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56/0-17390792142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56/0-17390792143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56/0-17390792144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明和小华分别住在我国不同的省会城市,他们利用手机查询获得当地二至日日出时间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并将所得数据整理成下表(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明和小华所在地区的纬度差约为( )
A. 30°B. 25°
C. 20°D. 15°
2. 小华所在地区夏至日的昼长大约是( )
A. 13小时32分B. 14小时48分
C. 15小时28分D. 16小时34分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先求出两地的昼长年变化幅度:小明所在地昼长年变化幅度=(8:47-6:57)×2=3h40m(因为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时间都使用北京时间,故可以直接进行计算);小华所在地昼长年变化幅度=(7:11-3:43)×2=6h56m;根据北回归线的昼长年变化幅度为2h48m,可知小明和小华所在地的纬度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然后依据两地纬度差=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可知,83.5-68.5=15,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小华所在地区的昼长年变化幅度为6h56m,根据夏至日和冬至日昼长的对称性关系,即夏至日相对于二分日增长的昼长等于冬至日相对于二分日减少的昼长(或夏至日昼长与冬至日昼长之和为24小时),可列出公式:L1-L2=6h56m;L1+L2=24h,其中L1、L2分别为小华所在地区夏至日昼长和冬至日昼长,由此可以计算出夏至日昼长为15小时28分,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22年11月27日北京时间15:20,家住江苏省N市某小区7楼的在家里正对电视拍摄了一张照片(图左)。图右为7楼楼层户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小明家居住在( )
A. 701B. 702
C. 703D. 704
4. 未来一个月内,N市( )
A. 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
B. 日出太阳方位不断南移
C. 日落时间先推迟后提早
D. 昼夜差值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11月27日北京时间15:20,当地为江苏省,也是当地的下午,太阳在天空的方位为西南方向,能从客厅窗户照进来照向电视机,说明沙发位于正南方向,电视位于正北方向。图中704客厅的沙发和电视的位置符合,且客厅窗户朝西,西南方向阳光可进入并照向电视,D正确;701客厅窗户朝东,偏东的太阳才可以照入,A错误;702和703的客厅沙发和电视机的相对位置不符合,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未来一个月内,从11月27日到12月27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后向北移动。位于江苏省的N市,与直射点的距离先变长后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则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A错误; 日出太阳方位的偏向受直射点的位置影响,先南移后北移,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后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先变短后变长,即日落时间先提前后推迟,C错误; 12月22日的冬至日是昼最短夜最长之时,从昼短夜长到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差值变大,从昼最短也最长到昼短夜长,其昼夜差值变小,D正确;故选D。
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形成典型的雅丹地貌。左图和右图分别为平顶山状雅丹和鲸背状雅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关于上图的雅丹地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左图地貌顶部平坦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
B. 左图地貌顶部平坦主要原因是流水堆积
C. 右图地貌中缓坡的成因主要是迎风坡侵蚀
D. 左图地貌区域的风力大于右图区域
6. 推测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
A. 流水堆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B. 地壳下沉—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地壳下沉—风力侵蚀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因此,图甲中平顶山状雅丹地貌,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A错误,B正确;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大的地方,受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坡,另一侧属于背风坡,风力较小,侵蚀作用较弱,形成缓坡,C错误;图乙中的鲸背状雅丹,迎风坡、背风坡差异明显,顶部失去平坦形状,说明风力侵蚀更严重,比图甲地貌区域风力大,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雅丹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为先由流水沉积形成水平岩层,再经过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由风力沿着裂隙侵蚀形成,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区域①②③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④③②①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D. ①②③④
