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基础知识综合,名著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根据提示,补写出诗文名句。
    (1)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2),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
    (3),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淫慢则不能励精,。(《诫子书》)
    (5)途中两狼,。(《狼》)
    (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止增笑耳。(《狼》)
    (7),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8)《潼关》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山入潼关不解平。
    (9)《〈论语〉十二章》中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句子是:,。
    (10)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告诉我们内心恬淡才能明确志向,进而实现远大抱负。
    二、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如果你被狭隘①的执念束缚,心中长期压抑,就会变得( )。日复一日,按部就班——这样( )的生活,会让你失去对生命的细腻感知。因此,你需要唤醒内心的热情,拥抱生活中的挑战。②(mí)漫在空气中的不仅有雾霾,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③缄默不是保护自我的盔甲,而是束缚人的枷锁。你应该尝试打开心扉,接纳更多的观点,逐渐开发自己的视野。虽然④(tu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有经历过( )的洗礼,才能真正成长。
    (1)根据拼音写汉字(正楷或者行楷)或者加点字注音。
    ①;②;③;④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闻不问 枯燥 刻骨铭心
    B.麻木不仁 烦躁 血雨腥风
    C.麻木不仁 枯燥 刻骨铭心
    D.不闻不问 烦躁 血雨腥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正确的句子(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3.下面是某同学读《西游记》制作的读书卡,请你帮忙完成相关任务。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诗人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中的景象,诗人把自己的愁苦融入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中。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不仅是安慰妻子,也是暂且宽慰自己。
    D.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言浅意深,语短情长。
    5.诗中两次提到的“巴山夜雨”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
    ①镜中的这张脸,与母亲太相似。我久久凝视镜中的自己,在自己脸上仿佛看到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我不仅外表像母亲,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也仿佛接续了母亲曾经的使命。
    ②当年,母亲是部队文工团优秀的舞蹈演员,在她艺术状态最好时怀了我。有朋友劝她,为了延续舞蹈生命,最好不要那么早生孩子。但对当时的母亲而言,孕育我就是她心底最大的喜悦和幸福。朋友一语成谶,母亲生下了我,随后便渐渐远离了挚爱的舞台。
    ③母亲从未说过她为我牺牲了什么,但如果她要这么说,我其实是会非常信服的。毕竟那一张张母亲走边防、上高原、顶风冒雪为战士们演出的照片,还有那些沉甸甸的奖杯、证书,现在依然被母亲珍藏着,在书架上静静地立着。母亲经常小心翼翼地擦拭它们,仿佛在和过往的青春和军旅生活说着话。
    ④母亲是否后悔过,我不知道,但打我记事起,舞蹈便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面形体镜前,我哭过,为母亲教授时的严厉;我笑过,为母亲难得露出的笑容和肯定赞许的目光。那些年里,我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给我的脚踩套上了铁球,让我行走困难。我清楚记得11岁那天,我独自前往北京,来到这所全军顶尖的专业院校求学。我感觉自己的脚步突然变得轻盈了许多,几乎要飞起来。
