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广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广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广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渐冻症是一种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疱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 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 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答案】A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
    B、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
    C、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液),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因此,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
    故选A。
    2. 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机体大量产热、出汗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B. 大量出汗会使血浆的pH下降
    C. 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 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答案】D
    【分析】一、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二、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详解】A、运动员剧烈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加,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散热也会加快,大量产热不会使体温急剧升高,A错误;
    B、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大量产热不会使血浆的pH下降,B错误;
    C、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升高,C错误;
    D、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3. 在探究实践活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中某兴趣小组以清水(A组)、缓冲液(B组)和肝匀浆(C组)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A、B、C三组均要测定pH,目是与滴加HCl、NaOH前后pH的变化为自身前后对照
    B. 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滴加HCl或NaOH的量
    C. 在一定的HCl或NaOH浓度范围内, 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这说明肝匀浆也存在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
    D. 缓冲液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肝匀浆的,说明了肝匀浆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D
    【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分析题图可知,清水组实验结果不合理,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
    【详解】A、因为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所以需要测定pH的变化,实验前A、B、C三组均要测定pH,目的是与滴加HCl、NaOH前后pH的变化为自身前后对照,A正确;
    B、三组之间实验材料不同、同一组内滴加前后pH的变化由不断滴加HCl、NaOH引起,因此自变量为实验材料、滴加HCl或NaOH的量,B正确;
    C、血浆的pH变化曲线与缓冲液类似,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但是清水不具备这种能力。说明血浆与缓冲液类似,也存在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确;
    D、B组曲线先于C组下降或上升,因此缓冲液的缓冲能力弱于血浆,D错误。
    故选D。
    4.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 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 它们除了支配内脏的活动,还能支配血管和腺体
    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答案】C
    【分析】一、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二、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 B错误;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除了支配内脏的活动,还能支配血管和腺体,C正确;
    D、交感神经活动可以使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D错误。
    故选C。
    5. 渐冻症是一种运动(传出)神经元病变引起的疾病。患者就好像被冰渐渐冻住,从四肢到躯干,以及胸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渐冻症患者被称为“清醒的植物人”。如图为某渐冻症患者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③表示的是神经中枢,⑤表示的是感受器
    B. 若感受器给予适宜刺激,渐冻症患者无法感觉到疼痛
    C. 在反射弧中,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渐冻症患者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并能正常传递兴奋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依据突触结构,可判断①是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A、根据Ⅱ上有神经节,可知②为传入神经,则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渐冻症患者是运动(传出)神经元病变引起的疾病,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刺激,能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神经中枢,进而传至大脑皮层,能感觉到疼痛,B错误;
    C、在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C正确;
    D、 渐冻症患者运动(传出)神经元病变,无法正常传递兴奋,D错误。
    故选C。
    6.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 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分析】条件反射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详解】A、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C正确;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可以由脊髓来控制完成,D错误。
    故选D。
    7.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单向传递。
    【详解】A 、甲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不是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乙不偏转,A 错误;
    B 、甲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不是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错误;
    C 、 甲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乙电流表不偏转,C 错误;
    D 、 当刺激 A 点时,产生的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的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则甲电流表的两接线柱之间有电位差,会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不能逆向传递,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 无电位差,乙不偏转,D正确。
    故选D 。
    8. 有些地方的人们有食用草乌炖肉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
    B. 钠离子通道打开可以使胞外的钠离子内流
    C. 降低神经元外钠离子的浓度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大
    D. 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鸟头碱中毒症状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形成。
    【详解】A、 由题干可知草乌中的乌头碱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所以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A正确;
    B、 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时,钠离子会顺着浓度梯度从胞外流向胞内,即胞外的钠离子内流,B正确;
    C、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引起的,降低神经元外钠离子的浓度,会使内流的钠离子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小,而不是变大,C错误;
    D、 乌头碱可使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从而引起中毒症状,那么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减少钠离子内流,从而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D。
    9.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C. 小脑和脑干能控制脊髓,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D. 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答案】B
    【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详解】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其中大脑皮层中由支配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
    B、躯体运动与感觉中枢为对侧支配,上下颠倒,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刺激中央前回顶部引起下肢的运动,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小脑和脑干能控制脊髓,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这说明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征,C正确;
    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大脑皮层可通过小脑和脑干与脊髓相连,因此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D正确。
    故选B。
    10.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失禁
    B.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C. 损伤发生在海马体时,患者可能很难形成短时记忆
    D. 损伤导致失去痛觉,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答案】B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排尿过程存在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调控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若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失禁,A正确;
    B、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B错误;
