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中国人与乡土的感情深厚,无法割舍。乡土已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如今,中国正向着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热闹非凡的街头巷口,是中国经济面貌越发繁荣的证明。“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恣意地驰骋在神圣而纯洁的中国乡土上,我品味着别样的乡土风韵,目酣神醉。我想,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回归本质,牢牢把握好文化的根脉,亲近乡土,呵护乡土。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的确,人与社会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我们应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耕耘美丽中国,在乡村的热土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人与社会道德观念密切联系。“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作者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和理解。我们作为个体,融入到广大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之中。不仅是物质方面,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均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中国的热土上,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这,是无价的财富。
中国的乡土是丰盈的。《乡土中国》是一部讲述和传达中国人乡土情感的作品,处处流露着文化自信。这份情感是由内而发的。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辛勤劳动,播种希望,收获幸福。独特的乡土情怀既是一种对土地的热爱,更是一种接纳和包容。“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中国文化在人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而又严密的社会认知。文化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选自段钧译《品味,耕耘美好未来》)
材料三:
在传统的乡土中国,村庄具有解决日常纠纷的内生能力。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田野调查和儒学经典的基础上写就了《乡土中国》这部传世之作。该书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迄今仍然被学界不断征引、诠释或拓展,彰显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
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农民流动性缺乏。村庄成为一个亲密社群,是为熟人社会。所谓熟悉,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村民共享一套礼俗。费孝通先生曾说,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对于传统礼俗,人们世代相传,并加以遵守,形成礼治秩序。这种秩序就是乡土性。
熟人社会中的礼俗规则,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所谓公与私,在费孝通先生那里,是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他曾用“差序格局”来描摹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以比照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差序格局”好比一个圈子,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在圈子之内的人,就是自己人,之外就是外人。农民在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时遵循着不同的规则。只要是自己人,一切都可以商量。如果是外人,那可能公事公办,按程序和制度来。乡土中国的社会交往遵循着特殊主义的逻辑。传统礼俗实际上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概言之,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礼俗规范着农民的行为。农民对村庄具有较强的归属感。村庄具有解决日常纠纷的内生能力。村庄是一个自洽的共同体,自身可以维系村庄秩序。
(选自田先红《“去熟人社会”的特征和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不需规律而自动的秩序,能做到“无治而治”,但乡土社会不同于这种“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B.中国正向着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经济面貌越发繁荣,我们更应回归本质,把握好文化的根脉。
C.《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具有强大的学术生命力,迄今仍被学界不断征引、诠释或拓展。
D.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中,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圈子内的人是自己人,农民对待自己人和外人遵循相同的规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我们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乡村的热土上贡献力量,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
C.乡土信用的发生则主要得益于村民与村民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只要是自己人,一切都可以商量。
D.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农民对村庄有较强的归属感,农民缺乏流动性,村庄是一个自洽的共同体。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礼治秩序”的一项是( )
A.每逢春节,村里的人们按照祖辈传承下来的礼仪习俗,祭祀祖先、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晚辈向长辈行礼。
B.某社区制定了详细的居民公约,对垃圾分类、邻里相处等行为进行规范,并设立监督小组进行监督和奖惩。
C.一家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员工行为准则,对员工的工作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与绩效挂钩。
