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86/0-17390063725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86/0-17390063725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1486/0-17390063725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一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综合题时,请用钢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10月,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进入最佳观测期。该彗星直径大约几十公里,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80660年。下图为彗星绕太阳运动轨迹及拍摄到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位于( )
A. 地月系以内 B. 地月系以外,太阳系以内
C. 太阳系以外,银河系以内 D. 太阳系以内,银河系以外
2. 2024年10月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进入最佳观测期时,推测其应位于( )
A. 远日点附近 B. 近地点附近 C. 远地点附近 D. 近日点附近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图文信息表明,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环绕太阳运行,属于构成太阳系的一个天体,位于太阳系以内,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因此该彗星位于银河系以内,由于该彗星并不环绕地球运行,因此不在地月系以内,应在地月系以外,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彗星主要由冰物质构成,在远离太阳时,体积较小,亮度很低,很难观测,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星冰物质挥发,形成彗发,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形成彗尾,越接近太阳,彗尾越长,彗发和彗尾的亮度越大,越容易被观测到,因此2024年10月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进入最佳观测期时,该彗星应位于近日点附近,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北京时间9月14日23时29分,太阳活动区爆发了一次明显的耀斑,其峰值强度达到大耀斑等级。耀斑爆发之后不久,大量太阳等离子体被向外高速抛出,形成日冕物质抛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耀斑( )
①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②持续时间约为11年
③是太阳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表现 ④表现为太阳表面增亮的斑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此次大耀斑爆发没有给我国造成很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
A. 没有对电离层产生干扰
B. 大耀斑爆发时我国正处在夜间
C. 我国对太阳活动提前作了准确预报
D. 向外高速抛出的太阳等离子体没到达地球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故①错;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不是持续时间,②错;耀斑是太阳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表现,表现为太阳表面增亮的斑块,③④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耀斑爆发抛射的等离子体会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干扰,A错误;材料信息只能说明我国监测到了此次太阳活动,不能证明我国对其提前作了准确预报,C错误;耀斑发生于北京时间9月14日23时29分,此时我国正处在夜间,B正确;大量太阳等离子体向外高速抛出可能会到达地球,D错误。故选B。
2024年初,科学家在湖北十堰市坎子山地区发现了新的植物化石群,经调查发现该植物化石群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2亿至3.4亿年。这是十堰市继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被发现后又一重要古生物化石群落。图1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图2示意该地发现的多形铲羊齿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植物化石群所在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裸子植物繁茂
C. 哺乳动物兴盛 D. 形成丰富铁矿
6. 相对白垩纪恐龙生存时期,该植物化石群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 )
A. 冷干 B. 暖湿 C. 冷湿 D. 暖干
【答案】5.A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该植物群距今约3.2至3.4亿年,推断其处于古生代的后期。该时期蕨类植物繁盛,两栖动物开始出现,A正确;裸子植物繁茂出现在中生代时期,B错误;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兴盛,C错误;铁矿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大量形成,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图一可知,3.2-3.4亿年间,处于降水偏多、温度不断下降的时间段,因此为冷湿的气候特点。故选C。
珠母云,又名贝状高层云,多出现在高纬地区离地面20~30km的高空。云体在阳光照射下常伴有较淡的紫、蓝、红、黄等近乎同心排列的光弧,犹如阳光下贝壳闪耀的色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珠母云常见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 平流层 B. 电离层 C. 对流层 D. 高层大气
8. 有关珠母云表述合理的是( )
A. 易形成降水天气 B. 以垂直移动为主
C. 彩色光弧与极光成因不同 D. 极夜出现期间观察效果好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0-12公里。在极地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8-9公里。珠母云出现在20-30km高度,应在平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彩色光弧是太阳照射形成,极光是太阳活动形成,成因不同,C正确;平流层的水汽少,难以形成降水,A错误;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B错误;极夜没有太阳光,无法观察,D错误。故选C。
2024年8月16日7时35分,中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6.1级地震,地震造成台湾及周边省份震感明显。图1为震中位置和福建网友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收到的预警通知,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依据是( )
A.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且纵波破坏性较小
B. 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且纵波破坏性较大
C. 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且横波破坏性较小
D. 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且横波破坏性较大
10. 该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中,明显错误的2处是( )
①莫霍面 ②古登堡面 ③软流层 ④岩石圈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依据主要是预警通知的电磁波信号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震波不同类型传播速度差异。从地震波不同类型传播速度差异角度来看,地震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一般认为传播速度较慢的横波产生的水平晃动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更大,纵波产生的上下颠簸造成的破坏性较小,当地震发生时,地震预报台收到先到达地面的纵波时及时发布预警,从而快速做出应急反应,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读该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图中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位置标注正确;软流层应位于地下400千米之上,因此软流层位置标注错误;岩石圈应包括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和莫霍面之上的地壳,而图中岩石圈只包括莫霍面之上的地壳,因此岩石圈标注错误,由此判断,①②错误,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赛道设计采用密闭的空间结构,其作用是白天遮阳与降温,夜晚保温与防风,为运动员提供优质的比赛环境(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赛道空间结构具有遮阳、降温作用,主要减弱了图2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该赛道还具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该赛道结构是密闭的空间,可以增加图2中( )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材料可知场馆的作用是白天遮阳、降温,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内的太阳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②是大气削弱作用。遮阳、降温即削弱了图2中③大气层内的太阳辐射,相当于②即大气削弱作用。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12题详解】
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赛道设计采用密闭的空间结构还具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该结构是密闭的空间,可以增加图2中⑤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D对;该密闭的空间结构白天遮阳与降温,所以削弱了图2中③大气层内的太阳辐射,B错;对①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到达地面的③大气层内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所以④地面辐射减少,C错。故选D。
“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采用房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的方式增加穿堂风纳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该地“穿堂风”原理的是( )
