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1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3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37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40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44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53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5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85660/0-1738913421617/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湖北省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多份
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缺失疏漏,不以爱憎匿善,如果没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2023•鄂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①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②主即还宫诉帝③,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④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苍头:奴仆。 ②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 秀,字文叔。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④小黄门:泛指宦官。⑤强项令:硬脖子县令。强,硬。项,脖子。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B. 【乙】文中,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宁死不屈,最终赢得了光武帝的赏赐。C. 【甲】文以对话为主。第③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则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对话尖锐激烈,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D. 【乙】文以叙事为主。第②段中,皇帝亲自抓住董宣,强迫他给湖阳公主磕头道歉,但董宣拒不低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二) [2023•潜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冯异者,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与苗萌共据五城,为王莽拒汉。光武①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异出行,为汉兵所执。其从兄冯孝,从光 武,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崛起,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及此,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李轶守洛阳,光武乃拜异为孟津将军,以拒之。异乃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②少帝。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君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在此时矣。”轶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
乃报异书曰:“轶本与刘将军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惟深达刘将军,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 锋,故异因此攻城略地。异为人谦退不伐③,行与诸将相逄,辄引车避道。每所止 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④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节选自《后汉书•冯异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光武:和下文中的“刘将军”均指汉光武帝刘秀。②黜:废,贬退。③伐:自我夸耀。④屏(bǐnɡ):退避。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彼皆畏天/ 知命见废兴之/ 事故能成功/ 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B. 彼皆畏天/ 知命见废兴之事故/ 能成功于一时垂/ 业于万世也C. 彼皆畏天知命/ 见废兴之事/ 故能成功于一时/ 垂业于万世也D. 彼皆畏天知命/ 见废兴之事故/ 能成功于一时/ 垂业于万世也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次出行时,冯异被汉兵俘虏,因其从兄举荐,冯异得以被光武帝召见。B. 冯异有孝心,时刻惦记老母的安危,决定弃城投降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C. 冯异善规劝,能借古论今,晓之以理,说服李轶放下顾虑投奔汉营。D. 冯异为人谦让,将领们讲论战功时他却独自避坐大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4.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I)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我听说明镜是用来照出原形的,追忆往事才能更好地洞察时事。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三) [2023•随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处①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②,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③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④,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⑤,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选自《世说新语》,有改动)【注释】①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官至御史中丞。②邅(zhān)迹虎:跛足的老虎。③更相:互相。④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⑤朝闻夕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为早上懂得了道理,即使晚上死去也不算虚度生命。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处/ 年少时凶强/ 侠气为乡里所患B.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为乡里/ 所患C. 周处年少时/ 凶强侠气/ 为乡里所患D. 周处年少时/ 凶强侠气为乡里/ 所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而且人担心的是不能立志,(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心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4. 文以载道,周处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的人,只要勇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人。
(四) [2022•黄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注释】①郗超、谢玄: 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之间:比喻小事。
3.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见 使 才 皆 尽 虽 履 屐 之 间 亦 得 其 任
4.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德才低的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
(苻坚的军队)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占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
5. 【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1)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郗超力排众议,坚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2)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原句回答)的胸怀。
(五) [2023•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及世祖殂,和士开威权益盛,太尉赵郡王高睿等言于齐主,请出士开为外任。会胡太后觞朝贵于前殿,睿面陈士开罪失,云:“士开城狐社鼠,受纳货赂。臣等义无杜口,冒死陈之。”太后曰:“先帝在时,王等何不言?今日欲欺孤寡邪?”仪同三司安吐根曰:“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太后曰:“梓宫在殡,事太匆匆,异日论之,王等且散。”
葬毕,睿等促士开就路。太后欲留士开过百日,睿不许,有中人知太后密旨者,谓睿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宣苦违?”睿曰:“吾受委不轻。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遂更见太 后,苦言之。太后令酌酒赐睿,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遽出。旦日,睿将复入谏,妻子咸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至殿门,又有人谓曰:“殿下勿入,恐有变。”睿曰:“吾上不负天,死亦无恨。”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本商胡得在诸贵行末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A. 臣本商胡/ 得在诸贵/ 行末既受/ 厚恩岂敢惜/ 死不出士开/ 朝野不定B. 臣本商胡/ 得在诸贵行末/ 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 士开朝野不定C. 臣本商胡/ 得在诸贵行末/ 既受厚恩/ 岂敢惜死/ 不出士开/ 朝野不定D. 臣本商胡/ 得在诸贵/ 行末既受厚恩/ 岂敢惜死不出/ 士开朝野不定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睿等大臣不顾胡太后阻拦拖延,执意要和士开外放任官。B. 高睿坚守道义,严拒和士开的贿赂,并一再冒死举报他。C. 明知直言进谏会招来杀身之祸,高睿仍然不改初衷。D. 高睿为人正直有操守,朝廷官员和民间百姓都对他的死感到痛惜。
4.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遽出。
高睿严肃地说:“我现在是来商讨国家大事的,不是来喝酒的。”说完,他就出去了。
(六)[2023•荆州改编] 古诗文联读。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对楚王问(节选)宋 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①与?何士民众庶不 誉②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 和③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于杳冥之上。夫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有删改)【注释】①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②不誉:不称赞,非议。③属(zhǔ)而和:聚在一起跟着唱。④徵(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⑤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3. 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语意直白,节奏轻快。前句写不避路途遥远,后句写对游览去处的向往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出蜀入楚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B. 颔联化静为动,气势不凡。前句摹写轻舟直下,群山后退,平野推移的动态;后句著一“入”字,既写出江水奔腾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