    ⑤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逃离。从准备舞蹈考试到最后的体检、审查,只用了一周时间。当那张军校录取通知书摆在母亲面前,她的表情由开始的惊愕转为欣慰,继而仿佛有些落寞,最后复杂地一笑。宿命般的,我踏上了与母亲相同的路。
    ⑥母女都是在无意识中做对手,因为最有可比性。当年的母亲是出色的女战士,那炽热如火、坚忍顽强的精神从来都奔腾在她的血管中。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女战士,决不能比母亲逊色。为了像母亲那样担当舞剧的主角,我每天凌晨5点开始训练,无数次重复地踢腿下腰,旋转跳跃,满身淤青,伤痕累累,虽然困难很多,压力不小,但我从未想过放弃。习惯了咬牙坚持,也习惯了吞下眼泪、委屈自藏。一晃,我21岁了,同母亲分开生活已经10年了。时间意味着距离,而距离又仿佛意味着成熟。
    ⑦这两年,我作为文艺轻骑队的一员,多次赴边防参加慰问演出。暮春,边防线上仍然春寒料峭。高原上犀利的冷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回旋试探,稀薄的空气里混杂着草籽、树芽、昆虫的味道。面庞黝黑的边防战士们矗立天地之间,与星辰为友、与日月为伴。他们为国戍边,远离家人,但精神是蓬勃明亮的。他们领花上的星,像激情的火苗,燃烧、跳动。
    ⑧轮到我上台表演了,虽然此时头痛欲裂,但我无法辜负战友们热烈的掌声和挥舞的手臂。连续高强度的转场和演出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这是此行的最后一站,我明显感到了身体的透支,心情却是激越亢奋的。这是一个在慰问演出路上即景创作的、反映部队野外驻训生活的舞蹈,对舞蹈演员的体力、爆发力要求都很高。我仰起脖子,伸展四肢,带着最灿烂的笑容旋转。但在做最后一个翻跳动作时,我还是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跌倒了……
    ⑨当我缓缓睁开眼睛时,发现母亲在病床前不言不语,一脸疲惫的中年人模样,可黑白夹杂的发间,却有着直抵人心的温暖。她来回抚摸着我打着石膏的右腿。我说:“小伤,没什么大不了的。”母亲挽起自己的裤脚,那是我第一次细看母亲的腿。该怎么形容呢?膝盖骨有些突出,腿上有道像蜈蚣一样刺目的疤,还有些大大小小无法消除的伤痕。母亲跟随文工团,去过很多边防连队。一路走,一路创作演出,激励官兵,鼓舞斗志。她身上的伤疤,印证着她走过的路、执行过的任务、履行过的职责。如今的我,也走在这条母亲曾经走过的路上,扎根部队,为兵服务。
    ⑩看过暗夜辉明的星光,也走过年少刻骨的芳华。许久之前,很久以后,漫长的时光、深邃的情感都叠印在这身笔挺的军装上。那是母亲已经远去的、闪闪发光的生命存在;亦是我正在为之奋斗、热血澎湃的军旅人生。
    ⑪你看,时间留下的痕迹淡去,又轮回一个簇新的春天。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我”的从军经历,以及“我”与母亲两代文艺兵的军旅人生故事。
    B.文章开头强调“我”很像母亲,对情节的发展和主题表现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C.“我”在军校学习时面对困难和压力从不放弃,是因为“我”不想比母亲逊色。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自然顺畅,能真切地表达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7.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
    (1)母亲经常小心翼翼地擦拭它们,仿佛在和过往的青春和军旅生活说着话。(赏析加点词语)
    (2)他们领花上的星,像激情的火苗,燃烧、跳动。(赏析句子)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不能删去的原因。
    9.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A.《母亲的影子》
    B.《簇新的春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周游列国的孔子奉为游学的鼻祖。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②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③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选自《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单位:万人次)
    材料三: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此意见一出,也引发了多方思考:
    家长:担忧。
    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
    校长:需要保障机制。
    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
    老师:内容如何有意义?
