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调查是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而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社会学学者回到国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他们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定县社会调查等,掀起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英国文化人类学、美国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和历史的研究,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产生了以《江村经济》《云南三村》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的典范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在费孝通等人的主持下得以恢复。在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从实求知”是费孝通对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的概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现实客观而深刻的认识。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理论如何在田野中“恰如其分”地起作用,既能帮助调查者洞察社会现实,又不喧宾夺主,用理论剪裁现实?“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在解释“从实求知”的时候说:“从‘实’当中求到了‘知’之后,应当再回到人民当中去。从哪里得到的营养,应当让营养再回去发挥作用。中国人讲‘知恩图报’,我图的‘报’就是志在富民。”
    可以看出,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所谓“再回去”,所谓“图报”,是为了求得真正的“知”。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老师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材料二:
    廉思,当代青年问题研究专家,15年间先后深入32个群体,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近日,记者对廉思进行专访。
    记者:你认为一次好的社会调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康思:现在社会调查可以采用电子问卷、网络访谈等电子化方式,虽然让调查时间、空间更加便利了,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给一位快递小哥发了份电子问卷,他很有可能把这份问卷转发给亲戚朋友等,但这些都不是有效问卷,所以对控制受访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还有访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与受访者交流,但会忽略很多现场的细节。比如,我们在对网约车司机调查时发现,他们从来不喝我们在访谈中提供的水,因为长时间开车要求司机不能频繁去厕所,这种细节是屏幕访谈完全感受不到的。
    简单来说,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要求的重要渠道。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形成一个完整周期链条,调查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记者:您觉得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廉思:年轻人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关乎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大事,但这个大事,是无数的小事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编织和累积而成的。没有对日常生活的感知,没有对普通群众的感情,年轻人对国家的感情就是悬空的,是没有底座和地基的,也不可能持久。
    此外,调查研究还是一个书上道理的具象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具象化,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只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概念是现象的“打包”或“升维”。当我们用不同的概念描述世界的时候,不仅是一个信息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大量丢失的过程,尤其是感性信息大量丧失,理性信息逐渐增多。
    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具象化,感性信息逐渐增多,很多概念又“活”过来了,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自己的过程,也是弥合社会裂痕的开始。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理解变得愈发困难,调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阶层的桎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对其他群体亦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共情。好的调研报告不仅能解答自己的困惑,还能给民众以启发,正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进而去推动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和认知提升。
    (改编自“中国青年报”专访《廉思:资料放进背包里,调研走在大路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学得益于欧美而建立,后来在燕京大学社会学学者的推动下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方法。
    B.材料一认为调查者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等作为研究目的而非手段是费孝通的“知恩图报”思想的体现。
    C.材料二中“概念是现象的‘打包’或‘升维’”,指概念是将现实中的具体现象、感性信息进行概括、整合,使之变成理性信息。
    D.材料二中廉思认为调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阶层的桎梏,弥补认知的缺陷,促进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和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基于《江村经济》《云南三村》而创作,这既展示了社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暗示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底色。
    B.如果没有费孝通深入田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社会调查活动,中国社会学就不会有紧贴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学科准则。
    C.在社会调查实践中,费孝通“从实求知”的理念可以弥合、跨越理论和现实的鸿沟,而“知恩图报”的思想则是该理念的阐释。
    D.材料二中“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网约车司机不喝访谈中提供的水”的细节,有力说明了在社会调查中实地调查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不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的一项是(3分)
