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213/0-17390049579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213/0-173900495800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91213/0-17390049580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堂上,李老师喜欢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断追问,那气势真有点咄咄逼人。
B. 我们面对同样一件事,因为看法与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可能参差不齐。
C. 我县正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我们对此不能漠不关心,一定要从我做起,积极响应。
D. 神舟十三号的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要在中国空间站中生活6个月,这将创造中国航天史上美不胜收的纪录。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文中描述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爱和无尽的怀念。
B.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语言简练传神,名士们的形象都跃然纸上。
C.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如《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展示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的小说集。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古诗文句子。
古诗词中有些特定意象饱含的情感或意境具有固定性,但也不全是如此。比如“夜雨”,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 ______ ”着重于凄苦,而陆游的“ 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更显雄壮。再比如,同样是“月”,李益的“回乐烽前沙似雪, ______ ”着重刻画了夜晚的凄凉,曹操的“ ______ ,若出其中”写出了大海容纳万物的胸襟。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4.在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探究阅读方法,请你补充表中内容。
5.阅读下面从《西游记》中摘录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祖师道:“我也不怪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菩提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乙】你看他忍气别了唐僧,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 B。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1) 祖师和唐僧分别因为什么原因赶走孙悟空呢?
(2) 孙悟空除了神通广大、本领高强,从选文内容看,他还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汲取书中营养,感悟人生。从寿镜吾先生那把不常用的戒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质朴、和 ǎi_____的老人;从消除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qí_____中,我们理解到了莫怀戚先生的责任与担当;从白求恩大夫对同志的极端热忱( )中,我们体会到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从童话里皇帝赤身游行的荒诞( )、滑稽的行径中,我们感受到了自欺欺人的丑陋和真诚的可贵。 通过读书,可以使我们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修养。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热忱 ______
荒诞 ______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和ǎi ______
分qí ______
(3) 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7.读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让我们的心灵世界逐渐变得广阔,变得丰富多彩。班级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 【深情朗读】下面是某同学的读书感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你认为加线句中哪一个词语需要重读?为什么?
阅读,是一种感受。走进春天, 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走进夏天,刘湛秋笔下热烈而粗犷的雷雨浇灌灼热的大地……
(2) 【组合对联】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
走进去百态人生自可阅尽大千世界方能悟透出得来
上联: ______ ;
下联: ______ 。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陕北的秋
①立秋风爽,陕北大地开始变得丰饶而斑斓。
② 清晨,白雾从山谷里升起,悄悄地蒸腾在梁茆(黄土高原地貌)之间,一团团地漫溢,犹如数不清的羊肚子巾,绾在树的头上、缠在山的头上、裹在村庄的头上。白得温润,纯得悦目,像是上天抖开的圣洁的衣裳。
③坐在硷畔上看缭绕的白雾,吃着玉米棒、甜南瓜、白洋芋、毛豆豆,秋的滋味便蔓延开来。栅栏上的牵牛花儿吹起了紫色小喇叭,飞来的蜜蜂一朵又一朵地仔细检阅;菜园里的黄瓜、白菜、茄子、辣子、西红柿挂着露水,以新鲜的模样等待阳光抚摸;黑猫无声地走来,咪咪叫着卧在了小凳旁;红的鸡、白的鸡,聚到草丛里咕咕地觅食;椋鸟在栅栏上翘起黄尾巴,叫出一串串花腔。
④日头升起几竿子高,雾气渐渐遁去了踪影。山上山下变得碧汪汪、亮晃晃的。田野上淡黄和深绿参差。糜子顶着卷发,谷穗儿低垂,玉米林站成了一个又一个方阵。鹞子飞起飞落,宽宽的翅膀把天空擦得异常清澈。
⑤走在馨风荡漾的山里,犹如踩在了软绵绵的花海之上。那黄格灿灿、蓝格英英、白格生生、紫格楚楚的花儿,铺在路边,绽在地畔,挂在塄上,一片片一簇簇一堆堆地妖娆,绊着裤脚,挂着衣袖,拦着眼睛,牵着心魂,让人舍不得,离不开。举目远望,一坡又一坡粉红粉红的荞麦花儿,明艳在山峁之上,美如锦缎。
⑥山里长满了树,秋风卷起哗哗声响。结满小红灯笼的是苹果树,绿玉般压弯枝头的是梨树,红唇点点的是桃树,碎玛瑙般一串串的是枣树。看着眼馋,走到树下,揪几颗吃。转头之间,便有提了篮子的妇女走来,笑盈盈地说:“山里瓜果梨枣多,您尽管吃呀,不吃就烂在了地里。”
⑦相逢就是缘,上门便是客。无论是否相识,上饭点儿山里人都会热情挽留。跟她过山坡,只见院子外的硷畔上灿烂着一大片格桑花。她踢开跑来的狗儿,赶走树下的鸡娃,把饭桌支在阴凉儿里,端上瓜果,泡上茶水,唤来丈夫聊天作陪。窑洞里做饭的刀杖声响起,不一会儿就端上酸汤剁荞面。酸汤浮了油花花儿,飘出野葱野蒜特有的香;剁出的荞面条儿细长若芒,入口即化。天上白云飘动,坡上林草葳蕤,院里花卉竞放,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旷野,恍若身在世外桃源。我继续赶路,夫妻俩直把我送上山梁,目送我远去。