8. 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主要是因为泥岩层( )
A. 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B. 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
C. 形成时的侵蚀作用强D. 形成后的堆积作用弱
9. 推测该区域经历的地壳抬升次数至少有( )
A. 1次B. 2次
C. 3次D. 4次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沉积岩层“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的岩层沉积规律,可推知③岩层比②岩层形成早,②岩层比①岩层形成早。根据“侵入者形成晚,被侵入者形成早”的岩层形成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岩层入侵了①、②、③岩层,可推知④岩层形成最晚。故四类岩层按照形成早晚排序依次为③②①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沉积岩层的厚度大小,主要与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强弱和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弱有关。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可能是因为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沉积物厚度小,也可能是因为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导致岩层厚度减小。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泥岩层呈水平状分布,没有侵蚀面存在,而黄土层地表崎岖不平,有侵蚀面存在,说明形成后泥岩层没有遭受明显的侵蚀作用,而黄土层形成后反而遭受了较强的侵蚀作用,只可能是泥岩层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区域地壳抬升会造成侵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侵蚀面,侵蚀面的数量与地壳抬升次数相同,即一个区域有多少个侵蚀面就反映出该区域经历了多少次地壳抬升。结合图示信息,图中有3个侵蚀面(其中页岩表层的侵蚀面因为断层而错位,属于同一个侵蚀面),由此推测该区域至少经历了3次地壳抬升,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石绳(左图)又名绳状熔岩,是岩浆喷出地表,顺坡而下,冷却表皮受到内部尚未凝固仍在流动的岩浆的作用(推挤、扭动、卷曲),沿流动方向呈弧形弯曲或呈链形排列而成。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测左图中石绳内部应具有( )
A. 层理构造B. 片理构造
C. 冲刷构造D. 气孔构造
11. 右图中能够反映石绳形成过程的序号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⑤
12. 石绳的延伸方向( )
A. 与岩浆流动的方向一致B. 指向地势低洼的方向
C. 垂直于岩浆流动的方向D. 垂直于板块移动方向
【答案】10. D 11. A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石绳属于喷出岩。喷出岩具有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等特点,D正确。层理构造和冲刷构造是沉积岩的特点;片理构造是变质岩的特点,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石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根据图示,甲为岩浆,乙为侵入岩,丙为喷出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变质岩,因此,①表示冷却、凝固作用,②表示地壳抬升运动,③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④表示压实、固结作用,⑤表示变质作用,⑥表示熔化。A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石绳又名绳状熔岩,是岩浆……顺坡而下……沿流动方向呈弧形弯曲或呈链形排列而成”,可知石绳弧顶多指向岩浆流动方向,即地势低洼的方向,因此,石绳的延伸方向应垂直于岩浆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石绳的延伸方向取决于岩浆流动方向,而岩浆流动方向主要受地势影响,与板块移动方向没有相关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地势陡峭,多见峡谷地貌。峡谷中的河流因地震、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其岸坡失稳,大量的松散物形成滑坡冲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下面三幅图示意滑坡堵塞河流形成湖相沉积物模式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滑坡堰塞过程中,河水流速由快到慢依次是( )
A. ①②③B. ②③①
C. ③①②D. ①③②
14. 该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关键在于( )
A. 河水搬运作用弱B. 滑坡突发性强
C. 松散物粒径均衡D. 河床变化复杂
15. 与区内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关联性最大的是( )
A. 青藏高原隆起B. 下切侵蚀强烈
C. 板块张裂拉伸D. 板块挤压运动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②阶段滑坡堵塞河道,河流成为堰塞湖,河水流速最慢;③阶段滑坡坝决堤,堰塞湖蓄积的水大量从滑坡坝口往下游排泄,河水流速最快;①阶段河流不受滑坡的影响,处于正常的流速。因此,图中滑坡堰塞过程中,河水流速由快到慢依次是③①②。故选C。
【14题详解】
据图并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图示河段岸坡滑坡频发,且突发性强,滑坡体中的松散物同时入湖,导致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分选作用不显著,B正确。突发性滑坡,河流搬运作用强,松散物粒径不均衡,AC错误。跟河床变化复杂无关,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区),地质历史时期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交接带的东翼,当印度洋板块由南俯冲挤压而来时,青藏高原北部、东部受其他地块阻挡,难以向北、向东推进,因而被迫向上生长,且转向在南北方向上延伸,导致该区构造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C错误、D正确。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地势整体抬升;南北断裂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内力作用塑造大的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下切侵蚀属于外力作用。AB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世界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示区域( )
