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1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231/0-17390831241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1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231/0-17390831242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1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231/0-17390831243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1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1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共6页。
学习目标
1.结合景观图示,列表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影响。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3.结合不同地貌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及过程。
必备知识梳理
1.外力作用
读下图,回忆下列知识。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作用
(3)五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种外力作用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如下图所示:
外力作用只塑造地貌而不能形成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地理实践力] 外力堆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堆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堆积。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堆积则为杂乱堆积。
2.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规律总结] 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
①昼夜温差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
②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
③气温在0℃上下,水的冻融作用会破坏岩石。
(2)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①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②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分类: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分为三大类型,如下表所示:
2.常见风化作用
3.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和岩石性质。
[指点迷津]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率,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典例] [2021·山东卷]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如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1)~(2)题。
(1)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D.方便生活取水
(2)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A.构造运动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D.人类活动
[解题能力培养]
[答案] (1) (2)
[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B.西北坡
C.东南坡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感悟:
第31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梳理
1.(1)太阳辐射能 (2)生物 崩解 冰川 地表岩石 风化产物 侵蚀 流水 风化或侵蚀 堆积地貌 (3)高寒 干旱 湿润
2.(1)风力 流水 多冰川 多海浪 (2)风化 流水 流水 流水 风力 海浪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真题感悟]
[典例] 解题能力培养:河西走廊 西 砂砾 裂隙 鸣沙 四 偏西 短时暴雨
答案:(1)B (2)C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因为在这段时间太阳辐射虽然不是最强,但地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为正,能量仍在累计,温度仍处于上升状态。如果以坡向论,此时太阳直射的是西南坡,其维持能量收支正平衡的时间更长,达到的最高温度更高。太阳落山后,各个方向没有差别,日落的最低温度大致相当。因此西南坡温差最大,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第2题,四个自然带中,无论是气温日较差还是气温年较差都是热带雨林带最小,因此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答案:1.D 2.C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变化、水、大气及____
使岩石发生____;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
作用
水、____、空气等
对________及其________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____地貌
搬运
作用
风、____、冰川等
移动____________作用的产物;为________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________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________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高纬度地区
________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________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________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________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________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________的溶蚀作用
沙丘
________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________的侵蚀作用
类型
概念
物理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可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作用
表现
热力
作用
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使岩石崩解的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其表层和内部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膨胀或收缩的程度不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冻融
作用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称为冰劈作用。
根劈
作用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的作用。
球状
风化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因素
影响
气候
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次;气候潮湿炎热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十分强烈
岩石
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沉积岩中,可溶性岩石易于风化;疏松的岩石易于风化
地形
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陡坡上,地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响较大,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2课时喀斯特地貌,共5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0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共5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七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9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共5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