D.某学校制定了校园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进行规范,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4.在一些传统的乡村,村民们遇到红白喜事时,仍遵循着特定的礼仪规范,从邀请宾客的方式到仪式的流程,都有较为固定的模式。而且,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村民们也会自觉遵守这些传统礼俗,若有人违反,往往会受到村里人的非议。请你用材料一中的观点阐释该现象。
5.《乡土中国》认为乡土文化具有情感价值、社会秩序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乡土文化的这些价值。
【答案】1.D 2.C 3.A
4.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以村民们遇到红白喜事时,仍遵循着特定的礼仪规范;②乡土社会依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乡村红白喜事遵循传统礼俗体现了礼治秩序在乡村生活中的作用。
5.①情感价值:中国人与乡土的感情深厚,无法割舍。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基于熟悉和了解,这种信任非常可靠。②社会秩序价值:传统的乡土文化使得村庄具有解决日常纠纷的内生能力,可以维系村庄秩序,有利于维护乡村的稳定。③文化传承价值:乡土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乡土文化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保留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遵循相同的规则”错误。材料三原文是“农民在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时遵循着不同的规则”,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乡土信用的发生则主要得益于村民与村民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错误。根据材料三“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应是得益于“熟悉规矩”。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礼治秩序强调“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靠传统来维持。
A.乡村村民按照祖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进行活动,符合礼治秩序的特点。
B.社区制定居民公约并设立监督小组监督奖惩,更强调法治(有监督和奖惩措施,体现了一定的强制力);
C.企业制定员工行为准则与绩效挂钩,也是有强制力的规范,类似法治;
D.学校制定规章制度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处理,同样体现了一种强制力,类似于法治,而非礼治秩序。
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以传统的乡村中,村民们在处理传统事件时,就会遵循沿袭下来的规矩。比如遇到红白喜事时,仍遵循着特定的礼仪规范;
②材料中有“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乡土社会依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村民们也会自觉遵守这些传统礼俗”,乡村红白喜事遵循传统礼俗体现了礼治秩序在乡村生活中的作用。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情感价值。文中提到“中国人与乡土的感情深厚,无法割舍”“村庄成为一个亲密社群,是为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中国人与乡土的感情深厚,无法割舍。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基于熟悉和了解,这种信任非常可靠。
②社会秩序价值。文中提到“农民对村庄具有较强的归属感。村庄具有解决日常纠纷的内生能力。村庄是一个自洽的共同体,自身可以维系村庄秩序”,可知传统的乡土文化使得村庄具有解决日常纠纷的内生能力,可以维系村庄秩序,有利于维护乡村的稳定。
③文化传承价值。由文中“乡土已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物质方面,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均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可知乡土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乡土文化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保留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的黄鹤楼
刘汉俊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翼然于长江之滨,屹立在历史的长河。这座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的江南名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曾是军事要地,更定文化标点,自唐宋以来留下无数的题咏之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航标。
物以文名,文以人名,何人为最?遍数楼上灿烂人物锦绣文章,黄鹤楼是谁的?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经典永流传,流传的是诗心,诗心一个“愁”,愁上黄鹤楼;黄鹤楼是李白的,诗仙三上黄鹤楼,极目四眺,豪情万丈,正想题诗,却发现了崔颢的墨宝,沉吟良久,发出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恨不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黄鹤楼是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黄鹤楼还是范成大的,“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美文千千首,楼上人人愁。一个“愁”字,贯通长江天际,连通古今文人。
但是,我想说,黄鹤楼不是他们的。
岳飞从军二十载,驻守鄂州(今武昌)七年,是南宋政权在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四次北伐从这里起兵,人生篇章从这里起笔。
南宋绍兴三年,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六州。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任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岳飞奉命从鄂州统军向北出征,打响第一次北伐战争。由于军纪严明、斗志高昂,指挥有力、运筹得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在三个月内一举收复六州,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的交通要道,扼守住南宋朝廷的命门。
襄阳六州大捷,使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未沉醉于功名利禄,而是念念不忘北伐大业,不断上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失地,却屡屡被朝廷拒绝。
一日,悲愤中的岳飞登上满目疮痍的黄鹤楼,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低吟这首《满江红》,字字皆愁,句句含悲。只有感受到国家遭难的切肤之痛,体恤到百姓疾苦的锥心之伤,才有如此之心忧。愁更愁,愁更重。