A. 共有三个板块组成B. 乙处的生物资源丰富
C. 丙岛火山喷发而成D. 丁为海拔较深的海岭
17. 甲-丁之间的地质作用和岩石,可能性较大的是( )
A. 断层在丁形成之前形成B. 丙处沉积岩形成后岩浆侵入
C. 变质岩①和②成分相同D. 砂岩形成时深度比石灰岩大
【答案】16. B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有岛弧链分布,推测为由两个板块碰撞所形成,A错误;海洋生物多分布在大陆架上,即乙处,故B正确;丙为大陆架的一部分,一般是大陆岛,C错误;丁地貌为海沟,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由于板块的挤压造成左侧岩层形成褶皱和断层,故丁的形成应该在断层之前,A错误;褶皱影响了所有沉积岩,故沉积岩形成都早于褶皱,岩浆侵入了褶皱,故所有沉积岩形成在前,岩浆侵入在后,B正确;变质岩①由石灰岩变质而成,②为粉沙岩变质形成,二者成分不相同,C错误;砂岩粒径比石灰岩大,应该在河口附近的浅海中形成,石灰岩粒径小,在深海静水中形成,D错误。故选B。
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发育于冲沟中上游沟底的元谋土桥是干热河谷内典型的侵蚀地貌之一。土桥发育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消亡期。下图为元谋土桥发育的不同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关于元谋土桥发育演化阶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萌芽期B. 乙-消亡期C. 丙-年轻期D. 丁-成熟期
19. 下列关于元谋土桥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软下硬的土层结构利于土桥发育B. 地下潜蚀强度的季节变化不太显著
C. 地下潜蚀洞道所在土层的胶结性好D. 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产生地下潜蚀
20. 推测元谋土桥发育部位所在的冲沟沟底,通常都是下游较上游( )
A. 坡度大B. 海拔高C. 降水少D. 蒸发强
【答案】18. B 19. D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土桥发育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消亡期。而真正土桥形成的是丙图,说明此时土桥发育进入了成熟期,在这之前土桥还未完全形成时是以地下潜蚀洞道为主,土桥就是在地下潜蚀洞道进一步被侵蚀之后形成的,所以甲对应的应是年轻期。丁图阶段时陷穴出还有一定的地势起伏,说明还未被充分侵蚀,应是萌芽期,而乙图原有的陷穴已经消失,说明土桥进一步被流水侵蚀作用而坍塌,土桥掉落的物质被流水搬运到下游,土桥彻底消失,所以土桥的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消亡期分别对应丁、甲、丙、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土桥主要通过河流水地下潜蚀造成的,这说明河流水对土层的下部侵蚀比上部严重,土层下软上硬更容易形成土桥,A错误;地下潜蚀强度显然受流水侵蚀影响,而流水侵蚀强度与河流径流量密切相关,夏季时当地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相对地下潜蚀作用更强,所以说地下潜蚀强度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B错误;土层的胶结性好则土层不易被侵蚀,难以形成土桥,C错误;越是风化严重的土层,其垂直节理会越明显,而风化严重的土层易被流水侵蚀,有利于产生地下潜蚀,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土桥发育是经过地下潜蚀作用,所在的冲沟处到下游处已经经过充分的地下潜蚀作用,而上游还未经过明显的地下潜蚀,由于下游处受地下潜蚀作用较上游处更加显著,所以地表起伏更大,坡度更大,A正确;下游处被侵蚀之后海拔会有所降低,B错误;土桥面积很小,与上游地理位置十分接近,降水和蒸发等气候特征无明显差异,CD错误。故选A。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在温度等其它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锋;这类锋线通常称为“干线”。下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是( )
A. 北半球气旋B. 北半球反气旋
C. 南半球气旋D. 南半球反气旋
22. 干线过境时,会导致过境区域附近( )
A. 气温增高B. 气流上升
C. 降水减少D. 风力增大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地区温度普遍低于南部地区,符合北半球气温分布规律,排除C、D项;根据风向可知,该区域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应为北半球气旋,A正确,B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由图可知,“干线”两侧温度接近,且锋线附近气温较高,干线过境时气温不会增高,故A项错误;西侧空气为干空气,且为偏西风,主动向东侧的湿空气移动,使该线附近湿空气强迫上升,形成“干线”,B正确;“干线”过境会出现湿空气上升,降水增多,C错误;两侧温差较小,风力较小,D错误。故选B。
迭浪云,是天空中偶然出现的特殊云结构,被誉为外观最浪漫的云。它通常短暂地出现在不稳定流动的任何高度的云层上,从最低的层云,到最高的卷云,都偶见它的踪影。上下两层不同密度气流的流速差异,导致了迭浪云的形成,下图为选浪云的形成原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关于迭浪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迭浪云的出现说明大气不稳定B. 气流A的温度比气流B的温度低
C. 气流A的速度比气流B速度快D. 气流A的密度比气流B的密度小
24. 下列天气系统不会出现迭浪云的是( )
A. 气旋B. 反气旋