    A.某心理研究所关于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历时1年,涵盖北京、山东、河北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26岁的大学生。
    B.某民宿协会为了给外地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入住体验,在学生中发放《民宿入住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收集了约6万份数据,并据此制定提升方案。
    C.某地政府通过调研市民的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数千万条客运数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给市民出行线路“画像”,设计城市公交线网。
    D.某课题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人口复杂、邻里不睦、社区参与度与认同感低等问题,通过发起改造公共空间活动,促成居民参与社区共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社会调查”,二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班级要在本学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你担任调查小组的组长。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们小组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调查活动开展得更有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 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删改)
    A.开头“土堆”“竹竿”暗示老程已经去世了,但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在淡淡的勾勒中,展现了哀而不伤的审美心理。
    B.父亲老程去世后,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姑娘乖巧、孝顺、勤劳,她洗衣种菜卖菜,承担起了家里的担子。
    C.三姑娘拒绝堂嫂子们看赛龙灯的邀请,并与母亲因是否看赛龙灯而发生争吵,说明她不爱热闹,内心排斥赛龙灯这一民俗。
    D.在卖青椒的场景中,通过对三姑娘“抓”“掷”等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三姑娘做事干练、为人善良、大方爽快的性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三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以回忆串联起三姑娘从童年到妇人的人生经历,这种构思使得文章富有真实感且流畅自然。
    B.清幽的竹林既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的意境,也烘托出了三姑娘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品格。
    C.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D.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三姑娘内外皆美的人物形象。
    8.小说两次提到了“雀子”,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铁凝的《哦,香雪》被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②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梯危縋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奈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③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
    材料二: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徵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节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注】①微之:指唐代文学家元稹。②知退: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③矧:况且,何况。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乐天携其弟 知退囘与微之 会 于夷陵囸饮酒 欢甚 留连 不忍 别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指断绝、停止,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B.去,指离开,与《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去”意思不同。
    C.适,指恰好、正巧,与《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不同。
    D.至于,指抵达、到达,与《登泰山记》中“至于泰安”中的“至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元稹调转船头送白居易到下牢关,再一天,二人又在江中来回航行许久,不愿分别,由此可见二人的深厚情谊。
    B.材料一中白居易三人被奇石清泉所吸引,尽管山势崎岖难行,他们还是登上奇境探得美景,这体现了一种探险求美之乐。
    C.刘大櫆在文章开头部分叙述三游洞因白居易等三人共游而得名,后欧阳永叔和黄鲁直亦相继到此游览,且都留下诗文。
    D.刘大櫆因游洞而将自己与白居易等人做对比,感慨自己虽涉险来却不能留名,与鸟无异;同时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际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4分)
    (2)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4分)
    14.材料二作者刘大櫆在游览三游洞之后,生发了“有幸有不幸”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分别指出白居易、刘大櫆以及三游洞的“幸”与“不幸”。(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淳熙七年,作词前几年,词人调任频繁、到处漂泊。②憔悴:指衰老。招魂:楚辞中有宋玉的《招魂》,词人用此典表示其要为那些抗金主战派将士招魂。③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头两句通过昏暗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云,衬托了词人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
    B.上阕第三句“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面的抒情写意作铺垫。
    C.“潇湘逢故人”紧扣词题,蕴含了词人面对故人内心痛苦却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D.下阕词人认为自己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应该是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
    16.这首词下阕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遥忆金陵宫殿,抒发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句子是E , ”。
