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突破之真题汇编实验(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突破之真题汇编实验15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突破之真题汇编实验15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原卷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及图像, 实验结论及应用, 实验补充, 常考实验问题,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1)实验目的:探究影响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 实验器材:钩码、滑轮组、铁架台、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1)钩码:提供物体重力。
(2)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
(3)铁架台:安装滑轮组。
(4)细线:连接实验。
(5)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大小。
(6)滑轮组:实验对象。
3. 实验步骤及图像
步骤①如图组装滑轮组。
步骤②将钩码挂在滑轮组下方,记录下所挂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拉住绳子自由端,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③将刻度尺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分别记录下钩码和绳子自由端的起始位置。
步骤④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绳子自由端,使物体匀速上升一段距离,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物体上升后所达到的末位置以及绳子自由端上升到的末位置。
步骤 = 5 \* GB3 ⑤根据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然后根据W有用=Gh和W总=Fs计算出有用功和总功,按计算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步骤⑥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步骤⑦钩码重力不变,改变动滑轮个数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步骤⑧整理实验器材。
4. 实验结论及应用
(1)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和动滑轮的个数有关。
(2)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3)不同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5. 实验补充
(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做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要费距离。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动力F=G物+G动n若忽略滑轮重,则有F=G物n;其中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3)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虽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升高距离的几倍;设物体升高的距离为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4)使用滑轮组时(忽略摩擦阻力):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动力F=G物+G动n;若忽略滑轮重,则有F=G物n;其中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其中:F拉—拉力,G动—动滑轮的重力,G物—被提升物体的重力,n—吊住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5)使用动滑轮时,条件不同,拉力的计算方法也不同
①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当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n分之一;当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和动滑轮重力之和的n分之一;实际情况下,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都无法忽略不计,那么拉力等于物体重力除以n和机械效率的乘积。
②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当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当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实际情况下,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都无法忽略不计,那么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除以n和机械效率的乘积.(注:n为滑轮的股数)。
6. 常考实验问题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重物上升 高度 无关。
(3)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 重 ,滑轮组机械效率越 高 。
(4)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 越小 。
(5)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增大物重或减少动滑轮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实验中改变钩码的数量,改变动滑轮的个数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改变钩码个数、改变动滑轮的个数从而获得多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一组数据的偶然性,更能得出普遍性规律。
(7)同一滑轮组: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精选真题汇编
1.(2023•湘潭)用图所示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缓慢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向上做 运动。第1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时间为3s,此过程中,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为 m/s。
(2)第4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1、2、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 (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4)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换用更轻的动滑轮
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
2.(2023•怀化)提高机械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一组同学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1)实验中应尽量竖直向上 (选填“匀速”或“加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计算出第3组实验的有用功 J,机械效率是 (结果精确到0.1%)。
(3)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被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或“越低”或“不变”);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得,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3.(2021•遂宁)涪江六桥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如何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呢?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探究,用到的装置如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是用 图所示装置来完成的。
(3)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重物上升高度无关。
(4)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5)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
(6)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根据以上结论和生活经验,你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选) 。
A.减轻动滑轮重 B.增加所提物体重 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4.(2022•襄阳)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二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越 (选填“重”或“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小琪同学在仅改变提升物体速度的情况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实验,结果会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2022•南通)用图甲滑轮组做“探究动滑轮的重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中把不同的磁铁吸附在动滑轮边框上以改变滑轮的重,每次实验都匀速拉动绳端使物体上升10cm。不计绳重,实验数据如表。
(1)每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为 cm;
