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753/0-17390799833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753/0-17390799834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94753/0-1739079983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4月29日,我国北极科考人员在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黄河站顺冰盖裂缝取的水样中发现了一种新细菌。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的遗传物质与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同
B. 该菌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C. 该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属于异养生物
D. 该菌的膜蛋白在其核糖体中合成,在内质网中加工
【答案】A
【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该菌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两者的遗传物质不同,A正确;
B、该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拟核中,B错误;
C、不能确定该菌是自养生物还是异养生物,C错误;
D、该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该菌的膜蛋白在其核糖体中合成,D错误。
故选A。
2. 蛋白质约占人体全部质量的18%,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如图为人体中几种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蛋白质都属于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结构蛋白
B. 人体成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能运输O2故可进行有氧呼吸
C.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
D. 图中几种蛋白质分子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种类不同
【答案】C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由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结构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详解】A、肌纤维属于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结构蛋白,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属于功能蛋白,A错误;
B、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器,没有线粒体,不能利用血红蛋白携带的O2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C正确;
D、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蛋白质的DNA具有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3. “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是2024年我国“全民营养周”的主题。下列关于人体营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大豆中存在的多糖,都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B. 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人体就不会出现胆固醇含量偏高的情况
C. 可用碘液检测婴儿奶粉中是否含有淀粉
D. 在锻炼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可以互相大量转化,分解提供能量
【答案】C
【分析】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详解】A、纤维素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A错误;
B、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在体内合成的,所以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人体内也可能会出现胆固醇偏高的情况,B错误;
C、碘液遇到淀粉会变蓝色,故可用碘液检测婴儿奶粉中是否含有淀粉,C正确;
D、脂肪一般在糖类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选C。
4. 图示为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脂筏模型,脂筏是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密的结构。①②为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两种脂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侧代表的是细胞膜的内侧
B. 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脂筏结构的存在会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
D. 脂筏模型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物理模型
【答案】B
【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详解】A、图示B侧具有糖被,是细胞膜的外侧,A侧代表的是细胞膜的内侧,A正确;
B、①为磷脂分子,②为胆固醇,构成膜的磷脂分子能运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决定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错误;
C、根据题干中“脂筏是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密的结构”,结合图示胆固醇分子的存在,可知脂筏会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脂筏模型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人为构建的物理模型,便于人们对细胞膜结构的认识,D正确。
故选B。
5. 如图表示唾液淀粉酶分泌前后细胞中的一些结构膜面积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A表示内质网,唾液淀粉酶分泌后膜面积增加
B. 分泌过程中结构B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C. 结构C表示核糖体,是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场所
D 唾液淀粉酶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结构A、B、C
【答案】B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详解】ABC、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完成后结构A膜面积增加,说明结构A表示细胞膜,在合成分泌蛋白过程中得到囊泡,结构B膜面积基本不变,结构B是高尔基体,在该过程中先得到来自于内质网的囊泡,再释放囊泡值细胞膜,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结构C膜面积减少,说明结构C是内质网,在合成分泌蛋白过程中失去囊泡,AC错误,B正确;
D、唾液淀粉酶分泌过程中先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再转运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故其分泌顺序依次是C、B、A,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有明确的分工,其成分均不同
B. 多种化学反应能高效有序地进行与细胞的生物膜有关
C. 液泡膜上的某些载体蛋白可能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关
D. 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能模拟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A
【分析】生物膜系统:在真核细胞内,由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溶酶体膜等)等共同形成的膜结构体系。
【详解】A、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其组成成分相似,A错误;
B、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正确;
C、液泡膜上的某些载体蛋白有利于运输物质进出液泡,可能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关,C正确;
D、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即能控制物质的进出,D正确。
故选A。
7. 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大分子物质都可以通过②进出细胞核
B. ③是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
C. ④与某种RNA的合成有关,具有单层膜结构
D. ⑤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答案】B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①是内质网,②是核孔,③是染色质,④是核仁,⑤是核膜。
【详解】A、不是所有的大分子物质都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比如DNA,A错误;
B、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B正确;
C、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有关,但是没有膜结构,C错误;
D、⑤是核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D错误。
故选B。
