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5169/0-17390819968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5169/0-173908199688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5169/0-17390819969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6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搏”,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②于是有人惆怅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④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⑤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⑥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⑦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联(lián)B.曾(céng)C.玄(xuán)D.分(fēng)
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地大物搏B.求神拜佛C.切实D.渺茫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怀古伤今B.惆怅C.单据D.麻醉
4.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先前信“物”,信“地”,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B.先前信“国联”,信“物”,后来信“地”,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C.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D.先前信“物”,信“国联”,后来信“地”,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答案】1.D 2.A 3.B 4.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D.分(fēng)——分(fēn)。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A.地大物搏——地大物博。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怀古伤今:怀念过去,哀叹现在。指一种没落、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文中描述的是有人一味求神拜佛、感慨过去的情境,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B.惆怅:失意,伤感。文中指的是一种感叹,感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而非失意和伤感,不符合语境,运用错误;
C.单据:仅仅凭着。文中指如果仅仅凭着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D.麻醉: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文中指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结合第①段“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搏’,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可知按照顺序为:先前信“地”,后来信“国联”。所以应该为: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5.请根据语境提示默写。
锦绣诗文丰富我们生活,让每一天都流转着诗意。我们看到了《岳阳楼记》描写花草茂盛,充满生机活力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精神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行路难》中面对平凡生活起起伏伏的乐观与自信的“(3)_______,_______”;了解到《商山早行》中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思乡之情的“(4)_______,_______”;欣赏到了《咸阳城东楼》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的“(5)_______,_______”。
【答案】(1)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4)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5)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6.根据所给材料对出下联。
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一路”是数量词,下联开头也应是数量词;“风雨兼程”是主谓短语,下联对应位置也需是类似结构;“磨砺”是动词,下联要用动词与之相对;“意志”是名词,下联也需用名词。上联整体是偏正结构(“一路风雨兼程” 修饰 “磨砺意志”),下联也应保持偏正结构。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联末字“志”为仄声,下联末字应为平声。上联围绕“自强不息的精神”,描述在前进道路上历经困难并通过这些磨砺意志。下联内容也要积极向上,体现通过努力奋斗达成目标,和上联共同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示例:数年发愤图强锻造品格。
二、阅读(本题包括7—17题,共35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亦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④,高舂⑤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选自张岱《庞公池》)
【注】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奴仆。③嗒然:悄悄地。④黑甜:黑甜香,即酣睡。⑤高舂chōng:指日影西斜近黄昏。)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缘城至北海坂
(2)寻复鼾齁
8.翻译下面的句子。
歌终忽寤,含糊赞之。
9.选文与《湖心亭看雪》都是夜游,两次“夜游”的心境有何不同?
【答案】7.(1)沿着(2)不久
8.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糊地赞扬他的歌唱。
9.写作本文时,张岱正在读书,他在山艇子读书、出游、看月、听曲,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而《湖心亭看雪》写在国破家亡之时,张岱独自在湖心亭看雪,并借舟子之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传达的是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淡淡的忧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沿着城墙到北海坂。缘:沿着。