    C、短时记忆的形成与海马区有关,若损伤发生在海马体时,患者可能很难形成短时记忆,C正确;
    D、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而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因此损伤导致失去痛觉,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正确。
    故选B。
    11. 女性备孕期间需要保证身体储备充足的碘,碘逆浓度梯度进入甲状腺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孕期缺碘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甚至引起“呆小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长期缺碘会引起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加
    B. 若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
    C.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往往表现精神不济和嗜睡
    D. “呆小症”患者智力低下与甲状腺激素影响脑的发育有关
    【答案】C
    【分析】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导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随着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长期缺碘会引起甲状腺分泌合成不足,机体通过负反馈作用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分泌更多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TSH(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若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B正确;
    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往往精神亢奋,C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呆小症患者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12. 拥抱给人带来力量,拥抱可以促进多巴胺和催产素(一种激素)的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而催产素带来安心感。下列有关多巴胺和催产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是信息分子,起到催化作用
    B. 催产素可以注射
    C. 作用后都会被酶降解
    D. 催产素和多巴胺都需要体液的帮助
    【答案】A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
    【详解】A、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和催产素(一种激素)都是信息分子,无催化作用,酶具有催化作用,A错误;
    B、催产素是肽类激素,可以注射,B正确;
    C、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一般要被相应的酶降解或灭活,C正确;
    D、催产素是一种激素,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二者都是直接进入内环境随体液运输到全身,D正确。
    故选A。
    13. 人体细胞之间的通讯多数是通过信号分子传递的。有些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有些则作用于胞内受体。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则称为第二信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二信使主要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内的效应
    B. 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化学本质通常是糖蛋白
    D. 神经递质和绝大多数激素都是第一信使
    【答案】A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详解】A、分析图可知,第二信使的受体位于细胞内,但也属于信号分子,不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内的效应,A错误;
    B、第一信使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细胞表面膜受体化学本质通常是糖蛋白,C正确;
    D、神经递质和绝大多数激素一般都不进入靶细胞,而是和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属于第一信使,D正确。
    故选A。
    14.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出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内还存在着除神经调节外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沃泰默认为促胰液素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支配
    B. 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
    C. 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 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答案】A
    【分析】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胰腺,从而调节胰液的分泌。
    【详解】A、 从实验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和实验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可以看出,即使去除神经,在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时胰腺依然分泌胰液,这表明促胰液素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支配,但沃泰默仍然固执认为是受神经支配的,A错误;
    B、 由实验④小肠黏膜 + 稀盐酸 + 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可知,小肠黏膜处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能作用于胰腺,所以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B正确;
    C、 在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这种通过去除神经来研究其对结果影响的方法采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
    D、 从实验④可知,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到胰腺,从而调节胰液的分泌,D正确。
    故选A。
    15. 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如图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型糖尿病病人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B. 2型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是葡萄糖载体蛋白受损,不能识别利用葡萄糖
    C. ①为葡萄糖载体,影响其作用的因素包括胰岛素、胰岛素受体等
    D. ②为胰岛素,与其合成及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B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 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详解】A、分析图可知,1型糖尿病病人是因为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异常,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但胰岛素受体正常,所以可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A正确;
    B、分析图可知,2型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是胰岛B细胞能正常合成分泌胰岛素,但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并非胰岛素受体不能识别利用葡萄糖,B错误;
    C、由图可知①为葡萄糖载体,根据血糖调节的内容可知,胰岛素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后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因此其作用的因素包括胰岛素、胰岛素受体等,C正确;
    D、②为胰岛素,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及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故选B。
    16.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37℃左右,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到38.5℃,使人错误感觉到特别冷,导致发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烧会使体内调节代谢的酶活性增强
    B. “发烧”持续38.5℃不退的原因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退烧”时,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增多来增加散热
    D. 体温调定点位于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调节维持体温稳定
    【答案】C
    【分析】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受下丘脑调节的,正常情况下产热和散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体温升高时,散热功能被发动,通过体表皮肤扩张和出汗,散去多余的热量。当机体处于低温的温度刺激时,可发动产热机制,表现为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心率增加来产生热量。
    【详解】A、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烧会使体内调节代谢的酶活性减弱,A错误;
    B、发烧是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导致的,这时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趋于新调定点的平衡,B错误;
    C、“退烧”时,体温回落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如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增多,增大热量散失,C正确;
    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体温调定点位于下丘脑,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60分。)
    17. 如图所示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体液,A、B、C表示结构。
    (1)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图中________(填字母)三种液体组成,三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可以相互转化,请画出相互转化的模式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
    (3)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最终导致组织水肿。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需要在_______调节网络下进行。
    【答案】(1)①. bcd ②. 蛋白质
    (2)
    (3)减小
    (4)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图中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
    【小问1详解】 图中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即图中b、c、d三种液体组成。三者相比血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小问2详解】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液,淋巴液单向转化为血浆,如图:
    【小问3详解】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会减小,最终导致组织水肿。
