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3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36/0-17390819009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3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36/0-17390819010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3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36/0-17390819010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3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3课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9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生态脆弱区区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
2.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分析土地退化的原因、综合治理的措施。
3.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必备知识梳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________、水陆交界、森林边缘、________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________、土壤肥力下降等。
[知识链接]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类型
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______性且变率大;多________。
②人为原因:过度________;过度________;不合理的________、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思维拓展] 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其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一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1.西北地区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2)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典例1] [2020·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2)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注意从自然原因方面分析是违背常理的
第(2)题:如果从正面组织答案的话
[答案] (1)
(2)
[2024·北京丰台区模拟]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 )
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 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物种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3.在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能力点二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原因
2.水土流失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
(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典例2] [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9分)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4分)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答案] (1)
(2)
(3)
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①逐渐分散②内部聚集
③均匀分布④零散分布
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
2.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
C.塬面水沙集蓄
D.塬面植被恢复
第63课时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必备知识梳理
1.(2)农牧交错 沙漠边缘 (3)盐碱化 (4)石漠化 草场
2.(1)半湿润 半干旱 (2)①临界 大风 ②开垦 放牧 开矿
3.土地利用 防护 休牧 承载力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一
[真题感悟]
[典例1] 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2)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变式演练]
1~3.解析:第1题,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草原景观向森林景观过渡,③错误;该过渡带大致与黑河—腾冲一线一致,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④正确。选D。第2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②③正确;该过渡带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出现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的情况,①错误;物种多样性减少不明显,④错误。选B。第3题,该地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易导致植被破坏,A、B错误;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当地水资源更加紧张,C错误;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答案:1.D 2.B 3.D
能力点二
[真题感悟]
[典例2] 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说明该地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黄土塬先边缘崩解,再整体逐渐崩解,最后崩解为零散的残塬体,故聚落为适应变化,演变过程为均匀分布到内部聚集到逐渐分散到零散分布。故选B。第2题,由图可知,大塬到残塬的演化,关键是沟谷的切割,要扭转这种趋势,最有效的措施是遏制沟谷的溯源侵蚀,做好沟头防护,防治水土流失,使沟谷不再加长变深,故选A。
答案:1.B 2.A
措施
具体表现
优化________结构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______体系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________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①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________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种植业生产
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4课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体系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六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62课时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10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