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州、海门、淮阴、姜堰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语文考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3529/0-17387729275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苏州、海门、淮阴、姜堰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语文考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3529/0-17387729275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苏州、海门、淮阴、姜堰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语文考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83529/0-17387729276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苏州、海门、淮阴、姜堰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语文考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苏州、海门、淮阴、姜堰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语文考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观察到,人从出生开始,除非恋外,都处在与他人身体同场的相处场景里:与父母相处,与其他家人相处,与邻里相处,与同学相处,与陌生人相处,等等。在数字媒介社会化应用之前,与人相处通常指身体同场的连接、心智解读及协调,身体同场是释放社交天性的前置条件。由于身体同场的社交太常见了,以至于人们把身体同场当作了社交的默认状态。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确认身体同场是人类社交的唯一形态,或身体同场是释放社交天性的唯一条件。我们的理解是,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人类没有其他可资运用的社交媒介,这才让身体同场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而从电报时代开始,准确地说从书信时代开始,人际连接便开始摆脱身体同场的束缚。进入电子时代,从电报到电话,从有线到无线,都是这一发展的见证。
身体与社交分离的事实让人们开始思考:释放社交天性是否一定需要身体同场?对此,雪莉·特克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快被人遗忘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特克尔用一部专著《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以下简称《群体性孤独》)向社会发出了灵魂拷问。她的言下之恋是,互联网不只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泡沫,还给人类带来了情感泡沫。随着话题的快速扩散,“群体性孤独"一时成为了热议的社会性话题。
特克尔的敏锐让她抓住了社交形态与人类心灵波动变化的历史时刻。但是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移动终端的普及是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数字技术影响社会及社会交往的观凤口。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而剧烈,它让移动电话变身为个人终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不断地纳入移动终端,让移动终端成为人类身体的外置部分。移动终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大众化给人际连接带来的显见影响是“低头一族"初见端倪,每一位低头专注于移动终端的人似乎都在终端里释放着人类的社交天性:连接、心智解读、协调。从对社交天性的满足来看,数字社交无疑是对身体同场的革命,在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范围、交往逻辑,是社交关系的重构。
在移动互联网到来初期,《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如智能手机、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人们对虚拟世界更感兴趣,从而忽视了真实世界身体同场的社会交往。特克尔认为,进一步可观察的后果是人们尽管保持着与他人的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缺乏深刻情感的,也鲜有真实的互动。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特克尔对数字连接给社会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心。在担心之外,她还努力地为群体性孤独提供解药,比如她在2015年出版的《重拾交谈:走出永远在线的孤独》(以下简称《重拾交谈》)。特克尔坚持认为,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正确方式依然是面对面交谈。尽管《重拾交谈》也被译成了十多种语言,可与《群体性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似乎远不如《群体性孤独》。在此之后,特克尔还出版了《共情日记》,提出在疗愈自我、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是,这部著作引起的议论也较为有限。
事实是,没有人忽视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重要性,被误读的可能是释放社交天性的条件变了,而且是革命性的变革。在《群体性孤独》之后,《重拾交谈》和《共情日记》的遇冷,除了内容、市场因素之外,还在于特克尔误读了人类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随着“互联网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数字社交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数字媒介成为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主流条件,历史潮流从身体同场切换到了身体异场却心灵同场。“互联网世代”从有能力进行社交开始就在运用数字媒介,他们习惯了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而不像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那样成长在较为单一的身体同场环境里而习惯于身体同场社交,且以身体异场为特征的数字社交是后来的,因此祖辈和父辈也只是因经济性和便利性而被迫适应。换句话说,当特克尔用自己数字移民的视角判断数字原住民的体验时出现了视角偏差,她对身体同场的呼唤不过是偏差的呈现而已。
既然人们可以习惯于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说明身体同场不是人类社交天性释放的唯一条件,数字同场一样也可以让人类社交天性得到释放。如前所述,从书信进入社会化应用开始,身体同场便不再是社会交往的必然条件,只是当数字社交成为普遍事实时,我们才有了充足的证据,说明共情互动的本质是心灵而不一定是身体。既然身体同场和数字同场都能释放人类的社交天性,这就恋味着释放天性的既不必须是身体,也不必须是数字,而是同场。