    很多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怎么把这个研学做得有意义很重要,而不是单纯地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
    专家: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一些旅行社搞的所谓研学旅行,是游而不研。而学校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研而不游。真正的研学旅行,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来操作。
    (选自《研学旅行,要走的“路”还很远》,有删改)
    10.下面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研学旅行和古代游学的理念和精神完全一致。
    B.境内游学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境外游学的增长率。
    C.家长、老师、专家等均对研学表示深切的担忧。
    D.研学旅行若能与课改内容相结合,会更有意义。
    11.阅读材料二,说说你从图中得出的结论。
    12.小厦同学计划在寒假参加研学旅行,但小厦母亲认为“研学旅行就是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不同意小厦参加研学旅行。假如你是小厦,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说服母亲,以提高她对研学旅行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落花时节又逢君自古逢秋悲寂寥僵卧孤村不自哀险躁则不能治性缀行甚远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人不知而不愠河流大野犹嫌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落、逢、逢、寂寥、僵、哀、躁、缀、禽兽、哉、愠、罔、殆、致”等字词容易写错。
    2.【答案】(1) ài弥jiān蜕
    (2)C
    (3)改句:你应该尝试打开心扉,接纳更多的观点,逐渐开阔自己的视野。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狭隘:xiáài,意思是指不宽阔,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
    弥漫:mímàn,(动)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
    缄默:jiānmò,(形)闭口不言。
    蜕变:tuìbiàn,(动)①发生质的变化(多指向坏的方面转化)。②衰变。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不闻不问:意思是指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麻木不仁:意思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结合“如果你被狭隘①的执念束缚,心中长期压抑,就会变得”可知,这里形容因为长期压抑,而精神、思想的就会变得迟钝,故选“麻木不仁”。
    枯燥:意思是指干枯,干燥;也指单调,无趣味。
    烦躁:指烦闷急躁。
    结合“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可知,突出生活的单点、乏味,故选“枯燥”。
    刻骨铭心:意思是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血雨腥风:意思是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结合“但只有经历过( )的洗礼,才能真正成长”可知,这里和洗礼、成长相关,不和屠杀相关,突出的是经过印象深刻的洗礼,能够成长,故选“刻骨铭心”。
    故选C。
    (3)本题考查病句。
    划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开发”和“视野”不搭配,可以把“开发”改成“开阔”,改句:你应该尝试打开心扉,接纳更多的观点,逐渐开阔自己的视野。
    3.【答案】红孩儿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不同意。理由:①沙僧在取经团队中起到调和矛盾的作用,如当孙悟空和猪八戒发生争执时,他会从中劝解。②沙僧任劳任怨,一路挑担,承担了许多后勤工作,为取经成功提供了保障。③沙僧忠诚坚定,始终陪伴在唐僧身边,不离不弃,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镇定,是团队稳定的重要因素。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结合“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和出处《西游记》可知,在《西游记》中是个孩童,想要抓唐僧,这个孩童是红孩儿。红孩儿,本名牛圣婴,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号称圣婴大王。红孩儿曾在火焰山修炼三百年,炼成了三昧真火,而后到钻头号山为祸一方,常常欺凌当地的土地山神。唐僧师徒经过钻头号山时,红孩儿变化成七岁的小男孩自缚手脚,吊在松树上呼救,引起唐僧善念的同时,激起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然后设法将唐僧掳走。面对孙悟空,红孩儿与之多次斗智斗勇均占上风,他的三昧真火一度让孙悟空几乎丧生。最后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用李靖的天罡刀化作莲台和如来佛祖的金箍将红孩儿降服。
    (2)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针对“有人认为,西天取经路上,没有沙僧也可以”这个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不赞同这个观点。课业从沙僧的性格和对团队的作用、沙僧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
    1、从沙僧的性格和团队作用角度。
