“多情应笑我”的意境颇为相似。词人在奔波劳碌的纷扰中,感慨年华逝去,岁月蹉跎。
D.“清镜晓”两句,化用陆游《书愤》“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句意,含有内心怨愤、绝望又深感无能为力的意思。
16.本词是一首咏怀词,“情深意曲”是其主要艺术特色。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借景抒情,上阕以“归路杳”“投林高鸟”等景,表达路远难归的苦闷与对归隐的向往:下阕以“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等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凄凉。
②用典抒情,运用麒麟殿、巢由等典故,表达自己既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又没有高洁隐士情怀,不能归隐的矛盾痛苦。
【解析】
【导语】这首《玉漏迟·咏怀》是元好问在金代灭亡之际的抒怀之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年华逝去的无奈。诸多愁绪借景与典含蓄吐露,情深沉而意曲折,尽显末世文人的无奈与悲怆。
【15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羡’流露出虽然不归却可以归隐的豁达”错误。“西南却羡、投林高鸟”,是说羡慕那些能归巢的鸟儿,实则是表达自己无法归隐的无奈与苦闷,并非豁达。
故选A。
【1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情深意曲”是说感情深沉,表达曲折委婉。
①借景抒情,上阕以“归路杳”“投林高鸟”等景,表达路远难归的苦闷与对归隐的向往:下阕以“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等景,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以景衬情,把内心的落寞、凄凉和茫然不着痕迹融入环境描写当中,让情感表达迂回婉转,意味深长。
②用典抒情,词人不直接倾诉内心的全部哀愁,而是运用麒麟殿、巢由等典故委婉表意;用“麒麟殿”指代朝堂高位,以“巢由”象征超脱隐士,将自己与麒麟殿里的功臣和巢父、许由做对比,含蓄表明自己既无法在官场得意,又难以彻底归隐的两难困境,抒发了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对理想状态的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与家人泛舟西湖之上,微风拂动衣襟,他开心地说:“这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想象手法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
(3)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花塘水草丰沛,果子树成片成林,最多的当数李树。山冲屋后,婀娜的李树依依丛丛,素净的李花挤挤密密。抓住某根粗枝一顿狂摇,便下起了李花雨,天上一阵雨,地上一片白。真正 A 的李树,多生在港汊泽畔、塘边井口,树上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了。李树好攀,树不高,枝干多,登之如拾级而上,一脚勾稳斜枝,信手揪来一颗李子,拂去一层白霜就入了口。
桃红李白梨儿青,幼时贪恋的是果,记忆里留存的却还是花,尤其是雨中的花。第一次看到“ B ”的场景,才七八岁。记得一大早走过岭上,梨树上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雨意迷迷蒙蒙地浸渍着,感觉空气都是梨花白、梨花味,①像是明清的一幅写意画。有时一场夜雨,大人会说,睡吧,明儿早起看桃雨。果然,第二天清早,②像上学的路上、村口、山坳里,花粉潇潇,落红一片。踩着的,是一脚春泥。
18.请在文中横线A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在横线B处填入恰当的诗句。
19.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像”,用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0.“踩着的,是一脚春泥”一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8.A.硕果累累(果实累累)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用法不同。
第一处“像”表示比喻,将雨中梨花景象比作明清的一幅写意画。
第二处“像”表示举例,列举了“花粉潇潇、落红一片”的场景的不同地点。
20.逗号起到了强调和停顿的作用。
逗号使“踩着的”单独成句,突出了“踩”这一动作,强调了脚下春泥湿软、黏糊的触感:逗号停顿后,引发读者好奇,之后才揭示答案,使句子节奏放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A 处:后文描述“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了”,是在说李树果实繁多,可用“硕果累累”或“果实累累”。硕果累累: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果实累累:形容果实多。
B处:前文提到“尤其是雨中的花”,后文解释“梨树上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可见这句诗需要描写看到梨花盛开的场景,可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用法不同。
第一处“像”是比喻词,表示比喻,将雨中梨花景象比作明清的一幅写意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梨花在雨意朦胧中洁白、淡雅的特点,给人以美感和诗意的联想。
第二处“像”表示举例,列举了“花粉潇潇、落红一片”的场景的不同地点,如上学的路上、村口、山坳里等地方;展现出雨后桃花飘落之广,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2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
“踩着的,是一脚春泥”,逗号在这里起到强调和停顿的作用。
逗号使主语“踩着的”和谓语宾语“是一脚春泥”都单独成句,强调了动作行为,突出了“踩”这一动作,更细腻传达出雨后乡间小路那种湿软、黏糊的触感与独特氛围,强化了读者对“一脚春泥”的感知;
逗号在主语“踩着的”处停顿,引发读者好奇,停顿之后才揭示答案是宾语“一脚春泥”,使句子节奏放缓,制造出悬念感,让读者在短暂停顿中有想象空间,仿佛能看到主人公在落花缤纷中,脚步落在春泥上的画面,更细腻地传达出那种对儿时乡村生活场景的怀念之情,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洋姜虽然叫“姜”,和生姜长得也很像, ① ,反而口感清甜。洋姜不仅营养丰富,还益胃和中,适用于肠热泻痢、便血淋证、高血脂、高血糖等。此外,洋姜捣烂外敷可以治疗无名肿毒、腮腺炎,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佳品。