A. B.
C. D.
14. 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B. 增加地面平整度,便于通风
C. 增加房前屋后的温差 D. 提高夜晚庭院温度,增加风力
15. 只考虑天气状况,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13. B 14. C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该地传统民居采用房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的方式,由林木的热容量大于石质地面,白天太阳高度较高时,房前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一定高度的空中形成高气压,而屋后林木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一定高度的空中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从屋后吹向房前(凉爽的穿堂风),空中气流由房前吹向屋后,形成局部热力环流,选项B中的环流与之相符,与选项A中的环流相反,B符合题意,排除A;夜晚房前、向屋之间局部热力环流与白天相反,选项CD中的环流与之相反或不同,排除CD。故选B。
【14题详解】
穿堂风是因房前和房后的冷热不均形成的,白天房前和房后的温差越大,穿堂风越强。石质地面比热容较小,白天时升温快,近地面气温高,可以使房屋前后温差增加,从而增强穿堂风,C符合题意;石质地面减少下渗,不一定会增加湿度,且减小下渗、增加湿度与增强穿堂风关系不大,排除A;地面平整不一定会增强穿堂风,排除B;石质地面降温快,晚上温度较低,不会提高夜晚庭院温度,增加风力,排除D。故选C。
【15题详解】
图A和图C中白天和黑夜均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保温作用强,故而白天温度不高,夜晚温度不低,昼夜温差相对较小,排除AC;图B和图D白天和黑夜均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较大,与图B中的山林相比,图D中的石质地面热容量较小,白天升温快于山林,黑夜降温也快于山林,因此昼夜温差石质地面大于山林,D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D。
2024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此时风力最大的是( )
A. 成都 B. 北京 C. 昆明 D. 上海
17. 若此时三亚的小明正在放风筝,风筝在脱手的瞬间朝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材料可得,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因此可以判断,昆明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昆明的风力最大,故C正确;A、B、D错。选择C。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本道题主要考查等压线的判读,风向由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图示为北半球,因此风向向右偏,可以判断,三亚吹东北风、风筝顺着东北风往西南飞,故D正确,ABC错。选择D。
2024年入汛以来,受连续强降水影响,鸭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7月28日丹东市启动城市防汛应急响应,立即开展城区沿江防洪交通门封堵工作(图1)。图2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鸭绿江流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包括( )
①海陆间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19. 防洪交通门封堵,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③ B. ④ C. ⑤ D. ⑨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鸭绿江最终注入黄海,属于外流河,因此海陆间循环是鸭绿江流域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之一,①符合题意;鸭绿江流域的水体通过陆地蒸发、陆地降水构成陆地内循环,因此鸭绿江流域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还有陆地内循环,③符合题意;鸭绿江流域的水体没直接参与海上内循环的海洋蒸发、海洋降水等环节,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9题详解】
根据图2箭头的位置和指向判断,图中③为陆地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⑨为下渗、⑤为地下径流。防洪交通门位于河堤之上,防洪交通门封堵可防止河水漫过大堤进入市区,因此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与降水、地下径流、下渗的直接关系不大,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24年中秋佳节,钱塘江适逢大潮汛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迎来年度传统观潮盛季。下图为杭州湾至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造成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天体引力 ②海湾形状 ③海陆风 ④洋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21. 下列人类活动与潮汐关系最小的是( )
A. 海水养殖 B. 潮汐发电 C. 港口建设 D. 海水淡化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潮汐的形成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自转三个主要因素有关,①正确;钱塘江大潮相较于其他海域的潮汐势力更强,主要与其所在地区—杭州湾有关。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杭州湾类似于喇叭口形状,当海水向内涌入时,由于水道逐渐狭窄,海水被不断压缩,能量聚集,因而浪潮更大,②正确;海陆风虽然会引起海浪,甚至风暴潮,但周期性的潮汐运动与海陆风没有联系,③错误;洋流是海水的大规模向着一个方向的流动,不是形成潮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根据书本知识可知,人类利用潮汐进行紫菜养殖、潮汐能发电,同时建设深水港湾以及船只进出港口都要考虑潮汐的影响。但是海水淡化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用以工农业生产和饮用等,与潮汐没有关系,D正确,ABC错。故选D。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西南各省分布较为广泛。下图示意不同发展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③①④