    沙僧性格沉稳,是团队的稳定器。在取经团队中,孙悟空性急好斗,猪八戒懒惰贪吃且爱挑拨是非。沙僧的存在就像定海神针一样,让这个团队保持稳定。例如,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发生矛盾时,沙僧常常从中调解。在“尸魔三戏唐三藏”这一情节中,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赶回花果山,猪八戒去请孙悟空回归时,孙悟空故意捉弄猪八戒,这时沙僧好言相劝,缓和了两人的紧张关系,使取经团队得以继续维持。如果没有沙僧,团队很可能因为内部矛盾而分崩离析。
    沙僧任劳任怨,承担了后勤保障工作。他一路负责挑担,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非常重要。取经路途遥远,行李众多,其中包括唐僧的袈裟、经书等重要物品。沙僧毫无怨言地肩负起这个责任,让孙悟空和猪八戒能够更专注地应对妖怪。就像在过通天河时,他也不忘先把行李放到安全的地方,这种对行李的精心呵护保障了取经物资的安全,为整个取经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2、从沙僧在降妖除魔过程中的作用角度。沙僧虽然武力值相较于孙悟空和猪八戒稍弱,但他在战斗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在遇到妖怪时,他能和孙悟空、猪八戒并肩作战。例如在与牛魔王的战斗中,沙僧也参与其中,帮助孙悟空等人一起对抗牛魔王,增加了团队的战斗力。沙僧也有自己的智慧,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在一些妖怪的洞府中,沙僧能够凭借自己的冷静观察,为孙悟空等人出谋划策。比如在对付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时,沙僧在旁提醒众人注意妖怪的法术和陷阱,避免了团队成员盲目行动而遭受损失。
    所以,沙僧在取经团队中是不可或缺的。
    【答案】4.B 5.第一次“巴山夜雨”是实写,描绘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地区夜晚下雨,秋雨涨满水池的景象,渲染了孤独、愁苦的氛围;第二次“巴山夜雨”是虚写,是诗人想象未来与妻子相聚时,回忆起今夜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对团聚的期盼和对妻子的思念。
    【分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了离愁别绪。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安排巧妙,表明归期未定的无奈;“巴山夜雨涨秋池”将秋夜的愁绪融入雨景,苍凉且充满期待;后两句通过想象未来共剪西窗烛的场景表达对团聚的渴望,含蓄却深情。全诗结构精巧,浑然一体。
    【详解】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从 “巴山夜雨涨秋池” 可知,这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描绘了巴山的夜雨下个不停,池塘水涨的景象,并不是想象中的景象。诗人是将自己羁旅的愁思和不得归的痛苦融入到这眼前的夜雨秋池之中;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巴山夜雨涨秋池”可知,这是诗人当下身处巴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夜雨景象,是实实在在的描写。此时诗人远离妻子,在巴山的雨夜中,雨水涨满了秋池,这种景象烘托出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寂寞,也体现出他不能归家的愁苦。由此可知,第一次“巴山夜雨” 是实写,描绘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地区夜晚下雨,秋雨涨满水池的景象,渲染了孤独、愁苦的氛围。
    结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这是诗人对未来的想象。诗人想象着有一天和妻子团聚,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谈,谈论的内容是今夜巴山的这场夜雨。这时候的 “巴山夜雨” 还没有发生,是诗人在脑海中构建的未来回忆场景,通过这种虚写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和妻子团聚的强烈期盼,以及在当下的孤独环境中对妻子深深的思念。由此可知,第二次 “巴山夜雨” 是虚写,是诗人想象未来与妻子相聚时,回忆起今夜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对团聚的期盼和对妻子的思念。
    【答案】6.B 7.(1)“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这里写出母亲对那些记录她青春和军旅生活的照片、奖杯、证书的珍视,表现母亲对往昔军旅生涯的怀念。(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领花上的星”比作“激情的火苗”,生动形象地写出边防战士领花上星星的闪亮以及战士们充满激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8.①内容上,描写边防战士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表现他们戍边的艰辛和伟大,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结构上,为下文“我”在慰问演出中的表现做铺垫,衬托“我”坚持为兵服务的精神。③主题上,体现军人的奉献精神,深化文章主旨。9.选择A。理由:①“母亲的影子”贯穿全文,“我”在外表、经历、精神等方面都有母亲的影子,如都成为文艺兵,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为兵服务等。②“母亲的影子”象征着传承,“我”传承了母亲的军旅精神,标题揭示了文章主旨。选择B。理由:①“簇新的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我”在经历诸多困难后,迎来新的成长和发展,如同春天的到来。②结尾处“时间留下的痕迹淡去,又轮回一个簇新的春天”呼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我”与母亲两代文艺兵的经历展现了传承与坚韧的主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了鲜活而真实的情感流动。作者透过对“我”成长及从军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对母亲的感激与理解,同时表现出在军旅生涯中继承母亲精神的不懈努力。母亲形象的刻画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突出亲情与理想间的联系与传承。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生动再现了军人生活的艰辛与荣耀。