(2)句意:不久又打起呼噜。寻:不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终:完结、结束;忽:忽然,突然;寤:睡醒;赞:称赞、夸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可知,张岱在读书期间,每到月夜就频繁乘船出游,展现出他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不受约束地享受夜游的乐趣。
结合“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亦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可知,他在舟中惬意地看月、听曲,甚至沉醉其中,在歌声中入眠又醒来,还会含糊称赞,这种状态十分自在洒脱。
结合“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知,张岱在此次夜游后内心开阔,没有丝毫烦恼,一觉睡到黄昏,不知忧愁为何物。由此可知,写作本文时,张岱正在读书,他在山艇子读书、出游、看月、听曲,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
《湖心亭看雪》写于国破家亡之后,文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这冰天雪地、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种独特的行为与选择,反映出他与众不同的心境。“独”字体现出他的孤独,也暗示了他在国破家亡后的孤寂之感。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表面说的是“痴”,实则传达出张岱对自然的痴迷,对这与众不同的赏雪行为的执着,背后隐藏着他在国破家亡后,借这独特的闲情逸趣来排遣内心的孤寂与忧愁。由此可知,《湖心亭看雪》写在国破家亡之时,张岱独自在湖心亭看雪,并借舟子之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传达的是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淡淡的忧愁。
参考译文:
庞公池一年都不让行船,更何况是在夜里行船,更何况是在夜里赏月并且行船。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把小船留在池中,在有月亮的夜晚,每夜都出去,沿着城墙到北海坂,来回大约五里路,在池子里盘旋。山后的人家,都关着门熟睡,看不见灯火,寂静无声,气氛很是凄凉。我在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里面赏月,小奴仆也在船头唱起小曲,我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氛围中,歌声渐渐远去,月亮也渐渐暗淡,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歌声结束后我忽然醒来,含含糊糊地称赞,不久又打起呼噜。小奴仆们打着呵欠,东倒西歪,互相枕着睡着了。船夫把船划回岸边,船篙敲击着岸边发出丁丁的声音,催促我们起身回屋睡觉。这时我胸中广阔空旷,没有丝毫杂念,美美地睡了一觉,直到日影西斜将近黄昏才起床,不知道世间什么东西叫做忧愁。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
⑥还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⑦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
⑩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10.婺源农村“深巷里的老墙”是“作画的温床”。从第③段到第⑥段,作者依次读了四幅“老墙美景图”,请简要概括这四幅美景图。
1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
1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0.老墙平面艺术图(细雨湿雾图); 生命栖息图(绿色生命/花草栖息图); 红砖青石粉墙图;老墙岁月图
1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墙头上的绿色生命比作“蜘蛛侠”,植物如蜘蛛侠般牢牢地附着在墙上,“缘墙而走”赋予植物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色生命在墙上蓬勃生长的状态,表现出老墙的生态之美,表达了作者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12.①作者观赏老墙美景图,表达了赞美和欣赏之情,作者通过讲述老墙的今昔对比和村子的历史,表达了对老墙所带来的美好回忆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为能在深巷中阅读、回味老墙而欣慰、庆幸。②但是看到老墙被抛弃和破坏,作者感到非常遗憾,期盼更多人来欣赏和保护(有温度的)老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可知,作者描述了岁月用细雨和湿雾在白墙上作画,使白墙呈现出丰富的线条、斑点以及美妙的层次和形状,如同美术作品中的黑、白、灰过渡和各种自然景观。由此可知,这一段描绘的是老墙平面艺术图,也可称为细雨湿雾图。
结合第④段“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可知,大自然对墙进行破坏后,各种种子在墙头、砖缝、墙皮间和红土中生根发芽,墙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如薜荔果、紫云英、窃衣、蓬虆等,这些绿色生命让老墙充满生机。由此可知,此段描绘的是生命栖息图,也可称为绿色生命或花草栖息图。
结合第⑤段“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可知,作者在描述花草与老墙的和谐共生时,特别提到花草在生长布局后,会露出老墙的红砖、青石或粉墙,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由此可知,这一段展现的是红砖青石粉墙图。
结合第⑥段“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堵坍塌的老墙,残垣断壁、碎砖破瓦以及露出的红土展现出岁月的痕迹,而完整的楼角、蓝天白云、孤雁、晚霞等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幅展现岁月沧桑的画卷。由此可知,这段描写的是老墙岁月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④段“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可知,句中把墙头上的绿色生命比作“蜘蛛侠”,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这些绿色生命像蜘蛛侠一样能紧密地附着在墙上;“缘墙而走”一词把这些植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绿色生命在墙头上无论缝隙多小都能生长,且四处蔓延、蓬勃生长的状态,充分展现出老墙充满生机的生态之美。从作者这样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独特景象的欣赏,进而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墙头上的绿色生命比作“蜘蛛侠”,“缘墙而走”赋予植物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色生命在墙上蓬勃生长的状态,表现出老墙的生态之美,表达了作者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第③段“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论形状……”以及第④段“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等可知,作者详细描绘了老墙呈现出的如平面艺术画般的独特纹理,以及墙头上花草蓬勃生长的生机画面,这些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由此可知,作者观赏老墙美景图,表达了赞美和欣赏之情。