(2)第2次实验中拉力F的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N,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3)实验中若仅增大绳端移动的距离,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
(4)本实验中,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变重时,由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2020•大庆)小红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图的装置匀速竖直向上提升重物,并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1)上表中测力计拉力的示数如图17所示,则此时拉力的测量值为 N。
(2)此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7.(2023•枣庄)提高机械效率可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对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某科技创新小组根据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对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猜想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猜想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物体的重力有关
根据猜想,运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 缓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是利用了图 的装置完成的,它的机械效率η= ;
(3)比较2、4两次实验数据,可验证猜想I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通过比较 (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5)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8.(2023•绥化)如图所示,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图2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钩码规格相同、动滑轮个数越多重力越大)
(1)在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一次实验中,如图1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机械效率是 (精确到0.1%)。
(3)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4)由 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5)在第三次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如图2丁所示改变绳端拉力方向,测得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将 。(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9.(2022•铜仁市)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中,“勇创”兴趣小组计划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践活动,提出如下科学猜想:
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高度有关。
现有实验器材支架、细绳、轻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量程合适)、规格2N的钩码多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你协助“勇创”兴趣小组完成实验。
(1)除上述实验器材,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物体提升相同高度, ,机械效率越高;
③若要验证猜想二,你的关键操作是 。
10.(2022•呼和浩特)在学习机械效率概念后,小娟和小玉同学探讨:在不计绳重和摩擦,同一滑轮组匀速提升不同货物,提升相同高度,动滑轮重力不变,额外功不变的条件下,机械效率是否变化的问题。小娟认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总功也增加,所以机械效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小玉认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总功也增加,那么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减小,则机械效率一定增加。”俩人争执不下,决定实验验证。下表是他们利用一个滑轮组实验时,收集到的有关数据:
(1)请分析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此实验中滑轮组绕绳方法;
(2)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实验验证, (选填“小娟”或“小玉”)的说法是正确的。
11.(2020•岳阳)“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数据如表:
(1)实验时,应沿竖直向上的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2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N。
(3)第3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数)
(4)如果用这个滑轮组提升7N的重物,则它的机械效率可能是 (选填序号)。
A.60% B.70% C.80%
12.(2020•长沙)某实验小组用下图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实验中应尽量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一次实验中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被提升物体的重力越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13.(2020•天津)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的重力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准备的器材如下:两个相同的滑轮、一根细绳、钩码若干、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小明把两个滑轮分别作为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用该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请你解答如下问题:
(1)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绕线方式;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3)为了验证猜想二,还需增加的实验器材是 。
14.(2020•湘潭)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 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N。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 (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增大绳重 B.减轻动滑轮重 C.加快物体提升的速度
15.(2020•朝阳)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第三次实验时的拉力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表格中编号①的数据应为 ;编号②的数据应为 ;
(3)比较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使用同样的滑轮组, ;
(4)如果在第一次实验时,忽略绳重和摩擦,可以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为 N。
16.(2020•东营)学习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某兴趣小组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这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猜想,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为此,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长木板、垫木(长宽高之比为1:2:4)、木块(带钩)、天平弹簧测力计、停表、刻度尺、细线。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材,完成以下题目。
(1)实验目的: 。
(2)实验器材: 。
(3)实验步骤: 。
(4)分析与论证: 。
(5)交流与评估: 。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2.0
5
1.0
15
66.7%
2
4.0
5
1.8
15
74.1%
3
4.0
10
1.8
30
74.1%
4
6.0
5
2.5
15
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4
4
0.2
1.8
0.6
74.1%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2
0.3
55.6%
2
2
0.2
1.2
0.6
55.6%
3
4
0.1
1.9
0.3
70.2%
4
4
0.1
1.3
0.5
61.5%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1.0
10
0.6
30
55.6%
2
2.0
10
1.0
30
3
4.0
10
1.6
30
83.3%
次数
G物/N
G动/N
F/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
▲
3
6.0
1.9
2.9
69.0
4
6.0
3.2
3.4
58.8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测力计拉力F/N
测力计拉绳端移动距离s/m
3
0.1
0.3
实验次数
钩码的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0.90
0.3
74.1%
2
4
0.1
1.50
0.3
88.9%
3
4