(摘编自邱维奇《机器智能与社交关系重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人际连接只能在身体同场的场景中进行,这使得身体同场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
B.数字社交使人们摆脱了身体同场的束缚,并且能够满足人们释放社交天性的需求,是对身体同场社交关系的重构。
C.特克尔认为互联网带来了经济泡沫和情感泡沫,为了应对这种负面影响,她出版了《重抬交谈》《共情日记》。
D.“互联网世代”已经习惯了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其社交能力超越了成长在较为单一的身体同场环境里的父辈和祖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身体同场被当作社会交往的默认状态是由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交环境决定的,我们不能受其局限。
B.特克尔观察到“群体性孤独”,应该是她坚持认为数字时代也要面对面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原因。
C.进入电子时代后,数字社交就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身体异场心灵同场成为新的历史潮流。
D.如果特克尔能够改变自己数字移民的视角,就有可能对数字原住民的体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据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众与亲朋好友的线下交往和亲密关系,对孤独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B.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成为主要增长点。
C.JustSSu1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轻人社交态度报告》显示,66.49%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社交App认识新朋友。
D.《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表示“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4.作者是怎样看待特克尔关千互联网对社交的影响以及数字时代社交的观点的?请简要说明。(4分)
5.美国社交媒体学者博伊德认为,如今的青少年正是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社交和自我表达,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社交空间,补充而非替代了现实社会里的互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月(节选)【注】
柔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
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
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
“李先生到底怎么哩?”
那位老妇凄惨地答:
“真的打死了!”
“真的打死了吗?”老人惊骇地重复问。
“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说起来怕死人!”
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
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
“妈妈,家里就到了喔?”
“就到了。”
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
“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
“此刻吃好了。”
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
“家里就到了喔?”
“是呀,就到了。”
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
“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
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
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
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
(有删改)
【注】《二月》最初发表于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涧秋决定落脚芙蓉镇,是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又发出了邀约,而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这里的环境。
B.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评说,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残酷战争的恐惧心理。
C.青年寡妇对待怀中男孩儿和身边女孩儿的态度截然相反,主要是由于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D.李先生的英勇献身及其家人的遭遇,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真实可感,使底层民众的辛酸苦楚如在目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并与后文关联甚密。
B.文中的血色和橘色,与整体素淡的色调形成视觉冲击,富有暗喻性,意味着生命的陨落。
C.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D.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主人公萧涧秋的心境变化。
8.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4分)
9.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
(节选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
材料二:
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谓之天之骄子,非一日也。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被氈饮乳之俗,而身服锦绣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
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理极而变部族内渍而唐土遗黎解辨内麫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变乎?
(节选自苏辙《历代论·燕蓟》)
材料三:
自古创业之君,皆有敌国相持之忧,命将出师,兵交于外,而中不失其所以为国者。故其兵可败,而其国不可动,其力可屈,而其气不可夺。今天下一家,二虏且未动也,而吾君吾相终日皇皇焉应接之不暇,亦窃为执事者不取也。昔者大臣之议,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