C. 颈联视角变换,比喻精妙。前句俯视,写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后句仰视,写江面云霞蒸腾,映照的美景宛如海市蜃楼。D. 尾联反面立意,物我相融。本来是“我”恋故乡,却偏写故乡的水一路送“我”远行,表面写水的深情,意在写人的厚意,由此点出送友人的离愁别恨。
4. 下面对《北冥有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在想象中运用比喻。如写鹏鸟展翅“若垂天之云”,生动地表现了鹏鸟硕大无比的身形和搏击奋飞的壮美景象。B. 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夸张手法。如写鲲的身形用“几千里也”,写鹏鸟奋飞用“三千里”“九万里”,均为用夸张手法造成浩大声势和广阔意境。
C. 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对比。文中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雾气、尘埃等极小之物,用极大与极小对比,来阐述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D. 本文在想象中寄寓理想。文中的“鹏”无需借助外力,踔厉奋发、自由翱翔,寄寓了庄子超脱万物、志存高远、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5. 下面对《对楚王问》(节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运用比喻说理、类比论证的手法巧妙地为自己辩解。B. 宋玉借曲高和寡的故事暗比自己是少有人理解的雅乐名曲,意在表明自己超凡脱俗、卓然独秀的高洁品质。C.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流行于楚国的音乐,宋玉指出国人喜爱前者而鄙弃后者,暗讽楚王治国无方、世风日下。D. 宋玉把自己比作翱翔九天的凤凰,表明自己是世俗之民无法理解的瑰意琦行、超然独处的杰出人物。
6. 用“/”给《对楚王问》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凤 凰 上 击 九 千 里 绝 云 霓 负 苍 天 翱 翔 于 杳 冥 之 上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七) [2023•广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是犹秋蓬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选自《说苑•敬慎》,有改动)【注释】①蚤:同“早”。
2.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B. 【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C. 【乙】文写鲁哀侯逃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D. 【乙】文中,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枝叶“美”,秋风一吹,就会被连根拔起。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2)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
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叶看上去很美,但根却是坏的。
4.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
示例: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比谁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回答邹忌要比徐公美。
5. 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示例:【甲】文中,齐威王接纳了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启发我们要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中,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齐国,这启发我们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八) [2023•张家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甲】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萧颖士风节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 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
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⑤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注释】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⑤遽:匆忙。
2. 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B. 【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C. 【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襄阳乃天下/ 喉襟一日/ 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D. 【乙】文中萧颖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两个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固守襄阳。
4.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
①都心怀国家(以国事为重)。曹刿身为平民,为君主出谋划策;萧颖士无论做官与否,或为郭纳出谋划策,或为源洧分析形势。②都有政治远见。曹刿认为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萧颖士能看出安禄山恃宠而骄,将来必有反心。③都对愚妄浅薄的当权者持否定态度。萧颖士评价郭纳以“儿戏”对抗敌人,轻敌自恃;曹刿说肉食者“鄙”,即目光短浅。这表明了他们都对“肉食者”不屑。
(九) [2023•滨州改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 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 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4.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的___________之情。
5.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甲】文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对百姓的遭遇要感同身受,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十) [2023•齐齐哈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下文中的“元昊”,为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中“举 正”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1.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所以贼人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4. 【乙】文写了关于范仲淹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①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②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③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④直言敢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
5. 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
示例: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就像【乙】文中写的,他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
(十一) [2023•重庆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比较辨析词义,“有仙则名”的“名”,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语义相同,都解释为“命名”。B. 借助偏旁释义,“馨”偏旁为“香”,意为能散布很远的香气,以“馨”来修饰“德”,指德行美好。C. 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由此可以推断出上文的“鸿儒”是指当官的人。D. 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B. 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C. 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D. 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屋舍作类比,有引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的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自己以这二人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节操,同时暗示了自己的陋室不陋。此项中“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理解有误。
4. 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链接材料】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改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注释】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
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意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十二) [2023•永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 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庭下如/ 积水空明 B. 盖竹柏/ 影也C. 舍中/ 掩关熟睡 D. 不知走/ 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 【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B. 【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C. 【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D. 【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辽宁省2024中考语文课件古诗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秀而高,移步换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狼(练)【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4考,向前挖洞,像狗似的从通道,介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练)【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7考,全国5年9考,全国5年2考,横生藤蔓旁生枝茎,连词表转折却,全国5年6考,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