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0884/0-17390029744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0884/0-17390029745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0884/0-1739002974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今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下面小题。
1. 2025年1月29日为农历乙巳年春节,该日处于( )
A. 大寒和立春之间B. 冬至和小寒之间
C. 小寒和大寒之间D. 立春和雨水之间
2. 每年小满至大暑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 自南向北移动B. 先向北后向南移动
C. 自北向南移动D. 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年共划分为24个节气,连续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5天。冬至在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推断,大寒在1月22日前后,立春在2月6日前后,1月29日处在大寒和立春之间,A正确;小寒在1月6日前后,BC错误;雨水在2月21日前后,D错误,该题选A。
【2题详解】
读图小满距离夏至日一个月,小满约在5月22日前后,小满-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大暑约在7月6日前后,夏至日-大暑,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太阳能定日跟踪系统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板随时保持正对太阳,让太阳光的光线随时垂直照射太阳能电池板的动力装置,可显著提高发电效率。下图是我市某单位(39°N,117°E)安装了定日跟踪系统的太阳能电池板。完成下面小题。
3.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每天正午时该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的夹角都在变化,这个夹角一年内的变化幅度应约为( )
A. 23.5°B. 36°
C. 47°D. 66.5°
4. 今天(1月初)日出时,该太阳能电池板的朝向是( )
A. 东南B. 东北
C. 西南D. 西北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太阳能电池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与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因此,太阳能电池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当地的地理纬度之差。该地纬度为39°N,夏至日太阳正午高度最大,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23°26'N),太阳能电池板与水平面的夹角=39°-23°26',冬至日太阳正午高度最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23°26'S),太阳能电池板与水平面的夹角=39°+23°26'。则太阳能电池板一年内理论上与地面的夹角变幅应为2×23°26'=46°52'≈47°。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该日为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南,故“安装了定日跟踪系统的太阳能电池板”朝向东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嶂石岩地貌”广泛发育于太行山断裂带,其特征是绵延数千米的岩墙峭壁,呈棱角分明的块状结构(左图)。岩墙形成于距今18亿至15亿年的海洋沉积环境,以岩性坚硬的红色石英砂岩为主,因下层岩性较软易崩塌,岩墙多呈阶梯状。右图示意“嶂石岩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5. 嶂石岩岩墙呈棱角分明的块状结构,原因是( )
A. 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 是褶皱山的背斜部分,受挤压作用成块状
C. 由石英砂岩组成,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
D. 由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岩石致密且坚硬
6. 嶂石岩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活动→地壳断裂→岩层出露→风化、侵蚀、崩塌
B. 海水侵蚀→地壳断裂→岩层崩塌→风化、侵蚀、堆积
C. 地壳抬升→流水沉积→风化、侵蚀、堆积→固结成岩
D. 海洋沉积→地壳断裂抬升→风化侵蚀→部分岩层崩塌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提示可知,岩墙主要由石英砂岩构成,岩性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使其能够长期保持棱角分明的结构,C正确;图中没有体现该地区有火山岩存在,而根据材料提示可知下层为变质岩,岩性较软易崩塌,D错误;北方地区降水量小,流水侵蚀较弱,岩石棱角分明说明受流水作用小,A错误;由材料可知,“嶂石岩地貌”广泛发育于太行山断裂带,成因是地壳断裂抬升,而非褶皱,B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岩墙形成于距今18亿至15亿年的海洋沉积环境,形成石英砂岩;随太行山断裂抬升,石英砂岩、变质岩等岩层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岩层受到外力侵蚀和风化作用,使部分下层岩性较软的岩层被侵蚀较为严重,发生崩塌,最终形成嶂石岩地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年3月份一个强大气旋的发展过程。甲、乙、丙分别是气旋发展过程的三个时刻的气旋中心。完成下面小题。
7. 受此气旋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黄海北部海域( )
A. 天气持续晴好B. 降水范围扩大
C. 风力逐渐减弱D. 发布海啸预警
8. 此次气旋移动过程中,A处海岸最可能持续出现( )
A. 偏北风B. 偏南风
C. 偏东风D. 偏西风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3月份我国东部中纬度地区出现的天气系统主要是温带气旋,天气系统空间范围尺度大,在高空气流控制下,温带气旋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故甲-乙-丙即是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气旋范围扩大,中心气压值下降,势力增强,受其影响,黄海北部降水范围扩大,风力逐渐增加,AC错误,B正确;海啸和海底地震有关,和气旋无关,D错误,该题选B。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气旋是低压系统,风由外部吹向气旋中心,垂直于等压线,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此北半球气旋低压中心北侧吹东北风,西侧吹西北风。读图甲、乙气旋中心均位于A的南侧,丙位于A的东侧,所以A处海岸最可能持续出现偏北风,BCD错误,该题选A。
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其主体位于南美洲智利境内。2024年7月,阿塔卡马沙漠久违的在冬天迎来了“沙漠花海”奇观。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绽放出美丽花海。完成下面小题。
9. 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度干燥,被称为“世界干极”,其原因不包括( )
A.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 受地形阻挡的影响
