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4355/0-17390666916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4355/0-1739066691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94355/0-173906669173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们关注的算法,并非直接等同于9世纪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在研讨数学问题时提出的“算法”概念,而是以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为核心的现代人工智能算法。现代人工智能算法超越了数学领域,通过数据分析和程序运行对算法对象进行计算和判断,对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作出决策:从路线优化到伴侣寻找、从消费指南到新闻推荐,许多现实难题都在算法的帮助下获得有效而快速的解决。显然,算法最显著的优势在于降低人的决策成本,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决策成本的降低需要人付出另一种代价,而且此代价可能非常的昂贵。
数字技术记录下我们的一切,每一次点击、每一个步骤、每一次行动汇集成庞大的数据库,个人或群体因此成为可计算的对象。在此过程中,数据逐渐获得中心地位,以数据分析为技术核心的算法便可获得对数字主体的控制权。可以说,全面数字化的人是智能算法技术逻辑的内在规定和必然结果。数据作为算法的基础和前提,带来了算法时代数字化生存的困惑:谁有能力和权力控制数据?谁在实际控制着数据?控制了数据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理论资源与制度设计中,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天然属于个人所有,而算法时代的个人数据却不断由个人控制向社会控制转移。数据控制权的转移带来的社会影响具有根本性。无论是欧洲基于尊严维护的个人数据保护理论,还是美国基于个人自由保护的隐私理论,都认为个人数据控制权当属个人所有,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其理论落脚点都是个人自治。但算法之下,个人数据归由个人控制的现实基础濒临瓦解,数据不断从科技领域向社会领域入侵,数据控制权不断从个人向社会迁移,个人数据保护的既有路径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使数据个人控制的可控性基础不复存在。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个人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信息系统的记录之下,互联网企业和各类平台机构掌握着用户所有行为的数字痕迹,并能通过技术分析轻易关联至个人。一方面,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资本层面,个人都无法对抗这些平台或机构对自身数据的收集与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数据被如何收集和使用,更无力抵抗被算法暗箱操纵;另一方面,个人如果纯粹以拒绝的姿态对抗信息系统,则会遭遇在数字社会寸步难行的“被遗弃”境地,将无法获得现代生活必要的信息保障,而且,数字生活中的数据体量也已远远超过个人所能掌控的范围,必须依靠计算机和算法进行处理。因此,个人数据由个人控制的理念已经不再具备现实性。在个人对个体数据无法自控的情形下,人和社会在算法面前沦为“透明”。
其次,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价值被不断强化。数据可以形成新的公共空间,“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物质特性把主体建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中,因为这个公共领域是数字的”。尽管个人数据具有私人性或隐私性,但数字公共领域的形成以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为前提。数据的公共性和共享性决定了个人数据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个人数据只有以其公共性和社会性为根本属性时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因此,仅仅赋予个人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从而将个人信息私有化,被认为是狭隘的,对数据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强调也会导致数据不断失控于个人,数据属性呈现出不断去隐私化的趋势。
其三,个人数据的社会控制论契合了资本的逻辑与社会治理的策略。这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个人数据不断商品化;二是个人数据收集不断合法化。个人数据商品化是新数字经济的资本逻辑,数据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控制力被充分认识和挖掘,人们也不断为其脱离个人控制转为社会控制寻求各种正当化与合法化路径。个人信息成为商业巨头最重要的商业资源,无论出于资本的逻辑还是社会治理的需求,想要利用大量个人数据达成自身目标就必须使数据收集不断合法化。因此,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被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合法性依据,或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或以经济发展为指向,或以美好生活为承诺。
个人信息全方位脱离个人控制,人在算法之下便成了“透明人”。“透明”这个词在当代公共话语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对“透明”孜孜以求。“透明社会”最核心的观念在于,社会的系统性“透明”对个人具有强迫性和控制力,因而包含暴力元素。现代智能算法体现出技术的社会属性,个体时刻处于信息与行为的敞开状态,且没有节制,也没有边界,人类主体被降维至功能组件式的存在,人的精神层面会因为过度暴露而倦怠麻木。可以预见,身处公私边界消失、零隐私的“透明”环境之中,精神层面的焦虑将长久地伴随人类。
(选自王敏芝《算法之下:“透明社会”的技术与观念》,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工智能算法可降低人的决策成本,帮助人们有效而快速地解决许多现实难题,但它也能将人类主体降维至功能组件式的存在。
B.在欧洲个人数据保护理论或美国隐私理论看来,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应该属于个人所有,而算法时代的个人数据却彻底变成社会所有。
C.个人数据交由社会来控制既符合资本的逻辑,也契合社会治理的策略,互联网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努力使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合法化。
D.人在算法面前变成了“透明人”,社会的系统性“透明”对个人含有暴力元素,身处这样的环境,人在精神层面的焦虑将会长存。
2.下列对“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价值被不断强化,这是个人数据保护的既有路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B.个人数据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这是由数据的公共性和共享性决定的,也是个人数据成为现代社会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条件。
C.个人数据既有公共性与社会性,也有私人性或隐私性,而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是数字公共领域形成的前提。
D.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被强调,是个人丧失对数据的控制权并让数据属性呈现出不断去隐私化趋势的原因。
3.下列言论与文中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在以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主导的网络空间中,用户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处于“无感”和“无奈”的状态。
B.在数字时代用户只有让渡部分个人权利才能参与正常的现代社会生活,这就赋予算法平台空前权力。
C.全面的数字化建构使得个人信息自主性趋于消解,透明化生存中个人信息自主与隐私自控很难实现。
D.算法社会的“破坏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其带来的不是文化之死,而是更为多彩的文化。
4.个人数据由个人控制的理念为何会变得行不通?请结合第四段,简要概括原因。
5.某微信公众号拟刊发本文,为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请你为本文写一则简短的论文摘要。要求:包含研究目的、内容、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鹂
——病期琐事
孙犁
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呜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①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
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②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
“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
“养病么,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
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③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
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④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欲写黄鹂,却从“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下笔,并扯开来提到其他鸟儿,这就为黄鹂出场蓄了势,也对黄鹂形象有映衬效果。
B.文中提到的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及其女朋友、卖鸟笼的老头儿,这些人都缺乏一颗对于美的怜惜之心,都有为“我”所反感的一面。
C.黄鹂之美的呈现与黄鹂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在春天的江南,“我”之所以能够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是因为自由的环境释放了黄鹂的天性。
D.全文多处使用抑扬手法,比如在阜平县山村和太湖见到黄鹂用的都是扬笔,而在青岛养病期间见到黄鹂用的都是抑笔,这使行文起伏有致,富有波澜。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写黄鹂的啼叫声,既抓住了鸣禽的特征,又给人以循声问貌的期待。
B.句子②既显出“我”对黄鹂的爱恋不舍,也为下文史同志打黄鹂埋下一笔。
C.句子③用反语,表达了“我”对枪杀海鸥的那对男女的讥嘲、愤恨与怜悯。
D.句子④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黄鹂与环境相互发挥、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8.本文副标题为“病期琐事”,作者称与黄鹂有关的几件事是“琐事”,用意是什么?