0.1
1.25
0.4
4
4
0.2
1.50
0.6
88.9%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提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0.3
2
8
0.1
3.2
0.3
83.3%
3
8
0.1
2.0
0.5
80.0%
次数
物体重力(N)
物体上升的高度(cm)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N)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10
1.0
30
66.7%
2
4
10
1.7
30
…
3
6
10
2.4
30
83.3%
动滑轮重G动/N
物重G/N
物体上升距离h/m
拉力F/N
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滑轮组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5
0.3
66.7%
2
0.5
2.5
0.1
1.0
0.3
81.5%
3
0.5
4
0.1
1.5
0.3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拉力F(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
1
4
0.1
2.0
0.3
66.7%
2
5
0.1
0.3
69.4%
3
6
0.1
2.6
0.3
实验次数/物理量
1
2
3
4
钩码重G物/N
0.5
1.0
1.5
2.0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0.3
0.5
0.7
0.9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3
0.3
0.3
机械效率η
67%
71%
74%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Ν
提升高度h/m
拉力F/Ν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0
0.1
1.0
0.3
66.7%
2
4.0
0.1
1.8
0.3
74.1%
3
6.0
0.1
2.5
0.3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30
66.7%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cm
拉力F/N
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②
3
6
10
①
30
*
实验15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基础考点梳理
1.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1)实验目的:探究影响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 实验器材:钩码、滑轮组、铁架台、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1)钩码:提供物体重力。
(2)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
(3)铁架台:安装滑轮组。
(4)细线:连接实验。
(5)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大小。
(6)滑轮组:实验对象。
3. 实验步骤及图像
步骤①如图组装滑轮组。
步骤②将钩码挂在滑轮组下方,记录下所挂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拉住绳子自由端,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③将刻度尺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分别记录下钩码和绳子自由端的起始位置。
步骤④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绳子自由端,使物体匀速上升一段距离,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物体上升后所达到的末位置以及绳子自由端上升到的末位置。
步骤 = 5 \* GB3 ⑤根据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然后根据W有用=Gh和W总=Fs计算出有用功和总功,按计算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步骤⑥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步骤⑦钩码重力不变,改变动滑轮个数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步骤⑧整理实验器材。
4. 实验结论及应用
(1)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和动滑轮的个数有关。
(2)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3)不同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5. 实验补充
(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做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要费距离。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动力F=G物+G动n若忽略滑轮重,则有F=G物n;其中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3)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虽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升高距离的几倍;设物体升高的距离为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4)使用滑轮组时(忽略摩擦阻力):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动力F=G物+G动n;若忽略滑轮重,则有F=G物n;其中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其中:F拉—拉力,G动—动滑轮的重力,G物—被提升物体的重力,n—吊住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5)使用动滑轮时,条件不同,拉力的计算方法也不同
①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当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n分之一;当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和动滑轮重力之和的n分之一;实际情况下,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都无法忽略不计,那么拉力等于物体重力除以n和机械效率的乘积。
②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当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当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不计的情况下,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实际情况下,动滑轮重、绳重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都无法忽略不计,那么拉力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除以n和机械效率的乘积.(注:n为滑轮的股数)。
6. 常考实验问题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重物上升 高度 无关。
(3)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 重 ,滑轮组机械效率越 高 。
(4)通过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 越小 。
(5)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增大物重或减少动滑轮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实验中改变钩码的数量,改变动滑轮的个数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改变钩码个数、改变动滑轮的个数从而获得多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一组数据的偶然性,更能得出普遍性规律。
(7)同一滑轮组: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精选真题汇编
1.(2023•湘潭)用图所示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缓慢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向上做 匀速直线 运动。第1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时间为3s,此过程中,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为 0.05 m/s。
(2)第4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0.3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80 %。
(3)分析1、2、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 大 (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4)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 。
A.换用更轻的动滑轮
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
【答案】(1)匀速直线;0.05;(2)0.3;80;(3)大;无关;(4)A。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缓慢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时间为3s,此过程中,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为:。
(2)第4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Gh=6.0N×0.05m=0.3J;W总=Fs=2.5N×0.15m=0.375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3)分析1、2、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分析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