结合第⑦段“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以及第⑨段“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可知,作者讲述村子的历史,凸显老墙承载的岁月痕迹,老墙不仅是建筑,更承载着前人的生活点滴。但如今很多传统的墙已消失,而这里深巷的老墙还保留着。由此可知,作者通过讲述老墙的今昔对比和村子的历史,表达了对老墙所带来的美好回忆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为能在深巷中阅读、回味老墙而欣慰、庆幸。
结合第④段“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以及第⑨段“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可知,老墙正遭受着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曾经与人们长相厮守、承载诸多回忆的老墙,如今被抛弃,数量逐渐减少。由此可知,看到老墙被抛弃和破坏,作者感到非常遗憾。
结合第⑩段“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可知,作者以两个反问句结尾,表明老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同精美的画卷,却少有人能解读欣赏。由此可知,作者期盼更多人来欣赏和保护(有温度的)老墙。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鲁绣,秀出万千风华
①鲁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属“八大名绣”之一。鲁绣针法复杂多变、工艺精湛,风格以豪放为主、精细为辅,所表现出图案苍劲浑厚、粗犷简练,不仅彰显了齐鲁地区民俗文化内涵,更在我国刺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②早在春秋时期,鲁绣已经在齐鲁大地上兴起,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史称“鲁缟”或“齐纨”其产生初期主要供帝王公卿使用,后来普及至平民,并由最初的装饰发展为实用与装饰一体。鲁绣经秦发展,至汉代在民间广泛普及。东汉王充《论衡》中“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就证明了这点。
③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空前繁荣,鲁绣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唐代后期,因北方战争不断,桑地种植及刺绣生产受到破坏,鲁绣开始逐渐衰落。直至元代,在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鲁绣又迎来了重生。“鲁绣”这个正式名称是在明代出现的,那时已有用鲁绣分类的《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至今还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鲁绣已经形成了苍劲古朴的稳固风格。
④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成就了鲁绣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具有大拙不雕、稚拙天趣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内涵。相较于苏绣的细腻雅洁,鲁绣材质豪放秀挺、敦厚苍劲,色彩更加艳丽,绣法更加粗犷,展现了齐鲁人民粗犷豪迈的爽朗性格。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表现了鲁绣苍劲粗犷、质地坚实牢固的特点。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表现出鲁绣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的特点。这些作品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浓郁的地域风格,以及齐鲁人豪迈且秀美的美学倾向。
⑤鲁绣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义。纹饰大多源于民间,绣品运用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独特的图案含义。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长寿,葫芦象征子孙兴旺,生活殷实。“鹿衔灵芝”“喜上眉梢”等作品,寄托着对老人长寿、家庭美满、后辈进取、富裕安康的美好祝愿,是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表现了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⑥在鲁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种类。按制作工艺分,主要有衣线绣、发丝绣、云龙绣、地龙绣、抽绣、雕平绣等数十种独有的绣种。
⑦衣线绣由双股线绣出花纹,苍劲而坚固,一般不易磨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用于制作衣物、鞋帽等日用品,是北方的代表绣种。其粗犷、醇厚、坚硬的工艺特点,与齐鲁人的性格特点极为相符。
⑧发丝绣是鲁绣中最为典型的绣种,是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生丝打底,其上附上纯黑人发。黑发与丝线形成强烈对比,极大地拓展了鲁绣的色彩表现能力,从以前的“白描”发展成“润色”,“运墨”为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寻到了恰当微妙的工艺手段。发丝绣粗细相间、刚柔并济、层层叠润的风格,使发丝秀明显别于江南发绣而独辟蹊径,也成为鲁绣的突出特点之一。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塑像》,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百蝶图》《百菊图》等多幅发丝绣曾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18年之久,大型发丝绣作品《竹林七贤图》还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
⑨鲁绣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史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无法取代的文化符号,凝聚了齐鲁大地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13.选文以“千年鲁绣,秀出万千风华”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14.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鲁绣?