千古名楼,万千美文,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这首词同《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慷慨悲怆,深切忧思。两首“满江红”,一腔爱国情。如果说“怒发冲冠”是仰天长啸,悲愤呐喊,“登黄鹤楼有感”则是蹙眉低吟,怒吼在喉。“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震耳之醒鞭、战马之长啸,一样的忧国忧民,一样的悲壮豪迈,一样的气吞山河。高远宏阔的立意,炽然灼然的情怀,承担天下的壮志,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黯然失色。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
武昌古城是历史的标点,是岳飞辉煌的基点,也是灾难的起点。岳飞在驻守武昌的七年里,先后被特封为武昌县开国子、武昌郡开国侯、武昌郡开国公,岳元帅的帅府就设在今天黄鹤楼下的武昌司门口。他的四次北伐,挺进中原都是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人生之路的终点,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公元1141年4月,岳飞被解除湖北路宣抚使的职务,调往临安任枢密院副使;10月被诬告谋反,投入大理寺狱;次年1月27日,一代忠臣岳飞被朝廷斩杀。天日蒙灰,江河呜咽。
但是,岳飞驻军当地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护民战将。公元1163年,即岳飞被害21年之后,宋孝宗赵奋为岳飞平反,武昌的老百姓敲锣打鼓,率先为岳飞建庙;公元1170年,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上书孝宗皇帝,请求在今武昌大东门外为岳飞建庙,孝宗皇帝亲书“忠烈庙”为匾额,并拨建庙专款;公元1204年,岳飞死后63年,南宋皇帝宋宁宗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赠太师、谥武穆,追封鄂王。世世代代的湖北老百姓深深地缅怀这位保家卫国的英雄、安抚苍生的恩公,今天武汉市的岳家嘴、忠孝门,岳飞街、报国巷、报国寺,报国庵、洪山岳松等众多纪念地和遗址,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都是人们致敬岳飞、赞美英雄的载体。
巍峨雄伟黄鹤楼,镇国护民岳飞像。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地标地位的黄鹤楼,从浩若烟海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了岳飞雕像为镇楼之宝,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别有深意,敬爱有加。敬立岳飞铜像前,只见英雄勒马北望,忧思萦头。基座上,是一行他的手迹:还我河山!
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楼历史悠久,它不仅曾是重要的军事地点,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航标。
B.黄鹤楼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自唐宋以来留下无数的题咏之作。
C.岳家军第一次北伐锐不可当,体现了岳飞指挥有力、运筹得当、治军严明。
D.选择岳飞雕像作为黄鹤楼镇楼之宝,是想提醒后人要写出像岳飞那样的爱国诗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侧重抒发个人的思乡之情;《满江红·怒发冲冠》侧重抒发爱国之情,两首词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列举武汉的众多纪念地和遗址,真实体现了世世代代的湖北老百姓对岳飞的怀念、感恩、崇敬和赞美。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
D.本文在黄鹤楼和岳飞的交融之中,展现出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和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8.作者为什么说“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说“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D 7.A
8.①那些诗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②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③高远宏阔的立意,炽然灼然的情怀,承担天下的壮志,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黯然失色。
9.①岳飞的人生篇章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走向终点,黄鹤楼是其人生重要的地点。②岳飞在此写下《满江红》,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都黯然失色。③人民选择了岳飞,当地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爱国忠烈、护民战将,通过众多纪念地和遗址,大量的传说故事致敬岳飞,赞美英雄。④他的形象矗立在黄鹤楼前,更显得威武雄壮,激励着后人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忠义精神,将这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是想提醒后人要写出像岳飞那样的爱国诗篇”错,根据原文“巍峨雄伟黄鹤楼,镇国护民岳飞像。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地标地位的黄鹤楼,从浩若烟海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了岳飞雕像为镇楼之宝,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别有深意,敬爱有加”可知,选择岳飞雕像作为黄鹤楼镇楼之宝,主要是为了突出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两首词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并非侧重于抒发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表达了岳飞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和悲愤。文中提到“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这首词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了岳飞对收复中原、拯救国家的强烈愿望。因此,两首词并不是形成鲜明对比,而是岳飞爱国情怀的体现。
故选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文中有“万千美文,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可知那些诗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比较浅薄。
②文中有“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岳飞之愁厚重,愁国愁民愁天下。
