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84944/0-17388946184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84944/0-17388946184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84944/0-173889461856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牛河梁遗址的三重圆祭坛,建于海拔六百多米的山岗上。坛体规模巨大,三层阶台都有形状较规则的多棱立石界桩。由此可见,牛河梁聚落
A.具备强大组织能力B.仍处渔猎采集阶段
C.贫富分化尚不明显D.强调血缘纽带作用
2.西周时,周王在政治场合中多以私名或官名称呼诸侯;春秋以后,则多用“叔”“伯”等称谓,《左传》中即有“王谓叔父,敬服王命”的记载。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等级的重构B.政治环境的变迁C.华夏认同的强化D.官僚制度的完善
3.考古发现秦国民宅大多为“一宇二内”格局,“宇”坐北朝南,居中而稍后,左右各有一“内”与之相连,“内”南北长约两丈,东西丈余,空间不甚宽大。这表明秦国当时
A.建筑技术落后B.个体家庭普遍存在
C.宅邸规制严格D.变法运动力度有限
4.表1为西汉《氾胜之书》中部分作物的种植栽培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表1
A.农村土地私有B.农民生活富庶C.农业精耕细作D.农学成熟完备
5.“迎紫姑”为荆楚等地民俗。南朝《异苑》载,正月十五夜百姓“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占众事,ト未来、蚕桑”。据此可知,“迎紫姑”习俗
A.呈现政治教化特征B.反映女性地位提高C.具有世俗功利色彩D.推动南方地区开发
6.表2为《晋书·五行志》所载灾异指向及其次数的统计。此类灾异书写表2
A.有稳定统治秩序的导向B.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弱化
C.是门阀士族政治的产物D.折射出三教融合的趋势
7.唐朝前使用的大型犁铧置办费用高,对劳动力数量和土地规模也有一定要求。唐朝时,简便易行的曲辕犁自江南地区推广至全国。这有利于
A.推行均田制B.减轻政府的人身控制
C.实施两税法D.调整社会的生产结构
8.唐高宗时,吏部铨选设长名榜,审查候任者资历以资授任;朝廷还诏令大臣“让官荐贤”,以备升擢、叙用。这些举措反映了
A.士族影响的扩张B.监察体系的完善C.察举制度的延续D.国家治理的调适
9.晚唐枢密使主要职能为“文书通进”,禁中受旨,出付中书。五代时,后唐庄宗以枢密使分领政事,所发军令谓之“宣”,与中书“敕”并行。这说明
A.中书职能出现异变B.地方将领势力膨胀
C.文书制度不断完善D.枢密使职权制度化
10.唐以来,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可于门前列戟以示荣耀。宋太祖开文庙列戟之先河,在孔庙两侧列戟16支。这一做法意在
A.彰显政权的合法性B.贯彻以文御武方针
C.传递尊儒重文理念D.宣扬武统华夏之功
11.鸡冠壶是辽瓷中极具代表性的器物,仿皮囊形制,主要有穿孔式(如图1)和提梁式(如图2)两大类。至辽代晚期,提梁式基本取代穿孔式。这一变化反映辽代
图1穿孔式鸡冠壶图 2提梁式鸡冠壶
A.社会形态的农耕化趋向B.艺术风格渐趋单调
C.制瓷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享乐奢靡之风盛行
12.元朝《市舶则法》中的“公凭制”规定,出海商人需呈报船员姓名、货物数量等信息,异域商人亦需提出申请,市舶司核实后发给公凭;无凭即为走私,“依例断没,告人给赏”。这表明元朝
A.延续抑商政策B.立法机制完备C.重视外贸管理D.海上交通发达
13.明代各类专史著述众多,明末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即收录了大量时人所撰专史书目,较前代新增田赋、仓储、漕运、关榷、冶铁等门类。这主要缘于
A.史学研究的进步B.社会经济的发展C.市民阶层的需求D.经世致用的理念
14.有明一代,乡规民约劝阻家族成员以诉讼解决纠纷,若告官争讼将被视作重罪。《泰泉乡礼》《桐城到任禁约》等都明确规定惩罚骨肉争讼者。据此可知,明代
A.秉行以礼入法原则B.基层秩序有赖宗族教化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D.血缘伦理推动司法进步
15.乾嘉年间,晋商出资合伙经营商号时往往订立契约文书,对商号的所有权、账期利润分配、清算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详细约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晋商
A.普遍财力雄厚B.促进全国金融网络形成C.经营范围广泛D.推动资本组织形式更新
16.清代在民族地区专门立法,如《蒙古律例》《回律》《西藏禁约十二事》等,理藩院在民族地区“正其刑罚”,裁决法律纠纷,审核重刑案件。这主要是为了
A.促进民族文化交融B.凸显因俗而治理念
C.规范司法运行程序D.提升边疆治理效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表3是从国家治理视角对《管子》中管仲经济主张的解读。
表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3,并概括管仲上述经济主张所体现的核心思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永宁卫指挥使司在晋江县东南二十都。宋为水澳寨,元改为永宁寨。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改创为永宁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材料二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卫濒海,宜防倭贼,乃遣卫指挥佥事童鼎筑城于此。
-(清)郝玉麟《福建通志》
材料三洪武二十年四月戊子,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以福、兴、漳、泉四府民户三丁取一,为缘海卫所戍兵,以防倭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江夏侯周德兴以帷薄不修伏诛,命收其公田。
-《明太祖实录》