15.鲁绣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史的一道亮丽风景。请你说出我们本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并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做简要说明。(不超80字)
【答案】13.点明说明对象是鲁绣,说明了鲁绣历史悠久,成就之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选文从鲁绣的发展历程、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象征意义、种类等方面介绍了鲁绣。
15.示例: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多以两行为一段歌词,词曲结合、腔多字少,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等,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千年鲁绣,秀出万千风华”点明了说明对象是鲁绣,“千年”说明了鲁绣历史悠久。结合第④段“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成就了鲁绣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具有大拙不雕、稚拙天趣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内涵。”和第⑤段“鲁绣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义”可知鲁绣的巨大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万千风华”就是指鲁绣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秀出万千风华”说明了鲁绣的成就之高。标题富有诗意和画面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鲁绣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第②段“早在春秋时期,鲁绣已经在齐鲁大地上兴起”第③段“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空前繁荣,鲁绣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可知这两段写出了鲁绣的发展历程;
结合第④段“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成就了鲁绣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具有大拙不雕、稚拙天趣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内涵”可知本段主要写了鲁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结合第⑤段“鲁绣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义”可知本段主要写了鲁绣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义;
结合第⑥段“在鲁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种类”和第⑦⑧段内容可知这三段主要写了鲁绣的种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本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做简要说明即可。
说明方法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所采用的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以下是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
分类别: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
列数据:是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作比较: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3。 摹状貌:是一种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引资料:是在说明文字中通过引用一些固有的资料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示例:马头琴制作。马头琴制作是一种内蒙古传统民间艺术,通过精细雕刻、手工拉制琴弦制作而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民族风格闻名中外。如成吉思汗祭祀和那达慕大会上经常演奏马头琴。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育是一种刚需
①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②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④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⑤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⑥从这些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材料二
①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②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④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⑤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16.材料一画横线句子“从这些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刚需?
17.材料二提到“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针对这一现象,请你以8年级3班学生的身份,请求校长解决艺术课被挤占的问题。
【答案】16.因为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17.示例: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八年级3班的学生,我想对您说说我们艺术课被挤占的事。大家都很喜欢艺术课,很不满这些课被挤占。艺术课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对我们很有用。而且现在教育部也很重视美育,要力争在2022年把美育全面列入中考科目。恳请校长您能抽空关注此事,把艺术课还给我们。谢谢校长!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④段“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可知,在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对个人意义重大,它决定着个人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同的审美理解与视角会带来不同的生活感受与幸福程度。由此可知,审美能力对个人来说,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
结合第⑤段“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可知,文中通过举例说明当下社会中人们参观博物馆走马观花、城市雕塑难以走进市民精神生活等现象,表明缺乏审美能力会影响国民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提升现代文明,从而体现出审美能力是培育社会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由此可知,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综合上述两方面,因为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对社会而言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所以说美育是一种刚需。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身份和对象。以八年级 3 班学生的身份向校长提出请求,语言要礼貌、得体,符合学生的口吻;然后说明情况。清晰地阐述艺术课被挤占这一现象,让校长了解问题所在。阐述重要性:从艺术课对学生自身的好处,如培养审美能力、丰富生活情趣等方面,以及教育部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如将美育列入中考科目等政策)来强调艺术课的重要性,使校长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最后要提出请求。诚恳地请求校长关注并解决艺术课被挤占的问题。
示例: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八年级 3 班的XXX。最近,我们发现艺术课常常被挤占,一周只有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音乐课还经常被用来上自习或开班会 。其实,我们都特别期待上艺术课,在艺术课上,我们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绘画的乐趣,这些都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艺术课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我们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教育部也在大力推进美育工作,还力争在 2022 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所以,希望校长您能重视这个问题,让我们能正常上艺术课,谢谢您!
三、写作(共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人、事、物,像一束束光,以独有的光芒,给予我们指引和希望。他,也许是你尊崇的名家,也许是你敬重的亲人,也许是你的知心朋友,也许是陌生的路人,也许还是一草一木。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提示,完成小说的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