⑧黄昏来了,炊烟扶摇在村庄上空,牛儿羊儿从山道上成群结队地归来,夜色逐渐朦胧。我坐在土院子里,和山里人谈农桑光景,享清风吹拂。不知不觉间,银河已挂在空中,无名鸟儿时远时近地啼啭,四周溅起了虫儿们的低吟浅唱,在窗口边、门脚下、窑背上、院子外。
⑨睡在土窑洞里,有种安逸和踏实。靠着玻璃窗,看月儿一寸寸地爬上东山,看银辉泻在土炕上,给院子抹上霜白。蜘蛛在窑檐上编出鸵白丝大床,葡萄架上的蝈蝈还在嘶鸣,静谧里似有笛声穿梭,心思绵延,忽然就有信天游的歌声隐约传来:
⑩三更子月儿树梢儿上动。
⑪花棱儿窗子呀格外明……
(1) 请在选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陕北大地丰饶与斑斓特点的句子。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清晨,白雾从山谷里升起,悄悄地蒸腾在梁茆(黄土高原地貌)之间,一团团地漫溢,犹如数不清的羊肚子巾,绾在树的头上、缠在山的头上、裹在村庄的头上。
(3)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 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啜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 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 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⑤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 赏析文中加线的句子。
①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从修辞角度赏析)
(3) 文章以《超重》为题有什么好处?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丙】
周老莱子①,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②。行年③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④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注】①老菜子:东周时期思想家心道家人物。②甘脆:美味佳肴。③行年:年龄。④堂:正房。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不逾矩 ______
②子在川上白 ______
③国人道之 ______
④丁氏对曰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3) 从【乙】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丙】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1) 对【甲】【乙】【丙】三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表明时间已到暮春初夏,杨花落尽,杜鹃声声表达了诗人心中苦闷、彷徨、伤感之情。
B.【乙】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丙】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贯穿始终,诗人由自己写到故乡月,再由月写到人,月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D.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写到了月亮,月在他的笔下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充分体现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2)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加以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2.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有误,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该成语属于褒贬不当。
B.有误,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不符合“因为看法与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可能”的语境。用错对象。
C.正确。
D.有误,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不符合“中国航天史上的纪录”的语境。用错对象。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答案】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阑卧听风吹雨,受降城外月如霜,日月之行
【解析】答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 受降城外月如霜 日月之行(重点字:阑、霜)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答案】31,在这一回中,猪八戒用激将法成功地激怒了孙悟空,使孙悟空愿意去帮助唐僧降妖,体现了猪八戒的聪慧,五猖会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专题探究的内容是关于猪八戒的“聪慧”,根据“助读资料”的提示,回顾原著相关内容可知,第19回是猪八戒被悟空降服,做了唐僧的徒弟;第20回的“半山中八戒争先”体现了八戒的“勇猛”;第23回是猪八戒贪恋美色、意志不坚定;均与探究的主题“聪慧”不符。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写唐僧被抓,为了营救唐僧,猪八戒来到花果山请孙悟空帮忙,孙悟空不肯。猪八戒使用激将法使孙悟空上当,答应和他一起去降妖,体现了八戒的“聪慧”,因此应该精读31回。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反而详写了自己背书的事,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根据助读资料中选自《朝花夕拾》和“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的提示,可知这个文段出自《五猖会》一文。回顾《五猖会》情节,可知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迎神赛会。
答案:
(1)31 在这一回中,猪八戒用激将法成功地激怒了孙悟空,使孙悟空愿意去帮助唐僧降妖,体现了猪八戒的聪慧。
(2)五猖会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朝花夕拾》文集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甲文中,菩提祖师告诫孙悟空:“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可见悟空被菩提祖师赶走的原因是:在师兄弟面前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引起祖师不快。乙文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形象。结合选段内容,从“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中可知,孙悟空不忍离开师父,懂得感恩,有情有义。
答案:
