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876/0-17386492170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876/0-17386492171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679876/0-17386492171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1-4小题每题2分,5-11每题3分,共29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倜傥(tǎng) 感慨(kǎi) 拈轻怕重(niān)
B.绅士(shēn) 灼热(gù) 刨根问底(pá)
C.狭隘(yì) 突兀(wù) 惊慌失措(huāng)
D.庇护(pì) 热忱(chén) 参差不齐(cēn)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B.灼热(gù)——zhuó;
C.狭隘(yì)——ài;
D.庇护(pì)——bì。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谁不喜欢牛背上笛声的______,谁不欣赏房前小溪的______,谁不赞叹春柳的清柔。谁不醉心夏荷的______,岁月的河流有多美好?唯有一颗鲜活善感的心能捕捉到美丽的浪花。
A.清香 清脆 清凉B.清脆 清香 清凉
C.清凉 清香 清脆D.清脆 清凉 清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清香:清淡的香味;清脆:声音清亮好听;清凉:意思是寒凉;凉快。
“牛背上笛声”是一种声音,用“清脆”来形容最为恰当,能体现出笛声的悦耳动听,所以第一个空应填“清脆”。
“房前小溪”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的,用“清凉”来形容小溪很合适,故第二个空填“清凉”;
“夏荷”会散发淡淡的香气,用“清香”来描述夏荷的特点,符合语境,因此第三个空填“清香”。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做饭”成为热点话题。②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的数量。③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④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D.“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改变”;前后两个分句不合逻辑。应改为“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更是为了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首□我的祖国□为什么久唱不衰□因为它用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享受着岸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条河,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A.《 》 , ,B.“ ” , ;
C.“ ” ? 。D.《 》 ? ;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第一空,“我的祖国”是歌曲名称应该用书名号,排除BC两项;“为什么久唱不衰”表示疑问,应该用问号,“这条河,享受着岸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这条河,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应该用分号,排除A项。
5.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答案】C
【解析】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阅读《皇帝的新装》,完成下面小题。
①“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③“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④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
⑤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⑦“上帝呦,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⑧“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⑨“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6.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就抢先介绍的原因是( )
A.为了蒙骗皇帝。B.他俩相信别人一定能看见布料。
C.帮骗子说谎。D.为了表明他俩能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7.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是对皇帝的( )描写。
A.语言和动作B.心理和肖像C.心理和神态D.语言和神态
8.作者让一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表明这个小孩子( )
A.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敢于说出真话。B.不懂事,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C.不懂事,破坏了游行大典的隆重气氛。D.想像力丰富,不会观察。
【答案】6.D 7.C 8.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重要信息的提取。解答此题关键要熟悉文本,先找到两位官员赞美的段落,然后结合前后文去理解分析。
根据第①段“‘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以及第⑤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可知,这两位官员抢先对布料进行夸赞,是由于他们身处宫廷环境,深知若无法看到这所谓的布料,便可能被视作愚蠢、不称职之人。他们企图通过率先表明自己能看见布料,且将布料夸得美轮美奂,向皇帝及周围人证明自己如同他人一样具备看出布料神奇之处的能力,进而维护自身在宫廷中的聪明、称职的形象,避免遭受质疑与贬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辨析。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⑤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第⑥段“‘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知,在周围的官员、百姓都纷纷夸赞皇帝的“新装”华丽漂亮,只因他们害怕被认定为不称职或愚蠢,都选择随声附和的时候,小孩子却不受这些世俗因素干扰。他不谙世事,内心纯净如白纸,没有大人们那些复杂的心思,只凭借自己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毫无顾忌地喊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这份纯真使他无畏于打破虚假的称赞氛围,敢于说出真话,尽显天真烂漫、无私无畏的品质。
A.文章对小孩子是持褒扬态度的,小孩子并不比大人观察力强,而是没有大人的顾虑,无私无畏,敢于说出真话;
BC.两项说小孩子“不懂事”,说法是不正确的;
D.故事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小孩子想像力丰富与否,并且他能清晰地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恰恰证明他观察力敏锐,如实反映了眼前所见。
阅读《诫子书》一文,完成各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下面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俭以养德 养:培养
C.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治理
D.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B.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没有安静的环境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从学习中积累起来。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B.“学须静也”的“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答案】9.C 10.B 11.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B.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呢?可知诸葛亮从珍惜时间来告诫儿子,不应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Ⅱ卷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请根据原文,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浓重乡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1)海日生残夜 (2)学而不思则罔 (3)秋风萧瑟 (4)落花时节又逢君 (5)择其善者而从之 (6)尚思为国戍轮台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②。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讽诵,背诵;已,停止。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强志,记得牢。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为一时之名臣 为:____________
(2)乃终身不忘也 乃:__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15.从短文中你学到了司马光的哪些读书经验?