23.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区( )
A. 气候温暖湿润 B. 地表岩石类型为花岗岩
C. 风力侵蚀显著 D.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首先要形成较厚石灰岩,石灰岩多在浅海环境沉积形成,如图①,石灰岩的溶蚀需要在较高处进行,因此形成后的石灰岩应地壳抬升到较高海拔,如图④,抬升到高处的石灰岩体经初期溶蚀形成地表的漏斗和地下小溶洞,如图②,进一步的溶蚀地表形成石林、溶洞扩大并在其中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地貌,如图③,由此判断,图中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从而形成具有较强溶蚀力的水流,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A正确;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区可溶性的石灰岩分布较广,而花岗岩不属于可溶性岩石,不是当地地表岩石主要类型,B错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区气候湿润、地形起伏大,风力较弱,风力侵蚀并不显著,C错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区地表多裂隙和漏斗,地表水容易下渗,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D错误。故选A。
鲐鱼,游泳力强,能作远距离洄游,繁殖期为3-6月,盛期为4-5月,我国近海鲐鱼资源丰富。下图为“我国主要鲐鱼产卵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推测鲐鱼产卵最适宜的水温是( )
A. 0-5℃ B. 5-10℃ C. 15-20℃ D. 25-30℃
25. 鲐鱼产卵场位置随季节不断变化,主要取决于( )
A. 海水温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密度 D. 海水深度
26. 甲洋流为( )
A. 北半球寒流 B. 北半球暖流 C. 南半球寒流 D. 南半球暖流
【答案】24. C 25. A 26. B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纬度位置可知,图示陆地区域主要为我国南方,最冷月(1月)均温在0-15℃,而读图可知,鲐鱼产卵场的位置变化日期是由4月30日至7月30日,4月30日至7月30日的温度应高于15℃,所以推测0-5℃、5-10℃不适宜鲐鱼产卵,排除AB;4月30日至7月30日的温度应高于15℃,读图可见,到了夏季,近海水温升高较快,离近海越远,水温升高越慢越适宜产卵,所以推测夏季陆地25-30℃温度较高不适宜近海鲐鱼产卵,故由6月30日至7月30日表现为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东移,排除D;综上推测鲐鱼产卵最适宜的水温是15-20℃,C对。故选C。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鲐鱼产卵场的位置,由4月30日至6月30日,表现为北移,由6月30日至7月30日表现为东移;结合所学知识,春季,低纬度水温较高,随着由春转夏,低纬度水温继续升高,鲐鱼需往纬度较高、水温较为适宜的海域产卵;到了夏季,近海水温升高较快,离近海越远,水温升高越慢越适宜产卵;又由上题分析可知鲐鱼产卵最适宜的水温是15~20℃,综上,鲐鱼产卵场位置随季节不断变化,主要取决于海水温度,A对;材料没有提及鲐鱼产卵与海水盐度、密度、深度的关系,且海水盐度、密度、深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BCD错。故选A。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洋流位于北半球,自南向北流,且由低纬度水温较高的海域流向高纬度水温较低的海域,因此判断甲洋流是北半球暖流,B对,ACD错。故选B。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由城墙、烽火台、瞭望塔、关城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其中关城是在古代城市城门外建一圈城墙为主城门。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及关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长城城墙所在的地形部位主要是( )
A. 山脊 B. 山谷 C. 鞍部 D. 陡崖
28. 推测图中关城最有可能位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7. A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结合地形图可以看出长城城墙多位于等高线向低处凸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起为山脊,A对;等高线向高处凸起为山谷,B错;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为鞍部,如图中③处,C错;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为陡崖,D错。故选A。
【28题详解】
关城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结合其图片可以看出,关城具有城墙且下方有连接道路的出入口,关城下方地形相对平坦,符合③处的特征,C对;①②④处都没有道路分布,不符合图片所示特征,ABD错。故选C。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基岩海岸分布着众多如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海岸地貌(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塑造图示海岸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 )
A. 流水与潮汐沉积 B. 风力与洋流搬运
C. 海浪与流水堆积 D. 海浪与风力侵蚀
30. 下列对海蚀柱形成过程的推理,合理的是( )
A. 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 B. 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C. 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 D. 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柱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穴等海岸地貌主要是由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也包括海风的侵蚀力),D对;流水与潮汐沉积,主要形成沉积地貌,而非这些侵蚀地貌,A错;海浪与流水堆积,通常形成海岸堆积地貌,如沙滩等,而非这些侵蚀地貌,C错;风力与洋流搬运的过程中不会直接形成地貌,B错。故选D。