(1)悟空受众人挑唆,在师兄弟面前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加上八戒挑唆,一怒之下赶走孙悟空。
(2)懂得感恩,有情有义。
【小题2】
【解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6.【答案】【小题1】chén, dàn
【小题2】蔼,歧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1)chén dàn
(2)蔼 歧
(3)删去“通过”或“可以使”。
(1)本题考查字音。“热忱”的“忱”应读作“chén”;“荒诞”的“诞”应读作“dàn”。
(2)本题考查字形。“和ǎi”应写作“和蔼”;“分qí”应写作“分歧”。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修改意见:删去“通过”,让“读书”作主语;或者删去“可以使”,让“我们”作主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7.【答案】【小题1】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
【小题2】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解析】答案:
(1)示例一:“清脆”需重读,因为它体现了鸟鸣的动听。
示例二:“醉心”需重读,因为它表达沉醉其中之情。
示例三:“静谧”需重读,因为它体现乡间的宁静。
(2)示例:上联: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 下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1)本题考查朗读。句中需要重读的几种情况:①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常常重读;②作为定语、状语的形容词或副词常常需要重读。③作为定语的名词、代词,一般要重读。
联系“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可知,句中“清脆”作为定语成分,用来修饰“鸟鸣”,表现出鸟鸣的动听,需要重读。“静谧”作为定语成分,用来修饰“乡间”,表现出乡间宁静的氛围,需要重读。“醉心”作为句中的谓语,表达出沉醉其中的情感,需要重读。
(2)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同时注意上下联的区分,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分析所给词语,“走进去”和“出得来”,“自可阅尽”和“方能悟透”,“大千世界”和“百态人生”,两两相对,综合对联要求,即可得出上下联。示例: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文中能够体现陕北大地丰饶与斑斓特点的句子很多,例如:结满小红灯笼的是苹果树,绿玉般压弯枝头的是梨树,红唇点点的是桃树,碎玛瑙般一串串的是枣树。句中“苹果”“梨子”“桃子”“枣子”这些水果体现了陕北大地丰饶;“红”“绿”等描写颜色的词语体现了陕北大地斑斓的特点。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犹如数不清的羊肚子巾”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雾”比作“羊肚子巾”;“绾在树的头上、缠在山的头上、裹在村庄的头上”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白雾的分布特点、清晨大地上白雾弥漫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3)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本文通过描写陕北的山谷里的白雾、庄稼、花海、树木、农人、夜景,表达了对陕北的秋的喜爱之情。
答案:
(1)结满小红灯笼的是苹果树,绿玉般压弯枝头的是梨树,红唇点点的是桃树,碎玛瑙般一串串的是枣树。
(2)选文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山谷中升起的团团白雾比作数不清的羊肚子巾,并连用三个相同句式“……在……的头上”,简洁明确地交代了白雾的分布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清晨大地上白雾弥漫的景象。
(3)选文表达了作者对陕北的秋的喜爱之情。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文描写了陕北的秋景:山谷里的白雾、庄稼、花海、树木、农人、夜景,表达了对陕北的秋的喜爱之情。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概括事件可以按照六要素进行概括。
根据第①段“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可知,本文事件的起因:我”在机场送人;
根据第③段“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
第⑤段“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可知,本文事件的经过:看到一位小伙子和个女孩都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埋怨父母亲;
根据第⑥段“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可知,结果:感受到深切的父爱母爱。
据此概括事件:“我”在机场遇到两个出国读书的孩子埋怨父母给自己准备的行李超重。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第③段画线句,是儿子从包里往外掏超重的东西的情景。“气哼哼地”是神态描写,“这也带”是语言描写,“翻出一袋糖”“把好几铁盒的荼叶都翻了出来”是动作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写出了儿子对父母给带的东西过多而超重的埋怨态度,侧面烘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深切关爱。
②首先明确句中的修辞手法,句子将散落的东西比作“稀泥”,所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接着分析比喻修辞的作用,即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特征,此处表现的是儿子扔出来的东西在这位母亲脚边凌乱的样子,表现出儿子对行李的不在意,也是对母亲爱的漠视;最后分析表达效果,一方面儿子将多余的行李乱扔,是他借行李发泄了自己的不满,也是对母亲的不满,可见他并未接受母亲对他的关爱;另一方面母亲面对散落一地的行李,内心也充满了无力感,因为自己对儿子的关爱并未被儿子全盘接受,而是无礼返还,只能倾倒在自己脚边,可见她内心的失落。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超重”这一标题的含义可分别从父母的角度和子女的角度出发去分析。
从父母的角度:表层含义是指“我”在机场见到的父母为儿女送行时所带的行李超重;深层含义可根据文章第⑦段“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得出“超重”指父母的期待超重、情感超重、付出超重等;
从子女的角度:结合第③段“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以及第⑥段“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可知子女们因行李超重而对父母的埋怨也超重;结合第⑥段文中儿子对母亲带的生活用品的埋怨可知,子女对父母的不理解也超重;子女们在接受父母的爱时,没有感激回报,反而在公众场合给父母难堪,可见子女们对父母的爱表现得很冷漠。
答案:
(1)“我”在机场遇到两个出国读书的孩子埋怨父母给自己准备的行李超重。