③文中有“高远宏阔的立意,炽然灼然的情怀,承担天下的壮志,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黯然失色”,所以说“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及文本意蕴的能力。
(1)先看“黄鹤楼,是岳飞的”。
“他的四次北伐,挺进中原都是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人生之路的终点,也是从这里起步的”,黄鹤楼对于岳飞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的人生篇章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走向终点,黄鹤楼是其人生重要的地点。
黄鹤楼“自唐宋以来留下无数的题咏之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航标”,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就写于黄鹤楼头,当时襄阳六州大捷,岳飞不断上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失地,却屡屡被朝廷拒绝,“一日,悲愤中的岳飞登上满目疮痍的黄鹤楼,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中“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问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之师踏马挥鞭,横渡长江,收复中原,抒发了承担天下的壮志。这首词慷慨激昂,忧国忧民,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都黯然失色,“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
(2)再看“岳飞,是人民的”。
人民选择了岳飞,“岳飞驻军当地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护民战将”,岳飞被平反之后,“武昌的老百姓敲锣打鼓,率先为岳飞建庙”“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上书孝宗皇帝,请求在今武昌大东门外为岳飞建庙”“今天武汉市的岳家嘴、忠孝门、岳飞街、报国巷、报国寺、报国庵、洪山岳松等众多纪念地和遗址,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都是人们致敬岳飞、赞美英雄的载体”,人民通过众多纪念地和遗址、大量的传说故事致敬岳飞、赞美英雄。
黄鹤楼选择岳飞像作为镇楼之宝镇国护民,他的形象在黄鹤楼的矗立中,更显得威武雄壮,为何黄鹤楼选择了岳飞?是因为他的爱国忠义精神感动和激励着后人,也勉励后人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忠义精神,将这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
材料二:
娄敬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三: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攻A其无B备C出其D不意E此兵F家之胜G不可先H传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因为,与《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意思不同。
B.安,怎么,与《琵琶行并序》“恬然自安”中的“安”意思不同。
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D.劳,使……疲劳,与成语“不劳而获”的“劳”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考进士的时候,苏洵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他们两家住得很近。
B.昌言出使契丹时,半夜听到几万战马驰骋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跟随的人都很害怕。
C.高帝到达广武,后悔不听刘敬的话,于是赦免了刘敬,还封给刘敬二千户,让他做关内侯。
D.材料三阐述了用兵之道,如要善于利用好处引诱敌人,要趁敌人混乱时攻击敌人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
14.材料三说“兵者,诡道也”,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0.CEG 11.D 12.B
13.(1)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领,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2)皇帝很生气,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于是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
14.①夷狄夜驰数万骑兵,刀剑有声,在地上留下行军的痕迹;诡诈之处在于以弱示强,恐吓中原使者。②匈奴藏匿壮士与肥畜,以老弱羸畜示人,诱刘邦出兵,使其被围七日,诡诈之处在于以强示弱,出奇制胜。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攻其无备”与“出其不意”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CE处断开。
“此兵家之胜”为判断句,句意完整,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以”,因为/在。句意: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在乾隆三十九年的十二月。
B.正确。“安”,怎么/感到满足。句意: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心情平静,安于现状。
C.正确。句意: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D.错误。“劳”,使……疲劳/劳动。句意: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昌言出使契丹时,半夜听到几万战马驰骋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跟随的人都很害怕”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开头可知,这是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时对苏洵说的话。
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将”,将领;“使”,使臣;“折冲”,制敌取胜。
(2)“械系”,用镣铐锁起来;“遂”,于是,就;“至”,到。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兵者,诡道也”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具体表现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①材料一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夷狄夜驰数万骑兵,刀剑有声,在地上留下行军的痕迹,其实是行骗术,“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其诡诈之处在于以弱示强,恐吓中原使者。