8.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物质甲溶液中,发现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曲线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BC段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B. P点时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于Q点
C. C点时该植物细胞不会有水分子的运输
D. 用相同浓度的甘油溶液代替甲溶液,可得到类似的曲线
【答案】D
【分析】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详解】A、曲线BC段,原生质体体积逐渐减小,表明细胞在不断失水,可推测该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错误;
B、BC段,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同时由于物质甲能进入到细胞内,使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逐渐升高,C点时,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外液浓度相等,C点后,物质甲继续进入细胞,此时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吸水,故P点时的浓度小于Q点,B错误;
C、C点时该植物细胞有水分子的交换运输,C错误;
D、甘油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故将植物成熟细胞放入相同浓度的甘油溶液中,也可得到类似曲线,D正确。
故选D。
9. 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导的两种物质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的溶质分子可能是氨基酸
B. 甲、乙两种运输方式均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
C. 图乙的溶质分子需要与该通道蛋白结合才能运输
D. 膜两侧溶质分子的浓度差会影响甲、乙两种方式的运输速率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和图乙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这两种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故都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B、图甲和图乙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这两种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故都属于协助扩散,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AB正确;
C、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C错误;
D、协助扩散不仅与转运蛋白有关,也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有关,故膜内外溶质分子的数量会影响其运输速率,D正确。
故选C。
10. 某同学在探究不同跨膜运输方式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三个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可表示O2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
B. 图2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率
C. 图3可表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方式
D. 图3中C点时可由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答案】D
【详解】A、图1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可表示O2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A正确;
B、图2可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方式,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符合图2中的运输方式,B正确;
C、图3中氧气浓度可以影响该物质的运输速率,可表示为主动运输方式,甲状腺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
D、图3中C点时O2浓度为0,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可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11. 物质的大小和特性各不相同,进出细胞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下列有关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胞吞、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胰岛素在高尔基体内合成和分泌过程均消耗能量
C. 胞吐囊泡可能会影响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
D. 维持胞吞和胞吐的平衡有利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一般大分子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
【详解】A、胞吞、胞吐过程中,包裹物质的小泡需要从细胞膜脱离或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合成,其合成和分泌过程均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胞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时,可能会增加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C正确;
D、维持胞吞和胞吐的平衡能及时修复受损的细胞膜结构,有利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2. 酶是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向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后一定会发生紫色反应
C. 酶的合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不需要酶的参与
D. 在酶促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不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酶的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其活性受温度与pH的影响。
【详解】A、酶的本质是RNA或蛋白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或氨基酸,A错误;
B、当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时,不会和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而且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B错误;
C、酶的合成需消耗ATP,ATP的合成也需要酶的参与,C错误;
D、酶和无机催化剂一样,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不参与反应,其数量和性质一般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3.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防疫站常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对食品中细菌的ATP总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判断食品的污染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个ATP分子含有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3个特殊的化学键
B. 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被激活,经荧光素酶催化后能发出荧光
C. 荧光素氧化发出荧光的过程涉及化学能→光能的能量转换
D. 细菌体内的ATP含量基本恒定,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依据
【答案】A
【分析】ATP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A、1个ATP分子中含有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3分子磷酸基团,2个特殊的化学键,A错误;
B、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B正确;
C、荧光素氧化发出荧光的过程涉及ATP的水解,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光能,C正确;
D、要通过ATP的含量推测细菌的个数,前提是细菌体内的ATP含量基本恒定,这是该测定方法的重要依据,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B. 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消耗等量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比有氧呼吸的少
D. 细胞的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答案】C
【分析】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还有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所以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
【详解】A、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能进行有氧呼吸,动物的肌细胞能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利用酵母菌生产葡萄酒时,酵母菌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错误;