    【详解】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结合第⑤段“当那张军校录取通知书摆在母亲面前,她的表情由开始的惊讶转为欣慰,继而仿佛有些落寞,最后复杂地一笑。宿命般的,我踏上了与母亲相同的路”第⑨段“如今的我,也走在这条母亲曾经走过的路上,扎根部队,为兵服务”可知,“我”与母亲一样成为了一名部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也走在这条母亲曾经走过的路上,扎根部队,为兵服务。文章开头强调“我”像母亲为下文写“我”选择与母亲当年相同的职业,同她当年一样扎根部队,为兵服务做铺垫。此选项“文章开头强调‘我’很像母亲,对情节的发展和主题表现作用不大,可有可无”表述错误;
    故选B。
    7.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1)“小心翼翼”的意思是“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写出了母亲十分谨慎地擦拭着她获得的奖杯、证书,表现了母亲对所获得的荣誉的珍视,结合第③段“仿佛在和过往的青春岁月和军旅生活说着话”分析,表现出了母亲怀念过往的青春岁月和军旅生活,也表现出了母亲对部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这一职业的热爱。
    (2)“他们领花上的星,像激情的火苗,燃烧、跳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领花上的星”比作“激情的火苗”,它们在“燃烧、跳动”,生动形象地写出边防战士领花上星星闪着亮光,很耀眼,结合前一句“但精神是蓬勃明亮的”可知也衬托了战士们那种激情澎湃、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对边防战士的赞美。
    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内容上:这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高原冷风犀利,空气稀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结合第⑦段“面庞黝黑的边防战士们矗立天地之间,与星辰为友、与日月为伴。他们为国戍边,远离家人,但精神是蓬勃明亮的”分析,虽然高原上气候条件恶劣,但是边防战士们矗立在这天地之间,与星辰为友、与日月为伴,突显出了边防战士们的不畏艰难、崇高的精神,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结构上:结合第⑧段“但在做最后一个翻跳动作时,我还是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跌倒了……”可知这里空气稀薄,“我”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在表演中跌倒了,该句环境描写为“我”下文因高原反应跌倒做铺垫,衬托“我”坚持为兵服务的精神;
    主题上:恶劣的环境衬托了边防战士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9.本题考查题目作用。选A项或B项皆可,言之有理即可。
    选择A。
    理由:结合第①段“镜中的这张脸,与母亲太相似。我久久凝视镜中的自己,在自己脸上仿佛看到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我不仅外表像母亲,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也仿佛接续了母亲曾经的使命”第⑤段“当那张军校录取通知书摆在母亲面前,她的表情由开始的惊讶转为欣慰,继而仿佛有些落寞,最后复杂地一笑。宿命般的,我踏上了与母亲相同的路”第⑨段“如今的我,也走在这条母亲曾经走过的路上,扎根部队,为兵服务”可知“我”在外表、经历、精神等方面都有母亲的影子,如都成为文艺兵,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为兵服务等,“母亲的影子”概括了全文内容并贯穿全文;而且“母亲的影子”象征着传承,“我”传承了母亲的军旅生涯,更传承了母亲的军旅精神,“母亲的影子”做标题揭示了文章主旨。
    选择B。
    理由:“簇新的春天”这一标题与结尾段“你看,时间留下的痕迹淡去,又轮回一个簇新的春天”相互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结合第⑧段“但在做最后一个翻跳动作时,我还是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跌倒了……”第⑨段“她来回抚摸着我打着石膏的右腿”可知我摔伤了腿,“簇新的春天”意思是崭新的春天,意味着全新的开始,充满生机和希望。“簇新的春天”象征“我”在经历诸多困难后,迎来新的成长和发展,如同春天的到来。用“簇新的春天”做标题,富有文采、有寓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10.D 11.①2014-2017年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②境内游学人数始终远高于境外游学人数。在这四年中,每一年境内游学的人次都比境外游学的人次多很多。12.妈妈,研学旅行不是您想的那样只是吃吃喝喝。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它延续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可以到富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学习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增长见识,扩展视野。您看,近年来境内外游学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很多同学都从中受益。而且研学旅行如果能与课改内容结合,会更有意义,能培养我的团队协作能力等。所以您就让我参加吧。