根据材料判断明永宁卫建造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春节,俗称“过年”,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岁首”祈年祭祀。周代正式出现“年”的名称,“年,谷熟也。”《诗经·周颂·丰年》所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说明此时年俗元素已经萌芽。秦朝春节为十月初一,称为“元上”,皇帝会在此日率文武百官祭天祭祖,祷祝来年风调雨顺。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亦称“正旦”,春节节期至此固定。汉代朝廷通常会举行傩礼、朝会、奖赏、聚宴等隆重的庆贺仪式,文武百官要在最为盛大的“正朝”仪式上向天子行贺年礼,以此强调礼法、彰显国威。
-摘编自萧放《节日里的中国:春节》等
材料二魏晋以后,春节民俗日渐丰富。唐开元《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阖家守岁,设宴欢庆,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回礼表关爱之情。宋元时期,年节出游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甚,“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杂耍百戏“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时期,鞭春牛、祭灶神、贴年画、吃春饼、猜灯谜等活动更加兴盛。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童彦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汉春节礼仪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春节习俗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积极推动传统节日申遗的意义。(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二)多元的起源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九)汉族的南向扩展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上图为某学者著书时构思的写作大纲。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为该书拟定一个合适的书名。(2分)
(2)为作者提供两个史实作为著述资源并阐释理由。(10分)
厦门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8分)
①铸币权收归国有,加强对经济的控制。(2分)
②政府调剂供求,平抑物价,稳定经济秩序。(2分)
③国家控制自然资源,实行盐铁官营,增加财政收入。(2分)
核心思想:政府应重视经济并积极干预。(2分)
18.(8分)
永宁卫建造的时间应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2分)
材料一《八闽通志》、材料二《福建通志》同为福建地方志,均记载了周德兴建造永宁卫的史事,但在建城时间上存在分歧。材料三《明太祖实录》为明代官方档案,记载了周德兴在福建设卫所及获罪伏诛等史事。
综合上述史料判断,永宁卫建城时间应在周德兴“伏诛”前的洪武二十年。(6分)
19.(24分)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农耕色彩明显;与祭祀活动相关;突出政治性;方式多样。(8分)
(2)趋势:从以官方为主到民间参与增多;从浓厚政治色彩到明显娱乐倾向;从强调君臣政治伦理到强调家庭伦理;从神秘化到世俗化、生活化。(6分)
背景:政治稳定与大一统国家的持续发展;商品经济日渐繁荣;儒家伦理观念不断向基层渗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提供不断丰富的养料;人民群众的探索与实践。(6分)
(3)意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全球文化多样性。(4分)
20.(12分)评分标准:
12-10分:标示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9-7分:标示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6-4分:标示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3-0分:未能标示,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黍
先夏至二十日,有雨,此时,强土可种黍。
豆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
麻
种麻,预调和田天旱,以流水浇之;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
麦
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灾异指向
君王失德
权臣外戚
外寇战事
女主干政
次数
111
126
26
10
出处
史料
解读
《牧民》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重视经济发展,巩固统治秩序
《国蓄》
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
①
《国蓄》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②
《海王》
唯官山海为可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
③
1
2
3
1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B
C
C
A
A
D
D
C
A
C
B
B
D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下表是西汉郡守,据下表可知,两汉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docx、高二历史答案等级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