9.最后两段的加入,使本文的写作内容、表达方式、思想主旨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景初二年,(宣帝司马懿)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文懿果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沉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诸将言曰:“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帝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帝谓诸将曰:“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纵兵逆击,大破之。贼保襄平,进军围之。
会霖大水,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司马陈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
(选自《晋书·宣帝》,有删节)
材料二: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删节)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不欲A战B虽画地而守C之D敌不得E与我战者F乖G其所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临时驻扎,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相同。
B.邀,邀请,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相同。
C.而,表转折,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而”用法不相同。
D.雨,像雨一样,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帝先部署大量兵力,大张旗鼓地出击敌军南面,待敌军精锐兵力转移到南面,他又大张旗鼓地出击敌军北面,显示了宣帝“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能力。
B.面对诸将对于“不攻贼而作围”的困惑,宣帝作了精辟解说,他一方面识破了敌军坚营高垒背后的诡计,一方面制定了巧妙的应敌之策,可谓知彼知己。
C.面对司马陈圭“昔急攻今安缓”的困惑,宣帝从敌我双方的军力、粮草对比以及当下的天气等方面作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孙子“兵无常势”的军事思想。
D.材料二从理论上强调掌握作战主动权、避实击虚、因势而变等的重要性,材料一从实践上成功运用了这些理论,可见宣帝和孙子都对作战规律洞若观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霖潦,大水,贼恃水,樵牧自若。
(2)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
14.材料一中宣帝司马懿“弃贼而向襄平”的做法,体现了材料二中哪些作战原则或策略?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来前天青水碧,江天相连,风平浪静,意在为下文的风起潮涌暗暗蓄势。
B.“鳌戴雪山”两句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大潮的汹涌澎湃,观涛随即达到高潮。
C.潮过风息后,山、霞、鸟愈发明丽,“隔江”句用正衬手法表现夜的寂静。
D.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观涛过程完整,镜头切换自然。
16.前人评此词“以画为词”,请简析本词在取景、动静、设色上的特点。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节选》一诗中“ , ”两句,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族源出身,表明他对华夏文明的发自内心的认同。
(2)《桂枝香·金陵怀古》暗用前人诗句却浑然无迹,如“ ”一句化用了谢朓“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一句化用了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
(3)古人写落叶,有时爱用“落木”这个意象,譬如“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建”, A ,就是古代建筑,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近来,“古建游”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无论是直播间,还是旅游网站,(甲)。数据显示,在某青年社交平台上,“古建游”累计曝光峰值达1.3亿次,相关旅游笔记发布超2万篇。饱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为何会受到那么多青年的追捧?这股追捧古建的潮流能否为守护文化遗存注入鲜活力量?
广布于华夏大地的古建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了一部部展示中华文明的恢弘交响曲。从北京的“古都之脊”,到晋中的院落民居,再到江南的水榭廊桥,这些实体的文化瑰宝为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留下了生动印痕。如能亲临其间观赏这些古朴典雅的建筑,人们不仅会感佩这些古建建筑者的魄力,(乙)。古建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了多种艺术样式而呈现出直观的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设计的构图之美,还是雕梁画栋的色彩之美,抑或书法篆刻的线条之美,皆是集百工建筑美学造诣于一体的。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在“古建游”中沉淀出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自信。伴随着“国潮”“新中式”的热潮迭起,青年的探索欲得到大大激发。他们不再满足于 B 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认知层面拓展深度和广度,对历史文化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①一些历史文化街区,②将高科技和古建筑深度融合,③让青年在寻访古建的过程中满足想象中的古代生活。④比如穿汉服有了逼真的活动空间,⑤动漫中的虚拟场景反而有了现实对照。在媒介平台相关活动的助推下,一些小众景点中的古建也开始“走出深闺”。日前山西文旅部门推出“探访守庙人”活动,让一个个原本 C 的小众群体跃然网端,不少青年慕名前来。被点燃了便会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开去的寻访古建的兴趣将为了解、保护和利用古建增添更多青春色彩。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 B C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甲
乙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21.文中加点的两个短语所使用的引号的作用略有不同,请指出两者的作用并说明理由。
22.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选择越多,可能性也就越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选择多多益善呢?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Z20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5届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王安忆曾评价李娟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