(节选自《东坡应召集》卷第一策略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理极A而变B部族C内溃D而唐土遗黎E解辫内嚮G中原H未尝血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字用法不同。
B.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词义相同。
C.人事,人的作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非人事哉”中的“人事”意思相同。
D.置,搁置的意思,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中的“置”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签订澶渊之盟这件事上,北宋态度积极,北宋皇帝认为两国签订的盟约应该世代守护,永远传承下去。
B.真宗亲自率领大军,在澶渊之战中击败了契丹军队,最终与敌人达成了和解,百数十年没有重演割让土地的耻辱历史。
C.历史上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无论是汉文帝、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还是唐朝纵容吐蕃,都给国家带来了祸患。
D.苏轼认为过分追究过去战略上的错误是没有必要的,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因而仅就时弊谈自己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3分)
(2)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5分)
14.苏洵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也是北宋向契丹等国缴纳“岁币”,请结合课文及材料简要概括父子三人在“岁币”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沁园春·送孙季蕃吊方漕西归
刘克庄
岁暮天寒,一剑飘然,幅巾布裘。尽缘云鸟道,跻攀绝顶,拍天鲸浸,笑傲中流。畴昔奇君,紫髯铁面,生子当如孙仲谋。争知道,向中年犹未,建节封侯。
南来万里何求。因感慨桥公①成远游。叹名姬骏马,都成昨梦,只鸡斗酒②,谁吊新丘。天地无情,功名有命,千古英雄只么休。平生客,独羊昙③一个,洒泪西州。
【注】①桥公,桥玄,汉成帝时大鸿胪,他当年的一句评价改变了曹操的处境。②只鸡斗酒,出自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代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③羊昙,东晋谢安的外甥,以善乐闻名。谢安去世后,羊昙辍乐一年,不过西州城;一日醉后误至西州,恸哭不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争知道”三句流露出词人对英雄人物遭遇现实困顿的遗憾,承上启下,全词情感由激昂转向低沉。
B.下阕开始两句,词人感激孙季蕃像当年桥公欣赏曹操一样对自己大力提携,因此不远万里前来相见。
C.“叹名姬骏马,都成昨梦”中的“名姬骏马”借代繁华生活,一切繁华已然成梦,抒发了对人生命运不济的感叹。
D.结尾处运用羊昙哭西州的典故,写出孙季蕃对方漕离世的深切悲痛,凸显了孙季蕃的重情重义。
16.词的上阕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孙季蕃奇人豪客的形象,请结合词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王参加世界电信日主题纪念活动时,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 , ’,古人即使以飞禽游鱼为信使,也往往难以传达思念:而今信息传输瞬间千里,距离不再是情感的障碍了。”
(2)“稼穑————中华农耕文明”摄影展上,有一幅作品引得不少观众驻足。画面中农人肩扛锄头,在田埂上与人微笑寒暄;照片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作解说词。
(3)中国古代诗人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分别写入诗歌的上下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写的又都是赞美春天或鼓舞士气的话语,更非全无意义。这个形式为汉语所独有,一个字对一个字,不能此长彼短;两腿一样长,站得(A ),看起来颇觉舒服。因此,编写春联也是练习文字运用之一道,起码要左右平衡,不许一只靴子一只鞋。如此说来,练习一番便了。
第一联是说今年春节在月份牌上的特点:旧除夕正赶上立春,双重喜气,理当祝贺。除夕立春同日双节随时进步一刻千金第二联是写给我的儿女的: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我愿意看到他们都干劲冲天,可也希望他们会( B ),注意健康,使勤俭持家成为家庭传统。赠青年艺术剧院一联:超然
破浪乘风前途无量
降龙伏虎干劲冲天
这一联未免过猛一些,而又不许下小注,怎么办呢?对了,以“轻松愉快”当横批,不就行了吗?最后,还得给自己写一联:付出( C )力不作七拼八凑文作文章最忌七拼八凑。欲免此弊,必须卖尽力气,不怕改了再改;实在无法再改,可是还不通畅,那就从头另写,甚至写好几回。我不能经常这样,有时候一忙,就勉强交卷,以后应当改正。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虽对仗不工但别有意趣。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东广州正式入列。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这艘船设计之初就是奔着“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梦想去的。向地球深部挺进有多难?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与地球约6371千米的半径相比微不足道。有科学家形象地说,( A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研究,仍还在“蛋壳”上。穿透地壳,才能接触到地幔———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的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化学储库”,充满未解之谜。而作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的“莫霍面”,在大陆之下约30至40公里,在大洋之下约6至7公里。这意味着,( B ),更容易达到和突破“莫霍面”。为此,①“梦想”号配备了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全球首台液压举升钻机,②顶驱的举力达到907吨,③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④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⑤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得以大幅提升,⑥钻采系统国际领先。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工业生产集约化、智能化不断升级,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近年来费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又悄然兴起,手工制品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热度,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解析】A项, “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人际连接只能在身体同场的场景中进行”理解错误,原文说“准确地说从书信时代开始,人际连接便开始摆脱身体同场的束缚”。C项,特克尔这两部著作不是为了应对经济泡沫。D项, “其社交能力超越了成长在较为单一的身体同场环境里的父辈和祖辈”依据不足。
