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A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37/0-17390791597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A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37/0-1739079159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A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4537/0-173907915985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A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A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Ⅰ,选择题Ⅱ,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福建省太姥山以石奇、洞异、峰险、雾多著称,是典型的花岗岩山岳地貌。下图为其局部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该山的岩石( )
A. 矿物结晶颗粒粗B. 形成于浅海环境
C. 内部常含有气孔D. 形成时快速冷却
2. 形成图中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力侵蚀B. 沉积作用—褶皱隆升—风化作用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作用D. 固结成岩—褶皱隆升—风力作用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组成太姥山峰丛地貌的岩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却凝固形成的,矿物结晶颗粒粗,A正确,形成于浅海环境的是沉积岩(石灰岩),B错误;内部常含有气孔、形成时快速冷却的是喷出型岩浆岩,常见的有玄武岩,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太姥山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说明其曾经在地下深处,后来地壳抬升,露出地表,遭受外力风化、侵蚀,山体变得浑圆,最终形成图示地貌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红树林属于蓝碳生态系统,其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固碳效率极高。下图为“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对红树林湿地进行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开展水产养殖B. 放生外来物种
C. 人工填海造陆D. 修复沿海滩涂
4. 沿海红树林的修复对其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 土壤碳含量降低B. 根系吸碳量减少
C. 碳净排放量降低D. 微生物活性减弱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开展水产养殖,会加剧水质恶化,A错误;放生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B错误;人工填海造陆,不利于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修复沿海滩涂,有利于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沿海红树林的修复对其固碳作用的影响是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根系吸碳量增加,B错误;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据材料,红树林属于蓝碳生态系统,其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固碳效率极高。因此,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完成下面小题。
5. 山坡与谷地植被空间分布差异属于( )
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6. 限制谷地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形②降水③热量④土壤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该区域位于东北,经度和纬度差异都不大,因此不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中草甸分布在高山,位于冰雪带的下方,而该区域草甸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谷,因此不属于垂直分异规律,而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A错误,B正确,故选B。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植被能够较容易获得生长的水分,形成草甸植被,因此限制谷地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土壤,①④正确;该地区大气环流差异较小,所以山坡和山谷地区热量、降水量差异较小,②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尾闾”指河流的末段,在干旱地区常形成尾闾湖,此类湖泊属于内陆湖。下图为新疆玛纳斯河某一测站的径流、气温和降水变化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影响玛纳斯河河水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B. 气温
C. 蒸发D. 下渗
8. 20世纪60年代以后,玛纳斯河的尾闾湖出现干涸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 兴修水库B. 围湖造田
C. 蒸发加剧D. 水产养殖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可以看出,玛纳斯河的河水流量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在图例中,降水量在五月份最多,但河流径流量却没有达到最大,说明降水并不是影响其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A错;随着温度的升高与下降,河流的径流量也呈现波动上升与下降的趋势,径流量与温度大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可以确定玛纳斯河的河水补给来源于高山积雪融水,与温度有关,B对;蒸发与下渗在图例中没有体现,且玛纳斯河位于新疆内陆地区,虽蒸发量较大,下渗量较小,但应先考虑水量收入,故排除CD两项。综上所述,本题选B。
【8题详解】
玛纳斯河上兴修水库,大量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使得注入尾闾湖的水量大量减小,从而导致尾闾湖出现干涸现象,A符合题意;玛纳斯河的尾闾湖为内陆咸水湖,不宜大量围湖造田,排除B;蒸发加剧是自然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C;水产养殖容易造成水污染,而不是水资源短缺,且玛纳斯河的尾闾湖盐度较高,不太适合用于养殖,排除D。故选A。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甲地自然带的类型为( )