C、无氧呼吸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不彻底,消耗等量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比有氧呼吸产生的少,C正确;
D、细胞的无氧呼吸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D错误。
故选C。
15. 为验证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装置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装置中添加石蜡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营造无氧环境
B. C装置中添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可为酵母菌提供氧气
C. E装置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D. 相同时间内图中A装置比D装置中产生的CO2量更多
【答案】D
【分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A为无氧呼吸装置,D为有氧呼吸装置,A装置中滴加石蜡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营造无氧环境,A正确;
B、C装置中添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可产生氧气,因此可以为酵母菌提供氧气,B正确;
C、E装置中0.1%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用于CO2的检测,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C正确;
D、图中A装置中发生的是无氧呼吸,D装置中发生的是有氧呼吸,因此相同时间内D装置中产生的CO2较多,D错误。
故选D。
16. 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入库贮藏时,低温、低氧条件有利于延长种子贮藏时间
B. 油菜种子比等质量的玉米种子萌发需要更多的O2,宜浅播
C. 刚采摘的樱桃因结合水含量高,有氧呼吸旺盛,不耐贮藏
D. 种植水稻时可适时露田和晒田,有利于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答案】C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详解】A、低氧和低温环境都会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种子入库贮藏时,在低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A正确;
B、玉米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油料作物种子中含有大量脂肪,脂肪中C、H含量高,O含量低,因此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需要消耗大量O2,宜浅播,B正确;
C、刚采摘的樱桃因自由水含量高,有氧呼吸旺盛,不耐贮藏,C错误;
D、种植水稻时适时露田和晒田,可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细胞和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图1为单糖A组成的各种有机物,图2为某种蛋白质结构示意图(—S—S—是由2个—SH脱去氢原子而形成的),图3为某核酸部分结构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若甲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则单糖A为________;科学家常将丙_________称为人类的“第七营养素”,原因是_________。
(2)图1中若丁是组成图3核酸片段的基本单位,则单糖A为_________,图3中________(填序号)可表示此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3)图2中该蛋白质由a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M,该蛋白质分子形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________,该蛋白质中“—S—S—”的作用是________。
(4)图3表示的核酸在细胞内可储存大量遗传信息,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果糖 ②. 纤维素 ③. 纤维素有利于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使排便更通畅,降低患大肠癌的概率;有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维护心脑血管健康,预防糖尿病,维持正常体重
(2)①. 脱氧核糖 ②. ②③④
(3)①. 18a-66 ②. 将4条多肽链连接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空间结构
(4)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很大及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小问1详解】
若甲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则甲表示蔗糖,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经脱水缩合而成,其中单糖A是果糖;科学家常将丙纤维素称为人类的“第七营养素”,原因是纤维素有利于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使排便更通畅,降低患大肠癌的概率;有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维护心脑血管健康,预防糖尿病,维持正常体重。
【小问2详解】
图3中含有碱基T,表示DNA片段,图1中若丁是组成图3核酸片段的基本单位,则单糖A为脱氧核糖;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对应图中的②③④。
【小问3详解】
图2中该蛋白质由a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共形成4条链,脱去的水分子数=a-4个,同时形成3个二硫键,则该蛋白质分子形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a-4)+3×2=18a-66,该蛋白质中“—S—S—”的作用是将4条多肽链连接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空间结构。
【小问4详解】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图3表示的核酸在细胞内可储存大量遗传信息,其原因是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很大及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18. 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当线粒体发生损伤时,会通过外围分裂,产生大小不一的两个子线粒体,其中较小的子线粒体被自噬泡包裹形成自噬体被细胞消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_______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mtDNA(线粒体DNA)分布于________;真核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还有_______。
(2)据图分析,溶酶体来源于________,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_______结构特点,子线粒体能够被细胞消化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中自噬体的形成离不开生物膜上某些_______分子的识别。细胞发生受损线粒体自噬时,外围分裂可使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答案】(1)①. 有氧呼吸 ②. (线粒体)基质 ③. 核糖体、叶绿体
(2)①. 高尔基体 ②. (一定的)流动性 ③.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将子线粒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3)①. 蛋白质 ②. 不变
【分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小问1详解】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mtDNA(线粒体DNA)分布于线粒体基质。真核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过程,即发生了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将子线粒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故子线粒体能够被细胞消化。
【小问3详解】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识别作用,故图中自噬体的形成离不开生物膜上某些蛋白质分子的识别。分析题意,当线粒体发生损伤时,会通过外围分裂,产生大小不一的两个子线粒体,其中较小的子线粒体被自噬泡包裹形成自噬体被细胞消化,由此可知细胞发生受损线粒体自噬时,外围分裂可使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不变。
19. 某种抗盐碱植物的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运输如图所示,图中SOS1和NHX均为膜上的转运蛋白,ATP能够分解成ADP和Pi,并为相关物质运输提供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很多植物很难在盐碱地生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抗盐碱植物的根毛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H+从细胞膜外运进细胞与运出细胞的特点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
(3)运输Na+的通道蛋白与运输K+的通道蛋白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蛋白质,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4)Na+通过NHX的协助从细胞质基质运进液泡的运输方式是______。液泡具有储存Na+的作用,液泡的这种功能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