C. 冷锋D. 暖锋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迭浪云出现在不稳定流动的任何高度的云层上所以说明大气不稳定,A正确;气流A的高度比气流B高,所以气流A的温度转较低,密度较小,故B、D正确;从形成原理图可知气流A的速度比气流B的速度慢,才会形成波浪状的云,所以C说法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迭浪云出现在不稳定流动的任何高度的云层上:反气旋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所以不会出现迭浪云,B正确;气旋、冷锋和暖锋都会有云,所以可能出现的A、C、D错误。所以选B。
下图是位于同一半球的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地区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若曲线②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 东北风B. 东南风
C. 西南风D. 西北风
26. 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曲线②所示地区的气候资料与下图最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25. B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若曲线②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图中曲线②所示地区6~8月年降水量逐月累计变化轻微,说明夏季②地降水很少,11~次年1月降水量较大,冬季多雨,则②地应是位于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那么曲线①所示地区应是位于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使得该地降水丰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题详解】
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曲线②所示地区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四幅气候资料图中,A代表的是温带季风气候、B代表的是地中海气候、C代表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代表的是热带季风气候,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亚洲东部(115°E以东)多年平均南、北风向在各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图,箭头长短代表风力大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影响图中虚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气压是( )
A. 亚洲高压B. 冰岛低压
C. 阿留申低压D. 副热带高压
28. 亚洲东部冬、夏季风向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 常年出现南涝北旱B. 雨带的季节性推移
C. 冬季全国都会降雪D. 均衡降水时空分配
【答案】27. D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亚洲东部(115°E以东)为季风气候,夏季风为偏南风,读图可知,图中曲线为南风北界,即夏季风的北界,夏季风北界的南北移动是由西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太平洋西部的分支,简称“副高”)势力强弱、南北进退位置决定的,因此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副热带高压,D正确;与亚洲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亚洲东部冬、夏季风向变化会使得我国出现锋面雨带的季节推移,B正确;亚洲东部夏季风势力较弱才会导致南涝北旱,因此南涝北旱并不是冬、夏季风向变化导致的,B错误;冬季全国不会都出现降雪,C错误;我国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冬、夏季风向变化与均衡降水时空分配无关,D错误。故选B。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即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控制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某时刻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此时甲地区最可能的月份和影响此地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是( )
A. 1月东南信风B. 1月副热带高压
C. 7月副热带高压D. 7月东北信风
30. 该季节,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 巴西高原:草木一片葱绿B. 江南丘陵:阴雨连绵天气
C. 华北平原:树叶开始飘落D. 太湖平原:小荷才露尖角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分析,此时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因此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7月),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甲地受东北信风控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7月为北半球的夏季,我国夏季为雨季,江南丘陵地区阴雨连绵,B正确;北半球夏季,位于南半球的巴西为干季,降水少,草木枯黄,A错误;华北平原树叶开始飘落为秋季,C错误;7月是盛夏,太湖平原小荷才露尖角不可能是7月,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汇处。主峰7782米,是中国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境内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2017年12月,连接西藏墨脱县与派镇的多拉雄公路隧道全线贯通。下面左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墨脱县某段山路景观图。
(1)指出那木拉错所处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说明那木拉错的形成过程。
(2)从内、外力作用简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
(3)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
(4)分析墨脱县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