2. C【解析】C项, “进入电子时代后”时间错误,原文为“随着‘互联网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数字社交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
3. C【解析】第五段主要观点为数字社交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A项说的是使用社交媒体对孤独感有缓解作用,B项强调了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长,C项表明当前年轻人习惯于数字社交,D项反映年轻人注重自我空间。C项符合题意。
4.(4分)①特克尔发现了移动互联网到来初期人们社交形态与心灵波动变化,她提出的“群体性孤独”有其合理性。②特克尔误读了人类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她认为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正确方式依然是面对面交谈的观点是片面的。超然客公众号
5.(6分)①当前,数字社交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青少年属于“互联网世代”,习惯于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社交和自我表达。②数字同场一样也可以让人类社交天性得到释放,网络拥有数字同场的广泛连接,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社交空间。③身体同场和数字同场都可以释放社交天性,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
6.C(母亲“重男”在原文依据不足,她对女孩的不耐烦只是因为当时的心境使然,并非真正的“轻女”。)
7.B(对“橘色”的理解有误,可将其理解为“于绝望中见希望”。)
8.①萧涧秋表面上看起来孤冷、忧郁:萧涧秋的人生经历使他不热衷于交游,几乎没有朋友,旅途中并不攀谈,可见其孤冷;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的事情,可见其忧郁。这些使他看起来很有些悲观的气息。(2分)②实际上萧涧秋仁爱、有同理心:他爱孩子,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在听闻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会产生难以排遣的牵挂,对社会现实有回应,可见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孤冷,内心是温暖善良的。(2分)
9.(1)本文的主体故事是萧涧秋受邀来到浙江芙蓉镇任教。通过萧涧秋回忆的方式,引出老妇人的讲述,叙述了李先生在战争中牺牲以及家属讨要抚恤金而不得的遭遇。再通过老妇人回忆的方式,追述了李先生遇难前两三年中的一些事情。(3分)超然客公众号
(2)这种结构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平铺直叙),使情节自然转承而富于变化,增加了叙述视角,内容真实而丰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3分)
10.BDG
11.D(置:搁置/放弃,丢下;A.封:疆界/使动;B.克:能够;C.人事:人的作为。)
12.D(“不肖”是谦辞,苏轼并没有真正与父辈作比较。)
13.(1)汉武帝依靠征伐的手段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以,介词结构后置;日,做状语,一天天;病,衰弱、衰落、衰败、疲敝、穷困。每点1分,共3分)
(2)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金缯数十百万,定语后置;资,赠给,给予,供给,提供给;咎:错误,过错,过失。每点1分,句意1分。此题的句意分主要看后两个句子,翻译准确各给1分,共5分)超然客公众号
14.(5分)苏洵的观点在于岁币这类贿赂行为,最后会导致亡国;苏辙的观点在于岁币可以满足敌人,使国家安定;苏轼观点在于贡献岁币是鼠目寸光,没有从长远考虑。
15.B
16.(6分)①外貌描写,“一剑飘然,幅巾布裘”的装扮和“紫髯铁面”的长相,写出了人物的潇洒自在和与众不同。②运用想象,“尽缘云鸟道,跻攀绝顶,拍天鲸浸,笑傲中流”等非同凡响的行为动作,展示人物不畏艰险、豪气干云的精神气质。③运用典故,“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以孙权比孙季蕃,赞美其英明神武的英雄气概。
17.(6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3)示例一: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示例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每空1分。凡有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给分。]
18.(3分) A:稳稳当当 B:劳逸结合 C:九牛二虎
【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①上下联相对的“除夕”与“随时”、“立春”与“进步”,词性不相同,对仗不工整;②上下联每个字单独看词性相同,符合对仗要求,合成词后词性不相同,显出独特的文字之趣;③上下联表意完整,表达了双节同日的喜悦与追求进步的期盼,“除夕”“立春”等表词语表达珍惜时光之意。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3分)①反问语气,对“轻松愉快”这一横批表示满意;②巧妙呼应上文“怎么办呢”,表达出解决问题后的轻松;③口语化的表达,亲切幽默,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4分)A处:把地球比喻成鸡蛋 (2分) B处:从深海向下钻探(2分)
22.(4分)语句:① 修改为:梦想号配备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
语句:④ 修改为:可满足大洋钻探取芯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每处2分。可任意选择两处进行修改,意思修改对即可。
23.(60分) 参考2024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江苏泰州姜堰区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2.5模)(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2024年江苏泰州姜堰区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25模解析版pdf、语文2024年江苏泰州姜堰区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25模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江苏苏州姑苏区苏州中学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徐州一中淮阴中学姜堰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