    【小问4详解】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18. 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递质,能参与大脑的情绪及感觉和兴奋等信息传递。毒品可卡因能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引发多巴胺受体减少。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在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储存在____中,该结构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多巴胺以____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中。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由A到B,原因是____。
    (2)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Na+大量内流,该过程中突触后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
    (3)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可卡因能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其作用机理是____。
    (4)研究表明,长期的情绪压力会使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功能减弱,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症。人在情绪压力下,大脑中某突触的结构如图2所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抗抑郁药,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结合图示信息,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____。
    【答案】(1)①. 突触小泡 ②. 胞吐 ③. 多巴胺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阻滞多巴胺回收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减少神经递质降解,提高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分析】题图分析:
    图1:由图可知,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多巴胺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能够识别多巴胺,同时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可将多余的多巴胺转运回突触前膜内,同时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图2:由图可知,突触间隙内存在对单胺类神经递质起降解作用的酶,如果该酶活性强,可快速降解单胺类神经递质。
    【小问1详解】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多巴胺在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在受到相应刺激后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由图可知,图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信息传递的方向是由A到B,原因是多巴胺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2详解】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外侧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小问3详解】可卡因会阻碍突触前神经元回收多巴胺,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从而使大脑相关神经中枢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因此可卡因能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其作用机理是阻滞多巴胺回收;
    【小问4详解】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功能减弱有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改善抑郁症状,结合图2推测作用机理可能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减少神经递质降解,提高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19. 下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请回答:
    (1)A细胞分泌的激素②为________(激素中文名称),激素⑥的中文名称为________,在⑦的分泌过程中,既存在________调节,又存在________调节。
    (2)C、D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器官或细胞名称)。
    (3)激素调节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写出两点)。
    【答案】(1)①.胰岛素 ②. 促甲状腺激素 ③. 分级 ④. 反馈(或负反馈)
    (2)①. 肾上腺 ②. 垂体
    (3)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任写两点)
    【分析】据图分析,A为胰岛B细胞,B为胰岛A细胞,C为肾上腺,D为垂体,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小问1详解】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A细胞分泌的激素②为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由图可知,激素⑥是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⑦(甲状腺激素),故激素⑥为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这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反馈调节。所以在⑦(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
    【小问2详解】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C能直接接受下丘脑的调控,并且能分泌激素使血糖升高,同时具有维持体温的作用,故C为肾上腺;D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
    【小问3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0. 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使位于下丘脑中的________受到刺激,这个刺激可促使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增加,促进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2)人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位于________;排尿时,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若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________的分泌增加,该激素能够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当血钠含量升高时,该激素的分泌又会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叫________调节。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________。
    【答案】(1)①. 下丘脑 ②. 渗透压感受器 ③.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2)①. 脊髓 ②. 副交感神经
    (3)①. 醛固酮 ②. 反馈(或负反馈)
    (4)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分析】人体的水和无机盐调节中枢是下丘脑,当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一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同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小问1详解】人体调节水盐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当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小问2详解】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为脊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缩小。
    【小问3详解】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对Na+的重吸收。当血钠含量升高时,该激素的分泌又会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叫负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联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比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1. 瘦素(Lpti)又名肥胖荷尔蒙,亦称苗条素,主要是由人体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回答以下问题:
    (1)瘦素对肥胖患者减肥有重要意义,肥胖患者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口服瘦素的方法实施减肥。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瘦素能否对动物起到减肥作用,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生理盐水、电子秤,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材分组编号):选取身体健康、生理状况等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处理自变量):甲组每天注射适宜剂量的①________,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控制无关变量):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在②________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第四步(观测因变量):一段时间后,③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④________,则说明瘦素对动物能起到减肥作用;
    ⑤________,则说明瘦素对动物不能起到减肥作用。
    【答案】(1)不能
    (2)①. 瘦素溶液 ②. 相同且适宜 ③. 分别称量并记录两组大鼠的平均体重 ④. 若甲组大鼠平均体重比乙组明显降低 ⑤. 若甲组大鼠平均体重与乙组差不多
    【分析】解答生物实验题关键是要把握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即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瘦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大鼠的体重。
    【小问1详解】由题干可知:瘦素主要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口服将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因此肥胖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瘦素的方法实施减肥。
    【小问2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瘦素的有无,因变量是大鼠的体重,无关变量遵循等量性原则。
    第一步:选取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分别饲养一段时间。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食欲明显降低,且体重减轻,则说明瘦素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起到减肥作用;
    ②如甲乙两组大鼠的食欲基本相同,且体重相当,则说明瘦素不能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不能起到减肥作用。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广西合浦县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西合浦县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广西部分学校联考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西部分学校联考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