②材料二中“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以此来迷惑刘邦,只有娄敬看穿了敌人的把戏,可惜刘邦没有听从,导致“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其诡诈之处在于以强示弱,出奇制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的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匈奴(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材料二:
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汉高帝七年(前200),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于是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将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于是封刘敬为二千户,让他做关内侯,称为建信侯。
材料三:
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赠行
苏轼
旌旆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轴鲈。投笔将军①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
粉泪怨离居。喜子②垂窗报捷书。试问伏波③三万语,何如。一斛明珠换绿珠④。
【注】①投笔将军:汉班超为人有大志,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②喜子:即嬉子,蜘蛛的一种,古人常以为它的出现是有喜事的预兆。③伏波: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④绿珠;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质,石季伦为交阯采访使,以珍珠三斛买之。这里是用来形容极其珍贵。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的两句,以“旌施”“楼船”“万舶胪”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军队出征时的壮阔景象。
B.“投笔将军因笑我”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意思相近,二者其实皆是自嘲之语。
C.“试问伏波三万语”是说“帕首腰刀”的将士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想要和伏波将军一比高下。
D.本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赠行词,既有豪放的风格,又有深情细腻的笔触,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友人真挚的情感。
16.本词善于运用烘托、反衬、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烘托:以出征前的豪迈之景烘托出振奋激昂的氛围及将士们的英武形象。②反衬:以将士的大丈夫形象反衬“迂腐”的词人自我。③对比:离别的哀怨和收到捷报的欣喜形成对比。通过明珠和绿珠价值的对比,突出取得胜利的珍贵。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想要和伏波将军一比高下”错,“试问伏波三万语”是指词人希望将军们像伏波将军一样立下战功,而不说是将士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想要和伏波将军一比高下。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上阕“旌旗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描绘出一幅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出征前的豪迈的场景,旌旗飘扬、楼船众多,营造出一种壮阔的氛围,烘托出振奋激昂的氛围及将士们的英武形象。
②“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词人以自己被友人笑为“迂儒”来反衬将士投笔从戎、英勇无畏的大丈夫形象,展现出友人作为大丈夫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钦佩之情。
③“粉泪怨离居。喜子垂窗报捷书”,前者是离别时的悲伤与哀怨,后者则是收到捷报的欣喜,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辉煌,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友人能取得胜利的期望;“一斛明珠换绿珠”中,通过明珠和绿珠价值的对比,突出取得胜利的珍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最近天气忽暖忽冷,小刚受了风寒,咳嗽、打喷嚏、鼻塞一起“击打”着他,这令他彻夜难眠,不禁想到了李清照《声声慢》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让我们想到了成语“沧海一粟”。
(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云的颜色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却奈何不了芦花。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写作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 ① ,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又仿佛化身为苇地的一只鸥鸟,在 ② 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八年过去了,依然是当年模样的像三支棉花糖那样蓬松肥硕的、姿态和颜色都没有改变的芦花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 ③ ,然而芦花未被浮尘所染,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人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说到芦花的暖意,我不由得想起了“渔客”一词。“渔客”是两种古老职业的结合,即渔雁和苇客。这两种职业都与芦花有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心旷神怡 ②万里无云 ③无孔不入
19.示例一:芦花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它们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像三支棉花糖那样蓬松肥硕,姿态和颜色都没有改变。
示例二: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像三支棉花糖那样蓬松肥硕,姿态和颜色都没有改变,它们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前文说“欣赏一番芦花”,此处描写的是欣赏后的状态,结合后文“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又仿佛化身为苇地的一只鸥鸟”“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可知,此处应是心情很愉悦舒畅,可填“心旷神怡”。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②处,此处修饰天空,语境意境明朗,可填“万里无云”。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③处,此处和“然而芦花未被浮尘所染”为转折关系,可知是说灰尘几乎无处不在,哪里都会有,可填“无孔不入”。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提取主干,二是抽出修饰语变成独立的句子,三是整合成连贯的语段。