    【分析】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多个视角深入探讨了“研学旅行”的意义与挑战。材料一追溯“游学”的历史渊源,并阐述了“研学旅行”作为当代教育创新形式的发展及其教育价值。材料二以图表展示游学人次的增长趋势,暗示了这一活动的市场潜力。材料三则收录了来自家长、学校管理者、老师和专家的多维观点,揭示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质问题,如安全、课程设计、专业化需求等。因此,该文强调研学旅行的大趋势,同时指出其发展需克服的障碍。
    【详解】10.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A.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可知,研学旅行是对古代游学理念和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并非完全一致。本项“研学旅行和古代游学的理念和精神完全一致”有误;
    B.根材料二可知,境内游学人数从2014的140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340万人,2014到2017的增长率是(340-140)÷140×100%≈142.85%;境外游学人数从2014的35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85万人,2014年到2017年增长率是(85-35)÷35×100%≈142.85%(或者可以从境内游学人数和境外游学人数倍数看,每一年,境内游学人数都是境外游学人数的额四倍,由此可知,增长比例是一致的)。由此可知,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的增长率是相同的。本项“境内游学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境外游学的增长率”有误;
    C.根据材料三“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可知,家长是担忧孩子离开家长视野和学校围墙后的安全问题;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与课改内容结合使其有意义;专家认为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并非都表示深切的担忧。本项“家长、老师、专家等均对研学表示深切的担忧”有误;
    故选D。
    1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材料二可知,境内游学人数2014年为140万人,2015年为200万人,2016年为260万人,2017年为340万人;境外游学人数2014年为35万人,2015年为50万人,2016年为65万人,2017年为85万人。由此可知,2014-2017年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每一年境内游学人数都始终高于境外游学人数。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首先,明确任务是说服小厦母亲同意其参加研学旅行,需纠正母亲对研学旅行“只是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的错误认知。所以开头直接表明态度“研学旅行不是吃吃喝喝”。接着,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阐述研学旅行的本质,让母亲了解其教育属性。然后,进一步说明研学旅行的具体作用。再用材料二的图表所展示的“近年来境内外游学人数都在不断增长”这一现象,侧面说明研学旅行的受欢迎程度和积极影响,增强说服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妈妈,您真的误会研学旅行啦。研学旅行可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它是把研究性学习融入旅行体验的校外教育活动哦。就像古代的郦道元、玄奘等先辈们游历四方探寻真知一样,我们现在的研学旅行也是为了增长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去到充满教育意义的地方,像革命传统基地、文化古迹等,去深入学习那里的精神和内涵,这对我的成长帮助可大啦。您看这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参加游学的人数都在持续上升,大家都意识到了它的好处。而且老师也说,如果研学旅行能和学校的课改内容相结合,那我能学到的东西就更多了,还能锻炼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呢。所以,您就让我参加这次研学旅行吧,我一定会收获满满的。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思考/记录
    关注人物
    ……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呵!”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那长老将鞭梢指着问道:“你是那家孩儿?因有甚事,吊在此间?说与我,好救你。”(《西游记》)
    (1)句中的“小孩童”是:,是之子。
    关注评价
    有人戏称,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只有五句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大师兄说得对。”有人认为,西天取经路上,没有沙僧也可以。
    (2)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西游记》原著内容,阐明理由(至少两条)。

    相关试卷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共6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共6页。

    福建省厦门市松柏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松柏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全卷分三个部分,共22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用现代文翻译文中画线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