(4)A.换用更轻的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故A符合题意;
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机械效率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0.05;(2)0.3;80;(3)大;无关;(4)A。
2.(2023•怀化)提高机械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一组同学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1)实验中应尽量竖直向上 匀速 (选填“匀速”或“加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计算出第3组实验的有用功 0.4 J,机械效率是 74.1% (结果精确到0.1%)。
(3)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被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越高 (选填“越高”或“越低”或“不变”);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得,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答案】(1)匀速;(2)0.4;74.1%;(3)越高;无关
【解答】解: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拉力大小才等于测力计示数;
(2)根据第3次实验数据可知,有用功为:W有=Gh=4N×0.1m=0.4J;
总功为:W总=Fs=1.8N×0.3m=0.54J;
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η==≈74.1%;
(3)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提升高度相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说明使用的是同一滑轮组,但物重不同,且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物体,物体上升的高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这说明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故答案为:(1)匀速;(2)0.4;74.1%;(3)越高;无关。
3.(2021•遂宁)涪江六桥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如何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呢?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探究,用到的装置如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是用 丙 图所示装置来完成的。
(3)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重物上升高度无关。
(4)通过比较 1、3 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5)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
(6)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根据以上结论和生活经验,你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选) ABC 。
A.减轻动滑轮重
B.增加所提物体重
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答案】(1)匀速;(2)丙;(4)1、3;(6)ABC。
【解答】解:(1)为了准确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使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第四次实验中,s=0.5m,h=0.1m,由s=nh可得n=5,即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5,所以第4次实验是用丙图所示装置来完成的;
(4)1、3两次实验,s=0.3m,h=0.1m,由s=nh可得n=3,使用同样的滑轮组,即使用的甲、乙两图,通过得出的实验数据可知提升的物体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
(6)要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
A、减轻动滑轮重力,在提升相同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时,减小额外功,而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增大,提高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A正确;
B、由实验得出的结论可知,增大提升的物体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B正确;
C、机械加润滑油,在提升相同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时,减小额外功,而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增大,提高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C正确;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可见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的高度无关,所以,增加重物上升高度,不能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D错误。
故答案为:(1)匀速;(2)丙;(4)1、3;(6)ABC。
4.(2022•襄阳)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二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66.7% ;
(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越 重 (选填“重”或“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小琪同学在仅改变提升物体速度的情况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实验,结果会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匀速;(2)66.7%;(3)重;(4)不变。
【解答】解:
(1)实验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
(2)由表中数据可知,不计绳重与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2===×100%≈66.7%;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影响机械效率的只有摩擦力、绳子重力、动滑轮重力,仅改变提升物体速度的情况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实验,结果会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
故答案为:(1)匀速;(2)66.7%;(3)重;(4)不变。
5.(2022•南通)用图甲滑轮组做“探究动滑轮的重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中把不同的磁铁吸附在动滑轮边框上以改变滑轮的重,每次实验都匀速拉动绳端使物体上升10cm。不计绳重,实验数据如表。
(1)每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为 30 cm;
(2)第2次实验中拉力F的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2.5 N,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 %。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低 ;
(3)实验中若仅增大绳端移动的距离,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不变 ;
(4)本实验中,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变重时,由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30;
(2)2.5;80;低;
(3)不变;
(4)变小。
【解答】解:(1)从图中可知n=3,每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s=nh=3×10cm=30cm=0.3m;
(2)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读数为2.5N,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0%。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从实验1至实验4,动滑轮的重力逐渐变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逐渐变小,故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3)实验中若仅增大绳端移动的距离,根据η====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
(4)四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高度h=10cm=0.1m,有用功W有用=Gh=6.0N×0.1m=0.6J,
第1次实验中,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额外功W动1=G动1h=0.3N×0.1m=0.03J,
总功W总1=F1s=2.2N×0.3m=0.66J,
摩擦引起的额外功W摩1=W总1﹣W有用﹣W动1=0.66J﹣0.6J﹣0.03J=0.03J,
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为:==50%;
第4次实验中,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额外功W动4=G动4h=3.2N×0.1m=0.32J,
总功W总4=F4s=3.4N×0.3m=1.02J,
摩擦引起的额外功W摩4=W总4﹣W有用﹣W动4=1.02J﹣0.6J﹣0.32J=0.1J,
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为:=≈24%;