【答案】(1)地貌类型:背斜谷。形成过程:该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和断层作用,多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形成地势低洼的谷地(背斜谷),同时来自周边地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不断汇入谷地,积水成湖。
(2)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地壳不断上升,形成高大的山体;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幽深的峡谷。
(3)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
(4)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交通线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山区主要发展成本及技术要求较低的公路。
对线路布局的影响:山区的交通线主要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山区地面起伏大,陡坡多,为降低线路的坡度,山区的交通线往往呈“之”字形迂回前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片,那木拉错所在位置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所在位置地势较低,是谷地,该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和断层作用,多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形成地势低洼的谷地(背斜谷),同时来自周边地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不断汇入谷地,积水成湖。
【小问2详解】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应从内外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由于受板块挤压作用影响,地壳隆升,山脉高大;地壳抬升,流水下蚀作用强,形成了幽深的峡谷地貌。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多雄拉所在位置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该处岩层是天然的拱形,地质结构稳定;背斜处不易储水,容易保持隧道内的干燥,因此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
【小问4详解】
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受地形限制,建交通线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山区主要发展成本及技术要求较低且受坡度影响相对较小的公路。对线路布局的影响,山区地势起伏较大,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主要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减小坡度,延长距离,山区的交通线往往呈“之”字形迂回前行。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卡奔塔利亚湾地处澳大利亚北部,周边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卡奔塔利亚湾有著名的“牵牛花云”景观。“牵牛花云”形成于海上,呈有序线状排列,在早晨伴随着朝霞逐渐向陆地移动,上午到达陆地上空。在伯克敦的观测表明,干季少见“牵牛花云”登陆的现象,下面左图示意常出现“牵牛花云”现象的地理位置,右图为“牵牛花云”景观。
(1)简析“牵牛花云”所在气团从卡奔塔利亚湾上空登陆之后性质的变化。
(2)结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状况,分别指出卡奔塔利亚湾周边干、湿季盛行风,并说明成因。
(3)分析干季不易出现“牵牛花云”登陆现象的原因。
【答案】(1)不再接受海面水汽蒸发补给,逐渐变干;白天陆地温度比海洋高,气团登陆后逐渐增温。
(2)干季——东南信风。干季为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区域受来自内陆的东南信风控制;气流来自陆地,性质干热。湿季——西北季风。湿季为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季风;气流来自低纬海洋,性质暖湿。
(3)干季,盛行来自陆地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空气水汽不易凝结成云;受东南信风(偏南风)控制,风向与“牵牛花云”登陆方向不一致。
【解析】
【小问1详解】
气团性质主要指冷暖、干湿。依据题干条件,“牵牛花云”形成于海洋,从卡奔塔利亚湾上空登陆之后,不再接受海面水汽蒸发补给,将逐渐变干;“牵牛花云”早晨形成于海洋上,上午到达陆地上空,白天上午陆地温度比清晨的海洋高,气团登陆后逐渐增温,温度升高,蒸发强,气团变干变暖,势力不断减弱。
【小问2详解】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有关。卡奔塔利亚湾地处澳大利亚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季时,为南半球的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区域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控制,气流来自内陆,较为干燥,干热少雨;湿季时,为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为西北季风,西北风从低纬度的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水汽,温暖湿润。故卡奔塔利亚湾周边干季盛行东南信风,湿季盛行西北季风。
【小问3详解】
由上题可知,干季时,该地盛行来自内陆地区的东南信风,由于气流干燥,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水汽不易凝结,无法形成“牵牛花云”;此外,干季时,该区域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控制,风向与“牵牛花云”登陆方向不一致(基本相反),难以形成“牵牛花云”。
冬至日日出时间
夏至日日出时间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小明
8:47
6:57
83.5°
小华
7:11
3:43
68.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_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docx、高二期中检测-地理-参考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