【答案】13.(1)是,成为 (2)于是,就
14.他小的时候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
15.多下苦功,多背诵,利用空闲时间,学与思结合。(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为,一词多义,是;乃,一词多义,于是,就。
【14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幼时,小时候;患,担心;不若人,比如别人。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由此可以看出他读书多下功夫,多背诵,勤奋刻苦;“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读书多背诵,善于利用零散时间;在方法上,善于读与思相结合。综上分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读书经验。
参考译文:
司马光,(他)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掌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燕子来时》,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王琪
①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②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③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④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⑤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⑥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⑦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16.请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
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18.第⑥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揭示出了什么现象?请你简要分析。
19.请简要分析第⑦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16.①燕子美丽、优雅;②燕子带来春天和希望;③看到燕子能让心灵舒展,心情明亮。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的眼睛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眼睛的清澈晶莹,表现了燕子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8.揭示了随着城市发展,燕子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数量逐渐减少,燕子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正在消失的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冲击。
19.①结构上,照应开头对燕子的喜爱,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带来希望和力量的感激,以及对燕子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③主题上,深化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主题。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可知,燕子美丽、优雅;
根据第②段“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可知,燕子带来春天和希望;
根据第②段“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可知,看到燕子能让心灵舒展,心情明亮。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根据第③段“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燕子的眼睛比作宝石。“清澈晶莹”具体描绘出宝石的特质,通过这一比喻,将燕子眼睛具有的明亮、纯净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直观想象到燕子眼睛的动人模样,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燕子的美丽与可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目睹燕子这般模样时的倾心之感,抒发了作者对燕子深深的喜爱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⑥段“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以及“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可知,城市与乡村大兴土木,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燕子原本适宜筑巢、觅食的空间被大幅压缩,适宜其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燕子数量不断下滑。曾经人与燕子亲如一家,看燕子筑巢、听燕语呢喃的和谐画面,如今愈发难寻,正慢慢变为只能回味的过往。这深刻揭示出在现代社会急速发展的浪潮下,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冲击,传统乡村那种贴近自然、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也渐趋消逝,令人惋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结构上,尾段“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与第①段“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第②段“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根据第⑥段“我从它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以及尾段“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可知,回忆往昔,燕子似春日使者,赋予作者希望,助其汲取奋进之力,作者感恩于心。现今,眼见高楼林立,燕子难觅踪迹,曾经美好化为回忆里的一抹乡愁,从字缝里渗出的,皆是作者对燕子渐逝的不舍与怅惘,情感浓郁且真切。
主题上,尾段“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是作者对燕子越来越少的原因的分析。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侵占了燕子的生存空间,导致燕子越来越少,其所展现的燕子生存危机,实质映射出人类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侵蚀。往昔人与燕子和谐共生,如今平衡打破。作者借这段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一)综合性学习(4分)
【材料一】
天津市西青区某学校为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情况,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下图是调查数据柱状图。
20.根据柱状图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
【材料二】
高空抛物危害性调查
21.家住18楼的王阿姨经常把纸屑、果皮等垃圾往楼下扔。她觉得这些东西很轻,没人看见,也追查不到自己,没什么关系。作为邻居,请你结合表格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劝说。
【答案】20.大部分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一定了解,但非常了解的学生占比较少,仍有部分学生不太了解垃圾分类。
21.王阿姨,高空抛物非常危险,即使是很轻的纸屑、果皮等,从18楼扔下也可能会伤人甚至致人死亡。为了他人的安全和小区的环境,请您不要高空抛物。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由图中“非常了解”(11%)与“了解”(58%)两项人数共占69%,可概括为:大多数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其中“非常了解”仅占11%,占比较少,可概括为:非常了解的学生占比较少;“不了解”占比7%,可概括为:仍有部分学生不太了解垃圾分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作答时,一定要通过规劝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语气委婉,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此题必须围绕“高空抛物危害大”这个中心来说,注意开头要有称呼语,劝说要结合表格所举事例,理由充分,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达到劝说目的。
示例:王阿姨,您好。高空抛物不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有安全隐患,这些东西看似很轻,却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一枚小小的鸡蛋从18楼抛下就会砸破人的头骨,这是非常危险的,让我们改掉高空抛物的习惯吧!