首先提取主干句:芦花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
前面内容都是定语修饰“芦花”,加上主语都可单独成句: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像三支棉花糖那样蓬松肥硕,姿态和颜色都没有改变。
整合以上内容,去掉重复部分,可用代词替代,其中主干句可放在开头,也可放在末尾,构成总分或分总结构的句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些人对自己唱歌跑调——五音不全感到很难为情。其实,唱歌跑调是一种病,这种病被称为失歌症。那么,唱歌为何会跑调呢?音乐的元素有音高、节奏、强弱、音色等,跑调就是音高不准,分不清各音符之间音高的差异。就像爬楼梯, ① ,总之没有踩到那层台阶上。一个人对音高的感受是天生的,有人非常强,有人非常弱,所谓“失歌症”就是对音高的感受力非常弱。
当我们唱歌时,大脑会分辨与自己原本想唱的音高是否相同。 ② ,大脑会向发声器官的肌肉发出指令,让我们唱出正确的音高,而五音不全的人就无法进行“内在反馈”。一些科学家由此推测,大脑对音乐中音高部分的分辨能力可能与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关。所以,唱歌跑调的人可能方向感较差。
对五音不全的人群来说,唱歌跑调并不妨碍 ③ 。艺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拒绝任何人的欣赏,也不会因为你跑调而不允许你唱歌,所以即使唱歌跑调纠正不过来,也阻挡不了你对音乐的热爱!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双耳失聪,但他在音乐领域谱写了光芒。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可能”与文中加点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的同桌唱歌很好听,但他可能不会弹钢琴。
B.你那么认真,提前写完作业是完全可能的。
C.事情的发展不外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离职,二是我走。
D.新来的领导不错,他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安排工作。
【答案】20.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虽然(或:尽管)双耳失聪,但他在音乐领域绽放光芒(或:谱写了壮丽诗篇)。
21.示例:①脚步跨大或跨小了 ②当音高不同时 ③欣赏音乐
22.A
【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不当,不合逻辑,前后句子为转折关系,“因为”应改为“虽然或尽管”;
二是“谱写了光芒”搭配不当,将“谱写了”改为“绽放”或将“光芒”改为“壮丽诗篇”。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形容爬楼梯的状态,结合后文“没有踩到那层台阶上”可知,是脚步跨的不对,应填“脚步跨大或跨小了”。
②前文说“大脑会分辨与自己原本想唱的音高是否相同”,据此可知,后文“大脑会向发声器官的肌肉发出指令,让我们唱出正确的音高”是因为音高不同,应填“当音高不同时”。
③后文说“艺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拒绝任何人的欣赏”,可推知唱歌跑调也能欣赏音乐,故应填“欣赏音乐”。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可能”是形容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
A.是形容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
B.表示“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
C.是名词,表示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
D.是名词,表示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有“兼听则明”的说法,指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但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分别从古到今指出了看似矛盾的观点或现象:根据《资治通鉴》中“兼听则明”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学会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因此我们不能偏听偏见,封闭自己。但时代总是在变化,以往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我们需要努力去接收信息、开拓视野。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不需要我们主动搜寻,海量信息就会喷涌而来,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兼听”反而会让我们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可见,材料意在启发考生对“兼听”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的道理依然没错,我们仍然需要听取多方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需要理性分析,正确对待,而不是偏听偏信。所以,不要直接否定“兼听”,也不要一味坚持“兼听”,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对象的利弊,理性、全面地看待。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多听取不同声音,善屏蔽无聊噪音。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①多听取不同声音有助于拓宽视野。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多个方面,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②在兼听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屏蔽无聊噪音。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屏蔽这些噪音,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甚至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③在兼听的同时,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尊重他人,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成长。
立意:
(1)新时代需要“兼听则明”。
(2)可以“兼听”,不可“兼信”。
(3)多听取不同声音,善屏蔽无聊噪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武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