A. 热带雨林带B. 热带荒漠带
C. 热带草原带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0. 乙地多雨的月份及带来降水的主要风向是( )
A. 1月、西北风B. 7月、西北风
C. 1月、西南风D. 7月、西南风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图中甲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处于10°~20°S之间,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带;C正确,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荒漠带对应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图中乙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处于30°~40°S之间,应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因此多雨的月份及带来降水的主要风向是7月、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为某同学绘制的世界某著名渔场洋流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受图中①洋流影响,图中沿海地带( )
A. 营养物质富集B. 海面长期封冻
C. 夏季多发海雾D. 沿岸气候冷干
12. 若图中②洋流上升强度减弱,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 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B. 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增加
C. ①海区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加D. 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洪涝多发
【答案】11. C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以判断该海域位于南美洲西部,洋流①是秘鲁寒流,该水平方向的洋流经过不会造成营养物质富集,A错误;该海区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海面不会封冻,B错误;夏季由于寒流的影响,热空气遇冷凝结,多发海雾,C正确;寒流会对沿岸带来降温减湿的影响,但由于纬度低,气温高,沿岸气候不会冷干,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洋流②是上升补偿流,如果上升强度减弱,海洋深处的冷水上涌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导致降水增多,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减弱,A错误;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减弱,即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也将减弱,热带西太平洋(澳大利亚东部)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洪涝少发,BD错误;海洋深处的冷水上涌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洋向大气 输送的热量增多,C正确。故选C。
丽香铁路大桥位于云南省北部的虎跳峡,桥面距河面垂直落差约250米。该桥为柔性悬索桥,利用缆索悬挂镂空的钢结构桥体,缆索则固定于两岸桥墩顶端。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桥梁设计为柔性悬索桥的主要原因是( )
①山体陡峭②洪水频发
③风力强劲④滑坡多发
A. ①③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14. 虎跳峡谷底植被稀疏,以耐干旱的灌木为主,主要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夏季风影响小B. 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
C. 海拔较低,热量条件充足D. 纬度较低,水分蒸发旺盛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柔性悬索桥时利用缆索悬挂镂空的钢结构桥体,缆索则固定于两岸桥墩顶端。悬索桥在跨度和高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深山峡谷和水流湍急的地方建桥。虎跳峡位于金沙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山谷风明显,因此该桥梁设计为柔性悬索桥的主要原因是山体陡峭、风力强劲,①③正确,虎跳峡位于河流上游,洪水频次低,②错误,设计柔性悬索桥与滑坡多发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虎跳峡谷地位于亚热带,基带对应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相同自然带其他地区相比,纬度和海拔差异不大,CD错误;虎跳峡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并没由深居内陆,A错误;虎跳峡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热,因此植被稀疏,以耐干旱的灌木为主,B正确,故选B。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甲、乙两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与其相伴的宏观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消亡-海岭B. 乙-消亡-裂谷
C. 甲-生长-海沟D. 乙-生长-海岭
16. 对图示气候区典型植被特征及其主要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叶面多有蜡质层、抵御冬季冷害B. 叶面常覆盖茸毛、减少水分蒸腾
C. 林木层植株高大、抵抗冬季大风D. 林下植物较稀疏、减弱光照竞争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甲处位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与其相伴的宏观地形是山脉,AC错误;乙处位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与其相伴的宏观地形是海岭,B错误,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气候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绒毛,可减少水分蒸腾,A错误,B正确;夏季酷热干燥,空气干燥,所以常绿硬叶林上层树木生长得比较稀疏,树体矮小,形成了低矮的灌木丛,而且其它藤本植物与附生植物也几乎没有;但是硬叶林下层,光照较弱,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植物物种丰富,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岩浆岩( )