② 。研究显示,洋姜中含有一种与人体胰岛素结构非常近似的物质,当尿糖增高时,食用洋姜可以控制尿糖,说明其有降低血糖作用;但当出现低血糖时,食用洋姜后同样能够得到缓解。这个既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又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的功能和人类胰岛的功能相似,所以被称为“胰岛果”。
洋姜可以煮食、熬粥、腌制咸菜,晒制菊芋干。洋姜喜凉怕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适宜在阴凉干燥处储存。
21.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表述不当,请结合上下文意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这个既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又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的功能和人类胰岛的功能相似,所以,洋姜被称为“胰岛果”。
22.①但味道却不一样(或“但口感大不相同”等,体现与生姜味道的差异)。
②洋姜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或“洋姜对血糖有特殊调节功能”等,概括洋姜对血糖的双向调节特性)。
【解析】
【2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序不当。“这个既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又能使糖尿病患者”顺序不恰当,根据前文的内容,应该先说“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再说“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
成分残缺。“所以被称为‘胰岛果’”缺少主语,应在“所以”前面加上“洋姜”。
【2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后文提到“反而口感清甜”,这里的“反而”表明了与生姜的对比,所以横线处需要填写的语句应该与生姜的味道进行对比,指出洋姜与生姜味道的不同。因此,填写“但味道却不一样”或“但口感大不相同”等类似语句,能够体现洋姜与生姜在味道上的差异,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②处,后文提到了洋姜对血糖的双向调节作用,即“既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又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因此,横线处需要填写的语句应该是对这一特性的概括。填写“洋姜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或“洋姜对血糖有特殊调节功能”等类似语句,能够准确概括洋姜对血糖的双向调节特性,使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情绪价值”,渴望别人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然而,过度赞美或者表扬某人,也可能会导致其产生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情绪价值”这一概念,指出情绪价值就是能给人带来正向的愉悦和美好感受。并指出人们对在交流中获得正面、美好情绪感受的需求日益迫切和强烈。但对情绪价值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这是积极的交流方式,人们渴望获得“情绪价值”,希望收获温暖,渴望汲取能量,希望树立信心,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温暖人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种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过度赞美或者表扬某人,也可能会导致其产生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
由此看来,从肯定“情绪价值”是积极交流方式的角度,可以阐述“情绪价值”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如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合作与沟通等。从对“情绪价值”持有不同看法或质疑的角度,可能有人认为过度追求情绪价值会导致虚假的社交关系。人们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表现出积极情绪,掩盖真实的自己,使得关系缺乏真诚和深度,造成自我认知的误区。也可以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分析在不同情境下“情绪价值”的积极与消极面,以及如何合理把握和运用。在人际关系中,适当的情绪价值很重要,但也要建立在真实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合理赋予情绪价值,共筑美好人际关系。然后从辩证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合理地赋予和接受情绪价值。一方面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积极为他人提供正面情绪感受,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盲目追求和过度依赖,以免产生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如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如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兼顾情绪价值,以实现真正健康、美好的人际关系。最后重申论点,强调人们要理性看待情绪价值,既看到对个人心灵的积极影响,也不要为了获取情绪价值而陷入表面的社交繁荣,却忽略了内在的自我成长和真实关系的建立。
立意:
1.情绪价值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2.警惕情绪价值的陷阱。
3.合理赋予情绪价值,共筑美好人际关系。
4.让情绪价值点亮心灵的灯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共25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