    (3)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人常将“鹿”引入诗文,或寄托隐逸的情怀,或展现求贤若渴的姿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不论是晴天雨天,白鹭都站在那里,像一个总在冥想却始终不得开悟的修行者。它看也不看这棵枫杨树上的热闹。它一直站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偶尔飞出去,在天空中盘旋几圈,或者在河滩浅水里散一会儿步,它又回到青杨树上,并且总站在同一根树枝上。这时候,青杨的叶芽儿刚刚冒出一点。整棵树才有那么一点点刚刚苏醒还睡眼蒙眬的绿意。那棵枫杨呢?已经成为整个河岸上最繁华喧嚣的闹市。这都与白鹭无关。春天的白鹭仍然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知道在坚持什么。它显得孤独又骄傲。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外貌焦虑已经成为现代青少年生活的“常客”,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外貌焦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将之比喻成一个潘多拉魔盒。不仅外貌焦虑会带走青少年的快乐,还会削弱他们的自尊,成为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阻碍,并有可能促成社交焦虑。关于外貌焦虑如何产生,有人认为 ① ,而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换一句话来解释:一个人的真实外貌和外貌焦虑的程度之间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一些外貌焦虑非常严重的个体,在外人看来,其外貌条件其实不错。那么, ② ?首先,成年人可以鼓励青少年去想清楚理想外貌是什么,以及追求这种理想外貌要付出什么代价。其次,成年人要鼓励青少年用积极的方式谈论自己的身体与外形。最后,鼓励青少年去抵抗日常生活中的外貌压力,勇敢地对一些貌似正常却不那么友好的声音说不。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处“常客”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做人还是要以诚信为本,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万万要不得。
    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
    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D.今天,我和几个同学去登泰山,泰山的“表现”不错。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对“松弛感”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松弛感”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意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有人说,“松弛感”是对慢生活的复古怀旧,对当下的人们非常重要;有人说,“松驰感”不仅表现为外在的状态,更体现出个人的内在境界;也有人说,“松弛感”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六校期末联合考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A(“后来在燕京大学社会学学者的推动下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方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在燕京大学社会学学者的推动下”缩小范围,应是“在国内社会学家的推动下”。)
    2. B(“中国社会学就不会有紧贴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学科准则”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表述是“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但不能就此推出“如果没有费孝通……就不会有……”的说法。)
    3. B[根据材料二可知,廉思认为好的调查研究要有准确的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深入现场考察,有完整的周期链条。A项,由“历时1年,涵盖北京、山东、河北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26岁的大学生”可知,调查时间长,涉及面广,过程完整,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B项,在学生中发放针对外地游客的《民宿入住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不对,收集到的数据是无效的,不能据此制定提升方案。C 项,由“通过调研市民的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数千万条客运数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可知,调查对象准确,针对性强,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D项,由“某课题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人口复杂⋯⋯”可知,实地走访,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故选B。]
    4.①材料一侧重于探讨社会调查的方法,阐释了以“从实求知”为原则的调查方法的意义和目的。②材料二侧重于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通过专访的形式展现了廉思在社会调查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每点2分,酌情给分)
    5.①思想认识上,本着服务家乡文化、促进家乡文化发展的心态开展调查活动。②原则方法上,以“从实求知”为调查原则,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调查对象为研究目的,开展实地调查。③实地操作上,要有准确的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深入现场考察,有完整的周期链条。(每点2分,酌情给分)
    6. C(“说明她不爱热闹,内心排斥赛龙灯这一民俗”理解错误,根据“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可知,三姑娘内心并不排斥赛龙灯这一民俗,三姑娘拒绝去看赛龙灯,只是想守着母亲,表现了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7. D(“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外貌描写”错误。小说刻画三姑娘没有运用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也不是主要的,就只有“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8.第一次提到“雀子”,是以雀喻人,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不去看赛龙灯;(2分)第二次提到“雀子”,是将雀子拟人化,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2分)
    9.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程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③环境意境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虚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0. B E G(“乐天”是主语,“携”是谓语,“其弟知退”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于夷陵”是“会”的后置状语且“会”后不带宾语,故在E处断开;“欢甚”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 BEG三处。)
    11. A(A项,“意思相同”错误。二者意思不同,断绝、停止/横渡。B项,正确。离开/过去的。C项,正确。恰好、正巧/享有。D项,正确。故选 A。)
    12. C(“且都留下诗文”错误。由材料二“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可知,他们中有的人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并没有都写。)