①侵入背斜②侵入向斜③早于志留纪形成④晚于寒武纪形成
A. ①③B. ②③
C. ②④D. ①④
18. J1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岩层弯曲—岩浆侵入—断层错位B. 岩层弯曲—断层错位—岩浆侵入
C. 岩浆侵入—岩层弯曲—断层错位D. 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岩层弯曲
【答案】17. D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①正确,②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志留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志留纪,③错误,④正确。所以选D。
【18题详解】
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接着发生岩浆活动,最后岩层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岩层弯曲—岩浆侵入—断层错位,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北京故宫(39.9°N,116.4°E)拍摄的日晷照片。该处的日晷类型为赤道式日晷.晷盘与赤道平面平行,晷针垂直贯穿晷盘中心。完成下面小题。
19. 拍摄者拍摄照片时的朝向和北京时间最可能是( )
A. 朝南、10:00B. 朝北、10:00
C. 朝南、16:00D. 朝北、16:00
20. 下列关于二至日晷针影子所在的盘面及转( )
A. 夏至日、北盘面、逆时针B. 冬至日、南盘面、逆时针
C. 夏至日、南盘南、顺时针D. 冬至日、北盘面、顺时针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赤道式日晷的结构可知,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晷盘放置的位置是坐南朝北,拍摄者拍摄照片时面向晷针,说明朝向是朝南,左东右西,根据图片中晷针的影子可以看出,此时影子在偏东方,说明此时太阳在偏西方,北京时间最可能是16:00,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赤道式日晷的晷盘与赤道平行,晷盘放置的位置是坐南朝北,太阳东升西落;晷针影子自西向东运动。因此当冬至日时,太阳高度小于春秋分日,晷针影子投影在南盘面,面向南盘面(面向正北方向),左西右东,可观察到影子逆时针(左—下—右)转,B正确,D错误;当夏至日时,太阳高度大于春秋分日,针影子投影在北盘面,面向北盘面(面向正南方向),左东右西,可观察到影子顺时针(右—下—左)转,AC错误。故选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下图为全球水量收支平衡示意图。图中甲、乙对应的数值最可能是( )
A. 20%,8%B. 20%,2%
C. 14%,8%D. 14%,2%
【答案】C
【解析】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图示海域区域,水量的收入来源于降水和径流,支出为蒸发,即降水78%+乙径流=蒸发86%,乙径流=8%;陆地区域水量收入大气降水,支出主要是蒸发和径流,即降水22%=甲蒸发+乙径流(8%),甲径流=1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我国大陆东部沿岸海面受季风影响形成明显的季节性洋流。图中甲洋流属于副热带环流的一部分,乙洋流为沿岸流。完成下面小题。
22. 台湾海峡内( )
A. 夏季甲为暖流、乙为寒流
B. 夏季甲为寒流、乙为暖流
C. 冬季甲为寒流、乙为暖流
D. 冬季甲为暖流、乙为寒流
23. 受图示洋流影响( )
A. ①地沿岸分布着峡湾地貌
B. ②地1月平均气温比①高
C. ③海域有世界级著名渔场
D. ④地夏季降水量小于①地
【答案】22. D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据材料“我国大陆东部沿岸海面受季风影响形成明显的季节性洋流。图中甲洋流属于副热带环流的一部分,乙洋流为沿岸流”,读图可知,甲洋流为日本暖流及其分支,性质、流向不随季节变化;乙为沿岸流,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由南向北流,为暖流,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由北向南流,为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①位于福建沿海地区,没有峡湾地貌分布,A错误;②地1月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①地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B正确;③海域受单一暖流影响,没有世界级著名渔场,C错误;④地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的①地,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时刻昆明准静止锋沿26°N纬向风场垂直剖面图。在该结构中,风速零线西端在锋区暖气团一侧。完成下面小题。
24. 甲乙两地风向、气团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偏东风,暖气团B. 乙偏东风,冷气团
C. 甲偏西风,冷气团D. 乙偏西风,暖气团
25. 下图中锋线和雨区的位置与上图所示情况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该图是“沿26°N纬向风场垂直剖面图”,根据图上信息,可知甲地势较低,气压较高,结合实际地势起伏甲应位于乙正东;材料提及“风速零线西端在锋区暖气团一侧”,乙位于风速零线西端,应受暖气团控制,那么甲一定受冷气团控制,排除A、B。图上显示,甲的等风速线为负值、乙为正值,故二者风向相反。结合锋面处是两侧气团相遇的地方,锋面东侧的甲应该吹偏东风,西侧的乙应该吹偏西风,排除C;D符合题意。故选D。
【25题详解】
结合材料中的图片,锋面位于山坡处,此处是气压变化剧烈,等压线密集的地方,且东侧气压高,西侧气压低,雨区位于锋面一侧,排除B、D;雨区应该位于锋面附近冷气团一侧,材料中提及锋面西侧受暖气团控制,则雨区应该位于等压线密集区的偏东一侧,排除C;A符合题意。故选A。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茶树是热带、亚热带树种,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我国西南茶区茶树品种丰富,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我国茶叶产量重心不断变迁,近年来,“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作为一种新业态,进一步影响茶叶生产的布局。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四大茶区分布示意图。
(1)甲地为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该地适宜种植茶树,是因为位于由____(填外力作用)形成的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河谷开口向南,有利于____(填风向)季风带来____洋的湿润气流深入,降水丰富。
(2)与华南茶区相比,分析西南茶区天然茶树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3)我国茶叶产量重心变化的方向是____。从交通和信息角度,简述我国茶叶产量重心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1)青藏高寒区 流水侵蚀 西南 印度