C. 受东北信风的影响D. 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10. 研究发现,“沙漠花海”奇观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间有一致性,主要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当地( )
A. 日较差增大B. 降水异常增多
C. 蒸发量减小D. 冰雪融水增多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介于18°S~28°S之间,沿海呈纵向狭长分布。气候极端干燥主要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离岸风(东南信风)、秘鲁寒流、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水汽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ABD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10题详解】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太平洋东部沿海降水增多、太平洋西部沿海降水减少。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太平洋东部海域沿岸,厄尔尼诺年降水异常增多,云层增厚,昼夜温差会变小,A错误,B正确;该地平均温度变化不大,蒸发量影响较小,C错误;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冰雪覆盖少,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023年8月,一对澳大利亚夫妇在斐济以东海面(位置如左图)航行时,无意中发现了由富含气泡状结构的岩石组成的漂浮物群——“浮石(右图)筏”。目前这艘“浮石筏”正慢慢向西漂向斐济,预计一年后可能到达澳大利亚。完成下面小题。
11. 组成“浮石筏”的岩石按成因分,属于( )
A. 喷出岩B. 侵入岩
C. 沉积岩D. 变质岩
12. 影响“浮石筏”漂向澳大利亚的洋流是( )
A. 日本暖流B. 赤道逆流
C. 西风漂流D. 南赤道暖流
13. 形成上述洋流的主要动力是( )
A. 盛行西风B. 西南季风
C. 东北信风D. 东南信风
【答案】11. A 12. D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浮石筏”为富含气泡状结构的岩石组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岩浆中有大量的水蒸气与气泡,喷出岩快速冷却凝固,气体来不及挥发,所以岩石中会出现很多气孔。因此判断“浮石筏”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喷出岩,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日本暖流流向北半球高纬度,不会漂向澳大利亚 ,A错。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向美洲,不会漂向澳大利亚 ,B错。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流向美洲,不会漂向澳大利亚 ,C错。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从低纬流向澳大利亚东海岸,“浮石筏”会漂向澳大利亚,D对。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影响“浮石筏”漂向澳大利亚的洋流是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是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的,D正确;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和北太平洋以及北大西洋暖流,A错误;北印度洋洋流形成季风洋流,B错误;东北信风的影响形成的洋流为北赤道暖流,C错误,故选D。
表层海温距平是指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下图示意1950~1990年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完成下面小题。
14. 据图可知,SOI值距平与表层海温距平的关系并推测原因合理的是( )
A. 两者呈正相关,均呈上升趋势B. 两者呈正相关,均呈下降趋势
C. 两者呈负相关,呈周期性波动D. 两者无明显相关性
15. 当SOI值为正距平且数值较大时,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太平洋上东南信风减弱B. 澳大利亚东部旱灾多发
C. 西太平洋台风数量偏少D. 我国冬季寒潮天气增多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SOI值距平数值较高时,表层海温距平数值较低,两者大体呈负相关,且呈现一定周期性波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当SOI值为正距平且数值较大时,表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比较大,且大于多年平均值。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太平洋上东南信风势力越强,A错误;太平洋上信风势力越强,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增强,中低纬度大洋西岸海温偏高,西太平洋台风增多,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加大,冬季风势力增加,寒潮天气增多,C错误、D正确;太平洋上东南信风势力越强,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增强,赤道西太平洋沿岸降水偏多,澳大利亚东部不易发生干旱灾害,B错误。故选D。
第Ⅱ卷
本卷共3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第斯山脉(左图)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右图为赤道附近安第斯山垂直带谱。
(1)分析该地垂直自然带类型丰富的原因。
(2)指出图中山脉雪线东、西两坡的差异,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3)南美洲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气候却十分干燥,结合南美洲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上图),说明当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答案】(1)所处低纬度,水热充足;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不同海拔水热状况不同。
(2)差异:东坡雪线比西坡低。
原因:赤道附近,东、西坡热量差异小;东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过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山脉东侧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解析】
【小问1详解】
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与基带热量条件和山地的相对高度有关,基带的热量条件越好以及山地的相对高度越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越丰富。结合安第斯山脉的具体情况,该地垂直自然带类型丰富的原因:“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安第斯山脉地跨热带-温带,北部山地基带有热带雨林带,山麓所处纬度低,水热充足;“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不同海拔水热状况不同。
【小问2详解】