    13.(1)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酣”“因”“策步”各1分,句意1分)
    (2)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所经”“因”“显”各1分,句意1分)
    14.①白居易的“幸”是欣赏到了三游洞瑰丽的景色;“不幸”是仕途坎坷,怀才不遇。②刘大櫆的“幸”是能悠闲地游览欣赏到优美的景色;“不幸”是无人赏识得不到重用。③三游洞的“幸”是因白居易等三位名人游览而得名;“不幸”是它处在荒原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不能亲自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每点1分)
    15. C(“蕴含了词人面对故人内心痛苦却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惆怅之情”错误,“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
    16.①下阕全用典故,前三句化用苏轼写周瑜“羽扇纶巾”的诗句,以周瑜自比,形象展现了词人早年抗金的神采与豪情壮志;后两句用屈原《招魂》和杜甫诗句,写出了词人如今失魂落魄、疲惫不堪的落寞悲情。②下阕运用今昔对比手法,将往昔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与如今的憔悴落魄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交加之情。(每点 3分,酌情给分)
    17.(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示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或: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18.整棵树才有那么一点点绿意,这绿意刚刚苏醒,还睡眼蒙眬。(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
    19.①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2分)②设问的修辞强调了枫杨树上热闹非凡的状态,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枫杨树上热闹非凡的景象。通过与白鹭的孤独、安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白鹭的孤独、骄傲,它不为外界的热闹所动,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3分)
    20.外貌焦虑不仅会带走青少年的快乐,还会削弱他们的自尊,成为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阻碍,并有可能导致社交焦虑。(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顺序不当,“不仅”应放在“外貌焦虑”后面;二是搭配不当,“促成”是好的结果,应把“促成”改为“导致”。)(每处2分)
    21.示例:①可能不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②如何科学应对外貌焦虑(每处2分,合乎语境即可)
    22. D(画横线处“常客”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表示讽刺、否定;B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引号表示强调;D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故选 D。)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用“有人说”呈现对“松弛感”的不同理解,第一个有人说,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对“松弛感”下定义,是一种“对慢生活的复古怀旧”,讲“松弛感”对当下人的是重要意义。第二个有人说,从内外的角度来呈现“松弛感”的表现,不仅是外在松弛的生活节奏,也是内在的轻松自在的心理状态。第三个有人说,是从“松弛感”适应的群体对象而言,指出不适合年轻人。这里把“松弛感”和当下流行的“躺平”联系起来了。其实,“松弛感”并不等于“躺平”,“松弛感”是遇事不慌的松弛感、劳有所获的松弛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而不是一味躺平的松弛感、无所事事的松弛感、颓丧惫懒的松弛感。三个“有人说”呈现不同的人对“松弛感”的不同理解,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表达对“松弛感”或赞成、或反对。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拥有“松弛感”,享受潇洒人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要试着换种心态看问题;二、活在当下,降低期望值,专注于事件本身;三、“松弛感”不等同于“躺平”,是尽自我之努力,去享受独属于个人的那份闲适与洒脱。最后,提出展望,愿你我都能获得松弛自在的人生。
    【参考立意】“松弛感”不等于“躺平”;拥有“松弛感”,享受潇洒人生;“紧绷”社会,需要松弛;等等。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平定淮西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元微之从通州司马改任虢州长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达任所,与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个人相会于夷陵。 第二日,微之调转船头,送我至下牢关。到了第二天,想到将要分别依依不舍,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了很久。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于岩石下,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激,像珍珠一样的水珠洒在像玉石一样的石头上,水花四溅,赏心悦目,悦耳动听。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喜爱得不愿离开。不久,峡山便昏暗漆黑,月亮冲破云层升了起来,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明亮透彻,(各种美妙的)景象显现其中。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即将别离,边惊叹边说着话。知退说道:“这个地方如此美丽,天地间能有几处?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寂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元微之说:“此话对极!况且我们难得相逢,如此地方也不易遇到。现在两件事凑在一起,怎能不记述一番?就请各自赋古体诗二十韵,写在石壁上。”并请我写一篇序以加以记叙。又因为是我们三人首先到此游玩,所以把题目取为“三游洞”。我们希望将来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所以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游玩。
    材料二: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踏入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PDF版含答案,共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六校期末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六校期末联考试卷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一期末联考试卷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一期末联考试卷语文pdf、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一期末联考试卷语文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PDF版含答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