(2)纬度跨度大,热量变化较大;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地形类型多样,局部小气候多样。
(3)向西移动(向西南移动)。 交通条件改善,利于西部茶叶运输到东部;市场信息和商品信息流动加快,西部更容易获取东部市场信息,东部更容易获取西部商品信息。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西藏自治区,为三大自然区中的青藏高寒区。该地属于西南茶区,适宜种植茶树,是因为位于由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河谷开口向南,有利于西南季风带来印度洋的湿润气流深入,降水丰富。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与华南茶区相比,西南茶区南北跨纬度范围大,热量条件变化较大;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形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局部小气候多样,天然茶树品种丰富。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与2009年茶叶产量重心相比,2014年茶叶产量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或向西移动)。原因是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西部茶叶运输到东部地区更加便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东西部地区的市场信息和商品信息流动加快;西部地区更容易获取东部的市场信息,东部地区获取西部商品信息也更方便等。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罗纳河流域现代地貌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强烈,冰川侵蚀、沉积作用与罗纳河洪水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为世界区域略图。
材料二:瑞士山区滑雪场众多,拥有各种难度级别的滑道,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慕名而来。
(1)甲处为____(填地貌类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大量拆除罗纳河流域大坝,导致河流输沙量____(填“变大”或“变小”),甲处面积____(填“变大”或“变小”),导致洪水期河流搬运至甲处的颗粒粒径____(填“变大”或“变小”)。
(2)从冰川作用角度,分别说出山地和谷地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3)从地形角度,分析瑞士山区发展滑雪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河口三角洲 变大 变大 变大
(2)冰川侵蚀造成山地坡度大,流速快,上游来水快;冰川侵蚀造成谷地宽阔,流速慢,排水不畅;冰川搬运堆积物在谷地堆积,阻碍河流流动。
(3)地势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盛行西风在山区受地形抬升,降雪量大;地势起伏变化大,滑雪赛道种类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甲处为罗纳河注入地中海的入海口,河口泥沙堆积加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大量拆除罗纳河流域大坝,河流径流量增大,导致河流输沙量变大;甲处三角洲由于泥沙堆积增加,从而面积变大;由于大坝拆除,河流的输沙能力增强,导致洪水期时河流搬运至甲处的颗粒粒径变大。
【小问2详解】
由于冰川不断对山体进行侵蚀作用,使山地的坡度增大,河流的落差变大,流速加快,使得上游来水速度快,容易加剧洪涝灾害;冰川侵蚀会形成较为宽阔的U形谷,此类谷地较为宽阔,地表径流流速较慢,使该地区排水不畅,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由于冰川会搬运大量的砾石和冰碛物,这些堆积物会在地势较低的谷地处堆积,阻碍河流流动,造成排水不畅,使谷地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加剧。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瑞士山区为阿尔卑斯山脉,其地势高,气温低,积雪的时间长,适合发展滑雪旅游的时间较长;由于阿尔卑斯山脉为东西走向,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在山区受到地形的抬升,使山区的迎风坡处降雪量大;由于阿尔卑斯山海拔较高,与周边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势起伏变化大,使当地滑雪场能够开发多种难度的滑雪赛道。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克拉玛依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大。2023年7月,当地政府发布《克拉玛依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构建氢能产业链,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氢都”。
材料二:图1为新疆区域略图。图2为氢能产业链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克拉玛依制氢的能源优势。
(2)与直接利用风光发电相比,简述当地发展风光制氢的出发点。
(3)克拉玛依发展制氢产业对石化工业的有利影响。
【答案】(1)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 大风天气多,风力资源丰富。
(2)风光发电不稳定;氢能可储存; 氢用途更大;延长产业链。
(3)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克拉玛依身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夏季风影响小,冬季风影响大,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因此能源优势有:多晴天,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距冬季风源地近 ,大风天气多,风力资源丰富。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风光发电不稳定,不均匀。白天光伏发电,晚上不发电。风季风电大量发,没风的时候发电量骤降,而风光制氢后,氢能可储存;由图2可知,氢除了产生氢能供热,还可用于精制原油,生产石化产品,因此氢用途更大,风光制氢可延长产业链;
【小问3详解】
读图2可知,利用石化工业的废渣结合氢可发展精制原油产业,因此克拉玛依发展制氢产业对石化工业的有利影响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废渣,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年高一(上)期末地理A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9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