影响雪线高度主要是气温、降水量等因素,本题中山脉分东、西两坡,气温差别不大,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东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海拔高,利于冰雪积累,雪线低;西坡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雪线高。
【小问3详解】
位于南美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该地区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在板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形成了高大安第斯山脉;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西风带,西南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带来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因此降水少,气候十分干燥,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山脉东侧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融湖塘是指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层融化以后的融水和地表水渗浸进入或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塘,又称热喀斯特湖塘。热融湖塘是气候变暖的产物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又会引起冻土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下图为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形成过程示意图。
(1)从水循环角度指出不同季节多年冻土区的热融湖塘主要的补给水源。
(2)分析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不断发育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从实现“碳中和”的角度出发,为减缓热融湖塘扩张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1)春季气温回升,冰川积雪融水增加,地表径流补给增加;冻土融化,地下径流补给增加;春夏季气温升高,大气湿度增加,大气降水补给增多。
(2)多年冻土退化(融化或消失);冻土融水补给地下径流,地下水位上升;水汽蒸发增多,湖区周边大气降水增加;热融湖塘数量增加、面积扩张。
(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减排增汇提供技术保障;利用卫星观测技术等加强环境检测,关注气候变化;加大宣传、科教力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主要涉及水循环、水源补给、自然环境整体性、“碳中和”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热融湖塘是指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层融化以后的融水和地表水渗浸进入或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塘,因此其水源来自地下冻土融化、地表水、雨水等。多年冻土区的春季气温回升,冰川积雪融水增加,大量地表径流补给热融湖塘;春季随着气温上升,土温也随之上升,地下冻土融化,地下径流渗浸进入热融湖墉;春夏季气温升高,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在一定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作用下,大气降水增多,直接或间接补给热融湖墉。
【小问2详解】
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不断发育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应从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进入分析。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不断发育,表明多年冻土退化(融化或消失);冻土区热融湖塘不断发育过程中,冻土融水补给地下径流,短期内使得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冻土区热融湖塘不断发育,湖面水汽蒸发增多,空气湿度增加,有可能湖区周边大气降水增加;冻土区热融湖塘不断发育,热融湖塘数量增加、面积扩张,湿地面积在一定时期内增加。
【小问3详解】
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扩张是全球变暖所致,减缓热融湖塘扩张,即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也就是主要控制二氧化碳等保温气体的排放,实现“碳中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低碳能源;控制高耗能产业的数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为减排增汇提供技术保障;利用卫星观测技术等加强环境检测,关注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应加大宣传、科教力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减少保温气体排放。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松嫩平原是一个地堑式盆地。平原东部为铁力花岗岩地质公园,景区内山峦起伏,岩石嶙峋,形态各异。下为为意松嫩平原位置示意图及地质剖面图。
(1)指出与铁力花岗岩地质公园景观形成有关的内、外力作用。
(2)判断通肯河与呼兰河间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构造顶部岩层不完整的原因。
(3)河流在流经松嫩平原时,多在河床两岸形成大面积河滩并出露,说明其原因。
【答案】(1)岩浆活动(侵入)、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2)构造类型:背斜。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受到较大的张力,容易被外力风化和侵蚀。
(3)区域内水系发达(上游河流落差大,侵蚀作用强),挟带大量泥沙;地处山前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河滩:河流水位季节、年际变化大,丰水期(高水位)时,泥沙沉积多,河滩淤高,当高于河流水位(枯水期)时,河滩出露。
【解析】
【小问1详解】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又经过地壳抬升,受外力风化、流水等侵蚀形成地质公园景观。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通肯河和呼兰河间岩层向上弯曲,属于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向上拱起,受张力产生裂隙,岩层破碎容易被外力风化和侵蚀,故背斜顶部岩层不完整。
【小问3详解】
首先分析河滩的形成:该区域水系发达,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携带大量泥沙;该河段地处山前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河滩。再分析河滩出露:该区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丰水期河流搬运能力强,含沙量大,泥沙沉积量大,河滩淤高;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地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级阶梯的分界,C正确;太行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