【30题详解】
海蚀柱指的是在沿海地带与海岸分离的岩柱,海岸被侵蚀出海蚀洞穴——海蚀洞穴被侵蚀穿变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坍塌与海岸分离形成海蚀柱和海蚀崖。B对,排除ACD。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蜿蜒在中国西部边境的219国道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全长超过一万千米。沿途冰川雪山、沙漠戈壁、峡谷、喀斯特地貌等应有尽有,是中国最长、最美的景观大道。下图为219国道走向示意图及沿途附近拍摄的景观图片。
(1)说出甲、乙、丙三幅景观图片的地貌名称。
(2)描述丙图地貌的景观特点。
(3)图中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简述其原因。
【答案】(1)甲:风蚀蘑菇。乙:沙丘。丙:峡谷。
(2)“V”形河谷;深度大,两岸岸壁险峻陡峭;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甲、乙、丙三幅景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甲、乙两幅景观图位于我国西北的新疆,甲为风力侵蚀地貌的风蚀蘑菇;乙为风力堆积地貌的沙丘;丙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为流水侵蚀地貌的峡谷。
【小问2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丙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为流水侵蚀地貌:峡谷。河谷包括谷坡和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其景观特点有:总体来看河谷横剖面形态为“V”形河谷,河谷深度大;谷坡特点为两岸岸壁险峻陡峭,山高谷深;谷底特点为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由于水流速度较快,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小问3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长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比较洁净,尘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水汽含量少,云量较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短,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平均较大,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综上原因,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也是我国盐度最低的海域。下图为渤海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分布。
(1)描述图示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状况。
(2)渤海是我国盐度最低的海域,请分析原因。
【答案】(1)由南向北,表层海水盐度先增大后减小;由近岸向外海,表层海水盐度逐渐增大。
(2)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有多条河流注入淡水,产生稀释作用;海域较为封闭,海水交换少。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析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可知,渤海南部的海水盐度较低,渤海的中部,盐度较高,北部的海域,海水盐度较低,所以渤海由南向北,盐度先增大后减小。综合渤海海域的海水盐度的等值线,由沿岸到外海,表层海水盐度会逐渐增大。
【小问2详解】
不同海域,影响盐度的因素不同。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等。在近岸地区,海水盐度通常还会受入海径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结合中国地理知识,渤海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因此海水的蒸发量较小,海水的盐度较低;有渤海附近有多条河流注入,会带来大量淡水,进一步降低海水盐度;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渤海域较为封闭,海水交换少。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地处燕山丘陵之中,是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库建成后,密云区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使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图1为密云水库景观图,图2为密云区等高线地形图。
(1)指出图1景观图中包含的地球外部圈层名称。
(2)简述林木覆盖率的显著提高对该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与南部相比,夜晚水库北侧风速较大,从热力环流角度解释原因。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表径流减少;增加下渗;地下径流增多;植物蒸腾增大。
(3)密云水库与周边地区形成湖陆风,夜晚以陆风为主;密云水库与北部山地形成山谷风,夜晚以山风为主;水库北侧的山风与陆风方向大致相同,相互叠加,风力较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景观图中有水圈(密云水库中的水)、生物圈(林木覆盖)、大气圈(大气)。
【小问2详解】
当林木覆盖率的显著提高时,更多的植物叶片和枝干能够拦截降雨,植被的根系有助于土壤保持松散和透气,提高了土壤的渗水能力,植被的落叶和枯枝也能增加地表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随着地表水下渗量的增加,地下水位也会相应上升,从而增大了地下径流量,减小了地表径流量,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提高林木覆盖率意味着有更多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
【小问3详解】
密云水库与周边地区形成湖陆风。夜晚,密云水库,降温慢,温度较高,近地面形成低压。周边陆地降温快,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形成陆风。读图可知,密云水库南侧地形平坦,西、北、东三面环山,北侧受地形影响会形成山谷风,夜晚吹山风,与北侧陆风的风向大致一致,相互叠加,加大了陆风的风力,因此夜晚密云水库北侧的风速大于南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卷(PDF版附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