本实验中,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变重时,由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变小。
故答案为:(1)30;(2)2.5;80;低;(3)不变;(4)变小。
6.(2020•大庆)小红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图的装置匀速竖直向上提升重物,并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如表:
(1)上表中测力计拉力的示数如图17所示,则此时拉力的测量值为 1.6 N。
(2)此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62.5%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测力计分度值为0.2N,则此时拉力的测量值为 1.6N。
(2)此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η===×100%≈62.5%。
故答案为:(1)1.6;(2)62.5%。
7.(2023•枣庄)提高机械效率可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对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某科技创新小组根据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对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猜想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猜想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物体的重力有关
根据猜想,运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缓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是利用了图 丙 的装置完成的,它的机械效率η= 80% ;
(3)比较2、4两次实验数据,可验证猜想I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4)通过比较 1、2 (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5)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越低 。
【答案】(1)匀速;(2)丙;80%;(3)错误;(4)1、2;(5)越低
【解答】解:(1)实验时,需要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所以需要匀速缓慢的拉动测力计,以方便读数。
(2)由表中数据可得,钩码移动的距离为0.1m时,绳子端移动的距离为0.4m,则绳子的股数为:n==4,即动滑轮上有4股绳,所以丙图符合题意。
由表中数据可得,有用功为:W有=G3h3=4N×0.1m=0.4J;
总功为:W总=F3S3=1.25N×0.4m=0.5J;
机械效率为:η===80%;
(3)对比2、4的数据发现,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物体提升的高度,机械效率是不变的,所以猜想Ⅰ是错误的。
(4)要想得到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需要保证滑轮组不变,重物提升的高度也不变,只改变重物的重力,所以表中1、2号实验符合条件。
(5)对比2、3次实验可以发现,重物的重力不变,提升的高度也不变,但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增多了,且动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所以可得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故答案为:(1)匀速;(2)丙;80%;(3)错误;(4)1、2;(5)越低。
8.(2023•绥化)如图所示,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图2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钩码规格相同、动滑轮个数越多重力越大)
(1)在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一次实验中,如图1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1.8 N,机械效率是 74.1% (精确到0.1%)。
(3)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
(4)由 2、3 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5)在第三次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如图2丁所示改变绳端拉力方向,测得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将 偏低 。(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答案】(1)匀速;(2)1.8;74.1%;(3)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4)2、3;(5)偏低。
【解答】解:(1)实验中要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便于读数;
(2)图示弹簧测力计的1N之间平均分成5等份,所以其分度值为0.2N;指针所指示的刻度值为1.8N;
第一次实验机械效率:
η=×100%=×100%=×100%≈74.1%;
(3)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4)比较第2、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5)在丁图中,若拉力F向右倾斜,则拉力变大,总功变大,有用功不变,故测出的机械效率将偏低。
故答案为:(1)匀速;(2)1.8;74.1%;(3)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4)2、3;(5)偏低。
9.(2022•铜仁市)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中,“勇创”兴趣小组计划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践活动,提出如下科学猜想:
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高度有关。
现有实验器材支架、细绳、轻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量程合适)、规格2N的钩码多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你协助“勇创”兴趣小组完成实验。
(1)除上述实验器材,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
(2)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78.4% ;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物体提升相同高度, 物体越重 ,机械效率越高;
③若要验证猜想二,你的关键操作是 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
【答案】(1)刻度尺;(2)①78.4%;②物体越重;③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解答】解:
(1)根据η==×100%知实验中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和拉力,用刻度尺测量绳子自由端和物体上升的高度,因此实验中还需要刻度尺;
(2)①第二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η==×100%=≈78.4%;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体提升相同高度,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③若要验证猜想二,即验证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高度有关,需要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故答案为:(1)刻度尺;(2)①78.4%;②物体越重;③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10.(2022•呼和浩特)在学习机械效率概念后,小娟和小玉同学探讨:在不计绳重和摩擦,同一滑轮组匀速提升不同货物,提升相同高度,动滑轮重力不变,额外功不变的条件下,机械效率是否变化的问题。小娟认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总功也增加,所以机械效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小玉认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总功也增加,那么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减小,则机械效率一定增加。”俩人争执不下,决定实验验证。下表是他们利用一个滑轮组实验时,收集到的有关数据:
(1)请分析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此实验中滑轮组绕绳方法;
(2)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8.9% ;
(3)实验验证, 小玉 (选填“小娟”或“小玉”)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1)见解析;(2)88.9%;(3)小玉。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s=3h,即绳子的有效段数为3,所以该滑轮组绕绳方法为:从动滑轮的上端挂钩向上绕过定滑轮,再由动滑轮的下方上行,如图:
。
(2)第3次实验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8.9%。
(3)由表格数据可知:动滑轮的重力不变;通过计算表明:随着物重的增加,有用功增加,总功也增加,机械效率增大,故小玉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见解析;(2)88.9%;(3)小玉。
11.(2020•岳阳)“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数据如表:
(1)实验时,应沿竖直向上的方向 匀速缓慢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2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2.4 N。
(3)第3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76.9% 。(保留一位小数)
(4)如果用这个滑轮组提升7N的重物,则它的机械效率可能是 C (选填序号)。
A.60%
B.70%