【答案】(1)①. 外界环境(土壤溶液)中的盐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植物会因过度失水而导致死亡 ②.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2)①. 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②. 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ATP提供能量
(3)①. 不是 ②. Na+与K+是不同的离子,一种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4)①. 主动运输 ②. 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适应盐碱地高盐环境
【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包括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其中被动运输包括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1、主动运输的特点:①消耗能量(来自于ATP水解或离子电化学势能),②需要转运蛋白协助,③逆浓度梯度进行。2、协助扩散的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需要转运蛋白协助,③顺浓度梯度进行。3、自由扩散的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③顺浓度梯度进行。
【小问1详解】
植物生长在盐碱地中,盐碱地这种外界环境所形成的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植物根部细胞难以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导致盐碱地上大多数植物难以生长。抗盐碱植物的根毛细胞主要通过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吸收水分,少量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
【小问2详解】
H+由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过程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为协助扩散;H+运出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能量来自ATP。
【小问3详解】
运输Na+的通道蛋白与运输K+的通道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质,因为Na+与K+是不同的离子,一种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小问4详解】
Na+通过NHX的协助从细胞质基质运进液泡是逆浓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液泡具有储存Na+的作用,液泡的这种功能的生物学意义是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适应盐碱地高盐环境。
20. 《荔枝图序》描述了荔枝采摘后的情况:“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研究发现,色变的原因是果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下被氧化成醌类物质的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究温度对荔枝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科研小组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吸光度越高,PPO活性也越高)。
①取2.0g新鲜样品放入含50mL磷酸缓冲液的研钵中,同时加入少许石英砂,研磨、离心,上清液即为PPO的粗提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测定其吸光度大小;
②分析曲线可知,80℃条件下PPO活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
③若要探究pH对PPO活性的影响,各实验组都应维持在30℃条件下进行,原因是________(答1点)。
(2)多酚氧化酶粗提取液应在低温下临时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
(3)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一定浓度的乳酸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其原因是________。
(4)食品添加剂L-半胱氨酸等与酚类物质结构相似,推测可与PPO______(填“竞争”或“非竞争”)性结合,抑制褐变反应发生。食品添加剂VC可将醌类物质还原为酚类物质,抑制褐变反应发生,推测该过程中VC与L-半胱氨酸的作用机理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1)①. 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大部分酶失活 ②. 30℃是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且各组温度需保持一致;恒温可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酶活性较低,且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可恢复
(3)乳酸提供的酸性环境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4)①. 竞争 ②. 不同
【小问1详解】
②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的活性丧失,故80℃条件下PPO活性较低。③据图可知,30℃是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且恒温可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探究pH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各实验组应维持在30℃条件下进行。
【小问2详解】
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酶活性较低,且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可恢复,故多酚氧化酶粗提取液应在低温下临时保存。
【小问3详解】
乳酸提供的酸性环境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故一定浓度的乳酸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小问4详解】
食品添加剂L-半胱氨酸等与酚类物质结构相似,可与PPO竞争性结合,抑制褐变反应发生。食品添加剂VC可将醌类物质还原为酚类物质,抑制褐变反应发生,由此推测该过程中VC与L-半胱氨酸的作用机理不同。
21. 图1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其中装置1和装置2除NaOH溶液和H2O不同,其余条件保持一致),图2为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相对值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若装置1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2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此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相应混合液,若颜色由_________变化为灰绿色,则说明反应过程产生了________。
(2)据图2可知,随着氧浓度的增大,有氧呼吸强度_______,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减小,达到________点对应的氧浓度时不再进行无氧呼吸。
(3)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比________(填“相同”“更多”或“更少”),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________。
【答案】(1)①.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②. 橙色 ③. 酒精
(2)①. 先增大后趋于稳定 ②. P
(3)①. 相同 ②. 1/3
【分析】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小问1详解】
图1中,若装置1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有氧气的消耗,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2中的红色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综合判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且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因此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相应混合液,若颜色由橙色变化为灰绿色,则说明反应过程产生了酒精。
【小问2详解】
图2中,O2吸收量可代表有氧呼吸强度,因此随着氧浓度的增大,有氧呼吸强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当O2浓度达到P点时,CO2生成量等于O2吸收量,说明只有有氧呼吸,即P点对应的氧浓度时不再进行无氧呼吸。
【小问3详解】
BC为有氧呼吸过程氧气的吸收量,即有氧呼吸过程CO2的释放量,AB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AB=BC说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相等。由于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时,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之比是3:1,那么产生等量的CO2,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是1:3,即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卷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糖皮质激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学年高一12月质量检测卷_生物学pdf、25-X-269A-生物DAZQ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学年高一12月质量检测卷_生物学pdf、25-X-269A-生物DAZQ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