(二)名著阅读(8分)
22.为了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徐佳设计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来帮助阅读《朝花夕拾》。假设鲁迅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下面是《朝花夕拾》中相关人物对鲁迅这条朋友圈状态的评论,请你帮他完成“朋友圈”的相关内容。
① :哥儿,你可还记得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你当时接过书时的兴奋劲儿我可记得清清楚楚呢!
② :孩子,你还记得你们跑到百草园的后园折腊梅、寻蝉蜕,在我读书入神时画画吗?
父亲:有次你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迎神赛会,被我叫住背《鉴略》,你小子怎么还把这件事写成文章《③ 》了呢!
④ (人名):有啥无聊的,是不是又没钱了,你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鲁迅:统一回复:谢谢大家惦念,让我忆起童年,有后园撒泼的欢乐,也有扫兴背书的苦涩;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寻医问药的艰辛。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答案】①阿长 ②寿镜吾先生 ③五猖会 ④衍太太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
①“哥儿,你可还记得我在一次回乡后给你买来了‘三哼经’”出自《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因为不通文字,所以把《山海经》听成了 “三哼经”。她深爱着鲁迅,为他买来了《山海经》,鲁迅对她怀念而感激。故填:阿长。
②由“百草园”“折腊梅”“寻蝉蜕”等信息可判断,这是发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叫鲁迅“孩子”的那位先生便是寿镜吾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有戒尺却不常用,对学生宽容仁慈。故填:寿镜吾先生。
③《五猖会》一文,写在看赛会之前,作者满心欢喜,对看赛会充满了向往。谁知,但却被父亲叫去背诵《鉴略》,好不容易把书背出来,得以去看戏。此时的作者却对看戏兴趣索然,再也提不起兴致来,突出了封建家长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旧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故填:《五猖会》。
④根据“你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可知,此人是衍太太。衍太太是《琐记》和《父亲的病》中出现的人物,她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弄脏了衣服,她却是要打骂的。在这里,她的评论体现了她一贯的虚伪和自私,试图唆使鲁迅去拿母亲的钱。故填:衍太太。
23.名著阅读。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杀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提。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真君赶至崖下,不见打到的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知之,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哪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
(1)上述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
(2)你从上面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案】吴承恩 西游记
(2)示例一:再有能力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二: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1)《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叙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2)上面所选片段是其中的“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小圣是二郎神,大圣是孙悟空。南海菩萨应王母邀请赴蟠桃大会,得知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一事,便派惠岸前去打探军情。惠岸与悟空交战,败阵返回天宫将战况一一详禀,菩萨推荐二郎神下界助天兵收妖猴。二郎神君果然厉害与悟空斗打三百余合,不知胜负,便与大圣变法相斗。从“真君赶至崖下,不见打到的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知之,见旗杆立在后面”这一细节可知,二郎神识破了悟空变成的土地庙,从这一情节概括所反映的生活哲理即可。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作文。
同学们,你来到中学已经整整一个学期了,在这120余天的学校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也许有你遇到的困惑与烦恼,也许有你经历的感动与美好……但这些故事都会让你获得温暖。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那一刻,我很温暖》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套作:(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不少于600字;(5)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必要,请用XX代替。
【答案】略。物品
高空抛物杀伤力
鸡蛋(30克)
从4楼抛下可把人头顶砸出肿包,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头骨。从25楼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空易拉罐
15楼拋下可砸破人头骨,从25楼可致人死亡。
西瓜皮(巴掌大)
从25楼抛下,如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
铁钉(4厘米长)
从18楼抛下能插入人的颅骨。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22分钟前 删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