C.80%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实验时,应沿竖直向上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2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测力计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4N;
(3)第3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η===≈76.9%;
(4)由表中数据知,提升物体的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故如果用这个滑轮组提升7N的重物,则它的机械效率要大于76.9%.故可能是80%,选C。
故答案为:(1)匀速缓慢;(2)2.4;(3)76.9%;(4)C。
12.(2020•长沙)某实验小组用下图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实验中应尽量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一次实验中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56 %;
(3)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被提升物体的重力越 大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要正确测量绳端拉力,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η===≈56%;
(3)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增大物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故答案为:(1)匀速;(2)56;(3)大。
13.(2020•天津)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的重力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准备的器材如下:两个相同的滑轮、一根细绳、钩码若干、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小明把两个滑轮分别作为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用该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请你解答如下问题:
(1)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0%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绕线方式;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越高 (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3)为了验证猜想二,还需增加的实验器材是 几个自重不同的滑轮 。
【答案】(1)80.0%;如上图所示;
(2)越高;
(3)几个自重不同的滑轮。
【解答】解:(1)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η====80.0%;
由s=nh可得绳子的有效段数:n===3,该滑轮组的绕线方式如下图所示: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3)为了验证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的重力有关,要改变动滑轮的重力,故还需增加的实验器材是几个自重不同的滑轮。
故答案为:(1)80.0%;如上图所示;
(2)越高;
(3)几个自重不同的滑轮。
14.(2020•湘潭)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 匀速 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0.6 N。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0.075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62.5% 。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 大 (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B 。
A.增大绳重
B.减轻动滑轮重
C.加快物体提升的速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测力计分度值为0.1N,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0.6N;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W有用2=G2h2=1.5N×0.05m=0.075J;
第2次做的总功:W总2=F2s2=0.8N×0.15m=0.12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η==×100%=62.5%;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
(4)A.增大绳重,增大了额外功,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变小,机械效率变小;
B.减轻动滑轮重,减小了额外功,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变大,机械效率大;
C.由(3)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根据v=,机械效率与物体提升的速度无关,
故选B。
故答案为:(1)匀速;0.6;(2)0.075;62.5%;(3)大;无关;(4)B。
15.(2020•朝阳)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第三次实验时的拉力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 竖直向上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表格中编号①的数据应为 2.2 ;编号②的数据应为 88.9% ;
(3)比较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使用同样的滑轮组, 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
(4)如果在第一次实验时,忽略绳重和摩擦,可以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为 0.4 N。
【答案】(1)竖直向上匀速;(2)2.2;88.9%;(3)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0.4。
【解答】解:(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测力计示数大小才等于拉力大小;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拉力为2.2N;
第2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η===×100%≈88.9%;
(3)实验选用的同一滑轮组,动滑轮的重力不变,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方法一:根据表中数据,在第一次实验做的总功:
W总1=F1s1=0.8N×0.3m=0.24J,
做的有用功:
W有1=G1h=2N×0.1m=0.2J,
做的额外功:
W额外=W总1﹣W有1=0.24J﹣0.2J=0.04J,
因忽略绳重和摩擦,故所做额外功是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则动滑轮的重力为:
G动===0.4N。
(4)方法二:因忽略绳重和摩擦,则G动=nF1﹣G1=3×0.8N﹣2N=0.4N。
故答案为:(1)竖直向上匀速;(2)2.2;88.9%;(3)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0.4。
16.(2020•东营)学习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某兴趣小组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这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猜想,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为此,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长木板、垫木(长宽高之比为1:2:4)、木块(带钩)、天平弹簧测力计、停表、刻度尺、细线。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材,完成以下题目。
(1)实验目的: 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
(2)实验器材: 长木板、垫木(长宽高之比为1:2:4)、木块(带钩)、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 。
(3)实验步骤: ①把垫木平放,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斜面,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s1和高度h1,
用测力计测量出木块的重力G,再用测力计拉着木块从斜面底部匀速直线运动到顶部,记下测力计示数F1,记录数据;
②把垫木侧放,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较陡的斜面,重复上面的步骤;
③把垫木竖放,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最陡的斜面,重复上面的步骤;
④收集处理数据,进行比较归纳 。
(4)分析与论证: 根据η==×100%,得出3次实验中机械效率,若机械效率都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或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
(5)交流与评估: 测力时,测力计要沿斜面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验证? 。
【答案】(1)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2)长木板、垫木(长宽高之比为1:2:4)、木块(带钩)、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
(3)如上;
(4)根据η==×100%,得出3次实验中机械效率,若机械效率都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或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5)测力时,测力计要沿斜面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验证?