(2)①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儿子对父母给带的东西过多的嫌弃态度,从侧面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之“超重”。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儿子扔出来的散落的东西比作稀泥,生动形象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爱的不在意,也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对她的爱的不理解内心受到的创伤。
(3)①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它将机场上的母子、父女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情节;②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它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期盼超重、情感超重;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溺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亮比照,对父母和子女有双重警示意义。
【小题2】
【小题3】
【解析】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我”在机场的所见。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叙述开学之前机场里挤满了送行的家长与上学的孩子;第二部分(3-4),叙述一个男孩因行李超重而向他的母亲发火,我上前劝解的过程;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针对事件发表感想。小说以男孩对母亲发火这一事件,表现当今独生子女的一代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苦心,只会抱怨的现象,引起读者的思考。
本阅读题考查的能力有:标题含义的理解,句子赏析,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阅读的感悟与启示。其中第四题较难,要能结合文章旨去阐述自己的看法,并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10.【答案】【小题1】规矩,法度。,河流。,讲述。,回答。
【小题2】略
【小题3】略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不会超过规矩。矩:规矩,法度。
②翻译:孔子在河边说。川:河流。
③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④翻译: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知,知道,了解;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②重点词:着,穿;戏,玩耍;于,在。翻译:(老莱子)常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在父母身边嬉戏,像婴儿一样。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启示:对于传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在【乙】文中,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得一人之使”,即打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但是经过他人传播后却变成了“丁氏穿井得一人”,国都的人都不假思索地传播这个错误信息,最后连宋君都听闻了。这表明,一个简单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不加以核实,随意传播,就会严重偏离事实。所以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不能盲目轻信和传播,要认真考证,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
答案:
(1)①规矩,法度。
②河流。
③讲述。
④回答。
(2)①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②(老莱子)常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在父母身边嬉戏,像婴儿一样。
(3)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丙】
周朝的老莱子,极端孝顺。他侍奉父母双亲,竭力使食物变得香甜可口。他年纪到了七十岁,说话也不说自己老。他常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在双亲身边扮成婴儿玩耍。又曾经取来水上堂屋时,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婴儿啼哭,用来娱乐双亲。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及文学常识。
ABC.正确;
D.有误,“现实主义”有误,应是“浪漫主义”。
故选:D。
(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句子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作答时抓住“山月半轮、江水流”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月映清江的美好画面。示例: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答案:
(1)D
(2)巍峨耸立的峨眉山,空中悬挂着半轮秋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译文:
【甲】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乙】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丙】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
【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丙】李白对蛾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蛾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蛾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蛾眉月。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答案】
【解析】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任务
检索目录
第19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20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
(选自《西游记》)
(1)分析猪八戒的聪慧形象,应选择精读第 ______ 回,理由: ______ 。
体察社会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选自《朝花夕拾》)
(2)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的“盛事”是指 ______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