【解答】解:(1)实验目的:
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2)实验器材:
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要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故要用长木板、垫木;
根据η==×100%,还要用到木块(带钩)、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
(3)实验步骤:
①把垫木平放,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斜面,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s1和高度h1,
用测力计测量出木块的重力G,再用测力计拉着木块从斜面底部匀速直线运动到顶部,记下测力计示数F1,记录数据;
②把垫木侧放,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较陡的斜面,重复上面的步骤;
③把垫木竖放,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最陡的斜面,重复上面的步骤;
④收集处理数据,进行比较归纳;
(4)分析与论证:
根据η==×100%,得出3次实验中机械效率,若机械效率都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或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5)交流与评估:
测力时,测力计要沿斜面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验证?
故答案为:
(1)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2)长木板、垫木(长宽高之比为1:2:4)、木块(带钩)、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
(3)如上;
(4)根据η==×100%,得出3次实验中机械效率,若机械效率都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或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5)测力时,测力计要沿斜面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验证?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2.0
5
1.0
15
66.7%
2
4.0
5
1.8
15
74.1%
3
4.0
10
1.8
30
74.1%
4
6.0
5
2.5
15
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4
4
0.2
1.8
0.6
74.1%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2
0.3
55.6%
2
2
0.2
1.2
0.6
55.6%
3
4
0.1
1.9
0.3
70.2%
4
4
0.1
1.3
0.5
61.5%
实验
次数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高度
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距离
s/cm
机械效率
η
1
1.0
10
0.6
30
55.6%
2
2.0
10
1.0
30
3
4.0
10
1.6
30
83.3%
次数
G物/N
G动/N
F/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
▲
3
6.0
1.9
2.9
69.0
4
6.0
3.2
3.4
58.8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测力计拉力
F/N
测力计拉绳端移动距离s/m
3
0.1
0.3
实验次数
钩码的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0.1
0.90
0.3
74.1%
2
4
0.1
1.50
0.3
88.9%
3
4
0.1
1.25
0.4
4
4
0.2
1.50
0.6
88.9%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提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0.3
2
8
0.1
3.2
0.3
83.3%
3
8
0.1
2.0
0.5
80.0%
次数
物体重力(N)
物体上升的
高度(cm)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N)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10
1.0
30
66.7%
2
4
10
1.7
30
…
3
6
10
2.4
30
83.3%
动滑轮重
G动/N
物重
G/N
物体上升距离h/m
拉力
F/N
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滑轮组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5
0.3
66.7%
2
0.5
2.5
0.1
1.0
0.3
81.5%
3
0.5
4
0.1
1.5
0.3
实验
次数
物重
G(N)
物体上升
高度h(m)
拉力F
(N)
绳子自由端移
动距离s(m)
机械效
率
1
4
0.1
2.0
0.3
66.7%
2
5
0.1
0.3
69.4%
3
6
0.1
2.6
0.3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钩码重G物/N
0.5
1.0
1.5
2.0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0.3
0.5
0.7
0.9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3
0.3
0.3
机械效率η
67%
71%
74%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Ν
提升高度h/m
拉力F/Ν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0
0.1
1.0
0.3
66.7%
2
4.0
0.1
1.8
0.3
74.1%
3
6.0
0.1
2.5
0.3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30
66.7%
实验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cm
拉力F/N
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②
3
6
10
①
30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突破之真题汇编实验18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原卷版+解析),共7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分析, 实验补充, 常考实验问题,5 Ω,5 V,额定功率为 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突破之真题汇编实验17伏安法测电阻(原卷版+解析),共7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补充, 常考实验问题,3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突破之真题汇编实验08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原卷版+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及推理, 实验补充,常考实验问题如图,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